从云雨、喂酒和抄捡浅论红楼梦中的时空跳跃线

各类黑吹退散

楼主 遥思古风  发布于 2017-06-16 19:04:00 +0800 CST  
时空,是时间与空间的简略集合名词。时空跳跃,包括时间跳跃和空间跳跃,所谓时间跳跃,指的是将存在于宇宙某一时间点(段)上的某一部分物质(事件)移动到了宇宙另一时间点(段)上。而空间跳跃,指的是把平行维度的不同空间进行压缩,然后在不同空间之间进行穿梭或者重合。在《红楼梦》很多关于人物和事件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经常刻意模糊和打乱了时空点,使书中故事发生先后产生了时空线的跳跃。

楼主 遥思古风  发布于 2017-06-16 19:04:00 +0800 CST  
从书中人物的年龄来说,作者描述有时空跳跃的迹象。试举一例,书中第三回黛玉入贾府时,按原文推断是黛玉六岁随贾雨村到贾府,(贾雨村当西席黛玉五岁—一年后贾敏病故,黛玉于贾敏病故次月,择出月初二日入京)但是当府中诸人见到黛玉的体貌时却是芳龄少女的风韵了:“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朱淡文的《红楼梦论源》指出此处的违和感“黛玉此际形貌风度已囧非女童,而是芳龄少女了”。所以乙卯、梦稿此处,黛玉年龄做“十三岁”,但是在后文,黛玉却和宝玉同吃同住,无有男女避讳,却昭示黛玉此刻非是幼龄不可,否则便犯了礼法大忌,周汝昌对此批注是“他笔妄加,谬甚”。此处就是作者时空跳跃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对于同一人,提取她同一三维空间的不同时间段特征,然后作者刻意将此一人存在的前后空间,割裂成两个不同时刻,再拼接组合将这两个黛玉在入贾府时合二为一,一会出现大黛玉,一会出现小黛玉。

楼主 遥思古风  发布于 2017-06-16 19:04:00 +0800 CST  
从书中的不同事件发生顺序来说,作者时空跳跃的写作手法也十分明显。最显著的例子是林如海的丧事和秦可卿的丧事重合处。书中十二回写到冬底林如海病重,贾琏带着黛玉回扬州探病,在他们回扬州途中秦可卿病逝,“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鼓。平儿已睡熟了。凤姐方觉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含笑说道:“婶子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十四回凤姐操办秦可卿丧事,跟随贾琏同去的兴儿回贾府禀告扬州情况“正闹着,人回:“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凤姐急命唤进来。昭儿打千儿请安。凤姐便问:“回来做什么的?”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二爷打发小的来报个信请安,讨老太太示下,还瞧瞧奶奶家里好,叫把大毛衣服带几件去。”如果按照林如海的死期计算,从黛玉离开贾府到兴儿回贾府,时间已经过了将近一年,但是和黛玉离开贾府时间接近时死去的秦可卿,停灵一年还未出殡安葬显然不合理。所以陈其泰说“作一部大书,甚不容易。盖人之年岁,及逐年之日月,是书之线索,不得紊乱,方见细密也。此书颇多忽略处。即如秦氏之病,九月中已沉重,十二月初已垂危,则其死当在立春左右。冬至系十一月三十日,立春当在元宵。黛玉于冬底得父病之信,贾母命贾琏送去,则起程至速,已在新年初旬,到扬州当在二月初旬,林如海去世,若黛玉犹得相见,亦在二月初旬矣。贾琏到苏州后,才遣来昭回京必在三四月间。今书中说如海系九月初三**,贾琏要带大毛衣服至苏州。来昭到京,又在秦氏五七之后,出殡之前。种种时日,皆不相会,殊疏忽也。九月寿宴,贾琏在家,腊月初二日凤姐看望秦氏回来,即有贾瑞密约之事。贾瑞有二哥哥怎么还不回来之问,倘即是送黛玉回南,则不应说冬底林如海因病重写书来接黛玉回去也。倘是贾瑞死之年(书中叙完贾瑞之事,即云这年冬底也),则贾瑞死于一年之后,不应秦氏之病,又延两载也。种种皆宜删改句语,以清线索。何以不说贾瑞即于是年冬春之间死,岂不简净明白,必要说贾屠病至一年之久,实为无谓。”。但如果以作者故意人为的打乱时空线来解释,就无疑问了。秦可卿的丧事和林如海的丧事本来各自发生没有任何时间的重合,作者将此二事改变为不同空间发生,并且在时间线上互相对应设置为同一时间段,因为不同空间的时间流逝速度不一,所以秦可卿的丧礼时间能和林如海的死期重合。

楼主 遥思古风  发布于 2017-06-16 19:05:00 +0800 CST  
在作者笔下最显著的时空混乱应该是整部《红楼梦》人物成长中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了。以书中同一人宝玉亲身经历为例为例,第六回宝玉和袭人云雨时,年岁不知几何,但是显然身体发育成熟,如果按照前文跨年推算,袭人此回十岁,宝玉八岁,而梦游遗精、偷试云雨时间过早,与现实中男生一般在十三岁左右开始第二阶段发发育不符。书中十九回袭人的姨表妹已经十七岁,袭人此时至少也是十七岁,那么宝玉此时也至少十四五岁(书中袭人比宝玉大两到三岁),但是二十三回,宝玉入大观园,有诗句流传,年龄又被说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同一年宝玉的年龄在作者笔下发生冲突。到了书中七十七回王夫人被婆子禀告“竟有人指宝玉为由,说他大了,已解人事,都由屋里的丫头们不长进教习坏了”,细究起来,此年晴雯年十六岁(芙蓉女儿诔),而晴雯和袭人同庚,所以晴雯死时宝玉应该在十三四岁,他的年纪在入住大观园两年后又缩小停滞。书中种种矛盾之处,如果以时空跳跃线来解析发生先后顺序,才比较合常理。事件最初应是宝玉先住进大观园,此时宝玉尚未发育,不解男女事,所以才能和众姐妹无避讳同住一园,年纪在十二三岁左右。此后随着时间推移,宝玉发育成熟,已解人事并且和袭人云雨,此时宝玉年纪大约十四岁左右。最后发生抄捡撵人事件,王夫人被告知宝玉解人事并被不长进的丫鬟教习坏了,晴雯芳官四儿被撵,然后王夫人下令“今年不宜迁挪,暂且挨过今年,明年一并给我仍旧搬出去心净。”,让宝玉搬出大观园以避免流言蜚语产生,刚好和前面袭人进言所谓的和薛林避嫌前后呼应。

楼主 遥思古风  发布于 2017-06-16 19:06:00 +0800 CST  
再以黛玉为例,如按照书中章节前后时间顺序看,第六回宝玉已涉云雨,十九回宝黛却同居一床嬉闹,四十五回黛玉自言已经十五岁,自知“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五十四回却当众对宝玉喂酒,甚至五十七回发生了紫鹃试玉事件,众人却仍然“幸喜众人都知宝玉原有些呆气,自幼是他二人亲密,如今紫鹃之戏语亦是常情,宝玉之病亦非罕事,因不疑到别事去。”且不怪哉!黛玉知有嫌疑而不守礼法属于轻佻,贾母对此不怒不恼不教导管束也让人不解(掰谎记按照脂批仅仅是对古代俗套才子佳人小说的批评),宝黛亲密异常,而众人仍然以为是兄妹情不做他想更是解释不通……种种矛盾之处无法合理解释。如果窥破作者的时空跳跃写作手法,整理事件发生顺序就无此矛盾了,十九回宝黛年纪应该是宝黛均十一二左右,年纪幼小,同床嬉闹还算合理。此后搬入园内发生喂酒、试玉风波,二人年纪均在十二三岁左右,因此以贾母为首众人不以为是掰谎记所述的不轨恋情发生。在黛玉十五岁时,已知避嫌,断不会做轻佻形态,而此时宝玉也已经要搬出园子回避有关男女韵事的流言了。

楼主 遥思古风  发布于 2017-06-16 19:06:00 +0800 CST  
由此可见,作者时空跳跃法写作特点之一是将同一人身上,同一空间发生具体的事件前后时间顺序打乱,对于宝黛来说就是作者凭空营造出虚拟的时空,让成年宝黛在幼年无须避讳的环境中顺利发展恋情,也就是脂批说的“像似淫极,然究竟不犯一些淫意”。此种特点在宝钗身上也有所体现,比方二十二回宝钗已经要十五岁,但是三十六回坐在午睡的宝玉床边绣绣品,行为略显不妥。如对应后文,晴雯死时十六岁,宝钗往前推算三十六回仅仅十四岁左右,宝玉最多十一二,则无礼法的顾忌之虑。宝钗在八十回时年纪也在十七岁左右,正是妙龄待嫁之期间,不属于大龄剩女,而假设以书中宝钗待选秀而论,宝钗此刻也还是处于选秀年龄段,薛姨妈五十七回说的身边无人可给宝玉婚配不是虚话。(假设宝钗选陪读失败继续等候选秀)作者因为要让时空线跳跃,所以故意写乱书中人物的年龄,同一人物从不同章节推算年龄矛盾重重,但是打散这些年龄段,按照某一顺序重新排列组合,则能冲破迷雾找出真相。

楼主 遥思古风  发布于 2017-06-16 19:10:00 +0800 CST  
书中作者时空跳跃的写作手法还有很多处可以看到,比方第五回,一句“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就已经从黛玉入府之冬跳跃到了隔年之冬。但是书中的一些明显上下午互相矛盾的语句,那就不是时间跳跃法,而更像作者的纰露了。比方第七十四回抄捡大观园,王夫人发话停止晴雯上夜,让婆子看管隔离她和宝玉;第七十六回“宝玉近因晴雯病势甚重,诸务无心”;七十七回“因闻得上夜之事,又兼晴雯之病亦因那日加重,细问晴雯,又不说是为何。”,晴雯已经病的四五日水米不沾牙了,她被撵后袭人却问替代她值夜之人“宝玉外床只是他睡。今他去了,袭人只得要问”,这显然与早先王夫人吩咐隔离宝晴、晴雯病重不符,只能解释成晴雯值夜在前,被隔离在后,袭人发问时应该在晴雯被王夫人发话看管后,而宝玉知道上夜的事询问晴雯原因,晴雯不说,并且病情加重,最后被撵,才是事件发展的正常顺序。书中涉及到类似情况的,不属于时间跳跃法写作,而是应归结于作者增删不完善所致了。

楼主 遥思古风  发布于 2017-06-16 19:10:00 +0800 CST  
总结来说,作者在《红楼梦》中大量用时空跳跃法写作,其用意大概在于既能模糊时间空间,避免读者将书中人物和现实中人物对号入座,又能避免大旨谈情时涉淫滥之笔,充分诠释意淫和皮肤烂淫的区别,更好的为小说创作服务。

楼主 遥思古风  发布于 2017-06-16 19:11:00 +0800 CST  
@河心云影@灵路0420@plokms098@wlnk123@书香袅袅sky

楼主 遥思古风  发布于 2017-06-16 19:24:00 +0800 CST  
@米诺斯讲故事@0欢休0@蝶舞九@松弦馆@坐听晚钟

楼主 遥思古风  发布于 2017-06-16 19:24:00 +0800 CST  
@静默468@气骨秋水@时髦的傻子@东右木@我就是一片菜帮

楼主 遥思古风  发布于 2017-06-16 19:27:00 +0800 CST  
叙述性诡计,是作者利用文章结构或文字技巧,把某些事实刻意地对读者隐瞒或误导,直到最后才揭露出真相,让读者感受难以形容的惊愕感。
作者只是为了方便服务剧情罢了,有什么叙述性诡计可言?先说说作者混乱的剧中人物年龄有啥诡计可说?


你到底知不知道叙述性诡计和增加阅读性的区别?避免读者将书中人物和现实中人物对号入座,又能避免大旨谈情时涉淫滥之笔,充分诠释意淫和皮肤烂淫的区别,更好的为小说创作服务懂吗。
@清曼兮

楼主 遥思古风  发布于 2017-06-16 19:45:00 +0800 CST  


古代时空跳跃小说写作
@我就是一片菜帮@焦尾女@松弦馆

楼主 遥思古风  发布于 2017-06-17 17:18:00 +0800 CST  
一,打乱时空和章回体无必然联系。二,打乱时空不是叙诡异。三,红楼梦不是推理小说。四,红楼梦写作手法创新可能性存在。五服红楼梦没有叙诡和红鲱鱼。完毕

楼主 遥思古风  发布于 2017-06-18 08:01:00 +0800 CST  
者没有‘’把某些事实刻意地对读者隐瞒或误导,直到最后才揭露出真相,让读者感受难以形容的惊愕感。‘’,读者不对书中人物的年龄感到惊愕,作者没有最后一刻才揭露真相。红楼梦对年龄的设计不符合叙诡手法定义。建议你好好读懂叙诡定义再发言。别瞎扯八道

@清曼兮

楼主 遥思古风  发布于 2017-06-18 14:43:00 +0800 CST  

楼主:遥思古风

字数:4142

发表时间:2017-06-17 03:0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6-21 15:35:57 +0800 CST

评论数:27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