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命运的悲剧

宝玉出生在“白玉为堂金作马”的“翰墨诗书之族,钟鸣鼎食之家”。他祖父为开国功臣,父亲秉承世业,胞姐是皇妃,其财势地位之显赫已达极盛。更因宝玉长兄早亡,而“荣、宁二府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惟宝玉聪明灵慧,略可望成。”(《红楼梦》第五回)可谓万千希望寄一身。于是,他是贾母的“心肝宝贝”,是王夫人的“命根子”,是贾政千方百计培养的继承人,元妃对其“眷念切爱之心”,也“刻未能忘”。加之他衔玉而生之神,多灾多病之弱,善才善感之性,怜香惜玉之情,神采飘逸之貌,又使其万千宠爱集一人。万千希望加万千宠爱,使宝玉从小就受到老祖宗贾母的溺爱,因而形成“狂怪”而又有恃无恐的习气。他敢于藐视传统,敢于叛逆世俗,人们爱屋及乌,对他的优点和缺点一同包容。对如此命运,早令局外人,如秦钟之流羡慕不已。然宝玉却“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原因就在于:太多的峨冠礼服套在他的身上,使他透不过气来;太多的名缰利锁拴在他的脚上,使他迈不开步伐;太多的精神负荷,使他备受压抑;太多的自我失落,使他“似傻如狂”。在令人窒息的环境里,他恨不得“化灰化烟”,“再不托生为人”。

楼主 Truth_Lover  发布于 2017-02-11 10:00:00 +0800 CST  
凡爱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人,都不难发现:多少忠良被谗、英雄末路、才子不遇、佳人命薄,都是被奸邪、丑类所害,逆行为千夫所指。独宝玉不幸,因为包围他的,不是奸邪恶类,却是至爱亲朋。他们的行为,有哪一点不是为他好呢?王夫人逼死金钏,赶走晴雯,是担心他为色所迷;王熙凤“偷梁换柱”,以钗替黛,是为重病的他“冲喜”。命运对他的安排,实在是尽善尽美,无微不至呀!可怜一心向往自由,一心以为可以娶得黛玉为妻的贾宝玉,却被对他宠爱有加的亲人们,当作玩偶一样,耍尽阴谋诡计,玩弄于股掌之中。孰知“爱”之祸有甚于“恨”者乎?他的爱情婚姻悲剧,不能不说是命运的悲剧。

楼主 Truth_Lover  发布于 2017-02-11 10:01:00 +0800 CST  
命运对于黛玉来讲,本也是大富大贵的,因她的父亲是前科探花,官至兰台寺大夫,母亲早亡,独女一个,为父亲的掌上明珠。虽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堪称“咏絮”之才,但在文化教养方面,较少受封建传统观念的拘束,形成了“香车画舫、红杏青帘,婢仆成群、唯我独尊”的习性。只可惜生辰不偶,姊妹伶仃,父亲衰迈,家道中落,只得背井离乡,孤身前往贾府,从此寄人篱下。虽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底不是“正经主子”,哪能“唯我独尊”。更兼缺乏“教养”、乖僻任性、不安本份、私情蜜意,纵容并加速了宝玉的叛逆行为。在贾府一片虎声狼语中,只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因此,日日以泪洗面、自卑自怜。看了《西厢记》,她便感叹:“莺莺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红楼梦》第三十五回)幸得宝玉知疼着热,便将生活的全部意义都寄托在这位宝哥哥身上,一心把宝玉缠绵在身边。宝、黛因而被公认为情投意合的一对。连奴才兴儿也知道“宝玉的婚姻,准是林姑娘定了的。”(《红楼梦》第六十六回)但在当时讲究“门第儿、根基儿、家私儿、人物儿”的情况下,以宝、黛悬殊的出身命运及二人爱情发展的“消极”后果,又怎会得到贾府家长们的支持呢?因此宝玉虽然时时赌咒发誓,却也只能思想激进,行动软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所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宝、黛千种心事付诸东流,万种风情无人作主。面对如花美眷,眼看似水流年,黛玉痴情成病,积郁成疾,最后绝食自戕、魂归天国,一代风流,香消玉殒。

楼主 Truth_Lover  发布于 2017-02-11 10:01:00 +0800 CST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可悲的是:《苦绛珠魂归离恨天》,仍只怨宝玉负情,却不知罪魁祸首是谁;《病神瑛泪洒相思地》,虽肝肠寸断,却也无可奈何:“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红楼梦》第七十九回)直到最后,他终于明白根源所在,才弃家出走,消极遁世去了。

楼主 Truth_Lover  发布于 2017-02-11 10:01:00 +0800 CST  
宝钗出身于“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之家。作为四大家族之一的千金小姐,较早接受封建传统教育,处在赏心乐事,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中。她与黛玉的命运比较,从一阕《柳絮词》(《红楼梦》第七十回)中可见一斑:同是柳絮,在黛玉的眼里是“飘泊亦如人命薄,叹今生,谁舍谁收。”词中道尽她对自己如风中飘絮般孤苦无依的命运的悲凉伤感。而在宝钗眼里,却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充分表现了她的乐观、自信以及与这个世界的融洽协调。她之所以到贾家,虽不排除薛姨妈为金锁找配玉的嫌疑,但她确也为“待选、望亲”而来。以她的命运、姿质和为人,她眼里看到的是元妃身上的黄袍。因此,对宝、黛之间的感情,她起初并不在意,还笑“如来佛管林姑娘的姻缘”呢。表面上,为她母亲的“金玉”之说,总是“远着宝玉”;事实上,还是香菱道出了内因:“宝姑娘嫌他唐突,所以不敢亲近宝玉。”对宝玉的荒诞不经、只知安乐、不知忧患,也早已给他安上了“无事忙”、“富贵闲人”的雅号。更兼她年岁稍大,自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所以,贾府里许多小字辈,都曾受过她的教训和好处。书中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的时候,黛玉心疼得“眼睛哭肿得如桃子一般,满面泪光,气噎喉堵,心中似有万语千言,只是哽咽不能说出。”而宝钗虽为送药而来,也仅仅稍露痛惜之情,接下来便是一大通指责和追究:“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这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如此“堂皇正大”,既证明了自己的一贯正确,也为贾政的行为开脱。年轻的宝钗虽然受到封建教育的熏陶,极有封建涵养,但她亦不失善良本性,对宝玉也如姊般加以爱护。谁知她这些有意无意的行为,却正合了贾、薛两家家长们的主意,在不知不觉中被人利用,充当了封建卫道者们的帮凶。因此,不久便有“宝钗羞笼红麝串”,被元妃点醒了终身。对于这样的殊荣,她亦不曾欢天喜地,也不过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越到后来反越见生分,连“宝玉失玉”这样性命攸关的大事,也“竟象不与自己相干似的”置若罔闻起来。直到最后大婚之日,看到又疯又傻的宝玉,她亦“明知其事,心里只怨母亲办得糊涂。”(《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连薛姨妈也“心里懊悔”起来。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楼主 Truth_Lover  发布于 2017-02-11 10:02:00 +0800 CST  
古人对命运的解释是:“一生境遇好坏为命,一段时间的遭际为运。”分析作者笔下的这一干风流冤家,黛玉固然一生行运乖逆,遭际堪悲,“木石前盟”,有缘无份;宝、钗二人,门当户对、命运两济,天生一对、金玉良姻,却也有份无缘。可见,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实际上是封建家长的意志成为不可抗拒的命运的悲剧,是不能掌握自己人生的悲剧,说到底,是没有自由的悲剧。

本文转自忧天下的博客http://blog.tianya.cn/post-3712068-54139167-1.shtml

楼主 Truth_Lover  发布于 2017-02-11 10:03:00 +0800 CST  
@枚尧@尘而已happy@__毕月乌@过期学生@云紫茉

楼主 Truth_Lover  发布于 2017-02-11 10:04:00 +0800 CST  

楼主:Truth_Lover

字数:2778

发表时间:2017-02-11 18:0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5 18:54:50 +0800 CST

评论数:12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