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林如海死期里的秘密(敬请钗粉理性辩护)

可怜的林妹纸镇楼,林爸爸的死期,指出了害你的人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h7ceNbjIeIuNoLHhieMY-Q转载的小伙伴,表明作者和出处呀~~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7 19:30:00 +0800 CST  
这篇文章的很多观点,都属于第一次提出,特别是关于宝钗的,欢迎钗粉有理有据地辩护。为了预防一楼被熊吞,便于性急的小伙伴们看,我再讲全文地址贴一次:http://mp.weixin.qq.com/s/h7ceNbjIeIuNoLHhieMY-Q。下面,就开始一点点粘贴了,劳模滴节奏~~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7 19:35:00 +0800 CST  
费解啊,林如海的死期。


这是个让众多红迷大伤脑筋的问题,时间怎么也对不上。第十二回冬底,贾琏护送黛玉,回扬州探望病重的林如海。第十三回晚间,凤姐和平儿屈指计算二人行到何处。据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推测,清代从北京到扬州大概走一个月。就在这日半夜,秦可卿死了。第十四回给秦可卿做五七,跟随贾琏的小厮昭儿回报:“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巳时没的。”这就怪了。秦可卿的五七,是死后的第三十五天,加上之前的一个月,从贾琏和黛玉动身,到昭儿回来报信,不过冬底两个多月的时间,而林如海的死期,却是“九月初三”。历来读者,都难圆曹公之说,只好将其归因于,书中未择清的“毛刺儿”,或后人传抄之误。


然而,不要忘了,曹公早就借石头之口提醒:“我师何太痴耶!”“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


是啊,千万记得,“事体情理”要紧,“朝代年纪”可“假借”“添缀”!


那么,曹公为何要逆天一笔“九月初三巳时”?他留下这个醒目的“毛刺儿”,到底要引导我们探究什么秘密?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7 19:36:00 +0800 CST  
先看“九月初三”。


九月初三,在古文学里颇有名气,因为白居易的一首诗。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如果你熟悉《红楼梦》,就会看出些意思。


“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碧绿色,黛玉,潇湘馆,翠竹。红:通灵玉,“灿若明霞”,红色的玉,怡红公子。这不就是林妹妹和宝哥哥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木石前盟。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7 19:38:00 +0800 CST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7 19:39:00 +0800 CST  
残阳,又是谁?木石前盟的守护者:贾母。“老健春寒秋后热”的贾母,在书中的意象是斜阳和西风。曹公在黛玉、宝钗两处,分别写出她们与其相依和相背的关系。第三十八回,黛玉盛赞湘云的咏菊诗,“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而第十七回,在后来宝钗的住处蘅芜苑,众清客都道,“妙则妙矣,只是‘斜阳’二字不妥”。西风,则直接现身于黛玉和宝钗的诗中。黛玉的海棠诗“倦倚西风夜已昏”,宝钗的菊花诗“怅望西风抱闷思”,相依和相对的关系,也十分明显。曹公巧设两处呼应,就是为了暗示贾母择林弃薛的态度。


“可怜九月初三夜”,也就是黛玉之父辞世后,“露似真珠月似弓”。你是否想起,黛玉的眉眼:“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这幅画面,多像是黛玉的花容月貌荡悠悠在清江上,“冷月葬花魂”!


综上所述,再看全诗,分明隐喻了木石前盟被破坏后,黛玉沉湖自逝的命运。而结合作者之名与写作背景考察,其寓意就更为丰富。“长安米贵,白居不易”,这名人趣事,不正透露出黛玉寄人篱下的境况?《暮江吟》作于牛李党争之时,不也与“木石派”“金玉派”相争暗合?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7 19:43:00 +0800 CST  
好,九月初三有了着落,再看巳时。


讲究生辰八字,倒也情有可原,但曹公偏偏讲究“死辰”。他没有顺写“九月初三夜”,而是明明白白地大书“巳时”。奇锋健笔,实有玄机。古人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根据十二生肖的活动习性命名。巳,属蛇,巳时,指上午九点至十一点,此时温度渐升,蛇出洞觅食。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灵光一闪,想到《红楼梦》中有人说过蛇咬人?没错,第二十七回,宝钗说黛玉,“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对这个著名的疑案,你有没有觉得豁然开朗?由于曹公惯于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读者中形成了争锋相对的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宝钗无心,仓皇间拿黛玉当幌子,去小红对自己的嫌疑。一派认为,宝钗有意,设“金蝉脱壳”之计陷害黛玉。清代点评派张新之在此处怒批“卿卿即蛇,终必被咬”,指宝钗就是咬黛玉的蛇。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7 19:43:00 +0800 CST  
(滴翠亭外偷听)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7 19:45:00 +0800 CST  
宝钗是蛇,竟藏在黛玉之父的死期里!


但是,你也许还要问:这会不会只是巧合?怎么断定此蛇即彼蛇?


问得好!曹公最擅长“草蛇灰线”之法,文笔上下勾连、首尾呼应,早已绘成一幅“蛇踪图”。


下面,就让我们沿着曹公留下的“标记”,一起去捕蛇!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7 19:45:00 +0800 CST  
直取蛇洞!


蘅芜苑,长着许多异草奇藤。有一种是杜若,也叫杜蘅;有一种是蘼芜,一清客据此援引古人诗句“蘼芜满手泣斜晖”,化自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闺怨》,预示宝钗守活寡的怨妇命运。关于这层谶意,前人已有论述,但“衡芜”二字,还别有深意。杜蘅,《山海经》载,“其臭如蘼芜”,也就是说,闻起来像蘼芜,这就把两种草联系起来。而蘼芜,多部药典、古籍都指出,与某种草相类似,如《本草纲目》载,“其叶似蘼芜”,弘景曰,“田野墟落甚多,花叶正似蘼芜”。那么,这种神秘的草,究竟是什么呢?恰恰就是蛇床,也叫蛇粟、蛇米。明白了吧?曹公明写杜蘅、蘼芜,暗隐蛇床。再看“苑”字。《说文》解曰:“苑,所以养禽兽囿也。”原来,“蘅芜苑”的意思,就是蛇窝!


难怪曹公让宝钗说,黛玉“一定又钻在那山子洞里去”。往哪儿躲不行啊,非钻山子洞?想黛玉之为人,敢钻山子洞?也不嫌脏?这样写,就是为了让宝钗自报家门。


杜蘅、蘼芜,都属于香草。蘼芜、蛇床,皆开小白花,“如碎米攒簇”(《本草纲目》)。而宝钗姓薛,雪,雪粒,身上散发冷香丸的香气,房屋如“雪洞一般”,判词为“山中高士晶莹雪”。如此看来,宝钗不正是一条住在“山子洞”里的“白蛇”?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7 19:46:00 +0800 CST  
(蛇床)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7 19:46:00 +0800 CST  
除了异草,蘅芜苑中还有奇藤:
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第十七回)


据书里所写,奇藤主要有两种,一为薜荔,一为藤萝,即紫藤。方岳《山居十首》中云:“龙蛇松薜荔。”苏轼《石芝(并叙)》有句:“石上生紫藤如龙蛇。”在古文学中,常以龙蛇形容薜荔、藤萝,是典型意象。此处,请把主语从“藤”置换成“蛇”,再读一读这段描写,觉不觉得竟也十分贴切?后面那两句写花的,像不像蛇吐着信子?注意,曹公还特别交代,“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的确,冷香丸的香味,实非花香之可比。


蘅芜苑里,竖着“各式石块”,藤条就在上面缠绕:石(碑),藤(蛇),这像什么场所?


想一想,夜里的蘅芜苑,乱石横插,“蛇”的黑影,悬着,盘着,绕着,微月光,一阵风过……


荒坟岗啊,直逼“聊斋”的境界!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7 19:48:00 +0800 CST  
(紫藤 吴冠中)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7 19:48:00 +0800 CST  
蘅芜苑的外面,又是什么样?


只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迂。(第十七回)
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第四十回)


蛇喜阴,宝钗“怯热”。蛇冷血,宝钗性冷,且“从胎里带来”“一股热毒”,必得用冷香丸压服。冷香丸,由无根之水和四季花蕊制成,宝钗吃的,是天地间最纯净和最柔美的生命。花,象征女儿,黛玉生于花朝节,是“花魂”。眼泪,和雨雪霜露一样,也无根。有毒之“蛇”宝钗的居所,其内是埋葬生命的坟场,其外则一派萧杀,阴森透骨,花落水流红!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7 19:49:00 +0800 CST  
曹公颇有恶搞精神,让宝钗自报家门“山子洞”,还让她自曝出身。


第二十九回,有一段描写意味深长,但可惜,很多读者都忽略了。


元妃端午节赐礼后,凤姐说起到清虚观打醮,宝钗说了一句很怪的话,“什么没看过的戏,我不去了”。为什么说怪呢?第二十二回,宝钗为宝玉解释“热闹戏”《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念了一支《寄生草》,宝玉称赞她“无书不知”,看的戏多。但后来在清虚观,还真上演了一出戏,不光宝钗没看过,就连贾母也没看过,不光贾母没看过,就连当时天下所有人都没看过。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7 19:51:00 +0800 CST  
这是怎么回事呢?


问题出在戏名和内容上。


贾珍一时来回:“神前拈了戏,头一本《白蛇记》。”贾母问:“《白蛇记》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是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


戏名和内容不对。


的确有一出元杂剧《白蛇记》,但讲的是书生救白蛇,白蛇报恩的故事。


而讲“高祖斩蛇”的元杂剧,早已失传,当时人根本不可能看到,并且,它也不叫《白蛇记》,叫《斩白蛇》,所以,“高祖版”的《白蛇记》,倒真算得上宝钗口中的“没看过的戏”。


但好戏还没完。在“没看过的戏”里,还伏着一出“戏”,就是唐传奇《白蛇记》,讲了两个故事,都是白蛇化身白衣美女害书生,由于是传奇,没有搬上舞台,也符合宝钗说的“没看过的戏”。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7 19:51:00 +0800 CST  
这戏中有戏,到底有什么把戏?


先得弄清楚一点。曹公长于“一喉两歌”的写法,“高祖斩蛇”,与《满床笏》等三本戏,隐喻贾府由兴至衰,这层寓意,不在今天的探讨之内。


且只赏析记“白蛇”的这一歌。


贾母从小家里就有戏班,连听书都能掰出谎来,为什么特地问贾珍《白蛇记》是什么故事?如此写,还是为了借贾母之口,引出从书生“救蛇”到高祖“斩蛇”的变化,暗示她与宝钗相对立的关系。


话说高祖斩的蛇,来头可不小,据《汉书》记,“此白帝子也”。ATTENTION!曹公又留“记号”了。白帝,乃上古五帝之一,号金天氏,属金,色白,司秋。宝钗,戴金锁,“竟是雪堆出来的”(第六十五回兴儿语),“更助秋情”。第七十八回《芙蓉女儿诔》则直书:“金天属节,白帝司时。”而我们知道,曹公很喜欢让宝钗自我介绍,于是,宝钗在《咏白海棠》里说,“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这还不算完,曹公竟又不很厚道地让李纨夸宝钗,点出“这诗有身份”。真真恶搞到底了!另外,你看出来了吗?“日又昏”,斜阳的意象,又出现了,只是这一次,宝钗连话都不对贾母讲了。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7 19:52:00 +0800 CST  
唐传奇《白蛇记》里的两个小故事,白蛇都化身为白衣美女。第一个,“凝质皎若,辞气娴雅”。宝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第二个,“闻其异香盈路”“名香入鼻,似非人世所有”。第八回,“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系何香气。遂问:‘姐姐熏的是什么香?我竟从未闻见过这味儿。’”从白蛇美女化写宝钗,痕迹是明显的。白蛇美女,迷惑、残害书生。薛家则炮制“金玉之说”,散布谣言,破坏“木石前盟”,黛玉泪尽而逝后,宝玉便悬崖撒手,出家做了和尚,更向大悲演大悲!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7 19:53:00 +0800 CST  
瞧瞧,曹公多了不起!一支笔,举重若轻。几句对话,一出戏名,就伏下情状无限、暗潮汹涌。


至此,宝钗之蛇影,方浮现出七八分。曹公将她的形象散布于不同章节,这儿画一笔,那儿描一线,藏头露尾,身摇草动。或借物,或依景,或通戏语,或点俗谚,总不肯和盘托出,一览无余,真可谓:文曲文巧文新颖,愈隐愈奇愈分明。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7 19:53:00 +0800 CST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7 19:54:00 +0800 CST  

楼主:伊人3030

字数:28532

发表时间:2017-03-18 03:3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5 08:09:19 +0800 CST

评论数:1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