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谈谈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我没有什么实物证据,只是凭经验来思量,仅供参考、启发而已。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争议最大,版本最多,作者最多的名著,从这些特点看就能说明此书并不是一个作者的杰作,是三四个甚至更多人的集体创作,如三国演义也是名族集体智慧的结晶,那为什么三国演义争议并不多呢?因为即使是民间传说的故事也都是经过了同一作者罗贯中的文法过滤过的,整部小说呈现统一笔锋、风格、论调。


红楼梦只应该叫做红楼梦,而不是风月宝鉴或石头记,因为是经过曹雪芹苦心再创造出品的,曹雪芹的功劳至少在六成以上。曹雪芹应该是在清代中期,社会稳定政治廉明经济发展时期,不太可能还有强烈的反清复明举动,而风月宝鉴的作者应该是明末清初时期,是乱世,社会动荡反清情绪强烈,而且分散的明势力依然存在,所以风月宝鉴必定是很清晰的怀明仇清思想,可以说是很露骨的,另后世人为之动容涕零的,但不能空写情绪啊,所以通过很多风月事件来表述。


我认为风月宝鉴类似于冯梦龙的作品《醒世恒言》《三言二拍》和蒲松龄的《聊斋异志》这种文体格式,是一个个故事单独成章的,分立述之,而又归总一个思想立意。曹雪芹看了风月宝鉴,感到大多数章节跟自己的家族经历非常相似,所以很有兴致的将书中人物跟自己身边的人物加以定位影射,又从各章节中的正面人物提取出来作为红楼梦的主要角色,编入十二册,而没有影射对象的角色也做了安排,然后汇集穿编,将每个故事打散,分散到全书的各个角落,接下来从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入手,我们来谈谈红楼梦具体情节:


故事方面,太虚幻境天地是曹雪芹创造的,以情立书,而宝玉和警幻仙子的妹妹之间的风月事是《风月宝鉴》中的内容,是提取出来的,而金陵十二册是曹雪芹的汇总。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例外没有被打散的,那就是贾瑞的风月事,故事很集中,与全书氛围有些格格不入,这是红学家们都认可的事,还有让我感到格格不入很突出的就是后篇中妙玉的风月事,强盗行窃,就是乱世的写照。纵观后四十回,就是风月宝鉴的各个故事打散后混编后形成的,曹雪芹没有经历过的事也很难编排的细致入微,可能考虑了很久很久也只能做到这样了,或者出了大事或年老去世没有对后四十回润色加工。比如风月宝鉴中宝玉参加了战争这就是曹雪芹想象不到的,因此又有后人加工了些,这些个争议可想而知多么复杂。我们可以看出风月故事在红楼梦中几乎是互不相关的,如秦可卿的风月事,贾瑞风月事,小红与贾芸风月事,凤姐栊翠庵的风月事,贾琏与尤二姐风月事,尤三姐与柳湘莲风月事,迎春婚姻的风月事,惜春的风月事后出家,宝玉的风月事后出家,晴雯的风月事后死亡(我说风月并不指一定要发生性关系)等等很多, 当然有些也做到了极力的穿插,以及一些不堪入目的大量删减,新增自身关联情节。


人物方面,宝黛之间恋情是最符合曹雪芹本人的经历的,所以提出来作为最主要人物,宝钗可能在曹雪芹生活中跟黛玉是同一个原型,既有黛玉的高情典雅的时候,也有宝钗端庄素雅的时候,死去的是创造,留下来的是生活。王熙凤有原型,是混合体,湘云有原型,也是混合体,袭人有原型,这里只能大致点一下了。因为做了很多窜改和保留,又拆分的到处都是,所以很多隐晦乱世的链接不流畅,又产生了诸多矛盾体,所以去探寻风月宝鉴到底说些什么不切实际,除非找到风月宝鉴原本。

楼主 汤姆大叔L  发布于 2016-10-31 18:09:00 +0800 CST  
篇四十二


关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第二回也是相当关键的的地方。 看网上有人问石头城是哪儿,所以看了一下这第二回,发现了点眉目。原来这宁国府就是指清朝,荣国府就是指明朝。宁:息事宁人,息事息人,宁事宁人,自然有慢慢熄灭下去的含义,但终究是兴旺起来了;而荣这个字,不用解释也很清楚了,兴旺的含义,而且荣国府内还有两个仆人,兴儿,旺儿,但终究是萧条下去了,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取反义。中间这个国字,现在才发现,这不是通常意义的国而是整个国家的含义。


宁这个字估计取自“宁古塔”:明永乐八年(1410年),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耳率部从牡丹江西岸南行至宁古塔(今海林市旧街乡)定居下来,这一支女真在历史上被专称为建州女真。


接下来看看书中对话,雨村道:“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我给他的答案是:大金和大明没有战争时候当然多啊,20年的战争自然就减员很多了。冷子兴道说来话长。说明了20年的漫长。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前文我说过了,贾母说的雪洞就是宝钗这个吴三桂去的地方血迹斑斑的石头城——山海关。我查了一下山海关:山海关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历经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修筑。明白了吧!!! 六朝遗址石头城就是指山海关。接着雨村的话“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也就是在说山海关的两边,东边是大清朝,西边是大明朝,到这里就已经推导出答案了。


下面子兴叹道:“正说的是这两门呢。待我告诉你:当日宁国公与荣国公是一母同胞弟兄两个。”满族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也就是北宋年间,金国灭辽国后又征服了北宋,虽然没能跨越长江征服南宋,但也算是同胞兄弟了。注意这里说的是“一母”同胞兄弟,为什么不说一父,这就是民族特征区分开来了。一女有两个男人,怎么感觉像母系社会,怎么可能呆在同一个贾府里,这就是作者在考验读者的地方了,所以全书不可能全用逻辑来推导。按历史背景看关系图,贾母也就是那个所谓的“一母”,按小说的血缘来说,她姓史,我们可以把她叫做历史之母,按历史来说,她应该是崇祯父亲辈的人物。当然小说不会影射皇帝,只能是旁支。下文的人物介绍这里就不分析了。


这样看来天香楼是在后金首都辽阳?秦可卿是汉人还是满人?应该是汉人,因为她是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珍应该是满人,清虚观贾珍拽张道士胡子就表明,他是随同多尔衮一起攻打蒙古各部的一名家族成员。吴三桂的三藩之乱发生在1673年,可能风月宝鉴成书年代早于此,不然怎么如此大加褒扬他,疑惑。“金陵地界”, 可见这金陵二字非常关键,如果以前的人了解到金陵指的是明朝这个概念,那地界二字就成了国界,明朝的边界。

楼主 汤姆大叔L  发布于 2017-01-11 22:03:00 +0800 CST  
篇三十六




有关元妃的一些词句。 “二十年来辨是非”这个有几种可能:一是明末清初之前的二十年,明朝和农民起义军以及外族威胁的复杂矛盾逐步加深,出现各个种冲突,以至于愈演愈烈。二是清初之后的二十年,满人和汉人之间的冲突纠纷依然不断。三是明末清初这二十年,汉人与汉人之间形成两派,是非不断,一个是保皇派一个是倒清派。二十年,我们可以想到这正好是一代人,这代人经历过明末那可怕的天崩地裂,他们是最仇恨满人的一代。而之后就慢慢淡化了,江山稳定了。 “榴花开处照宫闱”,榴花给人以火的印象,放在明末战争的背景下,很显然就是炮弹开花笼照整个宫闱。 元春的灯谜“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再明显不过了,炮弹打来人和建筑物一切的一切灰飞烟灭了,之后便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什么也不剩。春秋笔法即所谓的写史笔法。和秦可卿一样是死在北京,死法不同,秦可卿是死于淫乱宫闱,贾敬便是始作俑者,废了朝政,祸起重要原因之一。而元春死在战火中,与皇宫一起玉石俱焚。判词中另外一句:“虎兕相逢大梦归”。兕,犀牛也,虎就是大金,兕就是云南吴三桂,东北常有虎,西南常有兕。虽然吴三桂是辽东人,但不排除作者把他定位在云南。此句意思就是两种凶猛动物遭遇之时就是元春归天之日,明朝的梦就结束了,明也就亡了。兕也是雌犀牛,如果母蝗虫是李自成,雌犀牛就是吴三桂。再把前一句加进来看:“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就是说第三春不及第一春好,形势更加恶劣,大金兵力与吴三桂兵力合并发生在第三春,第三年。


查了一下明末历史资料,原来这二十年就是从起义开始到大顺灭亡的时间跨度,将近二十年(1628-1645),大顺存在将近2年时间,吴三桂降清后,多尔衮用了1年时间灭大顺,三春可能指的是明亡的前三年。红楼梦隐藏的历史背景就能确定了,就是在明末。袁崇焕是个有名人物,我怀疑是贾珠。


如果宝钗是皇太极,那真宝玉就是吴三桂,宝钗与宝玉结婚就象征了大金与吴三桂的合并,主角吴三桂?!买噶的,实在恶心到无以复加,所以坚决坚决抵制。不过想想好像是真的耶,元妃死与结婚几乎发生于同时,正好吻合历史。真他爷爷的,我要骂爹了~~~~~~~~~~~~~~~~~~~~~~~~~~~~~~~~~


吴三桂为什么是用雌的犀牛形容,因为要影射在宝钗身上,同理,用母的蝗虫将李自成影射在刘姥姥身上。看来雌凤似乎还真是说王熙凤是魏忠贤。FUCK~~~

楼主 汤姆大叔L  发布于 2017-01-11 22:04:00 +0800 CST  
篇三十七


不行,我得再写一篇,承接篇三十六,看来我中毒颇深。


我说反了,宝钗才是影射吴三桂,而真宝玉是多尔衮,前面说了宝钗与宝玉结婚象征大清与吴三桂合兵,是因为明亡了,没多久吴三桂就降了清,那么吴三桂为什么降清,就因为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劫持。发生在明亡前没多久,小说中影射在妙玉身上,发生在元妃死之前被强匪劫持,后面又冲冲忙忙的办了金玉婚姻,正好跟小说情节先后安排一模一样,跟历史完全吻合。


再说说宝钗,抄检大观园的时候为啥避嫌退出大观园,就是因为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前,吴三桂奉召从金陵北京前往山海关驻扎保存了最后实力,大观园就是金陵也是整个明朝版图的象征。说宝钗来的时候住在荣国府东北角的梨香院,可能就是暗指吴三桂从金陵被调来派往明朝版图东北角山海关驻扎阻截清兵,叫梨香院也就是离乡怨,说明吴三桂很不乐意很抱怨此事但不得不去。老太太为啥说像雪洞,山海关这个石头城加上年年战争自然是血迹斑斑。蘅芜苑很无缘,与明朝无缘与大顺无缘与清朝也无缘,最后吴三桂造反称帝被大清给灭了,真的是很很很=恨恨恨无缘!


为啥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回,妙玉嫌刘姥姥脏就不难理解了。妙玉宝钗黛玉成了三剑客在一起单独吃茶,宝钗这个吴三桂和妙玉这个陈圆圆有联系,那么跟黛玉有什么联系?这就需要先知道更多尔衮有关的史书了,找出黛玉指的是谁,再看这段小说情节,刘姥姥逛大观园依次来到栊翠庵,栊翠庵肯定是有含义的,就是李自成建国以后发生的事件,宝玉这个多尔衮还插了一足。


假宝玉是作者的影子和真宝玉的影子,真宝玉其实就是多尔衮,小说中也含含糊糊写了后面坏了事,也浮现在假宝玉家的详情里,后又得到全面平反,符合历史结局。关于多尔衮死后被鞭尸,可能出于某种原因没有被小说写出来。小说逻辑真他爹的混乱,怪不得叫神瑛侍者,果然变成了皇太极的保镖多尔衮,还用英字来赞美,后四十回包括前面的一些细节被当权者篡改无疑了,曹雪芹有理由在多尔衮被平反后如此表彰他吗?后人全被满清皇帝这个婊子给愚弄了。WHAT THE FUCK !!! 所以探寻背后人物会中毒中得连祖宗都不认得了,只能看看表面。当然,如果皇帝并不反对哭明亡那还说明他通情理,体恤民众。


以上这些我只说了个大概,实际历史过程复杂的多。其他不想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根据这个背景,便能依依的全部发掘出续写的企图。


关于宝钗待选入宫,也就是在说吴三桂在等待时机被大清接纳,其实她最后入宫了就是降清这件事,小说中也就是与宝玉结婚这件事。宝玉说她象杨贵妃,宝钗大怒,说没有个好兄弟做得杨国忠的。这句的解读应该是,多尔衮讽刺吴三桂是个叛徒、国贼,而吴三桂反击称:没有个好兄弟能一起保卫大明江山的,这兄弟自然是在讽刺李自成,劫持了他的爱妾陈圆圆。注意小说写得很细腻,写了宝钗的脸通红,说明这事更私情有关联。


曹雪芹有理由彰显多尔衮吗?有理由,因为他就是个清衣奴才,是个已经超然世外的奴才。什么狗屁金陵十二钗,说好的为女儿立传呢,此书变成了一堆谎言。


宝玉和凤姐招魔咒,宝玉的疯话:从今起我不再是你家的人了,快打发我走。意思就是提醒读者我不是贾家人,也不是金陵人也不是明朝人,直到你找到多尔衮。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我假宝玉从今天开始要诉说多尔衮的事了,在这之前是明朝的事,这很像影片切镜头的感觉啊。凤姐的疯话:我要杀人,意思就是我魏忠贤要开始杀自己人了。这两句话是写此情节的重点,这样说来很可能之前的宝玉还有一个历史角色。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湘云在假宝玉中魔之前没有出现的原因。嗯,想明白了,我终于又恢复正常了,假宝玉还是假宝玉,作者只是通过假宝玉的这句疯话,提醒大家作者要开始说多尔衮的事了,当然是隐藏情节。


又想到一条,宝玉出家,其实重点在于等同于与宝钗离婚,象征的就是吴三桂叛变称帝,与大清分道扬镳,不过很难说,或许能找到是大清陷害了吴三桂的证明,史书歪曲事实的情况也有的是。

楼主 汤姆大叔L  发布于 2017-01-11 22:04:00 +0800 CST  
篇三十八




1635年,多尔衮率军征伐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林丹汗余部不战而降,并献出了中华帝国失踪二百多年的“传国玉玺”。在小说中这是哪个情节猜猜, 就是金麒麟情节,还记得贾珍揪住张道士的胡子吗,然后张道士喊投降,这就是历史的细节啊,哎,这比现代戏说剧还要夸张。看来贾珍也是满人,或许宁国府的都是。道观里张道士率众献出金麒麟,然后一失一得又强调了这失而复得的特征,湘云说:“明儿倘或把印也丢了,难道也就罢了不成?” 然后宝玉说了句升级版的话:“倒是丢了印平常,若丢了这个,我就该死了。” 比印还要高等的印,比生命还要重要的印就是玉玺,真宝玉是多尔衮就确定无疑了,多尔衮将玉玺献给皇太极,皇太极寿命51岁和多尔衮寿命38岁都不长命,白首双星就排除了寿命说。


之后好像就没有再提到金麒麟了这回事了。那么湘云有个小号金麒麟,也成了重点,那就是皇后印或妃子印了,既然可以女变男,那就可能是王印,而且是刚刚拿到,依据就是接下来袭人说的一句话:“大姑娘听见前儿你大喜了。”这大喜可能就是他受领爵位,婚姻说的各处信息可能是误导性遮掩,所以可以试试先从末代明王侯开始找。


不对,既然是多尔衮家,那就跟明势力人物没有太大关系了,所以的从清廷人物找,鳌拜可能会成为其中一个角色, 他爷爷的,又是清宫戏。看来20世纪的人太左了,还需要往右边想。现在越看红楼梦越像日本动漫角色乱入,而多尔衮这个假宝玉被动漫化变成了天下“萌”这一概念的祖宗。既然宝钗和妙玉是汉人进入了多尔衮的王府,他们俩都是从外面搬进来的,根据这一特征就可以想想林黛玉了,也是同样的特征。宝钗金陵人,黛玉姑苏人。而湘云是一个奇怪的角色,她很少呆在贾府。


多尔衮因贪念色欲而死,怪不得此书作者很强调说天下烂淫者多矣,而仙姑给了假宝玉关注淫了解淫的一个词“意淫”,而不是让他去接触淫堕入其中,这本小说很强调这个,但作者还是无法给予读者更多,因为了解必须基于体验经验,这个作者也深知。所以假宝玉才有一次和袭人的体验,只是为了解淫。作者是在用假宝玉批评真宝玉,现在想想心情好多了 ^o^


又不对了,皇帝妃子怎能和吴三桂在一起,那湘云可能是顺治刚刚被多尔衮抬上皇帝宝座,或者是顺治这个太子刚刚完婚,白首双星指的是父子两代皇帝,以白胡子为首的两代皇帝。湘云咬舌头这个特征应该考虑一下。呃咕~ 又推翻了,湘云不可能是太子,不然身份地位不可能这么靠后。

楼主 汤姆大叔L  发布于 2017-01-11 22:04:00 +0800 CST  
篇三十九


再谈谈前文,妙玉被劫持----元妃亡----婚姻,这就是为什么这三段大情节在小说中如此不和谐的原因,他们在影射明末最后挣扎的一瞬间。最可笑的是大女儿死了,家里马上开始办喜事,于俗于国都不合体,这就是后续者没有曹雪芹的功力施展不开来的表现。 我想,风月宝鉴一书就是红楼梦的垫底,曹雪芹在此基础上对前半部进行了加工修改出自己的一套体系,将此书扩大了五六倍,而后半部更多的是呈现了风月宝鉴原有格局,后人只是在底稿基础上模仿曹雪芹前80回润色加工而成。曹雪芹要隐藏起来写,这难度可想有多大,这比单独写自己的回忆录难度大得多,如果没有参考恐怕十年都不够写80回。只要大致上找到隐藏情节,就能大致上看到风月宝鉴原有的基本框架。


风月宝鉴的内容也是讲明末故事,不过是正面描写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可以想象讲了不少多尔衮的风月事,要知道多尔衮可是有十六个妻妾的,还跑到朝鲜去选美,丑的还不要,搞的朝鲜王头大的很,薛宝琴很可能就是从朝鲜搞来的,多尔衮的最后一个老婆,我还没具体看以后再分析。根据前面我推导的人物来看,风月宝鉴当然包括他们,吴三桂和陈圆圆这一对是出了名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多尔衮的好色也是非常突出的。风月宝鉴记风月事有什么理由不囊括他们呢。我们注意看,为什么李自成是刘姥姥,而不是在大观园中住的一个美女,就是因为他没有风月事可说啊,所以被边缘化了。但李自成在历史上依然是个重头戏,所以才会在小说中浓妆艳抹的登场了三次,第三次游大观园是什么,就是建立大顺国后在中原大地上大加抢掠,发达了,看刘姥姥走的时候好大一车东西啊。实在是隐藏的让人哭笑不得。 而后就销声匿迹了,为什么,就是在明亡后一年内被灭了,不用看小说也能猜到,一百回左右宝钗有一段时间是消失的,就是去灭刘姥姥了 -_-


看看刘姥姥进大观园,以及贯穿金麒麟这一连串的大情节,对比后40回中的劫持、元妃亡和婚姻,便能看出曹雪芹在隐藏能力上和后者的巨大差别,所以前80回的隐藏内容绝对不是后者添加的。特别是劫持的内容写的俗不可耐,几乎是照原有内容和前80回的逻辑推理而来,如果不是因为名字叫妙玉,而是写上陈圆圆三个字,我们几乎都能相信他是在正面讲故事。总之,我认为曹雪芹是为了传承风月宝鉴故事作为目地来写红楼梦的,而不是先有了个要写大观园的想法,才想到说要在大观园中隐写历史。从这点来说作者就是从立志走向立命,反过来就是纯属恶搞了。


所以书尾处,“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就表明续写者是知道风月宝鉴的内容的,不然绝不可能聪明到后40回能准确的记入隐藏内容,曹雪芹和续者肯定有某种联系。


宝钗唯一的一次大怒,就是那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名句

楼主 汤姆大叔L  发布于 2017-01-11 22:05:00 +0800 CST  
篇四十


关于甄士隐的一段唱词: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下面我们试着依依解释一下,这是作者对自己时代环境的感伤,但重点是在影射明末那段悲伤的历史。第一句:指的是甄士隐自己,当年做官多风光,如今寒食衰微,经历了战争洗劫,废墟上到处是衰草枯树,这里曾经是一片歌舞欢乐之地啊。第二句:经历过战争浩荡之后,衰败的气象又恢复了往日面貌,蓬窗之上有挂起了绿纱帘。第三句:说什么情色欢愉,歌舞升平,为何两鬓又斑白,老态显龙钟? 第四句:昨天还在黄土上埋葬死去的亲人,今夜又在婚典的洞房里行夫妻之和。


重点来说说下面三句:第五句:从前是金山银山堆满箱,而如今转眼成为乞丐,人人诽谤。这就是指那些昔日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比如明皇室成员。第六句:正说着别人命不长,哪知道自己不久便是丧期!这说的是明崇祯、多尔衮这样的人。即使教导严格有方寸,也不能担保日后走上强匪的道路。这说的就是李自成、张献忠之类的人。第七句:选择富贵之家做夫婿,谁又希望自己流落到烟花之地呢!这里就是写陈圆圆、迎春(暂时不知指谁不好说)之类的人,向往富贵。由于嫌弃官位小,而做了坏事入狱,可能说的是魏忠贤之类的人。昨天破袄加身让人可怜,今日却穿上了长蟒袍还不满足。这说的是吴三桂之类的人。乱烘烘你唱完了接着我登场表演,反认他乡是故乡。这里是指明末所有人,不只是高高在上的人,也包括满清人。甚荒唐,到头来都是让别人拿走了利益,这主要就是指代明崇祯、李自成、吴三桂这样的人。

楼主 汤姆大叔L  发布于 2017-01-11 22:05:00 +0800 CST  
篇四十一


关于宝玉和金项圈上的字,按照多尔衮和吴三桂的命运来解释。为什么宝钗一直称呼宝玉为宝兄弟,那就是象征性的把吴三桂降清以后和多尔衮的关系明确告诉了大家,不是夫妻关系而是兄弟相称。宝玉上的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莫失莫忘是指这块玉的重要性,对于小说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失去就代表多尔衮走下坡路了,多尔衮在这段时间做的事可以从史书上去查,做了些让皇帝忌恨的事,就成为他被抄家的原因,这就是失玉,当玉回来之时便是他被平反之日。这也就是宝玉上字的含义。不然作者为什么写的这么奇怪,那玉石不是来感受人间富贵地的事吗,应该全程感受完了在结尾处回去啊,这是很正常的思路。但作者说是为了避祸这么个所谓理由就离开了,不就形成矛盾了吗,石头怎么知道这后面的祸事内容而记录下来呢? 所以这是作者考虑不周全的地方,他只是想急于表达玉石上字的含义。


再来看宝钗金项圈上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同样也是宝钗婚姻之后命运的安排,也就是吴三桂的命运。指向的是后面与大清分道扬镳,水火不容兵戈相见,难以永继,以至最后灭亡。也就是宝玉离开宝钗出家了,相当于离婚了。注意是宝玉离开宝钗,这是不是在暗示是大清抛弃吴三桂,给他捏造了个罪名将他除掉呢,值得深思。所以两者字面上的意思就象征了它们主人的命运走向了反面。


贾琏这个人物风月事不少,怀疑他是影射张献忠,当然这还不能成立,只是把我的想法做个记号。


小说最后提到和尚和道士带宝玉归天了吧,也就是归入太虚幻境。如果提到的话就是在表达多尔衮死了

楼主 汤姆大叔L  发布于 2017-01-11 22:06:00 +0800 CST  
篇三十四


关于探春的一句话 “又好好的添什么,谁又是二十四个月养下来的?” 。赵姨娘的兄弟死了,找探春要更多的银子,探春说了这样的话。 二十四个月,这就跟惜春画画要两年等同起来看了,跟李自成有关的。 探春说的这句就在讽刺,说赵姨娘的兄弟难道还比得上李闯贼做过几天皇帝的不成?!不仅讽刺她兄弟也是讽刺李闯贼,一语双关。接着也是一句讽刺语“不然也是那出兵放马背着主子逃出命来过的人不成?”自然说的是焦大,至于焦大这个人物暂时我没去细想,你们也可以想想。


再看看抄检大观园探春的一句惊天动地的话:“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觉悟只有乱世才能激荡得出来啊,外头来的一时杀不死,说明金朝并不强大,明朝怎么亡的?也就是亡在自己人手里,内忧而导致了外患,一败涂地。作者可能就是把死鱼眼婆子当做是李闯手下的贼,恨之入骨,在迎接这支抄检队伍时候怎么写的?探春命丫鬟们在门口摆开阵势,这就是要打架啊,抵抗闯贼。而王熙凤可能就是李闯王,他最后也是以破落户归乡,我更倾向于当李闯王看而坚决反对当魏忠贤看。不过我还是坚决不同意十二钗女变男。王熙凤的那个冰山一角和破落户称呼,这些都是她之后的命运及归宿。


找隐藏的那段历史,应该从大的事件大的轮廓开始,把基础打好了订正确了,才有条件盖高楼找细节。依我看,大观园里的角色他们只是在表演历史事件的影子,他们并不具体影射某个历史人物,所以常有角色意义窜来窜去的感觉,一会儿某个角色像这个历史人物,一会儿另一个角色也像这个历史人物。而这些事件又具体通过小说故事情节来展开串联。因为没人能连贯的详细知道那段历史,即使看遍所有史志资料也做不到,所以对我们来说也就成了一个个片段,对于作者来说恐怕也是同理。不过细节片段还是会有的。


如果曹雪芹真是这么考量的,那真的是隐藏得好刁钻啊,真是天下第一刁钻文人


换个想法,抄检大观园,是以魏忠贤为首发起的大面积屠杀东林党人的故事了。又或是东林党人发起的一场报复性的活动,搞的内部更加崩溃。

楼主 汤姆大叔L  发布于 2017-01-11 22:07:00 +0800 CST  
篇二十七


关于刘姥姥进大观园,这里也有很多可以赏评的地方,我随便拿些来说说。“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众姐妹都笑了”。 这当日圣乐,可见这金陵十二钗都是有见识,经历过大场面的人。 这百兽对比一牛,可见是盛况不如当年,萧索了许多,表面写的确实很欢乐,实则一把辛酸泪。


“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与他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可以想见在逃难的途中,问这是什么路什么山什么去处。


“刘姥姥说: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嘿嘿,幽默的,这雀儿指的就是刘姥姥,戴个花儿粉儿的变俊了,逗的一园子人大笑会说话了。


“刘姥姥道:那廊下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哥儿,我是认得的。那笼子里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长出凤头的黑老鸹子这就有骂人的成分了,到底骂的谁很难说。


“一时来至“省亲别墅”的牌坊底下,刘姥姥道:“嗳呀!这里还有个大庙呢。”说着,便爬下磕头。众人笑弯了腰。” 这里要笑到憋过气去,神作啊。往深里想,这里就是明皇宫、明宗庙的象征啊,百姓思念明代的恩义就体现出来了——顾恩思义。作为李自成为什么要跪呢,说明他是汉人身份,祭拜的是炎黄祖宗。接着,注意是接连着,刘姥姥要出恭,众人忙命一个婆子带了东北上去了,东北方是茅厕,就象征了金人的野蛮,这可能就是说李自成逼反了吴三桂,做了件臭事。明朝和金朝就都点出来了。


刘姥姥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可以算是重量级人物,一共出场了四次,一次比一次浓妆艳抹,作者可以说是花了大量心思在这个角色上。在乱世中,刘姥姥就是尊崇明朝的普通百姓的代表和象征,对明皇室的帮助很大。


现在知道了,骂的就是李自成,李自成这个贼长出凤头来了做了皇帝。李自成在征伐路上,问这是什么路什么山什么去处······

楼主 汤姆大叔L  发布于 2017-01-11 22:08:00 +0800 CST  
篇二十八


关于母蝗虫,刘姥姥走后,园里的小姐们聚集到了稻香村发生的一段情节。注意了,在大观园里每个故事隐含情节,都跟在哪个地点名称有关联。如潇湘馆、怡红院、蘅芜苑、稻香村都是分时间段的,这些象征性时间段我在篇二十二说过了。 母蝗虫是何象征呢,就是因灾荒引起民变的农民起义,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如蝗虫般覆盖中原大地。这里写道“春秋”二字就是提点,要注意母蝗虫三个字,但要注意说的不是刘姥姥,这只是象征性写法。也不是重点说李自成,只是象征大事件。


看下面对话“又要照着这样儿慢慢的画,可不得二年的工夫!”这可能就是农民起义持续了两年,“‘又要照着这个慢慢的画’,这落后一句最妙。” 注意这落后一句最妙,这是作者在提点,在中华大地上慢慢的画,一点一点的打下江山。画一幅巨画,我想哪里用的上两年功夫,造大观园都不一定用的了那么久,这可不能和米开朗基罗画大教堂穹顶比,那么费劲。而此后就没怎么提到画画的事,也没有了画的结果了,可见画大观园不是重点,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意才是重点


“所以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你们细想颦儿这几句话虽是淡的,回想却有滋味”,这就是层出不穷的提点啊。刘姥姥说的那些笑话没有什么深层含义,如“年轻时也喜欢花儿粉儿”,“结个大倭瓜”,“老牛老牛食量大如牛”等等。颦儿的这几句话有滋味,有深意。


“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 。。。。。。。。。。。。。。。。。。。。








好吧!我认输了,母蝗虫就是李自成,刘姥姥就是李自成。此书又一次被毁了,这次毁在我自己手里。没想到啊,隐藏着这么肮脏的思想手段


在稻香村写这故事,应该只是为了链接它的表意, 蝗虫对应于稻谷、稻香村。

楼主 汤姆大叔L  发布于 2017-01-11 22:09:00 +0800 CST  
篇四十三


关于宝钗结婚当夜哭泣哀伤。 从吴三桂的历史角度来感受, 此时,被李自成集中兵力攻打山海关,等同于汉人打汉人,兄弟相残。多尔衮兵力又在背后狡诈的施加压力,座山观虎斗。爱妾和家人又在京城生死未卜,这些个巨大压力如何不让他哭泣。此时真的是无家可归,茫茫如丧家之犬,最终不得不被迫降清,从此改变了历史命运。


在卢雪广联诗吃鹿肉,宝钗说了句调笑的话“我为卢雪广一大哭”,指向的可能就是宝玉受鞭挞,宝钗回家后,哥哥说他只想着宝玉,好早日嫁入他家。这就是在说吴三桂已经有了降清之意,但还有归顺大顺朝的意向,正在犹豫不决之中。至于为什么大哭一整夜,还得看具体的历史细节才能判断,或许跟卢雪广这个名词有很大关联。


芦雪广, 芦,芦苇;雪,影射血;广,山崖上的茅屋,这里就是指代城墙楼,这就是象形字的魅力,一个字就能形象的表达很多含义,不必要通过词组来表达。整个词意便是在城墙楼上到处有芦苇状的血迹,说明战争的惨烈,就是在影射山海关的城楼。如果这里的芦是卢,那就是形容变黑的血迹到处都是。那么在这城楼上发生了什么呢? 在吃生肉,在断了粮草的情况下,生吃死人尸体都可能发生,这就是为什么说“割腥啖膻”、“芦雪广遭劫”,相当恐怖的景象。山海关对于明末历史来说是相当关键的地方,所以小说中也会对此地发生的故事,做更多详尽的情节描写。


芦雪广中诗社活动,大家都你一句我一句的作诗,到最后成了黛玉和湘云的角逐,湘云说:我们不是在联诗,竟是在抢命呢。很欢乐,湘云可爱极了,大多数人小时候都会有同样的感受。可隐藏的内容就变得非常可怕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场抢命的攻防战,一波又一波此起彼伏。联诗的内容我没细看,肯定是与血战相关的含蓄诗词。黛玉和湘云还不能确定是哪位历史人物,所以暂时不好说。黛玉才情最高,可以联想到他的军事才能最出色。黛玉的“木石前盟”可以联想到他悲剧色彩,海誓山盟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诗词上,在此之前“盟”这字估计都不会用在姻缘上。那黛玉这个“盟”很可能也是兄弟之盟,而且是前盟。


宝钗大哭一夜、芦雪广、大婚时哭泣,这三处便形成了一个三角关系,都是在说明一件事情——血战山海关。这就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绕着弯子的解释隐含内容。其他很多地方也是如此,比如香菱和秦可卿的关系。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作者就是情种,这本书就是情种。读者也是情种,当读者读懂了这本书的时候,便是情种苏醒萌芽之时。

楼主 汤姆大叔L  发布于 2017-01-11 22:10:00 +0800 CST  
篇四十四


现在看到更多更细,刘姥姥应该影射的是刘宗敏,李自成入京后号召明朝的文武百官捐资助饷,饷银按照官员级别来定,级别越高的捐的钱也越多。李自成委托了自己的心腹爱将刘宗敏代管捐资助饷这件事,也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件事。在大观园中薛宝钗对刘姥姥没啥反应,说明吴三桂没有接触过刘宗敏,妙玉嫌刘姥姥脏,因为陈圆圆就是被刘宗敏劫持的。在搜刮了大量财物之后,有一天刘宗敏闯进了吴三桂家,将吴三桂的父亲、前大明辽东总兵吴襄羁押了起来,同时看到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相貌不错,也顺便掳了过来。李自成在山海关败北之后杀了吴三桂一家老小几十口人,陈圆圆幸免遇难。


糟糕就糟糕在这些地方,从表面文意上看,刘姥姥这么个弱势群体怎么能劫持妙玉呢,所以后文就很荒唐了啊,只能含含糊糊说是不明来路的强匪劫持了妙玉。估计曹雪芹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个好方案来了吧,雾里看花确实很美,一旦走进一看,仍然有瑕疵。


作者借助假宝玉说出“文死帖武死战”,是在表达作者非常反对这一观念,这其实就是帮助宝钗这个吴三桂在说话。可见作者是在正面刻画吴三桂,承认他是君子、高士、花中之魁、任是无情也动人等等诸多赞誉,如此之多不可能是在反讽。这是作者的立场,他对其他人可没有那么客气,如讽刺李自成是长出凤头的黑老鸹子;刘宗敏是个乡下人飞进城里,会阿谀奉承了,会说人话了;对多尔衮的烂淫也是大加批判形成了小说最主要的批判对象,不是有那么句话吗:万恶淫为首。而且在小说后面还直接了当的对着真宝玉说他是国贼禄蠹。当然作者也有批评宝钗的微词,比如,假宝玉很烦他整天在耳边唠叨什么经济学问、功名仕途等等。就像我写这长篇帖子一样,思想也会改变的,作者经历十年也会改变,最后他彻悟了,放下一切情跟随大“道”走,也说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这是作者最终要表达的人生观。至于跟着和尚道士出家了这一点,是为了符合隐含内容的历史特性,也成全了他整部小说“梦”这一主旨,以“情”来贯穿始末这样一个品质。但要注意情不是真爱,虽然情可以催生真爱。让真爱留下来,让情归入太虚幻境。

楼主 汤姆大叔L  发布于 2017-01-11 22:11:00 +0800 CST  
篇四十五


关于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下半回,介绍此小说主要人物角色扮演。这里提到林黛玉的母亲贾敏,说她是贾政贾赦的胞妹,如果跟上半回同胞兄弟的说法一样,那就是带有不同族的特征了。而王熙凤强调说: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句就成了作者别有用意的安排。“敏”念作“密”,密是少数民族女子名字中常有的音,“敏”字又减一二笔书写,这就是象征性的在说不同文,贾敏很可能是满族人,林如海应该是汉人,因为黛玉是金陵十二钗之一。


根据冷子兴按阴阳学说将人物分作三类人,正气与邪气两类,加上正邪互搏产生的一类,真假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便属于这第三类人,此书便是为他们立传。我揣测宁国府是舒尔哈齐这一脉,荣国府是明皇室其中一脉,甄宝玉家是努尔哈赤一脉的多尔衮。又根据贾雨村将这第三类以“成王败寇”的说法,贾府是败下阵来的所以称假,甄家是胜利者所以称真。至于是不是舒尔哈齐一脉我不确定,我历史知识少。


贾雨村说:更妙在甄家的风俗,女儿之名,亦皆从男子之名命字。这就是奇风异俗,与汉文化区别开来了,现在我们很容易理解,因为那是多尔衮家。第六十三回中间,宝玉将芳官改妆换发改名为耶律雄奴,以及湘云将葵官扮男子打扮叫韦大英(伟大鹰,游牧民族之鹰),宝琴的豆官扮小童叫做豆童(剃了发的小孩象豆子一样光秃秃的)。佩凤、偕鸳、香菱听宝玉叫“耶律雄奴”,三人笑在一处,大家也学着叫这名字,叫错了音韵,叫出“野驴子”来。宝玉怕作践她,又改叫玻璃,这不得不让人联想起光秃秃的脑门,象玻璃球。用了契丹人的姓氏和匈奴人为名字,所以看起来跟满族没有关系,隐蔽的严实,但这不得不说有骂满清皇帝的成分啊。此时甄家有两个女人送东西来了,也就是从多尔衮家代表了清政府送来的,是什么东西没说,可能就是在引向其他章节的相关内容。


以上两处内容就是在一层一层引向后面的历史,清政府在基本上坐稳江山后开始下令剃发易服,这也是汉民族很痛苦的回忆之一,为此暴动不息,死伤惨重,江阴甚至全城殉国,曹雪芹就是这样在说笑间书写历史的悲情。


为什么只有假宝玉、湘云、薛宝琴三人会将他们的丫鬟名这样改呢? 姑且当做暗示性的在说他们是少数民族,假宝玉是在影射真宝玉,也就是多尔衮,这个无需怀疑了。湘云很可能也是满族人,有多种其他迹象可参考:一、宝玉中魔咒之前湘云没有出现;二、湘云有个小号金麒麟,大金麒麟是玉玺,那么小的很可能就是王印或王妃印;三、湘云对宝玉的独特称呼“爱哥哥”,可以联系到爱新觉罗姓氏;四、他的才情仅次于黛玉,按男性来说就是军事才能在满族中最高。综合上面几点,那就是多尔衮的弟弟多铎“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薛宝琴有文字暗示是“外国美人”,又有贾母为假宝玉说亲,后说已经有定亲人选了,说不定就是从假宝玉引向真宝玉这个多尔衮的含义,这两点看说不定就是多尔衮的朝鲜美妾。 当然湘云和薛宝琴在找到更可靠依据前,还不能定论。

楼主 汤姆大叔L  发布于 2017-01-13 22:10:00 +0800 CST  
简短的说说清虚观看戏:三场戏《白蛇记》《满床笏》《南柯梦》 。这就是明朝的一个完整过程,高祖斩蛇起义是指代明朝的开创,第二曲,是明代的发展,兴盛强大,贾母说:老祖宗要这样也就罢了。感叹的言语。第三曲,明亡了,终于成为了一场梦,成为死去的历史。 贾母哀伤感叹。 镜子正面就是三出戏曲表演,镜子反面就是明朝历史过程

楼主 汤姆大叔L  发布于 2017-01-14 19:51:00 +0800 CST  
前言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痴是在表面,味道就是那个深意,我正是在这初期解味阶段。所以这帖子的标题更应该写做红楼梦解味,你可以发现是一个连贯的思想过程,所以前后必然有很多矛盾之处,这也正是为了让你看看思想是如何自我辩证,逐步抛弃前面不成熟的想法而得出最终结果的这么一个过程。所以我没有对前面错误的地方多加修改,人总是做选择性休眠,所以尽量把思绪放宽,哪怕是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也不要害怕出错,通过辩证取舍最终将会变得越来越清晰。当然,你得靠理智,不然就会越来越混乱。这里所得出的结论对于小说来说可谓是凤毛麟角,要分析整部书那可是相当庞大的工程量。虽不敢说结论正确,不过最后得出一些结论也可以让你窥见其一二,小说的深层含义,作者心中的滋味。红楼梦不是一本有千种思想的小说,只是读者没有找到它的正确答案造成的,小说的深意并不很深,就在地表下,读者得站在正确的位置才能挖到。


篇尾




糟糕的隐藏背景史,我想毛泽东都没看出来吧,不知道他老人家知道后会怎么想! 正像小说篇尾所说 “果然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不过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 荒唐吗?从表面看,都是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世俗百态,一点都不荒唐,应该多关注这“敷衍荒唐”几个字。“作者不知”几个字说明作者不是经历者,如果这是后续者写的,就说明他看懂了这背后的故事,然后搔之以鼻,果然是荒唐,丢开手吧。


最后我要说的是,红学家们是有功劳的,应该去感谢他们而不是去骂他们来彰显你们多么多么聪明,没有他们现在我们也不能知道得更多,尽管他们也是很多带着主观,这就需要你带着审视的眼光去看,用心去领悟,而不是用什么狡猾的头脑去辩驳。我也是先看了些他们的观点才想了这些,如果你看了我上面这些贴文会发现前后也有许多矛盾之处,这就是辩证思维的发展模式,跟科学家探索试验并没有什么两样。这会越来越帮助你趋向于正确的结果,我不是历史系毕业的所有就不做更多的尝试了,欧分儿了~

楼主 汤姆大叔L  发布于 2017-01-14 21:53:00 +0800 CST  
现在看来我不认为后四十回出自别人之手,整个一百二十回内容就是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只是未完成稿,写作分三步骤,一是骨架,也就是提纲;二就是筋肉,也就是具体内容;三是皮肤,也就是加工润色。可能曹雪芹先完成了前两步,加工润色部分写到80回就去世了。我不知道红学家们是如何得出后四十回是高鹗续作这么个结论的,如果没有确切证明,那高鹗一班人等只能算是修订校对的整理者,或许也还带那么点点补充内容。如果是后人续写,那绝对是要跟前八十回匹配起来啊,会补充入自己写的诗文,不管拙劣与否至少看起来更匹配。清代中期还是有不少擅长写诗的文人吧,不像现代没有科举制了,不专攻圣贤书了。这的确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影响最广的影射小说,只要正确匹配上历史,就能知道书中每一句神秘话语在表达什么。

楼主 汤姆大叔L  发布于 2017-01-16 09:35:00 +0800 CST  
“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 这也是在影射游牧民族,骂满清没好话(好画)

楼主 汤姆大叔L  发布于 2017-01-16 19:10:00 +0800 CST  
红楼梦绝不是一本种族主义或民族主义的书,他展现的是战争的残酷,民众的悲情,看看王熙凤大闹宁国府那个狠毒啊,明朝对女真人的屠杀也是凶悍无比的,也有不少历史记载。如果不是因为汉文化更强大写出了此书,估计满族人也会写出他们谩骂汉人凶残的书来。所以今天全世界的人更应该提取书中的精华激发反战思想,战争不会带来繁荣,只有毁灭。

楼主 汤姆大叔L  发布于 2017-01-16 19:56:00 +0800 CST  
红楼梦这本书在谩骂的言辞上可以说是一绝,我还从来没见过哪本书有如此多的谩骂,花样之多都令人惊叹,唱骂评书骂破口大骂歪声丧气骂,明骂暗骂唧唧歪歪哼哼骂,笑骂怒骂哭骂藐骂,当面骂背后骂,好骂坏骂喋喋不休巷战骂,``````` 精彩绝伦还不带重复的。 作者发泄的好爽快啊~

楼主 汤姆大叔L  发布于 2017-01-16 21:47:00 +0800 CST  

楼主:汤姆大叔L

字数:62784

发表时间:2016-11-01 02:0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3 21:55:33 +0800 CST

评论数:26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