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红楼梦里的真玩意儿

以下后三张图来自撷芳主人的专著《Q版大明衣冠图志》









楼主 声雨听荷残得留  发布于 2020-06-01 20:04:00 +0800 CST  
说完了“金丝八宝攒珠髻”,下面说说“朝阳五凤挂珠钗”。


楼主在这里提供两种说法。


其一,这是清代的“钿子”和明代的“钿儿”的结合。


“钿儿”的实物图片大家已经见过了,让大家看看比较接近原著描写的钿子(以及钿子上的饰物)吧。





楼主 声雨听荷残得留  发布于 2020-06-01 20:04:00 +0800 CST  
其二,它就是钿儿。这也是有依据的,比如金瓶梅中李瓶儿的“金九凤垫根儿”(即后文提到的“九凤甸儿”),如果把凤凰的数量减少到五只,再加上口衔的珍珠,基本上就是《红楼梦》里提到的“朝阳五凤挂珠钗”了。


“九凤钿儿”的实物图片太难找,还是找出之前发过的九位仙人的钿儿图片充数吧。大家把仙人替换成凤凰,自行脑补一下就好。





楼主 声雨听荷残得留  发布于 2020-06-01 20:05:00 +0800 CST  
那么,87版电视剧《红楼梦》里有没有出现“朝阳五凤挂珠钗”呢?


有的,但是肯定不是邓婕饰演的王熙凤出场时戴的这只。






那么是哪一只呢?答案见下图。






哈哈,原著里属于凤姐的首饰戴到了老祖宗头上,是不是很有意思?

楼主 声雨听荷残得留  发布于 2020-06-01 20:05:00 +0800 CST  
既然提到了头面首饰,那么顺便说说迎春的那只“攒珠累丝金凤”吧。


攒珠累丝金凤,按照楼主的理解,就是用花丝镶嵌工艺做成的金凤簪,上面还装饰着珍珠。


所以,它肯定不会是87版里这个样子(本来87版里也没说这就是攒珠累丝金凤,但是由于类似的首饰87版的三春人手一件,而且还在元妃省亲这样的隆重场合一起佩戴出来,于是就有人自行脑补了。)






楼主 声雨听荷残得留  发布于 2020-06-01 20:06:00 +0800 CST  
个人觉得比较接近原著描写的,是以下这件传世实物。






巧夺天工,有没有?


顺便,大家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花丝镶嵌工艺吧。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镶嵌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
花丝镶嵌工艺起源于春秋战国金银错工艺,在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尤以编织、堆垒技法见长,而且还常用点翠工艺,取得金碧辉煌的效果。对宝石的大量运用和完善了宝石镶嵌工艺,是明代花丝镶嵌首饰对中国传统首饰的最重要贡献,它改变了中华民族传统首饰重纹饰轻宝石的传统。清代宝石资源逐渐枯竭,采用点翠和烧蓝来替代宝石的位置。[2] 而今,花丝镶嵌工艺只留存于北京、成都两地,且尤以北京的花丝镶嵌工艺最为齐全。北京花丝镶嵌集中代表了中国宫廷花丝镶嵌工艺的特色。

楼主 声雨听荷残得留  发布于 2020-06-01 20:06:00 +0800 CST  
以下是这项工艺的具体内容。


拉丝

拉丝是花丝镶嵌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同型号的花丝都是师傅从拉丝板中一条条拉制出来的。拉丝板的眼孔通常是用合金和钻石制成,最小的眼孔比头发丝还要细,最大的直径4毫米,最小的直径只有0.2毫米。从拉丝板中拉出来的单根丝在行内被称为“素丝”,需要两股或两股以上的丝通过搓制成为各种带花纹的丝才可以使用--这也就是“花丝”之名的由来。最常见的花丝是由两三根素丝搓成的,这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样式。更复杂的花丝还有拱线、竹节丝、螺丝、码丝、麦穗丝、凤眼丝、麻花丝、小辫丝等林林总总近20种。

掐丝手艺

掐丝手艺就是纯手工制作,就是用镊子或钳子将花丝掐成各种纹样的工艺,粘焊在器物上,掐丝工艺是花丝镶嵌工艺中的基本功也是最难掌握的技术。

填丝

填丝也叫平填,俗称填花丝,是将制成的花丝图案平填在规定的图案里,填丝是花丝工艺中最单调也是花丝镶嵌手工艺里最费时的工序。

焊接

焊接是将制成的纹样拼在一起,通过焊接组成完整首饰的工艺过程。

花丝镶嵌的攒工艺

花丝镶嵌的攒工艺就是把零部件组装在一起叫攒

堆垒

堆垒是用堆炭灰的方法将码丝在炭灰形上绕匀,再垒出各种形状,并用小筛将药粉筛匀、焊好的工序过程。

织编

织编和草编、竹编是一样的,只不过金、银编织难度大些,这要有经验的艺人手劲均匀才能编织好。

最常见的镶嵌方式是包边儿镶,也叫包口镶。石碗的制作,行话叫“圈石碗”是重头戏。先要将铜片压制成合适的厚度,而这个度全由师傅们凭着经验掌握。把压好的铜片剪成条状,用来隈成碗边儿。每块石料的形状都不一样,所以与之对应的石碗形状也各不相同。碗沿儿和碗底儿是焊在一起的,然后再焊到作品上。嵌石料倒不是很难。把石料放进石碗里,然后用力将石碗的边缘向中间按压,固定住石料就可以了。行话叫“扣边儿”。这时候就看出石碗的重要了,大了进不去,小了嵌不牢。有经验的工人制成的石碗,会恰到好处地把石料包住。包边儿镶通常用于普通石料,象钻石、红宝石等小巧珍贵的石料如果装进石碗会损失原有的魅力,这时就需要传统的铲钉儿镶了。铲钉儿镶是将石料直接嵌在作品上,所以需要打眼儿。先要根据宝石的大小挑选钻头。不过,毕竟没有和石料大小完全一致的钻头,所以,在打眼后还要用铣刀进行最后的修补。

楼主 声雨听荷残得留  发布于 2020-06-01 20:07:00 +0800 CST  
下面是原楼主枯叶蝶老师自己画的王熙凤出场造型图。老师在创作图时经过一定考证
--------------------------------------------------------------------------
个人觉得画的很传神了,服饰搭配很精致




楼主 声雨听荷残得留  发布于 2020-06-01 20:11:00 +0800 CST  
补充说明一下,以上关于“朝阳五凤挂珠钗”的解释,部分知识点来自扬之水女士所著的《物色——金瓶梅读“物”记》,在此表示感谢。

楼主 声雨听荷残得留  发布于 2020-06-01 20:12:00 +0800 CST  
我们来聊聊王熙凤出场造型的服装部分。


先说说石青缂丝银鼠褂。


石青——接近黑色的深蓝色

银鼠——伶鼬的皮毛制成的皮草里子,呈有光泽的白色。

《文献通考》——又有银鼠,尤洁白。
《本草品汇精要》——银鼠白色如银。

缂丝——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这是一
种经彩纬显现花纹,形成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缂丝的编织方法不同于刺绣和织锦。
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这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旧时刻丝著录所说的“通经断纬”,即指此意。其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
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中国汉魏之间就有了。

王熙凤有很多这类东西,像石青皮草褂子(灰鼠银鼠各种),这也都体现了清代旗人服制文化的一方面,他们由于游猎民族的特质,对皮草非常重视,不同的皮草甚至对应的身份、季节都不同,所以当准姨娘袭人回家探亲时,穿着青缎灰鼠褂,王熙凤都嫌不好,认为不够体面,给了她一件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天马皮,据《大清一统志奉天府五》说的,沙狐生沙碛中,身小色白,皮集为裘,在腹下者名天马皮,颔下者名乌云豹,皆贵重。就是说凤姐给袭人的这件衣服的皮草,是沙狐腹下的毛,称之为天马皮,还有海龙皮,贾宝玉的海龙皮小小鹰膀褂,其实就是熏獭皮,总之,红楼梦里各种皮草的描写非常之多,而这种频繁的描写在其它的一些汉文化的小说中是看不到的,比如《金瓶梅》。

楼主 声雨听荷残得留  发布于 2020-06-01 20:29:00 +0800 CST  
王熙凤出场的衣着,反映了汉军旗贵族女性“满汉混搭”的衣着习惯。

曹家属于汉军旗,汉军旗不是汉人,汉军旗是归附旗人的人,是在身份文化上认可满制的,不管他原来是什么人。嘉庆九年,嘉庆曾怒斥说,镶黄旗汉军装的秀女中竟有19人缠足,而稍后一点的《儿女英雄传》中,身为旗人的安太太就说过,“我们虽说是汉军旗人,那驻防的屯居的多有汉装,就连我们现在的本家亲戚里头,也有好几个裹脚的呢。”,满清入关后,为了尽快稳固政权,所以吸纳了大比例的汉人进入汉军旗,这就是一种变相的打土豪分田地的作法,但等到江山坐稳后,旗人认为的这些汉军旗本系汉人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了,由于种种原因,在乾隆时期,对除了满蒙军旗以及原来的从龙出关的旧汉军以外的大量汉军旗强行删除旗籍,出旗为民,就是再次变成汉人,可见,从乾隆之前,汉军旗约占旗人总数的三分之二的数量,一直减到了出旗之后依然占了略少于二分之一,而安太太犹有这样的话讲,那么在曹雪芹的生平时代,即康熙、雍正至乾隆时期,汉军旗着汉装或半满半汉的现象是只多不少。

而这种现象,在王孙贵胄的身边也是可以看到的,比如雍正的两张行乐图,其中一张,雍正坐于月洞前读书,他的右侧有两个满装的女子,他的前方有两个女子,一个是汉装,另一个女子,头上包巾,耳带三钳,配带项圈,身上却穿着汉人女装;另一张图中,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执扇的女子穿的是旗装,头上包巾或戴钿子不详,脖子上却戴着汉女流行的云肩,上方的女子梳着汉式发髻,穿着旗装长衣,脖子上也同样围着云肩,当时小说中或称为项帕(参看《林兰香》)或花领子(参看《红楼梦》中鸳鸯的打扮),康熙万寿图中的旗妇,穿石青褂,箭袖,戴项圈璎珞之流,脑后却象汉女似的梳着燕尾。





楼主 声雨听荷残得留  发布于 2020-06-01 20:30:00 +0800 CST  
缂丝实物

这套金地缂丝袍料应该是明代万历年间宫中的物件,衣料圆领,中间作云肩,云肩的内容为仕女观灯,背景是折枝梅花与茶花,中间的眉子(即对襟领的部分)也是折枝梅花与折枝茶花装饰,整个料子是有明显的节令意味的,应该是上元节里应节的衣服。






楼主 声雨听荷残得留  发布于 2020-06-01 20:31:00 +0800 CST  
清代的石青团花褂子实物








再来看看清代中晚期的缂丝





楼主 声雨听荷残得留  发布于 2020-06-01 20:31:00 +0800 CST  
来说说什么是“大红缕金百蝶穿花洋缎窄褃袄”。


百蝶穿花——“百蝶穿花”纹样,是在单件织成面料中,数量百只以上的蝴蝶与分散排布的四季折枝花卉互相紧密镶嵌结合而成的纹样。


洋缎——“洋缎”名称有史可循,在雍正三年的《内务府奏曹頫送来缎疋如数收讫摺》中,“洋缎”与“妆缎”、“蟒缎”、“倭缎”等织物名称并列出现,由江宁织造上交宫廷。从中可见“洋缎”不仅真实存在,而且曾由江宁织造生产。因此,可以论定王熙凤上装面料是“洋缎”。


缕金——那么,“缕金”的手法到底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它指的应是南京云锦中的“片金绞边”手法,这种手法是将片金线以通梭形式织入锦缎,在妆花部分的外沿处显花,呈现出金线“勾边”的视觉效果。施以片金绞边手法的面料就是“织金妆花缎”。由此看来,王熙凤上装面料“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就是以大红蚕丝作经纱和地纬,在蝴蝶纹样与折枝花卉纹样的外框以片金绞边手法勾边,内部以彩色蚕丝挖梭织成的织金妆花缎。


完全合乎红楼原著描写的衣料图片太难找,找到了一些工艺或者纹样相似的,大家感受一下吧。








楼主 声雨听荷残得留  发布于 2020-06-02 17:26:00 +0800 CST  
最后来说说说“翡翠撒花洋绉裙”。


洋绉——一种丝绸织品。极薄而软,微带自然皱纹。





翡翠色——1,翡翠鸟羽毛的青绿色。2,翡翠宝石的颜色。




楼主 声雨听荷残得留  发布于 2020-06-02 17:27:00 +0800 CST  
然后说说马面裙。马面裙可分为明马面和清马面,明马面和清马面是有区别的。


第一,区别在裙襕上。裙襕是条状的织花装饰带,明代早期有两条,上面的叫膝襕,靠近裙摆底部的叫底襕。到明代中后期,膝襕逐渐消失,只剩下底襕。
明马面的裙襕是横向的,而清代马面裙极少有裙襕,装饰手段以镶滚为主,即使有裙襕,也基本是纵向的。
第二,清代马面裙比较重视裙门的装饰。清代马面裙比较喜欢用刺绣装饰,而明代马面裙的主要装饰手段是织花。
第三,早期的明马面,多为一片式布料打褶,布料为事先织成,裙子膨胀的款式可以通过衬裙达成。多片缝缀而成的款式明代也有,主要因为当时的布幅较窄。如果裙腰不打褶皱,裙片会裁剪成梯形,然后缝合。两片式马面裙多见于清代。

楼主 声雨听荷残得留  发布于 2020-06-02 17:29:00 +0800 CST  
明代马面裙实物


明代早期马面裙(以及撷芳主人的复原图)







明代中后期马面裙(撷芳主人的复原图)






明华堂制作的明制马面裙






清代马面裙实物






楼主 声雨听荷残得留  发布于 2020-06-02 17:29:00 +0800 CST  









清代马面裙结构图




楼主 声雨听荷残得留  发布于 2020-06-02 17:30:00 +0800 CST  
顺带看看《红楼梦》里提到过的“花领子”。


以下为传世的“花领子”,花领子又名阁鬓。






楼主 声雨听荷残得留  发布于 2020-06-02 17:30:00 +0800 CST  




王熙凤的出场造型就全部讲完了,下次说说她去花枝巷见尤二姐的造型。

楼主 声雨听荷残得留  发布于 2020-06-02 17:31:00 +0800 CST  

楼主:声雨听荷残得留

字数:14836

发表时间:2020-06-02 03:4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4 05:33:32 +0800 CST

评论数:11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