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近卖印泥的百年小老店~上海西泠印社

贴吧里面发帖子讲杭州孤山西泠印社的人不少,帖子里各个景点的晒图也应有尽有。我好奇之余搜了一下上海西泠印社,没想到竟然没人发专帖来图文说明,既然我发现了又有能说清的能力,那这个事我就自觉揽下来第一个发帖来大致讲讲上海西泠印社吧。先说说为什么叫走近而不叫走进,因为上海西泠印社很小,小到走近看一眼就可以看明白(见下文)。非常希望这个帖能让版主设定为精品帖,这样也能让很多搞不清楚两者关系和两家西泠印泥的印友明白一些从前和现在的故事。

西泠印社在百年前创社之始就有两家:丁仁、吴隐、王禔、叶铭四君子在杭州的孤山创立了西泠印(印人学术)社。并请吴俊大师担任首任社长之职。与此同时,吴隐由于擅制印泥,于上海设立了一个主营印泥和兼为西泠印人在沪接洽篆刻印章业务的西泠印(印泥及篆刻相关用品)社。

而今,上海西泠印社主营印泥依旧。但现不再为西泠印人在沪接印,而改为了上海当地知名篆刻家为主。杭州西泠印社则成了文化传播的集团有限公司,办展、拍卖凡跟金石书画篆刻相关的几乎都做,当然也做印泥。

关于两家都做印泥,且都西泠冠名,哪家正宗?据上海西泠店员说,为此还到法院打过官司,最后以上泠胜诉、杭泠败诉而终。毕竟杭泠是建国后才向上泠学习的历史谁也改变不了(上泠泥技术从吴隐始,杭泠泥技术从韩登安弟弟和弟媳始。韩登安是王禔学生,而吴隐和王禔是四位创社人中的二个,吴隐比王禔年龄要大。)。至于谁好谁差?基本上每家都是一分钱一分货,但若细论性价比,还是上泠更显专业一些(当然这个是见仁见智的,但基本已被大多数人认同)。



在上海繁华的南京路和河南中路路口附近,一间店铺显得格外的格格不入,这就赫赫有名的中华百年老字号上海西泠印社。为什么说格格不入呢,因为两边都是卖衣服的。左边的店卖外衣,右边的店卖女式内衣和纹胸。看到这份光景,让我不甚唏嘘。





楼主 诗籁  发布于 2015-07-30 17:56:00 +0800 CST  
进入店中,吴俊昌硕大师所题匾额“高”悬,而营面积居然比我家客厅还小。营业员是位很亲切的上海老阿姨。柜台中摆放着售买的与篆刻相关的各种工具,我以汉口同类商品的价格参看了下,真心不贵(这可是在上海)。柜台上摆着各款印泥的价目总表,和四款用医疗工具盒装乘的主打印泥(光明、镜面、箭镞、朱磦)。侧目而视墙壁上张挂着王贤个簃先生的题字和上海当地一些名家的印屏(有鲁庵传人高式熊、有央视鉴宝蔡国声等等)。看到这些我仿佛可以感觉这个店铺昔日时的辉煌(特别民国时),再看看地面和四周一下子回到店内生意冷清的现实,再联想前日在杭州的孤山西泠里游人如织的场景。唉~我叹了一口长气。





楼主 诗籁  发布于 2015-07-30 17:57:00 +0800 CST  


楼主 诗籁  发布于 2015-07-30 17:58:00 +0800 CST  


楼主 诗籁  发布于 2015-07-30 17:58:00 +0800 CST  


楼主 诗籁  发布于 2015-07-30 17:59:00 +0800 CST  
此次是和上海的伟中兄同行,一起特意来买印泥的。上海西泠店里卖印泥是以克计价的,10克起售。有购买意向的人,还可先免费试用后再买,如此真诚生意卖印泥,为我在国内仅见。我先买了50克光明,而后又为人带了50克箭镞,最后我又买了一盒九十年代老美丽(说明书居然用连史纸印制,上面上海电话居然还是7位,有点穿越感,但泥非常非常好)。而同行的朋友则买了盒九十年代老光明。临走时请老阿姨帮忙开了个带买箭镞的收据,当她写好后我一看,这写法这格式使我又来了一次穿越回到了八十年代末。此次购物圆满结束,老阿姨细心的称重并调制、店里的今昔对比、一丝不苟货真价实、有计划经济时代特色的等等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真心感觉西泠印学在杭州,而西泠印泥则在上海。这次我慕名来上海这家比我家客厅还小的百年老店真心是不虚此行。从中我发现了一种可贵又可敬的精神,正如吴俊昌硕大师和王贤个老先生为上海西泠印社所题的文字-西泠印社(上海),精益求精。一百年过去了,这种自吴隐潜泉时伊始的文脉在当下市场经济大潮中似乎还依稀可见,而这也可以说是上海西泠印社的企业文化吧!而冲这种精神这种文化,我想我如有需要还会再次光顾这家百年‘小’店。















楼主 诗籁  发布于 2015-07-30 18:01:00 +0800 CST  
最后,在店里留了张影,这时店里进来了一位年长的顾客,生意冷清的氛围顿时多了一分人气。让原本有些伤感的情绪一下开朗了不少。为感谢老阿姨的热情,我们临走为所有店员每人买了瓶饮料。走的时侯我又回头看了看这与大街仿佛格格不入的店门。这份开始令人格格不入的感觉已然让我不再伤感,通过这次购物似乎还渐渐变得有些亲切了起来~~~




楼主 诗籁  发布于 2015-07-30 18:05:00 +0800 CST  


楼主 诗籁  发布于 2015-07-30 18:06:00 +0800 CST  
回到家后,当我再次打开包装纸看着自己顶高温慕名在上海西泠印社买的印泥时。联想起自己眼见的真实的上海西泠印社时店里人家又称又调又解说又示范的那些场景,顿时觉得这些称回来的印泥已经不仅仅是区区50克的印泥的事了~






如果你喜欢书画,这里是一个能让你明白书画作品上如果选择印泥的地方;如果你喜欢金石,这里是一个能让你明白拓片上如何选择印泥的地方;如果你喜欢篆刻,这里是一个你不能不去的地方,因为你如果没近距离观摩根本谈不上懂印泥。总之,上海西泠印社对于每个在作品上用传统印泥盖篆章的人都是一个有机会就应该去一去的地方。

楼主 诗籁  发布于 2015-07-30 18:21:00 +0800 CST  
文行至此已完,真心希望大家对上海西泠印社能多一些了解,并把它与杭州西泠分清楚弄明白。做印泥是一门传统技艺,应该留住它。而我们更应该尊重传统手工艺、支持传统手工艺、保护传统手工艺。愿光顾百年‘小’老店上海西泠印社顾客能越来越多,哪怕只是参观学习。也为了让你的显赫身世竟和比自家客厅还小的店面现状让喜爱金石篆刻的人少一分难过。那么我发自内心写这篇小文也就有意义了。毕竟100年来,你们坚守了你们的文化和质量,哪怕被逼到方寸之地的店铺也没像某些顶着大名却粗制滥造和市场经济大潮中求利润而迷失的其他品牌。而这些都是我们一代代印泥消费者看得到,上海西泠我个人首先为你点个赞!

楼主 诗籁  发布于 2015-07-30 18:33:00 +0800 CST  
朋友你如果去上海逛南京路千万别错过走上海西泠印社,因为从南京路到上海西泠印社步行只要3分钟。但眼睛要睁大点,因为店面太小太不起眼了,我从前路过一次,这次再去都找了好久。

楼主 诗籁  发布于 2015-07-30 18:40:00 +0800 CST  
@河南刘海清,@石家庄梁氏篆刻:
两位吧主好!荐于篆刻吧只有吧友发过杭州西泠印社帖,而没人发过上海西泠印社的帖,我于上海西泠购物的后写了此文。本想拍更多图片介绍,但店面比一般大两室一厅客厅都还小也实在拍不出多少图。为让更多人了解上海西泠印社,特向两位吧主申请精华帖。

楼主 诗籁  发布于 2015-07-30 19:00:00 +0800 CST  
今天刚看到一篇文章,避重就轻偷换概念混淆视听。上海杭州各有各印泥产品,在商品上都是一分钱一分货。文中创社四君子独不提吴隐,另三位明明不会做泥却说成会做。还说从王福庵开始做到韩登安再到现在。文中为什么会提到茅大容,因为茅是韩登安篆刻上的弟子,缺了这一环就无法说明自己师承有序了。唉,这文化世道够乱呀!试问那三位都会制印泥,人家社长吴昌硕为啥偏与吴隐共同研究参与制作著名的美丽朱砂印泥呢?
复制此文与吧友共享: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高施倩 实习记者 高航 浙江报道)印泥是印章的衣服。服装不整则失之寒碜;印泥不佳 ,则印章不能生色。源自西泠印社创始人王福庵、丁甫之、叶铭共同研制的西泠印泥,夏不渗油,冬不凝固,经久不褪,钤出的印文清晰传神,被誉为「艺林之宝」。作为西泠印泥的传承人,曹勤接掌西泠印泥已三十年,坚持纯手工制作,传承制作古法。和西泠印社之於金石篆刻一般,西泠印泥一百多年以来一直是「印泥」中的学术高地。
西泠印社创始人研制1904年,西泠印社成立,篆刻大师吴昌硕成为首任社长,盛名之下,精英云集,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等均为西泠印社社员,秉持「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
「艺林之宝」
曹勤说,由西泠印社三位创始人王福庵、丁辅之、叶为铭共同研制的西泠印泥,出现於1903年前,时间上早於西泠印社。西泠印社制作的印泥只有四个字:「西泠印泥」,匾额的落款是「王福厂」。王福厂,即西泠印社创始人王福庵。
印泥是表现印章的载体 ,如果印章失去印泥,那麼就难以表达金石篆刻的原貌,包括金石的线条、刀法。曹勤介绍,清朝时期,就有「北有北平印社,南有西泠印社」的说法。但北平印社所制的印泥大都进贡皇宫,所以当时的西泠印泥承担起全国乃至世界的印泥提供。因为所制的印谱色泽鲜红,略带紫艳而沉朴厚,有较强的立体感还原金石原貌,西泠印泥当时被奉为「艺林之宝」。
并非「雕虫小技」
圆朱文印、细朱文印、铁线篆、白文印、满白文,及写意风格的朱、白文印,朱文、白文和铁线的每种印章都有最适合的印泥,以表字口线条清晰,印章线条之间连接的细节以及刀法和章法。所以,这就要求印泥的制作者有一定的篆刻基础。作为西泠印社唯一在传承的印泥,除了本是篆刻家的创始人,民国时期西泠印泥的继任者韩登安是西泠印社的总干事,而曹勤的师父茅大容是西泠印社的理事。
传承人系篆刻大家曹勤说,这是一脉相承的,西泠印泥制作传承者都擅长金石、篆刻、书法。从上世纪70年代,曹勤开始和茅大容学习书法、篆刻。恩师茅大容常教导「如果自己都不会篆刻,怎麼学习制作印泥与使用印泥及制作手拓印谱。」当时进西泠印社的人有学金石篆刻、书法绘画,包括字画鉴定、裱制,唯独学印泥的不多,有学的也半途而废,最后只有自己坚持了。
因为西泠印社对於金石篆刻的重视,在西泠印社内部,印泥制作的地位也不似社外,单纯的被认为是一种工艺,而是如书法、绘画、金石篆刻一般,是艺术门类。在西泠印社成立80周年的研讨交流会上,时任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就表示,不能把印泥制作看作「雕虫小技」。他把印泥从一种有机物的载体提升到艺术的高度。
曹勤说,外界看似「雕虫小技」的印泥制作,其实有上千道步骤,且缺一不可。朱砂的质量影响了印泥的颜色和遮盖力。在诸多矿石中,豆瓣砂和光明砂比较适合制作印泥,研磨后颜色鲜艳亮丽,制作出的印泥容易上色、落色。西泠印泥所用的朱砂都是来自湖南、云南、贵州等地,好的豆瓣砂成六方晶体,价格不菲,都是上万元一斤。所以,好的印泥也有「一两印泥、一两黄金」的说法。
历代社长首选
而印泥制作中所用的蓖麻油也非常十分讲究,曹勤说,一般的蓖麻油都需要经过提炼和3到8年的自然氧化,而极品西泠印泥的所用的蓖麻油都是伏油(晒了)10到15年以上的陈油。印泥的「胎骨」艾绒也一定选用野生艾叶,因为野生艾叶的拉力、弹性更好,晒乾后纯手工搓艾,提炼艾绒。
百年以来,西泠印泥的传承人都坚持古法的制作,在曹勤看来,这不无道理,就如艾叶制作成艾绒过程中坚持不使用化学品,就是因为化学品会腐化艾叶中的纤维,减弱纤维的拉力,导致印泥的弹性弱。
曹勤说,把朱砂、蓖麻油按一定比例制作成色浆后,加入艾绒后打泥成团,一两印泥需要打泥搅拌一个小时。因为印泥坚持纯手工制作,所以每年西泠印社的高品质印泥每年产量不超过一千两,一般客户都需要提前半个月预约。西泠印社大部分社员都使用西泠印泥,印泥使用还是以专业老师为主,包括沙孟海、启功、赵朴初、饶宗颐等历代西泠印社社长,以及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西泠印社副社长朱关田等艺术名家一直用西泠印泥。
尽管名声在外,但是西泠印泥的传承者们一直低调制泥。早在王福庵、韩登安执掌西泠印泥时期,西泠印社的多位社员就在全国都开始制作印泥,并形成多个印泥流派,包括创始人之一吴隐在上海所创的吴氏潜泉印泥,以及社员张鲁庵的鲁庵印泥,方节庵的节庵印泥等都颇具名气。如今,西泠印泥制作技艺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勤说,西泠印泥才代表了西泠印社印泥的正统,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代表了印泥制作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楼主 诗籁  发布于 2015-08-06 20:24:00 +0800 CST  
既回145楼朋友,也一并说说时隔一年后我的一些新看法:
现在的事实是,某牌从品牌名气、品牌历史、商品质量、服务都不亚或高于他,同样是朱磦上泠300元才50克,人家300元是60克(截止2016年5月)。用了那家的价略廉、质更佳、服务人性化的印泥后,真不知还会有多少人会留恋昔日的西泠情怀!至少上泠已不再是我心中中高档价位印泥的首选了。我是严重怀疑为上泠印泥重新定价的人的水平。唉,一些人不思进取,不思升级产品和开拓客户群,只思提高价格,把老客户逼走,唉~这些问题让人无言。我去年写了这篇文章来称赞他们的态度,而今他们的行为却让人失望。看来国企改革还要不断深化才行。仅举一例:某牌盒装和袋装印泥不论价格高低都有搅拌的印签。你们上海西泠的盒装有,而袋装是不论价格高低一概没有。人性化服务上这一比,你们就低了一头,且还不说人家品牌的名气、历史、商品质量、价格还优于你们。你们的优势何在?
物品无过,其责在人。期待你们在新一轮的国企深化改革后产品能在品质、价格、人性化三个方面对顾客作某种层度上略实惠的华丽转身。毕竟业界做印泥不止上海西泠一家,上海西泠也不是中国做印泥最好的。只是历史原因让上海西泠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而已。虽然砸了也是公家的,但是请看在吴俊大师题的招牌和万千粉丝的情怀上,请珍惜现有的一切…

楼主 诗籁  发布于 2016-05-11 02:08:00 +0800 CST  

楼主:诗籁

字数:5096

发表时间:2015-07-31 01:5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13 10:05:02 +0800 CST

评论数:44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