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散木《篆刻学》全文翻译

七 明印
明制:玉玺、王府之宝,用玉筋文。内阁印,用玉筋文,银印,直纽,方一寸七分,厚六分。将军印,用柳叶文,征西、镇朔、平羌、平蛮等将军印,用螭鼎文,皆银印,虎纽,方三寸三分,厚九分。余俱用九叠篆,铜印,直纽。监察御史,用八叠篆,铜印,直纽,有眼,方一寸五分,厚三分。其品级之大小,皆以分寸别之。正一品

银印三台,方三寸四分,厚一寸。正二品,银印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衍圣公等正二品及从二品,银印二台,方三寸一分,厚七分。正三品,银印,方二寸九分,厚六分五厘。在外各按察司各卫正三品及从三品,铜印,方二寸七分,或二寸六分,厚六分,或五分五厘。正四从四,俱铜印,方二寸五分,厚五分。正五从五,铜印,方二寸四分,厚四分五厘,或方二寸三分,厚四分。正六从六,铜印,方二寸二分,厚三分五厘。正七从七,铜印,方二寸一分,厚三分。正八从八,铜印,方二寸,厚二分五厘。正九从九,铜印,方一寸九分,厚二分二厘。未入流,铜条记,广一寸三分,长二寸五分,厚二分一厘。自正三品以下,皆直纽,九叠篆。
其他文臣,有领敕而权重者,用铜关防,直纽,广一寸九分五厘,长二寸九分,厚三分,九叠篆,虽宰相行边,与部曹无异。又内官用牙关防,曾见《善斋吉金录》,为御前钦赐。案《明史·舆服志》:嘉靖中,顾鼎臣居守,用牙镂关防。则不必定内官,始用牙关防矣。又案:明刘辰《国初事略》载

太祖因部臣及布政使,用预印空纸作奸事发,议用半印勘合,行移关防。是关防本半印,略同汉之半通印,后不勘合,犹沿其制作长方形耳。


楼主 王洪真乐石  发布于 2015-09-02 18:48:00 +0800 CST  
八 清印
清制:皇帝用玉玺,称玉宝,用玉筋篆。后妃,金宝。亲王,金宝,龟纽。郡王饰

金银印,麒麟纽。属国王,饰金银印,驼纽。公侯伯,银印,虎纽。衍生公,宗人府,银印,直纽。经略大臣、大将军、将军、领侍卫内大臣,俱银印,虎纽。办理军机事务处、六部,俱银印,直纽。印文,文职首尚方大篆,次小篆,次钟鼎篆,次垂露篆。武职,首柳叶篆,次殳篆,次悬铁篆。俱副以满洲文,(当时名曰国书)以职之崇卑为等差,印边尤较宋元为宽。方者曰印,长方者曰关防,(《野护编》曰:“本朝印记凡为祖宗朝所设者,俱方印,后因事添设则赐关防。”)曰条记,曰图记,曰钤记。



楼主 王洪真乐石  发布于 2015-09-02 18:50:00 +0800 CST  
第二节 私印
印,所以昭信。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以别官阶,示爵秩。私印虽为庶人所通用,亦各有其一定之格律,盖否则不能一其用,示其信,不独遗讥杜撰已也。
一 姓名印
古人用印,多仅刻姓名,或加印字,或加之印,而不用杂字,盖所以昭郑重也。其文:一名曰,姓某,曰姓某印,或姓某之印。二名,则曰,姓某某,或姓某某印。
或有易印为章者,或有并用印章二字者。章及印章,古惟施之官

印,然苟布局得当,正不必拘泥成说也。
亦有印上加信作信印,或印下加信作印信者,以一名为多。
有印上加唯字,作唯印者,有单用唯字者,多仅表里邑。如左所摹孝义、乐成、钜里皆里名也。或为里邑守者,专用于文移之印。案《说文》:“唯,*也,*诺譍对也。”里邑长,略同今之保正里甲,其秩甚卑,印加唯字,正所以示其秩之卑下,然未见载籍,未[1]由确定。其姓名下作唯印者,或示无他印,或示谦下,当无他意。


有名印而附以所受官爵者,然不多见。
有作姓印某,或姓印某某者,为回文印,取双名不相隔离之意。盖回文读之仍为姓某印,或姓某某印也。回文印,不可著之字。《七修类稿》曰:“陆友仁得古印曰:陆定之印,因名其子曰定之。倪迂赠诗,有辨文曰定之之句,此应是回文,否则姓陆名定,非定之矣。”


有印上加私字作私印者,文曰姓某私印,系用于私书封记,所以示有别于官印也。双名无作私印者,私印亦不得见回文。
姓名印以白文为正格,惟秦汉印,间有作朱文者。
秦白文姓名印,无不用囗、*[2]、田等界画,盖犹承官印法则也。文字多用斯篆,间采古籀。其用古籀文者,十九不易辨认,与古私玺无甚差别,故后世通称之为周秦古籀,盖未识文字,无由分别也。


汉姓名印,有用鱼鸟虫篆者,以玉印为多,其文奇倔可喜,后世无能为之继者。


[1]字形作“末”,然文意推测当作“未”,从“未”。
[2]字形为倒放之“日”。


楼主 王洪真乐石  发布于 2015-09-03 23:24:00 +0800 CST  
二 字印
字,即表字,字印,旧名表德印。汉人多一名,其三字印,非复姓,及无字者,皆非名印,盖字印不当用印字以乱名也。
字印亦有加姓其上,作姓某某,或加字其上,作字某某者,大抵为两面印。字印至唐宋以后,始以朱文二字为正格,然亦有姓下更加氏者字,作某氏某某,如赵氏子昂等,应作回文读之。至字下加氏,或父字,作某某氏,某某父者,则皆明清之际所造作。案:父与甫通,男子之美称也。字下加父,则是自美矣。故字印作某某氏则可,作某某父则不可。



楼主 王洪真乐石  发布于 2015-09-03 23:25:00 +0800 CST  
三 多面印
古单面印,大都仅刻姓名,或以姓名表字合于一印。表字印,大都于多面印,或子母印(亦名套印)中见之。古多作两面印,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姓字,亦有一面刻姓,一面刻名者。


有一面刻姓名,一面刻臣某,或妾某者。案:男子称臣,女子称妾,皆卑辞也。古人相与语,亦多自称臣,如《史记》述吕公言:“臣少好相人。”述朱家言:“迹且至臣家。”非必对君始称臣也。近有作贱子某某者,亦此意。


有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吉语者。
有一面刻姓名,一面刻鸟兽虫鱼形,或刀画痕,并无文字者,盖示人以止也。
亦有两面刻吉语者,有两面刻鸟兽虫鱼形,或刀画痕者,有一面刻吉语,一面刻鸟兽虫鱼形,或刀画痕者。


此外有一印五面或六面皆刻文字者,不甚多见。其文皆用凿。五面印,惟秦时私鉨有之,大抵皆为吉羊[1]文字。六面印,则盛行于魏晋六朝之际,姓名氏籍持信封记尽在于是,盖一印而其用毕备,此为后之套印所自昉。


汉私印亦有半通者,十九于姓名之上或下,附以吉羊文字,如大利某某,某某大利等,其仅表姓名者,则不多见。


[1]吉羊,通吉祥。


楼主 王洪真乐石  发布于 2015-09-03 23:27:00 +0800 CST  
四 朱白相间印
汉印有半朱半白者,有朱白相间者,又有一朱二白,二朱一白,一朱三白,三朱一白,二朱二白,及上下分朱白者,大抵笔画少者,则以朱文间之,其二字笔画一繁一简者,则取简者朱之,繁者白之,朱白之间,各适其宜,不可强合。凡此,并以两面印为多。



楼主 王洪真乐石  发布于 2015-09-03 23:28:00 +0800 CST  
五 肖形印
古肖形印有二类:一为纯图画象形者,一为图画中附有文字者。纯图画象形者,有龙、凤、虎、兕、犬、马以及人物、鱼、鸟、飞潜、动静,各各不同,莫不浑厚沉雄,专以古朴取胜,虽其时代未可确断,要为三代古物无疑。陈簠斋曰:“圆肖形印,非夏即商。”是也。肖形印多白文,其图画漥下之处,常有细纹突起,盖便施于封泥之用也。


附有文字之肖形印,以汉印为多,中刻姓名,四周附以龙、虎或四灵等,后人因谓之四灵印。亦有刻象形图案以代替其本字者,在汉印中别具一格。


楼主 王洪真乐石  发布于 2015-09-03 23:35:00 +0800 CST  
六 署押印
署押,俗称花押,盖古人画诺之遗。六朝人有凤尾书,亦曰花书,后人以之入印,至宋而盛行。周密《癸辛杂识》云:“古人押字,谓之花押印,是用名字稍花之,如韦陟五朵云是也。”
元代署押印,多作长方形,有上刻真书姓字,下刻署押者,亦有参以蒙古文(即元代国书),或以蒙古文代押,或上蒙古文,下著署押着,俗统谓之元押。
有一印中剖为二,如古代符节者,曰:合同印。亦用蒙古文,大抵为分执示信,以为捻合之用。




楼主 王洪真乐石  发布于 2015-09-03 23:36:00 +0800 CST  
七 书简印
秦汉书简印,内外通用一名印而已。即官府传檄文移,内外亦止一印,盖所以示信也。汉魏之际,有作某某启事、白事、白疏、白笺、言疏、言事等,多见于六面印及套印中。更有作长篇韵语者,如:“姓某私记,宜身至前,迫(古白字)事无间,唯君自发,印信封完”等,亦有仅作封完、白记等字者,则多与姓名印并用。今人仿制顿首、副启、再拜、慎余、谨封、护封等二字印,且有并用于一书者,殊俚俗可笑。


楼主 王洪真乐石  发布于 2015-09-03 23:36:00 +0800 CST  
八 斋馆别号印
唐李泌有“端居室”三字印,相传为斋馆印之鼻祖。至宋世,几人人有斋馆别号,且必制印为记:苏洵有老泉山人印,苏轼有东坡居士印,王铣有宝绘堂印,米芾有宝晋斋印,姜夔有白石先生印,皆是也。
元明以来,此类印章益多,长洲文氏尤为之不厌,甚至本无斋馆,寄兴牙石。文氏尝自谓:“我之书屋,多于印上起造。”读之甚发一笑。


楼主 王洪真乐石  发布于 2015-09-03 23:37:00 +0800 CST  
九 收藏鉴赏印
收藏鉴赏印,兴于唐而盛于宋。唐太宗之“贞观”二字连珠印,玄宗之“开元”二字连珠印,皆用于御藏书画,其滥觞也。其后南唐李后主有“建业文房”之印,宋太祖有“秘阁图书”之印,至徽宗之宣和诸印,金章宗之明昌七印,尤为著录家所艳称。其在臣下,则有东坡居士之“赵郡苏轼图籍”,米芾之“米氏审定真迹”等印。不可殚记。惟原印及钤本,流传至尠,仅于书画缣素间,偶一见之耳。
收藏鉴赏印,缕析之,约可分为三类:


收藏类:收藏 考藏 珍藏 鉴藏 藏书 藏画 珍玩 秘玩 秘极 珍秘 图书等
鉴赏类:鉴赏 珍赏 清赏 心赏 阅过 曾阅 读过 曾读 过目 过眼 经眼 眼福等
校订类:校订 考订 审定 鉴定等
亦有引成语如“子孙保之”、“子孙永保”等者,有作告诫语如“鬻及借书为不孝”等者,更有作祈愿之辞,如:“姓某某,愿此书永无水火蠹食之灾”等者,不可枚举。


楼主 王洪真乐石  发布于 2015-09-03 23:39:00 +0800 CST  
十 吉语印
古代多吉语印,如秦有小玺作:“灾疾除,永康体,万寿富”,汉有金印作:“建明德,子千亿,保万年,治无极”,皆吉祥语也。《汉书·王莽传》载三印曰:“维祉冠,存已夏,处南山,藏薄冰。”曰:“肃圣宝继。”曰:“德封昌图。”又清

桂馥札璞曰:“汉印有:申佑庆,永福昌,宜子孙。又有:永佑庆,长寿康。又有古铜印文作:囗子鱼印,承天德,获休祉,永安宁,传无极。”皆其滥觞。
汉两面印尤多作吉祥语者,如“日利”、“大利”、“长幸”、“大幸”、“长乐”、“长富”等,又如“宜官内财”、“日入千石”、“日利千万”、“宜官秩长乐吉贵有日”等。亦有姓名上下加附吉语者,胥不出利禄而外。
秦有“明上”、“敬事”、“高志”,汉有“思言”、“敬事”等印,皆寓自警之词,略同后之坐右铭,为后世成语印之权舆。


楼主 王洪真乐石  发布于 2015-09-03 23:40:00 +0800 CST  
十一 成语印
成语印,盛行于宋元之际,传贾似道有“贤者而后乐此”一印,自后相习成风。洎夫明清,此风益炽。明何雪渔,好以《世说新语》入印。亦有用牢骚语,风月语,佛道家语入印者。文衡山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刻《离骚》语入印曰:“惟庚寅吾以降”。后文嘉效之,刻印曰:“肇锡余以嘉名。”文彭复效之,自刻印曰:“窃比于我老彭”,皆令人忍俊不禁也。至如周亮工(栎园)之:“我在青州,做一领布衫,重七斤半。”又曰:“军汉出家。”五虚谷因杖京营步军统领番役罢官,遂刻一印曰:“打番儿汉”,则愈出奇矣。案:取成语入印,虽属一时游戏,要当求其隽永笃雅,不能信手臆造,曾见有人以生

于甲子,遂效衡山骚语印,刻作:“惟甲子吾以降”者,不学无术,徒为识者所笑耳。


楼主 王洪真乐石  发布于 2015-09-03 23:41:00 +0800 CST  
十二 押胜印
押胜印,为佩印之用以辟邪者,故亦名辟邪印。秦印有作“龙蛇辟邪”四字者,是也。


晋葛洪《抱朴子》曰:“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其广四寸,其字一百二十,以封泥著于所往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若有山川社庙,血食恶神,能作祸福者,以印封泥,断其道路,则不复能神矣。”(《登陟篇》)今所见黄神越章,最多不过九字,作:“黄神越章天帝神之印”。无作百二十字者,然其为压胜之用,则可据以为信。其他有作:“天帝使者”、“天皇上帝”、“天帝杀鬼之印”等等者,其用一也。
新莽时有刚卯之制,以正月卯日作,长一寸,广五分,大者长三寸,广一寸,用玉,或金,或桃,四方,中有穿(穿即孔,凡碑上圆孔及印纽左右穿带之孔皆曰穿),著革带佩之。其文曰:“正月

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别作严卯,其文曰:“疾日严卯,帝令夔化,顺尔固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刚瘅,莫我敢当。”莽废刘兴王,以刘为卯金刀,故作此以为压胜,此殆后世压胜佩印之所自昉欤。


楼主 王洪真乐石  发布于 2015-09-03 23:43:00 +0800 CST  
第三节 印式
历代印式,大致方条两种,亦间有作圆形及椭圆形者,惟周秦古鉨,则颇多异式。


后人有创为壶卢、连环、琴、鼎、竹叶、及钱币、禽兽等式者,不可枚举,虽非古制,然苟能扢雅去俗,布置得宜,亦未始不足观赏也。
两面印多汉魏间物,秦印亦偶一见之。印厚不过一二分,中有穿,以便系绶,故亦名穿带印。
五面六面印见前节,五面印,刻印文于正面及四周,六面印则别一面刻于纽顶,故较小。


连珠印,起于周秦之际,惟仅三连珠四连珠两种。
二连珠印,始于唐代,取长方印分界而为二,分刻姓名表字,亦有作椭圆式者。
子母印,兴于汉,盛于六朝。制因而空其中,纳小印其内,如屉。外者为母,内者为子。多作深细朱文,母印作某某印信,子印则刻姓名或表字。母印

纽作母兽,则子印作子兽,套成如母抱子状。亦有母印纽作兽身,子印纽作兽首,套合而成完兽者,故一名套印。传世者,有双套印(即一母一子),三套印(即一母二子),四套印(即一母三子)。四套印不多见。
后世套印,有不用纽者。制大方印,空其中,依次纳大小方印其内,最末为一等边小方印。有三套,四套,五套,六套不等。最小之方印刻六面,余皆刻五面。


带钩印之制甚古,以附于带钩故名,多秦汉间物。长者尺许,短亦数寸,印文颇小,多作圆形。


古印有极大者,其上多附直纽,就印文以观,意为烙马或钤于廪粟之用,大都以铁为之。


楼主 王洪真乐石  发布于 2015-09-04 22:10:00 +0800 CST  
第四节 印纽
印之有纽,犹器之有盖,碑之有额,浮屠之有尖,亭榭楼台屋宇之有顶脊鸱甍也,制虽不同,其所以装整修饰而适于用则一。纽之种类,可分器具及禽兽虫鱼等若干种。最简者,为覆斗,为直纽,为瓦,为鼻,为桥,为环,

繁冗者为天禄辟邪,为螭,为龙,为龟,为驼,为虎。三代古鉨多为坛纽、台纽及螭虎等纽。秦汉以下官印,多因纽之制作,以别其爵秩,其详前节,私印则各惟其所好,并无定制,此外有盘龙纽,两面均作盘龙形。有泉纽,或两面皆泉范,或两面围列小五铢泉,中缀吉语者,亦有两面并环列小篆者,印甚小,纽大倍之,或竟数倍,大抵皆汉代制作。至后世制纽,更多异式,如狮象及生肖等,其制作精美者,亦足宝贵,不必以其非古而轻之也。





元明以后,印材除金玉外,并采瓷石。至有清一代,石印大盛,对印纽亦踵事增华,于是制纽名家辈出。康熙间,有周彬(字尚均)杨璿(字玉璇),周制纽署款作分书“尚均”二字,杨制纽署款作真书“璿”字,周为康熙御工,与杨同为闽人。雍正间,有奕天,乾隆间,有名鉴者,俱佚其姓。嘉道间,则有王定(字文安,无锡人)、蒋列卿(昆陵人)、及其弟子张日中(字崔千,昆陵人)、沈松年(字季申,平湖人),杨袖(字圣荣,号古林,嘉定人)、张溶(字镜心,号石泉,娄县人)、徐汉、马文,光绪间,有林茂玉、林元珠等,并以制纽名。杨制今邈不可见,周制亦如凤毛麟角,仅王文安、张崔千手迹,偶有所见,得者亦已珍同拱璧。至其他诸家,大都不勒款识,即有所遘,亦仅能欣赏其制作之精美,不能断其出于某氏之手矣。石之佳者,多不斫纽,恐伤其才也,必不得已,始以纽掩其瑕,良工制纽,因材而施,圆头宜兽纽,平头宜博古纽,今之庸工,不解审择,信手而斫,无石不纽,石乃抱泣,欲求弃置湮埋于山下而不可得,真石灾也已!


制纽而外,尚有云及锦袱两种,施于圆顶方顶之印最宜。石印之有方圆顶者,因佳石不遇良工,不忍多耗及石,而仅得庸纽也。顶圆者,因其势雕为峦头,以云断之。方者,薄刻方袱,四裔分垂印之四面,袱之表,镂为文锦,垂处作襞积纹。
另有薄意一种,专刻于无纽印之四面。薄意云者,薄刻而其有画意之谓。刻作人物、山水、亭榭、云月、花鸟、虫鱼之类,为云峦方锦之变格。坑洞之石,有裂痕者,有含石格者,有红、绿、黄、白、青、赭、黝、黑相间为斑纹者,各因其巧,施以雕镂,掩其疵累,施工宜简不宜繁,简而有韵,不落凡俗,繁则局于装点,近穿凿矣。


楼主 王洪真乐石  发布于 2015-09-04 22:12:00 +0800 CST  
第三章 别派
自秦汉以迄唐宋,印玺流传于世者,多至不可数计,然从未闻刻者凿者之为谁氏,仅秦受命玺,传为李斯书孙寿刻,亦未足置信。元吾

丘衍《三十五举》第九曰:“秦人大小玉玺,有大小篆、回鸾等文,皆李斯书,孙寿刻。”真凿空之谈。其见于载籍者,魏晋间有陈长文、韦仲将、杨利从、许士宗、宗养等,以公摹印名,外此无闻也。盖当时印玺,大都出于匠师之手,非必文人学士为之,汉印篆法之不合六书义理,不一而足,固无论魏晋矣。至六朝唐宋,篆法衰微,更多任意牵合,不成文理,其为匠手所为可知。至元至正间,吾丘衍、赵孟頫蹶兴,正其款制,于是篆刻一事,遂得跻于文史之林,然尚惟工巧是饬,法意均未完美,不足以言开拓时代宗派也。迨元末,王冕(字元章,会稽人)得浙江处州丽水县,天台宝华山所产花乳石(一名花蕊石,宋代土人曾采作器皿),爱其色斑斓如玳瑁,用以刻为私印,刻画称意,如以纸帛代竹简,从此范金琢玉,专属匠师,而文人学士,无不研朱弄石为一时雅尚矣。有明正、嘉之际,文彭(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人)力肩复古之任,始变宋元旧习,金石刻画,流布海内,靡靡漫漫,畼开风气,犹佛家六祖慧能之建立南宗。

由是而皖、浙、邓、歙诸派,后先递兴,作家云起,正统旁支,孳乳不息,故言治印家之有宗派,当自文氏始,自无闲言。今为列表于后,以明世系。作表所列,如邓完白之师承梁袠,吴缶庐之缵述丁、赵,赵仲穆之直接攘翁,皆与世论独歧,此则须从大处着眼,能多玩索其印迹,自然会[1]心别具,盖其出入之迹,昭然若揭,明眼人自然能体会,固无与于嚣嚣之世论也。至如宋珏(字比玉,自号荔枝仙,莆田人)、吴晋(字平子,莆田人)以八分入印,创为闽派,从之者有练元素(侯官人)、薛居瑄(字宏璧,其先晋江人,后籍侯官)、薛铨(字穆生)父子、许友(字有介,号瓯香,侯官人)、蓝涟(字松漪,侯官人)上官周(字文佐,长汀人)、郑际唐(字云门,侯官人)、李根(字阿灵,号云谷,闽县人)、林霔(字德澍,号两苍,又号桃花洞口渔人,晚号舛坪老人,侯官人)等,以为通人所讥,故不录。
附:刻玉名家清初有江皜臣、林非熊,后来张炳、李德先、朱宏晋皆不废用笔之法。



依上表所举,自明迄今,治印家之宗派,可得而名之者凡七:曰皖,曰歙,曰浙,曰邓,曰黟山,曰吴,曰赵。兹再分别述之。

[1]此会字当作慧,及慧心别具。


楼主 王洪真乐石  发布于 2015-09-06 10:49:00 +0800 CST  
文彭
文彭(字寿承,别字三桥,衡山之伯子夜,江苏长洲人)治印,力矫元人屈曲乖谬之失,篆法分乎方圆之间,好刻牙印,后世评文氏刻印,谓如:“新发于型,了无古意。”以此。盖牙质韧,多阻力,自不能如石印之游刃款款也。兹举文刻三印于后,一、三二印,开浙派之先声,第二印,导邓派之前路,其启后之功,岂可没哉!文氏治石印成,辄就火锻作铁色,石经火,性即顽裂,不复再中刃,盖以杜后人之磨砻重刻也。锻法已失传,近世所传文氏印,十九赝鼎,其石色之黝黑,乃染色为之。


楼主 王洪真乐石  发布于 2015-09-06 10:50:00 +0800 CST  
皖派
开皖派者,为三桥高弟何震(字主臣,号雪渔,一号长卿,安徽新安婺源人),浑穆不及三桥,而苍劲过之,广交剻缑,遍历边塞,自大将军以下,皆以得一印为荣,篆刻一艺,见重当时,殆无伦比。尝谓:“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何籍新安,故世称皖派,得其传者,为梁袠(字千秋,江苏维扬人,有《梁千秋印隽》)、苏宣(字尔宣,一字啸民,号泗水剑客,新安人,有《苏氏印略》四卷)、朱简(字修能,号畸臣,休宁人)、汪镐京(字宗周)、江皜臣(婺源人,善切玉,自谓用刀如划沙,尝云切玉后石如宿腐不屑为)、程林(字云来,歙县人)、金光先(字一甫,休宁人)、文及先(金陵人)及程原(字孟长,一字六水,新安人)程朴(字元素)父子,汪关(字尹子,原名东阳,字杲叔,后得汉“汪关”印遂更名关,黄山人)汪泓(字宏度)父子等十数人,而以梁苏二子为最,梁袠旁传皖人邓琰,以圆劲取胜,是为邓派之开山祖。



楼主 王洪真乐石  发布于 2015-09-06 10:50:00 +0800 CST  
歙派
开歙派者程邃(字穆倩,号垢区,一字朽民,又号垢道人,江东布衣,歙县人),初以文、何为宗,其后自立门户,好合大小篆钟鼎款识入印,尤得力于秦朱文,惜于六谊未能精审,篆法时有乖误,虽大醇小疵,终非全璧。传程氏之学者为巴慰祖(字隽堂,号予集,歙县人)、胡唐(又名长庚,字子西,号咏陶,又号城东居士,歙县人)、汪肇漋,一名肇龙,字稚川,歙县人)、与邃同称歙四子。此外有黄吕(字次黄,别号凤六山人,歙县人)、黄宗缉、唐燠[1]、程奂轮,程锦波,及江恂(字于九,号蔗田,仪征人)江德量(子成嘉,号秋史,又号量殊)父子,并传程氏薪火。与巴、胡同时者有董洵,(字企泉,号小池,山阴人)、王声(字振声,一字寓恬,号于于天,新安人)专习嬴刘,自成一队,时称董巴胡王。歙派诸子善以涩刀拟古,故多妙合无间,以视后世之侧刀入石剽袭取媚者,不可同日语矣。


[1]字从火从奥,见于火部十三画,《中华大字典》:“乙六切音郁,屋韵,於到切音奥,号韵。热在中也;暖也;通奥;通隩。威遇切音妪,遇韵,於求切音忧,尤韵。与休字组词燠休。乌皓切,音袄,皓韵。



楼主 王洪真乐石  发布于 2015-09-06 10:51:00 +0800 CST  

楼主:王洪真乐石

字数:6989

发表时间:2015-08-05 06: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23 16:24:23 +0800 CST

评论数:11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