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舞者

光影舞者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4-02-02 07:04:00 +0800 CST  
生命-舞魅多姿
银幕-舞彩缤纷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4-02-02 07:05:00 +0800 CST  
史学家说“音乐和舞蹈是人类诞生最早的艺术。”的确,在还没有创造语言和发明文字的时候,人们只能够依靠长短不一的鸣叫和手舞足蹈的肢体动作来传递信息.估计这就是音乐和舞蹈的最初起源,诞生在100多年前的电影依靠其独特的视听记录特性,第一次通过媒介将流动的光影和跳跃音符记录在了胶片上,从此,银幕因舞者而绚丽,舞者也因银幕而多姿。

说到电影中的舞蹈,观众首先会想到电影中一个重要的类型片-歌舞片。因为没有哪一种类型片能像歌舞片那样容易分辨,并被观众牢记在心。每到情节高潮,音乐骤起剧中人物翩翩起舞,观众在接受故事情节的同时也在歌舞声中获得了身心的愉悦。华丽的舞台上,动人的旋律、美妙的舞姿以及大明星的加盟,是歌舞片获得票房保证的制胜法宝,也正因为如此即便是在崇尚科学幻想和暴力美学的今天,歌舞片也将作为一个大的类型片而继续存在下去。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4-02-02 07:05:00 +0800 CST  

第一幕欢歌畅舞--好莱坞

作为最具美国特色的两大类型片之一,歌舞片和西部片一样具有悠长的历史。从上世纪30年代的剧场歌舞片,到50年代的经典歌舞片,再到70年代摇滚电影,好莱坞歌舞片历经革命、几度浮沉,在一阵阵欢歌畅舞声中与美国文化及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

1927年,随着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的诞生,观众终于从冗长乏味的解说字幕中解放出来,而演员也得以在摄影机前放声高歌。于是,在音与画的结合中,歌与舞,这对永恒的恋人从此在银幕上留下了永恒的倩影。40年代,战争的阴云笼罩全球,在那个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年代,好莱坞歌舞片在硝烟蔽日的世界里,为人们搭建了一个个浪漫美好的乌托邦。此时也正是好莱坞歌舞片的繁荣期,随着电影技术的日渐成熟银幕上的歌舞场面愈加的复杂和华丽,场面调度也愈加的纯熟,涌现出了一批经典的歌舞片其中最著名的当数中国观众熟悉的《出水芙蓉》《红舞鞋》等影片,这个时期的好莱坞歌舞片异彩纷呈,百老汇群舞、芭蕾舞、爵士舞、社交舞等各种舞蹈形式都被融会到银幕之上令歌舞片的观赏性、娱乐性和感染力焕然一新。

进入50年代好莱坞歌舞片继续发展,在这十年当中就有两届的奥斯卡奖颁给了歌舞片,好莱坞歌舞片到达了黄金时期,不同于30年代歌舞片对幽雅风尚的追求,自由盎然才是50年代的趣味。这个时期的经典歌舞片不胜枚举,其中包括了《雨中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国王与我》《金粉世家》等广大观众耳熟能详的著名影片。

《雨中曲》被誉为美国的国宝级影片,电影史上最精彩的歌舞片之一。影片中金-凯利开创了在街头、车顶、桌椅上起舞的先例,场景中路灯、雨伞甚至是积水都成为了舞蹈的辅助元素,使得影片中的舞蹈更加贴近剧情场景,舞者也不再是浮于表面的做秀,而是用舞蹈来展现角色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将舞蹈外延主观扩大并与生活场景相结合的歌舞片风格,影响了以后的歌舞片走向,同时也奠定了《雨中曲》在歌舞片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意义。

六十年代,摇滚乐的兴起给好莱坞歌舞片带来划时代的革命,这个时期的好莱坞一方面延续着传统歌舞片的走向,先后拍摄了《音乐之声》《窈窕淑女》等具有古典意味的歌舞片,同时也涌现出了诸如《一夜狂欢》《西区故事》等充满情绪宣泄与爆发张力的歌舞片,只是前者是传统歌舞片的最后辉煌,而后者是歌舞新时代的到来。

由罗伯特-怀斯和杰洛姆-罗宾斯联合执导,拍摄于1961年改编自百老汇著名音乐剧的影片《西区故事》以美国曼哈顿西部贫民区为背景,为大家讲述了一个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编舞杰若米-鲁宾斯打破了传统歌舞片的规律,在影片中将现代舞、民族舞、舞厅舞以及芭蕾等多种舞蹈形式融为一体,为美国现代歌舞片闯出了新路,从而使得该片成为美国街头音乐歌舞片的经典之作。同时《西区故事》在音乐的处理上也颇有独到之处,充满美国式的活力与激情。这场波多黎歌鲨鱼帮的青年男女在地下车库的群舞表演,则通过舞蹈尽情表露出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外来移民心中积存已久的压抑和力量。作为美国现代歌舞片的划时代的代表作,影片《西区故事》凭借其突破性的舞蹈理念和浪漫主义的写实风格,在1961年第34届奥斯卡的角逐中一举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导演、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最佳摄影、最佳音乐配乐以及最佳服装设计等十项大奖。成就了好莱坞歌舞片历史上不灭的神话。

七十年代,摇滚乐继续盛行。摩天大楼、隧道、高速公路、敞篷车等具有强烈主观意向性的视觉元素,连同反战、女权主义、性解放等文化倾向一起和着摇滚乐、爵士舞、迪斯科、拉丁一同舞出了70年代独特的影像风格。也许中国观众很难相信在《断箭》《变脸》《西点揭密》等一系列动作片中,长着四方脸或奸诈或忠勇的约翰-特拉沃尔塔就是引领70年代歌舞片风骚的舞蹈之王。16岁就登上百老汇舞台的约翰-特拉沃尔塔于1977年和1978年,先后主演了两部最重要的影片《周末狂热》和《油脂》。影片一经公映便风靡全球,同时也使得约翰-特拉沃尔塔一举到达了事业的巅峰。1978年约翰-特拉沃尔塔获得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提名,并被卡特总统邀至白宫共进午餐,以至于翻开了那一时期的任何一种报刊都会找到约翰-特拉沃尔塔的名字。在影片《周末狂热》中当约翰-特拉沃尔塔身穿白色西装,在舞厅中尽情摇摆的时候,影迷将这位新生偶像当作马龙-白兰度一样的崇拜。并且由此而掀起了世界性的迪斯科舞热潮。

1994年,在昆汀-塔轮帝诺的成名作《低俗小说》中,观众一定对片中约翰-特拉沃尔塔和乌玛-瑟曼大跳摇摆舞的那场戏记忆犹新,很显然这个经典的场景是导演昆汀-塔轮帝诺为了向一代舞王表示敬意而特意为之。同时,这个经典的场面也被奉作为上个世纪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电影镜头之一而广为流传。于是,在随后的日子里这个经典的场景被后来者不断的模仿和恶搞,其中令中国观众最熟悉的莫过于在香港喜剧天王周星驰的影片《百变金刚》中这个令人忍俊不禁的模仿片断。

80年代,随着科幻片、动作片的兴起,好莱坞歌舞片连同西部片一起走入了低谷。这个时代的歌舞片已经再也没有往日的风光和激情,影片也大都退回到了流于表面、自娱自乐的原始形式。在歌舞片陷入没有深度突破的尴尬局面的时候,好莱坞歌舞片导演们纷纷将目光投向标新立异的形式突破,这也使得银幕上的舞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而那些原本难登大雅之堂的街头舞蹈纷纷成为影片中的主角。

其中以中国观众所熟悉的《霹雳舞》最具代表性。在这个表现街头舞蹈青年生活的影片中,剧情显得十分单薄,影片通篇几乎就是一部霹雳舞的表演秀。然而正是这场表演秀,却在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大地上掀起了青少年学跳霹雳舞空前的热潮。

世纪之交,当各种类型片在好莱坞的舞台上竞相粉墨登场风光过后,好莱坞歌舞片进入了怀旧复古的新时期。

2001年,由巴兹-鲁赫曼执导拍摄的大型歌舞片《红磨坊》就为歌舞片的复兴打下了一计强心剂。法国巴黎蒙马特区的红磨坊是世界著名的夜总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年代里,那里是西方世界纸醉金迷的象征,是欲望激情的峡谷。有关红磨坊的传说总与两件事有关:康康舞和印象派。前者是红磨坊的诱人之处,而后者则通过他们的画作使得红磨坊扬名世界。

在1952年的影片《红磨坊》中,男主角是印象派著名画家劳特雷克,讲述的是这位孤独的残疾画家与红磨坊舞女之间的爱恨情仇。当然,影片中红磨坊著名的康康舞是不可或缺的,正是这激情四溢的舞蹈才在画家的内心深处激起无尽的创作力。

拍摄于2001年的同名影片《红磨坊》的创作灵感,则来源于俄耳甫斯的希腊神话,讲述的是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红磨坊,才华横溢的剧作家爱上了红磨坊的当红舞女,最终走上爱情悲剧的故事。

抛开故事情节不同,在影片形式上2001年的《红磨坊》与1952年的《红磨坊》不可同日而语。极尽奢华之能事的舞台设计,复杂多变的镜头语言将古典、爵士、朋克等音乐有机糅合的音乐形式,再加上精心设计的舞蹈编排。影片《红磨坊》在表现手法上下足了功夫,将观众带到了传说中100多年前那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开创了一种新的融合歌舞和戏剧的电影语汇。

2002年,由罗伯-马歇尔执导拍摄的歌舞片《芝加哥》在当年的奥斯卡角逐中一举夺得最佳影片奖,从而证明了好莱坞歌舞片的再度复兴。全新的舞美理念、多元素的舞蹈风格、剧情与歌舞场面蒙太奇的结合是《芝加哥》得以取胜的法宝。

有人说美国有个好莱坞,印度有个宝莱坞。这里无疑是套用好莱坞的说法,来给另一个电影王国做注解。当今世界上恐怕只有印度电影可以在产量上绝对压倒美国,而且在影片的制作方面印度歌舞片也是唯一能与好莱坞一较高下的类型片。那么,在这个弥漫着宗教神秘气息的古老国度当中,歌舞升平之中又会有怎样的风情呢?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4-02-02 07:05:00 +0800 CST  
第二幕印度-风情

对于印度影片,相信许多中国人都保留着一份难忘的眷恋,从《大篷车》到《奴里》等影片中的舞蹈和动听的歌曲伴随着一代人成长。

印度有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工业,每年出品900余部影片,是美国好莱坞产量的三倍,在11亿的印度人口当中有将近半数是电影的固定观众,而每年高达50亿人次的上座率则是印度电影票房的基石,从而使得电影成为印度最庞大的娱乐业,任何娱乐方式都无法与之抗衡。

印度歌舞片是在借鉴好莱坞歌舞片的基础上,融合了本土特色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庞大片种。与好莱坞多类型影片并存不同的是,走进印度电影几乎没有一部电影没有歌舞,几乎没有一个演员不掌握亦歌亦舞的技能,影片中的舞蹈又几乎全是印度的民族舞蹈。印度舞蹈最明显的特点是肢体语言异常丰富,尤其是手语更加变幻莫测,舞蹈演员单手可以做出28种姿势,双手可以做出24种姿势,这种变化万千的姿势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种种举动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以及白昼和黑夜等自然现象。同时印度舞蹈还讲究手、眼、心、意的统一,从而可以充分表达出舞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如此丰富的舞蹈语言正是印度歌舞片常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印度电影中的歌舞经过几十年的演变,过去那种小规模的独舞和双人舞已经被大规模的群舞和伴舞的舞蹈场面所取代,同时在镜头语言上也越来越倾向于复杂多变的MTV风格。

在影片《阿育王》中就可以明显感觉到这种变化,这种电影舞蹈不仅在艺术上已经越来越戏剧化和情节化,而且在技术上也已经达到高度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地步。影片中那些布景越来越豪华的舞台和外景,那些阵营越来越强大的群舞和伴舞不仅最大程度地突显了印度的自然风光和人文传统,并且越来越多地糅合了西方的做派和现代的风格。

无论是好莱坞歌舞片还是印度歌舞片,其最大特点就是将‘舞蹈’作为影片的主要语言而贯穿始终。相较之下,情节和剧情则退居幕后为舞蹈而服务,因此影片的舞蹈设计和演员表演在影片中始终都是第一位的。但是在更多的影片中舞蹈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元素出现,在特定场景出现的特定舞蹈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在这些影片中不同的故事背景、时代特征或者是地域特色,就会出现不同的舞蹈形式。它们或许是结构故事的情节纽带,或许与人物命运息息相关。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4-02-02 07:06:00 +0800 CST  
第三幕王者-芭蕾

轻盈、舒缓、优雅、在悠扬的古典乐曲声中迸发于足尖的每一次腾空和旋转,芭蕾以它那无可抗拒的外在美感和内在张力呈现给观者的已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愉悦,而是那如同涓涓细流一般对心灵的滋润与抚慰。如同钢琴被誉为是乐器之王一样,芭蕾也因为它那出身宫廷的雍容华贵、常人难及的舞蹈技能,以及映衬在华彩乐章下的优美舞姿,当之无愧的成为舞林中的王者。

有人说芭蕾是残酷的艺术,那是因为芭蕾对舞者先天身体条件的筛选和后天训练的要求异常严格,而这种严格又是几近苛刻和残酷的。

在英国影片《跳出我天地》中我们可以看到,小主人公比利虽然先天身体条件优秀,但是日常训练同样不能松懈,即便是在空间局促的家中也不得不反复进行着基本功的练习,为了是能够早日达到一个芭蕾舞演员所必须具备的开、绷、直、立的基本身体素质要求。而这个场景正是每一个从小立志从事芭蕾舞事业的孩子都要经历的必然过程。

为了追求在舞蹈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轻、高、飘的美感,芭蕾舞对舞蹈者全身的力量、协调性以及控制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如同影片《魂断蓝桥》中女主角玛拉所说的那样。实际上女主角的扮演者费雯丽自幼学习芭蕾,有着良好的舞蹈基本功,因此在影片中扮演起舞蹈演员的角色可谓是驾轻就熟。

正是由于芭蕾舞对于演员的基本功要求相当的高,非常人所能达到,因此在以芭蕾舞为故事背景的影片中,往往需要真正的芭蕾舞演员担当主演。在美国影片《中央舞台》中为了争夺女友芳心,师徒两人以舞蹈相见的表演向观众充分展现了男芭蕾舞演员出色的下肢力量、腾空高度以及肢体控制能力。

这两位角色的扮演者,男演员伊珊-史帝夫16岁就加入了纽约芭蕾舞团,现在纽约芭蕾舞学院任教。而另一位演员伊利亚-库里克则是1998年冬季奥运会冰上芭蕾的金牌获得者。

即便是对于掌握了相当舞蹈技能的专业舞蹈学员来说,日常的基本动作训练与身体调节丝毫也不能松懈,否则一个小小的疏忽与瑕疵都会被舞台无情的淘汰。数十年如一日的执著与艰苦训练,影片《中央舞台》在舞台风光的背后,为我们折射出的也是芭蕾残酷的另一面。为了能够登上神往已久的中央舞台,一群热情洋溢的年轻舞者互助友爱、刻苦学习,用汗水和执著谱写着自己心中的舞台梦想。

现今,伴随着高雅艺术向大众的普及的潮流,各种成人芭蕾培训班开始走入寻常街巷,不过,对于从未接触过芭蕾舞的陌生学员来说,也许一个小小的不经意就会闹出影片中的笑话。在韩国影片《芭蕾培训班》中为大家讲述的是一个青年版的《跳出我天地》的故事。

影片中,一群刚刚结束高考等待命运的高中毕业生,阴差阳错的走进了社区的芭蕾培训班,在这个汇集了各色人等的舞蹈教室中,少年们从最初的抵触到逐渐喜爱上了这项看似遥不可及的舞蹈艺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是否能像一个真正的舞蹈演员那样腾空、旋转已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舞蹈中在一次次的摔倒与成功的喜悦中他们找回了失去已久的自信,这也正是舞蹈的最大魅力,因为舞蹈的意义就在于超越自身。

自从1661年法国成立第一所芭蕾舞学校开始,芭蕾舞也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的演变。古典芭蕾无论是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是以一些经久不衰的传统剧目为代表。例如观众所熟悉的由著名音乐家柴科夫斯基所谱写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这个经典的剧目时常会同芭蕾舞一起出现在电影中。例如1942年的英国影片《红舞鞋》中《天鹅湖》那曲折凄美的爱情故事,也正好影射了女主角充满悲剧色彩的舞蹈人生。在影片《魂断蓝桥》中,当女主角费雯丽如同一只圣洁的天鹅踏着旋律缓缓出场的时候,同样也暗示着主人公爱情悲剧故事的开始。在美国影片《中央舞台》中,纽约芭蕾舞学院的学生们在学校汇报表演中上演《天鹅湖》,则是为了展现传统芭蕾的基本功和韵律美。

而现代芭蕾主要是从舞蹈内容和形式上对传统芭蕾进行区分。在美国影片《芭蕾舞团》中美国演员内芙-坎贝尔与芝加哥杰弗瑞芭蕾舞团一起出演的这段现代芭蕾,则是在现代舞的理念基础上通过舞台声、光、电以及布景的配合,将观众带进了别具一格的舞蹈意境之中。在影片《中央舞台》中结尾处的这段芭蕾表演,则将各种现代流行元素融入到芭蕾舞之中,摩托车、T恤衫以及麦克-杰克逊的音乐,使得原本肃穆幽雅的芭蕾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而这也正是影片所要揭示的真正主题--那就是在传统与现代的更迭中,古典艺术一方面需要寂静的延续,同时也需要喧嚣的创新。

有人说王者是尊???的,也有人说王者是孤独的。作为高雅艺术的代表舞蹈之王的芭蕾也正因为她那高贵、典雅的美,而在世俗中显得是那样的孤独和寂寥。也许你无法做出足尖空中击打六次的高难度动作,但是你至少可以在曼妙的乐曲中与舞伴深情地相拥。毕竟,舞蹈是无处不在的。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4-02-02 07:06:00 +0800 CST  
第四幕气度-华尔兹

众所周知,华尔兹只是庞大的交谊舞家族中的一种。现今,很多国人会把交谊舞和国标两个概念相等同、相混淆。而实际上,交谊舞只是对所有社交舞伴舞的笼统称法,而国标则是英国黑池舞会在广泛研究传统宫廷舞、交谊舞的基础上进行了规范和美化加工所制定的国际标准舞的简称。在国际标准舞中,十种规范舞蹈被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门类。而华尔兹则属于摩登舞中的一个重要舞种,这种起源于16世纪法国宫廷的三拍子舞蹈,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尊贵的出身、非凡的气度、华美的舞姿以及相对简单易学的舞步,很快成为了众多经典文学和影视作品当中的首选陈设。

在一曲难忘的《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声中和幽暗的烛光下,中国观众永远都不会忘记《魂断蓝桥》中男女主人公初次约会的那段华尔兹。在旋转的舞步和深情的凝眸中,充满了甜蜜的柔情和淡淡的忧伤,舞蹈和音乐天衣无缝的结合为整个故事的展开拉开美丽的帷幕。

在拍摄于1998年,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同名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的扮演者苏菲-玛索在金碧辉煌的俄国宫廷中的一曲华尔兹高贵典雅、气质悠然。在庄严的乐曲声中幽雅的转身背后,闪现出的是人物内心在面对爱情诱惑时,所碰撞出的渴望和回避。

同样是在根据列夫-托尔斯泰小说改编的古典名著影片《战争与和平》中,奥黛丽-赫本在皇家舞会上的一曲华尔兹,为观众展现的也是沙皇时代宫廷生活的雍容华贵。

在法国影片《包法利夫人》中,华尔兹则具有了明显的象征意义--奢华和没落。正是舞会上这一曲美妙的华尔兹??深吸引了包法利夫人的双眸,开始了向往贵族生活的南柯一梦。

而在影片《新桥恋人》中,男女主人公在《蓝色多瑙河》和国庆礼花的映衬下的那段狂乱华尔兹,则将男女主人公心中对生命的尊严和爱的渴望渲染得张弛有力。在这里,华尔兹不再是优雅的象征,而是狂奔向爱情彼岸的急促脚步。

如同上个世纪末在时装界刮起的简约之风,华尔兹可谓是交谊舞中简约舞蹈的代表而靡久不衰。在华尔兹的舞步中简约的内涵不是简单的呈现,而是舞者用心灵去体会与传达,看似简单的舞步却最能透露出舞者的气度。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4-02-02 07:06:00 +0800 CST  
影片《谈谈情跳跳舞》

在日本影片《谈谈情 跳跳舞》中,由役所广司所饰演的中年男子杉山日渐老去的心灵在索然无味的生活中显得无所适从,唯有在华尔兹的曼妙与优雅中杉山才又重新拾回对生活的信心和美好的追忆。在杉山的心中跳华尔兹已不仅仅是出于对年轻美丽的舞蹈老师的爱慕和崇敬,而内在的升华为一种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所流失的责任与追求。

与彬彬有礼的华尔兹相比,探戈则透露着与生俱来的激情与神秘。就舞蹈的外在形式而言,诞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下层酒馆中的探戈与宫廷出生的华尔兹,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她的肆意和放纵。在抑扬顿挫的旋律当中男女舞伴紧紧相拥,进退间迂回旋转,尽显舞者的缠绵悱恻,因此,用探戈舞在影片当中表现人物情感的跌宕起伏最为合适不过了。

第五幕纵情-探戈

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探戈的话,那无疑是红色,火一样的激情、血一样的澎湃。在苍劲急促的节奏声中舞者顾盼左右的眼神、迅速变幻的舞步、若即若离的转身、以及瞬间凝固的剪影都无疑为探戈蒙上了一层红色的鬼魅和神秘。

探戈舞的最初形式来源于西班牙和非洲,然后在阿根廷的土地上与当地舞蹈文化融合而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舞蹈形式--阿根廷探戈。与时下流行的、由国际标准舞协会所规范的探戈舞相比,阿根廷探戈显得格外的缠绵,腿部动作也格外复杂。舞蹈中,男女舞伴贴身相拥进退之间步伐灵活,腿部动作迂回穿插尽显探戈的缠绵悱恻。

影片《探戈课》

在英国女导演萨利-波特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探戈课》中,男女主人公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踏着雨丝款款上演的正是那纯正地道的阿根廷探戈。在影片落幕前的高潮部分萨利有如一只精灵,灵巧地穿梭于三名男舞者极尽变化的探戈步伐当中,而背景音乐则是根据探戈教父皮亚佐拉的一段探戈曲改编的大提琴曲,在著名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的倾心演绎中旋律显得格外的低沉有力,长镜头的流畅在音乐的烘托和舞者的调度下使得原本黑白影像中舞出了炫目的色彩。

影片《探戈》

与阿根廷探戈相比,西班牙人跳起探戈则更加的劲有力,从而使得探戈充满了一股蓄势待发的力量。在由西班牙著名导演卡洛斯-绍拉所指导的影片《探戈》中,这段安排在聚会间隙的探戈表演就尽显了西班牙探戈斗牛士般的沉着与坚韧。

影片《探戈》是导演卡洛斯-绍拉继《卡门》之后的又一部运用舞蹈来反映人的命运的影片,影片情节构架沿袭了卡洛斯-绍拉惯用的戏中戏的结构,在不断变换的场景中穿插着大段的探戈表演用以表现情节的跌宕起伏,在不断变换的色调以及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探戈在不知不觉中将观众由外在视听洗礼引导至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沉着、肯定的探戈舞步背后,探戈的纵情显得沉静而内敛,当舞者的身姿瞬时凝固在幕布下的时候,一抹淡淡的忧伤也随之浸润开来。这忧伤中有人物命运的坎坷艰辛,也有导演对人生的思考。当舞者把忧伤化做真挚的情感和内在的力量并毫无保留地体现在探戈之中的时候,探戈就具有了不可言传的动人,和一种永恒的意味。正如同在影片《闻香识女人》中阿尔-帕西诺所说的那样“在探戈里跳错了也无所谓,它不像人生。简单,所以探戈才精彩。即便是跳错了、绊倒了继续跳下去”于是在探戈???旋律中,主人公的舞步是否优美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舞者能否在音乐声中掀起内心最深处的触动,而此时的探戈俨然幻化成为了男主人公在黑暗的世界里用以重新寻找生命之光的脚步。

说到拉丁美洲我们们脑海当中首先会浮现出的是加勒比海上空炽热的阳光,浓烈的朗姆酒混合着雪茄的味道在咸湿的空气当中弥散开来。的确,自从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首次踏上这块土地以来,来自欧洲、非洲以及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块热情的陆地上长期混居,孕育出了自成一体的拉丁风情。其中有音乐、更有舞蹈。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4-02-02 07:06:00 +0800 CST  
第六幕诱惑-拉丁

在国际标准舞体系中,拉丁舞包括了伦巴、桑巴、恰恰、斗牛舞和牛仔舞这五种舞蹈,在这当中只有前三种舞蹈源自拉丁美洲,斗牛舞源自西班牙,而牛仔舞源自美国。而实际上,拉丁舞的种类繁多并非仅限于此,其中还包括有曼波、梅伦格、萨尔萨等舞蹈。但无论它们出自哪里?属不属于国标中的拉丁舞系,这些舞蹈都无一不表现出火辣诱人的拉丁风情。在拉丁舞中打击乐在配乐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从中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非洲音乐的土风,在激烈奔放的节奏中舞者踏着节拍忘我摇曳尽显女性曲线的曼妙妩媚和男士的威武雄壮,充满了生命的美感和诱惑力。

正是因为拉丁舞所透露出的妩媚与诱惑,在上个世纪中期的中国跳一曲风情万种的伦巴,被视为是西方腐朽思想的化身。所以在影片《英雄虎胆》中负隅顽抗的国民党残余势力企图用一曲伦巴舞来甄别我军地下党员的身份。看来在那个年代里学会一曲婀娜多姿的伦巴是我地下党员打入敌人内部的必要本领之一。

如今伦巴作为国际标准舞中的规定舞蹈之一,随着体育舞蹈的推广普及早已经不分国界、不分阶层的风靡全球。在日本影片《谈谈情跳跳舞》中,男演员竹中直人那一段极尽妖娆之能事的伦巴表演,在每一个观众捧腹不止之余都不免为之感染、蠢蠢欲动。

好莱坞向来有翻拍别国卖座影片的习惯,于是在美国版的《谈谈情跳??舞》中故事情节完全雷同,不同的是斯坦利-托奇取代了竹中直人、伦巴换成了恰恰,在充满笑料的舞台上为观众上演着令人捧腹的表演。

在影片《西区故事》中,波多黎哥移民组成的鲨鱼帮和纽约本地帮派之间舞厅中的这场较量,上演的正是曼波舞与爵士摇摆舞之间的较量。在这里,曼波无疑成为了一种民族性格的象征,在摇曳的身姿中尽显波多黎哥人的热情和奔放,曼波舞的妩媚动人由此可见一斑。

在1987年的影片《辣身舞》中,影片将曼波的诱惑力推向了极至。在影片中,女主人公在旅途中偶然看到一曲诱人妩媚的曼波舞表演,而从此陷入了深深的迷恋。在与舞蹈老师缠绵的舞步中少女的芳心被打动,两个原本不属于同一个世界的人因为舞蹈而坠入了情网。对于导演用曼波舞来结构如此浪漫的故事,足以看出曼波的诱惑力的确难以抵挡。片中,由帕特里克-斯维兹饰演的舞蹈教师形象刚毅、舞技纯熟精湛、在摇曳的舞步中不失男人的沉稳伟岸;而女主角更是在扭动的腰肢间尽显女性的妖娆妩媚。该片上映后立刻以它的情欲之舞的诱惑力成为当年票房黑马,2000多万观众走进电影院感受这对舞者热恋的故事,并深深的爱上了曼波。

随着影片《辣身舞》的风靡,拉丁舞开始受到广大青年人的喜好。七年后,在影片《辣身舞2-哈瓦那之夜》中故事依然围绕着一段拉丁舞蹈成就一段跨国爱情的脉络展开,只是这次故事的红娘不再是曼波,而是时下风靡的萨尔萨舞,时空也转换到了1958年11月的古巴首都哈瓦那。影片《辣身舞2-哈瓦那之夜》浓郁的拉丁风情和舞蹈爱情使人迷醉,影片散发出来的魅力和《辣身舞》一样,疯狂的舞蹈和爱情结合幻化成缠绵柔情如胶似漆的诱人舞姿。正如同导演所说“舞蹈可以使语言很难表达的感情由身体去表达”。影片中多种风格的拉丁舞蹈混合在一起,如同火山爆发一样冲击着观众的耳朵和眼睛。这些众多的舞蹈风格再加上古巴人特有的洒脱情调以及诗意般写意的镜头,使得影片由内散发出了浓郁的异国情调、难以忘怀。

银幕上的舞者或古典、或现代、或幽雅、或纵情,在银幕上同样有那么一群舞者在看似狂乱、没有规则的舞步中我们无法用一种既定的舞蹈形式来定义他们的舞蹈类型,然而我们却能够更加强烈的感受到舞者内心世界的涌动,也许,舞蹈最本质的魅力就在于无拘无束。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4-02-02 07:06:00 +0800 CST  
第七幕自由-舞魅

幽暗的车间、激昂的音乐,主人公在钢筋水泥中尽情的舞蹈,影片《浑身是劲》讲述的正是青年们渴望自由、打破陈规旧律的成长故事。在男主人公生活的小镇中舞蹈和摇滚乐被视如毒品一般的洪水猛兽而被强行禁止,保守的世风犹如封闭的车间束缚着张扬的个性。面对传统势力的束缚,压存心底的积怨终于幻化成一曲没有束缚的舞蹈,犹如在黑夜中脱缰的野马肆意纵横、心潮跌宕。

在英国影片《跳出我天地》中,渴望学习舞蹈的小比利在受到家人的反对和阻挠时,无以名状的苦恼只有通过狂放的舞蹈来宣泄,于是当一个成长的孩子在院角、屋顶、街道肆意摇摆的时候,无需任何语言观众已经从内心最深处感受到了孩童心底的呐喊与无助。

在影片《黑暗中的舞者》当中,这种情绪的宣泄不再是充满愤怒和不安,而是伴随着嘎嗒的机器声激荡出女主角心底对生活的热爱。对于女主角而言,在即将消融的黑暗世界中惟有保持对生活的崇敬和热爱,才能继续把持住不灭的生命之光。于是,在没有光芒没有音乐的空想之中舞蹈成为了她唯一的宣泄形式和精神寄托,伴随着低沉的机器声一同舞向生命的彼岸。

无论是具有王者风范的芭蕾、款款深情的交谊舞还是各具特色的民族舞,电影中的舞蹈可谓是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但她们无一不给我们带来美的启迪和无尽的想象。时至今日,电影中的舞蹈已经越来越随意,越来越趋于一种平民化和流行化,往往在一部电影落幕的时候我们已经忘记了剧情却记住了舞者的身影。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4-02-02 07:07:00 +0800 CST  

楼主:十导

字数:1289

发表时间:2014-02-02 15:0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24 04:22:34 +0800 CST

评论数: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