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学者对清朝的描述 (一)

美国学者 杰里·本特利 的著作《新全球史》一书,是美国数百所学校的历史教学参考书。 值得阅读。

下面,我来摘录这部书中、对清朝的描述:


日本在德川幕府时代的经历和中国的明清时代非常相似。
--------- [美国] 《新全球史》第三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791页


【 上面这一段,是作者对清朝历史的定位:明朝 和 清朝 都是中国正统王朝。尽管《新全球史》采用西方“征服王朝论”来审视清朝,把“后金”与明朝之间的战争说成是“后金入侵中国”。但同时,这部书也明确认定“清朝”不同于“后金”。尽管“后金”非中国,但“清朝”就是古代中国正统王朝之一。这是一种典型的“征服王朝论”。】


中国人口依然从1500年的1亿迅速增长到1600年的1.6亿。
到17世纪中期,由于战争和叛乱,人口回落到1.4亿。
但是到了1700年,又回到1.6亿。
--------- [美国] 《新全球史》第三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776页


【 诚然,“清军入关”期间,清朝军队确实屠杀了很多平民,

但是,对于死难者的人数,却不能随意夸大,
某些网络写手,公然造谣,说什么“清军入关期间,杀了几千万人”

而上述明朝末年与清朝初年的人口数据,有力的驳斥了这些网络写手 ! 】


清朝统治者甚至强迫汉族男子剃去他们头前部的头发,留起满族样式的辫子。
--------- [美国] 《新全球史》第三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769页

以历代中央集权的帝国为基础,明清两代构建了政府结构,成功地实现了恢复和保持中国传统的目标。
--------- [美国] 《新全球史》第三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773页


【 上面这两段,作者明确的批判了清朝的“剃发令”。但同时,作者也承认:
明朝 和 清朝 全都“实现了恢复和保持中国传统的目标”。 】


清朝的建立一部分归功于满族军队的勇猛,另一部分归功于汉族人对满族的支持。在17世纪三四十年代,很多汉族将军因为明王朝的腐败和无能而离去。儒家的士大夫也因厌恶把持朝廷的宦官而反对明朝。满族统治精英们接受了汉语和儒家思想,他们常常比明朝的皇帝和高官更欣赏和敬重士大夫。
--------- [美国] 《新全球史》第三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769页


康熙是一位儒家学者,同时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他狂热地阅读,偶尔也创作诗词。他研究儒家的经典著作,并把儒家思想应用到他的政策中。比如他组织的防洪和灌溉工程,就秉承了儒家“君主应为其臣民谋福利”和“以农为本”的思想教义。此外,他还慷慨资助儒家学府。
--------- [美国] 《新全球史》第三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770页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3-09 14:49:00 +0800 CST  
康熙还是一位征服者,他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清帝国....康熙以汉唐皇帝为榜样,通过向中亚地区散播中国的影响来预防与游牧民族之间的问题。他对蒙古和中亚的征服几乎延伸到了里海地区,并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康熙的孙子乾隆继续扩张中国的影响....巩固康熙对中亚的征服....并使越南、缅甸、尼泊尔成为清朝的属国。
--------- [美国] 《新全球史》第三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770页


【 这一段,说康熙“向中亚地区散播中国的影响”,说乾隆“继续扩张中国的影响”。明确肯定了清朝的 康熙、乾隆 二位政治家为中国开疆拓土的功绩 】


乾隆的统治是清王朝的最高峰....他统治时期,国家长期保持了稳定和繁荣的局面,皇家财政收入增长极其迅速,以至于曾经四次取消了税收....到19世纪,清王朝面临了一系列难题。但在乾隆统治期间,中国这块土地仍保持着富裕和有序。
--------- [美国] 《新全球史》第三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771页

【康熙、乾隆年间,清朝是富裕的】


清朝统治者通常任命满族人担任最高的政府职位,但是仍然沿袭了明朝皇帝建立起来的一套政府机构。五百多年以来,由明朝洪武皇帝创立的专制政府掌握着中国的命运。
--------- [美国] 《新全球史》第三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771页


明清两朝,加在女性身上的父权权威大概比中国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厉。
--------- [美国] 《新全球史》第三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775页


全球贸易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繁荣,尤其是在清朝初期。
--------- [美国] 《新全球史》第三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776页


明清两代的统治者看重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胜过科技的革新。他们担心科技革新会带来令人不安的变革。不仅是政府的政策,充足和稳定的技术工人保证了劳动力的来源,这一点对革新也起不到促进作用。当雇主想要提高产量时,会发现雇佣更多的工人比投资新技术要节省成本。在短期内,这种战略维持了中国的相对繁荣,并使大部分人口得以就业。但是从长期来看,却使中国没能跟上欧洲人的技术水平。
--------- [美国] 《新全球史》第三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778页

【 上面这一段,是对于中国为什么没能发展成为工业社会的解释 】


明清两朝的皇帝把中国传统作为构建文化、政治和社会政策的指导。
--------- [美国] 《新全球史》第三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780页


在 明 清 时期的中国,儒家传统并不是唯一可选择的文化。人口和城镇的发展促进了活跃的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城市中兴起。
--------- [美国] 《新全球史》第三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780页


康熙的《古今图书集成》比《永乐大典》的规模要小一点,但是更具影响力。因为皇帝将其印制并分发。而《永乐大典》只有两套手抄本。
--------- [美国] 《新全球史》第三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781页


19世纪,中国清朝的皇帝经历了比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更多的困难。欧洲势力对清朝军队实施了军事打击,强迫中国统治者接受了一系列屈辱条约....政府在疲于应付国外挑战的同时,还要面对危险的内部动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中国的统治精英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计划,以维持社会秩序和清朝政府的统治,但是这些改革的效果非常有限。到20世纪初,中国已经处于极其虚弱的状态。
--------- [美国] 《新全球史》第三版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945页

【 对于清末腐败的尖锐批判 】


================================

总体来讲,这部书对清朝有褒有贬。尽管对于清末的腐败,书中多有批判,
但是,对于清朝的历史功绩,该书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3-09 14:50:00 +0800 CST  

首先,《停泄的帝国》是当代人写的。他对于马戛尔尼的观点,是带有倾向性的去解读的。其次,乾隆年间来华的外国人,难道就只有马戛尔尼??爱尼斯·安德逊也是乾隆年间来华的外国人吧,人家爱尼斯·安德逊怎么就一再的称赞清朝呢!!

清朝乾隆末年,跟随 马戛尔尼 一同访华的 爱尼斯·安德逊 ,他是如何描述清朝的。我为大家摘录他的笔记《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


1795年,《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原书初版序言(爱尼斯·安德逊 亲自撰写)中的一段话:“卡斯加上校麾下为此在1788年以重要的公使身份从这国家派到中华帝国去。他具有卓越才能、仪容和蔼、办事敏捷精干而又有坚强的忍耐力,出类拔萃地适合他所负的重大使命;可是在航程中这位英才竟夭亡了,以致这使节团就停止再向前进。”

看完了这段序言,我要说的是:爱尼斯·安德逊 在书中,称呼中国东北地区为“鞑靼区”。这给了互联网上、某些网络写手以无限联想的空间,以至于他们借题发挥,说什么:“爱尼斯·安德逊 否认清朝是中国” ---- 这纯属胡说八道。事实是:爱尼斯·安德逊 在上述序言当中,就明确的称呼清朝是“中华帝国”!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对乾隆年间的概述:“杀头案在中国是非常少见的。关于这问题,我甚为注意而且好奇地去打听,一有机会就向人探问,我不只问过一个人,有好几个人,至少有70岁高龄的老人,他们从未见过或听到过有杀头处刑的事。比较轻的刑事案,在这人口非常多、商业又发达的国内也不常有。”(《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接下来,具体看一看,爱尼斯·安德逊 如何描述当时中国的城乡面貌。我先从北方开始说起。除了关外的热河以外,马噶尔尼一行,还游历了直隶和山东两个北方省份。先看直隶省: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对天津海河两岸的描述:“周围是各种富饶的农作物,广阔的草场上满布着绵羊和最肥美的牛。他们的园圃看上去可以供应家庭所需也能观赏,它同时生产大量的蔬菜和水果;这美妙的景色使我的眼光缭乱。”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对天津郊区农村、以及市镇“曹东浦”的描述:“我们经过的农村依旧是一片富饶丰盛的面貌,虽然有些部分比以往所见的多些变化,参差不齐。上午我们经过一市镇名“曹东浦”。这镇靠在河边,看来很悦目,地区相当广阔。房屋是砖砌的,一般不超过一层房;显然的特点是房屋前面都有墙。”(《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对北京郊区“吉阳府”的描述、以及对整个直隶省的概括:“七时,这个马车队伍停歇在一个大市镇内,镇名“吉阳府”。说它是人口稠密,则我又用了这冗繁的语词,这语词可以同样应用于整个帝国,如每个村庄、市镇、城市;不,每一条河流和河流的两旁也充满了人。在这国家里,在我们所经过的地方,人口是极为众多而且是到处是那么多:我们走过的乡村前后每1英里路上的人数足以充塞我们英国最大的市镇,道路两旁不少别墅田庄散布在田野之间,大为增色,也足以证明其富裕。”(《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上面这一段,关键在于最后一句“道路两旁不少别墅田庄散布在田野之间,大为增色,也足以证明其富裕。”
尽管直隶省的很多市镇、乡村都比较富裕,但是,该省也存在“少数”贫困人口,虽然是“少数”,却同样被 爱尼斯·安德逊 看在眼里。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写到直隶省的两名赤贫者:“我愿意把我所见的有关各方面都写出来,我不想删掉下列的一段不谈:今晚,在我们船上的两个中国人裸着身体从他们的衣服里拣出无数虫虱,而且急切地满意地就把它们吃掉了,好像是一种美味的食品。”(《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以上,是 爱尼斯·安德逊 对直隶省的描述。从中可以看出:直隶省应该是一个经济水平很一般的省份。尽管有些市镇比较富裕。但是,该省有一部分贫困人口存在,也应该是事实。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17 23:44:00 +0800 CST  

接下来,看一看 爱尼斯·安德逊 对山东的描述。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对山东“岗和城”的描述:“顺流而下,抵达“岗和”城。在这里停泊了大量的船舶,商业一定繁盛。水面上实在是完全挤满了船,我们的船队势必停止下来,才有时间去找出路。”(《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同样是 爱尼斯·安德逊 的《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对山东“洪禄府”的描述:“船队通过一个有城墙的城市,名叫“洪禄府”。这又是一个汇集着大量船只的地方,它把这条运河盖住了。这说明它的商业的繁盛。这城附近有大茶园、广阔的烟草田,以及很多磨坊。”(《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对山东省北部、运河两岸的描述:“农家的田庄周围有果园,以及一些别墅和花园与之相映成趣,我这种描写实际远不足以表达我们所经过的两岸风景的全貌。两点钟,正当我们预备用餐之时,船到了一个很大的市镇。河水绕镇而流至少有3英里远。这地方比较我们在中国其他地方所见的来得平坦齐整。普遍是砖砌的房屋间或夹杂一些蓝色石头的屋舍,不到两层楼的房子很少。”(《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对山东省北部、黄河岸边某城市的描述:“离这河有一些距离之处,据我们可作的判断,是一个很大的雄伟的城市,有城墙,名叫“庆丰”。它的郊区直伸到水边,其地区之大也就可观了。房屋都用灰色砖砌成,屋顶盖上同样颜色的瓦。它们都是一层高,窗户呈圆形,窗框用铁制,很不雅观。我们行过的这一段路不少于两英里长。因此,照我们的不一定可靠的设想,这城市的周围至少有8英里。从它的外貌和四周环境看来,无疑地,商业是繁盛的;从它的居民的服装和举止来看,同样地可以说,人民是文雅而富裕的。”(《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对山东省“高邮府”周边某一市镇的描述:“离此不远是一个大的市镇,镇上石建的房屋颇为壮观,居民外表均富裕而优雅。”(《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对山东省南部的概括:“呈现一幅美丽的图画:密密的丛林、巍然的房屋、高耸的宝塔,以及山似的高坡,还有相互交织的湖沼与河流,种种景色读者虽能想象,但作者的拙笔无力描写尽致。其中又值得一提的是环湖高处的房屋都装上金字塔式的或者是尖顶式的屋顶,颇有“哥德”式建筑之风。”(《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以上,是 爱尼斯·安德逊《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对山东省的描述。从中可以看到:山东省应该是一个相对富裕的省份。市镇繁荣,商业发达,农民生活条件好。

之后,英国访华团一行,经由山东南部进入了江浙。接下来,再请看:爱尼斯·安德逊 如何描述当时江浙地区的城乡面貌。

爱尼斯·安德逊 在《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书中,他述说自己进入江浙农村时的感受:“一路的风景越来越美。肥腴的田野之间衬着绿树成荫的庄园;果园围绕着农家住宅;别墅与园林不断出现。”(《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描述江浙北部的牧场:“在山坡上的牧场里散布着无数牛群与羊群。”(《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对杭州的描述:“这个城市的街道十分狭小,但铺砌得很好。房屋两三层楼高,用砖建筑,外表甚为整洁。商人们的货仓比我们所见过的较为壮丽宽大;商店布置从内到外甚为华美,他们的货品不论是装扎成包的或陈列在外的都安排得最为悦目而引人注意。杭州是一个甚为宏大、繁荣、富裕的城市。由于商业发达,人口众多,这是一个省的省会。”(《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17 23:44:00 +0800 CST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对江浙地区其他一些市镇的简述:“这天晚上,我们很愉快地看见灯火辉煌的‘绍光’城”。。。。。“在午后的较早时刻,这船队正面对一个小而精美的市镇抛下了锚”。。。。。“这马队行一短程,即进入一个相当宽广而具有极大的郊区的大城市,市名‘张水扬’”。。。。。。(《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很显然了,江浙地区是很富裕的。之后,英国访华团一行,经由玉山,到达江西: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认为江西存在一些贫穷的村庄,但是,这种贫穷的村庄并不常见:“同时我们也惊奇地看到一种不常见的景象,一个泥房和茅屋的村庄,那里的居民所穿着的衣衫同他们所居住的房屋一样褴褛。”(《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依旧是《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认为江西农村中的富裕人口多于贫困人口:“村庄还是如常地不断出现;其中不少表现出他们丰硕舒适的样子;不过其中也有一簇茅屋,看样子不像能蔽冬季的严寒和夏季的酷热。”(《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对广东南雄的描述:“这是一个相当大而有相当商业的地方。这些街道和我们在中国所见到的几乎所有的城市一样,甚为狭窄,但路面铺砌得很好,打扫得洁净便于行走;房屋则主要是木屋,一般是二层楼,屋内外虽不甚雅丽,而几间店铺装饰油漆尚称可观。沿街的每一门口,在日落之后挂着一盏大灯笼,照明得甚为美观;灯上标明这主人的姓名、店号和所经营的行业。”(《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描述广东北部的一些农村:“我们不断前进,两岸田野益见美丽,随即进入秀丽的村庄、丰硕的田园和漂亮的屋舍相连接不断的境地。”(《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描述广东北部的一些市镇:“我们现在正经过清远县城——一个极为广大的商业繁盛的地方。”。。。。。“船队停泊在一个很大的商业城市前面,名为三水县。”。。。。。“我们来到“太镇滩”城。这是一个极为重要而具有巨大商业的地方。”。。。。。“我们继续在这地方航行,实在是在穿行市区,直到7点钟为止;依我们前进的速度计算,无疑地、定有8英里长,它的阔度光在船上观察无从断定。但从这城市的一般容貌和当地商人的房屋和他们的商业环境看,这里的商务肯定是非常大的,人口也必然相应地稠密;仅次于北京与广州的大城市。”(《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描述自己在广东的见闻:“在这广阔大江中前进时,这宏伟的场面非笔墨所能形容。毫不夸大,我们看见几千艘商船。满载着前来观看我们的人的船只数目也不少。沿江两岸都是房屋,建筑形式与欧洲的很相像。”(《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描述广州城:“这城市的街道一般是15英尺到20英尺宽,用宽大的石板铺砌,房屋超出一层的很少,用木材和砖建筑。商店的正面大门之上有漂亮的阳台,因而门前形成一街檐,用各种油漆装修得很美丽。居民服装与我已经叙述过的无异,但使我惊异的是,这城市虽已靠南,离北京很远,而在这冬季气候依然很冷,居民要穿上皮衣:这种衣服显然不单是一种奢侈品,或限于上流人士,因为我们所见的皮衣服装店很多,店里的皮料很丰富,如豹皮、狐皮、熊皮和羊皮都有。”。。。。。《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描述广州郊外:“这地区甚为广阔但不见得宏伟华丽;街道大都很狭而人群拥挤。房屋是木房,只有一层。街上都有商店,店内布置像英国形式;由此可知,居民有所偏爱。”(《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描述广东黄埔:“这是一个甚为美丽、人口众多的村庄,离广州约18英里。房屋是铅色砖砌,优美的树木衬在屋宇之间。毗连的田野是一片平地,但江对岸的地面不如在广州的宽阔,而有些高低不平与参差不整的形象。”(《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综上所述,爱尼斯·安德逊 所记录的几个中国省份,直隶的经济状况很一般,山东、江浙、广东都是富裕地区。江西的鄱阳湖地区比较贫穷,但南昌府和南康府都比较富裕。总之,在 爱尼斯·安德逊 的描述中,富裕人口远远多于贫困人口。

爱尼斯·安德逊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对乾隆皇帝的描述:
“在我结束本文以前,不能不对这位伟大、显赫、聪明、慈善的中国皇帝致以崇高敬意。他治理中国近60年之久,按他的百姓的普遍的呼声,他对他们的康乐与兴旺从未忘怀。在他管理司法方面的情况是:他保护他的百姓中最低微的人。”(《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对于 爱尼斯·安德逊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就摘录这些。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17 23:44:00 +0800 CST  

而且,即使承认马戛尔尼对于清朝多有批判。

但是,马戛尔尼的语录里面,依然有很多是称赞清朝的!
用我帮你摘录一些吗????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17 23:45:00 +0800 CST  

你大明扬名世界???笑话了。

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始于公元1500年前后,而不是清朝建立前后!
中国科技水平的落后,从明朝中期开始就已经很明显了。


以下内容,摘录《利玛窦中国札记》:

(明朝)中国所熟习的唯一较高深的哲理科学就是道德哲学,但在这方面他们由于引入了错误似乎非但没有把事情弄明白,反倒弄糊涂了。他们没有逻辑规则的概念,因而处理伦理学的某些教诫时毫不考虑这一课题各个分支相互的内在联系。在他们那里,伦理学这门科学只是他们在理性之光的指引下所达到的一系列混乱的格言和推论。

(明朝)这里每个人都很清楚,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的,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结果是几乎没有人献身于研究数学或医学,除非由于家务或才力平庸的阻挠而不能致力于那些被认为是更高级的研究。

(明朝)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就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他们甚至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和知识。如果他们偶尔在他们的著述中有提到外国人的地方,他们也会把他们当作好像不容置疑地和森林与原野里的野兽差不多。甚至他们表示外国人这个词的书面词汇业和用于野兽的一样,他们难得给外国人一个比他们加之于野兽的更尊贵的名称。

(明朝)这个国家的船只之多可以等于世界上其余的全部加在一起。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如果我们只限于计算在淡水行驶的船只。至于他们出海的船只,数目却很少,并且无论在数量或结构上都无法与我们的相比。

(明朝)这里生产的最好的纸也远不如我们自己的许多产品。它不能在正反两面都印刷或书写,所以我们的一张纸就等于他们的两张。此外,它很容易撕坏,不能耐久。 硝石这种东西相当多,但并不广泛用于制备黑色火药,因为(明朝)中国人并不精于使用枪炮,很少用于作战。然而,硝石却大量用于制造焰火,供群众性娱乐或节日时燃放。……在焰火上面,他们似乎花多少钱也在所不惜。我在南京时曾目睹为了庆祝元月而举行的焰火会,这是他们的盛大节日,在这一场合我估计他们消耗的火药足够维持一场相当规模的战争达数年之久。

我认为(明朝)中国人有一种天真的脾气,一旦发现外国货质量更好,就喜好外来的东西有甚于自己的东西。看来好像他们的骄傲是出于他们不知道有更好的东西以及他们发现自己远远优胜于他们四周的野蛮国家这一事实。

(明朝)这个国家只有少数几种测时的仪器,他们所有的这几种都是用水或火来进行测量的。用水的仪器,样子像是个巨大的水罐。用火操作的仪器则是用香灰来测时的……但是所有的这些都远不如我们的仪器完美,常常出错,测时不准确。至于日晷,他们知道它从赤道而得名,但还没学会怎样依照纬度的变化摆正日晷。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17 23:47:00 +0800 CST  

参见 15楼,利玛窦、金尼阁,也是明朝来华的欧洲人吧,
人家怎么就认为中国从明朝开始就已经落后于世界了呢!!

明朝来华的外国人,对于明朝,是有褒有贬的。
这些外国人当中,有些人称赞明朝,有些人批判明朝。

清朝来华的外国人,对于清朝,也是有褒有贬的。
这些外国人当中,有些人称赞清朝,有些人就批判清朝。

而你只看到明朝来华的外国人如何称赞明朝,
不去看这部分外国人如何批判明朝。
你又只看到清朝来华的外国人如何批判清朝,
不去看这部分外国人如何称赞清朝。

你这叫客观???这叫公正??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17 23:51:00 +0800 CST  

你脑残啊。马戛尔尼批判清朝,批判得够尖锐了吧,但是,我就是从马戛尔尼的笔记当中,也能找到类似这样的、称赞清朝的内容!!但是,你认为这能说明什么???嗯???

看好了: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17 23:53:00 +0800 CST  
承接 18楼。


清朝乾隆末年,英国勋爵马戛尔尼组团访华、并且记下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他对当时的中国有褒有贬,毁誉参半。而针对当今的互联网上,某些人有意歪曲马戛尔尼的访华笔记,断章取义。今天,我就来为大家摘录马戛尔尼写作的《乾隆英使觐见记》一书。

对于《乾隆英使觐见记》,我以刘半农的译本为准,进行摘录。事先说明:刘半农在译本当中,还穿插列举了马戛尔尼身边的一些随行者的言论。对于这部分随行者的言论,我在我的其他文章中,已有分析。在此,就不重复摘录了。我只针对当今的互联网上,某些人有意歪曲马戛尔尼的访华笔记。所以,我只要摘录马戛尔尼本人在《乾隆英使觐见记》中的言论,就足够了 !

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写英国使团与清朝官员之间的外交事物。写到清朝城乡风貌的内容比较少。但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循的,大家请看:

对于直隶省,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之中,只写到了一个清河镇:“吾侪自馆舍出发,行四英里半出北京城,又行五英里至清河。稍息,进早食。清河乃一小镇,有城墙卫之,自清河前行,一路景色绝佳,道路亦平坦极利行车。而人民勤俭、诚实之状复与英国人民相若。吾行至此,恍如置身于英国疆土之中,不禁感想系之矣。”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81页)

对于直隶省的其他地方,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书中没有描述。但是,置身于清河镇,马戛尔尼感到自己仿佛回到了英国的疆土之中。 可见,清河镇或许不富裕,但也并不贫穷。而且,马戛尔尼在这里,夸奖了乾隆年间的中国人很有素质。

对于山东,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没有详细的描述。而对于江南,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重点描述了 扬州、杭州、常州。大家请看:

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一书中,对扬州的描述:“至扬州,其地商业堪盛,吾等本拟在此略作休止。兹以松大人已改换计划,拟抵杭州后始命停船,故此间并未耽搁,扬州名胜之区仅在吾眼帘中一闪而过也。”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177页)

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一书中,对杭州的描述:“方余初抵杭州城外时就船上观看杭垣景象,既知此城必为南省名城之一,及今日入城后乃知此城之殷富,大过于吾前此之理想。”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185页)

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一书中,对常州的描述:“晨间抵常州府,过一建筑极精固之三圜桥,其中央一圜甚高。吾船只过其下,无需下桅也。常州亦为南省头等都会之一,昔时衣冠之盛卓绝一时,今已渐就式微矣。已而又过三小湖乃互相毗连者,其旁有一长桥,圜洞之多几及一百,奇观也。”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185页)

可见,在马戛尔尼的描述中,扬州商业繁荣,杭州人民富裕;而常州虽然不如从前那么富裕了,但依然是一个很有情调的江南小城。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17 23:53:00 +0800 CST  

再次强调:马戛尔尼对于清朝,绝不是一味的称赞,但也不是一味的批判。马戛尔尼是有褒有贬、毁誉参半的评价清朝。好了,下面继续。

对于江西,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描述了南康、以及鄱阳湖地区。

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一书,对江西南康府的简述:“早晨登陆,自南安府出发。此府亦一繁盛之区。”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200页)

马戛尔尼口中的“南安府”,其实应该是“南康府”。马戛尔尼记错了地名。在马戛尔尼看来,南康府是“繁盛之区”。尽管南康府富裕,但是,鄱阳湖地区却有些贫困:

马戛尔尼在《乾隆英使觐见记》书中,写自己在鄱阳湖地区一路走过的感受:“天色仍佳,而所过之地荒凉倍于从前,然有一事颇堪注意,即下流社会妇女是也。此间穷苦妇女多不缠足,且不着履袜,能负重以远行,亦能为种种劳动之事。凡男子所能者,渠得无所不能。”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199页)

对于广东,马戛尔尼只写了一个佛山:

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一书,对佛山的简述:“早晨进佛山,乃一寻常之城邑。”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205页)

可见,佛山不穷也不富。

此外,马戛尔尼还描写了圆明园,描写了热河的园艺,描写了镇江的城墙,描写了官府在广州设立的馆驿。 但是,这些与当时中国的城乡风貌无关,所以,就不赘述了。虽然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中,只描写了有限的几个城市和乡镇,但是,这几个城市和乡镇,仍然是富裕的较多,贫困的较少。

接下来,再看一些其他内容。

马戛尔尼亲口转述一位常驻中国的英国神父劳克斯的言论:“又言:我辈读中国历史证以目睹,则中国社会似尚无显著之缺点,唯残害婴儿一事,吾西人以为极背天理,华人则视为无足轻重,即日日见之,亦不以为怪。”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76页)

劳克斯神父说的这段话,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首先要看到,“弃婴问题”在当时的中国很突出。所谓的“日日见之”,也许是夸大的说法。但是,在当时的中国,经常可以见到“弃婴”,却又是可信、可靠的。为什么当时“弃婴问题”比较突出,无外乎两个原因:第一、重男轻女,不愿抚养女婴。竟至于遗弃。这种情况,肯定是存在的;第二、当时的中国社会,贫困问题开始出现扩大化的趋势。贫困人口增加,必然导致婴儿被遗弃的事件显著增多。

同时也应看到:当时的清朝,存在贫困问题,但并非普遍贫困;当时的清朝,存在苛政,但并非甚昏甚暴,所以,劳克斯神父才会同时又强调:“我辈读中国历史证以目睹(注意:‘证以目睹’四个字),则中国社会似尚无显著之缺点。”

通过与几位汉族大臣进行交谈,马戛尔尼得出了自己对乾隆皇帝的印象:“皇帝天性豁略有大度,读书解事理。性质慈善而笃信佛教。对于臣下恒持恕道,然有与之为敌者必穷治弗敕。又为国家兴盛、功业宏大之故,处事不免失之躁急。每有无关紧要之事,皇帝意中以为不善者辄盛怒以临之。怒则其势汹汹不可扼制。性又多忌,不特为大臣者不能操纵事权。”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204 页)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17 23:53:00 +0800 CST  

马戛尔尼肯定了乾隆皇帝的豁达大度、本质善良,好读书,国家兴盛,功业宏大。 同时,也委婉的批判了乾隆皇帝的独断专行、排斥异见、好猜忌、过度防范大臣。大家看:即使是在批判乾隆皇帝的时候,马戛尔尼也承认,乾隆皇帝统治之下“国家兴盛、功业宏大”。

马戛尔尼对于中国工业的描述:“中国工业虽有数种,远出吾欧人之上,然以全体而论,化学上及医学上之知识,实处于极幼稚之地位。”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197页)

在马戛尔尼看来,乾隆末年,中国的自然科学,是和欧洲互有长短的,化学和医学落后于西方,但也有多种中国工业“远出吾欧人之上”。


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一书,对于清朝军队,共有三次详细的描写,原文摘录如下:

入口而后,见河面船只甚多,不可以数计,河面几为之尽塞,其南岸则有中国兵队,整列行礼,军容殊整饬可观。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22页)

吾侪未至之前,帐门均阖,行稍尽,帐中兵丁即出帐外站班。各兵手中均执钢刀,无有荷火器者。军服系蓝布或蓝羽毛所制,镶以绝阔之红边。又有马兵一队,排列庙前。手中不持刀,亦无手枪,但有弓一张,矢一束,为状与吾英古代之甲士同也。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27页)

又有兵丁一大队,数在五百、一千之间,向吾行迎接之礼!此兵队衣服极整齐,军械亦极锋利!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188页)

通过上面这些文摘,大家可以看到,马戛尔尼一再的称赞清朝军队的军容整洁可观。 但是,透过当时清朝看似强大的表面,马戛尔尼也看出了清朝军队潜藏着的虚弱:

此辈宽衣大袖之兵队,既未受过军事教育,而所用军器又不过刀、枪、弓、矢之属。一旦不幸,洋兵长驱而来,此辈果能抵抗与否?尚属一不易置答之疑问也。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206页)


马戛尔尼特别赞叹中国清朝的制瓷业:“中国尚俗,客至必进茶。吾辈进茶后,总督又导余至一陈设精美之室中小坐。自广厅至此室,中间经一天井,四面均有房屋围之。此天井四周之墙壁,有五彩画图极可娱目。余初意此壁必为木质,木外复加以油漆,绘成人物宫室之形。乃逼近观之,全体均属瓷瓦。其花纹乃自窑中烧出。则东方之瓷业,洵有足吾辈艳羡者在也。”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28页)

马戛尔尼描述清朝的官服:“途径一幄,和中堂与福中堂兄弟与高级官员数人,均已齐集幄中。身服官服,气象至为雍穆。”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152页)

马戛尔尼认为清朝的官服端庄。即所谓“气象至为雍穆”者也。


清朝表面的繁荣之下,开始预伏危机:“近年中国各省兵乱之事,几于无岁无之,虽此种兵乱旋起旋灭,于国家大势无关。”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198页)

根据马戛尔尼的描述,即将进入19世纪的中国,开始出现一系列的“兵乱”。尽管这种“兵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起义。而仅仅是旋起旋灭的“骚乱”。 但是,清朝表面的繁荣之下,已经潜藏着危机,所谓“乾隆盛世”即将走到尾声,也从中可以看到。

总体来说,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一书,对于清朝,是有褒有贬,毁誉参半。

通过《乾隆英使觐见记》的描述,可以看到,当时的清朝,尽管表面上依然可以显示出一些繁荣的气象,但是,种种虚弱的征兆,也已经开始流露出来。这是正在“由盛转衰”的清朝,并非“全面衰落”的清朝。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17 23:54:00 +0800 CST  

马戛尔尼曾经尖锐的批判清朝。可即使如此,从马戛尔尼的笔记当中,依然能找到上面这些语录,竟然是称赞清朝的。

从一个外国游客的笔记里断章取义几句话,谁不会啊!!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17 23:56:00 +0800 CST  

从一个外国游客的笔记里,断章取义几段话,来论断明朝或者清朝的全貌。固然并不客观、并不公正。但是,清朝到底是个什么样,当代外国史学界还是有定论的:


以下截图,摘自【美国】司徒琳《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17 23:59:00 +0800 CST  

是很无能。不过有明朝给垫底呢!所以压力不大!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2-05-18 21:34:00 +0800 CST  

楼主:南湖_秋水

字数:13504

发表时间:2012-03-09 22:4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30 22:46:08 +0800 CST

评论数:3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