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是“盛世”,但为什么饥荒频发?

有些网络写手说,因为康熙年间饥荒频发,所以,“康乾盛世”是虚构的,是不存在的。对于这些网络写手的说法,我不敢苟同。首先,咱们确信,明朝的“永乐盛世”确实是盛世!但是,看看下文:


仅就《明实录》记载进行统计,自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至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位期间,水旱蝗瘟疫所引起的饥荒灾害就达二百七十六起之多。
----------- 《毛佩琦正说永乐大帝朱棣》 第三章,花山文艺出版社。


中国古代任何一个盛世,都有几百次饥荒,但不代表这些盛世就不存在了。饥荒总是频繁发生,关键看统治者怎么应对。康熙皇帝是怎么应对饥荒的?从当时第三方写下的笔记里,就能看出几分:


以下截图,摘自[法国]白晋《康熙大帝》,载《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人民曰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


以下截图,摘自[法国] 杜德美《白晋和皇太子之争》,载《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人民曰报出版社,2008年版,210--211页:(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


以下截图,摘自[法国]白晋《康熙大帝》,载《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人民曰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

这就是为什么康熙年间饥荒频发、却依然能够维持“盛世”的原因。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01-02 14:07:00 +0800 CST  
回复@ska_wasp(8楼):

笑了,康乾盛世对于当时的汉族人民而言,难道不是盛世?!
18世纪(康熙、乾隆年间)的清朝民间生活水平,如下:


以下截图,摘自 [美籍华人] 何炳棣 《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第十一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年11月版: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01-12 11:32:00 +0800 CST  
回复@ska_wasp(8楼):

况且你这种思维模式,看似理性。实际上,你不就是用种族主义的思维去审视古代王朝么?!这不是跟“极端皇汉份子”一样一样的么!

记住了,无论明朝,或是清朝,都不是单一民族买断的!清朝代表的,是清朝统治上层的利益!正如明朝代表的,是明朝统治上层的利益一样!!

至于你认为清朝统治上层只有满族、没有汉族,那你还是接招吧。
下面,我说说,进入康熙年间以后,汉族官员的地位问题。


(一)满、汉官员品级划一,督抚多由汉人、汉军旗人担任:


圣祖为安抚汉官,以示“满汉皆朕之臣子”、“满汉一体”之真诚,于九年(1670年)三月,谕令“满汉官员职掌相同,品级有异,应行画一”,一改此前满、汉官员品级上的“重满轻汉”现象。顺治年间有“各省督抚尽用满人”的不成文规定,曾引起包括魏裔介在内的汉官的反对,但并未引起清廷重视。然至康熙六年,谕令:“各省督抚,不论满洲、汉军、汉人、简选贤能推用。”《清稗类钞》的作者徐珂甚至认为,圣祖在平定三藩以后,除陕西、山西等边防不用汉人外,“汉大臣之为督抚者,本多于满人”。这里的“汉大臣”当指汉军旗人,汉人为督抚者,事实上并非多于满人。但汉人毕竟可以染指封疆大吏了。满、汉品级的划一和督抚之用汉人,实为提高汉官政治地位最关键的举措。
---------- 《清初遗民社会》,2009年7月,湖北人民出版社,190页。


(二)南书房的官员,绝大部分是汉人。突破了清朝“满汉复职”的格局:


康熙十三年谕令群臣保荐“素有清操及才能堪任烦剧者,不拘资格”。此外,上书房、南书房亦选翰林院汉官入值,“供奉内廷,日侍左右”,特别是南书房几乎为清一色汉人,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清廷中央机构满汉复职的格局。康熙十六年十一月,圣祖特简张英、高士奇“在内供奉”,开康熙朝儒臣入值内廷之例。
---------- 《清初遗民社会》,2009年7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壹佰捌拾玖页。


入值南书房的汉官,名为皇帝之文学侍从,实则“与闻政事”,甚至参与一些政治决策,所谓南书房“不仅如前代秘书阁、集贤殿,入值者止供文翰而已。凡诏旨密勿,时被顾问。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如张英“造膝之谋,同列不闻,伏蒲之语,外廷不知.....弥历岁年,延登受策”,所以其时领南书房事者“遂云总督耶”。
---------- 《清初遗民社会》,2009年7月,湖北人民出版社,190页。

【“遂云总督耶”------ 南书房的汉族官员,地位相当于总督。】


随着汉官地位的提升,以至在清廷中枢机构形成汉族官僚权势重臣,时有“徐建庵势倾满、汉,高淡人呼吸风雷,余大冶、于成龙炙手熏天、满朝谁不造之”之说。
---------- 《清初遗民社会》,2009年7月,湖北人民出版社,190页。

【“势倾满、汉”...“炙手熏天、满朝谁不造之”。】


(三)汉族官员的生活待遇也有所改善。


相应地,汉官的生活待遇也部分得到改善。顺治时期有汉官不得居内城之例。但康熙时鉴于“汉员皆侨寓南城外,地势湫隘,凡赁屋时,皆高其值,京官咸以为苦。 又聚集一方,人情*诿,势所不免”。“故汉阁臣多有赐第内城者,如张文和赐第护国寺胡同,蒋文肃赐第李公桥,裘文达赐第石虎胡同,刘文定赐第阜城门大街,刘文正赐第东四牌楼,汪文端赐第汪家胡同,梁文定赐第拜斗殿,董太保赐第新街口。皆一时之荣遇也”。许多原来只惠及满洲大臣的恩惠,至康熙初期皆推而施予汉族大臣。例如,此前清廷有“满洲大臣患病,皆谴医疗治”的惯例,但康熙十一年六月二十日,圣祖谕翰林院学士傅达礼曰:“今闻礼部尚书龚鼎孳患病,朕满汉一视,尔其同近侍侍卫吴海,率御医如文照往龚鼎孳家诊视。”并谕令“用心调治”。藉对龚鼎孳的“殊恩”以表达“满汉一视”的姿态。此外,对汉族儒臣还不时赏赐,以示“重道崇儒”之意。尤其对于所信任的汉族大臣,圣祖更是每多优容厚待。如与大学士张英,“朝夕谈论,无异师友”。
---------- 《清初遗民社会》,2009年7月,湖北人民出版社,191页。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01-12 11:40:00 +0800 CST  
回复@ska_wasp(8楼):


有能耐用资料反驳我!你躲在站内信里面骂街算什么能耐?!
我可没骂你,对吧。昨天我都没打算搭理你,奈何你得寸进尺。

废话少说,直接上资料反驳我?!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01-12 11:49:00 +0800 CST  
回复@ska_wasp(8楼):

铁杆庄稼,是吧:


第一, 清朝能够有粮饷可拿的满族人,仅限八旗中的士兵:


清朝确立八旗常备兵制后,额兵成为吃粮当差的现役军人. 余丁则是无差无饷的旗下平民.
----------- 《满族简史》 2009年2月版,86页


第二, 即使是这些有军饷可拿的士兵,生活也未必很好。例如:


乾隆六年,吉林乌拉贫苦旗兵逃者甚多。
----------- 《满族简史》,2009年2月版,241页

青州旗人就是“因粮饷缺乏,已将所有物件变卖糊口。现在无可折变,衣敝履穿,形同乞丐”。
----------- 《满族简史》 2009年2月版,128页


第三,清朝同样有大量的满族劳动人民:


在17至18世纪之间,八旗人丁仍是东北地区的主要生产者,他们亲自开垦的田地占有很大比重。
------------ 《满族简史》 2009年2月版,62页

从1652年起,八旗兵丁驻防吉林,1683年驻防黑龙江,携家戍守,开垦荒地为生。这些地方,陆续设置旗地,官庄,到1783年,耕地面积达到61万多垧。这主要是由八旗人丁开垦出来的。
------------ 《满族简史》 2009年2月版,62页

1780年的资料统计,黑龙江开垦旗地172719垧. 官庄 136所,推算田地应为两万余垧.驿站田地7098垧.共计耕地20万垧. 以满族为主体的劳动人民,在辽阔的原野上,建立起若干农业点。
------------ 《满族简史》 2009年2月版,78页

根据北京的调查报告,19世纪末年土木建筑,纺织刺绣,特种工艺等行业中,都有旗人学徒和工匠。
------------ 《满族简史》 2009年2月版,129页

截至1821年为止,吉林、奉天旗丁到双城堡耕垦的,已有3000户,一万多人。
------------ 《满族简史》 2009年2月版,95页

在天山南路的维 /口/ 吾 /口/ 尔族集居区,通过满族输入中原的农具,也提高了他们的生产力。
------------ 《满族简史》 2009年2月版,79页

1804年(嘉庆九年),松筠开渠,伊犁满兵种地。
------------ 《满族简史》 2009年2月版,243页

1683年清王朝实现全国统一后,康熙帝从战场上调回一批八旗兵丁,居住在北京及其附近地方。其中,大量的户下人壮丁和部分正身旗人下乡耕种庄田、旗地。
------------ 《满族简史》 2009年2月版 60页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01-12 11:50:00 +0800 CST  
回复@ska_wasp(8楼):

你要是说,清朝盛世是清朝统治上层的盛世,正如明朝盛世是明朝统治上层的盛世。那也没问题。即使你偏要把“汉族、满族”之类的措辞带进去,我也没说你什么。对吧。可谁知道你还给脸不要脸了,跑到站内信里面骂大街。那好吧,你给我出来,拿资料反驳我?!废话少说~!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01-12 12:06:00 +0800 CST  
回复@修不起边幅:


烧书??呵呵:


以下截图,摘自《从<全宋诗>的编纂看<四库全书>的文献价值》,载自《中国古代史论萃》: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02-01 12:44:00 +0800 CST  
回复@修不起边幅:

依据 二十九楼列举的文献资料,事实是:


清朝销毁的,几乎全是“明末清初”出版的书,
除此之外,其他年份出版的古书,清朝销毁的少而又少!!

而且,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甚至可以说:

就连“明末清初”出版的那些书,清朝也不是全面销毁,
而是销毁“明末清初”那些记录东北地区的区域历史的书!

换言之,清朝的禁书行为,带给文化的破坏,其实不大。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02-01 12:49:00 +0800 CST  
回复@修不起边幅:


以下截图,节选自 《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一书 (高翔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以下截图,依然节选自 《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一书 (高翔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02-01 12:51:00 +0800 CST  
回复@修不起边幅:


咱再看看,清朝的文化成就有多少。下面摘录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以下截图,摘自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梁启超一度倡导过“排满”思想。尽管他后来审时度势,放弃了“排满”。但如果说他对清朝有什么深厚的感情,倒也谈不上。因此,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对清朝文化的评价,可以说是客观、理性的。
============================

以下截图,摘自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在这里,梁启超认为:清朝学者用科学的方法,整理了中国三千年的文化遗产!对于清朝没能发展出现代化的科学,梁启超说:清朝人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已经不小了!对清朝不能求全责备。梁启超还说:清朝儒生所遵循的途径,是现代科学的先驱。至于清朝究竟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梁启超认为是“时代使然”。

当今互联网上,某些网络写手大肆渲染清朝文化如何如何倒退,而梁启超却直接给了这些网络写手一记耳光。
============================

以下截图,摘自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梁启超在这里,认为清朝学者的治学,遵循了科学的精神。而且清朝学者的研究成果,即使是“粗制品”,学术价值也是很宝贵的。

===============================

以下截图,依然摘自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梁启超在这里说,清朝发展了“辑佚学”,于是,很多在清朝建立以前就宣告失传的古书,竟然被清朝学者重新找到、并且保存了下来。这是清朝发展“辑佚学”带来的功绩。而清朝官方编纂《四库全书》,是开了“辑佚学”的先声!!

某些网络写手整天造谣,说《四库全书》如何毁灭文化。为了抹黑清朝官方编纂的《四库全书》,他们把清朝禁书的数量给夸大了至少一倍!更有甚者,居然把清朝没有禁毁的书也说成是清朝的禁书。

而上述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又抽了他们一耳光!!
=================================

以下截图,依然摘自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清朝没能发展出现代化的科学,但清朝的自然科学也并非全面衰落。比如天文算学,梁启超认为,天文算学的鼎盛时期,是清朝!就连清圣祖康熙皇帝,都是天文算学发展的直接推动者。梁启超还说,清朝天文算学的光大,体现了民族器量!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02-01 12:54:00 +0800 CST  
某些网络写手片面强调明朝末年天文算学的发展程度,还说什么明朝的《崇祯历书》是清朝无法企及的。其实,中国古代天文算学的最高峰,恰恰是在清朝。
===============================

以下截图,依然摘自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某些网络写手整天造谣,说什么清朝官方编修的《明史》不可信、歪曲了明朝历史。而参见上述文摘,梁启超又给了他们一耳光。梁启超说了:在唐朝以后的官修史书中,“独《明史》称完善”(只有清朝官方编修的《明史》称得上是完善的)。

通过梁启超的描述,我们还可以看到:清朝的“乾嘉学派”不只是从事考据学,“乾嘉学派”也从事史论研究,而且清朝的史论研究可以说是非常发达!
===================================

咱也别总是抓着梁启超对清朝学术的称赞。另外摘录一段,看梁启超是怎么批判清朝学术的。清朝学术有哪些不足之处。


以下截图,摘自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以上,是梁启超批评清朝的文艺美术。梁启超说清朝文艺美术“价值极微”,但梁启超也承认:“清朝学术”在中国学术史上“价值极大”!!

=====================================

以下截图,依然摘自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尽管清朝的文学和美术,成就不算大。但是,清朝的小学(语言文字学)成果却很辉煌。另外,对于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研究,清朝也很有成果。

至于梁启超对清朝地理学、金石学、以及清朝末年学术发展的描述,我就不逐一列举了。

总之,通过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一书,足以看到:

清朝基本继承、并且大大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02-01 12:55:00 +0800 CST  
回复@xygamea(35楼,楼中楼):

你认为清朝农业的表现不如明朝??你确定??
呵呵,事实是:清朝农业比明朝强了不知道多少个等级呢。


康熙后期,全国田土总数实际上已达到甚至超过明代万历初年的水平。
----------- 《康熙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195页

中国农业于18世纪达到其发展的最高水平。由于该国的农业技术、作物品种的多样化和单位面积的产量,其农业看来是近代农业科学出现以前历史上最科学和最发达者。
---------------- [法国] 谢和奈 《中国社会史》

从农业上看,不论是耕地面积。粮食产量,还是当时的人口数量,清朝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全国共有耕地六亿亩,到乾隆帝去世,全国耕地约为10.5亿亩,全国粮食产量则迅速增至2040亿斤。当时随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的巴罗估计,中国的粮食收获率高于英国,麦子的收获率为 15:1,而当时的欧洲,粮食收获率居首位的英国也仅仅为10:1
----------- 《图说天下:清》 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5月版,98页

由于清代土地、人丁数字极为混乱,不便使用降低每亩、每丁单位税额的办法减轻赋役剥削。于是,蠲免钱粮便成为康熙推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措施,据记载,他在位61年,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区,蠲免税粮、丁银、逋赋达545次(重要的有30多次)。这些蠲免措施,大致可分为灾荒蠲免,逋欠蠲免及大规模普遍蠲免三类。
----------- 《康熙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195页

到18世纪前期,全国人口,耕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都有显著增加。资本主义萌芽也有所增长,超过了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 《满族简史》 2009年2月版,59页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03-28 11:07:00 +0800 CST  

楼主:南湖_秋水

字数:4666

发表时间:2013-01-02 22:0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15 11:26:03 +0800 CST

评论数:5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