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步步惊心】三十六种古代女子头型






楼主 舞歌北  发布于 2013-10-28 10:38:00 +0800 CST  
资深潜水党发帖,步迷们支持个呗,此帖非原创,来自腾讯QQ空间

楼主 舞歌北  发布于 2013-10-28 10:40:00 +0800 CST  
回心髻
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清佚名之《胤祯妃行乐图屏》中亦有这种发式。


楼主 舞歌北  发布于 2013-10-28 11:10:00 +0800 CST  
圆髻
鬓云高耸缀花钿:隋唐五代时代的发型、发饰 隋唐时代国家强盛,文化发达,风气开放,隋唐仕女们是美艳的、充满自信的,发型、发饰也是千变万化,就象坦荡无羁的女儿的心,尽所能想到的一切可能来梳发、饰发,发型喜欢高大,发饰喜欢繁丽,抒发自己的追求,自己关于爱情、春天和天堂的幸福梦想,还有难以言说的一丝丝惆怅。所以有无数样式的发髻,无数神仙瑞兽、奇花异草的花样,奇光闪烁的珠宝,装点在发髻上。这是元气充沛的年代,令无数后代的妇女艳羡。 隋炀帝时,后宫中多奢华的装饰,宫女梳有九贞髻、侧髻,还有坐愁髻,徐士俊《十髻谣》说它是:“江北花容,江南花歇;发薄难梳,愁多易结。”似是多个结状的发髻,反映了哀愁的姿态。 《髻鬟品》记述“炀帝宫有迎唐八鬟髻、又梳翻荷髻。”前者指发髻上有八鬟,翻荷髻则指一种卷曲的发髻,形如翻开的两瓣荷叶,唐代还有,西安市郊一件隋代女俑头上就是这种髻。



楼主 舞歌北  发布于 2013-10-28 11:14:00 +0800 CST  
抛家髻
唐末京师妇女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名曰“抛家髻”。亦称“鬅鬓”,“凤头”。这种两鬓抱面的髻式,是唐代后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这种发髻的特点,以两髻靠面,头顶再加一椎髻/三个或一个高耸起来的「朶子」,向一端倾斜呈抛状。多为盛唐和中晚唐贵族妇女所饰。


楼主 舞歌北  发布于 2013-10-28 11:16:00 +0800 CST  
莲花冠
古代冠名,因其形似莲花,故名。唐时已在士庶女子间流行,宋沿其制。冠上大多用金、翠羽等作装饰,颜色鲜艳,为官宦、士庶女子喜尚,一直很流行。

楼主 舞歌北  发布于 2013-10-28 11:17:00 +0800 CST  
朝云近香髻
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在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亦有此种发式。




楼主 舞歌北  发布于 2013-10-28 11:21:00 +0800 CST  
朝天髻
五代后蜀时发髻名。《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朝天髻是一种梳高髻于头当顶的一种髻式,宋代仍沿袭这种高髻。山西太原晋祠泥塑,有的发式就是梳的朝天髻。


楼主 舞歌北  发布于 2013-10-28 11:23:00 +0800 CST  


楼主 舞歌北  发布于 2013-10-28 11:24:00 +0800 CST  
小两把头
清初,再次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于是,后妃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清初的几位皇太后、皇后生活节俭,梳小两把头时,只戴鲜花,不佩首饰。“小两把头”在清宫流行很久,直到乾隆朝,孝贤皇后也仅仅是戴通草,不戴金银首饰。用以敦促宫中后妃以节俭为本。“小两把头”的特点,是用本人头发梳成,无法戴份量重的金银首饰。“小两把头”的出现,是从实用出发的,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经济发展,后妃发式也出现了由小到大,由实用型向着美容、美饰的审美型发展。


楼主 舞歌北  发布于 2013-10-28 11:24:00 +0800 CST  
堕马髻
堕马髻,是中国魏晋时期妇女的一种发型,为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亦名“倭堕髻”。堕马髻据说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后汉书·梁冀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李贤注引《风俗通》曰:堕马髻者,侧在一边。”寿,孙寿,梁冀妻。另有一说:发鬂松垂,象要坠落的样子。故又叫“坠马髻”。《乐府诗集·梅花落》:“天姬坠马髻,未插江南珰”。
坠马髻在唐天宝年间,又始出现,到贞元时,重为们女梳作而流行。唐时有人将蔷薇花低垂拂地形态,譬作堕马髻式。堕马发髻,各代微有变化,但其基本特点,偏侧和倒垂的形态未变。唐温庭筠有“倭堕低梳髻”;明吴嘉纪有“岸傍妇,如花枝,不妆首饰髻低垂”诗句。堕马髯主要为已婚中年妇女所喜尚。  发式是妇女头部的重要装饰,能增加其仪容的俊美。古代妇女发式造型的变化,极为富丽而多姿,历代相承,不断变化,从简至繁,,又从繁复简,往返交替,有关记载甚多,仅就《髻鬟品》记载就不下百余种,这些发名皆是由发型与首饰寓意而命名。


楼主 舞歌北  发布于 2013-10-28 11:25:00 +0800 CST  
倭堕髻
发髻偏歪在头部一侧,似堕非堕,是东汉后期流行的一种时髦发式。古代妇女发髻式样,晋崔豹《古今注·杂注》:“堕马髻今无复作者。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唐许景先 《折柳篇》:“寳钗新梳倭堕髻,锦带交垂连理襦。”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 三娘 长身玉色,倭堕如云。”  乐府诗集 《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楼主 舞歌北  发布于 2013-10-28 11:26:00 +0800 CST  
双刀髻
古代妇女发式,是两种形状似刀形的高髻。单刀髻,又称“刀形半翻髻”;双刀髻又称“刀形双翻髻”。按其制法,可能都属于假髻。这两种发式曾流行于初唐宫中,后传于贵族妇女中,士庶女子少见,从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壁画的侍女和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的女俑可以得到资证。


楼主 舞歌北  发布于 2013-10-28 11:27:00 +0800 CST  
凌虚髻
“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楼主 舞歌北  发布于 2013-10-28 11:29:00 +0800 CST  
两把头
京剧穿旗装的旦行梳裹的发型,简称旗头。发髻作横长式,呈“一”字形,旧时称两把头。王瑶卿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演{坐宫}时,即用此种发式。清代初期,满族妇女开始在喜庆的时候采用此发型,以两头呈排片形的扁簪签在头顶老髻上的,发髻作横长式,当时也称一宇头。到了清末,两把头衍变为青缎制成高大的横架置于头顶,侧垂流苏,脑后发梳成燕尾式,又称耷拉翅。


楼主 舞歌北  发布于 2013-10-28 11:29:00 +0800 CST  
凌云髻
唐 代妇女的一种高耸的发髻。 唐 冯贽 《南部烟花记·桂宫》:“ 丽华 被素袿裳,梳凌云髻。”

楼主 舞歌北  发布于 2013-10-28 11:31:00 +0800 CST  
丱(guan)发
丱发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使其自然垂下。其形似“丱”字,故名。其形式是先将发中分,于头的两侧各盘扎一髻,并于髻中各引出一绺头发自然垂下。唐康骈《剧谈录》:“忽一日,有女子,年可十七八,衣彩绣衣,垂双髻,无簪珥之饰,容色婉娩,逈出于众,从以二女冠三小仆,皆丱发黄衫,端丽无比。”可见 发为少年男女或童仆等人所常梳的一种发式。据传在秦汉或更早时期已开始流行丱发。


楼主 舞歌北  发布于 2013-10-28 11:32:00 +0800 CST  
惊鸿髻
惊鸿髻始于曹魏宫中,到隋唐盛行不衰,其形状是飞鸟展翅欲飞的瞬间形态。


楼主 舞歌北  发布于 2013-10-28 11:33:00 +0800 CST  
飞天髻
古代妇女发式,又叫“飞天紒”。是一种三环高髻,始于南北朝。《宋书·五行志》:“宋文帝元嘉六年(429),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髻直向上,谓之‘飞天紒’,始自东府,流被民庶。”其形是先将头发分三分,每分用丝绦缚住,向上盘卷成环状。出自宋文帝宫中,传至民间,后一直流行于宋、明各朝。


楼主 舞歌北  发布于 2013-10-28 11:34:00 +0800 CST  
单螺
古代妇女发式,形似螺壳的发髻。白居易《绣阿弥佛赞》:“金身螺髻,玉毫绀目”。本为佛顶之髻,是指顶中梳单螺髻而言。这种发式在初唐时盛行于宫廷,后在士庶女子中也流行。当时昆仑奴亦是梳这种髻式,至宋、明时期,仍有这种发式。


楼主 舞歌北  发布于 2013-10-28 11:35:00 +0800 CST  

楼主:舞歌北

字数:4956

发表时间:2013-10-28 18: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6-01 11:11:19 +0800 CST

评论数:27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