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理学角度看黄继光

最近一些“人”又开始不安分了,试图从物理学角度来“证明”人体是不可能挡射击孔的,但在我看来,能扯出这问题来,证明这些“人”都没有读过中学。


在中学物理课中,就有相关的“动量”的内容,具体表述为:对于由多个相互作用的质点组成的系统,若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矢量和在受力过程中始终为零,则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对于由2个质点组成的上述系统,可表达为:m1v1+m2v2=m1v1*+m2v2*。


根据公开的数据可知,即便是米帝威力最大的12.7×99mm勃朗宁机枪弹(即M2机枪使用的.50口径大威力机枪弹),常见的诸多弹种中,最大的弹丸的质量也只有48.6克(一般在约40~约45克之间)初速为835m/s(较轻的弹丸初速会稍高,但没有超过900m/s的);而一般中国成年男性的体重约65~70kg(暂不考虑服装和装备的重量)。
即便黄继光是在静止站立状态下中弹的,且弹丸留在体内(即假设动量完全释放,但实际上这样的大威力弹丸几乎100%能穿透几层人体,而在枪口附近穿透一层人体后,弹丸的飞行速度几乎不会有大幅度降低),按这个公式,则得:
0.0486kg×835m/s+65kg×0ms=(0.0486+65)×V2*
解得V2*<=0.62m/s。
由此可见,即便是这样的大威力枪弹、即便动量全部释放、即便对方是静止地站立不动,那也不及被一条中速奔跑的中等大小的狗撞上的动量大,最多只能让一个普通成年男子以0.62m/s的速度后退罢了。
实际上,由于射速低、后坐力和枪口焰大、射击噪音和振动暴烈,所以M2勃朗宁机枪这样的重机枪几乎不会被用在封闭的堡垒中,通常都是轻机枪、中型机枪、通用机枪之类的才会被用在地堡里。


当时此类机枪所发射的通常都是7.62×63mm步枪弹,常见的是配11.15克尖头船尾形重弹头/初速807m/s的“0.30英寸口径M1普通弹”,按此数据(同样的,这样的中等口径大威力步枪弹也能穿透几层人体!但此处同样假设其动量完全释放),并假设黄继光当时以3m/秒的速度(相当于快步走而已,连“小跑”都不是)扑向射击孔,则得:
0.01115kg×807m/s-65kg×3ms=(0.001115+65)×V2*
解得V2*<= -2.86m/s。
(因为“动量”是个“矢量”,所以这里的负号表示与弹丸的运动方向相反——即人体仍在扑向枪口)

也就是说,就凭这种子弹的这点动量,对于事实上正在扑向射孔(即不是静止的)的英雄来说,几乎可以完全忽略不计了,绝对无法改变他扑向射击孔的运动轨迹!


由此也可见,网络上所谓“人体根本挡不住子弹,即便你扔个沙袋(军用的沙袋装满后,通常重30~70kg)上去,也会被弹丸打飞”之类的胡扯有多离谱了!



何况黄继光当时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坚定地扑向射击孔的,这种精神状态下,下半身的肌肉张力不会因为上身中弹就马上消失(胸膛虽是人体要害,却和脑干部分的运动中枢神经无关,不影响生命最后瞬间的肌肉运动),所以完全可以挡住射击孔!


而且,从军事工程学的角度,为了保证足够的保护能力,射击孔都做得十分狭小(否则对面就能用特等射手的精确射击进行压制,甚至在一定距离上就直接投入手榴弹了)一旦射击孔被遮蔽,射手根本无法处理,只能等死或逃离掩体了!

楼主 第五天龙王  发布于 2014-11-17 00:10:00 +0800 CST  
最近一些“人”又开始不安分了,试图从物理学角度来“证明”人体是不可能挡射击孔的。
典型的说法是:“人体根本挡不住子弹,即便你扔个沙袋(军用的沙袋装满后,通常重30~70kg)上去,也会被弹丸打飞”——真的是这样的吗?


在我看来,能这么说的,都直接证明了这些“人”都没有读过中学。


在中学物理课中,就有相关的“动量”的内容,具体表述为:对于由多个相互作用的质点组成的系统,若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矢量和在受力过程中始终为零,则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对于由2个质点组成的上述系统,可表达为:m1v1+m2v2=m1v1*+m2v2*。


根据公开的数据可知,即便是米帝威力最大的12.7×99mm勃朗宁机枪弹(即M2机枪使用的.50口径大威力机枪弹),常见的诸多弹种中,弹丸质量最大的也只有48.6克(一般在约40~约45克之间)初速为835m/s(较轻的弹丸初速会稍高,但没有超过900m/s的);而一般中国成年男性的体重约65~70kg(暂不考虑服装和装备的重量)。
即便黄继光是在静止站立状态下中弹的,且弹丸留在体内(即假设动量完全释放,但实际上这样的大威力弹丸几乎100%能穿透几层人体,而在枪口附近穿透一层人体后,弹丸的飞行速度几乎不会有大幅度降低),按这个公式,则得:
0.0486kg×835m/s+65kg×0ms=(0.0486+65)×V2*
解得V2*<=0.62m/s。
由此可见,即便是这样的大威力枪弹、即便动量全部释放、即便对方是静止地站立不动,那也不及被一条中速奔跑的中等大小的狗撞上的动量大,最多只能让一个普通成年男子以0.62m/s的速度(相当于沉思时慢步走的速度)后退罢了。


实际上,由于射速低、后坐力和枪口焰大、射击噪音和振动暴烈,所以M2勃朗宁机枪这样的重机枪几乎肯定不会被用在封闭的堡垒中(能把射手的耳朵震聋),通常都是轻机枪、中型机枪、通用机枪之类的才会被用在地堡里。


而当时美军的此类机枪所发射的都是7.62×63mm步枪弹,最常见的是配11.15克尖头船尾形重弹头/初速807m/s的“0.30英寸口径M1普通弹”,按此数据(同样的,这样的中等口径大威力步枪弹也能穿透几层人体!但此处依旧假设其动量完全释放),并假设黄继光当时以3m/秒的速度(相当于快步走而已,连“小跑”都不是)扑向射击孔,则得:
0.01115kg×807m/s-65kg×3ms=(0.001115+65)×V2*
解得V2*<= -2.86m/s。
(因为“动量”是个“矢量”,所以这里的负号表示与弹丸的运动方向相反——即人体仍在扑向枪口)

也就是说,就凭这种子弹的这点动量,对于事实上正在扑向射孔(即不是静止的)的英雄来说,几乎可以完全忽略不计了,绝对无法改变他扑向射击孔的运动轨迹!

何况黄继光当时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坚定地扑向射击孔的,这种精神状态下,下半身的肌肉张力不会因为上身中弹就马上消失(胸膛虽是人体要害,却和脑干部分的运动中枢神经无关,不影响生命最后瞬间的肌肉运动),所以完全可以挡住射击孔!

而且,从军事工程学的角度,为了保证足够的防护能力,射击孔都做得十分狭小(否则对面就能用特等射手的精确射击进行压制,或在一定距离上就直接投入手榴弹)一旦射击孔被遮蔽,射手根本无法处理,只能等死或逃离掩体了!


——知道了以上事实,大家还会相信这种“物理老师死的早”的人的扯淡吗?!

楼主 第五天龙王  发布于 2014-11-17 01:16:00 +0800 CST  
以上两种叙述法,说的是同一件事,大家看哪种说法更有力呢?

楼主 第五天龙王  发布于 2014-11-17 01:19:00 +0800 CST  

楼主:第五天龙王

字数:2746

发表时间:2014-11-17 08:1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2-28 22:13:41 +0800 CST

评论数:20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