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从史前到夏至秦汉,从文物角度观赏华夏2000多年建筑史变

由于丰镐遗址的文物材料实在是太少,所以下面就重点介绍周原遗址,陕西歧山凤雏村的西周周原遗址为周人的发祥地、西周故都。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其位于宝鸡市的岐山与扶风。相传此为周族之祖古公亶父率众由豳地所迁居之处。


周原考古在70年代后期屡有重大发现。周原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出土了毛公鼎、大克鼎、墙盘等国宝级青铜器。出土青铜器历史之长、数量之多,为世界所仅见。自汉宣帝刘询神爵三年(公元前58年)以来,这里就开始出土青铜器,并屡有重大发现。周原遗址(Zhouyuan Relics)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周原遗址跟物资匮乏的丰镐遗址相比,周原的文物遗存极其丰富。从上面的夯土基址来看这里有宏伟的西周宫室(宗庙)建筑群及简陋的平民住宅、星罗棋布的西周手工业作坊遗址,有西周发达的农业、畜牧业和渔猎实物,还有举世注目的甲骨文和精美无比的青铜器。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4 22:17:00 +0800 CST  



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汉宣帝神爵四年(前58),这里就开始有青铜器出土。此后,宋、清等年代均有极其珍贵的青铜器出现。大盂鼎、毛公鼎等周原出土文物甚至被清代奉为“四大国宝”。新中国成立后,周原开始了现代考古。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多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周原出土了大批精美无比的青铜器、玉器和西周甲骨文。据统计,共出土各类文物达2万件,其中鼎、簋、甗、鬲、觥、尊、盘、豆、罐等器物1100多件,商周青铜器500多件,各类陶器600多件,西周甲骨1.7万多片,有字甲骨298片,计1009字。特别是西周时期大型宫室(宗庙)建筑基址的发现,更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关注。


从平面图来看西周的周原遗址内部建筑的规划布局技术上也明显比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进步了很多。郑州商城只是整体布局比较大,建筑内部细节划分上还是不如后世的周原的,周原遗址有塾、院、廊、前室、前堂、后室、西厢、东厢、影壁等等更复杂更细致的室内规划,如此繁复精妙的划分从而比商代只重外不重内上周代对于室内建设的规划明显有了提升,从而更大更有效的合理利用了室内的更多空间








陕西歧山凤雏村的西周周原遗址算是最早的四合院形制的雏形,因为丰镐遗址的文物材料的匮乏,所以它还是西周最最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堂之间有廊联结。


上图是遗址的复原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周原遗址已经开始出现老北京最早的那种四合院规模的雏形。上图的台基和台阶大家如果有认真看我之前的偃师商城的台基遗迹就应该会更看得懂这幅图了吧?很明显周原遗址的长方矩形夯土台基以及斜面台阶的夯筑造法跟商朝一模一样,由此可见这种台基铸建形制商跟周是一脉相承的!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4 22:24:00 +0800 CST  
我又试着根据专家的复原图稍微画了那么几张,原物跟我临摹的你们可以对比看看,夏商周(西周)三代宫殿建筑重新临摹复原,画得渣请大家多担待,另外我画图没有用尺子全部靠用单手拉线画的,再加上拍照角度问题,可能会有点歪,大家轻喷!












我自己也根据考古专家的手绘稿自己也试着画了夏商西周三代的古建筑复原,吧主有空也来围观吧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4 22:44:00 +0800 CST  
说到周朝开始出现板瓦,我来科普一下中国古建筑的灵魂构件——瓦当





瓦的种类如上图所示,立起来的圆柱形的是筒瓦,凹下去的是板瓦,排水用的是滴水瓦,正脊和垂脊之前的楼层已经科普过了,就不再赘述了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5 14:17:00 +0800 CST  
瓦片初期起源于西周,发展到后期技术技巧越来越先进就会像商人一样在正脊和垂脊上以及墙壁和木柱上做装饰那样,秦汉时期的瓦当已经开始在上面装饰各种图案,中国古建筑到了后期随着审美能力的提升,图案也越来越繁复华丽丰富了起来,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这是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5 14:49:00 +0800 CST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贵族们的私田大量出现,随之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发展,相传著名木匠公输般(鲁班),就是在春秋时期涌现的匠师。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砖的应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统治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高台宫室,(一般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多米的土台若干座,上面建殿堂屋宇)。如侯马晋故都新田遗址中的土台,面积为75米*75米,高7米多,高台上的木构架建筑已不存在。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华丽,建筑装饰与色彩也更为发展,如《论语》描述的“山节藻 ”(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左传》记载鲁庄公丹楹(红柱)刻镯、刻橼,就是明证。

近年对春秋时期秦国都城雍城的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雍城平面呈不规则方形,每边约长3200米,宫殿与宗庙位于城中偏西。其中一座宗庙遗址是由门、堂组成的四合院,中庭地面下有许多密集排列的牺牲坑,是祭祀性建筑的识别标帜。







显而易见周代是中国汉族古建筑发展艺术的质的飞跃期,这时期的建筑构造越来越复杂,跟夏商的简单的建筑构造相比,周代的建筑技术水平上提升进步得十分快,各种建设技术蓬勃发展,随着进化进步的脚步的加快,中国第一个盛世,也是第一个古建筑艺术的鼎盛期,汉人引以为豪的大汉盛世汉代也即将到来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5 14:52:00 +0800 CST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5 20:15:00 +0800 CST  









汉族的传统建筑技术是夯土版筑,夯土,作动词是表示打夯,即将泥土压实;名词释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材料,结实、密度大且缝隙较少的压制混合泥块,用作房屋建筑。我国使用此技术的时间十分久远,从新石器时代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在大规模使用,就是现在也有一些偏远地区仍然在使用此种法。夯土的大致方法是用干打垒分层夯实土层的一种需要众多劳动力的高强度体力劳动。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以上,在我国古代能够聚集如此众多的劳动力的组织或个人,只有政府和王公贵族。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万里长城、故宫、马王堆汉墓、秦始皇陵这些古建筑,他们的地基都是夯土。


郑州商城的高大城墙也是靠这种方法筑墙的,方法如图上所示,用木板把泥土夹紧垫高塑形,加水反复用夯锤击打压实晒干后成长方形的土段,然后再分段一段一段叠压增高,说实话以前我无知的时候很怀疑这种方法筑造的泥墙会不会风一吹会飞沙雨一淋会散架成泥汤,感觉脆弱的它能够比西方的砖石建筑更坚固经受得起风雨腐蚀吗?但是事实证明屹立至今的3600多年的郑州商城的高大夯土城墙做到了!



为了增强中国古建筑的进化历程对比,我后面就更新一点唐宋的建筑来做对比吧,这样通过各代对比大家就能更好的更清楚的了解中国建筑是如何由简单到复杂,由稚拙到精通的发展轨迹的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6 10:20:00 +0800 CST  
到了秦汉帝国时期,中国古建筑已经开始出现和增加了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的新的建筑构件,台基加至两三层,开始出现阙门,开始出现栏杆围栏,开始出现三四层楼的高层建筑,而且庑殿顶的规格比夏商周三代更高,秦汉时代的古建筑的三重檐更是增加了帝国时代的秦汉两朝的帝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气势





左图的建筑是汉代经典的代表性建筑,阙门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6 10:20:00 +0800 CST  




至迟在周代西周末期,中国古建筑一改以往的一层楼的平房形式,开始出现三四层的高层建筑楼房,其中的阙是我国古代设置在宫殿、城垣、陵墓、祠庙大门两侧标示地位尊崇的高层建筑物,也就是城门楼,因此也叫阙门或门阙。其作用是类似于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那样具象的象征性代表帝王的中央集权制和礼制这样的抽象化以作用于具象化的表达,通过高大壮观的阙门可以让人更直观更具象实质化的感受得到帝王的威严强盛气势,统一天下的决心。阙门起源于周代,历经汉唐,延续至明清,从未中断。随着各个时期社会历史情况的不同,阙门的形制亦代有演变。当然虽然起源于周代,但是并没有足够的文物证据证明,唯一能提供比较多的丰富研究资料是汉阙,汉代石阙,是我国现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筑,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堪称国宝级文物。汉代成对地建在城门或建筑群大门外表示威仪等第的建筑物。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6 10:21:00 +0800 CST  
说起阙门的最早的起源是来源于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奴隶制社会时代的哨岗和望楼,一般哨台都是作用于战事防御,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城市的关键性的代表建筑物就是城墙,城墙的作用也是用于战事防御,城市以坚固的低矮的或高大的石砌或夯土叠垒增高起来阻挡外部敌对势力或猛兽的进攻和侵扰,保护室内的居民以及帝王不受其害,一般城墙都会高出城内的很多甚至于所有的建筑物,随着城墙的出现,哨岗作为其附属物也开始出现,一般哨岗设于城墙的城门的左右两侧,帝王派哨兵把手登高望远观察远处敌情。城墙和哨岗以及后来的阙门都属于高层建筑。所以很明显的设立城和宫殿外部城门两侧的宫阙就是由古代的哨岗哨台逐步演变发展而来。这和中国古建筑早期由茅草覆顶发展演变到有瓦盖顶的进化发展规律的朝代轨迹的变化是一样的




同早期的夏商时代的宫殿一样,哨台也是采用茅草和木材为主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中国古建筑直到后期才开始采用砖




另外城墙的质量好不好坚固不坚固这关系到城市居民和王室贵族的生死存亡,为了自己的城市不那么容易的就被攻陷沦落所以商王不惜大费人力物力建立了郑州商城这个如此巨大的城墙,夏和西周的城墙研究资料很少,所以城墙以早商的郑州商城城墙作讲解例子。









历经3600多年风风雨雨,夯土城墙已经在上面长满了杂草树木,如今的夯土城墙已经变成了郑州市民的休闲娱乐活动娱乐场所。






商城的夯土城墙的横剖面




郑州商城的城墙的外部形态造型类似于商代宫殿的庑殿顶的等腰梯形,两边倾斜,上窄下宽,外部墙体比内部墙体坡度更倾斜更陡,其目的和作用很显然是保护城市室内居民平民王室贵族的作用,以前我一直以为古代的所有城墙都是垂直的长方形,现在看来根本不是这样,果然了解历史还需要多加查阅资料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6 12:02:00 +0800 CST  
现在讲解两个秦朝最著名的两个宫殿,一个是咸阳宫,一个是阿房宫,先来说说咸阳宫,中国战国后期秦国都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以东约15公里处。秦孝公十二年 (公元前350) 开始营建,十三年 (前349)由栎阳迁都于此。初都的咸阳城,大概只有咸阳宫和类似城门的“冀阙”建筑。惠文王时,继续扩建。据文献记载,城内已有南门、北门和西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新建“六国宫”。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咸阳,烧宫室(烧毁了著名的阿房宫),咸阳城遂成废墟。咸阳作为秦都历经七世,共144年,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军事上统一六国的指挥中心。






在小古城村,即阿房宫前殿遗址所在地。阿房宫前殿遗址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夯土建筑基址,前殿遗址东起聚驾庄,西到古城村,面积60万平方米。当然了,咸阳宫跟夏商西周的很多夯土土木建筑遗迹一样,数千年风沙岁月荏苒沧海桑田的变迁,地表上的土木建筑已经被风沙掩埋腐蚀殆尽,只留下一把黄土筑建夯土台基依旧矗立至今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6 14:53:00 +0800 CST  





咸阳宫的模型以及某影视城的咸阳宫宫殿的复原,如你所见,中国古建筑从简单到复杂,从稚拙到成熟,中国古建筑的进化和发展已经全面引来了中国古建筑的第一个鼎盛时期!那就是秦汉,下图也是中国古建筑的第二个鼎盛时期的唐代大明宫,可见中国古建筑发展到了秦汉时期,其形制以及建筑风格除了庑殿顶的加宽加大加弯曲以外,其他的地方和细节均与和后世大明宫无异,这说明中国古建筑在秦汉时期已经从一定的程度上发展得很成熟了,建筑的技巧也比以前有了更精湛的发展!当然了某影视城的复原可以用于仅供参考




秦汉的屋顶已经彻底全面废除了夏商周三代时期使用的茅草顶,全面普及用瓦覆顶,瓦片的使用和普及使得宫殿有了更好更防潮防雨的效果,虽然夏商和西周时期是用茅草,但是用茅草也不一定代表着防雨效果很落后,茅草铺得厚厚的一层还是可以形成一层雨膜防水的,其防水原理参考蓑衣,当然茅草这种建筑材料容易腐蚀腐烂如果不经常更换新的茅草,茅草会容易细菌滋生腐烂防潮防水效果并不如瓦片效果那么好,而且瓦片更方便也不用麻烦经常更换,瓦片一铺上去了一劳永逸。


秦汉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建筑高度的增高,单层台基要比以前夯筑得更高,台基也逐步增加到两三层,还有庑殿顶也增加多一层,至于古典时代的秦朝会不会出现三重檐的形制目前暂时不可考,不过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我相信加一层屋檐固顶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在以前的夏商周一般都是只有一层楼的平房那么高,甚至是宫殿也是如此。至于平民和贫民的居民区的建筑那就更矮了,建筑规格要比夏王商王周王的宫殿规格还要再低一级,一般平民都是住半地穴式建筑,更穷苦的甚至直接住洞穴,土豪好一点的可以住平房。但是装饰风格不可张扬奢靡过帝王,秦汉的台基已经开始在上面增设围栏,除了保护作用还有一个也是装饰效果,台基的增高叠加也导致了台阶阶梯的延伸加长,影视剧帝王帝后登基大典的那段长长的王室和群臣提裙攀登长长的铺着红毯的台阶在登上主殿那一刻授玺问鼎江山,最后群臣拥虿跪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气势恢宏的场面相信大家一定印象很深刻!














大明宫,可见与秦宫的建筑相比,除了唐宫更奢靡繁复华丽一点,其基本形制跟咸阳宫没什么很大的差距了,不像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差距跟秦汉以及唐宋那么大,很明显差距的缩小也说明了当时物质经济和生产力以及审美意识各方面的提升,这种景象真不愧是后世当代让人称颂赞扬的汉唐盛世!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6 15:01:00 +0800 CST  
阿房宫是秦王朝的巨大宫殿,遗址在今西安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始建于公元前212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国力日益强盛,国都咸阳人口增多。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时只建成一座前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写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可见阿房宫确为当时非常宏大的建筑群。



阿房宫的夯土遗迹的遗留,在今阿房村南附近,有一座大土台基,周长约310米,高约20米,全用夯土筑起,当地人称为“始皇上天台”。阿房村西南附近,夯土迤逦不断,形成一长方形台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当地称为“郿坞岭”。这两处地方是阿房宫遗址内最显著的建筑遗迹。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7 09:45:00 +0800 CST  
阿房宫的模型复原和实景复原,虽然只是复原,但是依稀可窥见当年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如图所示,这时期攒尖顶也开始出现,攒尖顶的出现为中国古建筑的形制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的种类







秦俑卫兵兢兢业业忠心耿耿的守卫着这片秦王的宫殿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7 09:46:00 +0800 CST  
把阿房宫跟中国古建筑的另一个鼎盛高峰时期的北宋开封汴梁城比较一下,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开封城北40里的陈桥驿(现属新乡市封丘县)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历经9帝168年,是开封历史上最为辉煌耀眼的时期,经济繁荣,富甲天下,人口过百万,风景旖旎,城郭气势恢弘,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史书更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来描述开封。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中国的对外交通已由汉唐以来的丝绸之路转向东南沿海的海路,火药、印刷术等中国的发明由此传向世界各地,开封以其泱泱大国的气象,汴梁跃居为那个时期世界上最为繁华的著名都城。


虽然阿房宫没有汴梁城这么奢靡富侈,但是阿房宫的建筑形制无疑为后世的砖瓦建筑提供了最早的模板,两城建筑如此相像都可以看得出来汴梁城的形制与一千多年的秦朝是一脉相承的


其实说真的唐宋时期的建筑形制上跟秦汉时期的建筑没什么大的差别,最多是唐宋的垂脊加弯构成飞檐的样式,飞檐的形制是垂脊尾部向上翘起。而先秦秦汉时期的建筑的垂脊一般是不翘起平直的

飞檐示意图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7 11:59:00 +0800 CST  






从北宋开封汴梁城的模型和复原图以及清明上河图来看,北宋百姓生活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我想任何人看到这么发达壮观的宋代城市都会想穿越回去去亲身体验感受感受这种绮丽美好的古代城市氛围吧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7 14:31:00 +0800 CST  









基本上唐朝的大明宫和宋朝的东京汴梁的形制跟他们的前世前朝的建筑相比上并没有多少多大的改变和变化,不像夏商周三代这样每一朝的造型风格外观都会进步很多改变很多,通过前朝三代的积累蜕变最终才发展成秦汉这样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所以我认为秦汉和唐宋是中国古建筑艺术发展的成熟的两个高峰巅峰期,大家不妨再从头看看我们大汉族的建筑史是如何由简单到复杂,由稚拙到精通的发展轨迹进化历程,是不是觉得我们汉族中华民族十分伟大?是棒子那种只会意淫抢夺我汉民族文化的低贱的小偷畜类民族瞻仰不起的?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7 15:50:00 +0800 CST  
发完了汴梁城接下来更新汉代的东西两宫长乐宫和未央宫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7 16:28:00 +0800 CST  
长乐宫是中国汉代的“三宫”之一,属于西汉皇家宫殿群。与未央宫、建章宫同为汉代三宫。汉高祖之后为太后居所。因其位于未央宫东,又称东宫。意为“长久快乐”,长乐宫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相当于约8个故宫大小。






由于汉代的生产力各方面水平都较发达,包括建筑的技艺上比先秦时期都有很大的提升,从长乐宫的夯土基址就可以看得出来汉代的夯筑水平要比商代高超了不少,即使地表的土木建筑被风化。剩下的夯土台基从外形轮廓构造线条来看要比商代的夯土台基更几何更规整,坚固程度较之更高,结构要比洹北商城看得比偃师商城更清楚更细致,有的在蓄水池底部还铺设的鹅卵石




在长乐宫的遗址内,有许多让人惊叹的建筑:一是,罕见的排水管道,考古人员在台基北发现了一组完整的排水设施,由两座沉淀池和数段圆形或五角形的排水管道组成,排水渠长达57米,宽约1.8米,深约1.5米,在接纳了来自南方和东方的各个排水管道的污水之后,通过东墙下的大型陶水管道排出宫殿建筑群之外,设计非常的巧妙,表明了中国皇宫建筑在西汉时期就达到了高超的水平。二是皇宫藏冰遗迹,向人们展示了皇家的藏冰之所——凌室遗址,揭示了古人藏冰、用冰的秘密。遗址的围墙特别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来储藏冰块,而冰块的来源应是在渭河河面采集的,用于食物保鲜,夏日降温。三是,在紧贴台基北边沿发现了一条东西向半地下通道,通道铺有地砖,在一个斜坡通道处铺的是精致的花纹砖。发掘区还出土了许多西汉建筑构件,有宽约零点五米的大板瓦、长约六十厘米带瓦当的筒瓦、几何纹和乳钉纹的青砖、有博局纹方砖、带“长乐未央”、“长生无极”文字的瓦当。

楼主 左清词  发布于 2016-01-28 19:43:00 +0800 CST  

楼主:左清词

字数:15276

发表时间:2016-01-25 04: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26 18:41:52 +0800 CST

评论数:11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