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古国志: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中华上古史(已出版)



中华文明的源头,据说很远,只是三坟五典既已湮灭,三皇五帝的功业也就不甚分明;秦朝一统之后,列国史籍皆被焚毁,先秦时代的面目就变得更加模糊。后虽得力于博闻强识的通儒们的记忆,加之断壁残垣间的一些出土,部分先秦文献得以重新整理,但恐怕已不是本来面目。于是到了今天,我们就剩下一部真真假假的《尚书》,一部断简残编的《春秋》,其他如《国语》、《左传》等,也是虚实难辨,到处存疑。但好赖我们还能从中窥见一些先秦的影子。
回溯到先秦上古时期,中华大地曾星罗棋布无数小国,号称“万邦”,所以,《尚书》中有“万邦咸宁”、“万邦惟庆”的词句。这些古国,经过世代兼并,最终统一于秦。其中一些事迹显明,对历史进程有较深影响的,我们能从《史记》中找寻它们的影子,它们存在于五帝夏商周秦的“本纪”中,存在于春秋十二诸侯及战国七雄的 “世家”里。《史记》中的这一部分内容,大致能够反映从“万邦时代”到秦朝统一之间的历史格局,但因为太史公在著述时有所取舍,所以还不够全面透彻。
本书搜罗了207个神秘的先秦古国,虽多不为《史记》所载,但绝大多数都有史可证,其中无论华夏还是夷狄,都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构成,而这也只能是“万邦时代”的一个小小缩影。这些国家可能一度为我们所遗忘,但从不经意间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却惊艳于它们曾有过的辉煌;它们裹着神秘的面纱,流传着神奇的故事,从先秦典籍的只言片语中,我们会不经意读到它们的名字。这些历史的边角,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你知道自己姓氏的来历吗?知道历史上有个有筋无骨的国君吗?知道有烹吃长子习惯的国家吗?知道有削肉下葬风俗的国家吗?知道三十六计中“假途灭虢”的出处吗……本书所讲,正是这些精彩的故事。
本书地名多参考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及其他资料,阅读本书建议搭配使用《中国历史地图集》;本书提到的“公、侯、伯、子、男”,传统观点认为是周代诸侯的五等爵位,虽然近现代有不少学者怀疑五等爵的真实性,但本书中依旧因循;因商代以前没有文字,本书提到的五帝、夏代以及一些商前方国均单纯来自文献记载,缺少考古印证,这是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无论如何,文献记载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请不要以此作为拍砖理由。本书所参考的文献资料基本都是秦汉以前的,因其可靠性较高;所参考秦汉之后的文献资料大多出于调侃目的,都会注明出处。

楼主 林屋公子  发布于 2015-01-15 01:47:00 +0800 CST  
购买地址:


京东商城http://item.jd.com/11605576.html
当当、卓越亚马逊、中国图书网、淘书网、天猫、各新华书店均有销售


部分知名作家对本书的推荐:

春秋时期,或者更早,据说有三百多诸侯,各个都很小,大约类似《西游记》里的乌鸡国、狮驮国什么的,最后到秦统一时,一个都不剩了,其中大国如齐、晋、赵什么的,我们都知道,但其余两百多,都是怎样的名目和故事,关注和研究的人并不多,然而这些国家也是有自己的国君、太子和公女们的,也有自己的欢喜悲哀和起伏荣辱,它们的名目甚至和我们许多的姓相连结,这本书就是讲述这些不知名却有“名”的小国的故事,教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真正的诸侯年代是什么样,那真是个异样的面貌啊。——《先秦凶猛》《楚汉争霸启示录》作者 潇水

先秦之史料既缺且乱,记载相互矛盾之处又多,欲理清大国之史迹尚且不易,何况小国乎。林屋公子之《先秦古国志》,偏广罗太史迁所未立传之小国二百余个,遍览古籍,掇珠成串,迷失数千年之古国仿若清晰可见。旁征而博引,可谓操舟有楫,筑室有基,其为学之严谨,亦足称道矣。 ——《春秋无义战》《战国全史》作者 醉罢君

远古万邦,铸成华族。万邦不泯,永生于民族基因链内。溯流探源,慎终追远,善莫大焉。——《晋国诸卿家族史》《许国小史》作者 虎公

楼主 林屋公子  发布于 2015-01-15 01:53:00 +0800 CST  



楼主 林屋公子  发布于 2015-01-15 01:55:00 +0800 CST  
第一编 华东古国

徐国

国名:徐
方位:今皖北到苏北
姓:嬴
建立:商朝时期
灭亡:前512年灭于吴王阖闾
主要人物:徐驹王、徐偃王、徐王仪楚、徐王章禹、容居

2006年12月,在江西靖安发现一座东周大型古墓葬,里面陈列着47口神秘棺椁,但是其中只有一口主棺,其余副棺都是殉葬。考古人员根据出土文物推断,这个墓葬是徐国某位国王的墓葬。但是有许多谜题却让考古人员百思不得其解。比如,为什么主棺空空如也连遗骸也没有?副棺里留下的脑组织里长出的绿色晶体物是什么?其出土的大批丝绸纺织品为什么会比500多年后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同类纺织品还要精美?当然,最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淮河以北的徐王之墓却在长江以南出现?那么,徐国究竟是有着什么故事的一个神秘古国呢?让我们来寻找答案。

燕卵孵出的徐国

在江苏省的西北部,苏、皖、鲁、豫四省之间,陇海线与京沪线的连接处,有个著名城市叫作徐州。徐州在古代长期是兵家必争之地,近现代也是重要工业城市。徐州之名正是出自先秦时期盘踞在今苏、皖、鲁、豫一带的徐国。徐国之后裔主要有徐姓、余姓、涂姓等,徐姓是中国一大姓,历史上出了大神徐福、猛将兄徐达、驴友徐霞客、圣徒徐光启等大人物。尽管现代人对于徐国可能觉得陌生,但其在先秦时代却一度是响当当的东方霸主,东夷三十六国的领袖,其中更出了神乎其神的徐偃王。那么,徐国究竟有哪些故事呢?
我们知道,周代把华夏周边部族按方位划分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其中东夷进入东周后基本融入华夏。但是,夏、商、西周三代,东夷却始终是华夏的心腹大患。为什么把东边部族叫夷呢?这就是古人造字的智慧了,我们现在把“夷”字拆开来看,就是“大弓”,说明这个民族是善射的。鼎鼎大名的神射手后羿就是东夷有穷国国君。不过在甲骨文中“夷”一般作“尸”或“人”,为祸商国的“尸方”或“人方”就是强大的东夷部落。夷族两大始祖是太昊和少昊,其中太昊族以陈地(今河南淮阳)为中心,少昊族以曲阜(今山东曲阜)为中心。
在炎黄时代,九黎国君蚩尤异军突起,据说“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蚩尤族控制了太昊族和少昊族。蚩尤带领东夷集团打败时任华夏盟主的炎帝;炎帝往北寻求其族兄黄帝的帮助,结果炎黄与蚩尤在涿鹿经过一番激烈战争后,终于杀死蚩尤、太昊、少昊三个首恶,并扶植少昊族某个比较亲近炎黄的同志接替少昊,统领东夷,甚至与华夏形成了一个大联盟。据说,为少昊后人的后羿在帝喾、帝尧时期担任射官,是射击队总教头。
到了帝舜的时候,少昊又有个后代叫作皋陶(又叫大业)。“昊”又作“暤”,可见和“皋”关系密切。皋陶据说饲养了一只宠物“獬豸(廌)”,这是只独角羊或者独角牛的神兽,别小看它这只角,在两人相争时能触倒理亏的一方,并且吞下肚子。所以战国时代的艾子对齐宣王说:“要是朝廷上有獬豸的话,我想它就不用找其他食物了!”借以讽刺宣王时贪官横行。“獬豸”因为生活在水边,又叫“灋”,也就是法律的“法”。此神兽在中国古代史上长期被作为司法的象征,直到今天法官槌上还有獬豸图案。
一兽得道,众人升天。帝舜因而把皋陶封为司法部长(大理),皋陶也被后世司法界奉为始祖。皋陶的出生是非常奇特的,据说是其母亲女修吃燕卵而怀孕生了他。《史记·秦本纪》说:“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所以他这族以偃(燕)为族徽,也就是姓偃了。姓、氏在秦汉以后合二为一,但在先秦是不同的,据说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当时某一氏族的名称。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因为氏族分化为若干个分支氏族,这些分支氏族又叫氏。关于姓氏理论深究下去非常复杂,我们这里也只能浅尝辄止。

楼主 林屋公子  发布于 2015-01-15 02:03:00 +0800 CST  
那么,燕子怎么可能会生人呢?于是有人就想,是不是这个女修作风不检点,在外面偷了汉子回家撒谎?也有人想,这是皋陶后代秦国人对自己祖先的附会。其实,卵生的说法在东方部族传说中屡见不鲜,比如商朝始祖契、高句丽始祖朱蒙,以及我们后面要提到的徐偃王,传说都是母亲吃了鸟蛋所生。这种传说大概是东夷古国普遍崇拜鸟类的表现,很早就保留在东夷族记忆中。少昊的官职甚至以鸟为名,比如他的国防部长(司马)叫鴡鸠氏、建设部长(司空)叫鸤鸠氏、司法部长(司寇)叫爽鸠氏,等等。
皋陶娶了个少典国的公主,生了个儿子叫伯益(又叫大费),也在舜政府任职。老子英雄儿好汉,伯益的专长是饲养动物,所以他担任农林部长(虞官),父子两人都辅佐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成功后,舜给伯益颁发了奖品——一幅黑色的旌旗飘带,并把族女嫁给了他,还赐伯益另立族徽为嬴,这是得姓的另一种方式。嬴和偃都是燕的谐音,一般认为是同字分化。我们知道,秦朝王室也姓嬴,秦始皇正是伯益儿子大廉的后代。伯益还有个儿子叫若木,不过后来若木和大廉两兄弟分家,若木为嬴姓费氏,大廉为嬴姓鸟俗氏。
帝舜死后,大禹担任盟主。大禹死前本计划把盟主之位让给皋陶,这不仅体现了炎黄与东夷融合,还证明了夷族实力之强;不过大禹也是有心机的人,因为皋陶是个半只脚迈进棺材的老头,果然这位储君先大禹一步就撒手人寰了。于是大禹又立遗嘱把位置让给伯益,伯益还没来得及建立起自己的铁杆粉丝团,在大禹死后就被大禹儿子启夺走了盟主席位。《史记》说伯益自己让位,《竹书纪年》则说启杀死伯益。两说相较,《竹书纪年》似更近史实。之后华夏与东夷关系决裂,东夷实力颇强的有扈氏起兵攻启,启发表了政治动员誓词《甘誓》,并在甘地大败有扈氏。夏启虽然坐稳了位子,却点燃了夷夏千年战争的导火索。
启死后,儿子太康即位,太康好田猎,东夷有穷国国主后羿趁机出兵断绝他的归路,并控制了夏朝政府,太康有家不能归,“富二代”一夜之间变屌丝。太康的弟弟仲康、仲康的儿子相两代国君都成为后羿的傀儡,后来后羿干脆驱逐相自己即位,但不久后便被自己的义子寒浞所杀。寒浞攻灭相后又成了一代盟主,但好景不长,相的儿子少康长大后,联合了几个夏族部落共同杀死了寒浞,少康复位为夏朝君主。从此夏与东夷连年交战,直到夷族商国崛起,商王汤带领东夷在鸣条大败夏王桀,顺势灭亡夏朝。

楼主 林屋公子  发布于 2015-01-15 02:07:00 +0800 CST  
在鸣条之战中有个关键人物叫费昌,费昌是若木的玄孙。费国最早是臣服夏桀的,据说有一天费昌看到黄河上有两个太阳,东边的太阳将要升起,西边的太阳将要熄灭。河伯冯夷告诉费昌说这象征商要代夏,于是费昌投靠商汤并担任商汤的战车司机(御戎)。徐国又是费昌的后人建立,在商朝逐渐兴起。很多资料说徐国是若木所建,其实都是没有充分依据的宏论。清朝徐时栋《徐偃王志》说“徐国始封逮商、周”比较合理。我们再来说说“徐”这个字是怎么来的。
前面我们提到,徐国后裔有徐姓、余姓、涂姓,在金文中徐国又作国,都从“余”。“余”这个字,有点像个高脚房,说明徐地比较潮湿、猛兽出没多,“彳”则表示两个人在盖房子,不过这已经是周代时的称呼了。郭沫若先生认为甲骨文中屡次被商征伐的大国“虎方”即徐国,并认为“虎”和“徐”是谐音。也有人认为是徐人长期与虎搏斗而得名。这样的逆境使徐国崛起成为东夷第一大国。而自从商国入主中原一夜暴发后,商和老兄弟东夷的矛盾便逐渐增大。所以商朝和东夷又屡屡有战争。周国正是趁着商纣大军和东夷作战的时候,直捣商都朝歌,商纣战败自焚,周取商成了新一届盟主。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立商纣之子武庚继续担任商国国君,现在商从属于周了,不能再叫商朝。为了防止武庚叛变,武王在商国附近设立“三监”,让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监视武庚。但是好景不长,克商后周武王很快去世,其弟周公旦摄政为王,管叔、蔡叔都是周公的哥哥,不满弟弟指挥自己,反而煽动武庚叛乱。为了推翻周公旦,管叔又联合了东夷薄姑、奄、徐等十七国共同造反。东夷虽然不服商,但好歹也算是亲戚,周算什么玩意。于是徐国等东夷国家响应管叔和武庚,起兵反叛。
不是东夷无能,是敌人太强大。大圣人周公几乎倾尽周朝所有精锐,发兵东征。用了三年时间,不仅伐灭武庚和“三监”,而且还灭亡薄姑国(今山东淄博)和奄国(今山东曲阜)两大东夷国,在其原址上建立齐国和鲁国,控制了山东半岛通往中原的门户。从此东夷被割成两块,山东半岛的叫做东淮夷,南迁到淮水流域的叫南淮夷。周公东征中,徐国很多民众被周公作为俘虏赐给了鲁国(自己)。徐国因为实力强免于覆亡,但也被迫往淮水一带南迁。其后,周公子伯禽和徐国也屡有战争。《尚书》中的《费誓》,就是“小周公”伯禽伐徐的宣传口号。

楼主 林屋公子  发布于 2015-01-15 02:11:00 +0800 CST  
徐偃王有筋无骨

《礼记·檀弓下》记载了一个故事,春秋时期,徐国大夫容居为邾考公(应为邾宣公)吊丧时,曾经以夸耀口气说过:“容居闻之,事不敢忘其君,亦不遗其祖。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这里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徐驹王的名字。但这个徐驹王是什么时期的人则有争议,徐旭生先生认为是与周公旦同时的徐王,但是根据今本《竹书纪年》中周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的记载,我们认为徐驹王更可能是周穆王时期的徐偃王。
这个“徐偃王”在一些史料中多有记载,但是出场时期居然都不同,比如在《史记》里,他是周穆王(前10世纪)时期的人;在《韩非子》里,他又是楚文王(前689—前675在位)时期的人;在《淮南子》里,他又是楚庄王(前613—前591在位)时期的人。怎么会有这么多矛盾的说法呢?我们知道徐国的“嬴”姓和“偃”姓同源,那么这个徐偃王很可能不是专指一个人,而是偃姓徐王的通称。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理清他们的故事了。先说第一个徐偃王——据说他名叫诞。
徐偃王的出生,和他的始祖皋陶一样,也有卵生神话。据《博物志》记载,徐国国君的后妃怀孕,生了个蛋。徐妃认为不吉祥,偷偷把这个蛋扔到了水边。这时候有一条叫鹄仓的狗衔起了蛋把它孵了出来,蛋里生下了个小孩。徐妃听说后把小孩带回王宫,发现他手掌上有个偃(应为诞)字,所以就给他取名叫偃(应为诞)了。这个小孩长大后就成了徐偃王。这条狗呢,死的时候居然露出了原形——头上有犄角、身后有九尾,原来是条龙!由此可见,徐偃王的出生也受到了感生神话的影响。
《荀子》说,徐偃王还有项特异功能,就是眼睛可以看到额头。《尸子》也说,徐偃王有筋无骨;又说了徐偃王的一项奇特癖好,就是喜欢入海捞怪鱼,上山打怪兽,而且每次都把猎物全部摆在宫殿里,开野生动物博物馆。此外,徐偃王还大行仁义,东夷三十六国(一说三十二国)都朝拜他,徐国占地五百里,甚至还得到了天赐的“朱弓朱矢”,俨然有淮夷盟主的气势。但是在周穆王六年,徐偃王却做了一个奇特的举动,一反之前徐与周关系交恶的状况,而是前往朝拜周天子。周穆王对徐偃王的归顺非常高兴,册封他为淮夷霸主,统领淮夷各部。
徐偃王有筋无骨,在先秦时代被奉为奇谈;不过我们现在看来,也并不难解释,徐偃王应该是得了软骨病或者脆骨病,西方也有一位传奇人物患有这样的病症,他就是公元9世纪带领维京雄狮入侵英格兰的无骨人伊瓦尔,萨迦文学说他甚至无法正常走路,连行动都需要部下抬着。所以徐偃王捕猎也未必是自己亲手所为,但可见他还是非常热衷这些运动的。可以和海迪姐姐一起作为身残志坚的励志榜样。

楼主 林屋公子  发布于 2015-01-15 20:59:00 +0800 CST  
如果要在周朝搜出一个比徐偃王更传奇的国王,那就是同时代的大周天子周穆王了。周穆王是位骨灰级驴友,有部《穆天子传》说的就是他的旅游逸事,他和西王母的暧昧关系更被传为佳话。他跑去昆仑山见西王母是他即位的第十三年。而一直对中原虎视眈眈的徐偃王,终于抓住了这个机会起兵反周。原来徐偃王之前的做法只是麻痹周穆王,前往朝拜也不过是侦察行军路线,这次趁着天子西游的机会终于起兵。但是周穆王也无愧为传奇人物,他拥有盗骊、骅骝、绿耳等名马和一流司机造父。造父为周穆王驾驶马车很快回到了首都镐京,开始集结部队。
这个时候,徐偃王走水路通过陈、蔡渡过了黄河,直指周东都洛邑。他深知拿下洛邑就可以稳坐中原。但是周穆王来得更快,造父驾车载着他很快来到了前线,天子带领军队亲自和徐偃王作战。西周时期经过武、成、康、昭四王,国力已经在周穆王时期达到了鼎盛。尽管徐偃王也是一代英雄,但仍然不是周穆王的对手,一番激战后被赶回了淮水老窝。穆王继续前进,在徐国的涂山(今安徽怀远)与徐偃王盟誓。这次战争让徐偃王认清了自己的实力,涂山之盟后徐国和周朝百年都几乎没有战事。直到西周末年厉王时期。
周厉王时期,周王室已经衰弱,厉王也专心于改革,但他的改革太剧烈反而把局势弄得一团糟。他看中了淮夷的铜矿,于是加大对淮夷的征收力度。沉重的贡赋逼着徐国带领淮夷再次叛乱,徐军又一次攻打到了洛邑。周厉王令虢公长父防御反击徐国,但是没有取胜。涂山的盟誓已经成了过眼云烟,周厉王多次征伐淮夷攫夺铜矿,淮夷也多次攻打周朝,这一时期有很多出土青铜器可以证明,战争非常惨烈。
周宣王时代是周室的回光返照时期,周宣王为缓和内部矛盾,更加扩大对外征伐。不少高级官员都曾带兵攻伐过徐国和淮夷。这段时间不仅金文经常记载周与淮夷的战事(如史密簋铭文记载伐虎方),《诗经·大雅》里也有不少记载,比如《江汉》就是记载召公虎征伐淮夷的名篇。本人比较喜欢《常武》一诗,试分享之: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
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
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
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
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
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
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可以看出,在周朝倾国之力的连续攻击下,徐国最终被迫降服了周王室,淮夷一带的力量也逐渐式微。但周室对淮夷的掠夺没有停止并且视其为“丑虏”,徐国也不会心甘情愿朝服。而此时周天子也终于认识到真正威胁华夏的并不是远方的蛮夷,而是近在咫尺的戎狄!末代天子周幽王急急忙忙地召开了一次淮上之会,大概是想和淮夷和解甚至借淮夷去打戎狄,但是徐王怎么会听周幽王的话呢?!我们看看《鼓钟》这首诗,说的就是淮上之会的场景,诗中渗透着一股亡国之音: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楼主 林屋公子  发布于 2015-01-15 21:00:00 +0800 CST  
朝吴暮楚

前771年,西戎申国、鄫国联合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战死。周平王东迁洛邑,西周正式结束,春秋时代开始。我们知道有“春秋五霸”,所谓“霸”就是霸主,是代替天子行使权力的诸侯领袖;诸侯为什么要行使天子的权力呢?因为当时北狄与南蛮楚国交相攻伐华夏,而周天子实力太弱,根本带领不起诸侯,所以只能由最强的诸侯来完成这项任务。春秋第一位霸主,就是提出“尊王攘夷”口号的强者齐桓公。
齐老板称霸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实力来达到会盟,对于不听话的国家采取武力攻击,甚至会灭亡一些小国杀鸡儆猴;在管仲“总经理”的改革下,齐国的实力飞速发展,很快就收降了宋国、鲁国、陈国、卫国、郑国、许国、滑国、滕国等一批中原国家。前668年,齐桓公把目标指向了东夷,在徐国西邻宋国的向导下,宋桓公、齐桓公、鲁庄公一起发兵进攻徐国。这时候的徐国已经不能与华夏抗衡,只能选择加入齐桓公集团,徐君还把女儿徐嬴嫁给了齐桓公。齐桓公立徐嬴为夫人,从这场政治联姻可窥见徐国影响力亦不弱。
现在齐国的最大敌人,是南方日益崛起的楚国。齐桓公在收服徐国后,又把目光投向了徐国西边的若干小国:江国、黄国、道国、柏国、六国、英国(不是大不列颠)、蓼国、弦国等,这些小国分布在河南南部、安徽西部一带,很快都投靠了齐国,同时徐国又在齐国的指示下往南拉拢群舒国。群舒包括舒国、舒庸、舒鸠、舒蓼、舒龚、舒尨、舒鲍、宗国、巢国等国,分布在安徽境内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一带,都是皋陶之后偃姓淮夷小国,不知道什么时候窜到那边去的。齐国通过控制徐国很快就收降了整个淮夷集团。
我们知道楚国的主要疆域在现在湖北省,而淮夷集团正好把楚国从东、北两个方向封锁住。但是,楚国这头南方巨鳄并不是省油的灯。前656年,楚国灭弦;前648年,楚国灭黄;前646年,楚国灭英。齐桓公根本遏制不住楚国北上的势头,更何况齐桓公集团内部也存在矛盾,比如徐国和莒国就不知道为何和杞国产生了矛盾,看似强大的华夏联盟实际上并不是固若金汤。英国在现在安徽西部的金寨到霍山一带,正处于黄国与徐国的中线偏南位置。楚国灭了英国,在第二年马上东攻徐国。
齐桓公带领曹国一起救援徐国,但齐国也不敢和楚国正面冲突,于是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围攻楚国的盟国厉国(今河南鹿邑),但是楚国却没有回援厉国,这下完全没做好准备的徐国吃亏了,在安徽西北部的娄林被楚国打败。齐桓公只能放弃厉国东救徐国,这次楚国终于退兵;前643年,齐国和徐国一起进攻楚国英城(原英国),以报复娄林之战徐国的惨败。但是同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齐桓公死了!桓公死后六个儿子争做老板,一番折腾下来齐国弱了,联盟没了。

楼主 林屋公子  发布于 2015-01-15 21:00:00 +0800 CST  
这对于楚国来说自然是争取中原的绝好机会,所以楚国放弃了东进伐徐,而是北上中原打败做霸主梦的宋襄公。这时山西的晋文公带领秦、齐、宋等国发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华夏诸侯重新团结,楚国北上的路线再次失去。那么就只能东进了!前623年,楚国灭江国;次年,楚国灭六国、蓼国;群舒大概也在这些年慢慢投入了楚国的怀抱;前615年,群舒又背叛楚国,楚国打败群舒联军,抓住舒国国君和宗国国君,并围攻巢国;两年后,群舒趁着楚穆王刚死、楚庄王新立,又背叛楚国;一直到前601年,楚国灭舒蓼,并将自己的国界推到群舒一带,与东边的吴、越会盟。
至此,徐国已经彻底失去了淮夷,而这些年的徐国,又在干什么呢?原来此时的一代徐偃王效仿前辈徐驹王大行仁义,不修武备,倒也收服了不少淮夷小国。在楚国灭亡舒蓼后,大夫王孙厉劝楚庄王进攻徐国,庄王开始认为徐偃王仁义,不可伐;王孙厉冷笑道:“大国攻打小国,强国攻打弱国,不过像大鱼吃小鱼、老虎吃猪头一样,怎么不能攻打呢?”楚庄王认为他言之有理,于是就大举楚军攻伐徐国。徐偃王在此时居然露出妇人之仁,不忍心让士兵交战,而是举国东迁退守到苏北(邳州良王城遗址可能是徐国后期都城),倒也有不少老百姓追随他,但徐国从此沦为楚国的附庸。
徐偃王临死前终于有点明白了,感慨道:“我依靠文德而不修武备,好行仁义而不懂诈术,所以才有这个结果啊!”但他明白得太晚,成为了韩非子的笑料,《韩非子》说:“故(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徐偃王的问题在于迂腐。这一代徐偃王比先祖徐驹王的水平相差甚远,偏偏又生在一个战乱时代。徐旭生先生也认为:“它们(淮夷)受他(徐偃王)的影响,他却不能或不肯用兵力把它们夷灭、统治,更进一步把它们组织成一个强固的国君,像齐、晋、秦、楚、吴、越的样子。仁义的颂抑,迂腐的诟詈,全同他不能组成强大国家的气质有关系。”韩非子所谓“吴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无武亦灭”,诚是!
徐国被迫臣属楚国集团后,一方面失去了对淮夷的控制,另一方面国土也往东缩水。这时楚庄王打败了晋景公,楚国集团一度压倒了晋国集团;但晋景公又采用楚国降臣屈巫的计谋,教楚国盟国吴国射箭、驾车、军阵,并唆使吴国背叛楚国。吴国的位置在今苏南、苏中一带,和楚国之间隔着徐舒各国,这就相当于在楚国背后插了把刀,而且这把刀比当年齐桓公控制的淮夷要厉害太多。吴王寿梦接连攻伐州来(安徽凤台)、巢(安徽桐城、安庆)和徐国等,楚国令尹子重和司马子反一对难兄难弟从湖北跑到安徽去援救,没想到刚到一个地方还没落脚吴国又转攻另一个国家。
子重、子反恨得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在国都、北方前线和东方前线一年来回奔跑了七次,臀部都被车厢磨得起茧了。为什么楚国不在东边设防呢?因为楚国的土地面积实在太大,而人口和兵力却非常有限,北边要防御晋国,国都还要留守一部分保卫国君和机动性的部队,所以很难在东边建立起防御点。楚国终于慢慢放松了对淮夷的控制,这些小国慢慢全部投入吴国大大的怀抱了。可以看出,不管是齐国、楚国还是吴国要收服淮夷,实力固然重要,地缘更是关键。吴国入淮一马平川,而楚国却要越过大别山区,徐国也就只能随着大国的争夺朝吴暮楚。

楼主 林屋公子  发布于 2015-01-15 21:01:00 +0800 CST  
季札挂剑

前578年,中原各国与吴国在淮夷的钟离(今安徽凤阳)与吴国会盟,正式接纳吴国为华夏联盟国家。四年后,吴国向舒庸国借路,计划从舒庸国边境攻击,杀楚国个措手不及。舒庸国这个时候已经归顺了吴国,便很乐意地让吴军过路,进攻楚国的巢城、驾城、厘城、虺城。楚共王马上发兵救援东方前线,舒庸人仗着有吴国撑腰,风骚地跷着二郎腿在旁边看热闹,结果被楚公子橐师带领一支奇兵迅速消灭。
前570年,楚共王任命令尹子重为主帅,挑选了一支精兵,大举伐吴。这次出战,楚共王是做了很久准备的,成果也非常显著:子重带领身经百战的楚国大兵,很快渡过长江,攻克了吴国江南的重镇鸠兹(今安徽芜湖),接着指挥一支部队在白如练的长江中顺流而下,往东北攻克了吴国的衡山(今安徽当涂东北),吴都干城(今江苏扬州)近在咫尺;为了不让吴国充分准备,子重任命猛人邓廖为先锋,带领穿着“祖甲”的车兵三百人、穿着“被练”的步兵三千人的部队袭击吴都,但被吴王寿梦设计包围圈杀败,吴军乘胜一路收复失地,并攻取了楚国的驾城(今安徽芜湖)。
前560年,楚共王去世,吴王诸樊乘机攻打楚国。司马子庚和大将养由基(百步穿杨的哥们)到达长江北岸的庸浦(今安徽铜陵)迎战,养由基让子庚在长江北岸设置三道伏兵,自己带兵把吴军引过长江。和当初寿梦包围邓廖一样,这一次养由基也同样杀吴军一个措手不及,吴军只好落荒而逃,一番死磕之后往东突破了包围圈,但大夫王子党还是被楚国活捉了。次年,楚国令尹子囊从棠地(今江苏六合)出发进攻吴国,吴军坚守不出,趁子囊撤退的时候派出了一支急行军先行走到皋舟一带埋伏起来,等到楚军晃晃悠悠的先行部队经过后,忽然蜂拥而出,将楚军的部队冲作两段。这次吴军基本全歼楚军,还俘虏了楚公子宜谷。
前549年,楚康王亲自带兵攻打吴国,但深居王宫不懂军训军规的大王指挥不了这些老兵油子,乱得连楚康王自己都受不了,只好虎头蛇尾收兵回国。诸樊派使者和群舒之间的舒鸠国取得了联系,策划他们背叛楚国。群舒处在吴楚两国的缓冲地带,谁来跟谁,舒鸠国国君马上同意了吴国大使的提议。这个消息马上传到了楚康王耳朵里。楚康王率军驻扎在舒鸠国附近的荒浦,派沈尹寿和师祁犁两位大使去教训舒鸠国主。圆滑又无奈的舒鸠国主只好恭恭敬敬地为两位使者接风洗尘,还赔着笑说:“没有这回事啊,亲!”没想到也就过了一年,舒鸠人真叛变了。
面对舒鸠人的叛乱,楚令尹屈建立马带兵攻打,吴王诸樊带兵来救。两军在舒鸠附近的离城相遇。屈建把军队分成左右两翼,让子强带领左翼部队迂回到吴军背面。子强带领自己的家卒先冲进了包围圈,引诱吴军突围并把吴军击败,最后屈建顺手灭了首鼠两端的舒鸠。舒鸠国的失去,让吴王诸樊非常愤怒,同年,诸樊亲自率领大军伐楚,在巢邑(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北)被楚国大将牛臣引诱进城射死。又过了一年,楚国联合秦国想偷袭吴国,但是听说吴国有准备就没有动手。再过了一年,晋国和楚国在宋国举行停战协定,内容是让两国的小弟互认两个大哥,平分霸权,这使得楚国可以专心对付吴国。

楼主 林屋公子  发布于 2015-01-18 11:10:00 +0800 CST  
前544年,新上台的吴王余眜派弟弟公子季札出使中原,吴国在苏中南,徐国在苏北,所以季札的第一站就是徐国。徐国因为地缘因素主要还是偏向吴国的。我们知道吴越的青铜剑非常有名,有干将、镆铘、鱼肠、湛卢等,徐君一眼就看中了季札的佩剑,眼睛久久不能移开。季札当然明白徐君的意思,一把剑虽然价值不大,但在当时却是必要的装饰品。也许您难以启齿,那等我出使回来,我会送给您的!季札心里想。可是等季札出使返程到徐国时,没想到这位徐君却死在了楚国。可能为楚王所害。
季札坚持要把剑送给新徐君,新徐君不收,说:“先君没有说过这件事,我不敢收啊!”季札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到老徐君墓前拜了几拜,然后把剑挂在墓边树上,潇洒而去。后来徐地人还写诗赞美季札说:“延陵季子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现在徐州云龙山上还有挂剑台,包括徐君墓和一个碑亭。当然,真实的徐君墓在哪里已经无法考究了,这个挂剑台当是假冒伪劣景点,但作为纪念性质还是不错的。
前538年,楚灵王即位,这是位非常疯狂的国王,逼着晋平公让出了一半的霸主席位。楚灵王上台初年就在申地召开国际会议,这次国际盛会,楚灵王逮捕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徐君!为什么逮捕徐君?因为吴徐联姻,徐君他妈是吴国公主!楚灵王召开这次会议的用意就再也明白不过,果然会议刚结束,楚灵王就带领蔡、陈、许、顿、胡、沈和淮夷诸国攻克了吴国的朱方。吴王余眜也拔出了宝剑,剑指楚国的棘地、栎地、麻地(都在安徽河南一带),楚灵王只好委派几名高干到东部去筑城。

楼主 林屋公子  发布于 2015-01-18 11:11:00 +0800 CST  
首次攻城水战

第二年,楚灵王又带了一群小喽啰,包括徐国、越国进攻吴国,吴国趁多国部队还没有集结好时偷袭楚国长江以西鹊岸(今安徽铜陵)的驻军,楚军大乱,正好不久吴军派使者求和,楚灵王也就顺水推舟撤军回国,但是次年,因为一起外交事件,楚灵王又和余眜杠上了。原来徐国太子仪楚出使楚国。按理说徐国已经投靠楚国了,但楚灵王认为徐国国君他妈是吴国人,一口咬定徐国早晚会反水,就把太子仪楚给拘留了。但仪楚也是个机灵人,居然越狱逃跑了。
这样一来,想徐国不反水也难了。楚灵王迅速派薳泄进攻徐国,在得知吴军北上支援徐国后,楚灵王立即又派令尹薳罢向东进攻吴国,不过怀着声东击西美好愿望的薳罢居然被吴军打败。薳罢认为是薳泄牵制不力,上报楚灵王把薳泄给宰了。连续三年,经历棘栎麻之战、鹊岸之战、房钟之战,吴王余眜在和楚灵王的对决中,至此已是三战三胜。以致楚灵王灰心了很久,一直到前530年又带领大军东进驻扎在州来,派出荡子等五个将领率军包围徐国,自己则驻扎下来打猎。灵王目的再明显不过,是想通过震慑吴国,来达到攻破徐国的目标。
没想到楚灵王后院起火,几个弟弟联合陈人、蔡人造反攻占都城,楚灵王大军一哄而散,自己自杀而死。攻打徐国的五个将领也只好退兵。吴王余眜逮住了这个好机会,指挥吴军在豫章(安徽西部)大败这支远征军,五个将领都成了吴军的阶下囚。紧接着,吴军攻克了吴楚边境的重镇州来。五年后,楚国在长岸(今安徽当涂)打败吴国;而最后又被吴国主帅公子光用计打败。之后楚国一度又收复了州来,但是前519年吴国攻伐州来,吴国公子光在鸡父(今河南固始)再一次施计打败多国联军,第二年吴国攻克巢城和钟离。
前515年,吴王僚趁着楚平王之死派两个弟弟伐楚国的潜(今安徽六安),楚军回救。吴国公子光借此机会,任用大臣伍子胥推荐的刺客专诸刺杀了吴王僚,自己登上了王位。吴王僚的两个弟弟不敢回国也不想降楚,于是公子掩余逃奔徐国,公子烛庸投奔钟吾国(在江苏新沂)。这个时候的徐国更加狼狈,基本是谁来跟谁的状态,先后投靠过北边的齐国和西边的宋国。这次收留吴国公子,很可能又是被楚国降伏。在吴王阖闾(公子光)的敦促下,徐君章禹和钟吾君既然双方都不敢得罪,只好把两位公子爷送给楚国,打算转移祸水。
徐国和钟吾国的墙头草态度惹火了阖闾,不把这两根墙头草除去,早晚可能在背后捅刀子!此时的吴国文有伍子胥,武有孙武,加上明君阖闾,可谓到达巅峰时刻。前512年十二月,阖闾带领吴军北上进攻钟吾,饱经沙场的阖闾,又有伍子胥和孙武的入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钟吾的国都,一仗生擒钟吾君。正应了孙武“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的战术思想。接下来是徐国了,徐国实力比钟吾国要强得多,当年楚国围攻了半年也没有打下来。而且徐国都城所处的位置比较高,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楼主 林屋公子  发布于 2015-01-18 11:11:00 +0800 CST  
阖闾不忙着让大兵攻城,而是围着徐都城墙转了一圈,考察周围的地形水文情况。不久发现了徐都附近有条大河。“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针对这样的地理状况,很可能在孙武的策划下,阖闾采用了一个在当时非常前卫的方法——堵住高处泻下的水流,反灌城池!于是,他指挥吴国工兵们挑来泥土沙石,堵住河水。日夜不停地赶了几天,终于把这条河流给堵住了。这时候河水开始越涨越高,终于越过大堤,徐都很快就水漫金山了。徐君章禹垂头丧气地剪断头发(吴人是短发,章禹表示顺从)投降了阖闾。阖闾没有杀他而是将他放了,章禹带领遗民又投奔楚国,被楚昭王安置在夷(安徽亳州东南)。
就这样,纵横江淮千年的东夷大国徐,于前512年十二月,为吴王阖闾所灭。
被灭后的徐人哪里去了呢?从史料看,徐人一部分奔楚,一部分降吴;然而从考古发现、传说资料来看,更多徐人似已经厌倦战争而南渡长江了。不但江苏和安徽淮夷故地有徐人遗迹,浙江、江西、湖南也有不少。在浙江一些地方志中都有徐偃王庙、徐偃王祠、徐偃王墓、徐偃王宅、徐偃王城的记载。有些传得更离奇,说徐偃王在亡国时乘船逃到舟山群岛了。其实这并不是不可能,因为在前485年吴国有个徐承出场,此人是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海军将领;徐承当是徐国后裔,可以想象徐国发明了航海技术,一部分徐人在亡国后乘船逃往舟山群岛,但后人却为中华民族创造了第一支海军舰队。之后秦朝还有出海寻仙山的大神徐福也可旁证徐人航海技术之高。
回到我们开篇提到的江西靖安墓,一般认为正是徐人南迁的标志。其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包括徐王盥盘、徐令尹盘、徐王屯又觯、徐王仪楚觯等,不仅制作非常精美,铭文文风、雕刻书法都别具一格,形成了独特的徐淮文化。江苏丹徒出土的徐国乐器也非常有特色,其中有成套的钮钟、编镈、石磬等。镈是钟的一种,内壁每面有两道凸棱,用来切音使用。钟发音洪亮,磬发音清越,结合起来可以发出八音。李白凤先生认为:“徐夷族似乎在音乐方面有着特殊的爱好,仅从出土的乐器来看,徐夷在乐器制作方面是起着革新作用的。”青铜钟的制作铜、铅、锌都要达到最佳比例,难度比礼器、兵器要高,这不仅体现了徐人手工的精湛,也反映了徐国亦是不输华夏的礼仪之邦。
徐人后来以国为姓,主要有徐姓,也有余姓、涂姓的。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时代,在洛邑以北(今山西河北一带)还有徐戎,徐戎的后人按理应该也能姓徐、余、涂,但因为这个国家太弱小,没有留下多少史料,更没有出徐驹王这样的显赫人物,所以徐、余、涂三姓后人极少有认徐戎为祖先的。

楼主 林屋公子  发布于 2015-01-18 11:12:00 +0800 CST  
钟吾国

国名:钟吾
方位:今江苏新沂
姓:?
建立:?
灭亡:前512年灭于吴王阖闾

在上一章讲徐国的故事中,我们提到不少淮夷小国。因为徐国是淮夷中最强的一支,淮夷的兴衰和徐国的兴衰也是紧密相连的,实在是难以分割叙述。从这章开始我们分别讲讲这些淮夷小国。“淮夷”并不是因为夷人居住于淮水而叫淮夷,相反,是因为淮夷迁居此地才有了淮水的名字。淮夷又作隹夷,隹字在甲骨文中像鸟的尾巴,借指鸟类。所以淮夷也就是鸟夷,而东夷部落又普遍崇拜鸟类,所以又称作东夷。很多资料说东夷是鸟图腾,其实图腾和动物崇拜是不能等同的。淮夷南迁到淮水流域的称为南淮夷,留在山东半岛的称为东淮夷。尽管这些国家的史料都不多,但本人还是尽量把每个国家的故事钩沉得最详细,和大家一起探秘这些失落的古国。第一个要说的就是徐国的难兄难弟钟吾国。
钟吾国在现在的江苏新沂一带,是个典型的龙套国家。没有人知道它的来历,也没有人知道它国君的姓,只能根据位置推测出大致是淮夷国家。它的出场是在前515年收留了吴王僚的弟弟公子烛庸。起因是吴王僚趁着楚平王之死派两个弟弟攻打楚国,但吴王僚被公子光安排专诸刺死。两个弟弟中公子掩余逃奔徐国,公子烛庸投奔钟吾国。在吴王阖闾(公子光)的敦促下,钟吾君和徐君不敢得罪吴国,但又有来自吴国宿敌楚国的压力。钟吾君和徐君只好把二公子交给楚国,但还是引起了吴王阖闾的愤怒。三年之后,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辅佐下北上攻打钟吾和徐国,采取先易后难的战略,数天之内灭亡钟吾国,之后又灭亡徐国。
钟吾一带现在有景点马陵山(据说是马陵之战古战场),高产诗人乾隆爷曾经登山题诗“钟吾漫道才拳石,早具江山秀几分”。关于钟吾国的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就只有这么些,考古资料目前也非常薄弱。在21世纪初,宿迁市文物部门在骆马湖边晓店镇峰山脚下接连发现了大量灰色、红色的古代残碎瓦砾,瓦砾经鉴定时间在两千多年前。那么,峰山脚下是否就是钟吾国的宫殿所在呢?我们只有期待更多的考古发现,来进一步探索这神秘的古国。

楼主 林屋公子  发布于 2015-01-19 02:06:00 +0800 CST  
群舒(舒、舒蓼、舒庸、舒鸠、舒尨、舒鲍、舒龚、宗、巢)、桐国

国名:舒
方位:今安徽舒城
姓:偃
建立:约西周初年
灭亡:前615年灭于楚穆王
主要人物:舒子平

国名:舒蓼
方位:今安徽舒城
姓:偃
建立:约西周初年
灭亡:前601年灭于楚庄王

国名:舒庸
方位:今安徽舒城
姓:偃
建立:约西周初年
灭亡:前574年灭于楚共王

国名:舒鸠
方位:今安徽舒城
姓:偃
建立:约西周初年
灭亡:前547年灭于楚康王

国名:舒尨
方位:今安徽舒城
姓:偃
建立:约西周初年
灭亡:约春秋时期灭于楚

国名:舒鲍
方位:今安徽舒城
姓:偃
建立:约西周初年
灭亡:约春秋时期灭于楚

国名:舒龚
方位:今安徽舒城
姓:偃
建立:约西周初年
灭亡:约春秋时期灭于楚

国名:宗
方位:今安徽舒城
姓:偃
建立:约西周初年
灭亡:前615年灭于楚穆王
主要人物:宗子

国名:巢
方位:今安徽六安东北
姓:偃
建立:约西周初年
灭亡:前584—前574年间灭于楚共王
主要人物:巢伯

国名:桐
方位:今安徽桐城
姓:偃?
建立:?
灭亡:前508年之后灭于楚

群舒,是指春秋时期分布在现在安徽舒城周围的若干个舒族小国,可考的有舒、舒蓼、舒庸、舒鸠、舒尨、舒鲍、舒龚、宗、巢等九国,桐国与群舒邻近,也疑似群舒国。我们在讲徐国史的时候都提到过这些小国,它们也都是偃姓皋陶之后,可能是徐人的分支(徐旭生、郭沫若等学者认为徐、舒是一个字,但也有人反对),也是在西周初年被周人逼迫南迁。其分布地域北抵淮河、南及长江、西限霍山、东达巢湖,在现在安徽中部一带。在西周时期这些小国都以徐国为宗主,称淮夷或南淮夷,和西周屡有战争。
春秋前期,徐国和群舒都普遍衰弱,而与此同时齐国和楚国崛起,南淮夷处于齐国与楚国之间,自然成为两大国争夺的焦点。齐国先南下收服了徐国,再利用徐国控制了群舒及淮夷等国,但之后的霸主晋国却对徐与群舒鞭长莫及。晋文公尽管遏制了楚成王北上的步伐,但阻挡不了其东进的道路。楚国于前623年与前622年连续灭亡江、六、蓼三个淮夷国家,剑锋指向徐舒,群舒也一度投靠楚国,但楚国总理(令尹)成大心死后又做了墙头草。这下可惹恼了老楚,总理成嘉新官上任三把火,发兵攻灭舒与宗,活捉了舒国国君和宗国国君,并趁机围了巢国一把。巢国在安徽六安东北,据说西周初年巢伯就朝见过周武王。
两年后,楚穆王死,楚庄王立,无节操的群舒又一次反叛。成嘉和太师潘崇打算突袭群舒,就让公子燮和斗克两人留守郢都。没想到这俩哥们却派人去刺杀他们,玩砸后又抓住楚庄王逃跑,最终被楚大夫庐戢梨和叔麇设计杀死。因为楚国内部的动乱,群舒躲过一劫;之后楚庄王又忙于北上问鼎,也一直没管群舒。直到前601年,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突然进攻舒蓼并灭亡之,重新划分与群舒的边界,并与东方的吴越结盟。可以说楚国此时完全控制了群舒,徐国在群舒的势力完全失去,被楚国驱逐东迁。
但好景不长,楚庄王死后,日益崛起的吴国被晋国唆使叛楚,开始进攻楚国控制的淮夷诸国州来(今安徽凤台)、巢和徐等,因为吴国的强大,群舒国又渐渐叛楚投吴。前574年,舒庸国主趁着楚共王在鄢陵之战败于晋国,引导吴国从舒庸国经过袭击楚国的巢城(可见在此之前巢为楚灭)、驾城、厘城、虺城。楚共王马上发兵救援东方,舒庸人仗着有吴国撑腰风骚地跷着二郎腿看热闹,结果被楚军统帅公子橐师带领一支奇兵迅速搞定。

楼主 林屋公子  发布于 2015-01-26 22:05:00 +0800 CST  
至此,群舒诸国只剩下一个舒鸠。舒鸠比较圆滑,较早投靠了楚国,前549年,楚康王伐吴不成,虎头蛇尾地收兵。吴王诸樊派使者和舒鸠取得了联系,策划背叛楚国。处于吴楚两国交界地带的舒鸠非常可怜,只能随风两边倒,马上又投靠了吴国。楚康王得知消息后派大夫沈尹寿和师祁犁去骂舒鸠国主。舒鸠国主死活不承认背叛,楚康王倒也没法。但第二年,舒鸠国果然叛变。楚令尹屈建带兵伐舒鸠,吴王诸樊带兵来救,结果吴王诸樊被屈建和大夫子强用计杀败,屈建顺手灭了舒鸠。
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楚国不可能屠杀干净舒鸠人,也不可能对舒鸠人完全控制。舒鸠国虽然灭亡,但族人还生活在这一带。前508年,桐国(今安徽桐城)背叛楚国投向吴国,吴王阖闾与名臣伍子胥谋划,让舒鸠假装进攻桐国,引诱楚军前来送死。此时桐国明反、舒鸠暗叛,舒鸠宗主派使者给楚昭王说:“请大王假装来攻打我族,我族就逃到桐国去,这样我们就能里应外合灭亡桐国了!”好一个无间道,但是没有忽悠住楚国。试想一下,舒鸠如果没有幕后老板的话,有什么理由去攻打近邻来取悦楚国呢?令尹囊瓦打算将计就计,摸清吴国的位置,突击吴国一把。但吴国早有准备,囊瓦反而被吴国水师击败。
舒鸠及群舒、桐国从此不见史册,应该是融入吴、楚两国了。舒尨、舒龚、舒鲍三国只存其名,无具体事迹,应该也是春秋年间为楚国所灭亡。汉代在群舒一带设置舒县、居巢县、枞阳县等,东吴大都督周瑜就是“庐江舒县人”。值得一提的是在安徽安庆北边还有个巢,一般称为“南巢”,和巢国隔着巢湖南北相对。这个南巢在当时也小有名气,据说就是夏桀被商汤流放之地,《淮南子》:“汤败桀于历山,与末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不过也有说南巢就是巢,现在巢湖还有个地方叫作放王岗,里面有个景点桀王墓。

楼主 林屋公子  发布于 2015-01-26 22:05:00 +0800 CST  
甲父国

国名:甲父
方位:今山东金乡
姓:?
建立:?
灭亡:约西周时期灭于徐

甲父国,在现在微山湖西边的山东省金乡县一带。不知道甲父国是什么时候建立,也不知道甲父国是什么时候灭亡的。只知道前526年,齐景公迫使徐国、郯国、莒国加入以齐国为首的联盟集团。曾经的东夷霸主徐国早已辉煌不再,成为北边的齐国、南边的吴国、西边的楚国争夺的金三角。这次徐国又降服于齐国,并把甲父国的大鼎当作礼品送给齐景公。可以推知甲父国大概在西周时期被徐国灭亡,大鼎一直被徐人当作纪念品保存。可能是徐国征服甲父,齐国又征服徐国,所以徐国认为齐国才真正有资格拥有这件重器吧。

楼主 林屋公子  发布于 2015-01-27 23:18:00 +0800 CST  
皖国

国名:皖
方位:今安徽潜山
姓:偃
建立:?
灭亡:?

安徽省得名是因为清代的安庆府(安庆市)和徽州府(黄山市),今天的安徽还简称“皖”或者“徽”,但应该很少有人知道,安庆市潜山县以前有个皖国。余秋雨笔下的《寂寞天柱山》写的就是潜山,也就是文献中说的“皖公山”。皖国偃姓,很可能也是群舒的一支,一来地理位置接近;二来“皖”是偃姓,又从“白”,和皋陶的“皋”一样都崇尚白日。但皖国不见于先秦文献。只有《史记》佚文提到“皖,偃姓,皋陶之后”,此外伟大的唯物主义作品《论衡》中提到“庐江故皖侯国”,这些都是皖国的最早记载。
近些年,在潜山县南约10公里的薛家冈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一些陶器、石器、玉器,潜山县北的彰法山则出土了西周到战国的一些青铜酒器、兵器。两个地区的出土文物实现了时代对接,很可能是某族人沿着河道从潜山南往北迁徙,可惜没有更多证据证明这是皖国遗存,皖国的历史和文化如何只能是个难解之谜了。

楼主 林屋公子  发布于 2015-01-27 23:18:00 +0800 CST  
钟离国

国名:钟离(终黎、童丽)
方位:今安徽蚌埠、凤阳
姓:嬴
建立:?
灭亡:约春秋时期灭于吴
主要人物:柏、康

钟离,是个非常冷僻的复姓。战国有想嫁给齐宣王的“凤姐”钟离春,西汉有韩信窝藏的逃犯钟离昧,唐代有八仙之一汉钟离。他们都是先秦古国钟离的后人,也有部分钟离姓人改成了钟姓。钟离又叫终黎,是嬴姓淮夷的一支,在现在安徽蚌埠、凤阳一带,在史料中出现时已经是吴国的一个城池了。据《春秋》记载,前576年十一月,鲁国的叔孙侨如和晋国士燮、齐国高无咎、宋国华元、卫国孙林父、郑国公子鳅、邾国某代表和吴国人在钟离开展国际峰会。此后,钟离又一度落于楚国之手,后来又被吴国夺取。钟离和州来(今安徽凤台)、巢(今安徽六安东北)成为吴楚经常争夺的三个边城。
前518年的“采桑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原来吴国的卑梁和楚国的钟离两个邻城都盛产桑叶,大家知道春蚕吃了桑叶就能吐丝,丝绸可以做高档奢侈服装,所以桑叶也成了当地人争夺的经济资源。吴楚连年开战,也没有明确的国界线,自然桑树所有权也有争议。所以有一次,两个城池的采桑女就在郊外打了起来,我说这棵桑树是我的,你说是你的,两个女汉子吵不过就用武力解决。后来双方的家长开始打群架,然后又惊动了当地有关部门。结果两位市长纠集起各自的武装力量开始小规模冲突起来,钟离市市长猛一点,不但打败了卑梁人民,还顺便往卑梁扫荡了一圈才回家。这样一来让吴王大怒,又下令吴军攻克了钟离城,还附带了个巢城。
钟离国文献阙载,所幸考古方面有所成就。2006年,在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发现了春秋时期钟离国君柏的墓葬。这个墓葬有几点非常特别,可谓是考古史上首次发现。一是圆形墓坑,我们知道墓冢一般是圆形,但墓坑都是方形,钟离国的圆形墓坑实在别出心裁。二是该墓葬的封土、填土均为黄、青、黑、红、白五色颗粒混合花土。五色土并非天然所成,而是要经过人工将五种地区的土壤采集并混合,说明在春秋应该就有五行思想了。三是在墓坑中间也出现了这五色土,并且构成从中间向四周的二十条辐射线,整体呈扇面状,有专家认为是象征性的天文遗迹现象。四是在墓坑周边建有十八个馒头形的土丘,直径一米五到三米不等。土丘中放置着大量的土偶,又有专家认为可能和女娲造人的神话有关。
确定墓主身份的因素还是出土的几件有铭青铜器。有把戟上写着“童丽公柏之用戟”,童丽与钟离近音,应可通用,可以确定这个墓的主人是钟离国名柏的国君。振奋人心的是,2007年在凤阳县临淮关镇卞庄又发现了一座类似柏的袖珍墓葬,其中又出了一件青铜钟,上面写着“童丽君柏之季子康”,故又可以确定是钟离君柏的小儿子康的墓葬。当然,关于墓葬之谜,还要等更多的发现与研究才能解答。

楼主 林屋公子  发布于 2015-01-27 23:19:00 +0800 CST  

楼主:林屋公子

字数:32389

发表时间:2015-01-15 09:4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27 11:14:38 +0800 CST

评论数:13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