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再读春秋之六: 楚霸庄王的传统逞强

齐晋和谈
齐国求和的态度很诚恳。当然,这个时候也无法不诚恳。
齐国使者国佐来了,说给晋国钱和宝物(类似战争赔款),并答应还给鲁国和卫国原来被齐国占据的土地。
韩厥还是一样按照礼仪来对待国佐。但是主帅郤克不答应。郤克认为我现在灭你齐国都有可能,你给我谈什么和?如果真要和,那就两个条件,一是把萧君叔子(也就是那个取笑他们的齐顷公妈妈)来晋国做人质;二是把齐国的所有道路都改成东西走向。那样你们要是再欺负人,我们晋国军队就可以长驱直入。
这两条件的侮辱值不会比当年顷公取笑F4差多少!哪里有用长辈做人质的?
国佐听了也很愤怒,说齐晋算兄弟之国,齐侯的母亲也是晋侯的母亲,哪里有这样侮辱自己母亲的?而且道路都是根据地理实际情况修建,哪里能都改成一个方向?你这样明显是欺负我们,不想议和了!
郤克得势不饶人,也强硬说,就是不议和,你能怎样?
国佐愤概说,我们齐国也是千乘之国,偶尔小败还不足于削弱我们实力,元帅你如果不肯议和,那就再打一战,如果我们又打败了,那我们齐国就军民全出,再打,如果三战都输,那我们齐国就灭了,都是你晋国了,也不用什么国母为质,什么化阡陌为东西了。
说完就走了!不谈了!不是你谈不谈,而是我先不谈了!(太气人了)
这话是很软,但是语气很硬,态度更硬,这就很可怕了。谈判交流的话语和态度如果太硬容易把谈判本身搞僵,叫僵硬。
这下,晋国这边也傻了!谁都知道兵无常胜,齐国这样带着怒火的羞辱回去,士气又会高涨起来了!
而且,鲁国、卫国听说有退还土地这么实在的和谈条件,自然更加倾向于和谈罢兵了!
郤克却感觉出乎意料,明明是我可以主动得盛气凌人,我打赢了,为什么我不可以任性?为什么突然就变成了这么尴尬的气氛?
其实这个道理和齐顷公当年一样,叫欺人太甚!
郤克本也不会真想继续打,因为他听说楚国开始动员出兵了,要出来救齐国(就是之后的阳桥之战),所以心里也有估计。之所以这么坚持无非是想借这个机会多要点利益,多欺负一下齐国,没想到,一不小心就过了!
有实在利益的孙良夫当即表示这个屁股他可以搽,这个锅他可以背。就马上去追国佐,说郤克其实是不敢擅自主张就和谈,刚刚我们鲁国和卫国就一起表态了,并劝说了,他现在也同意了。
许多时候,和事佬的“和”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是你面子大,而是双方正好需要一个台阶下!
鲁国:我是台阶!
卫国:有地给我,我也可以是台阶。
于是,晋、鲁、卫、曹和齐国和谈。齐国认你晋国大哥,退还鲁国、卫国的土地。晋国释放逢丑父,并退兵。
曹国:那我来的车费谁给报一下啊!
自此,鞌之战结束。获胜回家的郤克一发不可收拾,如日中天的郤氏家族也跟着鸡犬升天。不过,郤克能够居安思危,不把自己的子弟强行提拔入卿,反而是老成谋国,努力平衡各方族势力。据说没人为此争功。士会看到儿子士燮最后才进城,有点不高兴,就埋怨儿子是不是认为自己的老爸不想见你?士燮说军队打了胜战,国人一定会热烈欢迎,如果我走在前头就容易被大家关注,不等于抢了主帅的荣誉?然后,晋景公准备赏赐郤克,但是郤克说,这是国君教导有方,将士用命,他个人没什么功劳;要赏赐士燮,士燮说,这是荀庚的节制和郤克的指挥,才有这样的胜利,我没有什么功劳;要赏赐栾书,栾书说这是士燮贯彻指令坚决,士兵严谨,我哪里有什么功劳。
这是好现象,不争功,还互相谦让,但可能是谦让过头了,导致景公的许多赏赐都赏不出去的样子,所以年轻的王可能误会了,既然都不是你们的功劳,那就是我的功劳了?
所以,晋景公在此后就自我感觉良好,以为霸业又回来了,一副功成名就的死相。不久,又开始高度信任娱乐大亨屠岸贾,并进一步猜忌着开启了清理士族大夫的内部活动。
而齐顷公作为失败的一方立即回家面壁思过,痛改前非,吊死问丧,恤民修政。齐国反而因祸得福,用血泪培养成熟,把一代顽笑国君成长为靠谱国君,齐国也因此变得强大起来。
真正郁闷的只有楚庄王了,因为他已经去世了,看不到自己策划的齐晋矛盾。而且楚国自己却因为楚共王年幼镇不住局面,又发生了内乱。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5-07 18:08:00 +0800 CST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5-08 19:08:00 +0800 CST  
所以,楚庄王遇到了最好的时代,楚国的血狼本性还在,中原的柔软战风还在,他远可以夺取到更多的利益,但是他停下来了,在一个十字口掉头了。
历史也调头了,把可能给楚国的机会转给了秦国。
喘过气,反过神来的中原诸侯以晋国为代表,马上重视楚国,并认真扶持了吴国。
自此以后,原本在南方横冲直撞的楚人居然干不过也在南方的吴人,或许就是因为一直流淌在楚人身上彪悍的血液,在进击中原后,被中原软化了!
此后的楚国更像是一个中原诸侯。就像现在那些少数民族,除了身份证户口本上注明外,他们身上的其他符号基本都汉化了。
但我们并不会因此而怪罪楚国。毕竟历史无法验证我们的推论是否正确。我们可以给出另一个解释,如果楚庄还在按照原来的方式,灭了陈、郑、宋,那等于迅速唤醒晋、齐、鲁等国,他们会提前联合起来对抗楚国。而参照秦国发展统一的步伐(时间点),此时的楚国还完全达不到可以抵挡联军的实力。内部政权还没有进化到“有方略,能持续”的统一思想来指导统一的步伐。同时,楚国内部的经济实力(GDP)还达不到能和中原一起消耗,维持住持续战争的需要。这种情况下,楚国可能会获得一时的得势,但马上又会被晋齐打败,宋、郑、陈不但会马上复国,连那些以前被灭的国家也会蠢蠢欲动。
从另一个方面讲,楚庄王的精神文明建设之旅没有能进取中原,却能消化已有的南方地盘。就像是狮子老虎,你吃了那么多,就算你还能杀人,但到时候你不但吃不下新猎物,还会因为奔跑反胃把原来的食物都吐出来。(这个比喻有点恶心,不要脑补画面了)
文化不能增加武力的硬度,还可能削弱强悍,但是会让你变得更有韧性。
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多苦多难,几次要亡,却始终不亡。正是有这条文化绳子把大家串在一起,不放弃,不抛弃。文化的底蕴会让这个民族“多难兴邦”。
这种韧性也体现在此后楚国的历史进程中,吴国能灭他的国都但亡不了楚国,还能迅速恢复到楚国原来的样子。同样,强大的秦统一天下之后,还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历史没有如果,也就没有好坏。
只有讨论历史的我们有好坏,才会说人家的好坏。
楚国的未来就像晋国的未来一样,晋文公看不到,楚庄王也看不到,我们能要求他什么?至少人家在治国上已经做出同代人不可比拟的卓越成绩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5-08 19:10:00 +0800 CST  
明星孟优
国君和领导一样,事情不一定都你亲自去做,就算是去打战,你出场了,但是很少需要你去真刀真枪地杀人。你要做的是管理,是把握局势的大方向,做出判断,做出处理。管理和决策是复杂的过程,一个人的智力和视野毕竟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懂,所以就需要一群智囊。智囊里面装着各种智,接下来就是看你能不能兼听则明了!
所以,能不能纳谏,纳不纳得准成为一个君王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
楚庄王一定认为这个标准不过分,因为他确实是个品质优秀的君王。现在流传下来关于他的许多小故事,这些苛刻的文人能用“自己人”的口气来讲述这些事情,说明他们认可楚庄王。除了楚国中原化给文人带来的亲切感(认同感)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楚庄王应该是真得这样做(不靠作秀啊,不靠水军来吹牛)。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文人对他的爱,就是历史很少记载他随便杀人。就算是那三年喝酒不上班,也只是在门口写了几个字用来吓人,并没有真正杀了谁。
不随便杀人说明他会善待人。
楚庄王有这样的性格和观念,身边很快会团结一批能臣良将,如用虞丘子、子孔、孙叔敖、子重、子反、蒍贾、伍参、申叔时、申公巫臣等,但是关于他的故事却不止流传的这些人。
据说,楚庄王在三年娱乐期的时候喜欢了一匹马,就像现在那些贵妇人喜欢阿猫阿狗一样。贵妇人把狗叫成儿子,给它穿衣服,吃标准餐,俨然就是亲身骨肉。楚庄王也差不多,按照大夫的薪酬标准给予这匹马伙食、“衣着”、住所。但是这马没有那个命,没过多久就因为过度肥胖而死去。楚庄王很伤心,就做出了一个很没有道理的决定,真的还要按照大夫的礼仪来埋葬。
大夫们怒了,你发工资就算了,那反正只是个伙食问题,无非说马的开销和我们一样,现在它死了要按照我们规格来葬,那以后我们就像马一样了?你让**是我们(的样子),那我们便是**了!
楚庄王也怒了,不服吗?可以,那先葬你,然后再葬马。这样就不会发生什么“以后你们像马一样”,而是马像你们,满意吗?
晕,这不是一样吗?考我们逻辑诡辩,直接说谁反对就杀谁不就可以了?考逻辑我们不怕,我们怕的是考胆量。
大家就不敢说了。
从后来楚庄王的雄志来推理,这些爱马、葬马什么的都不是最终的文章,他的本意是要借着马的事件实践自己的权威,测试一下朝野。
大夫臣服了,楚王很满意,接下就可以找个台阶收场了!
这个时候一个叫孟优的戏人(《史记》的名人)跑过来大哭,说自己也爱这匹马,太心痛了!
楚庄王很奇怪,我自己是真是假都不知道,你这么搞得比我还悲痛。(演戏本来就是演员的本质工作,拿手就来)就问他什么意思?
孟优说,我们楚国地大物博,钱都花不完,为什么只是用大夫的礼仪来安葬这匹马呢?应该用国王的礼仪才对。
楚庄王听后,才知道老孟原来在这里等着,用软手段在这里等,以其人之道反制其身。楚庄王为了避免“身”被继续制,就只好收回命令。按你说的,以后我死了不也是要像**安葬吗?这个孟优厉害,借力发力,解题发挥,人家用没有反对的方式反对。我也不用杀他了!我也可以借此收手了!
那就按照传统的葬礼来吧!可以炖汤吗?!
双赢!
马:想不到冰火两重天的故事除了我的心情外,还有肉体。
因为楚庄王有一个“化蛹成蝶”的蜕变过程,所以受到文学、艺术、戏剧的喜爱,这样的故事就像背景音乐一样,很多,会很默契地配合着他的转变,就算其中有夸张或者张冠李戴的可能,也无需计较了。就不再一一举例了,现在来点比较实在的。比如,兴修水利。
春秋时候,农业为王,所以水利直接关乎国力。楚庄王应该很清楚这一点,军政一体的国家一直都很重视后勤保障。楚国能围困宋国九个月,说明其有强大的后勤补给,充足的粮食和完善的运转机构。要知道前方一个战士的口粮,你运输过去要消耗几倍的代价(就算是快递员,也要吃饭啊!)。所以,家里有没有粮食,很重要,而要生产粮食,有没有水利,更重要。
楚国在楚庄王期间建设了著名的灌溉工程--期思陂、芍陂。他们就像都江堰一样,通过调节水位既可防下游水涝,又可供下游灌溉,至今还在发挥作用。加上修建的云梦大泽水库等,这些工程使得楚国的耕种面积扩大,而且接近水源,土地肥沃。
这些功绩,能记在楚庄王名下,也算是他的幸运,因为他遇见了一个天才,孙叔敖。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5-09 21:02:00 +0800 CST  
楚有孙叔敖
孙叔敖有个很出彩的故事,足于让他一出场就自带光环。他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外出,高高兴兴玩耍去,却哭哭啼啼回家来。他的母亲就问他为什么,他说今天外出时候看见了一条双头蛇,听说看见双头蛇的人不久就会死去。他母亲又问那只双头蛇呢?孙叔敖说,他怕以后再有人看见,就把他打死了埋起来。
他母亲说,我听说暗中助人的人,上天对他必定有善报,你一定不会死。
自己都要死了,还会想到别人。高尚的品质没的说了,这么出彩的故事必将感动楚国!
果然,孙叔敖不但没有死,还获得了一堆点赞的群众,并由此开始最后还做到了楚国的令尹。
双头蛇:到底是谁说见过我的人会死?明明是见过孙叔敖的蛇会被打死好不好?
这确实应该是谣言。其实,日常生活中,除了有关于双头蛇的谣言外,还有一些关于帅哥的谣言。我们的艺术情怀常常习惯认为能做出如此英雄举动,获得一堆点赞的孙叔敖应该是帅哥?其实不是!帅哥只是观众们的一厢情愿。实际上孙叔敖个头不高,头发稀少,两条腿还有点不一样长。
当然这种相貌也符合奇人的特征。难到正是因为比双头蛇的相貌还奇特(都两个头了),所以这条双头蛇克不死他?
那就“大难不死必有厚福”吧!
获得了大家支持的孙叔敖快速取得了一定的威望,大家都愿意听他了,那他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当然,此刻他的理想还不是去楚国朝廷做官,而是兴修水利。他曾经向一个不知道名字的人(可能是某个比较有技术天分的农民伯伯)学习了水利工程的知识,但一直没有机会运用。现在可以带着大家试一试身手了。
孙叔敖所在的地方是河南省固始县期思,这里在当时还比较“穷山恶水”,地理环境太过天然,雨量多的时候就涝死,没下雨的时候就旱死。所以,孙叔熬就带领大家修建了一个陂,把上游河流的水位抬高,并开了一条渠引导到平原,这样没有下雨的时候就有水可以灌溉,下大雨的时候也可以排涝。这个有点类似都江堰功能的水利工程给楚国形成了雩娄(念鱼楼)灌区,大大提升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造福子孙的事情自然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孙叔敖的名声越来越大,良性循环,带来越来越多的人支持。不久,孙叔敖又捣腾了一个更大的水利工程,建个水库,形成了云梦大泽。之后,他的名声终于传到了郢都,楚庄王听见了!
楚庄王说,这样的人不能只是造福一方,应该要造福一国。
那时候,中原的人民没什么见过大海,就认为这样的大水库应该可以叫海了,有点类似于云南的洱海意思,于是,就形成了传说中的“孙叔敖举于海”。这“海”就不是现在大海的“海”,水都不是咸的!
故事有点*丝逆袭的样本。一个家庭普通、相貌普通的孙叔敖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成为楚国令尹,太励志了。说努力那是必须的,说相貌普通也有可能,只是家庭,其实还真不普通。
来到固始期思之前,孙叔熬是住在郢都。他叫孙叔敖之前是叫蒍熬。实际上,他的祖父是做到楚国令尹的蒍吕臣,父亲就是那个成功预测成得臣兵败城濮之战的蒍贾,楚国的工正,司马(对应中组部部长,中纪委书记)。只是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楚庄王初年为了压制若熬家族,起用了蒍家和屈家进行制衡,虽然蒍贾弄死了斗般,但不久自己也被斗越椒弄死了。
蒍贾死后,他的妻女就跑到了固始这里,隐名埋姓,儿子蒍敖,子孙叔,就直接叫孙叔熬,不蒍了。此时的孙叔熬已经20多岁了,一去没多久,就开始修期思陂。
所以,那些说孙叔熬出身平民,举于海的人,有点断章取义的感觉。
这也解释为什么他在水利方面那么厉害?这其中有他个人关于水利知识的天赋和勤劳努力之外,还有其他原因。他带着上流贵族的知识储备来到基层,接受了当地无名氏丰富经验的传授,相当于练功的大侠打通了任督二脉,有内有外,相结合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下基层,到广阔的农村去,你会大有作为。
回来后,就提拔。而且一提就涨停,直接做令尹。
当然这种经历不是对每个人都能适用,我们就不敢再用“举于海”劝大家都去农村。大家手中的牌不一样,不能只看一张。
登上楚国权力顶峰的孙叔敖也没有忘本,很快就开始了一个新的伟大征程,修建芍陂(念切杯)。在大别山,根据西、南、东三面高而北面低的天然优势,在北面修建了一座陂,蓄水成大型水库,直接造福安徽境内寿县等4.2万公顷良田,因为这个工程经过芍亭,所以就叫芍陂。这个工程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2015年还被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这便是所谓 “沧海变桑田” 的故事,原来的灾区现在变成了富裕区,动辄跌停的垃圾股现在一言不合就拉个涨停。
而且,做到令尹的孙叔敖理想没有变,谦虚谨慎的性格特点没有变,吃苦耐劳的思想品德没有变,甚至因为经历了家族的起起落落后,显得更加成熟。还有一个没有变,那就是处世处事因势利导的理念。这是治水的理念,也成了他治国的理念。
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老百姓和水其实是一个道理。所以能治水的老孙一接收治国就能融会贯通,很快就赢得良好口碑。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5-10 23:32:00 +0800 CST  
楚国富裕了,楚国人有钱了,楚庄王觉得应该叫老百姓们把马车修的高大一点,夏利换奔驰,至少也要奥迪,就准备下一道命令想修改车辆建造标准。孙叔敖建议说,你这样强迫人民改变自己的习惯,会引起他们的不满,不如我们把街道两头的门槛修高一点,这样小的车不好过去,人们自然会选择大一点的车。楚庄王觉得有道理。果然,不久,大车就在楚国街道上流行起来了。
马:大爷的,敢情不是你来拉!
通过修改《交通法》达到换大车的虚荣后,找到爆发户感觉的楚庄王又觉得楚国的钱币制作的太小,不够大气,难于体现我楚国作为产铜大国的气派,就要求把原来2厘米直径的一元铜镚儿,统一换成3厘米。这样磨在手里多有感觉啊!
但是,楚庄王没有听到别人对他的赞赏,反而是埋怨。孙叔敖解释说,你把铜板变大了,商人都吃亏了,这个市场都乱了。不能在这样下去了。
是啊,谈到钱的问题,老爸都没得商量。
不该硬顶着人民干啊!更何况还是谈钱伤感情的事。
楚庄王就赶紧改回小钱币。经济这门道很深,因为商人很奸。你一个只会打仗、好学周礼的楚王确实不在行,更不要说还涉及到金融,通货膨胀啊什么高端概念!
楚国强大了,楚王可以膨胀,通货却不膨胀。实际上楚庄王也是明白人,这颗自我陶醉的小内心也只在国内耍耍,要到了中原那就变得非常谨慎。尤其是面对晋国这样大国,所以在邲之战之前,在打与不打的节点前,楚王很犹豫。他十分信赖令尹孙叔敖,毕竟这几年,在治理楚国上,孙叔敖从农业入手,再到各项朝政,搞得井井有条。
一个人的威信和说服力不是一天就能获得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几千个日日夜夜,辛辛苦苦赞出来的人品。这就是孙叔敖的成长之路,所以到了今天才会让楚庄王力排众议,接受孙叔敖的建议,撤兵。
但是在撤兵的路上,楚庄王又因为伍参的建议做出了新的判断,决定还是回去与晋国干一架。
十分难得可贵的是,孙叔敖并没有因为楚王不听自己的建议而故意赌气。这是真正的忠臣,事前尽力说,给王足够的信息和分析,辅助王做出判断,不管有没有采纳。在王决定后,事中都要尽力做,努力实现王的意图。
忠臣的孙叔敖这么说也这么做,所以继续跟着楚王去打晋国。并且在关键的时候建议楚王趁势一鼓作气直接进攻,直接促成打败了晋国的邲之战。
这才是真正的尊重领导。不是现在泛滥的民主思想下,说领导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会尽力说服领导,如果领导最后不听,就用真理在手中的勇气坚持自己意见。然后还能继续说什么自己尊重领导?这是自私到都不知道自己的自大,扯什么蛋?
其实,孙叔熬在邲之战中的建议也都有治水思想的痕迹。他认识到战场上士兵的一鼓作气势如虎的壮举,应该是和溃坝决堤的水流有一样的画面?这还是水利专家的胜利。所以,老师总是叫我们好好学习,终身受益。你真不知道自己学的东西什么时候会用到,甚至用到了你还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会想到这一出,石头蹦出一只猴子,你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这是学习的量变到了运用的质变。
所以,思想的闪光常常要“送”给那些打通任督二脉的学霸,因为他们已经融会贯通,一通百通。通过治水,了解自然,理解自然,参透万物,进而到结合自己家族的兴衰成败,孙叔熬在对待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政治生涯(生命)也有一致的态度。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5-10 23:34:00 +0800 CST  
中华有孙叔敖
顺势而为,而不是动辄“人定胜天”改变自然;理解官场、权力,顺势而为,而不是说别人错,自己对,然后还得理不饶人。
当时有个叫狐丘的老人跟孙叔敖说,你做令尹有三利,有高爵位、有强权力、还有富钱财。但是,三利的同时也有三害,你爵位高,别人没有,就会被人嫉妒;有权力分割就容易与君王形成矛盾,招来楚王猜忌;有财富,消费层面会比较高,就容易引起别人的怨恨。
这是一个事实,如同大自然的山一样矗立在每个权臣的面前,这是由人的本性形成的社会形象,任何人都无可避免。
如同两千年后,黄炎培问毛 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
孙叔熬思考片刻,回答这位老人说,爵位给我尊贵的地位,但是我会用卑下的心态去对待人,消除他们对我的嫉恨;权力给我断事的机会,但是我会更加谨慎小心,不越过边界,消除君王对我猜忌;财富给我有过奢侈生活的机会,但是我习已惯清贫的生活,会尽量将楚王的赏赐分给别人吧,消除他们对我的怨恨。
总结起来,这种处世哲学,就是迁就!平易近人一样可以让你显得尊贵但不盛气凌人;依礼行权一样可以让你实现抱负但不专权独断;乐善好施一样可以让你温饱愉悦但不仗势欺人。这种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
不过,孙叔敖做到了!至少第一步,清廉,他死后连自己的棺材本都没有;其次是和善,他虽然得到了楚王的宠幸,并充分信任,但是他与人为善,哪怕是政见不和,甚至家族仇恨,也未见到其有公报私仇的动作。再者就是守礼,礼在当时的地位就如同现在的法,治水,劝农,练军,本本分分,从不拉帮结派。
因为做到了这些,所以孙叔熬之后,并未在楚国政治上形成了孙氏家族。而其获得的肯定使得后世子孙引以为荣,都跟着不再姓蒍,而是成为一个新的姓,孙或孙叔。
他的儿子严格按照父亲的要求,在埋葬了孙叔敖后,就乖乖回到山里去过农民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在市场卖柴的时候,被孟优偶遇。孟优认出了他,了解情况后,十分震惊,没有想到楚国令尹的儿子居然会如此落魄,就决定帮助孙叔熬。孟优是历史上第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善于模仿人,就花了一段时间专门模仿孙叔熬的样子,在等到孙叔熬儿子肯定后,他就去找楚王。
在楚王面前,孟优大概是说了一场单口相声,或者是演了模仿秀之类的节目。楚庄王吓了一条,太像了,就问他要不要出任楚国的令尹?这当然是开玩笑,你个说相声的艺术家哪里能妖得住朝堂上那些王公贵族?但孟优却不是用这个理由推脱,而是说外人都在传楚国的令尹不能去当!
楚王来劲了!为什么我的管家就不能当?
找死啊?我最好的位置你居然说不想要,不能要?难不成你们都要做楚王?孟优解释说,因为孙叔敖做了令尹后,死了连棺材本都没有,儿子也只能靠砍柴度日。
楚王一听突然想起来了,原来孙叔敖生前一直拒绝自己的赏赐,不是家里已经有足够财富,而是他这个人不需要财富。但这种事情不能持续下去,否则外面真的以为我们公司的工资这么低,那以后还这么招人才呢?
个人可以,但制度不可以!
楚王就把孙叔敖的儿子叫来,要给他钱,大笔钱;要给他地,黄金地皮,但是孙叔敖儿子都拒绝了。楚王就问为什么?他说是自己父亲交代的。楚王说那你也不能就这样一直靠砍柴度日啊!
你们父子这样是露脸了,全国都说你们好,那我不是被打脸了?
不要把自己的名誉建立在别人的毁誉的身上。现在有些老人只要儿女一言不合,就要出去,离家出走,独自流浪,你是独立了,自强了,但是就给自己的子女一个“不孝”的骂名压力。
孙叔敖的儿子感觉事情确实有点像楚王说得那样。就说,我父亲交代,如果楚王一定要赏赐什么,就请你把楚越之间有寝丘给我吧?
那个地方贫瘠,偏僻,风水不好,名字还难听。总之,最大的特点就是没什么人要!
孙叔熬不傻,这才是它的忧点,没人争夺,以我儿子的智商和地位才能保得住。
这么偏远,估计孙叔敖也是找了好久才发现的。
楚王也理解了,也佩服,就同意了。
我们现在很难知道,孙叔敖这个选择是不是对的,有多对?因为那块地的贫瘠,没有人去争夺?那是楚国贵族不要,你这么就能确定隔壁爆发户(越国)不要?后面没有记载有人去争夺,那就当做没有了,但也没有记载其子孙后来都有谁了?总之好坏都没有证据了。但是有一点可以推测出来,明哲保身的孙叔敖只是把自己在世的时候做到最好,而不是把楚国的以后做到最好。他这样安排自己的儿子,肯定预见到楚国的隐患,楚庄王一旦不在了,楚国极有可能会发生动乱,而那个时候以自己儿子的智商根本没有办法在复杂的楚国朝野上立足,所以远离才是安全。
这还是孙叔敖明哲保身的思想延续。
的确,38岁的孙叔熬去世两年之后,霸主楚庄王去世了。此时的楚国虽然强大无比,但也是危机重重,因为强人楚庄王为了进取中原,把楚国武装到了一个顶峰,军事,经济实力强大意味着各派政治势力也是实力强劲。手里有刀枪,只要一言不合就很容易干起来。楚庄王把楚国当做一张弓拉满起来,不管对向谁,哪个诸侯都怕,这是楚国的巅峰荣耀。但是他还来不及考虑如何继续,或者是放松下来,自己就去世了,于是这个满弓就在对外后,也可能对内,抑或失去了牵制就乱射一通。
儿子楚共王就深受其害,并且这个害将一直伴随楚国很久。
楚庄王时代培养起来的权臣所埋伏的内斗隐患,在他去世的第一年就爆发出来了。巫臣在与楚庄王弟弟子重争夺令尹官位失败后,害怕被报复就逃到晋国。但是子重并没有因此而放过他,而是杀了他留在楚国的家人。这件事彻底激怒了巫臣,他就是把自己余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培养吴国上,使得吴国很快具备了袭击攻打楚国的实力。自此,楚国进击中原的步伐彻底停下来了。
因为吴国,楚国后方不再是稳定的后方。
别人是屁股着火,楚国是屁股上火了!
着火你灭了便是,但是上火你就不能吃再吃香喝辣,否则今天灭了,明天就又上火了!
楚国为此痛苦不堪。
而晋国却因此又有机会再次崛起,重新夺回霸主。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5-12 23:35:00 +0800 CST  
中华有孙叔敖
顺势而为,而不是动辄“人定胜天”改变自然;理解官场、权力,顺势而为,而不是说别人错,自己对,然后还得理不饶人。
当时有个叫狐丘的老人跟孙叔敖说,你做令尹有三利,有高爵位、有强权力、还有富钱财。但是,三利的同时也有三害,你爵位高,别人没有,就会被人嫉妒;有权力分割就容易与君王形成矛盾,招来楚王猜忌;有财富,消费层面会比较高,就容易引起别人的怨恨。
这是一个事实,如同大自然的山一样矗立在每个权臣的面前,这是由人的本性形成的社会形象,任何人都无可避免。
如同两千年后,黄炎培问毛 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
孙叔熬思考片刻,回答这位老人说,爵位给我尊贵的地位,但是我会用卑下的心态去对待人,消除他们对我的嫉恨;权力给我断事的机会,但是我会更加谨慎小心,不越过边界,消除君王对我猜忌;财富给我有过奢侈生活的机会,但是我习已惯清贫的生活,会尽量将楚王的赏赐分给别人吧,消除他们对我的怨恨。
总结起来,这种处世哲学,就是迁就!平易近人一样可以让你显得尊贵但不盛气凌人;依礼行权一样可以让你实现抱负但不专权独断;乐善好施一样可以让你温饱愉悦但不仗势欺人。这种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
不过,孙叔敖做到了!至少第一步,清廉,他死后连自己的棺材本都没有;其次是和善,他虽然得到了楚王的宠幸,并充分信任,但是他与人为善,哪怕是政见不和,甚至家族仇恨,也未见到其有公报私仇的动作。再者就是守礼,礼在当时的地位就如同现在的法,治水,劝农,练军,本本分分,从不拉帮结派。
因为做到了这些,所以孙叔熬之后,并未在楚国政治上形成了孙氏家族。而其获得的肯定使得后世子孙引以为荣,都跟着不再姓蒍,而是成为一个新的姓,孙或孙叔。
他的儿子严格按照父亲的要求,在埋葬了孙叔敖后,就乖乖回到山里去过农民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在市场卖柴的时候,被孟优偶遇。孟优认出了他,了解情况后,十分震惊,没有想到楚国令尹的儿子居然会如此落魄,就决定帮助孙叔熬。孟优是历史上第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善于模仿人,就花了一段时间专门模仿孙叔熬的样子,在等到孙叔熬儿子肯定后,他就去找楚王。
在楚王面前,孟优大概是说了一场单口相声,或者是演了模仿秀之类的节目。楚庄王吓了一条,太像了,就问他要不要出任楚国的令尹?这当然是开玩笑,你个说相声的艺术家哪里能妖得住朝堂上那些王公贵族?但孟优却不是用这个理由推脱,而是说外人都在传楚国的令尹不能去当!
楚王来劲了!为什么我的管家就不能当?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5-12 23:37:00 +0800 CST  
找死啊?我最好的位置你居然说不想要,不能要?难不成你们都要做楚王?孟优解释说,因为孙叔敖做了令尹后,死了连棺材本都没有,儿子也只能靠砍柴度日。
楚王一听突然想起来了,原来孙叔敖生前一直拒绝自己的赏赐,不是家里已经有足够财富,而是他这个人不需要财富。但这种事情不能持续下去,否则外面真的以为我们公司的工资这么低,那以后还这么招人才呢?
个人可以,但制度不可以!
楚王就把孙叔敖的儿子叫来,要给他钱,大笔钱;要给他地,黄金地皮,但是孙叔敖儿子都拒绝了。楚王就问为什么?他说是自己父亲交代的。楚王说那你也不能就这样一直靠砍柴度日啊!
你们父子这样是露脸了,全国都说你们好,那我不是被打脸了?
不要把自己的名誉建立在别人的毁誉的身上。现在有些老人只要儿女一言不合,就要出去,离家出走,独自流浪,你是独立了,自强了,但是就给自己的子女一个“不孝”的骂名压力。
孙叔敖的儿子感觉事情确实有点像楚王说得那样。就说,我父亲交代,如果楚王一定要赏赐什么,就请你把楚越之间有寝丘给我吧?
那个地方贫瘠,偏僻,风水不好,名字还难听。总之,最大的特点就是没什么人要!
孙叔熬不傻,这才是它的忧点,没人争夺,以我儿子的智商和地位才能保得住。
这么偏远,估计孙叔敖也是找了好久才发现的。
楚王也理解了,也佩服,就同意了。
我们现在很难知道,孙叔敖这个选择是不是对的,有多对?因为那块地的贫瘠,没有人去争夺?那是楚国贵族不要,你这么就能确定隔壁爆发户(越国)不要?后面没有记载有人去争夺,那就当做没有了,但也没有记载其子孙后来都有谁了?总之好坏都没有证据了。但是有一点可以推测出来,明哲保身的孙叔敖只是把自己在世的时候做到最好,而不是把楚国的以后做到最好。他这样安排自己的儿子,肯定预见到楚国的隐患,楚庄王一旦不在了,楚国极有可能会发生动乱,而那个时候以自己儿子的智商根本没有办法在复杂的楚国朝野上立足,所以远离才是安全。
这还是孙叔敖明哲保身的思想延续。
的确,38岁的孙叔熬去世两年之后,霸主楚庄王去世了。此时的楚国虽然强大无比,但也是危机重重,因为强人楚庄王为了进取中原,把楚国武装到了一个顶峰,军事,经济实力强大意味着各派政治势力也是实力强劲。手里有刀枪,只要一言不合就很容易干起来。楚庄王把楚国当做一张弓拉满起来,不管对向谁,哪个诸侯都怕,这是楚国的巅峰荣耀。但是他还来不及考虑如何继续,或者是放松下来,自己就去世了,于是这个满弓就在对外后,也可能对内,抑或失去了牵制就乱射一通。
儿子楚共王就深受其害,并且这个害将一直伴随楚国很久。
楚庄王时代培养起来的权臣所埋伏的内斗隐患,在他去世的第一年就爆发出来了。巫臣在与楚庄王弟弟子重争夺令尹官位失败后,害怕被报复就逃到晋国。但是子重并没有因此而放过他,而是杀了他留在楚国的家人。这件事彻底激怒了巫臣,他就是把自己余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培养吴国上,使得吴国很快具备了袭击攻打楚国的实力。自此,楚国进击中原的步伐彻底停下来了。
因为吴国,楚国后方不再是稳定的后方。
别人是屁股着火,楚国是屁股上火了!
着火你灭了便是,但是上火你就不能吃再吃香喝辣,否则今天灭了,明天就又上火了!
楚国为此痛苦不堪。
而晋国却因此又有机会再次崛起,重新夺回霸主。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5-12 23:38:00 +0800 CST  
第六篇 结束!谢谢,还有第七篇继续自娱自乐了


楼主 杨正再东周  发布于 2019-05-13 23:32:00 +0800 CST  

楼主:杨正再东周

字数:70282

发表时间:2019-03-03 04: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19 19:40:31 +0800 CST

评论数:8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