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古都│三品大同乾楼之二(赞乾楼)
















上一篇贴子【三品大同乾楼之一、咏乾楼】,说得是大同乾楼的前世(地址:http://tieba.baidu.com/p/4875471326)。本篇贴子说一说大同乾楼的新生。

明代大同乾楼到底寿数如何,因为起、止年代都不详,大概也快三百岁了吧(从1372年徐达大同筑城到1649年多尔衮大同屠城,筑城当年不一定马上建好乾楼,屠城之际乾楼也不一定完全毁灭)!

又过了不到四百年,历史进入公元2011年,乾楼老家大同的民众,在古城复兴的宏伟工程中,决定在原址复建一座乾楼。

大同乾楼复建工程准确的开工和告竣日子,我都没有掌握和找到,但是有吧友用照片记录下几个重要的节点时间。

2011年4月,北城墙开工建设。大同西北角城墙之上,乾楼遗址处杂草丛生,几个柱础散落在城墙上。










这张照片取自2009年11月21日的贴子。

楼主 ゞ淚眼朦朧ゞ  发布于 2016-11-28 19:47:00 +0800 CST  
2012年,大同市古建筑文物保管所对亁楼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24个柱础,说明当年亁楼之雄伟瑰丽,名不虚传。同时,这些柱础的发现也为复原亁楼提供了实物依据。当时站在城墙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西城墙和北城墙在此交会,并向正西北方向延伸出近十米,形成一个倒扣的“Y”字形状。



这张照片同样取自2009年11月21日的贴子。



这是用谷歌地图拼起来的一幅图,明显看出,为了在西北角建筑“乾楼”,这块城墙角的面积明显比其它三处要大。

就在这处约八十平方米的城墙上,一个个用大石凿刻而成的柱础有序地嵌入城墙黄色的夯土中。从柱础的分布可以看出,当时亁楼的规模确实十分宏伟。放眼整个山西乃至全国,大同亁楼是城墙上楼阁式建筑中的佼佼者。

从遗留下的二十四个柱础可考,大同明代乾楼规模十分恢弘壮观,平面为十字形,共有四根里金柱,四根外金柱,二十根角柱和檐柱,一共二十八根(遗失四个柱础石)。与梁思成先生编的《营造则例》中十字形楼观大木作结构十分吻合。


位保证乾楼的稳固性,复建的亁楼基础贯穿13米高的城墙再直通而下深入地下。在柱础以下3米部分(城墙体内)做井字格基础,柱础石采用当地特有的玄武岩制作,表面雕刻花饰。下面三张照片引用自:2011年9月22日,【2011小洁走城建,跟我看北城墙的建设】(地址:http://tieba.baidu.com/p/1218283516)。



在城墙乾楼位置遗存的墙体内钻孔浇注楼身桩基。



从这部分墙体的基础看,残存的墙体已缩小了很多。



来到城墙顶部看到正在灌注的乾楼桩基和已经灌注好的桩基。

2012年6月8日,吧友“品味人生ABABAB”发贴【西,北城墙修复进程】。(http://tieba.baidu.com/p/1644550370)保留下当时乾楼复建进度信息。



柱础石下面预留的是乾楼台基,高度为1.6米。



乾楼的地基已经全部做好,正在定位、安放柱础石。



柱础石采用当地特有的玄武岩制作,表面雕刻精美花饰。



为保证楼体建筑质量,柱础石必须精准定位,为此而使用了必要仪器。



吊线取直、取平。

楼主 ゞ淚眼朦朧ゞ  发布于 2016-11-28 19:47:00 +0800 CST  
2012年6月19日,吧友“475158299”发贴【乾楼复建进程!2012-06-19】(http://tieba.baidu.com/p/1674928949)。















十天之后,乾楼最基础的大柱已立起来了。 全部大木料采用的都是进口“红心白皮”的红花梨木。照片中看到的就是木料本身原色。

2012年6月份应耿市长要求,在原有的设计基础上增加一层四面抱厦,三层在原来两层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夹层,由原来的"三明层四暗层"变为了"三明层五暗层",使整体外部观感更为美观。如果说设计之初的乾楼给人一种高却单薄的感觉,那么更改设计之后的乾楼则犹如一个穿上了铠甲的将军一般,瑰丽宏伟。

比较保存在华严寺大殿的模型和复建完工之后的乾楼,更感到新乾楼之壮硕宏伟。

吧友“jiuxingqi”发贴【2012-09-08 北城墙】(地址:http://tieba.baidu.com/p/1848604096),披露:“乾楼改变设计:四面增设抱厦,已打柱础。上面两层也变更设计,近几天出图纸”。









注意看照片下部为抱厦新浇注的基础和柱础石。



此图是从洪字楼三楼站在条凳上拍的。抱厦的柱础看的更全面。

楼主 ゞ淚眼朦朧ゞ  发布于 2016-11-28 19:48:00 +0800 CST  
吧友“sxdtzpf”2013年6月28日发贴【换个角度看乾楼】(http://tieba.baidu.com/p/2421364380),拍摄了乾楼施工现场几张照片:(31七图)



无名的建设者,为了大同古城复兴,在高空作业。



这是来自晋中古建专家杜工,60多岁了,天天爬上五十多米高的地方监督指导。



劳动者的笑容最灿烂。



工间小歇,一定要注意安全。



艺高人胆大,一定要注意安全。



真材实料大木构,原汁原味原传统。



真材实料大木构,原汁原味原传统。

楼主 ゞ淚眼朦朧ゞ  发布于 2016-11-28 19:48:00 +0800 CST  
2013年10月19日,吧友“大同城墙”全程见证了乾楼宝顶安装过程,并拍下有意义的照片(地址:http://tieba.baidu.com/p/2659194811)。宝顶全铜铸造,高度3.2米。起吊时间是10点24分,历时1小时11分钟,到11点35分,安装成功。



楼刹顶部结构:刹顶内部用刹杆稳固,承露盘内部用钢结构支架稳固。



安装吊带,准备工作就绪。



正式开始起吊,时间是十点二十四分。



平稳上升,三百吨的吊车可够给力。



高度够了,开始转臂。



缓缓下降、对准。



屋脊上的师傅们认真仔细地承接缓慢下降就位的乾楼铜质镏金宝顶。



成功落下,接下来就是调整了,吊带已经放松了。



调整完成,时间是2013.10.19,上午11:35。



吊车吊臂已经离开。

2013年11月,随着建筑塔吊的拆除,高大瑰丽的乾楼亮相于古城大同城墙乾位。乾楼主体土木工程胜利告竣,之后开始门窗等细部小木做工程和油漆等。

之前,没有想到复建的乾楼会如此的精美。乾楼是目前大同古城复建的最漂亮,古建筑工艺水平最高的杰作。不同于鹳雀楼、秋风楼的混凝土仿制复建,大同乾楼是全木制结构。这座立于大同城墙“乾”位上的瑰丽角楼,再现了云中八景之一,名不虚传。

那座仅留有28个柱础供后人想象的神秘楼阁如今重现“镇楼秋爽”盛景,让雄伟的古城墙更加亮丽多姿。大同乾楼的建筑工艺堪比永济鹳雀楼、万荣秋风楼,是目前大同古城复建的最漂亮、古建筑工艺水平最高的楼阁建筑。

大同亁楼属于纯木结构大体量高层建筑。它以一种后来居上、舍我其谁的姿态重现于古城的西北角台之上,屹立于古城八卦方位之首的“亁”位上,镇守着大同古城。

在城墙之上建高大楼阁,不是唯一,也极罕有。大同乾楼,巍峨高耸,挺拔壮硕,古代是大同一处重要景观。

新复建的大同乾楼,更显瑰丽、醒目。配合乾楼下正在修建的护城河及庭院等建筑物,必将成为大同一处重要高端文化交流平台和观光游览景点。

明代乾楼共有28根立柱。现增加周围抱厦之后,新复建乾楼平面亦呈十字形,主体使用三十二根柱,其中四根里金柱,八根外金柱,八根檐柱,十二根角柱。底层四面延伸卷棚式抱厦,厦与厦两角相连,四十四根柱,其中二十八根角柱,十六根檐柱,周遭为廊。立体为明五檐三层密檐歇山攒顶,底十六角,上八角楼。攒尖顶的脊、庇攒于一点,戴之以铜胎镏金的“宝顶”。“宝顶”座为琉璃制作。整座楼共用七十六根巨柱,极具富丽堂皇、雍容华贵之气质。

乾楼工程主体大木结构统一采用进口红花梨木材制作,该木材原木为"红心白皮",主体大木材料均采用红花梨芯材制作。

除四十四根外围抱厦柱单棵木材就能保证高度要求外,其余三十二根巨柱都需要几根拼接在一起。乾楼共用长短柱子合计228根,每根柱子至少抱铁箍两道,增强了柱子的单体受力性能,每层柱子除中央四根井柱外均设有方形辅柱,与柱子之间采用螺纹钢贯通拉结,较好地分担了柱子的单体承受荷载。各层施做随间阑额,上铺通身平板枋(至少跨越两间,多者跨越三间),大梁采用通身榫卯扣接的安装方法,以使柱子之间横向链接成为一个整体,起到了加固的作用。柱头凸榫贯通平板枋伸入大斗底部,使纵向构件良好搭接在了一起。

现在,远观亁楼,它似一位穿着铠甲的将军,护卫着大同古城墙。

外地朋友在网上说:
“大同虽是经济薄弱市,但因自古就古建众多,是中国历史建筑的博物馆。故大同修复古迹讲究原汁原味,原材质,原工艺,原址修复。北京有个房产项目在大同古城内修一片钢筋混凝土民居,被大同人诟病!大同自己修的一定是土木架构”。
“若说奢侈,大同所有复建的古建全部是用进口非洲大木,很粗的一根根独柱。大木架构,古法建造,不惜材料,不惜工本,原址原貌修复是大同古建修复的特点!这些修复的千年建筑会继承大同自古就古建众多的传统,使大同古建的精华再传承千年不倒”!
“看到大同纯大木建造的物品,心中就激动、兴奋不已”。


特别说明:本贴的绝大部分信息都来自于网络、贴吧。本人所作仅仅是简单基础的收集、整理、编辑工作。涉及的一些专业知识,例如乾楼各部名称、楼刹组成部分、铜镏金宝顶细节含义等等,也是现抄于网络。当然,通过组织编写本贴,也学到一些知识。在此,向本贴引用到的各方资讯原属各位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后面的第三篇贴子,想向大家求教和探讨如何充分发挥“乾楼”在大同转型发展,和今后长远时代中独特作用的问题。可能有点太不自量力了。 但如能起到提点“抛砖引玉”的作用,不是也有意义吗?

楼主 ゞ淚眼朦朧ゞ  发布于 2016-11-28 19:48:00 +0800 CST  
附件:复建乾楼记(本贴很多知识性信息来自这篇文章,特向王国华先生致谢)




复建乾楼记
王国华
http://news.idoican.com.cn/zhjzb/html/2015-07/17/content_5505664.htm?div=5

2013年10月底,伴随着大同北城墙乾楼工程顶部纯铜宝顶安装工作的结束,那座仅存在于文字记载中的“云中八景”之一“镇楼秋爽”的传说,那座仅留有28个柱础供后人想象的神秘楼阁,那座被清代匠人做成模型保留下来的瑰丽,也是两年来大同人民期待已久、关注已久的乾楼终于重现在世人眼前。自2012年6月开始立柱以来,山西省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克服重重困难,历经两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乾楼工程主体木结构的安装。


乾楼位于大同市明代城墙西北角台之上,是古城墙四座角楼中最为高大宏伟的一座,因其位于八卦十二方位之首“乾位”而得名。建成以来一直被视为 “镇楼”。又因其建筑平面为十字形,每层均有八个翼角层叠而上,俗称“八角楼”。在古代,社会文人雅士、远近宾客常登楼远眺,风景独具特色,所以被列为大同八景之一。然而不幸的是,这座历史古迹在清末毁于兵燹。


乾楼毁后,在上华严寺大雄宝殿内还保存有一座乾楼的木雕模型,据传是清代一位木匠模仿乾楼制作的。但其究竟是木匠的想象之作,还是依据乾楼实物按比例制作而成,已无从考证。


2012年,在大同市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中,大同市古建筑文物保管所对乾楼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24个柱础,说明当年乾楼之雄伟瑰丽名不虚传。同时,这些柱础的发现也为复原乾楼提供了实物依据。当时站在城墙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西城墙和北城墙在此交汇,并向西北方向延伸出近十米,形成了一个倒扣的“Y”字形状。就在这处约八十平方米的城墙上,一个个用大石凿刻而成的柱础有序地嵌入城墙黄色的夯土中。


柱础有黑、灰、白3种,其中黑色的最大,其正方形底座边长108厘米,底座上部有圆形突出柱基,直径60厘米左右。从柱础的分布可以看出,当时乾楼的规模确实十分宏伟。


放眼整个山西乃至全国,乾楼城墙正负零以上45米的标高,城墙脚下地坪以上57.56米的高度,都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工程,是山西楼阁式建筑中的佼佼者。


不同于一般性古代木结构的限制高度,也不同于鹳雀楼等复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历史名楼,乾楼属于纯木结构大体量高层建筑。


伴随着大同城墙修复工程的尾声,乾楼以一种后来居上、舍我其谁的姿态重现于古城的西北角台,屹立在古城八卦十二方位之首的“乾”位,镇守着大同古城。


乾楼在原有的城墙遗址上做独立基础直接贯通近13米的城墙直通而下,柱础以下3米的部分做井字格基础,柱础石采用当地特有的玄武岩制作,表面雕刻花饰。


早在设计之初,针对雁北地区的气候特色以及乾楼工程各方面的特殊性,原大同市市长耿彦波携建设单位领导与设计院共同研究后决定选用进口红花梨作为乾楼工程主体大木结构用材。乾楼工程主体大木结构统一采用进口红花梨木材制作,该木材原木为“红心白皮”,主体大木材料均采用红花梨芯材制作。


乾楼共用长短柱子合计228根,每根柱子至少抱铁箍两道,增强了柱子的单体受力性能,每层柱子除中央四根井柱外均设有方形辅柱,与柱子之间采用螺纹钢贯通拉结,较好地分担了柱子的单体承受荷载。各层施做随间阑额,上铺通身平板枋(至少跨越两间,多者跨越三间),大梁采用通身榫卯扣接的安装方法,以使柱子之间横向链接成为一个整体,起到了加固的作用。柱头凸榫贯通平板枋伸入大斗底部,使纵向构件良好搭接在了一起。


一层直接以7米高的柱子贯通一层明、暗两层,结构可谓稳固,三层明层中央四根井柱贯通一个明层、两个暗层的15米长的通天柱,使三层三个檐纵向良好地结合成一个整体。


每层于柱头阑额所在平面的十字相交处以及大梁的上皮十字相交处施做拉结铁件,以更好地达到稳固梁架的作用。乾楼平面为十字形,屋面采用布瓦屋面加琉璃剪边的形式铺瓦,顶层采用传统攒尖顶与十字歇山相结合的杂式做法,复杂的结合形式加上50余米高的施工平台标高,对施工单位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严峻的考验。


乾楼部分暗层柱子之间设有斜撑,木质的地袱、叉手使平面形式更为稳固。


乾楼二层梁架的补间斜角梁上均施以“忄”字形槽钢加固,增加了内外挑檐力的均衡性,以及结构的稳定性,三层的两个暗层阳角、阴角处内外柱子之间以螺纹钢贯通拉结的方法固定,使暗层空间平面稳固性更加牢靠。


2012年6月份应耿市长要求,在原有的设计基础上增加一层四面抱厦,三层在原来两层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夹层,由原来的“三明层四暗层”变为了“三明层五暗层”,使整体外部观感更为美观。如果说设计之初的乾楼给人一种高却单薄的感觉,那么更改设计之后的乾楼则犹如一个穿上了铠甲的将军一般,瑰丽宏伟。


每层檐部以及平座之下均设有踩数为五踩或七踩的斗栱一层,它们的存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使乾楼整体形制外观更加美观之外,还起到了承上启下传导力的作用,另一方面木质斗栱的存在起到了缓解各种荷载的良好作用,再者,斗栱的存在也为各层檐出挑提供了保障。


乾楼每层椽子与檩条搭交的地方除最基本的椽钉固定以外,还都钉有铁制的拉杆椽,望板采用红花梨表皮材料。


◆乾楼脊刹
1.性质:乾楼为道家风水楼,脊刹内涵与佛教塔刹应有明显区别。
2.构造:自下而上有云台——八仙楼(周边环以山花蕉叶)——上下枋、束腰——八棱宝柱(四正面贴四灵兽,四斜面贴瑞兽饕餮)——仰覆莲花——承露宝盘——宝珠串——火焰宝珠构成。承露盘周边饰如意纹及风铎36枚。
3.材质:通身用五彩琉璃施造,以青绿色调为主,但承露盘与顶部宝珠(3枚)和火焰纹饰均为铜制镀金做法,周边四根铁链用铜制镀金做法。
4.结构:刹顶内部用刹杆稳固,承露盘内部用钢结构支架稳固。
5.优点:其材质、色泽与乾楼屋顶的绿色琉璃剪边及绿黄色斗方浑然一体,可达到历久弥新,永不退色的效果。
顶层塔刹采用丼字枋木层层扣接而上的形制,中间立有两根五米长钢管接起来的通刹杆。塔刹底座平台四角处有四条长脊戗固。


2013年秋,乾楼复建工程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施工,终于屹立于大同古城中,一座历史名楼再度出现在人们眼前。飞阁流丹,下临天地,宝顶晃耀,上出重霄,瑰丽的建筑,宏伟的气势为古城大同增添了一派雄浑和无限风华。
(作者单位系山西省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本贴完,谢谢大家浏览。

楼主 ゞ淚眼朦朧ゞ  发布于 2016-11-28 19:51:00 +0800 CST  

楼主:ゞ淚眼朦朧ゞ

字数:6272

发表时间:2016-11-29 03:4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5-07 14:51:40 +0800 CST

评论数:1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