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明朝为什么要"海禁"

当祖阐等人携带册封诏书、大统历和文绮纱罗,与洪武五年(1372年)五月出发时,日本的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南朝征西府所在地大宰府被今川了俊攻陷,等祖阐等到达博多时,该地已为北朝所有。先前作为对明交涉对象的怀良亲王与菊池武光一起,固守高良山去了。祖阐等人被扣留在博多圣福寺一百多天,之后于次年的六月,抵达北朝控制下的京都,与室町幕府接触,并在京都逗留了两个月。足利义满遣宣闻溪、净业、喜春等人与明使同行至明朝,向明太祖进贡马匹方物。但对日本国内局势已有了解的明太祖,认为足利义满一非国王,二无表文,三以臣下身份擅使国家权力与中国外交,拒绝接受足利义满的进贡。鉴于北朝持明天皇已经被足利义满架空,因此明太祖视仍有一定权力的怀良亲王为日本正统,不再与北朝继续交涉。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7 19:59:00 +0800 CST  
在经过屡次的接触之后,明朝了解到日本南朝利用倭寇来对付北朝,并为其掠夺财富,以作为其军费的主要来源。日本南朝对于倭寇袭扰中国沿海的问题,并不肯在实际行动中加以禁绝。因此明太祖也恢复了最初的严厉口气,诏书中警告怀良亲王,中国至日本,顺风扬帆仅用五天。于是,双方的交涉在洪武九年(1376年)之后达到了低谷。之后,日本以怀良亲王的名义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五月和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两次入贡,但这两次入贡均无表文。怀良亲王本人也已于1374年在隈部城将征西将军职位让给了良成亲王。而1379年和1380年,今川仲秋正忙于进攻征西府隈部城所在肥后地区,以及进行菊池十八外城包围战,因此这两次入贡绝非怀良亲王所派遣。在明太祖拒绝了日本的两次所谓贡使之后,洪武十四年(1381年)所谓日本国王怀良的使节,第三次来到南京进贡。明太祖第三次拒绝了这次入贡,并倭寇继续入侵中国沿海为由,表达了准备讨伐日本的决议。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7 20:00:00 +0800 CST  
这封不知道那里来的信可以说是对明太祖朱元璋的一次严重挑衅。不过,这个挑衅显然不是日本国王怀良所发。洪武十四年的时候,征西府隈部城已经被日本北朝军队攻陷。时任征西将军、即日本国王职位问良成亲王已经逃进了金峰山,当然不可能接到明太祖的诏书。当时最有可能收到明太祖诏书的是当时的九州探题今川了俊,其次是曾于1374年派遣伪使冒充日本国王怀良的岛津氏。这两方如果以日本国王怀良名义写信,即使写的再嚣张,事后也不会找到他们头上。所以所谓扬日本国威的国书,其实是一封连自己真名都不敢留的匿名信,其目的也是为了栽赃别人。而收到回执的明太祖虽然极其不满,但是鉴于蒙元两次东征的失败,仍未远征日本。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7 20:16:00 +0800 CST  
一开始的外交努力失败后,明太祖开始转而加强沿海防御。在罢太仓黄渡市舶司的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正式成立了水军。以水军二十四卫,每卫船五十艘,军士三百五十人来看,拥有一千二百条船只规模的水军应该军容盛大。但是平均下来,一条船仅有七人维持,可见这时的明水军船只并不大。这样的船在河川上或许会有作用,但是用于海防,能起到的作用颇令人怀疑。同年六月,倭寇进攻福建沿海郡县,福州卫出军捕获倭船十三艘,俘获倭寇三百余人。以平均数来算,每条船上有二十余名倭寇,这个数量跟朝鲜方面的记录吻合。可见乘员仅七人的明朝沿海水军战船,在防御倭寇方面,显得极为吃力。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7 20:16:00 +0800 CST  
朱元璋在洪武四年(1371年)颁布禁海令之后,考虑到明朝水军的船只少而小,在倭寇袭扰中往往不能追敌,于是在次年(1372年)下诏浙江、福建九个沿海卫所建造海船六百六十艘,同时将原有船只改造成多橹快船,以防备倭寇。洪武六年(1373年),德庆侯廖永忠上书,建议多造多橹快船,平常在沿海巡逻,以备不测。倘若倭寇袭击,则用大船冲击,快船追敌。明太祖对这个建议也非赞赏,同年三月,下诏广洋卫指挥使和横海为指挥使为正副总兵官,出海巡逻,防备倭寇。这种出海巡逻,御敌海上的政策,开始逐渐在地方上推广开来,而明代海防体系,也借此有了大致雏形。但是这个雏形因为明太祖寄希望于外交,而仅仅只是一个雏形。当洪武十六年(1383年),与日本的交涉正式宣告失败,屡次要求日本禁倭反倒被日本推诿羞辱之后,明太祖意识到,只是靠言语让倭寇不再为寇是不现实的,要打到倭寇不敢为寇,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明太祖把倭寇防御政策重心由外交向海防建设倾斜。明帝国的海防架构,才真正快速构建起来。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7 20:17:00 +0800 CST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太祖命令汤和巡视东南沿海,筹划建设海防,汤和则向明太祖推荐了原方国珍的侄子方鸣谦。在回答明太祖的御倭政策中,方鸣谦回答:“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兵,水具战舰,错置其间,俾倭不得入,入亦不得传岸,则可制矣。”在明太祖与方鸣谦的问答中,有明一代的海防建设的规划被正式确定下来。即沿海可登陆地点修筑堡垒要塞,使一切可以大规模登陆的地点均有士兵驻守。同时,用战舰在沿海守备据点之间巡逻交错,使得倭寇不能轻易从海上靠近陆地。即便靠近陆地,也被堡垒和驻军所阻,不能再构成危害。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7 20:18:00 +0800 CST  
汤和按照方鸣谦的建议,在浙江西部沿海修筑城池五十九座,设立备倭行都指挥使司。从当地每户有四个男丁的居民家庭中,抽一名青壮年为兵,一共抽兵五万八千七百人,分驻沿海各地。到了洪武二十年(1387年),汤和完成浙江西部沿海防务后,又以浙西海防建设为例,派遣江夏侯周德兴前往福建,重新规划沿海卫所防御。福建共新修城池一十六座,增设巡检司四十五个,水寨五座,募兵一万五千余人,构成了严密的水、陆防御体系。广东则在洪武十七年开始,新增沿海卫所并修筑烽火台,以防备倭寇。至洪武二十三年,明太祖下诏沿海卫所和巡检司,每百户办置战舰两艘,在海上巡捕盗贼。至此,东南沿海的防御设施基本构建完成。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7 20:24:00 +0800 CST  
以上的防御架构,组成了海上和陆地两道防线。海上由明朝水军驾驶军舰在海上来往巡逻,遇到倭寇入侵,则歼敌与海上,使其不能靠近岸边。如有遗漏,当倭寇近岸之时,由沿海烽火台探知,举火报警,一层层传达至巡检司及卫所,再由卫所规划防御,灭倭于登岸之时。这样,从巡逻船队—水寨—烽火台—巡检司—卫所,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纵深防御体系。明代的海防建设,在洪武末年大致完成。这个防御体制相当成功,以后有明一代的海上入侵抵御政策,也都大致以洪武末年的规划标准进行。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7 20:24:00 +0800 CST  
鉴于早期对明派遣使节的失败原因,足利义满很用心的避开了可能引起拒绝的一切不利因素。此时足利义满已经将征夷大将军的职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足利义持,辞去了律令官制中最高官位的太政大臣,出家为僧,法号道义,这就是其国书中自称准三后道义中道义的由来。而准三后也不是什么官职,而是指按照三宫即太皇太后宫、皇太后宫、皇后宫享受优待,准三后道义的含义就是受皇室待遇的道义和尚。足利义满用这样的称号,完全撇开了天皇臣下的身份,而遵循古法,则是表达其已经是能够代表日本国行使外交权力。正副使祖阿、肥富,则是,做僧侣打扮的同朋众(服侍将军左右,担任艺术、茶道、杂物等工作)。这次出使的发起者足利义满和使节团成员,在当时的身份即非公家,也非武家,完全避开了以前洪武时期拒绝足利入贡的理由。所谓的飘寄海岛的中国人,实际上也就是在倭寇袭扰中被掳掠的中国人。送还被掳中国人,也是明显讨好中国的行为。这样使得日本使节终于可以正式的面见明朝皇帝,而非以往的连见都不准见。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7 20:26:00 +0800 CST  
因战乱金印丢失后,大内氏 “日本国王之印”模造木制伪印(毛利博物馆藏)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7 20:29:00 +0800 CST  
确立了朝贡关系,也就意味着官方的勘合贸易可以正式进行了。勘合贸易中,除开必要的使节外,其他成员均为贸易商人。室町幕府将军掌握着遣明船的许可证,也就是称臣纳贡后由中国发给的到港许可堪合。由将军向下发放堪合,即将对明贸易的经营权下放到幕府对外的经营主体。这个经营主体在第一次到第八次遣明船时期,是由幕府直接经营的船只,堪合由幕府直接发放给船主。从第九次遣明船开始,地方势力强大的守护大名和寺社,也参与朝贡贸易来跟室町幕府将军分一杯羹。此后堪合就不再由幕府直接发放给船主,而是发给守护大名和寺社,由幕府、守护大名、寺社三方共同参与。但是有时幕府并未派船,而是大名和寺社来组织。其中在第十三次朝贡贸易时,堺港商人也从以往的搭乘幕府、大名和寺社的船只中独立,成为新的经营主体而承包了整条遣明船。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7 20:30:00 +0800 CST  
遣明船耗资巨大,幕府在发放堪合时,要收取三百贯的堪合礼钱,实际上就是把明朝发给的堪合,以三百贯一枚的价格卖给前往中国的各方势力。船只费用可以参考《大乘院寺社杂事记》的资金募集情况。在1434年,遣明船渡海时,船主楠叶西忍的费用列表如下:船只往返一次的租金为三百贯;船只修理、船上用具制作购买费用为三百贯;船员四十人,往返工资一共为四百贯;粮食、饮水、常备药品费用为五百贯,合计一千五百贯。大乘院寺社根本无力单独支付这份数额巨大的支出,实际由十三个社共同负担的,每个社出资约一百二十贯。大乘院为筹集这次遣明船的费用,在寺社所属庄园征收“渡唐反钱”,甚至引发了农民暴动。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7 20:42:00 +0800 CST  
永乐二年,倭寇劫掠浙江穿山千户所,又于“大谢、桃渚、赤坎寨、胡家港诸处海寇登岸,杀掠军民”。
永乐四年,“倭寇威海卫。指挥扈宁力守三日,都督统兵来援,始退” 。
永乐六年,“倭寇成山卫,掠白峰头、罗山寨,登大嵩卫之草岛嘴,又犯鳌山卫之羊山寨、于家庄寨,杀百户王辅、李茂。不逾月,寇桃花兰寨,杀百户周盘。郡城、沙门岛一带抄掠殆尽”。
永乐七年正月,“倭寇犯东海千户所,退依鹰游山”。 永乐八年,“倭寇攻破大金、定海二千户所,福州罗源等县,杀伤军民,劫掠人口及军器粮储……遂乘势攻围平海卫城池。指挥王儁督战,百户缪真等战死。自辰至戌,贼始退散” 。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8 06:58:00 +0800 CST  
永乐十一年正月,“倭贼三千余人寇昌国卫爵溪千户所,攻城。城上矢石击之,贼死伤者众,遂退走至楚门千户所。备倭指挥佥事周荣率兵追之,贼被杀及溺死者无算”。
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四, “倭贼入旅顺口,尽收天妃娘娘殿宝物,杀伤二万余人,掳掠一百五十余人,尽焚登州战舰而归”。
永乐十四年五月,直隶金山卫奏:“有倭船三十余艘,倭寇约三千余在海往来。”六月,登州卫奏:“有贼船三十三艘泊靖海卫杨村岛。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8 06:59:00 +0800 CST  
永乐十五年六月,下西洋宦官张谦等一百六十余名官兵在浙江金乡卫沿海猝遇倭寇,“贼可四千,鏖战二十余合,大败贼徒,杀死无算,余众遁去”。
永乐十六年五月,金山卫奏称“有倭舡百艘,贼七千余人,攻城劫掠”,“敕海道捕倭都指挥谷祥、张翥,令以兵策应。又令各卫所固守城池,贼至勿轻出战,有机可乘,亦不可失。务出万全”。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8 07:00:00 +0800 CST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永乐朝的倭寇与元末以及洪武时期的倭寇相比,有三个明显的变化。一是规模明显增加。记载有来袭倭寇的数量都在千人以上,少则三千,多则七千余。永乐四年那次虽然没有记载倭寇数量,但从威海卫下辖三个千户所,且有坚固城池的情况下,倭寇仍然连攻三天可以推测,来袭倭寇的数量必然不会少。
二是来袭倭寇改变了以往游击式的袭扰方式。有不少例子都是倭寇正面进攻沿海卫所,而且都给沿海明军造成较大伤亡,其中大金、定海等千户所更是直接被攻破。这说明倭寇具有较为严密的组织,是可以发动大规模攻坚战役的武装集团,从朱棣下令沿海“各卫所固守城池,贼至勿轻出战”从洪武年要求主动出击,到永乐不要轻易出城来看,明朝对永乐以来倭寇的战斗力有较高评价。这些明显不可能是已经灭亡的日本南朝残兵可以发起的。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8 07:06:00 +0800 CST  
虎口夺食一般的行为自然引起了足利义满的不满,为讨好朱棣,足利义满在永乐五年(1407年),将倭寇当贡品献给明朝,从而得到了明朝的封赏。然而随着永乐六年(1408年)五月六日足利义满死去,二十二岁的足利义持完全掌握了将军实权。被“神国日本说”催眠得不知天高地厚的足利义持,认为对明称臣是日本的耻辱。在幕府重臣斯波义将死后,足利义持将对明政策改为敌对,于永乐九年(1411年)和明朝断绝了外交关系。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8 07:08:00 +0800 CST  
而自斯波义将死后,日本的国内局势就开始相当不稳。足利义持此人心胸非常狭隘,他为报复其父长期把持朝政,在父母死后拆毁了其住所。在支持其继任的斯波义将死后,足利义持立刻恩将仇报地清洗了斯波氏。足利义持低劣的政治才能导致各地不断爆发战乱,室町幕府也因他分裂。一直到他卸任,反室町的叛乱就未成停息。在足利义持与明断绝外交之时,就自称“本国开辟以来,百事皆听诸神”、“灵神托人谓曰:我国自古不向外国称臣”,并一改其父的打击倭寇政策,对倭寇行为置之不理。暴怒之下的明成祖甚至把对日讨伐计划提上了日程。然而这位足利义持将军对当时的外交完全没有常识,在拒绝对明称臣纳贡的情况下,还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派遣使节,可笑地要求明朝开放对日贸易,来获取高额利润。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8 10:10:00 +0800 CST  
在中日断交后愈演愈烈的倭寇袭扰中,明成祖也在洪武末年的基础上继续不断加强沿海战备。辽东半岛是重点建设地区之一。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二月,辽东总兵官刘江于旅顺口、望海埚、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头等地修建烽台七座,以加强警戒。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8 10:11:00 +0800 CST  
随后的永乐十七年(1419年)六月,爆发了著名的望海堝之战。 望海堝之战并非一个孤立的战斗,而要跟同年五月在朝鲜半岛庇仁县等地爆发的倭寇入侵事件结合在一起看。一支七、八十只船所组成的倭寇劫掠船队,在朝鲜沿海分成两股分头行动,一股在朝鲜沿海劫掠,一股袭击中国辽东。永乐十六年(1418年)八月,刘江巡视金州卫抵达望海堝。望海埚地处金州腹地,位于金州城东北三公里金顶山上,地势平缓高旷,背有小黑山,西南有大和尚山。登上金顶山,沿海诸岛,尽收眼底,所以被称为望海埚。望海埚山下是古时沿海通内地的必由之路,旁有青云河,耕地肥沃,村落密集富庶,是明代金州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因此,“凡有寇至,必先经此”。于是刘江上书在望海堝增修石堡烽火台。于是当第二年倭寇到来之时,望海堝已经成为以一个方形石堡为中心,周围十八处墩台的堡垒群,而非以前孤零零的一座烽火台。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8 10:11:00 +0800 CST  

楼主:Highelfsword

字数:12061

发表时间:2020-03-25 23:3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8 19:25:36 +0800 CST

评论数:8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