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明朝为什么要"海禁"

解说明朝为什么要"海禁"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5 15:32:00 +0800 CST  
元朝统治稳固之后,蒙古人为了防止汉人的反抗,颁布禁武令禁止汉人习武、储存兵器,以削弱汉人的尚武精神。元朝又在军队中降低汉军的比例,让汉军担任二线部队甚至辅兵、炮灰等位置。但这样的举措丝毫没有减缓元朝军队战斗力下滑的速度。元成宗时代,试图开疆拓土,曾经在张弘范麾下效力的“金头将军”刘深(此人号称极为骁勇,张弘范的战功一半是此人之力),受皇命征讨泰国境内的“八百媳妇国”。然而刘深路过贵州西部,因征粮激起土著反抗,水东土司宋隆济、水西女土司奢节相继起兵,刘深迎战之下【深既不能制乱,反为乱众所制,军中乏粮,人自相食,计穷势蹙,仓黄退走,土兵随击,以致大败】【失地千余里】。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5 15:46:00 +0800 CST  
元成宗大怒,命令处斩刘深,命刘国杰(此人与刘深齐名,为张弘范麾下双子星)率数万精兵,再次进讨,结果依然作战不利,【屯戌险隘,难以破获】元成宗不得已,增兵至十万,从云南贵州两路夹击义军。经过两年苦战,付出巨大伤亡后,刘国杰方才先后擒杀奢节、宋隆济。元成宗虽然艰难平定了水东水西之乱,但并未废除两土司,两土司被削减的土地很大一部分更是直接交给了播州杨家,导致播州杨家的坐大。这时元朝才建立30年,灭宋不过20余年,由此可见元军战斗力退化迅速到什么地步。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5 15:47:00 +0800 CST  
在这种情况下引出了元朝倭寇的问题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5 15:53:00 +0800 CST  


庆元路总管府铜权
庆元著名的玄妙观也在这次倭寇侵掠活动中被烧毁。据虞集(1272–1348)《庆元路玄妙观碑铭》载:“岛夷岁以土物互市,郡境吏卒侵渔之,不堪以忿,持所赍流黄等药火城中。官府、故家、民居几尽,观亦与焉。盖至大二年也。”《庆元路玄妙观重修道藏记》也称玄妙观“入国朝,易今名。继有倭夷之灾,观与藏俱毁。至大辛亥,吕真师既谋兴复,首葺藏殿,置轮机,具像设。”据此可知,玄妙观被倭寇烧毁,后又于至大四年重新修复。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6 18:16:00 +0800 CST  
为加强沿海戒备,至大二年,元朝江浙省从水路沿海万户府新附军中调取三分之一,与陆路蕲县万户府汉军相参镇守。至大四年十月,因“庆元与日本相接,且为倭商焚毁”,枢密院遂下令于“冲要去处,迁调镇遏”,加强海防力量。延祐三年(1316),“大臣以浙东倭奴商舶贸易致乱”,遂奏请派遣汉卿宣慰闽、浙,抚戢兵民,海陆为之静谧。延祐四年,王克敬被派往庆元“监倭人互市”。“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王克敬到任后,实行怀柔政策,将卫兵“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


日本学者藤家礼之助认为至正年间日本商人焚掠庆元事件为“倭寇的前奏”,高荣盛进而认为该事件是一个明显的信号或肇端,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之后的一系列倭寇事件,为元代倭患的一个“标志性起点”。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6 18:17:00 +0800 CST  
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这是最早明确使用“倭寇”一词的中国文献。文中所记的谔勒哲图(1299–1344),图伯特氏,世居燕山,祖上战功显赫,延祐庚申(1320)钦受符命授怀远大将军蕲县翼上万户府、达噜噶齐,正三品,不久又奉檄镇海口,因功受赏,加授定远将军,至正甲申(1344)拜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加中奉大夫兼前职。程端礼“知公颠末最详”,故撰文记述其生平。
结合上下文背景可知,此次倭寇事件大约发生在1320年代。因当时庆元地方官吏贪污腐败,苛待日商,故引起后者愤而报复。当时进犯鄞县的倭寇人数也颇多,一次就多达40多人,且携带利器,组织有方。倭寇流窜到昌国北界(今浙江嵊泗县境内)后,抢劫了14处商家和130家民宅。倭寇不但抢商货、掠民财,而且还焚屋庐、掳民人,给沿海居民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为平息倭寇,谔勒哲图一方面促进公平贸易,另一方面则加强军备,严防倭寇。在“驾巨舰”追击到倭寇后,谔勒哲图并不是直接将之歼灭,而是晓之以大义,最终将之招安。谔勒哲图采用恩威并施的方式很快将倭寇平息,从而赢得了民众的高度赞扬,“立祠铭其德于石”,元朝著名诗人乃贤(1309–1368) 、张仲深、张宪等均有专门诗作纪念谔勒哲图抗倭事迹。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6 18:21:00 +0800 CST  
至正十七年,方国珍控制浙东地区,陈仲宽将往其麾下任职,乌斯道作文《送陈仲宽都事从元帅捕倭寇序》为其送行:倭为东海枭夷,处化外。比岁,候舶趠风,至寇海中,凡水中行而北者病焉。……矧倭寇蜉蝣耳,不足当吾锋,又奚言哉。然彼尚艨艟剽轻,出入波涛中若飞,有不利则掎沙石,大舟卒不可近,此不可不豫计也。且彼既弗归顺,素摈弃海外,今又犯我中国地,枭馘固当,第虏吾中国人日伙,就为乡导,为羽翼,求其回心内附,岂得已哉。苟我军相攻击,玉石弗暇论,必令吾中国人自告者免,乃生致之,此又参佐所当言也。


倭寇凭借其轻便艨艟,出入海中,屡犯沿海,影响了正常航运。彼时,倭寇已多有虏获中国沿海居民,逼迫其为向导,为虎作伥。乌斯道序文中亦用“倭寇”一词,表明此时“倭寇”已为士人所习用。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6 18:34:00 +0800 CST  
元人姚桐寿在至正癸卯(1363)所作的《乐郊私语》中记载了发生在浙江澉浦的倭寇事件:
近年长吏巡徼,上下求索,孔窦百出。每番舶一至,则众皆欢呼曰:“亟治!厢廪家当来矣!”至什一取之,犹为未足。昨年番人愤愤,至露刃相杀,市舶勾当死者三人。主者隐匿,不敢以闻。射利无厌,开衅海外,此最为本州一大后患也。

宋初,澉浦置市舶场,元至元十四年(1277),设市舶司,大德二年(1298),澉浦、上海二处市舶司并入庆元市舶提举司。姚桐寿文中所记的“番人”当指日本商人,因其不满澉浦港官吏的勒索愤而反抗报复,三位市舶司官员在冲突中被杀。此次倭寇事件,当发生在至正二十年(1360)前后。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6 18:36:00 +0800 CST  
除此之外,元人诗词中也多有对于倭寇来犯的记录,如黄镇成的《岛夷行》
岛夷出没如飞隼,右手持刀左持盾。
大舶轻艘海上行,华人未见心先陨。
千金重募来杀贼,贼退心骄酬不得。
尔财吾橐妇吾家,省命防城谁敢责。
黄镇成(1287–1361),字元镇,号存斋,邵武人,曾“历览楚汉名山,周流燕、赵、齐、鲁之墟”达十余年,最后“浮海而返”回到家乡。从黄诗可以看出,倭寇经常携带利器,“右手持刀左持盾”,乘大船出没海中,杀人掠货,给中国居民造成了极大恐慌。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6 18:37:00 +0800 CST  
1330年代,倭寇活动逐渐扩展到北方沿海地区。据《湖南宪副赵公神道碑》记载,至元年间(1335–1340),赵天纲曾奏称“山东傍海诸郡,奸盗潜通岛夷,叵测上下,数千里无防察之备,请置万户府益都,出甲兵、楼橹以制其要害,凡七十二处。”可知,山东沿海的奸盗之人与倭寇相互勾结,濒海之地颇受其害。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有关山东倭寇活动的较早记录。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6 18:40:00 +0800 CST  
从至正十八年开始,倭寇又开始“连寇濒海郡县”。是年,倭寇进攻辽东的金复州等地,纽的该奏请朝廷派人“往赏赉而抚安之”。二十三年八月丁酉,倭寇又侵掠蓬州,守将刘暹奋勇抵抗,大败倭寇,“至是海隅遂安”。
然而,沿海并没有像《元史》所记载的那样转而变得安定,事实上倭寇活动仍在继续。据宋濂(1310–1381)《元故秘书少监揭君墓碑》记载,揭汯(1304–1373)曾在北方沿海遭遇倭寇:
时淮浙乱道不通,留家四明之慈溪,挟子枢浮海而北,过黑水,抵铁山,卒遇倭寇。同行多被害,君脱走,趋辽东,转之山东。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6 18:55:00 +0800 CST  
结合碑文上下文可推知,此次倭寇事件应发生在1362–1368年之间,地点在渤海湾的铁山。揭汯去世于洪武六年二月,碑铭应在此后不久所作。碑铭中言“同行多被害”,可见揭汯此行尚有其他同行者。同行者的详情我们可以在元末明初文学家戴良所作的《袁廷玉传》中找到:
南台中丞月鲁不花公治书,胡公均,兵部郎中揭公汯,将赴北,会于上虞,廷玉曰:“月公肤似凝脂,目如点漆,聪睿而文官二品。今秋有中台之命,然不宜往。往则不祥。”公问为何,廷玉曰:“面有紫赤气,如玉印纹。玉印除,拜象也。然紫赤火色岂宜往水位?胡公鼻梁耸,得阴贵助,司空杨州分野,红气润泽,六八日内除南方台聀。揭公骨气巉岩,举动端悫,馆阁器也,但神庭金柜黒气如弓,此去大不利,纵有美擢而到任难矣。月泛海而北,果为倭宼所害,妻妾皆被虏。胡拜侍御史,开台于闽,揭与倭宼之难脱身,赴北授秘书少监,未任而国事去.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6 18:56:00 +0800 CST  
同行者中的月鲁不花,字彦明,号芝轩,蒙古逊都思氏。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登进士第。乌斯道在《送逊都月公赴山南廉访使序》中提到“至正二十六年夏五月,诏逊都月公为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故月鲁不花应在当年启程,不料途中遇害。通过考证,萧启庆也同样认为月鲁不花死于1366年。《元史》对月鲁不花一行遭遇倭寇杀害一事记载颇详:
俄改山南道廉访使,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于是贼即登舟攫月鲁不花令拜伏,月鲁不花骂曰:“吾朝廷重臣,宁为贼拜邪。”遂遇害。当遇害时,麾家奴那海刺杀首贼。次子枢密院判官老安、侄百家奴扞敌,亦死之。同舟死事者八十余人。事闻,朝廷赠摅忠宣武正宪徇义功臣、银青荣禄大夫、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上柱国,谥忠肃。
综合以上资料可知,1366年月鲁不花、胡均、揭汯等一行在渤海湾铁山附近遭遇倭寇,众人遂顽强抵抗,但却不敌,致使月鲁不花及其妻妾、儿子等80余人都被杀害,胡均、揭汯等人幸免于难,得以逃脱。被害人之多,令人震惊,足见倭寇人数之多、活动之猖獗。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6 18:57:00 +0800 CST  
在这种情况下,元朝不得不实行海禁政策,并把原来的7个提举市舶司减至3个


自今诸处,悉依泉州例取之,仍以温州市舶司并入庆元,杭州市舶司并入税务。凡金银铜铁男女,并不许私贩入蕃。……二年,禁海商以细货于马八儿、呗喃、梵答剌亦纳三蕃国交易,别出钞五万锭,令沙不丁等议规运之法。大德元年,罢行泉府司。二年,并澉浦、上海入庆元市舶提举司,直隶中书省。是年,又置制用院,七年,以禁商下海罢之。至大元年,复立泉府院,整治市舶司事。二年,罢行泉府院,以市舶提举司隶行省。四年,又罢之。延祐元年,复立市舶提举司,仍禁人下蕃,官自发船贸易,回帆之日,细物十分抽二,粗物十五分抽二。七年,以下蕃之人将丝银细物易于外国,又并提举司罢之。至治二年,复立泉州、庆元、广东三处提举司,申严市舶之禁。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7 19:28:00 +0800 CST  
元代海禁“禁民不禁官,禁内不禁外。”,元政府在海外贸易上采取一种特殊的“官本船”制度。元史中有两处对于“官本船”制度的解释。“官自具舶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
“官自具舶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种做法使得海外贸易的大部分利润都流入了政府,形成了一种政府垄断。例如大德五年(1301年)杨枢“浮海至西洋”就是乘的官本船。另外海禁政策也是单方面的,只是禁止国人出海贸易而不禁止外国商人来华。如处在第一次海禁中的1293年,李晞颜等就拟定了市舶则例二十二条,规定了货物税率,“并听舶商任便贸易”。这些政策全被明朝所继承。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7 19:35:00 +0800 CST  
明朝初建,北元在蒙古高原仍对中国虎视眈眈,明朝的战略重心仍在北方陆地边境,加之国内长年战乱,百废待兴,社会秩序未定,而元朝两次东征失败,也使得明太祖对主动进攻日本持谨慎态度。因此,与北方主动出击相比,对倭寇的应对则以防御为主。明太祖朱元璋为防张士诚、方国珍等余党, 开始逐渐实施海禁。洪武三年( 1370 年) ,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 1374 年) ,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今宁波)、广东广州三个市舶司,只允许周边国家到中国进行朝贡贸易。洪武十四年(1381 年),明太祖以倭寇仍不收敛,又下令禁止濒海居民私通海外诸国。洪武二十三 年(1390 年),明太祖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 年),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洪武三十年(1397年),再次发布命令,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7 19:47:00 +0800 CST  
海禁政策的颁布,主要是严禁沿海居民擅自下海与“外番”私自贸易,以维护国家安全。明朝对于外国来华贸易的船只,为方便管理,以及防止海盗和走私船趁机混入,又制定了朝贡贸易制度,即勘合贸易。在海禁政策下,一般的沿海居民被限制下海与外界来往,使得由海上而来的中国的贸易的外国船只,必须遵循由中国建立的朝贡体系下的勘合贸易制度,才有和中国做生意的机会。对于海禁政策来说,朝贡贸易制度将潜在的不安定因素,掌握在中国严密的控制之下,成为明朝对外政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明朝自开国以来,海盗与倭寇对中国沿海不断进攻的严峻形势,明太祖的海禁政策,本身是明初国防建设中无可指摘的一部分。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7 19:50:00 +0800 CST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第三次派遣使节,使节是山东莱州府同知赵秩。诏书内容跟前一次大同小异,不过提及了高丽、安南、占城、爪哇、西洋琐里等国,已经顺应天命,称臣入贡。因为在第二次张载出使时,南朝辩称倭寇并非其指示后,因此此次诏书对南朝的指责略有缓和,并送还了明朝擒获的十五名僧侣。加上南朝也需要明朝的承认来维持其对国内的正统性,因此征西将军府回应了明朝的传诏、日本南朝于洪武四年(1371年),派遣僧侣祖来等九人前往明朝贡送马匹和土特产,同时送还被倭寇掳掠至九州的七十余名中国人。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7 19:56:00 +0800 CST  
赵秩归国后,明太祖急于了解日本的现况。当时有日本留学僧椿庭海夀在南京天界寺挂锡,明太祖特招其至奉天殿,询问有关日本的情况。此时明朝才了解到,怀良亲王并非日本国王,日本处于南北朝分裂内战期,除怀良亲王外,在京都尚有持明天皇。因此,明太祖想改为同北朝交涉,所以命令祖阐、克勤等八名和尚送日本祖来和尚归国,希望能够借助日本国内极其崇拜佛教的国情,通过僧侣之间的互动,来达到与北朝交通的目的。

楼主 Highelfsword  发布于 2020-03-27 19:58:00 +0800 CST  

楼主:Highelfsword

字数:12061

发表时间:2020-03-25 23:3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8 19:25:36 +0800 CST

评论数:8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