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瓷考古:宋为海贸低潮期,晚唐元明清为高峰

概要:由于龙泉青瓷以往断代的错误,南宋曾被认为是海贸的一个高峰,而明早期被认为是海贸的低谷。

然而近年来龙泉青瓷断代的纠偏,以及更多海外出土瓷器反映:

1)北宋中期到南宋末期是海上贸易的一个低潮期;
2)而明代早期是海上贸易的一个高峰。



原文:《在肯尼亚出土瓷器中解码中国古代海上贸易》

作者:秦大树,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博导



楼主按:

陈旧观点:

明代后期到清前期是中国古代外贸出口的巅峰期,这一点一直以来没有多大争议。

然而,明代早期却长期以来被学术界共识认为是中国古代外贸出口的低谷,似乎是受海禁政策影响。

与此同时,许多学者认为南宋是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一个高峰期。

这些观点的源头,主要是五十年代以来,包括汤姆哈里森,布朗等人发现海外地面,沉船当中“没有”明代早期的瓷器,但却有大量他们以为是“宋元”的瓷器,以龙泉青瓷为主。

虽然这种“发现”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的文献分析相冲突,但“明代早期受海禁影响是海贸低潮”已成为学界共识。

这种印象甚至延伸到公认贸易极度繁荣的明代后期,以至于在教科书中也常有宣扬“宋代贸易繁荣”,“明代贸易低潮”的现象。



现实情况:

实际上,了解近几年艺术史发展的人都知道,现在发现大量明代绘画,瓷器等等被系统性断错代的现象(详见下链接)。

https://tieba.baidu.com/p/6169012966

比如1974年钧台窑考古,居然用一枚伪造的“宣和元宝”钱范证明官钧是宋代的,现在证实是明代的(宋代五大窑是伪概念)。

关于龙泉青瓷,大明会典里明确记载明太祖钦点处州窑(龙泉)为官窑:“洪武二十六年定: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

然而,在长久以来形成的抬宋贬明的惯性下,包括故宫院藏,海外发掘的大量明代龙泉青瓷被错误的断代为宋元。

近年来,明代龙泉官窑出土发现,倒逼学术界重新审视明代龙泉青瓷,才发现文献,风格比对一直以来多么清晰。



结论:

北京大学通过对东非海岸重要的海上贸易枢纽肯尼亚大规模的考古,发现:

北宋中期到南宋末期的中国瓷器相对较少,尤其南宋的“凤毛麟角”,是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一个“低潮期”

而元代中期至明代前期是一个高峰期,明代后期到清代初期则是巅峰期。


相关阅读:

我们下文也会结合以往学者关于税收,文献,政策等等的分析,说明海贸“宋代低潮,明代巅峰”的结论,其实只差海外考古这一个最后的拼图。现在应该来说是板上钉钉了。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9-06-24 13:03:00 +0800 CST  
关于宋代海贸,一般人印象宋代手工业发达,大量出口,以为所谓宋代海贸的重点在于通过出口赚取利润,从而“富民”。

但实际上,宋代三冗的压力下,官府财政依赖海贸,这其中主要是通过进口的抽解,尤其是官府禁榷垄断乳香等进口物品,政府卖出获取财政。

因此,宋代长期以逆差为主,出口量并不是特别大。

这恰恰可以和海外瓷器的考古发现相互印证。

漳州海丝馆: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9-06-24 13:10:00 +0800 CST  
从宋代市舶政策的侧重,可以看出,其实长期以来被流行文化不断强调的一些“宋代海贸发达”的元素,主要是和进口相关的财政努力。

并且总体来说,到了南宋后期海贸因为政策的问题逐渐衰败(见最后一页)。

这一点也和考古发现吻合: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9-06-24 13:14:00 +0800 CST  
长期以来之所以对于南宋后期海贸衰败的文献分析一直得不到重视的重要原因,

就是大量被当作“南宋”的元明瓷器。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9-06-24 13:22:00 +0800 CST  
那么即使就以海贸的财政收入这一方面来看,

无论明初的官营贸易,还是明代后期私营主导,以出口为主的贸易,

其财政收入都已经远超过宋代(这方面主要是进口决定,也就是说光进口额就比宋代大了)。

何况明后期是顺差,还有更大的出口。

李龙潜反驳黄仁宇: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9-06-24 14:57:00 +0800 CST  
明代前期出口土耳其龙泉青瓷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9-06-24 16:19:00 +0800 CST  
而明代的海上贸易的意义远远超过宋代。

尤其是明代后期私营主导的,巨量出口带来大量顺差,和白银的贸易。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9-06-24 16:20:00 +0800 CST  
明代后期,风靡欧洲的“明青花”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9-06-24 16:37:00 +0800 CST  
说到这里,插一段。

我们不妨探讨一下龙泉青瓷在明代后期的衰落。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9-06-24 16:51:00 +0800 CST  
学术界长期以来对于龙泉青瓷在明代的发展有几个误区(即使发现明初龙泉官窑之后仍然保持的误解):

1)龙泉青瓷在明代中期就衰落。(其实现在发现嘉靖万历年间龙泉窑仍然烧制高质量的产品)

2)龙泉青瓷的衰落是因为海禁(本帖本身已经证伪了这个说法。龙泉窑在明代最盛的时期就是海禁的明初)

3)龙泉窑衰落是因为明代税重(税重为什么景德镇没有衰落?明代对私营税收相比前代要轻,比如冶铁的产铁万斤收银三两。明代后期抗税情况普遍,文献中略提“税重”不能太当真。

所以,这几个说法都不可信。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9-06-24 16:57:00 +0800 CST  
龙泉青瓷在明代后期衰落的真正原因是:欧洲人对青花瓷一边倒的偏爱,给景德镇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欧洲人比中国人率先的将青花瓷主流化。

我们看到,在中国,一直到万历年间,无论是容像画,还是写实绘画中,龙泉窑青瓷都是主流之一,而容像清供居然全然不见青花瓷的踪影。

明代中后期容像画,写实绘画中典型的龙泉窑玉壶春和大盘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9-06-24 17:03:00 +0800 CST  
在明代中后期龙泉青瓷还是主流,绘画中青花瓷还相对较少的同时(嘉靖,万历早期)。

我们看看海外的销量,从明初的龙泉青瓷一边倒,到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就已经变成了青花瓷一边倒。

这清晰的说明,市场对于青花瓷的倾向,是由海外市场带动的。

相比早期的主要贸易伙伴奥斯曼帝国,青花瓷更搭配欧洲人的整体艺术风格。

因此。龙泉窑之所以会衰败,并不是因为海禁,而是“成也海外市场,败也海外市场”。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9-06-24 17:20:00 +0800 CST  
不管怎样,让我们在讨论经济问题之余,欣赏一下明代龙泉窑的精品。

明代前期处州官窑,将精湛的刻花,和完美的釉色结合起来,毫无疑问达到了龙泉窑烧制历史上“难以企及的巅峰”。

浙江丽水龙泉青瓷博物馆馆长叶英挺: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9-06-24 17:31:00 +0800 CST  
而这些明代的艺术成就

明明大明会典有明确记载

他们的风格也明显是明代的风格

然而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他们是明代的可能性一直视而不见。

说明抬宋贬明的偏见有多深!

大家可以看一下关于明代艺术被抹杀的帖子,链接在这层的回复里。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9-06-24 17:38:00 +0800 CST  
看看青花瓷,就知道这些青瓷的风格多么明显的明代风格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9-06-24 17:43:00 +0800 CST  
停顿一下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9-06-24 17:44:00 +0800 CST  
刚才我们从明代后期私营出口主导的贸易

展示了明代后期风靡欧洲的青花瓷

然后又聊到龙泉青瓷的发展史

现在让我们回到明代的私营贸易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9-06-24 17:58:00 +0800 CST  
私营出口发达,离不开私营手工业商业的发达。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9-06-24 17:58:00 +0800 CST  
明代单海贸这一项,在明初实行官营的策略。

然而,就国内手工业商业来说,明代从一开始就比前代更加鼓励私营。

因此,明代国内的手工业才得以繁荣发展,更好的融合到尤其是后期巨量出口的繁荣海贸当中。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9-06-24 17:59:00 +0800 CST  
而“官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的政策正是明太祖朱元璋最重要的经济政策。

保护手工业商业私营的朱元璋,被一些人污蔑为打压商业。

而对于官营挤压私营,盘剥民间相对较重的宋代,却被称为“重视商业”。依我看是重视“盘剥商业”吧。

明,太祖宝训:

五月丙子,广平府吏王允道言:磁州临水镇地产铁,元时尝于此置铁冶都提举司,总辖沙窝等八冶炉丁万五千户,岁收铁百万馀斤,请如旧置炉冶铁。太祖曰:“朕闻治世天下无遗贤,不闻天下无遗利。且不在官则在民,民得其利,则利源通,而有益于官;官专其利,则利源塞,而必损于民。今各冶铁数尚多,军需不乏,而民生业已定。若复设此,必重扰之,是又欲驱万五千家于铁冶之中也。”杖之,流海外。

楼主 明月煦風  发布于 2019-06-24 18:00:00 +0800 CST  

楼主:明月煦風

字数:7233

发表时间:2019-06-24 21: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0-03 10:48:20 +0800 CST

评论数:18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