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主要学术进步与若干问题

@GDHKFLNH那个面位的康熙税收只有800啊
雍正酋长的粉丝?



楼主 灯心少年  发布于 2018-05-10 20:55:00 +0800 CST  







楼主 灯心少年  发布于 2018-05-10 21:13:00 +0800 CST  
@GDHKFLNH洋爹的屁都是香的










楼主 灯心少年  发布于 2018-05-10 21:37:00 +0800 CST  
拿中国无地手工业者对比英国佬的圈地的工人真是无耻 你怎么不比自耕农和佃农比无地英国佬

楼主 灯心少年  发布于 2018-05-10 21:38:00 +0800 CST  
依旧是 爱尼斯·安德逊 的《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认为江西农村中的富裕人口多于贫困人口:“村庄还是如常地不断出现;其中不少表现出他们丰硕舒适的样子;不过其中也有一簇茅屋,看样子不像能蔽冬季的严寒和夏季的酷热。”(《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再看 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一书,对江西南昌府的描述:“在开始的50英里的航程中,两岸地势平坦,土地荒芜,只是偶尔看见几片稻田。但是,这里却人丁兴旺,到处是城镇与村庄,陶瓷厂和砖瓦厂也比比皆是。我们越往上游航行,乡村的人口就变得越多,地貌变化就越大,环境就更加宜人,土地开发得也越广。”(《我看乾隆盛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7月版,398页)
马噶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一书,对江西南康府的简述:“早晨登陆,自南安府出发。此府亦一繁盛之区。”(《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200页)
马噶尔尼口中的“南安府”,其实应该是“南康府”。马噶尔尼大概记错了地名。“南康”位于江西南部,而“南安”位于福建。
爱尼斯·安德逊 的《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对广东南雄的描述:“这是一个相当大而有相当商业的地方。这些街道和我们在中国所见到的几乎所有的城市一样,甚为狭窄,但路面铺砌得很好,打扫得洁净便于行走;房屋则主要是木屋,一般是二层楼,屋内外虽不甚雅丽,而几间店铺装饰油漆尚称可观。沿街的每一门口,在日落之后挂着一盏大灯笼,照明得甚为美观;灯上标明这主人的姓名、店号和所经营的行业。”(《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而 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对广东南雄的描述:“城内屋宇老旧,街道狭窄,大大片的空地,不是荒芜就是废墟。”(《我看乾隆盛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7月版,442页)
很明显,南雄到底是个什么样,上述《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与《我看乾隆盛世》之间存在矛盾。
爱尼斯·安德逊 的《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描述广东北部的一些农村:“我们不断前进,两岸田野益见美丽,随即进入秀丽的村庄、丰硕的田园和漂亮的屋舍相连接不断的境地。”(《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爱尼斯·安德逊 的《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描述广东北部的一些市镇:“我们现在正经过清远县城——一个极为广大的商业繁盛的地方。”。。。。。“船队停泊在一个很大的商业城市前面,名为三水县。”。。。。。“我们来到“太镇滩”城。这是一个极为重要而具有巨大商业的地方。”。。。。。“我们继续在这地方航行,实在是在穿行市区,直到7点钟为止;依我们前进的速度计算,无疑地、定有8英里长,它的阔度光在船上观察无从断定。但从这城市的一般容貌和当地商人的房屋和他们的商业环境看,这里的商务肯定是非常大的,人口也必然相应地稠密;仅次于北京与广州的大城市。”(《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爱尼斯·安德逊 的《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描述自己在广东的见闻:“在这广阔大江中前进时,这宏伟的场面非笔墨所能形容。毫不夸大,我们看见几千艘商船。满载着前来观看我们的人的船只数目也不少。沿江两岸都是房屋,建筑形式与欧洲的很相像。”(《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爱尼斯·安德逊 的《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描述广州城:“这城市的街道一般是15英尺到20英尺宽,用宽大的石板铺砌,房屋超出一层的很少,用木材和砖建筑。商店的正面大门之上有漂亮的阳台,因而门前形成一街檐,用各种油漆装修得很美丽。居民服装与我已经叙述过的无异,但使我惊异的是,这城市虽已靠南,离北京很远,而在这冬季气候依然很冷,居民要穿上皮衣:这种衣服显然不单是一种奢侈品,或限于上流人士,因为我们所见的皮衣服装店很多,店里的皮料很丰富,如豹皮、狐皮、熊皮和羊皮都有。”。。。。同样是 爱尼斯·安德逊 的《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描述广州郊外:“这地区甚为广阔但不见得宏伟华丽;街道大都很狭而人群拥挤。房屋是木房,只有一层。街上都有商店,店内布置像英国形式;由此可知,居民有所偏爱。”(《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楼主 灯心少年  发布于 2018-05-10 22:01:00 +0800 CST  
马噶尔尼一行,经由山东南部进入了江浙。接下来,再请看:马噶尔尼使团的不同成员,如何描述当时江浙地区的城乡面貌。
马噶尔尼使团的成员 爱尼斯·安德逊 ,在《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中,他述说自己进入江浙农村时的感受:“一路的风景越来越美。肥腴的田野之间衬着绿树成荫的庄园;果园围绕着农家住宅;别墅与园林不断出现。”(《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依旧是 爱尼斯·安德逊 的《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描述江浙北部的牧场:“在山坡上的牧场里散布着无数牛群与羊群。”(《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继续 爱尼斯·安德逊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作者对杭州的描述:“这个城市的街道十分狭小,但铺砌得很好。房屋两三层楼高,用砖建筑,外表甚为整洁。商人们的货仓比我们所见过的较为壮丽宽大;商店布置从内到外甚为华美,他们的货品不论是装扎成包的或陈列在外的都安排得最为悦目而引人注意。杭州是一个甚为宏大、繁荣、富裕的城市。由于商业发达,人口众多,这是一个省的省会。”(《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爱尼斯·安德逊 《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书中,对江浙地区其他一些市镇的简述:“这天晚上,我们很愉快地看见灯火辉煌的“绍光”城”。。。。。“在午后的较早时刻,这船队正面对一个小而精美的市镇抛下了锚”。。。。。“这马队行一短程,即进入一个相当宽广而具有极大的郊区的大城市,市名“张水扬””。。。。。。(《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马噶尔尼本人《乾隆英使觐见记》一书中,对扬州的描述:“至扬州,其地商业堪盛,吾等本拟在此略作休止。兹以松大人已改换计划,拟抵杭州后始命停船,故此间并未耽搁,扬州名胜之区仅在吾眼帘中一闪而过也。”(《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177页)
马噶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一书中,对杭州的描述:“方余初抵杭州城外时就船上观看杭垣景象,既知此城必为南省名城之一,及今日入城后乃知此城之殷富,大过于吾前此之理想。”(《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185页)
再看 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一书中,对江南的描述:“运河两岸布满了城镇和房屋,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风情万种的景象。”(《我看乾隆盛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1月版,384页)
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一书中,对苏州府市郊的描述:“那里停泊了许多船只,城市面积很大。城墙上和城墙外出现的市民衣着整洁、喜气洋洋、神情满足,是我们在别处没有看到过的。他们大多穿着丝绸服饰。这里的女人穿裙子,而不是像北方妇女那样穿裤子。”(《我看乾隆盛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1月版,384页)
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一书中,对杭州西湖的描述:“湖水清如明镜,湖上众多游船来回游弋,有的涂漆,有的镀金,全都装饰得花里胡哨。船上人们兴高采烈、尽情欢娱。”(《我看乾隆盛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1月版,390页)。依旧是 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一书中,对杭州城的描述:“杭州府以丝绸业著称,如同所料,我们在市内看到大量的商场和库房。就商店和仓库的大小以及存放的货物而言,它们完全可以与伦敦最好的商店和库房媲美。”(《我看乾隆盛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1月版,392页)。
很显然了,江浙地区是很富裕的。之后,马噶尔尼一行,经由玉山,到达江西:
爱尼斯·安德逊 的《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一书,认为江西存在一些贫穷的村庄,但是,这种贫穷的村庄并不常见:“同时我们也惊奇地看到一种不常见的景象,一个泥房和茅屋的村庄,那里的居民所穿着的衣衫同他们所居住的房屋一样褴褛。”(《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版)

楼主 灯心少年  发布于 2018-05-10 22:04:00 +0800 CST  
圈地运动


你这么想,如果你不到10岁就因贫辍学工作,工作到死或者残疾,每天上班18个小时,工资只够买最廉价的食物,浑身一堆病没钱治,还有恶劣工作环境导致的身体畸形,而且因为没怎么上过学没文化一辈子都干不了技术工种职业生涯没任何前途,你要不恨这个世界才有鬼。

楼主 灯心少年  发布于 2018-05-10 22:29:00 +0800 CST  
西斯蒙帝的英国见闻让他吃惊
西斯蒙第在离开英国24 年之后,于1818-1819 年再大访问英国。这次无论是在工厂区还是在农村地区,他所见到的景象都使他惊骇不已。他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一书就是这次经历的直接产物。他的早期经济理论著作《财富》,主要是对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阐释,特別强调自由放任主义,并从根本上反对垄断。在《新原理》一书中,他继续鼓吹国际贸易自由,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垄断,包括大地产制在内。但是他所得出的结论是,毫无限制的资本主义企业不但不会产生亚当,斯密及其理论的法国解说者让。巴蒂斯特。萨伊所期待的结果,反而必然会导致普逼的贫困和失业。因此,他主张由国家进行干涉,以保证工人获得足以维持生活的工资和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

楼主 灯心少年  发布于 2018-05-10 22:36:00 +0800 CST  
法国 意大利 瑞士的农业对比英国

西斯蒙地赞美法国人农民的政策 中国农民不也是小块土地占有者 怎么有人鼓吹英国无地这

西斯蒙第于1818 年重访英国的时候,正是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问世不久。当时有人说这部著作已经成功地为经济学奠定了精确的科学基础,而精确的科学则是以顺之则福、逆之则祸的自然法则为依据的。西斯蒙第竭力攻击这种观点。他不承认,经济学家们所假定的尽最大可能增加生产总值必然同经济话动(事实上是一切社会活动)所应指向的目标使人民获得最大幸福一一相一致。他认为,如果分配得当,即使生产总值较小,也会给人们带来较大的幸福和福利。因此,国家不应该让财富的分配听任市场因案去摆布,而有责任制定法律,根据大众利盆调节分配。这当然要求规定出某些准则,以确定财富分配和收签分配的最好方式。西斯蒙第毫不怀疑,在生产资料方面,把财产广泛分散给那些能够为正当目的而亲自加以利用的人是可取的办法。他研究了法国、瑞士和意大利的农业状况,对家庭占有耕地的种种优点坚信不疑,认为这能保证耕作者得到改进生产的利盆而不致落入不事耕作的地主手里。他大力赞扬法国农民取得的成就,他们通过革命摆脱了封建勒索和获得土地以后,改进了耕作标准,提高了女田持续生产的效能。他也极口称赞瑞士和意大利某些地区小农戶的成就,在这些地区,他们已经能在相当自由的条件下从事耕作。在某些情况下,西斯蒙第也对土地收益分成制表示赞同。按照这种制度,土地的收益在耕作者同提供大部资金的地主之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不过,他只是认为这种分成制优于法国大革命以前那样的封建制而已,而不是无条件赞许。他所绝对赞成的是小农耕作制,小农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意耕种土地,并且有把握享用自己勤劳和智慧的成果。

楼主 灯心少年  发布于 2018-05-10 22:38:00 +0800 CST  
从各方面的史料来看,不存在暴力强占就是个笑话,到十八世纪晚期手段才变得温和,克伦威尔时期前后的手段是最暴烈的。
既然暴力极多,可见农民们并不愿意被圈地,才有那么多的反抗。那么失去土地的农民又会怎么样呢?
英国城市化的特色就是:农村人口被圈地运动赶出来,城市化只接纳了一部分,剩下的就基本是等死了。
有趣的是,在伟大的英国资产阶级实力上升的数百年,人口增长在于它的生育率大幅度提高,然而死亡率没有显著下降,是欧洲所有国家中死亡率唯一没有显著下降的国家。
根据贝内特的《英国庄园生活》,中古时期的公有土地和荒地是属于领主所有的,农民即使是开荒,也需要在征得领主同意之后才能进行。也就是说,失去土地的流民甚至很可能连开辟新田的权力都没有!
其次,英国圈地运动后的200年间,农民大量失去土地,流浪于不同的城市之间寻找工作,而当时英国的工商业也并不能马上就吸收掉这一部分城市流民(毕竟当时英国的手工业和商业还是仍然以家庭作坊为主),这导致城市流民问题日益严重,英国政府在1662年颁布了《定居法》,严格限制农民进城沦为流民。直到1795年,政府对迁移的限制才有所放松,而英国的济贫制度也是从这时开始的,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这200年间农民的贫困问题,并非像文中提到的那样,农民是“和平进城”“和平迁移”“和平找到工作”的。
最后,也正是由于圈地运动,才进一步导致粮食变量减少。由于把大部分耕地变作圈养羊的地方,耕地面积整体减少;农民不能自给自足,粮价高涨,农民的生活可想而知。
然后再说一下工人,农民失地无着,饿殍千里,哀鸿遍野,那么有活儿干的工人就能舒坦了么?
欧洲的温饱问题说到底就是资本家不会当人。然而要是英国做不到这么血腥的压榨,它哪里能搞工业革命?坦白说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人就是三年有限保质期的一次性用品!用完就死,生活环境远不如农民,英国再通过羊吃人把小农民大部分变成工人,这种经济循环正是大不列颠无敌天下的秘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劳动力市场可以看作是具有无限供给型的市场,尽管劳动力需求旺盛,工资水平有上升的趋势,但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在劳动力被现代部门吸纳完毕以前,工资水平只能处于李嘉图所说的维持生计的水平上。


大不列颠帝国丢失印度等殖民地再正常不过,只不过连爱尔兰都丢了才是神奇之事。然而说起来也并不是太神奇,许多人认为是爱尔兰刁民们不安分,总要反抗大英老爷,自己太跳太作。但是实际上1845年至1850年间,已经到了19世纪,爱尔兰大饥荒还能搞得爱尔兰人口锐减四分之一!这样的大英,换你是爱尔兰农民,怎能不揭竿而起?
爱尔兰大饥荒本质是羊吃人的延续,一群圈地运动后没地了的佃户,生活水平在没有天灾的情况下能够饿不死。马铃薯一旦得病不能吃了,就什么都吃不起了,结果可想而知。
爱尔兰大饥荒当中最神奇的是,奥斯曼土耳其苏丹送的赈灾钱,都比维多利亚女王划拨得多。

楼主 灯心少年  发布于 2018-05-10 22:42:00 +0800 CST  
发一个明代进步看看有没有人喷

废丞相&改土归流(有争议)
大明律&三法司
考成法&京察&大计
锦衣卫&东厂(有争议)
内阁&朝议(有争议)
低税&救济院&废宫妃殉葬
下西洋&隆庆开关
武举&武学馆
泰州学派&明末三大思想家
《金瓶梅》&《牡丹亭》
十二平均律&昆曲
一条鞭法&税收货币化
苏钢&生铁淋口&手工业&《天工开物》
商品经济&抗税斗争
《瘟疫论》&泄洪渠&水库综合治理
王文素&《算学宝鉴》
明式家具&工笔画
所以中国停滞论不可信(都是中国原创或者改良的技术,不含西学)

楼主 灯心少年  发布于 2018-05-10 23:33:00 +0800 CST  
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18世纪时英国的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对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在这种趋 势下,工业革命就首先在英国发展起来了。

⑴主要原因/政治前提: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日益加强;


⑵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产生并聚集了大量劳动力,同时也扩大了英国国内市场;

⑶多年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为英国积累了原始资本,提供了广阔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场;

⑷工厂手工劳动时积累的经验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这是后来的法国,德国等国都无法相比的)

⑸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工场手工生产已无法满足需求。

于是,一场机器生产革命必然爆发。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工业革命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

⑴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束缚,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

⑵消除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一定的国内市场;(英国圈地运动)

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提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资本(殖民掠夺);

⑷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长期的发展,为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

楼主 灯心少年  发布于 2018-05-11 00:11:00 +0800 CST  
@GDHKFLNH

然而康熙一朝是呢?几乎是年年饥荒,民不撩生,国库空虚,无官不贪,上到王公大臣,下到九品芝麻官几乎没一个清官。

于成龙、施世纶、张伯行、赵申乔、彭鹏、孙准、陈瑸、陈鹏年、郭琇

楼主 灯心少年  发布于 2018-05-11 01:58:00 +0800 CST  




楼主 灯心少年  发布于 2018-05-11 19:58:00 +0800 CST  
董祐诚(1791—1823年),字方立,江苏常州人。少时家道中衰,生活困窘。嘉庆二十二年(1817 年)随兄客居北京前,曾广游天下,兴趣及至经史、地理学及数学等方面。居北京后,专攻数学,且著作不少,有《割圆连比例图解》3卷、《椭圆求周术》1卷、《斜弧三边求角补术》1卷、《堆垛求积术》1卷。去世后,其兄董基诚汇其遗稿,以《董方立遗书》之名刊刻出版。

楼主 灯心少年  发布于 2018-05-11 20:13:00 +0800 CST  
项名达(1789-1850),字步莱,号梅侣,清代数学家,浙江钱塘(今杭州市)道光六年丙戌朱昌颐榜二甲42名进士。其著名成就之一是“椭圆求周术”,这个结果和现在中学课本“微积分初步”中求平面曲线弧长的微积分方法一致。项名达和戴煦共同发现了指数为有理数的二项定理。

楼主 灯心少年  发布于 2018-05-11 20:16:00 +0800 CST  
《割圆连比例图解》《椭圆求周术》《斜弧三边求角补术》《堆垛求积术》董祐诚、《象数一原》《勾股六术》《三角和较术》《开诸乘方捷术》项名达

楼主 灯心少年  发布于 2018-05-11 20:16:00 +0800 CST  
枪炮之外,作为发明火药的老祖宗,中国尽管没有经历工业革命,火药制造业仍以手工作坊或工场生产为主,但中国人在火药(黑火药)制作成分硝、硫、炭的组配比率上比英国人更加精当,所制造出的火药威力堪与英军火药相匹敌。
福建水师提督陈阶平于道光二十年九月十四日向道光奏报:“奴才督造加工火药,于六月初二日竣工。初四日有英夷兵船闯入厦门。初五日,官兵即以新药轰击。该夷不防内地火药如此猛利,猝遭创毙多命,立时惊窜。”
火炮和火药的质量比较过后,我们再来看中英双方火炮的射程:
江西巡抚钱宝琛于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向道光皇帝奏报:“奉两广总督饬令赶造土模三十具,现已遵式陆续先铸成三千斤铜炮二十尊,一体打磨光滑,造齐炮架。会同营员将炮运至空阔处所,于相距里许竖立两层皮靶,连日演试。每炮一位,用火药一百二十两加铅子一百八十两,响声俱属洪亮,其子透过皮靶仍行三里有余,堪以摧坚致远。”
同年十月十九日晚清名将僧格林沁也向道光皇帝奏报:“奴才等随令于海河距炮台六七里外上流安放,装载柴草,当将炮座对准船只,逐加演试。其过火出炮均及灵捷,远可抵船,甚或过之。”

楼主 灯心少年  发布于 2018-05-12 18:00:00 +0800 CST  
陈阶平(火器:新式火药)

楼主 灯心少年  发布于 2018-05-12 18:00:00 +0800 CST  
满人翻译英国名人集

参考《中国旅行记》日:各种礼物中,有英国名人集一册,皇帝见之大喜,立命人送至圆明园,嘱一鞑靼文学家译为清文。此鞑靼文学家颇擅译事,信笔写去,殊不费力。

楼主 灯心少年  发布于 2018-05-18 15:37:00 +0800 CST  

楼主:灯心少年

字数:12776

发表时间:2018-05-07 19:2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1-17 11:34:39 +0800 CST

评论数:104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