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下【物道相合】与【天人合一】

中国人崇拜祖先 ,一方面体现的是炎黄孝道,更重要是对祖先思想内涵的再认识。祖先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它历经了一个逐渐演化过程。作为养生理念,天人合一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所阐述,如{上古天真论}中所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意思是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由此可见,上古时代人们在养生方面已经有了“天人合一”理念。西周时期,天被理解为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天人关系即神人关系。汉代的董仲舒认为天与人具有相同的结构,人是天的派生,人事与自然规律相似,故而天人可以相互感应,从而使天人合一融和了自然规律、伦理原则和神秘权威于一体,成为理性与神秘主义的混合物。宋明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几乎为各派思想家所接受,虽然他们的学说有着一定的差异,但都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的自觉,如王阳明”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泛爱万物的思想,既是人性的自然表露,也是人类最高的伦理情感,是人对天地万物的一种责任意识,达到了儒家天人观的最高成就。
古人之天人合一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发展到近代已包含了部分科学观,但不能完全涵盖现代科学思想。轩祖学派提出“物道理论”,目的是寻找祖先崇拜与科学思想的有机结合点,以期即能体现祖先“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神实质,又能涵盖“现代科学观”的思想精髓,使大家在学习祖先文化时得到思想升华。由于水平所限,物道理论尚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楼主 袁轩论道  发布于 2014-11-12 16:12:00 +0800 CST  
【一、物道相合体现远古传承与科学思想】
世间万事万物是由“物性”与“道性”构成,物道相合包含三方面涵义:(1)从广义的人文自然诠释,物性代表等同于“天”的物质环境,道性代表“人”所调适物质环境的思维能力,也就是古人所言之”天人合一“; (2)从狭义的“物”解读,物性代表不同类别物体及构成物质的要素,道性代表组成物体的规律性及构成物质的内在定律;(3)从广泛的“事”理解,物性代表产生事情的物质基础,道性代表促使事情转化的内在规律。物性具有可见性(注:天具有广义的可见性),道性具有虚化性,物道相合即事物客观存在的相生相依属性。
譬如在”人文自然“:大自然的山川、湖海、森林、矿物、空气等构成了物性,人调适自然能力构成其道性,顺应自然规律的调适行为就是天人相合,人类可持续发展,违背自然规律的调适行为就是天人相悖,人类会遭到自然法则惩罚。比如在“物”:石头为客观存在的物体,其物性是二氧化硅和氧化铝等,道性是把二氧化硅和氧化铝等组合到一起的内在定律;空气的物性是氮气、氧气、二氧化氮、稀有气体等,道性是把各种气体聚汇到一起的地球引力;水的物性是氢元素和氧元素,道性就是把二者融合到一起的化学定律;植物由根茎叶等组成,这是其物性,维持其生长的内在规律就是其道性;筋肉、骨骼、血液、神经、皮肤等构成了脊索动物体的物性,维持其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就是其道性。再如在“事”:“人的想法”是结果,物性是大脑,道性是大脑的思维功能;“人做事成功了”是结果,物性是人,道性是符合社会规律的做事行为;“人做事失败了”也是结果,物性是人,道性是违背社会规律的做事行为。物道理论也可用于宇宙现象解读,譬如太阳及八大行星组成了太阳系的物性,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力就是太阳系的道性。
综上所述,物性与道性是构成客观存在事物最基本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他们结合就会产生结果。物道相合,就会出现成功(好)的结果,物道失合,就会出现失败(坏)的结果。现代科技已广泛应用物道相合理论,小到手表、电视机、电脑等,大到轮船、飞机、卫星等,都是各种元器件(物性)与内在规律(道性)合理组合的结果。因此,物道相合即传承了古人天人合一思想,又符合轩祖所倡导的科学观。
(附:中国古代“天”的含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意志之天,以董仲舒的神秘主义的主宰之天为代表;二是义理之天,是以孔子、孟子、朱熹为代表的具有伦理意义的道德化的天;三是自然之天,以老子、庄子、柳宗元、刘禹锡为代表,是指自然的本性、状态,与地相对。物道理论关于“天”的论述主要体现的是自然之天。)

楼主 袁轩论道  发布于 2014-11-12 16:12:00 +0800 CST  
【二、物道理论推论宇宙的演变】
宇宙本源在于物性与道性的客观存在。宇宙最初状态为各种气体状或实物状微物质在真空状态下相对均匀的无序漂游,这些微物质包括氢物质、氦物质、氧物质、硅物质 、 铝物质、钠物质、铁物质、钙物质、镁物质、 钾物质等等,同时不同微物质之间又具有相互作用力(相互吸引力和相互排斥力)。具有互相吸引力的微物质慢慢形成了众多大小不等的气体状或实物状块状体,块状体之间又通过吸引形成更大体积,这就是星体原始的不规则状态。随着星体不断增大,开始出现缓慢转动现象,在自转力作用下逐渐由不规则形状向球体方向演变,球体形成后转动速度加快,吸引力也由量变到质变,达到最大值,同时又具有客观的反作用力,星球之间在这种相互作用力下变为有规律的运转。含有超高热量特性物质(如氢物质、氦物质等)如果达到物性与道性的最佳组合,就会结合到最大值,形成了类似于太阳的恒星,并具有了强大的近距离排斥力与远距离吸引力。含有其它相应特性的物质在物道相合作用下就形成了类似地球、木星、金星一样的行星,并且在恒星双向力作用下围绕着其旋转。同样由于行星双向力作用,在特定物道组合条件下就有卫星围绕行星旋转。
宇宙最初微物质体现的是物性的客观存在,微物质相互作用力体现的是道性的客观存在,从微物质到球体的形成,从无序漂游到有规律的运转,体现了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宇宙最终会因为物道失合相互碰撞而分解成微物质,重新归到“无”的状态,然后再重新组合形成星球,周而复始的循环着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那么微物质与最初相互作用力来源于哪里?就来源于物性与道性客观存在这一宇宙本源。这就如同婴儿诞生来源于父亲精子与母亲卵子亲性结合一样,精子与卵子就是物性的客观存在,亲性结合就是道性的客观存在,物道相合就能出现良性结果。故所谓“无”并不是完全没有,而是出现结果前客观存在的状态。

楼主 袁轩论道  发布于 2014-11-13 09:09:00 +0800 CST  
【三、物道理论推论地球演变】
地球最初为炽热熔融性物质的液态组合,维持熔化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当时均量分布于宇宙空间的氢物质。随着球体增大,吸附力增强,少量不熔物质(指在相对温度下的不熔物质)被一并吸附到球体内,在地球自转力作用下,比重大的不熔物质逐渐汇聚到中心而形成了固态内核,在内核特定组合下产生强大的地心吸引力,其它物质则围绕着固体内核以高温液态形式分布。其中比重较重的液态物质靠近内核,比重较轻的液态物质靠近外层,越往外层含氧物质及硅物质越高,并且夹杂着其它少量物质,出现局部相对密度分布不均衡状态。
氧物质与球体外围氢物质互相作用维持地球自身高温状态,同时产生大量水汽,在地心引力作用下,地球周围就形成庞大的水汽圈,并且水汽密度逐渐增大,对地球温度在客观上起到间接的冷却作用。随着以氢、氦为主体太阳吸引力急剧增大,宇宙相对空间的氢物质开始快速向太阳汇聚,但由于地心强引力作用,地球周围空间的氢物质被暂时保留了下来,继续维持着地球高温状态。在没有外来补给条件下,氢物质被消耗的越来越少,最后无法维持地表高热沸腾状态,地球温度开始迅速下降,直至表面凝固成固体,形成一个高热壳体把液态熔性物质包裹在内部。
由于壳体组成物质的差异,局部密度较小相对较轻壳体抵御不住内部岩浆的膨胀力而向上隆起,甚至岩浆涌出地壳,重新凝固后增加地壳厚度,直至重力增加到与地球内热产生的膨胀力相对平衡为止(这种状态就导致了后来陆地地壳偏厚)。局部密度较大相对较重壳体,在较薄状态下就能抵御地壳内部膨胀力而相对处于凹陷处(这种状态导致了后来海洋地壳偏薄)。这时地球由圆滑岩浆平面变成了表面凹凸不平的球体,在地壳的重力与内部的膨胀力不断互相作用下,最终取得了相对平衡状态,形成了最初的地壳表面构造。
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逐渐降低,地球上空水汽圈温度也随之下降,水汽凝结成水珠形成水带。当水带重力超过地球散热所带来的反作用力后,降水便倾盆而下。由于地壳高温状态,最初地球表面出现热浪滚滚、水汽冲天景象。随着水量增多,地壳开始快速降温并收缩变形,地壳在相对薄弱处出现断裂,形成地球若干个大断裂带的最初状态(同时也会发生局部的小断裂)。断裂带岩浆涌出重新粘合,有的形成山脊(海岭)状,有的形成沟壑(海沟)型,有的与断层基本相平。降临到地球的水在凹陷处汇聚到一起,并溶解了岩石表面的盐类及微量元素,就形成了地球最初的海洋,地球凸出的地方就形成了地球最初大陆板块或海洋岛屿。由于断裂带重新结合的不稳固性,致使其成了地球内部释放热量的出气口,所以多发火山、地震。来自地球内部不均匀外胀力为断裂的地壳板块提供了移动动力,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力导致海洋变成陆地甚至山脉隆起,也可导致海洋面积扩大或陆地变成海洋,最终形成了今天地壳的相对平衡状态。
由此可见,地球演变是在物性与道性不断组合条件下最后取得平衡的结果,即物道相合。

楼主 袁轩论道  发布于 2014-11-14 10:25:00 +0800 CST  
【四、物道理论推论生命的起源】
氢物质(气体形态)与氧物质(固体形态)在超高温条件下产生热量与水汽同时,也使空气中含有少量气体状氧物质。地球外层接近饱和状态水汽圈降温所带来的降水形成了海洋,同时阳光可以直射到地面,给地球带来足够的外来热量,为大气环流及循环降水创造了必要条件。陆地上岩石被风化出现破碎,在多种自然因素作用下最终形成了矿物质(无机物)土壤。在水和阳光作用下,土壤里无机物小分子组合发生了质变,出现了有机物小分子,在适宜环境下有机物小分子物性与道性的合理组合就产生了原始藻类(最初藻类生长依靠空气中的少量氧气),之后出现绿色植物。由于海水溶解了岩石表面盐类及微量元素,加之在雨水冲刷下,陆地各种无机物、盐类及微量元素也被带到海洋,海洋有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并逐渐分解出现了有机物小分子,在特定的物道组合下,海洋产生了最初的藻类,之后出现浮游植物。海洋藻类及浮游植物、陆地藻类及绿色植物把固态氧置换成气体氧,使空气中氧气逐渐增加,为动物体诞生及生存创造了必要条件。在必须水和氧气条件下有机物“物性”与“道性”亲性结合就构成了动物体的最初形态,经过不断进化,海洋出现了无脊椎动物,陆地出现了爬虫类动物,之后海洋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及两栖动物,陆地动物进化到哺乳动物,直至智慧生命体的诞生。

楼主 袁轩论道  发布于 2014-11-14 18:43:00 +0800 CST  
【五、物道理论解释人的灵魂】
人体就象一个小宇宙,是由肉体(物性)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道性)高级组合的产物。物道相合就是生,并能使智慧生命体大脑产生复杂思维功能,主要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思想;物道分离就是亡,同时伴有思想消亡,但一个人的生命精神却能因为在世的思想及功德而世代相传。
“独立灵魂(意指人死后的灵魂独立活动)”是不符合物道理论的。因为“独立灵魂”即体现不出物性的客观存在,也体现不出道性的客观存在,只体现人们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想法。所以物道理论不承认“独立灵魂”及类似的“鬼神之说”,但依附于人体的灵魂是存在的,这灵魂更多体现在一个人的思想上,比如说老子是道家灵魂人物,主要是因为他思想给后人的影响力。那么人的思想来源于哪里?是人大脑组织(物性)与思维能力(道性)相结合的产物。故灵魂是思想的内在表现,也就是人们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人生灵魂与肉体同在,人死灵魂与肉体同亡,但生命精神却能因为在世的思想及功德而长存于世。
因此,轩祖学派否认“独立灵魂“存在及迷信的鬼神之说,认为灵魂与思想具有相关性,认同灵魂依附于肉体同在,肉体消亡灵魂也随之消亡,但人的生命精神具有相对永恒性。

楼主 袁轩论道  发布于 2014-11-15 10:01:00 +0800 CST  
【六、物道相合与生命觉性】
宇宙本源在于物性与道性的客观存在,生命体本源在于物性与道性的有机结合。在必须水和氧气条件下,有机物的“物性”与“道性”亲性结合就构成了生命体最初形态。生命体都要表现出其“本性”,如小草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羊吃草,狼吃羊,人的杂食性等,这种“本性”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动物不同于植物表现出的是“感性”,即感情及肉体方面的,如舐犊之情,雌雄交配等。人类不同于动物体表现的是“悟性”与“理性”。悟性就是对事物理解、分析、感悟的能力,理性指人脑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进行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悟性”与“理性”是智慧生命体赋予大脑的基本功能,也是“物性”与“道性”高级组合产生的一种智能状态。“悟性”与“理性”是常人都有的,其更高一级表现则是“觉性”,历史上真正觉者仅为少数人,如轩辕黄帝是华夏民族的觉者,老子为道学的觉者,爱因斯坦是科学的觉者,马克思是近代哲学的觉者等,他们伟大之处在于都尊重客观规律,并对某一方面真正觉悟,体现了生命精神的崇高境界,人生价值的真正意义,故轩祖学派面世哲学是:崇尚生命精神,尊重科学规律,觉悟人生真谛!

楼主 袁轩论道  发布于 2014-11-16 11:18:00 +0800 CST  
{7、物道相合与人类史}
相对于宇宙,物道相合演化过程就是宇宙史,包含时间与空间等;相对于地球,物性与道性相互作用过程就构成了地球史,包括自然、生命等;相对于人类,人(物)与客观规律(道)相互调合过程就构成了人类史,包括史前史、文明史。
生命体诞生来源于自然体物与道有机结合,其发展就必须遵循物道相合的自然法则。人类来源于自然所赋予的生命进化,就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行事。在地球生命史上,自然规律始终处于主宰地位,随着人类社会产生,社会规律又主导着人类发展。对于执政者,当权者顺应社会规律执政,国家就会繁荣昌盛,社会就会进步发展,人民就会安居乐业,当权者如果违背社会规律执政,国家就会江河日下,社会就会停滞倒退,人民就会流离失所;对于百姓,如果顺应社会规律办事,就会获得好的结果,如果违背社会规律办事,就会获得坏的结果。
社会规律来源于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人的活动受意识支配,故意识决定社会规律,但意识不能改变社会规律。广义社会规律是大众主流意识升华为意志的集中体现。智者执政顺应主流民意就会得政,庸者掌权违背主流民意就会失政,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就是老百姓心里所想的,违背民心所思就会出现逆反意识,如果形成普遍性就会出现反抗共识,进一步会激化社会矛盾,产生阶级斗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道”就是民意,主流民意支配并决定了广义的社会规律。狭义社会规律指的是每个独立群体或行业固有的社会现象,也就是说每一个群体、行业都有自己的潜规则,家家有门规,行行道不同,这些潜规则就是独立群体或行业人员意志的集中体现。社会规律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人们意识进步,思想解放,社会规律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因此人类社会方方面面都受社会规律支配,每个人行为都受社会规律制约。
人类社会是人类(物)与客观规律(道)不断适应的历史。统治者违背社会规律(民意),被统治者就会反抗,相互作用过程中如果统治者改变执政思路顺应社会规律(民意),统治地位就可以得到巩固延续,如果统治阶级继续违背社会规律(民意),统治地位就会受到削弱或被推翻。被统治者行为也同样受到社会规律制约,如果违背社会法理公德、行规门规,照样会被惩罚。同时,人类史又表现在人与自然规律不断适应的过程。社会规律及自然规律都具有客观性,故人类以客观规律为主轴,在不断地角力磨合过程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社会存在两个主体:人和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又包括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人为有形归为“物”,客观规律为无形归为“道”,物道相合,就能和谐共处,物道失合,就会动荡不安。故人类社会历史实质上是人(物性)与客观规律(道性)相互调合的历史,也可以简概为人类史就是物道相合史,这里的“物”代表的是人类,“道”代表的是社会规律及自然规律。



楼主 袁轩论道  发布于 2014-11-19 12:00:00 +0800 CST  
【8、物道理论与道儒思想】
道儒思想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精髓。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是言说自然史原理的思想,即“天道”思想,侧重说的是宇宙之道。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仁是言说人类史原理的思想,即“人道”思想,讲的多是人伦之道。来源于上古轩辕时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老子的“天道”及孔子的“人道”思想,并且两家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有机关系。道家“天道”与儒家“人道”相结合就构成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主体。
物道理论继承道家“天道”及儒家“人道”思想。物道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存在两个主体,即人(物性)和客观规律(道性),客观规律又包括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从属于宇宙,是对老子“天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社会规律(来源于人意志的统一性)从属于人类,是对孔子“人道”思想的传承与发展。道家“天道”与儒家“人道”有机结合就构成了物道理论的天人合一观,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道与物的关系,即人类的思维能力与物质环境(天)的调合关系;(2)道与道的关系,即社会规律(人的意志统一性)与自然规律的调合关系。因此物道理论传承并发展了道儒思想。

楼主 袁轩论道  发布于 2014-11-28 13:30:00 +0800 CST  
{9、“人道”的叛逆性与调和性}
个人角度的“人道”代表个人处事准则,表现的是个人行为;狭义的“人道”代表独立群体或行业的行为规范,表现的是狭义社会规律;广义的“人道”代表民族或国家意志的统一性,表现的是广义社会规律。
人生长阶段有叛逆期,体现在行为上的不确定性,同样,一个集体、行业、民族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叛逆性,譬如集团斗争、行业打压、民族冲突、国家战争、战天斗地等,这些叛逆性会暂时阻碍社会发展进程,但经过角逐以后,最终会走向和谐共存,表现出人道的调和性,这种调和性体现了物道相合的普遍规律。

楼主 袁轩论道  发布于 2014-12-05 14:49:00 +0800 CST  
{10、世界本源论}
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本源论有如下四种:第一是唯心派的精神本源论,认为意识是世界本源,意识决定物质;第二是唯物派的物质本源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反映,物质决定意识;第三是二元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和意识两个彼此独立产生和发展的本源;第四是“道”为世界本源,认为道是自足的和永恒的,万事万物皆产生于道。
物道理论认为:世界本源在于物性与道性的客观存在。物性指的是不同性质的物,包括肉眼可见的物体及仪器可分辨出来的微物质,具有可见性;道性指的是构成物的不同属性,具有虚化性。物道理论并不是简单地把“物”与“道”归为世界本源,而是突出了“客观存在”的首要地位,“物”与“道”只是“客观存在”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客观存在”就是事物本来存在的状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世界本源就客观存在着物性与道性,物道相合演化过程(即物性与道性相互作用过程)就产生了万事万物。
物与道相互作用产生运动,运动又加快物道相合的演化进程,直至星球诞生出现引力、重力、质量等道象,同时也出现气体、火、水等物象。宇宙演化轴心在物道相合,物道失合就会导致宇宙大爆炸,爆炸后重新再组合演化,直至宇宙处于新的相对稳定状态。事物演化轴心也在物道相合,物道失合事物就会消亡,物道相合事物就能存在。
物道理论认为:(1)意识是生命体进化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主观现象,这种主观性并非客观存在,但意识升华到意志并演化为社会规律就具有客观性。(2)意识本源在于生命体,生命体来源于宇宙演化,宇宙演化的本源在于物性与道性的客观存在。(3)物质本源在于客观存在,道本源也在于客观存在,物与道只是客观存在的基本方面,并非一切本源,物涵盖不了道,道也包含不了物。(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客观存在性也就有相应道的客观存在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5)物与道并非静止不变,在相互作用演变过程中处于运动状态。(6)宇宙物道相合演化进程创造了所有,包括植物、动物、人类、物体、意识、时间、空间等等在内的万事万物。

楼主 袁轩论道  发布于 2014-12-06 17:57:00 +0800 CST  
{11、本物性与本道性}
物道理论认为:宇宙本源在于物性与道性的客观存在,物性与道性最初状态就是“本物性”与“本道性”的客观存在。
“本物性”是指宇宙最初原本客观存在的各种性质微物质高度概括,也就是说"本物性"是所有物质形成的开始。现阶段科学只能解读原子为化学反应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但随着科学发展,基本微粒有可能继续再分,最终归于“本物性”。
“本道性”是对宇宙最初原本客观存在的不同属性规律的高度概括,也就是说"本道性"是所有规律形成的开始状态,与“本物性”同时存在于宇宙演化的开端。
故宇宙演化开端就客观存在着“本物性”与“本道性”,二者缺一不可,且统一于客观存在,它们是宇宙演化最初的原始状态。

楼主 袁轩论道  发布于 2014-12-07 13:51:00 +0800 CST  
{12、物道理论解释意识现象}
物道理论认为:意识是生命体进化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主观现象,本源在于生命体,其物质基础(物性)在于大脑,产生机理(道性)在于脑细胞的组合变异。
宇宙演化到一定阶段出现生命体,生命体为了获取生存条件必须显示其本能需求,譬如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食草动物以植物为生,食肉动物以肉类为生等,并且生命体都会对外界刺激表现出本能反应,如陆地植物总是朝着光照充足的一面生长,即向光性,植物的根总是顺着地心引力的方向生长,即向地性,部分动物听到异常声音或受到外来攻击会本能地躲闪,即躲避性等,本能表现是生命体所具有的共性。
生命体的本能需求及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又促进其进化,形成动物最初的网状神经系统,如腔肠动物等,随着进化,动物的神经细胞逐渐聚合,出现原始状态的脑细胞。脑细胞的物道组合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变异,产生最初的潜意识状态,主要表现在对生存需求本能的强化及对外界刺激本能反应的强化。脑细胞的强化效应最终促使大脑产生质变,出现了低级意识,比如海洋的无脊椎动物及陆地的爬虫类动物;低级意识进化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高级意识,代表动物是海洋的脊椎动物及两栖动物,陆地的哺乳动物;高级意识进一步发展就产生了智慧意识,智慧意识以人类为代表。
因为意识存在的基础是大脑,故植物没有意识,所谓的“类意识”行为,如:含羞草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把叶片瞬间收拢,捕蝇草在昆虫进入异化的笼型叶片时会迅速盖上叶盖等,都是生命体的本能反应,不能称之为有意识。动物体不一定都有意识,具备脑组织的动物才会有意识现象,不具备脑组织的动物无意识现象,但有比植物更高级的神经反应。
人类(物性)与意识(道性)的组合,就构成了人类活动,动物(物性)与意识(道性)的组合就构成了动物活动,意识具有虚化性,因此意识从属于道性。万事万物开端于物性与道性的客观存在,物道相合的自然法则促进生命体诞生,进而产生大脑与意识。意识产生后使生命体具备主观认识外界的能力,低级意识具备对生存环境的本能认识,高级意识具备适应环境的初步认识,智慧意识具备改造环境的智能认识,故意识不仅仅存在于人脑,动物体的大脑也存在,只不过级别高低不一样。
意识的本质是主观现象,所谓主观,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感知外界后所得到的信息,因此意识只能感知客观存在,不能创造客观存在,但意识进化到智能状态后,就能认识到客观存在的道性,从而为“我”所用,制造出各种物品,体现了智能意识的创造性及改造自然能力。

楼主 袁轩论道  发布于 2014-12-08 19:45:00 +0800 CST  
{13、辩证看待“物道相合”与“物道失合”}
物道理论认为:宇宙的演化核心在于物道相合,万事万物都围绕着物道相合而存在并发展,但这并不否认物道失合现象的出现。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物道理论同样存在物道相合与物道失和,二者即对立又统一。物道相合,事物就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物道失合,事物就处于相对波动状态。但失合最终是为了相合,即使是处于失合的极端爆炸状态,爆炸后产生的结果也归于相合,之后再重新演化发展。因此宇宙演化核心在于物道相合,宇宙原动力来源于物道相合产生的汇聚力。
看待问题角度不一样,判断结果也不一样。比如炸弹,如果在研制过程中出现疏漏导致爆炸,那炸弹本身就是物道失合,如果研制成功定时起爆,那炸弹本身就是物道相合。故不应拘泥于一方面来判断事物的相合与失合,而应具体情况辩证对待。

楼主 袁轩论道  发布于 2014-12-12 12:41:00 +0800 CST  
同根共祖,血脉相连,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需要每一位炎黄子孙来共同呵护!
轩祖宗旨:传承轩辕道统,轩扬民族正气,复兴华夏信仰。
轩祖核心:尊祖敬天、物道相合。
轩祖主张:传经悟道、厚德守礼、 敬业爱国。
面世哲学:崇尚生命精神,尊重科学规律,觉悟人生真谛!
《轩祖义理观》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p/3466375422?pn=1

楼主 袁轩论道  发布于 2014-12-16 12:50:00 +0800 CST  
{14、《道德经》之“道”、“有”、“无”与《物道理论》之“客观存在”、“物性”、“道性”}
老子的“有”与“无”统一于“道”,道为世界本源。物道理论的“物性”与“道性”统一于客观存在,“物性与道性的客观存在”为世界本源。
老子讲的“无”和“有”,并不是把“无”当作第一性,把“有”当作第二性,而是“无”与“有”当成“道”的两个相对属性,是“道”产生天地万物时由无形质演化到有形质的过程。
《道德经》第一篇即说:“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即“无形质是万物形成的最初状态,有形质是万物形成的母体”。本章总论了道的演化过程,也就是“万物”与“无形”及“有形”相互转化过程,即“无形”到“有形”到滋生“万物”的过程。
第四十章 继续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天下万物来源于有形质的母体,有形质的母体来源于最初无形质的状态”。本章是第一章的再论,重点强调道产生万物的第一个过程,即万物的“有”来源于“无”,也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第四十二章 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道产生了最初的有形质母体(一),最初的有形质母体派生了阴阳(二),阴阳的相互作用又派生了第三者(三),第三者继续演化为万物。万物均包含阴阳(二),阴阳虽相对(冲)但万物存在的状态却是和谐稳定的”。本章主要讲的是道产生万物的第二个过程,即从最初的有形质母体到滋生万物直至万物存在的稳定性。
“物性”与老子的“有”,“道性”与老子的“道”相似大于相异,老子的“无”与“道性物性”有一定关联,但与“客观存在”关联更大。例如一杯盐水,盐水之所以咸,是因为含有融于水的盐物质,即可提炼出的NaCl晶体,虽溶于水时肉眼不可见,但仪器可以分辨,故溶解于水的盐在物道理论归于物性。老子年代不可能有现代科学的辨识,只能将不可见归为“无”,这个“无”虽与“道性、物性”有一定关联,但与“客观存在”关联更多。从盐水本身来考量“物性”与老子的“有”就具有一致性。溶解于水的盐(不可见的“无”)到颗粒盐(可见的“有”)形成的过程即是老子所言之“道”,在这里老子的“道”与物道理论的“道性”也是相同的。再如两个不同属性的氢与氧结合生成水的过程等等。
《道德经》把“道”寓意为世界本源(老子虽没有明确提到世界本源,但道德经的道已有世界本源之寓意),“有”与“无”是“道”的两个相对属性。《物道理论》以“物性与道性的客观存在”为世界本源,认为世界本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客观存在、物性、道性,三者缺一不可。《道德经》的“无”具有虚化性,《物道理论》认为所谓“无”并不是完全没有,而是出现结果前客观存在的状态。

楼主 袁轩论道  发布于 2014-12-16 21:00:00 +0800 CST  
{15、客观存在与物性、道性的关系}
物道理论认为:物性与道性统一于客观存在,“物性与道性的客观存在”为世界本源。物与道具有同等地位,二者不分彼此,只不过物是表象世界的本质,具有可见性;道是内在世界的本质,具有虚化性。客观存在、物性、道性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构成宇宙本体的开端。
客观存在与物道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体现物与道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相对,物道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与精神本源论有根本区别。
(2)体现物与道的本质特点,意识的本质在于主观性,物与道的本质在于客观性。
(3)体现了事物的统一性,物必有其道,道必有其物,且物道统一于客观存在。
物性道性归属“现象”,客观存在归属“状态”,“现象”与“状态”不能同比主次,但不同事物之间又具有统一性,物道的统一性就在于“客观存在”。因物与道同属于“现象”,故可以同比:即地位相同,不分主次。

{附:客观存在与主观存在}
客观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与主观相对,存在就是“有”的意思,结合起来就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有的东西,比如树木、岩石、煤炭等。主观存在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而有的东西,譬如人的思想、行为、所谓的鬼神等,另外主观也表现在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上。

楼主 袁轩论道  发布于 2014-12-17 19:57:00 +0800 CST  
{16、物道理论与阴阳学说}
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人体上下等,其核心是阴阳相对,主要是从两个事物相对性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来探索依存关系。物道理论认为:世间事物是由“物性”与“道性”组成,即构成事物基本的要素与本身属性组成,其核心是物道相合,主要是从事物的相合性观察其存在的两个方面。比如石头用阴阳学说来解释,石头南面为阳,北面为阴,如果用物道理论来解释,石头的物性是二氧化硅和氧化铝等,道性是把二氧化硅和氧化铝等组合到一起的内在定律。人体脏腑用阴阳学说来解释,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用物道理论来分析,五脏六腑皆为物性,维持脏腑活动规律为其道性。再如阴阳学说认为天为阳,地为阴,物道理论认为天地归于宇宙的整体性,星球为物性,宇宙规律为道性。阴阳学说认为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物道理论认为太阳与地球为物性,导致出现白天黑夜的地球与太阳之间相互作用力为道性。阴阳学说认为男为阳,女为阴,物道理论认为男女皆为物性,其生理内在因素为道性。故物道理论与阴阳学说并不对立,只是看待问题角度不同,其得出结论就有差别。

楼主 袁轩论道  发布于 2014-12-23 07:08:00 +0800 CST  
物道理论与阴阳学说区别在于:1、阴阳学说偏重于对事物存在状态的解读,即显象解读,物道理论偏重于对事物内在属性的解读,即隐象解读。2、阴阳学说的核心是阴阳相对,物道理论的核心是物道相合。
物道理论与阴阳学说相同在于:1、都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事物的客观存在性。2、都蕴含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

楼主 袁轩论道  发布于 2014-12-28 08:10:00 +0800 CST  
{17、物道相合与天人合一}
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存在自身之道,这种道本源在于自然。从自然角度来讲,可以把道解释为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加上人的主观意识就变成了理。所谓“道理”,先有道的客观存在,后才有人的理(解),进而丰富了人的精神意识,主流意识升华到主流意志后,意志的统一性就产生了社会规律。故社会规律本源于自然法则,具有自然法则相同的属性。社会规律虽然是人主观意识转化的,但人主观意识却无法改变社会规律,只能顺应社会规律。
自然体包括物与道,物为有形,道为无形,动物界只能见于有形之物而不见无形之道,人类则能通过有形之物见于无形之道。生命体来源于自然体物与道的有机结合,人类来源于自然所赋予的生命进化,故自然法则创造了人类,人道从属于自然,人道不能凌驾或超越天道,人道只能顺应天道,与自然之道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
自然法则的核心是物道相合,人与自然相处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物道理论继承并发展了华夏天人合一思想,并赋予现代科学观,是轩祖理论体系核心之一。轩祖提倡尊重祖先文化思想,但并非完全效法先祖,而是对祖先思想再认识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体现了轩祖与时俱进、尊重科学的理念。

楼主 袁轩论道  发布于 2015-01-02 19:45:00 +0800 CST  

楼主:袁轩论道

字数:16729

发表时间:2014-11-13 00: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13 16:06:22 +0800 CST

评论数:5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