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川门户重庆巫山 方氏从湖广来,人口6千

入川门户重庆巫山陶氏曾氏方氏都从湖广来



巫山县大昌镇营盘村方家槽,方氏族人正在介绍方氏祖茔碑。(本组图片由特约摄影谢智强摄)


3 繁衍生息
入川时方氏家族不足20人,现仅方家槽就已传衍至14代、超过6000人
“有女莫嫁方家槽,三月豌豆九月苕。天干三日就缺水,坛子背水洗红苕。艰苦环境求生活,男人前往炭厂摇。肩挑背磨将炭卖,辛苦挣点油盐钱。”
至今,在巫山的许多地方,都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说的是位于今天大昌镇营盘村的方家槽穷苦不堪,生活艰难。
“祖上从湖南入川时,有个地方落脚就不错了,条件是艰苦。不过经过几代人努力,现在条件好很多了。”巫山县科协办公室主任方裕和出生于方家槽,他介绍,巫山方氏于清初由今天的湖南娄底市新化县迁至大昌镇营盘村方家槽,并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竖立了方氏祖茔碑并留存至今。
据方氏族谱记载,其入川始祖初到巫山时,“上无片瓦遮风雨,下无寸土立足基。”入川后,以耕读为本,经过艰难打拼,为子孙后代创下基业。从方氏历代先祖的墓碑碑文中不难看出,在其历代族人中,既有农庄主,也有文武官员。
“不仅如此,现在的方家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方裕和介绍,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巫山至神农架的省级公路贯穿方家槽,村级公路四通八达,完全改变了过去“肩挑背磨”的状况,村里还用上了自来水,人畜饮水困难得到了解决,彻底改变了村里“坛子背水洗红苕”的局面。
几百年的发展,让方家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坳,成为今天方氏族人安居乐业的好地方;几百年的繁衍生息,也让方氏家族,从入川时不足二十人,发展到今天族人遍布巫山、云阳、四川房县、陕西镇坪等地方,仅在方家槽就已经传衍至14代、超过6000人。
如今,每年清明,都有方氏族人从巫山周边地区赶赴方家槽祭祖,而方氏族人也已经和湖南娄底祖籍地建立了联系,两地联合续修了通谱。
“从最初的无以立足、艰苦创业,到建立宗祠、人才辈出,再到如今枝繁叶茂、传续宗族,湖广填四川的先民们,真正让神女峰下的异乡成为了子孙们的故乡。”向承彦说。随着他的目光望去,远方的湖北麻城,是先祖的故乡,却是他的异乡。

楼主 方兴方  发布于 2014-06-22 09:03:00 +0800 CST  
大昌方氏 人丁兴旺后代超5000
祖籍:湖南省新化县
落户地:重庆巫山大昌镇
迁徙始祖:方正珠
迁徙时间:顺治末年(1661年)
谱系:14代
祖训:敬天地,礼神明。奉先祖,孝双亲。睦宗族,和乡亲。别夫妇,教子孙。
现居地:家族繁衍超过5000人,分布在重庆巫山的大昌、骡坪,重庆巫溪通城,重庆万州、重庆云阳以及湖北、陕西镇坪。
与平河陶氏、铜鼓曾氏隐居深山不同,从湖南迁移而来的方氏家族选择了在大昌镇落地生根。
在大昌镇营盘村村头,方氏家族祖坟前有一块历经沧桑的石碑。
据方氏后人介绍,咸丰十一年(1861年),方氏家族在这里设立了祖茔碑。它俗称“四方碑”,记录了入川始祖原籍和时间,也是湖广填四川移民的一个重要实物,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据碑文记载,方氏原籍湖南新化县,明清时属宝庆府。迁徙始祖方正珠于顺治末年(1661年)和夫人带着两三岁的长子历经艰险辗转入川,落户重庆巫溪县通城乡,于康熙初年,移居大昌镇。
顺治初年,为安抚战争创伤,恢复生产和经济,清政府制定了“开垦水旱田地,三年起科,五年升科”等一系列安民惠民政策,同时,官府给以耕牛、种子、口粮等帮助。“在这些背景下,我们始祖携妻带子长途跋涉入川。”方氏后人、营盘村村主任方德柱说。
方正珠初入川时,上无片瓦遮风雨,下无寸土立足基。入川后,其以耕读为本,经过艰难打拼,为子孙后代创下基业,后代中不仅有政府官员也有殷实的农庄主。
“敬天地,礼神明。奉先祖,孝双亲。睦宗族,和乡亲。别夫妇,教子孙。我们家族的二十四字祖训,至今激励子孙们仁义忠厚、和睦相处、奋发图强。”方德柱说,方家入川后已经传了14辈,家族繁衍超过5000人,分布在重庆巫山的大昌、骡坪,重庆巫溪通城,甚至湖北、陕西等地,重庆万州、重庆云阳以及陕西镇坪的分支已成为当地庞大的家族。

楼主 方兴方  发布于 2014-06-22 09:11:00 +0800 CST  

楼主:方兴方

字数:1602

发表时间:2014-06-22 17: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5-05 10:55:37 +0800 CST

评论数: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