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地图里的秘密(多图)

如果说周幽王废太子是因为深爱褒姒,那么虢公鼓和郑桓公又是因为什么要废太子呢?
郑桓公,作为周宣王的弟弟,他在关中获得了一小块封地。郑桓公当然不满足,可是此时西周已经开国快三百年,中原主要区域都已经被周天子封完了
郑桓公每天做梦都在想着为自己子孙谋取更多的土地,但是关中地区本来就是西周王朝自己的自留地,况且北方高原上的西戎威胁也很大,继续在关中谋地,似乎不现实也没必要。
郑桓公很焦躁,他找到了那位善于预见未来的大师,太史伯阳父。
虽然太史伯阳父预测周朝将在十年内灭亡的预言还没有到期,但他绝对是个非常有本事的人,先是赵叔带,后是郑桓公,都来找他预测未来,并且谋求对策。
太史伯阳父理理自己的长胡须,向郑桓公建议:“中原洛邑东面的东虢、郐国之间,是安家的好地方。”
郑桓公纳闷,洛邑东面是东虢和郐国,哪里还有空地啊,难道自己地图功课没有做足?
郑桓公满脸疑色却仍然毕恭毕敬拱手道:“请太史赐教!”
伯阳父分析道:“东虢和郐国的国君贪财而好利,两国百姓并不是诚心依附,若大人领兵到达此二国,轻则这两国国君会献地给您,重则大人可取这两国的所有土地。”
“谢太史指点!”郑桓公依然不解其意却很有礼数,他暗忖:我带兵过去这两国就会送城邑给我?太史是不是在说大话?
至于起兵强行灭这二国,郑桓公是绝对不可能去做的,因为即使是前朝商朝的后裔,周朝都给予保留,封了宋国,还给了公爵的爵位,对于东虢和郐国这种自家姬姓诸侯,而且又老实听话,周朝是不会为难他们的。

楼主 风长眼量  发布于 2015-01-19 13:51:00 +0800 CST  
不管怎么样,郑桓公最终还是带领一支军队,出现在洛邑以东的东虢和郐国境内。不是为了抢地盘,而是为了验证太史伯阳父的预言。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东虢和郐国的国君互相一通气商量之后,惧怕郑桓公的军队,居然各送五座城池给郑桓公,让郑桓公这只老虎在这里建立了新的郑国,都城又叫新郑,以区别关中的郑地。
突然增加十座城池虽然很受用,但对于一个志在称霸的诸侯来说,是绝对不够的,郑国下一步的扩张方向是南方的淮河流域,而这里也正是申国的扩张方向。
申国地处南阳盆地,其北和西两面环山,只能从东和南两个方向扩张,而南面又是咄咄逼人的楚国,申国的扩张方向,就只能是东方,与郑国扩张方向有所重叠。
这样一来,郑国和申国,地理上的矛盾就凸显出来。志在落户中原,并开拓疆土的郑桓公,是怎么都不愿看到眼皮底下有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申国的。
郑国大张旗鼓扩张的同时,虢公鼓也没有闲着,他的虢国在东方也有所斩获。
公元前773年,虢国灭了一个小国焦国,将“1崤函通道”全部据为己有。“1崤函通道”,是关中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是关中的东大门,后来秦国在这里修筑了函谷关,更突出了这里的重要性。
郑桓公将申国视为眼中钉,虢公鼓的虢国,与申国却并无直接地理冲突,但是虢公鼓与申国的对立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
当年周宣王将申侯封到南阳,让其掌控大片土地,虢公鼓就非常不满。作为姬姓诸侯,他领军拼命作战,才在河东占据一片不大的国土,虢公鼓对申侯获得广袤的南阳盆地,一直是羡慕嫉妒的。
于是,在周幽王的期待,郑桓公的首肯,虢公鼓的支持下,周王室成功废了太子周宜臼,立周伯服为新的太子。

楼主 风长眼量  发布于 2015-01-19 17:30:00 +0800 CST  
对于废弃的太子周宜臼,周幽王也并未赶尽杀绝,手心手背都是肉,甚至为了保护周宜臼,周幽王下诏将他送到母国申国。
远在南阳盆地的申侯,对于突如其来的变故,感觉非常没面子,也很愤怒,他发誓要让周幽王付出代价。
的确,经过几十年励精图治的发展,申国已经有实力让周王朝付出代价了。
申侯对于外甥的失势很不甘心,他决定起兵,让自己的外甥成为天子,以便申国能保持与周朝的强势联姻关系。
公元前771年,申侯在申国立原太子周宜臼为周天子(周平王),并且起兵攻打周幽王,企图让自己的外甥在镐京坐稳江山。
申侯自感力量不足,他联络周朝最危险的敌人犬戎,南北夹攻西周王朝。
申侯在给犬戎的承诺中说的很直接:“破镐之日,府库金帛,任凭搬取。”
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本就与周朝不和的犬戎倾巢出动,全力对周王朝发起了史无前例的攻势。

楼主 风长眼量  发布于 2015-01-20 23:42:00 +0800 CST  
图片来自:风长眼量的百度相册周幽王闻知申侯造反,立即点燃骊山烽火台,并且令斥候快马报各路诸侯前来勤王。
骊山烽火台,一共二十多座,目的是当镐京遭遇西戎入侵,周围的诸侯能够看到烽火而来勤王。
骊山,在镐京东方不远处,这里位于关中正中部,位置非常好,骊山上点燃烽火,天气好的时候整个关中都能看到。
不过关中此时也没有几个还能勤王的诸侯,大多数关中的诸侯都被西戎侵扰的自顾不暇,根本不可能来勤王。
因此周幽王向关外诸侯派去的斥候,才是真正可能招来援军的。

楼主 风长眼量  发布于 2015-01-23 01:12:00 +0800 CST  
援军来的最快的,是与犬戎不共戴天的秦人(郑国、卫国、晋国等诸侯来迟了,西周灭亡了才来)
周王朝一方,以西周六军为班底,加上虢公鼓、郑桓公统领的诸侯军队,以及秦开统领的秦人,构成了西周王朝大军。
在这支军队中,虢公鼓、郑桓公虽然在镐京任职,但他们是各自国家的国君,因此自带了一定数量的军队驻守镐京。
至于秦开,这个祖父和父亲都被犬戎所杀的秦人宗主,与犬戎苦大仇深,他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杀死犬戎的机会。
叛军一方,是申国与犬戎的军队,他们从南北两个方向,对关中进行了夹击。
西周在镐京有六军,每军兵力为一万二千五百,六军就是七万五千人。而虢公鼓、郑桓公各自至少有一军,他们统领的兵力至少有两万五千人。西周的总兵力,就有十万人以上了。(再加上秦开统领的数百秦人)
叛军一方,申侯是大诸侯,有三军为三万七千五百人。犬戎的兵力不多,约为一万五千。这样叛军的总兵力越约为五万余人,是西周军的一半左右。
从兵力对比来看,西周大军有不小优势,因此二十四岁的周幽王战术并不保守,他选择了出城迎战叛军。

楼主 风长眼量  发布于 2015-01-26 16:10:00 +0800 CST  
西周王朝建立近三百年以来,还没有哪个诸侯打到过镐京附近,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周天子率领众诸侯去征讨蛮夷。
周幽王认为叛军攻入关中腹地,是对他的奇耻大辱,他决定到骊山一带迎战叛军,此刻他绝对没有意识到来者多么不善。
申侯当然不是来吓唬周幽王,他既然已经立了周平王,就没有给自己留后路,也没想过与周幽王签订城下之盟,他就是带着攻破镐京,杀周幽王的决心而来。
申侯给犬戎的承诺:“破镐之日,府库金帛,任凭搬取。”这也算是军功爵位的一种表现形式,犬戎人因此积极性颇高。
骊山脚下,西周六军摆好阵容,中间四军是主力,由周幽王亲自挂帅;左军由西周一军和郑国一军组成,共两军,由郑桓公统领;右军由西周一军和虢国一军组成,共两军,由虢公鼓统领;而秦人的数百骑兵,则跟在中军周幽王四军之后。
西周十万大军,摆好阵势,而且拥有数量不菲的车兵,这种军力如果对方敢于正面对抗,恐怕会死的很难看。
不过犬戎可是与周朝作战了几百年的老兵油子,申国也是由申戎演变而来的,他们都熟知西周军队的优点和弱点。

楼主 风长眼量  发布于 2015-01-26 16:15:00 +0800 CST  
周军作战,以战车为主,战车冲起来之后,车上固定向外的戈矛,在战车的强力冲击下,相当于一辆汽车上插满了兵器,一辆这样的兵车,不仅威力大且跑得快,就是一千步兵都拿他没办法
兵车作战的弱点,就是笨重难以迂回和掉头,如果一次冲击不力,还要再次回到起点,很是麻烦。
犬戎和申国的骑兵,正是利用了车兵这一致命弱点,从两翼迅速穿插到周朝大军的侧翼和身后,在对方车兵调动困难的情况下,利用骑兵的速度优势,冲进周军大阵,打散了周军。
骊山一战,周王朝在优势兵力下仍然输了,结果周幽王阵亡,郑桓公也阵亡。
西周六军,这支周武王伐商的精锐军队,一百多年前周昭王战死时覆灭过一次,此次又重蹈覆辙再次全军覆没。只是这一次输的更彻底,西周六军这个响当当的名号,要从历史中永远消失了。
其实申侯完全可以生擒周幽王和郑桓公,因为即使周幽王和郑桓公亲征,但作为天子和重臣,他们肯定是坐在战车之上遥望战场形势,而不会冲杀在第一线。
但是申侯却没有生擒周幽王和郑桓公的打算,而是将他们杀无赦了。
对与周幽王,申侯清楚,他活着一天自己的外甥就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周幽王,必须死。
对于郑桓公,这位新兴诸侯郑国的国君,其领土已经与申国严重冲突了,此人不杀更待何时!
另一位周朝的重要人物虢公鼓,并未被申侯列入必死名单,他因此得以向东逃入自己的国度。
最后一位是秦人的宗主秦开,其实他的力量最为薄弱,而且他在与犬戎的战斗中不遗余力,但是他也不在申侯必死名单中,因此也逃过一劫,向西撤兵。

楼主 风长眼量  发布于 2015-01-26 17:52:00 +0800 CST  
接着,申侯又指挥大军,杀入镐京,那里有他必死名单中最后一位:太子周伯服。
申侯杀掉三个必死之人,貌似这场谋反的大戏应该结束了,可实际上不好的事情一旦开了头,就很难结束。
逝者如斯夫,这些还活着的人:秦开、虢公鼓、申侯,他们的命运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烽火戏诸侯战争的结果:
图片来自:风长眼量的百度相册

楼主 风长眼量  发布于 2015-01-27 18:28:00 +0800 CST  
申国和犬戎联军,在骊山击败西周大军,马不停蹄攻入镐京,申侯杀太子周伯服,将外甥周宜臼正式立为周平王。
申侯忙着废立之事,那犬戎人进入镐京之后,却忙着他们的事情:抢财产,抢粮食,抢女人!
犬戎王进入镐京后宫,找到那传说中的王后褒姒,只见褒姒虽然已为人母,但其姿容态度,却是犬戎王目所未睹;其流盼之际,光艳照人。
犬戎王不等褒姒求饶,便一把抱上肩膀,带入自己大帐取乐,宫中其他宫女,一概被犬戎人掳走。
此后,犬戎人马盘踞镐京,终日奸淫宫女和民女,饮酒作乐。犬戎人将库中宝玉钱物搬取一空不说,还将百姓的财产也抢掠不剩。
犬戎霸占镐京,镐京民怨四起,百姓怀念周幽王,怨恨申侯勾结犬戎,这让申侯如坐针毡。
请佛容易送佛难,就在申侯为如何请走犬戎苦恼的时候,犬戎自己走了。犬戎王将褒姒带回陇东高原,犬戎大军也带走了周王朝累积了数百年的财富。
犬戎本身是游牧民族,习惯于抢了就走,但这次走的够利索,为什么呢?

楼主 风长眼量  发布于 2015-02-02 16:25:00 +0800 CST  
因为周朝的勤王大军已经开了过来!
就在申侯拥立周平王的时候,虢公鼓在虢国拥立周幽王之弟周余臣为周携王,大周王朝历史上,出现了两个周王对峙的局面
周携王的日子可比周平王好过多了,因为勤王大军很快就聚集到虢国,准备西进灭申侯。
勤王大军,主要是三个姬姓诸侯的军队,郑国、卫国和晋国。三路大军在虢国集结之后,都表示支持周携王,并发兵西进,迫近镐京。
兵败后向东撤离的秦人,也并未回到高原之上,而是驻扎在镐京西侧,等周携王的大军开到,秦人也重新逼近镐京。
犬戎正是畏惧周携王的大军,而远遁而去。
周携王一方以姬姓诸侯为主,战斗力强劲,而周平王一方,只有一个失去犬戎支持的申国撑腰,且申侯不得镐京百姓支持,怎么看这周平王和申侯离死都不远了。
从实力对比来说,周携王远胜于周平王,从宗法伦理上讲,周携王也要强于周平王。
周平王虽然是曾经的太子,但是弑父之罪,是一个罪大恶极的罪名,在将仁义礼孝放在首位的周朝,弑父之罪等于也是给自己判了死刑。

楼主 风长眼量  发布于 2015-02-03 19:57:00 +0800 CST  
秦人勤王图:
图片来自:风长眼量的百度相册

楼主 风长眼量  发布于 2015-02-06 18:57:00 +0800 CST  
如果没有天降神兵,周平王和申侯,很快就会身首异处。
不过历史就是如此奇特,除了军事战争,雷厉风行的外交手段同样可以左右一国的命运。
晋、卫、郑等诸侯勤王图:
图片来自:风长眼量的百度相册

楼主 风长眼量  发布于 2015-02-21 22:02:00 +0800 CST  
眼看勤王大军逼近镐京,申侯和周平王的脑袋搬家可以倒计时了,那么申侯到底用了什么外交手段,来化解火烧眉毛的危机呢?
我们来看看三大勤王之师,卫武公、晋文侯、郑国太子郑突,个个都是好战分子
卫国,最早的时候是叫康国,周武王灭商,将弟弟康叔封在康国,爵位是伯爵。
随后商朝后裔武庚叛乱,在镇压叛乱的时候,康叔战功卓越,当时主政的周公旦,将武庚的地盘大多数封给了康叔,改赐卫氏,提升为侯爵,卫国得以开国。
卫国的领土多从商朝旧地继承,非常广袤。在整个西周时期,卫国都是西周王朝在东方的方伯,统领东方各路诸侯。
此时的卫国国君卫武公,八十几岁耄耋之年,依然坚持亲自领兵前来勤王,以他的年龄,舟车劳顿下搞不好可是要客死他乡的,然而他还是亲自统领卫国三军前来勤王,究竟何故?

楼主 风长眼量  发布于 2015-02-26 16:41:00 +0800 CST  
卫武公,四十多年前,杀死大哥篡位,这是他在史书上第一次出现,形象暴力。
不过卫武公篡位之后,修康叔之政,兴办牧业,增修城垣,政通人和。卫武公的形象大有改变,他一度念出千古名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于是卫国进一步强大,卫国上下也无人去提卫武公那个弑兄的污点。
把卫国治理好了,卫武公受邀到西周镐京,当起了周厉王的卿士。
不久后,镐京爆发了著名的“国人暴动”,周厉王被百姓赶到几百里之外,到死都没有回来。
周厉王流亡的十四年间,周朝实际上没有天子,史称共和执政,实际上就是卫武公卫和执政。
在极其混乱的局面下,卫武公力挽狂澜,止住了民变,控制了局势,他的能力可不是浪得虚名。
周厉王死后,卫武公立周宣王为天子并辅佐之,周朝出现了“宣王中兴”的局面,这其中卫武公功不可没。
卫武公叱咤风云几十年,后来老了才离开镐京返回卫国,可他人老心不老,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眼看西周王朝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卫武公怎能作壁上观,这个时候的周王朝,也需要他这个德高望重四朝元老站出来说话

楼主 风长眼量  发布于 2015-02-28 19:05:00 +0800 CST  
再看第二位勤王的晋文侯。
晋国,始封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爵位为侯爵。
以国土面积而论,晋国不算大国,晋国在西周时期的影响力也不是特别大,属于二、三流诸侯。
晋文侯二十岁的时候,他父亲过世,叔父篡位,身为太子,他只得带着弟弟晋成师逃往镐京。
起初周宣王并不支持晋文侯回国争夺继承权,晋文侯只能含恨呆在镐京。
三年之后,周幽王即位,即位的第一年,便借西周大军与晋文侯,一举夺回国君之位。
可以想象,晋文侯对周幽王,那是一种什么感情,如今周幽王有难,他晋文侯岂能坐视不管。
第三路勤王的是郑国太子郑突。
郑国是个新兴的诸侯,郑桓公是周幽王的叔父,得到封地不久,爵位是伯爵。
郑桓公并不满足关中那一点弹丸之地,他与儿子郑突,先是在中原要挟东虢和郐国,从东虢和郐国获得了十座城邑。后来通过这个根据地,数年内不断扩张领土。
在“烽火戏诸侯”前,郑桓公在西周镐京担任卿士,辅佐周幽王,捞取政治资本;而太子郑突,则统领郑国军队不断扩张领土。
如今周幽王和郑桓公遭到犬戎和申国的围攻,太子郑突没有任何理由不救驾。(此时他还不知道父亲已经战死)

楼主 风长眼量  发布于 2015-03-17 17:46:00 +0800 CST  
再看第二位勤王的晋文侯
晋国,始封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爵位为侯爵。
以国土面积而论,晋国不算大国,晋国在西周时期的影响力也不是特别大,属于二、三流诸侯。
晋文侯二十岁的时候,他父亲过世,叔父篡位,身为太子,他只得带着弟弟晋成师逃往镐京。
起初周宣王并不支持晋文侯回国争夺继承权,晋文侯只能含恨呆在镐京。
三年之后,周幽王即位,即位的第一年,便借西周大军与晋文侯,一举夺回国君之位。
可以想象,晋文侯对周幽王,那是一种什么感情,如今周幽王有难,他晋文侯岂能坐视不管。

楼主 风长眼量  发布于 2015-03-18 14:18:00 +0800 CST  
申侯和周平王,面对这三路来势汹汹的勤王之师,何去何从?
当三路大军逼近镐京,申侯派出的使臣也赶到勤王大军的军营,一场大谈判开始了
这场谈判的难点,在于申侯必须满足三路诸侯的需求,还不能搞偏袒,让三方都满意。
对于卫国,申侯开出的条件是:封公爵!
西周有两个姬姓公爵,虢国和虞国,虞国国力比较弱,虢国实力稍强,但是国土面积也并不是很大。
卫国恰恰相反,地大物博,爵位却只是侯爵,若能名正言顺获得一个公爵,卫国好处多多。
首先,卫国的地位将大大提高。以往周天子邀请诸侯到镐京,在祭祀或者酒宴的时候,是按照爵位来安排座次的,能够排在前三位,面子上可完全不一样。(当初第四等子爵的楚国国君,居然被安排去灶房生火)
然后,作为东方的方伯,卫国太需要这个公爵了。因为东方还有齐、鲁等国也是侯爵,若卫国以公爵身份来号令诸侯,自然比之前的侯爵身份理直气壮多了。
而公爵身份,恰恰也是虢公鼓不能给的,若是给了等于削弱自己,而虢公鼓在拥立周携程王的过程中居功至伟,自然不会让主要功劳旁落给其他诸侯。
申侯的这个公爵条件,切中时弊,直接命中要害,卫武公若是不同意,即使灭了周平王,他又能得到什么呢?

楼主 风长眼量  发布于 2015-03-18 14:35:00 +0800 CST  
卫国给了公爵,对于晋国,绝不能再侯爵升公爵,否则就不能体现卫武公升公爵的价值,卫武公说不定会翻脸
申侯许诺晋文侯,一个有限开火权。
所谓有限开火权,就是给诸侯划定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无论与谁作战,攻灭了谁,都代表正义。
有限开火权最早出现在西周初期,当时西周王朝给齐国一个权力: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都是齐国可征讨范围。齐国正是利用这个有限开火权,对四周诸侯取得法理上的优势,然后逐步兼并扩张。
如今申侯给晋国开出的,是一个在河东地区的有限开火权。
河东地区,土地平坦,诸侯密集,人口众多,若是能够统一河东,晋国将跨越到一流诸侯行列。
晋文侯与弟弟晋成师对视一笑,他欣然接受这个河东地区的有限开火权。
申侯基本是开了两张空头支票,自己什么也不用付出,就搞定两路勤王之师。
可是对于郑国太子郑突,若不拿出点实质的内容出来,可不容易摆平。

楼主 风长眼量  发布于 2015-03-20 14:47:00 +0800 CST  
太子郑突知道父亲郑桓公已经阵亡,失父的痛楚和为父报仇的情绪缠绕着他,何况申国与郑国本就存在地缘上的冲突,申侯要怎样才能化干戈为玉帛呢?
事实上申侯可没少费心,他首先是决定将女儿嫁给太子郑突,与郑国联姻,仇家变亲家
接下来的两个条件,可就更是实实在在的。
封郑突为辅佐周平王的卿士,就像郑桓公辅佐周幽王一样,恢复郑国的这个权力。
当然,最重磅的条件,是允许郑国调动周朝的军队进行征讨。
动用周朝军队,以前也有过先例,但都是临时性质,若要长期持续征调周朝军队,还没有任何诸侯能享此殊荣。
实话讲这一点太具诱惑力,以至郑突可以放弃一切节操,忘记眼前的父仇,转而支持周平王。后来郑国正是频频起用东周的军队,才成为东周初年的大国,小霸中原。
卫武公和晋文侯,若不是看在郑突丧父的份上,绝对不可能允许这个承诺存在。
搞定三路姬姓勤王大军,还有一个周幽王的铁杆支持者秦开,申侯也开出了及其诱惑的条件:爵位+有限开火权。
只要秦人支持周平王,秦开可以立即得到伯爵的爵位!同时秦国获得岐山以西的有限开火权,申侯希望秦国去对付岐山以西的虢国。

楼主 风长眼量  发布于 2015-03-21 16:01:00 +0800 CST  
申侯给卫国和秦国的好处,以爵位为主,那么周朝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爵位,为何如此值钱呢?
周朝的爵位提升,实际上是非常难的,像郑桓公虽然深得大哥周宣王厚爱,也只封了一个伯爵(第三等)
我们将现代人的学历与当时的爵位对应起来,就能明白周人为何如此看重爵位了。
图片来自:风长眼量的百度相册

楼主 风长眼量  发布于 2015-03-24 23:35:00 +0800 CST  

楼主:风长眼量

字数:15942

发表时间:2015-01-16 07:2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1 09:07:52 +0800 CST

评论数:10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