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听听社会学家李银河与心理学家李松蔚如何看待 “人冷感症”

“人冷感症” ,特指那些不想或无法与人建立(情感)关系的群体。比如捷克小说家卡夫卡,他惧怕女人,无法恋爱和婚姻,但他却又有作为男人对于女人的一种天生的渴望;他同样无法正常结交朋友,对似乎人人都能熟练掌握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无所适从感,或者说 “对人类群居的本质属性感到强烈的不适,但他也无法跳出属人本性”。

楼主 染指丶泪非泪  发布于 2016-08-04 22:35:00 +0800 CST  
如果卡夫卡能活到现在,他就不用 “变” 成异形去获取自由,因为现代社会对 “人冷感症” 已经有了极大的宽容。我们采访了社会学家李银河和心理学家李松蔚,他们都认为,随着人类经济独立、社会技术进步, “人冷感症” 有了更方便和合理存在的理由。

楼主 染指丶泪非泪  发布于 2016-08-04 22:36:00 +0800 CST  
VICE : “人冷感症” 群体都有哪些特征?


李银河:不想进入人际关系的人并不是特别少见。分两类情况,一类认为,人本孤独,因而过着孤独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建立任何亲密关系都是拖累,是要摆脱的事,很不愿意进入这种关系,整个生命状态都是孤独的。另一类人是没有这个能力,跟谁都建立不了(亲密关系),他不是故意的,但他没有办法,他不懂得爱,或者说非常缺少跟人交往的技能。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

楼主 染指丶泪非泪  发布于 2016-08-04 22:36:00 +0800 CST  
如果 “人冷感症” 是不想与人建立亲密关系,那么怎么解释 “人是群居动物” ?


人确实是群居动物。人莫过于需要三种情感:亲情、友情、爱情,这三种都不要的人,还是太少见了。更多人追求的是 “soulmate” 的亲密关系,比如我,不喜欢热闹、一起打牌出游、热火朝天地聊天消磨时光、热热闹闹的东家长西家短、七大姑八大姨,这些我都烦的要命。但我极度需要亲密关系,亲情、爱情、友情都好,不然会觉得活得没味儿。像我这样的人,会觉得爱这种东西在人世间是很宝贵的, “soulmate” 在人群中不是很容易能碰到,但因为内心对这非常需要,就会更容易交到灵魂朋友。

楼主 染指丶泪非泪  发布于 2016-08-04 22:36:00 +0800 CST  
“人冷感症” 到底是怎样发生的?


冷感症是有经济基础的。在过去几千年的男权社会,男主外,女主内,没有女人能独立赚钱,必须通过嫁人才能生存。但现在她不需要嫁人也能养活自己,也就不需要必须去依赖亲密关系。中国农民为什么必须生男孩?因为他到老了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生女儿会嫁走,男孩才可以供养他老年的生活。所以从人类的发展史上,人慢慢有了独立生存的条件之后,才有了完全不依靠亲密关系而生存的独立空间。像梭罗那样,自耕自食,现代人简单的多,不用自己种粮食都有经济来源,比如写小说,或者接私活,在家也能养活自己,不用跟人交往。人独立生活方式和存在空间慢慢拓宽,是有一个过程的。

楼主 染指丶泪非泪  发布于 2016-08-04 22:37:00 +0800 CST  
跟现代社会的发展机制有关系吗?


现代和传统社会的不同就在这。传统社会是乡土社会,人人生活在熟人社会里,家家户户知根知底;现代工业化后进入陌生人社会,有的人适应得很好,有的人适应不了。


从北欧各国开始,结婚率越来越低,有一半是不结婚的,二三十年前美国和法国单身人群只有20-30%,现在也都40-50%了,日本都40%了。日本是东方社会啊,跟西方个人本位和文化不一样,但他们也有40%的人不愿意建立亲密关系了。


楼主 染指丶泪非泪  发布于 2016-08-04 22:37:00 +0800 CST  
这些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人是不正常的吗?


正不正常要从空间和时间上来说。 “人冷感症” 在国外比较稀松平常,但在中国就显得比较扎眼。在北欧、美国、日本,做一个单身人士很正常,但在中国,三十岁不结婚就被叫做 “剩女” ,所以全世界单身人群中,中国的人数占比是倒数的。在古代,如果有一个女的不结婚,那就十分不正常,但在现代社会就不会不正常,一个人终老也是正常的。

楼主 染指丶泪非泪  发布于 2016-08-04 22:37:00 +0800 CST  
为什么电视艺术极少宣扬冷感症群体的生活状态?


《欢乐颂》里的安迪不就是冷感症的人嘛,别人不能碰,一碰就一哆嗦。因为所谓戏剧性是在人际冲突中,一个人独处会少很多戏剧性,虽然说人可以有很丰富的内心生活,但是受众是盯着大多数人的影视剧行业,要是写这么样一个人和倾向,没人看啊。所以电视里会对安迪进行改造,安迪以前总是独来独往,但有一天也说,好像有这么几个邻居也不错。旁边这么热闹好像也不完全是坏事,这就是改造。

楼主 染指丶泪非泪  发布于 2016-08-04 22:37:00 +0800 CST  
VICE : “人冷感症”在心理学看来是一种病态吗?


李松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是病态。最基本的判断标准是社会适应性:他能自给自足,在社会运行体系里不会给别人带来过多的麻烦,现实检验能力也足够,知道自己要什么,会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也许不会跟人发生亲密关系,但也会跟人互动;他不是社会意义上所谓正常的生存状态,但他对自己的情况也能接受。这样就不会认为是病态。
人际关系本身就不是一种很容易掌握的东西,的确会带来很多麻烦。有些人宁愿承担一些代价,也不需要这种深度的人际关系 —— 这就跟觉得养孩子责任太大太麻烦而选择不生一样,都是个人的选择,我们会认为是另一种生活方式,但不会觉得是 “有问题”。


亲密关系不一样。你选择一段亲密关系,其实就是选择一次冒险。你不知道它往后会怎样,它也许会很好,也许会让你有无穷无尽的烦恼。谈恋爱的两个人在刚开始的一两个月关系会非常好,结婚一开始也是 honey moon ,越往后走痛苦就越多。这是亲密关系本身的特点,也是代价。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说,我只约炮,不跟人谈恋爱。约炮很简单,也有技术手段可以很方便找到约炮对象,我何乐而不为呢?我永远都可以很稳定地找到约炮对象,也可以过得很愉快,那我为什么一定要找一个固定的人,冒着有一天会彼此伤害的风险?

楼主 染指丶泪非泪  发布于 2016-08-04 22:38:00 +0800 CST  
那发展到什么程度算 “病态” ?


这种方式可能会有的风险,就是成瘾。成瘾的核心情感特点就是人际上的孤独。比如,用性的方式来处理孤独感的话,有可能会成为性瘾患者。他永远都可以获得性,获得性带来的好的感觉,帮他处理很多孤独的时刻;但久而久之对性的需求就会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会感到痛苦,长期的痛苦已经替代短期的欢愉,但他已经欲罢不能。这样就更像一种病。


有些人来做咨询的话,其实是被一种所谓主流的声音吓到了,比如没有人脉你会吃亏的。所以这些人一方面没有办法完全接受自己这种状态,但另一方面又真的很恐惧人际关系。一般来说,我们会帮助他看清自己的需求,是否愿意尝试一种看起来比较方便但可能很孤独的生活方式,还是更愿意过 “主流” 说的应该跟人在一起的生活,但是会有很多挑战和不安。


我们不会像过去那样,非得说你有什么问题,你不结婚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你不谈恋爱是不是因为有什么阴影,非要去修正你的观念。但如果是因为孤独而陷入成瘾的痛苦中,失去意义和目标,做伤害自己的事情,哪怕抽烟喝酒打游戏上网,活得看起来很舒服,但他自己其实会挺迷茫的,我们会看到他背后对亲密关系的复杂感受,好像既渴望,又逃避。

楼主 染指丶泪非泪  发布于 2016-08-04 22:38:00 +0800 CST  
“人冷感症” 在大城市里似乎更常见?


因为在大城市里办事,虽然程序上可能较麻烦,但都是有规则可循的,照着做就行。但在小城市,经常会遇到不好好给你办事,就要刁难你,你为了避免这些麻烦,要去送礼,找关系,靠人际潜规则去推动。在我老家,有很多人下班以后的生活就是各种饭局,吃饭喝酒唱歌打牌泡脚,很累。但你必须这样干下去,因为离开这些关系,就寸步难行。但在北京,我想跟人吃饭,就是真的想跟这个人吃饭,大城市里文化的多元性,包括规则和技术的进步,让人可以不那么需要某种人际关系,所以发达的地方就更容易造就冷感人群。


在国外,我不敢保证这样的人更多,但我能保证要是一个人想要这样生活,他遇到的阻力会更小。在国内,很多人会天然地觉得这是个问题,是时代的病。

楼主 染指丶泪非泪  发布于 2016-08-04 22:38:00 +0800 CST  
你曾经说过,人是喜欢群居的生物,这是千万年来演化形成的特性,永远改不掉。那为什么这些 “人冷感症” 群体就可以不需要人际关系?


不是说有的人没有人际关系,就必须要有,而是每个人都有人际关系,但不一定都要有亲密关系。这是两个概念。有的人对人际关系很焦虑,身边有很多朋友,但都跟我不亲,不是所谓的密友。有的人渴望关系,但不渴望那么亲密那么重要的关系。群居生物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关系的诉求。

楼主 染指丶泪非泪  发布于 2016-08-04 22:38:00 +0800 CST  
未来社会会有更多这样的冷感人群出现吗?


可能会变多。主要原因是社会会越来越为这些人创造方便。现在每一天,都有很多产品经理在头脑风暴,去研究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需求没有被解决,怎么去满足这些需求。因为人际关系很麻烦,如果用产品化的思维或者用解决需求的思路,确实可以去避免很多关系里的麻烦。从长远来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但是同时也越来越没有必要去维持长期的或深度的人际关系,会变成更自由的时代。

楼主 染指丶泪非泪  发布于 2016-08-04 22:38:00 +0800 CST  

在造就 “人冷感症” 上,时代也是推手吗?


从积极的角度说,就是社会变得越来越宽容了,可以更包容地接受这种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另外一个原因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拥有这种可能性,吃饭叫外卖,买东西用快递,即使不想跟人建立深度的、特定的关系,也能活下去,我们可以更方便地变成 “冷感的人” 。

楼主 染指丶泪非泪  发布于 2016-08-04 22:40:00 +0800 CST  

楼主:染指丶泪非泪

字数:1679

发表时间:2016-08-05 06:3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07 21:45:32 +0800 CST

评论数:14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