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伪爱剖析:爱自己而非爱孩子【绝对精品】


【心理知识】
妈妈的伪爱剖析:爱自己而非爱孩子1
妈妈给孩子的爱是不是真正的爱?是爱孩子,还是爱自己?这个让妈妈们不愿意也不得不面对的话题原来在生活中竟是这般的常见!辨伪才能存真,让我们一起撩开伪爱的面纱,直击伪爱背后的真实心理。
【 北大燕园博思.马泽中老师】

楼主 冷紫泪525  发布于 2012-03-03 13:46:00 +0800 CST  

【心理知识】
妈妈的伪爱剖析:爱自己而非爱孩子2
伪爱之一:给予是为了满足自己伤害孩子
如果不在乎孩子的感受,不尊重孩子的意愿,父母为孩子付出的一切,那些给予和满足只会夺走孩子的快乐,给孩子带来伤害。
1.给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题解: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忽视孩子的真实需求时,父母要反思,他们竭力要在孩子身上获得的,是否是自己未能得到的赞赏?
场景回放1:
隔壁的迎迎去学芭蕾舞了,妈妈也为美美报了芭蕾舞的学习班。美美很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学跳舞,但每次家里来了客人,妈妈总会让美美出来表演一番。听到大家的赞美,妈妈非常得意。
然而,美美却说不再想学习舞蹈了,因为妈妈为了让美美舞蹈能跳得更好,就取消了一切其他的活动,让美美专心学舞。原本活泼自信,爱说爱笑的她也失去了内心的欢乐。
【 北大燕园博思.马泽中老师】

楼主 冷紫泪525  发布于 2012-03-03 13:47:00 +0800 CST  

【心理知识】
妈妈的伪爱剖析:爱自己而非爱孩子3
场景回放2:
燕燕妈妈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妈妈,她说:“我竭尽全力去照顾燕燕,处理她的问题,除了睡觉之外,我每时每刻都在关心她。”
她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全力以赴地日夜劳作。尽管她觉得燕燕应该变得自立,她还是给燕燕准备好一切。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将自己在家的几乎全部的自由时间,用于照顾孩子。但只要有人夸她是个好妈妈,她就觉得很满足,一切都值得了。
【 北大燕园博思.马泽中老师】

楼主 冷紫泪525  发布于 2012-03-03 13:47:00 +0800 CST  

【心理知识】
妈妈的伪爱剖析:爱自己而非爱孩子4
点评:别让孩子为自己的虚荣“买单”
如果让孩子活在妈妈的虚荣心下,有的孩子可能学会了迎合妈妈,而不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例如孩子可能会变得压抑,不明白自己的真正需求,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许他慢慢地学会了压抑自己去迎合妈妈的虚荣心,很可能这个孩子长大后也变成了一个虚荣的人;有的孩子可能会在妈妈的虚荣心下学会反抗,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心情没被理解。
给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很多时候,父母亲的给予,并不是孩子成长的需要,而是他们自身的心理需要。场景1中的美美妈妈愿意给予和满足孩子,但事实上她一味地要求、强迫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感受。这并不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而是为了获得朋友们的赞美,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美美妈妈并没有考虑美美活泼、好动、希望能尽情玩耍的需求,

而只是为了炫耀。没有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孩子的生命是为了本身的目的而存在。
【 北大燕园博思.马泽中老师】

楼主 冷紫泪525  发布于 2012-03-03 13:47:00 +0800 CST  

【心理知识】
妈妈的伪爱剖析:爱自己而非爱孩子5
场景2中的燕燕妈妈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行为,让燕燕丧失了独自探索的勇气。她不能理解,爱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活动,爱要求另一个人的完全参与——使用他们的头脑和心智。她不明白,很多时候,不给予其实比给予,需要更多的勇气。而且培养独立性要比照顾那些原本可以照顾自己的人,更加是一种真爱行为。此外,他还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需要、愤怒、不满与期望,这对于燕燕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的母亲竭力要获得的是自己未能得到的赞赏。她们不明白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只能用孩子的成就给自己一些慰藉。也就是说,孩子不可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我们希望的认可表达,而是反过来,养育他们对自己的认可。
给予是要把孩子当成炫耀的工具 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很多妈妈内心怀有很多恐惧,感到自身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觉得自己为孩子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害怕与社会脱节……妈妈拼命在孩子身上补偿这些恐惧带给她的不安:一方面,她们过度包办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不能离开妈妈独立;另外一方面,她们热衷于早期智力开发,严格要求孩子达到超常标准,这样她可以炫耀自己的“成就”,在他人那里挣足面子。
像丁丁妈妈送丁丁去各种兴趣班,强迫丁丁考几段几级,然后在众人面前自豪地吹嘘丁丁的“本事”,却没发现丁丁的笑容越来越少了。此外,丁丁妈妈非常爱面子,丁丁的表现一旦没达到她的标准,比别人的孩子差了,她会觉得抬不起头来,变得焦虑而粗暴。妈妈情绪的变化给丁丁产生更加恶劣的后果,那些高不可攀的期望和要求、经常得不到接纳和肯定没有让他形成客观的、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建立起必要的自信心。无数次“失败”和“无能”的体验也让丁丁失去了内心的快乐。
【 北大燕园博思.马泽中老师】

楼主 冷紫泪525  发布于 2012-03-03 13:47:00 +0800 CST  

【心理知识】
妈妈的伪爱剖析:爱自己而非爱孩子6
其实,孩子应该是完全独立于父母的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最终并不属于父母,更不是可以让父母随意摆布、炫耀的工具。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在需要鼓励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信心;在需要督促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以提醒;在需要引导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指明道路。
满足自己的虚荣是为缓解内心的焦虑
孩子的需求会根据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此时,如果妈妈在知识上或是心态上不做出相应的更新,就会像故事中的美美妈妈一样,陷入一种因虚荣而生焦虑的状态,看似为了孩子好,却阻碍孩子的发展。
这种状况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会或多或少地有所体验,但是,有些妈妈能够马上调整自己,而有些则容易纠结于此,甚至形成很深的困惑。那么,这样的妈妈一般会有以下一些特点:有些妈妈生活支撑点比较单一,比如缺少丰富的业余生活,朋友较少,体现自我价值感的方面也比较少。这样的情况下,便会把过多的精力和期待放在孩子的身上,于是,形成了对自己照顾孩子的高标准,严要求,以及对孩子的有过高期待。
实际上,2-3岁的孩子随着他们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心理也随之发生急剧的变化,此时他们自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他们希望学着其他小朋友的样子自己系鞋带,希望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向,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父母全权代劳,表面上他们对孩子的付出是百分之百,不折不扣的,但是,他们却没有心力去仔细想一想,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 北大燕园博思.马泽中老师】

楼主 冷紫泪525  发布于 2012-03-03 13:48:00 +0800 CST  

【心理知识】
妈妈的伪爱剖析:爱自己而非爱孩子 7
2.给予是为了补偿自己未竟的心愿
题解:很多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有没有满足和达到的愿望和目标,这种未完成的愿望一直潜藏在父母的心里。当自己有了孩子后,会潜意识地投射都孩子身上,便用给予来补偿自己未竟的心愿。这其实是在“设计”孩子,补偿自己。
场景回放:
童童每天都要去练两个小时的钢琴。妈妈说自己从小喜欢音乐却没有条件,现在自己再辛苦也一定要让童童经历一下,不让童童长大后有任何遗憾。
无奈之下,童童只有顺从妈妈的意愿去参加了钢琴班。但没有任何音乐天赋的童童坐在钢琴旁,心却飞到外面那群正在尽情玩耍的小伙伴那里,什么都没有学会。童童妈妈无奈极了。她觉得童童是个贪玩的,没有毅力的孩子。
【 北大燕园博思.马泽中老师】

楼主 冷紫泪525  发布于 2012-03-03 13:48:00 +0800 CST  
今天就发这么多吧,明天继续~~~~~~

楼主 冷紫泪525  发布于 2012-03-03 13:48:00 +0800 CST  



楼主 冷紫泪525  发布于 2012-03-05 08:46:00 +0800 CST  
是啊,妈妈在试图表达自己的爱的时候,潜意识里她们是没有意识到的,从另一种意义上,妈妈的爱的确伟大!

楼主 冷紫泪525  发布于 2012-03-05 08:48:00 +0800 CST  
确实是这样的,可能是女人和男人的天生特质的区别吧~~~

楼主 冷紫泪525  发布于 2012-03-05 08:49:00 +0800 CST  

【心理知识】
妈妈的伪爱剖析:爱自己而非爱孩子8
点评:
妈妈的给予是为了在孩子身上弥补和实现未竟的心愿
真爱的前提是要尊重孩子,要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满足他的成长需要。真爱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到孩子的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这是一个挑战,这首先要父母承认一个事实: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我’的附属品。”
补偿心理无视孩子需要,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孩子身上
妈妈认为自己的给予是因为自己爱孩子,肯为孩子牺牲,但实际上,这种给予源自父母的“补偿心理”,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
每个人内心中都藏着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的现实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内化,当我们做父母时,这个‘内在的父母’就是我们自己。另一个是“内在的小孩”,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有很多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内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父母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满足自己。
妈妈的这种“补偿心理”会剥夺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他们太重视塑造,刻意按照他们的意图来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那么,无论他们的安排多么完美,他们的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他们是为妈妈而在生活。
【 北大燕园博思.马泽中老师】

楼主 冷紫泪525  发布于 2012-03-05 13:25:00 +0800 CST  

【心理知识】
妈妈的伪爱剖析:爱自己而非爱孩子9
妈妈的过度呵护也缘自补偿心理
处于补偿心理的父母让孩子去学习自己以前没机会学习的东西,是妈妈们未完成心愿的满足,这是妈妈把自己的愿望投射到孩子身上的行为,但是这种心愿并不一定是符合孩子的个性。以爱的名义强迫孩子来完成自己的愿望是不公平的。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呵护有时就是出于补偿心理,例如小时候没有被好好照顾,就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强烈呵护的心情。有一位150多斤的胖女孩晓雅,她希望“解决与母亲的关系问题,同时希望自己减肥成功,变得更加自信和外向,完善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更加快乐”。晓雅说:“妈妈特别爱我,总是把最好的给我,但是很多时候,她给我的很多不是我最想要的。”
妈妈小的时候物质匮乏,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所以她希望自己能给女儿最好的一切。妈妈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给予晓雅大量的美食和漂亮的衣服。她说以前小时候自己过的很苦,现在还不让女儿吃好点。可结果却让晓雅变成了一个胖女孩,这让晓雅非常苦恼。
晓雅妈妈一直期待着晓雅是个活泼开朗、外向积极的女孩。可是真实的晓雅却是:略微有些内向,遇到问题总想逃避。从上面可以看出,晓雅的真实自我不符合妈妈的期望。她的妈妈对她的期望如:活泼开朗、善于交际等,都是她现实生活所缺乏的,使晓雅的内心有了冲突。
其实,晓雅妈妈对孩子的给予并不是无条件的爱,一方面她因为自己童年时物质匮乏,没有得到很好照顾,而总是在物质方面不断地满足晓雅。同时她希望在自己过度的给予和满足后,晓雅能想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可这种做法并没有尊重晓雅自身的个性,晓雅真实的自我和妈妈心中理想发生了斗争,造成了晓雅内心的困扰。
【 北大燕园博思.马泽中老师】

楼主 冷紫泪525  发布于 2012-03-05 13:26:00 +0800 CST  

【心理知识】
妈妈的伪爱剖析:爱自己而非爱孩子10
妈妈希望在孩子身上塑造一个 “完美”的自我
童童妈妈的行为,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
其实,童童妈妈只是希望在童童身上塑造一个“改良”的、“完美”的自我。因为改变自己太痛苦了,童童妈妈本能地回避这一条路,而更希望在孩子身上塑造一个“改良”的、“完美”的自我,往往还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童童是无辜的,也是无助的,他无法反抗父母,只有折磨自己,以图取悦父母。
【 北大燕园博思.马泽中老师】

楼主 冷紫泪525  发布于 2012-03-05 13:26:00 +0800 CST  



楼主 冷紫泪525  发布于 2012-03-06 14:37:00 +0800 CST  

【心理知识】
妈妈的伪爱剖析:爱自己而非爱孩子11
妈妈的补偿心理会让孩子形成“我不行……”的自我认知
如果妈妈坚信自己的看法是对的,将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这就在无形中传递给孩子这样一个信息:“你不行,我来……”,孩子幼小的心灵并不具备很强的甄别是非的客观标准,他们时常会对父母的评价照单全收,这样的信息将给孩子形成一个极为消极的自我暗示:“我不行,要靠妈妈(爸爸)……”。这种沟通模式下培养出无能且拒绝承担责任的孩子。
作为父母就要首先体察一下自己的心态与情绪。检查一下自己的强加给孩子的是否是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当父母做了认真的自我审视之后,便要自己的生活和亲子沟通方式上做出一些调整。丰富充实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支持体系和心理安全感,处理生活中没有处理好的矛盾。
在此基础上,给孩子更大的权限,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承担自己愿意承担的责任。当然,放权并不意味着放任。在让孩子做事情的同时,父母也可以适当参与引导。比如,童童是有可能因为不喜欢练琴而苦恼,此时,妈妈不是强迫童童学习,而是引导和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让孩子自主地去选择。
换一个角度想,孩子的这种自主意识恰恰是父母帮助孩子提升能力的最好机会,可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爱好的权利,但一旦选择就要努力坚持。如此一来,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将会有丰富的体验和成就感。同时也避免了造成伤害。父母何乐而不为呢。
【 北大燕园博思.马泽中老师】

楼主 冷紫泪525  发布于 2012-03-06 14:40:00 +0800 CST  
呵呵~~~~妈妈是爱你滴~~~

楼主 冷紫泪525  发布于 2012-03-06 17:10:00 +0800 CST  



楼主 冷紫泪525  发布于 2012-03-09 09:53:00 +0800 CST  

【心理知识】
妈妈的伪爱剖析:爱自己而非爱孩子 12
3.心理咨询师方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曾经有家长向我哭诉:“教育孩子真的是一件特别艰巨的任务,我尽可能把我认为最好地给予孩子,可是结果却往往不那么如人意,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失败,似乎做得很多事情在孩子身上都不见效。”每一位父母都热切地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对孩子的成长有所帮助,不愿意失去任何可能地机会。不过有的时候我们发现,也许父母的无意识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不要让父母的虚荣影响孩子的成长
自然界大多数生命的茁壮成长,都离不开阳光。对于孩子而言,快乐便是沐浴在他们身上的一束阳光。心理学家曾用事实证明,一个孩子倘若长时间被某一件或一些讨厌的事情缠绕着,失去了快乐的童年生活,便会影响他们的健康的成长在成长阶段,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始终应该是孩子生活的主旋律。因为对孩子而言,快乐是一种健康心理的滋养。
【 北大燕园博思.马泽中老师】

楼主 冷紫泪525  发布于 2012-03-09 11:21:00 +0800 CST  
这位朋友你好。
心理咨询不一定要懂暗示法,有的时候咨询需要暗示法,但是懂了暗示,会对咨询有很大的帮助。

楼主 冷紫泪525  发布于 2012-03-11 15:33:00 +0800 CST  

楼主:冷紫泪525

字数:12133

发表时间:2012-03-03 21:4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27 08:58:33 +0800 CST

评论数:12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