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心理学的知识和学心理学的那些事儿

意志力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东西。比如一个人在准备出行,突然毫无理由被他老妈叫他不要出去,这个人首先是得停住下来的,因为出去和不要出去这两种行为是互相冲突的。因此他需要思考,做出心中的取舍,才会有下一步的有意识行为,否则他就停在那里,直到思考完为止。
简单来说,意志力的形成过程直白点就是做出决定的过程。你不做出决定,你的身体就会被数种有冲突的潜意识所支配,行为不稳定,突然变卦。
可以这么说,意志力坚定的人就是做好心中取舍,做好中决定的人。内心的想法不会冲突,从头到底都是被相互不冲突的潜意识所支配。即使是辛苦的事,也会去做,不会有很强的抗拒。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18 23:10:00 +0800 CST  
稍稍扯到催眠,为什么催眠师给催眠者违背其意愿的东西,催眠者会察觉并且拒绝呢?没错,就是因为产生冲突,潜意识需要活跃到显意识层来做决定。显意识层重新活跃起来,就相当于催眠就此结束。所以,在催眠的时候,催眠师一般会给予简单而容易接受的指令,比如放松,站着,不要动,举起手,假如你或者想象什么什么(受催眠者不抗拒的东西)。
不过,实际上也是可以绕过受催眠者的察觉的。过程就比较繁多,一个受到抗拒的步骤就需要分到数个或者更多的简单或容易接受的步骤(因为要避免冲突)。简单而言就是让受催眠者无法察觉其指令的真正目的,让其不知觉地去听取或者去做。不过仍有一定风险,因为当受催眠者完成其大多数或者全部指令时,较容易产生冲突,即察觉到自己做了违背意愿的是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23 11:37:00 +0800 CST  
想要让自己的意志“坚定”,就请百度百度吧。意志力这东西网上一搜就有,各种长篇大论,个人就不说什么方法了。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25 15:37:00 +0800 CST  
人可不可以一心二用呢?在这里,一心二用的意思是能关注一件事物的同时还关注另一件事物。其实是可以的,难度挺高。一般人长年累月地习惯了把注意力放在一种事物上去,显意识的思考和模拟速度本来就有限度,因此一心二用是比较难的,用起来也不太轻松。
在这里,只讲述两种途径。一、确定好你关注事物的比重,如果能大概五五分配,就大概可以一心二用。不过,在控制身体执行两种行为时,比较容易造成行为彼此影响造成失控或者注重一个行为而忽略另一个。这一个方法需要多加练习
二,间歇性注意。这个实际上是一心一用的灵活运用,对几件事物进行轮流注意,频率可以是几秒、几分钟或者更多。这个方法比较依赖一个人较强的思考能力和临时记忆能力。够强的话可以达到类似一心多用的程度,而且不容易出现混乱。不过使用时大脑负荷根据注意频率不同情况而变大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27 11:11:00 +0800 CST  
我们平时思考的方式大多是语言性思考,因为这样比较方便和准确。图像和感觉性的思考,虽然速度快,但是给大脑的负荷大(因为思考长了要提取大量的信息),也缺乏一定的连贯性。所以一般都用作短期的具象思考。语言型思考属于抽象性的思考。就因为是抽象性的,没有确切的方位或者强度什么的,人的大脑更愿意听到一种声音。因为如果人的大脑里面同时有几个声音一起说话,这个人是比较听不懂,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分离,去理解。毕竟两种声合在一起就会“变声”,即一种新的声。
所以,简单来说,如果单纯用同种语言进行思考,一般也就一心一用。如果想要一心二用,还得用一下图像或者触觉性思考。因为这两种都有确切的方位或者形状、色彩,容易区分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2-27 11:32:00 +0800 CST  
翻了翻以前看过讲过话的贴子。关于《进化心理学》这一本书个人觉得有必要说一说。
如果你想看或者已经看过这一本书了,无论书里面说的什么,什么什么极为重要,有几点是需要谨记不要动摇的。
一、不要把人的性看得太重要。性对于别的动物来说或许真的非常重要,但对于人来说却并非如此。繁殖和生存是物质维持上的体现形式,寿命是稳态的维护形式。人现在的进化更多地往智能方向进化,也逐渐一定程度上脱离自然原有的关系,生存和寿命逐渐变得更加重要。而繁殖本能带来的影响逐渐变得没那么重要。因为繁殖是物质维持的宏观体现形式,而寿命和生存却是相对微观的体现形式。智能的进化更青睐于后者
二、你需要自己推演一次,体会物质之间的反应、运动的意义。如何从无生命到原始单细胞,然后到细胞出现分化形成个体,再然后到物种的各种演变出现新物种。如果你不会或无法做到,那代表进化学你没学到家,不要再看进化心理学。
三、进化方向常见有几种,。1,繁殖能力增强,增强群体优势。2,个体力量增强,提升个体优势。常见的是食物链顶端,如狮子。3,智能的增强。4,生存底限的增强,即物种的生存韧性。如老鼠
四、目前来说,人的进化和遗传的会是本能和性情倾向,绝不会是观念。观念是有社会性的,遗传物质不会记录下后天的东西,思考进化的东西时不要犯这种低端错误。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3-17 00:22:00 +0800 CST  
接下来说说“自闭症”。自闭症在心理学界也算是研究颇多,因为它体现了很多人起初的认知、学习等等的形成和变化,非常有研究的价值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3-19 23:44:00 +0800 CST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
近年发现患自闭症的人存在基因缺陷,该位置表达出来的蛋白使得神经元之间的交流出现障碍,即不正常。

这次讲自闭症,涉及到医学上的东西,个人不太熟悉。因此找了一些研究和报道弥补这一点。
这次主要讲讲自闭症的一些思维模式和一些学界的猜想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3-26 23:32:00 +0800 CST  
可以的话可以先搜搜下面的文章看看




自闭症
http://baike.baidu.com/view/551995.htm?fromtitle=%E8%87%AA%E9%97%AD%E7%97%87&fromid=311&type=syn
《后叶催产素和自闭症儿童的社会功能》
《孤独症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研究获进展》
《著名华人科学家Nature自闭症研究获重大突破》
《Nat Neurosci:神经胶质细胞变化影响小鼠社会性行为》
《Cell:科学家发现自闭症新基因》
《研究发现:自闭症或与大脑突触过多有关》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3-30 13:04:00 +0800 CST  
说到自闭症人群的思维模式,个人暂时就撇开一些物质上的限制,基因、激素、抑或神经元什么的这些会抛开不谈。也就是说,较为纯粹地从心理角度去解释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4-06 10:54:00 +0800 CST  
对于自闭症的思维模式的起因,有一个挺有意思的说法:注意力分配过度不均匀。这也和本能有关系,比如人的眼睛的条件反射本能中,对移动物体的捕捉和优先注意,对颜色对比鲜明的东西优先注意。对于一个认知能力较好的人来说,注意力分配过度不均或许还是一件好事,会更加专注。但对于一个刚出生没多久的婴儿来说,情形就大有不同了。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4-06 11:20:00 +0800 CST  
自闭症也并非全和本能有关系,毕竟也关系到现实中环境刺激。婴幼儿时期遇到的刺激,其实很多时候不怎么应该去深究或长时间对同一刺激注意或思考的。一来,对刺激进行比较细地规律性掌握需要花很多时间思考,对于婴幼儿来说就更长了。二来,花太多时间时间注意一个刺激,对其他方面的东西相对就会更少注意,也更少从其他方面的东西获得满足,也会缺乏认知,如此下去,会造成恶性循环。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4-11 09:15:00 +0800 CST  
另外一个起因的说法则是缺乏经验和体验导致认知受挫的情况下,对外界刺激形成比较表象的认知。这种认知会倾向于记忆信息,相比其他非自闭症人群更少地去加工和理解刺激。即比较单纯地记忆、缺乏变通和思考,形成的认知相比其他人群会更慢或更浅显。
比如,一支棱柱型的铅笔,自闭症的人可能更长时间去注意颜色变化、颜色边界和铅笔的平面形状(记忆铅笔的图像),为什么会有颜色变化,更少地去理解空间变化和铅笔用途。
比如婴儿时期,早期对母亲的认知为“给予饱食的人”,然后这种认知很长时间都没有改变。对待母亲的方式是饿了才呼唤,母亲只充当这种角色。
这种认知方式在婴儿早期来说可能还看不出什么大问题,但发育到一定时期,还保持这种认知方式的话,就属于一种“惰性认知”,很影响行为表现和认知形成。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5-01 02:00:00 +0800 CST  
这种认知方式往往不利于形成抽象思维,因为记忆的细节和内容过多,缺乏一定的侧重性记忆。而当理解了事物和形成相对应的抽象思维和记忆,需求的标准要求也会相对其他同龄人更为高或苛刻。因为有更多的细节记忆,能够觉察事物的细节部分,使其符合自己的要求。
同样,这种比较属于“笨方法”的认知方式,会让自闭症人群减少进一步认知事物的兴趣,有种得过且过的意思,因为实在难以理解,也不会其他的认知方式。这变成了惯性的认知方式,尽管解决问题的效率往往较低。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5-02 16:33:00 +0800 CST  
不过,并非所有方面的事物都难以理解。自闭症人群对于有些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能力还是属于正常的,或者说,相对于其他事物更容易理解。这使得他们更愿意往这方面上理解,比如数理、言语、绘画、声乐等。长久以来,喜欢的越得到发展,不喜欢的越不在意,便形成了所谓的“自闭症”。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5-02 16:39:00 +0800 CST  
接下来我讲讲所谓的心理暗示是什么,本质是怎样。因为,最近我个人发现似乎并不是很多人真正清晰地懂得心理暗示是什么东西。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7-29 15:29:00 +0800 CST  
心理暗示的解释顾名思义就是不直接地向一个人表达心理活动、状态、态度观点等等。能否暗示成功,取决于暗示者和受暗示者的与暗示的东西的相关认知和经验是否相近。
生活中时刻都有着所谓的心理暗示,这些心理暗示有大有小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8-10 07:43:00 +0800 CST  
发觉百度百科说得挺全的,那就不在这里说了。有兴趣可以去看百度百科,如果有问题可以在这里发贴子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6-08-17 16:24:00 +0800 CST  
接下来就讲讲愉悦相关的情绪的机制吧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8-08-19 09:53:00 +0800 CST  
在很久很久以前,某些物种进化出了情绪的机制,同时由于某些原因基因得到一定的跨物种传播,形成了今天各种不同有脾气的动物,同样也造就了我们。愉悦机制在进化学中对人类具有什么意义呢?
答案是尝试探寻一直永生(个体或种群)的条件。生物生存和繁衍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生存危险或种群危机,这些问题靠被动解决是难以解决的,需要有一定的主动性去面对,加速解决问题的时间,愉悦(奖励)机制应运而生。
单论而言,与其他情绪的机制一样,愉悦机制对人类来说同样是偏向中性的机制,即如一把双刃剑。一个个体或一个种群的整体状态长期处于不愉快或过度愉快都很有可能走向灭亡。因为目前来说,有情绪的物种的进化进程还远远没发到达顶端,长期处于愉快状态等于自认为到达永生状态或无欲望实现困难状态,不思进取和为所欲为,这往往带来灾难,因为物种进化到接近永生时逐渐会“废掉”有关愉悦情绪的基因。另外一点长期不愉快的状态可能会诱发自杀性的引导机制,这种机制会剔除掉种群中消极的个体,避免传播容易消极的相关基因。

楼主 jeckkman  发布于 2018-08-24 21:08:00 +0800 CST  

楼主:jeckkman

字数:34278

发表时间:2015-07-27 18:2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0 11:27:50 +0800 CST

评论数:78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