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战》粉碎“神话”:第一座陷落的马奇诺防线要塞



“万夫莫开”
一战结束后,“静态防御”战略在法国的国防战略中占据了主流,法国高层开始酝酿在法国东北部的法德边境修筑一道连贯的坚固防线。经高层博弈和实地考察,20世纪20年代末,在法国陆军部长安德烈·马奇诺(André Maginot)的主持下,筑垒工程在法国东北部法德边境开工,这便是著名的马奇诺防线(Maginot Line)。这道防线于1935年底1936年初完工,从梅斯西北大约50公里的隆吉永镇(Longuyon)开始,沿着莱茵河流域抵达法国与瑞士边境的贝尔福,囊括梅斯筑垒地域(Fortified Region of Metz,又称为洛林筑垒地域)、劳特筑垒地域(Fortified Region of the Lauter,又称之阿尔萨斯筑垒地域)、贝尔福筑垒地域(Fortified region of Belfort)、莱茵河防线(Rhine border),全长约390公里,由纵深4-14公里的保障地带(subsector,即外围区)和纵深6-8公里的主要防御地带(fortified sector,即要塞区)组成。马奇诺防线上共有360个炮台(casemate)、142个工事群(ouvrages)、81个掩蔽所(shelter)、17个观测哨所(observatory),各种永备工事超过5000个。其中梅斯和劳特筑垒地域关乎法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的梅斯-蒂永维尔地区和洛林工业盆地,防御体系最为坚固。此外,在法意边境的阿尔卑斯山地区,还修筑了阿尔卑斯防线(Alpine Line),作为补充,这道防线是马奇诺防线的组成部分,又被称为“小马奇诺防线”。





■ 安德烈·马奇诺(1877-1932)。一战法军战斗英雄,马奇诺防线的重要缔造者,在其就任陆军部长期间,大力支持防线的修筑。由此,防线以其名字命名。





■ 上图是20世纪30年代马奇诺防线修筑期间,劳特筑垒地域的阿格诺防区的霍赫瓦尔德(Hochwald)大型工事群中的一个永备工事的修筑场景,从外观上看,这个工事已接近完工。





■ 上图是1940年1月,梅斯筑垒地域布莱防区的哈肯堡大型工事群5号战斗区域的75毫米火炮炮台,这是马奇诺防线上一座典型的炮兵炮台工事,装备3门M1929型75毫米火炮,可沿着要塞防线开火。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7-06-01 18:53:00 +0800 CST  
20世纪30年代中期,随着欧洲局势不断向新世界大战的边缘滑落,法国边境的筑垒工程再次扩建,马奇诺防线得到了延长,从梅斯筑垒地域沿法比边境向西延伸,一直到英吉利海峡,这段防线又被称为“新前线”,囊括弗兰德斯防区(Fortified Sector of Flanders)、里尔防区(Fortified Sector of Lille)、埃斯科河防区(Fortified Sector of the Escaut)、莫伯日防区(Fortified Sector of Maubeuge)、阿登防区(Defensive sector of Ardennes)和蒙梅迪防区(Fortified Sector of Montmédy),于1938年完工。与第一期工程相比,“新前线”的要塞工事的混凝土建筑外表看上去更圆滑,更具流线型,但防护力要低于前者,而且“新前线”配备的火炮较前者更少。
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前线”的一系列防区中,最大的便是蒙梅迪(Montmédy)防区,该防区又称为“蒙梅迪桥头堡”——因为蒙梅迪以西的弗兰德斯、里尔、埃斯科河防区都是形同虚设的薄弱防线。蒙梅迪防区的防御体系由一条以独立炮台为主体的防线组成,其中只有2个小型工事群和2个较小且距离较远的大型工事群加强。每个大型工事群都只有1个75毫米火炮炮塔,彼此间缺乏支援。





■ 上图是蒙梅迪防区的托内尔(Thonnelle)小型工事群的1号战斗区域,这是一座规模一般的步兵炮台。


法国人对于整条马奇诺防线的战术构思,就是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强大的各种火力兵器,粉碎敌人的正面进攻,并相应进行反攻。即使防线被敌军突破,突破口两侧的工事亦能封锁住入侵敌军的退路,配合防线后的机动部队歼灭入侵之敌。因此,马奇诺防线上除了驻扎于各种永备工事中的要塞守备部队,还配置有防区机动部队,作为防线上的机动兵力。可惜的是,法国战役时期,马奇诺防线上的机动部队或被抽调到其他地区,或仓皇撤退,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仅剩下要塞守备部队孤军奋战。


拉费泰之战
1940年5月10日,德军发动入侵西欧的战役。根据“黄色方案”,德军A集团军群迅速从马奇诺防线“新前线”中最为薄弱的阿登地区实现突破;5月13日,法国北部重镇色当(Sedan)陷落,德军源源不断从缺口涌进,隔着阿登缺口的是西面的莫伯日等4个防区和东面的蒙梅迪防区。至5月16日之后,法军在蒙梅迪和莫伯日的防线也已被突破,英法联军被一分为二。穿过这些战役缺口,德军A集团军群的3支装甲部队一路向西狂飙。比利时的联军仓皇撤往敦刻尔克(Dunkirk)和里尔。而在色当被重创的法军第2集团军企图与第2、第3集团军群的一些作战师在蒙梅迪至埃纳河(Aisne River)之间构筑一道新防线。在德军突破口的东面,有一颗钉子,威胁着A集团军群的侧翼,即梅迪防区的拉费泰小型工事群(Ouvrage La Ferté),法军可以凭此为立足点向该集团军群的侧翼发动反击。但是,法军总参谋部的反应速度却跟不上德国人的高速行动,拉费泰小型工事群很快迎来了生死激战。





■ 上图是1940年5月,古德里安第19摩托化军第1装甲师的1辆1号坦克驶过色当西面的一座碉堡,这座碉堡是马奇诺防线的蒙梅迪防区的一部分。兵员不足、防御工事未曾完工、装备缺乏、训练不精的第55步兵师根本无法抵达古德里安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和凶猛火力。


当古德里安装甲部队渡过默兹河时,德军第16集团军第7军也进至蒙梅迪与色当之间,断绝了法军反击色当的全部可能,并将法军第2集团军的先头部队推回到希耶河沿岸阵地。对此,第2集团军司令查尔斯·安齐热(Charles Huntziger)命令第3北非步兵师和第136要塞守备步兵团放弃希耶河防线并在更南面构筑新阵地。法军的后撤不仅使德军第7军得以长驱直入,更重要的是将蒙梅迪防区的拉费泰小型工事群暴露在德军兵锋之下。第二天,第7军的3个步兵师渡过希耶河并转向马奇诺防线已经开放的侧翼,该军第71步兵师奉命攻克拉费泰小型工事群,而第36、第68步兵师则分别向西、向南展开,掩护第71步兵师的行动。
拉费泰小型工事群坐落于俯瞰希耶河的一座山头上,距离色当20公里,控制着周边地区,德军第16集团军进军的重要通道——希耶河谷也为其所堵塞。第3北非步兵师撤走后,在工事群临近地区的法军部队是第3殖民地步兵师,控制着由大量混凝土工事和战斗阵地组成的维利村(Villy)和俯瞰工事群的226、331高地。工事群东面是12个大型的独立炮台,其中最临近工事群的是马尔居(Margut)炮台。更东面,炮台防线后方是蒙梅迪防区的1个小型碉堡和2个要塞。
作为马奇诺防线本身的左翼要点,拉费泰小型工事群防御之不足令人咋舌。最初计划是将3个大型区域集中于一个独立的防御工事,但在施工之时,工事群被分割为2个战斗区域,彼此间有地下隧道相连。这个方案使得里面的守备士兵无法在敌军火力之下安全地进出工事。工事群中也没有精良的装备。其中,1号战斗区域有1门47毫米反坦克炮和2挺7.5毫米双联装机枪,可覆盖工事群东面。2号战斗区域则装备着工事群的主要火力:1座可伸缩的混合武器步兵炮塔,配备了2门25毫米火炮和4挺7.5毫米机枪。为便于观察和近距离防御,2个战斗区域都配备了几个机枪钟型堡,25毫米火炮则封锁外侧区域。整个工事群周边都被铁丝网障碍物所环绕,工事群前方是延绵的反坦克金属桩。





■ 拉费泰小型工事群如今已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上图便是在博物馆中向游客介绍该工事群布局的布局图。可以看到,它有2个战斗区域。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7-06-01 18:54:00 +0800 CST  


■ 上图是如今拉费泰小型工事群的空中鸟瞰图,图片正中的是2号战斗区域,上方是1号战斗区域。





■ 上图和下图分别是拉费泰小型工事群的1号战斗区域和2号战斗区域。





为抵御敌军重兵的进攻,拉费泰小型工事群需要得到附近工事或区域部队的炮火支援,而最近的工事炮兵火力是谢努斯(Chesnois)大型工事群的75毫米炮兵炮塔。然而,拉费泰小型工事群正处于其最大射程位置,谢努斯大型工事群的支援炮火只能打到拉费泰东面区域,无法顾及拉费泰西面的德军第71步兵师。法国人当初便意识到拉费泰需要额外的炮兵火力,便在其毗邻地区建立了2个炮兵碉堡,每个都装备了1门75毫米野战炮,可覆盖工事群左右两翼。
拉费泰小型工事群的守备官兵来自第155要塞守备步兵团的3名军官、15名军士和89名士兵,其中指挥官为莫里斯·布吉尼翁中尉(Maurice Bourguignon)。临近的炮兵碉堡的官兵来自第169要塞阵地炮兵团,但并不归属布吉尼翁中尉指挥。守备维利村和拉费泰以西的是第23殖民地步兵团,并得到第155要塞守备步兵团的机枪火力支援。这里的每一支部队都可在法军第18军的指挥下独立行动。





■ 上图是拉费泰小型工事群的守军指挥官莫里斯·布吉尼翁中尉,他和战友们最后与工事群共存亡。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7-06-01 18:54:00 +0800 CST  


■ 上图是1939年8月24日,法军第155要塞守备步兵团和第136要塞守备步兵团部分官兵的合影。


德军在拉费泰小型工事群的战斗持续了3天,进攻这里的德军第71步兵师的第191、第211步兵团,并得到师属工兵营和来自军、师炮兵大约250门火炮的支援。这些炮兵包括3个210毫米榴弹炮营(18门榴弹炮)、1个150毫米炮营(8或12门火炮)、3个100毫米炮营(36门火炮)、6个重型野战炮营(72门150毫米野战炮)、9个轻型野战炮营(108门105毫米榴弹炮)和1个88毫米高炮连(4门88毫米高炮),这些炮群对拉费泰所进行的炮击是法国战役期间马奇诺防线上的战斗中最密集的。
1940年5月16日,德军第71步兵师从希耶河南移,以夺取拉费泰小型工事群以西1公里的226高地和威利村,作为进攻拉费泰的跳板。当拉费泰东面附近的马尔居镇的德军第194步兵团开始转移时,威利村和拉费泰小型工事群的炮火开始还击。紧接着,德军第191步兵团从西北面发起主攻,该团第3营意图夺取威利村,但被村庄中法军的机枪和反坦克炮火力所阻。南面,该团第1营经过苦战从法军第23殖民地步兵团手中夺取了226高地,这使得威利村被隔绝开来。
5月17日,德军第71步兵师继续对威利村发起进攻,但在村内炮火的阻拦之下,第191步兵团第1、第3营的攻击再次失败。经过重组和再一次炮火拦截,德军的第三次进攻再遭失败。由于损失严重,该团的进攻被刚抵达的第221步兵团第1、第2营所取代。而在拉费泰小型工事群以南2公里,德军第221步兵团第3营从法军第23殖民地步兵团的1个连手中顺利夺取了311高地。但是,炮火和近距离激战使得双方都伤亡惨重,直至第二天清早法军撤退后,德军才彻底控制高地。同时,毗邻拉费泰的两个炮兵工事也被法军放弃。这两次撤退使得拉费泰小型工事群被孤立并处于易受攻击的不利处境。
5月18日,得到德军第171工兵营1个连加强的第211步兵团第1、第2营最终夺取了威利村。在这场苦战中,德军工兵和步兵用手榴弹和炸药拿下了法国人的坚固工事。而历经72小时苦战的法军第23殖民地步兵团终于在当天下午被打垮,德军第71步兵师开始着手攻打拉费泰。





■ 上图的拍摄角度是拉费泰小型工事群2号战斗区域顶部,正前方铁丝网障碍带,远处便是威利村。镜头前方是2号战斗区域的一个机枪钟型堡,这个钟型堡在战斗中被德军的88毫米火炮击穿,可以清晰地看到弹孔。左下角露出部分是2号战斗区域的混合武器步兵炮塔。当时,德军第171工兵营的战斗工兵利用反坦克壕接近2号战斗区域,穿过被炮火破坏的铁丝网障碍带,利用弹坑掩护接近工事。





■ 上图是战斗结束后,已经化作废墟的威利村阵地。


拉费泰小型工事群的战斗可说是德军进攻坚固工事的教科书。在5月18日18点,在150毫米榴弹炮横扫工事群周边障碍物的同时,德军3个210毫米榴弹炮营对工事群进行了30分钟的猛烈炮击。工事群外围的铁丝网障碍被横扫一空,周边地面也留下了无数弹坑,工事群周围坑坑洼洼的地面让人联想到1916年的凡尔登要塞(Verdun)。尽管炮火猛烈,但工事群本身没有受到多大损伤,但工事群的混合武器步兵炮塔被打坏,无法再旋转。在炮火掩护下,得到第211步兵团第1、第2营掩护的第171工兵营步兵和战斗工兵联合突击队对拉费泰小型工事群发起进攻。同时,德军第191和第211步兵团的步兵也分别从西面和南面占领被法军放弃的那2个炮兵工事。
随着德军对拉费泰攻势的升级,法军第6步兵师试图为拉费泰的友军解围,该师第119步兵团的2个营在第41坦克营的13辆 Char B1重型坦克的支援下从附近的奥利奇(Olizy)进攻德军在311高地的阵地并往拉费泰推进。但所有的攻势都以失败告终。法军援兵推进至距拉费泰不足1公里的位置,但在几辆坦克都被敲掉后,德军炮火给他们带来了惨重伤亡。





■ 上图拍摄于拉费泰小型工事群1号战斗区域前方,镜头前是1辆被击毁的法军第41坦克营的Char B1重型坦克,远处便是1号战斗区域。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7-06-01 18:55:00 +0800 CST  


■ 上图也是该坦克营的1辆Char B1。这辆坦克是法军为拉费泰小型工事群解围时被德军完整缴获的,它的5名乘员,2人阵亡,3人被俘。


19点,德军突击队推进到拉费泰小型工事群附近,德军炮火转移目标,开始炮击拉费泰附近的友军工事,包括烟雾弹在内的炮火掩盖了马尔居炮台和附近的法军观测点,致使整个战斗过程中,谢努斯大型工事群的火炮一直无法对拉费泰形成有效支援。
在1公里外,德军的88毫米高炮向拉费泰小型工事群2号战斗区域的钟型堡和步兵炮塔开火,但因为距离太远,无法打穿钟型堡和炮塔的装甲,不过有1枚炮弹奇迹般地命中1个钟型堡的射击孔,打死了里面的3名士兵。当88毫米高炮停止射击后,德军突击队开始袭击2号战斗区域。在10分钟内,战斗工兵用炸药包和手榴弹摧毁了钟型堡和步兵炮塔。炸药包也使工事内部燃起大火,守备士兵不得不躲进地下走廊避难。





■ 上图是德军第171工兵营的战斗工兵爆破拉费泰小型工事群2号战斗区域炮塔。这是一场可以载入教科书的突击强化工事的战例典范。首先,德军的猛烈炮击将工事前方的障碍带打出缺口。炮击停止后,由阿尔弗雷德·杰默中尉(Alfred Germer)率领的战斗工兵突击队在88毫米炮的掩护下用地面弹坑接近工事,爬上工事顶部,用炸药将钟型堡炸瘫痪。德军工兵用40公斤炸药爆破混合武器步兵炮塔,但没能奏效。接着用6公斤炸药炸开了炮塔射击孔并往里面丢了9公斤炸药,炸药爆炸后引发炮塔内部弹药的二次殉爆,猛烈的爆炸将炮塔顶部从基座上整个掀起,倾斜在一侧。紧接着,工兵从炮塔缺口往工事里扔了更多炸药和烟雾弹,引发工事内部火灾。杰默中尉又用同样战术对付1号战斗区域。战斗结束后,杰默中尉被授予了骑士十字勋章。





■ 上图是德军工兵用炸药摧毁2号战斗区域炮塔的场景,这应该是战斗结束后的摆拍。


晚上9点,德军对1号战斗区域实施了30分钟的猛烈炮击,突击队在夜幕的掩护下发起奇袭,采用同样的战术破坏了1号战斗区域的4个钟型堡,接着突击队用炸药摧毁射击孔并在工事内部引发火灾。
工事群地下深处,布吉尼翁中尉和战友们焦急地等待着放弃工事的命令。两个战斗区域内部烈焰肆虐,通风系统无法应付浓烟。意识到这场战斗已经失败,布吉尼翁中尉反复要求上级授权放弃工事,但不了解现场紧急状况的第3殖民地步兵师师长拒绝了他的要求。次日清晨,工事群的所有守军都窒息而死。拉费泰小型工事群就此陷落。





■ 上图是拉费泰小型工事群内部窒息而死的守军官兵遗体,由于得不到上级的撤退允许,守军官兵最后与工事群玉石俱焚。如今在对外开放的拉费泰小型工事群遗址中,还有用石膏原样浇筑的守军遗体模型。





■ 上图是战斗结束后,德军第71步兵师的士兵站在拉费泰小型工事群2号战斗区域顶部围攻他们刚才的作战目标。这张照片拍摄于该炮台的后方入口处。可以看到,虽然经受了猛烈炮击,但这个炮台除了外墙斑驳的弹痕外,没有什么严重的损伤,其坚固程度和防护力可见一斑。注意其前方,立着3个简易墓碑,这是在此战中阵亡的法军士兵墓穴,墓碑上还写着“此处埋葬着法军无名士兵”。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7-06-01 18:55:00 +0800 CST  



■ 上图是战斗结束后,德军士兵在查看被88毫米炮击穿的拉费泰小型工事群2号战斗区域的机枪钟型堡。下图是该钟型堡特写,可以看到上面的弹孔和弹痕,它的顶部挨了几发大口径炮弹,但也只是砸出了弹坑,而88毫米炮弹则将其整个击穿,该型炮也成为德军对付马奇诺防线的工事的杀手锏。








■ 上图是拉费泰小型工事群2号战斗区域顶部被炸药掀翻的混合武器步兵炮塔。可以看到,这个装甲炮塔极其坚固,虽被炸翻,但整体完好无损,如今该炮塔仍保持原样留在原处。






■上图是这座炮塔如今的原貌。


后 记
拉费泰小型工事群是第一个被德军攻陷的马奇诺防线上的工事群,这一战况令法军总参谋部大为震惊。没人能想到,德国人能如此轻易地就攻占一个马奇诺防线的坚固要塞,尽管这场战斗对战役全局并不重要,但对德国人来说,这无疑是心理上的一次重大胜利,让他们看到,“万夫莫开”的马奇诺防线的“神话”是可以击碎的。
至1940年5月底,德军发动入侵行动的17天后,从蒙梅迪以西至英吉利海峡段的马奇诺防线上的所有防御工事全被德军占领,但是,马奇诺防线上最艰苦的战事在6月份才宣告开始。





■ 上图和下2幅图都是1941年1月,成群结队的德军官兵来拉费泰小型工事群参观并留影。这座工事群是德军攻占的第一座马奇诺防线上的工事群,对德军来说意义不小,这里也成为当时德军前来游玩的战场名胜之一。






楼主 Notung  发布于 2017-06-01 18:56:00 +0800 CST  

楼主:Notung

字数:7189

发表时间:2017-06-02 02:5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8-31 21:48:04 +0800 CST

评论数:1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