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各种系列坦

九四式轻装甲车
又被称为九四式豆战车,是日本皇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使用的一种小坦克,武器只有一支机枪,1933年委托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研制,1935年投产,到1937年停产时有800辆出厂,主要用于日本帝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作为步兵火力支援,侦察和运送士兵。

类型小坦克
生产公司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
主要用户日本帝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
生产数量800辆

基本资料

中国战场的九四式轻战车

乘员:2人

车长:3.36米

车阔:1.62米

车高:1.63米

最高速度:时速40公里

航程:200公里

发动机:三菱制风冷式汽油发动机(32匹马力)

武装:6.5毫米口径九一式/7.7毫米口径九七式机枪一支




楼主 自来水之污x  发布于 2017-11-27 20:11:00 +0800 CST  
九八式轻战车
(日语:九八式軽戦車 ケニ[注 1])是一款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使用的轻战车。旨在用于取代当时日本陆军所使用的九五式轻战车——日本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数量最多的装甲战斗车辆。

原产地大日本帝国
生产历史研发日期1938年
生产日期1942–1943
制造数量104辆
基本规格 (九八式甲型数据)重量自重6.2吨
战斗全重7.2吨
长度4.11米
宽度2.12米
高度1.82米
操作人数3人装甲6-16毫米
主武器一门百式37毫米战车炮(日语:一〇〇式三十七粍戦車砲)
副武器一挺7.7毫米九七式机枪
发动机统制式100型空冷直列6汽缸柴油引擎
130匹(97千瓦)功率/重量18匹马力/吨悬挂双臂曲柄(英语:Bellcrank)底盘高度35公分燃料容量128升[3]作战范围300公里速度50公里/时

九八式轻战车虽然是欧战爆发前的设计,但是直到1942年才投入量产,到战争结束时,仅有104辆或114辆九八式轻战车下线。




楼主 自来水之污x  发布于 2017-11-27 20:14:00 +0800 CST  
九五式重型坦克
是日本在一战到二战之间坦克多炮塔设计的最终版本。
参照了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的坦克设计,这种坦克安装了两个炮塔,他的主要装备是一门70mm火炮 ,其小炮塔上安装了一门37mm火炮和两门6.5mm机枪。但只有原型车在1934被制造出来。

类型重型坦克
原产地日本
基本规格
重量26 吨
长度6.47 m (21.25 ft.)
宽度2.69 m (8.8 ft.)
高度2.89 m (9.5 ft.)
操作人数5
装甲12-30mm
主武器1x 70mm 坦克炮
副武器1x 37mm 坦克炮, 2x 6.5mm MG
发动机Aircraft Type 6 cyl liquid cooled
290hp悬挂片弹簧作战范围110 km速度22 km/h (13.7 mph)


楼主 自来水之污x  发布于 2017-11-28 00:09:00 +0800 CST  
九五式轻型坦克
由三菱重工于1934年生产,是日本轻型坦克中品质、性能最好的一款,九五式轻型坦克主要任务是支援步兵并伴随车辆快速前进,可以快速攻下敌人的据点。
类型轻型战车
原产地日本
生产历史单位成本87190日圆(1942年)
基本规格
重量7.4吨
长度4.3米
宽度2米
高度2.2米
操作人数3人
装甲6 mm - 12 mm
主武器37毫米九四式炮
副武器两挺九七式车载重机枪
发动机三菱NVD气冷直列式6汽缸柴油引擎
120 hp (18kW)功率/重量16.2匹/公吨悬挂双臂曲柄作战范围250公里速度40km/h 23.6 mph





楼主 自来水之污x  发布于 2017-11-28 00:12:00 +0800 CST  
九二式重装甲车
是日本独立开发的第一种小坦克。该坦克由石川岛自动车制作所设计和开发,在日本皇纪2592年(1932年)正式装备部队,因此得名。

九二式重装甲车Jyu-Sokosha
概观技术数据
乘员3人
长度3.95米
宽度1.63米
高度1.86米
重量3.5吨
发动机三菱/石川岛播磨6缸气冷汽油引擎功率45匹 (34千瓦)悬挂系统直角杠杆
速度40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200公里
装甲及武器装备
装甲6-22毫米
主要武器92式 13毫米机枪
辅助武器1 x 91式6.5毫米机枪(炮塔)


楼主 自来水之污x  发布于 2017-11-28 00:15:00 +0800 CST  
九七式轻装甲车Te-Ke(九七式軽装甲车 テケ)
是日本帝国陆军在1930年代后半开发,以机械化侦搜为设计导向的履带装甲车(小战车)。
类型小战车
原产地日本
服役记录服役期间1938 - 1940年代末
使用方日本、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与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国共内战
生产历史研发者池贝汽车研发日期1935 - 1937生产日期1938 - 1942制造数量约570辆以上衍生型九八式弹药运输车(日语:九八式装甲運搬車)
百式前进观测车(日语:一〇〇式観測挺進車)
基本规格
重量4.75公吨(炮车版)
4.5公吨(机枪车版)
长度3.7米
宽度1.9米
高度1.79米
操作人数2
装甲4 - 16毫米
主武器机枪型:1挺九七式车载重机枪
备弹2800发
炮车型:1门37毫米战车炮
备弹101发
发动机池贝 二行程直列4汽缸空冷柴油引擎
65匹马力/每分钟2,300转功率/重量13.7匹马力/吨悬挂双臂曲柄燃料容量91升作战范围250公里速度每小时42公里




楼主 自来水之污x  发布于 2017-11-28 00:22:00 +0800 CST  
九七式中型坦克チハ(chi-ha)是日本帝国陆军在1930年代中叶所开发的中型战车,与九五式轻战车一同作为日本帝国陆军在二战时期的主力装甲武器。九七式有两种主要生产型号,分别是装载57毫米口径九七式战车炮的基本型和47毫米口径一式炮的九七式改。两种车型最终生产了2123辆。

类型中型坦克
原产地大日本帝国
生产历史单位成本165400日圆
(1942年,不含武器)
基本规格
重量15.8吨
长度5.50米
宽度2.34米
高度2.38米
操作人数4
装甲正面25mm表面硬化钢,侧面20-25mm,后部20,顶部10,底部8MM,炮盾50MM
主武器57mm九七式炮
副武器两挺九七式车载重机枪
发动机V-12 21.7 l
170 hp (130 kW)功率/重量11 hp/公吨悬挂双臂曲柄作战范围210公里速度38 km/h 23.6 mph

九七式改





楼主 自来水之污x  发布于 2017-11-28 00:25:00 +0800 CST  
三式中战车Chi-Nu(チヌ)为日本于二战末期最后一款量产的中型战车。
类型中战车
原产地日本
服役记录服役期间1944 - 1945
使用方日本
参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
生产历史研发者三菱重工研发日期1944生产商三菱重工
相模兵工厂
日立制作所龟有工厂
生产日期1944年11月 - 1945年8月
制造数量166
基本规格
重量18.8公吨
长度5.731米枪管长度1.3米宽度2.334米
高度2.61米
操作人数5人炮弹75毫米射击仰角-10度~+15度装甲8-50毫米
主武器三式2型 75毫米 31倍径炮一门
备弹70发
副武器九七式车载重机枪1挺
备弹3670发
发动机统制型100式4冲程直立式12汽缸空冷柴油引擎
240匹马力功率/重量12.58匹马力/吨变速钢板弹簧燃料容量330升作战范围210公里速度38.8公里/小时




楼主 自来水之污x  发布于 2017-11-28 00:29:00 +0800 CST  
一式炮战车
是日本帝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用九七式中战车改装的一种驱逐战车,主要用于反坦克作战。
类型驱逐战车
生产公司日立龟有工厂
主要用户日本帝国陆军
生产数量124辆
乘员:5人

全长:5.9米

车阔:2.23米

车高:2.29米

车重:14.7吨

最快速度:时速38公里

航程:210公里

发动机:三菱重工制风冷式柴油发动机(170匹马力)

武装:75毫米口径九O式野战炮一门




楼主 自来水之污x  发布于 2017-11-28 00:31:00 +0800 CST  
一式中战车Chi-He(チヘ/卫土)
为日本以九七式中战车改良在太平洋战争后期量产的中型战车。
类型中型战车
原产地日本
服役记录服役期间1943 - 1945
使用方日本
生产历史研发者三菱重工研发日期1940-1943/6生产商三菱重工
相模兵工厂
生产日期1943-1944
制造数量170
基本规格
重量17.1公吨
长度5.73米枪管长度2.3米
宽度2.33米
高度2.38米
操作人数4-5人
炮弹47毫米装甲8-50毫米
主武器一式49倍径47毫米战车炮1门
备弹121发
副武器九七式车载重机枪2挺
备弹4220发
发动机统制型100式4冲程直立式12汽缸空冷柴油引擎
240匹马力功率/重量14匹马力/吨变速钢板弹簧燃料容量330升作战范围210公里速度44公里/小时

楼主 自来水之污x  发布于 2017-11-28 00:35:00 +0800 CST  
一式中战车


楼主 自来水之污x  发布于 2017-11-28 00:37:00 +0800 CST  
O-I(试制120t超重战车“オイ”)
是大日本帝国陆军试做的超重型坦克,只生产了1辆。

O-I超重型战车
試作超重戦車・オイ
概观类型超重型坦克
原产国大日本帝国
设计三菱重工业
生产三菱重工业
产量1 (原型车,战后被销毁:)
技术数据
乘员5人
长度11m
宽度4.2m
高度4m
重量150吨
发动机川崎BMW水冷V形12汽缸功率550马力×2马力重量比9.1匹/吨悬挂系统速度20km/h最大行程未知
装甲及武器装备装甲车体前装甲厚度:200 毫米
炮塔前装甲厚度:200 毫米
车体侧装甲厚度:110 毫米
车身前面100 毫米
主要武器105 毫米加农炮
辅助武器一式 47 毫米坦克炮 x 2
九七式 7.7 毫米重机关枪 × 3


楼主 自来水之污x  发布于 2017-11-28 00:39:00 +0800 CST  
P-40坦克(又名P-26)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意大利所研制的一款坦克,装备口径75毫米的主炮和8毫米的布瑞达机枪,另外还有专用防空机枪可装备。意大利官方将其称作“Carro Armato P 26/40”,“Carro Armato”意为装甲坦克,P指的是意大利语的“重(Pesante)”,26和40则分别为“重量(吨)”和设计通过的“年份(1940年)”。该坦克设计于1940年,意大利仅生产了少量P-40,之后因为意大利与盟军停战后被德军占领,该坦克改由其生产使用。P-40是意大利在二战中最为重型的坦克,尽管意军将其归类为重坦克,但按英德苏等国家的吨位标准,仅到中型坦克的级别。

P-40/26坦克

类型重型坦克
(注:按英德苏等国家的吨位标准,仅到中型坦克的级别)
原产地意大利王国
服役记录使用方
意大利王国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纳粹德国
参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
生产历史研发日期1940年
生产商安萨尔多
飞雅特
生产日期1943年至1944年
制造数量81辆~103辆
基本规格重量26 吨以上(包括P40/43)
长度5.8 米
宽度2.8 米
高度2.5 米
操作人数4名
装甲炮塔:
正面50毫米
侧面与后部40mm
顶部20mm
车体:
正面50mm
侧面与后部40mm
底部14mm
主武器安萨尔多 75毫米 L/34 坦克炮
副武器1到2具 × 8毫米布瑞达38机枪
发动机V-12 SPA 342 柴油引擎
330 匹马力(242.55千瓦)或420匹马力功率/重量12.6 匹/吨或16.1 匹/吨悬挂半椭圆叶片弹簧式作战范围150公里~241公里速度40公里/时(平路)
25公里/时(越野)


楼主 自来水之污x  发布于 2017-11-28 00:44:00 +0800 CST  
M14/41坦克
类型中型坦克
(注:按英德苏等国家的吨位标准,该坦克仅14吨的车重只维持在轻型坦克的级别)
原产地意大利王国
服役记录使用方
意大利
澳大利亚
英国
纳粹德国
参与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生产历史生产商飞雅特
制造数量752辆
基本规格
重量14.51 公吨
长度4.92 米
宽度2.28 米
高度2.37 米
操作人数4
装甲15-42 毫米
主武器47毫米炮
副武器3-4挺 布雷达38年型 8毫米机枪(备弹2592发)
发动机飞雅特SPA 15-TM-40
8汽缸柴油引擎
145匹马力/1900转(114.84千瓦)功率/重量9.99匹马力/吨悬挂竖锥型弹簧悬吊装置燃料容量180升作战范围200 千米速度35 千米/时
越野15.6千米/小时

M14/41坦克是意大利于1941年开始使用的一款4人座坦克。虽然意大利军方将其划为中型坦克,但与其他同期坦克强国—苏联的T-34坦克(31吨以上)、德国的四号坦克(25吨)、美国的M3坦克(近30吨)相比,该坦克仅14吨的车重只维持在轻型坦克的级别。意大利官方将M14/41的名字取自:“M”是指“Medio”,即意大利语的中型坦克之意,而“14”是指该车车重—14公吨,“41”则是被批准量产的年份—1941年。

发展

M14/41为意大利军使用的M13/40坦克改良型,M13/40则是1940年初甫量产的战车,但实战证明了她的防御力与速度已属过时。在维持基本架构,只更换引擎与略增防御力的M14/41在1941年推出,并在1941年7月起开始量产服役,并持续生产到1942年由M15/42战车取代;M14/41战车于1941年至1942年期间生产,包括所有衍生型共完成752辆。

战斗纪录
1943年9月,在整备场中的义军M14/41坦克群。

该坦克首先被部署于北非战场,很快的就暴露了其缺点:可靠性低、内部空间拥挤和被击中容易起火。随着意大利军从北非退出,M14/41越来越少遭遇到敌人,但仍有大量的M14/41被英国与澳大利亚的部队缴获使用,但没有服役很久。

变形

义军曾以M14/41的底盘制造了性能不错的90/53自走炮。







楼主 自来水之污x  发布于 2017-11-28 00:55:00 +0800 CST  
P-40坦克
(又名P-26)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意大利所研制的一款坦克,装备口径75毫米的主炮和8毫米的布瑞达机枪,另外还有专用防空机枪可装备。意大利官方将其称作“Carro Armato P 26/40”,“Carro Armato”意为装甲坦克,P指的是意大利语的“重(Pesante)”,26和40则分别为“重量(吨)”和设计通过的“年份(1940年)”。该坦克设计于1940年,意大利仅生产了少量P-40,之后因为意大利与盟军停战后被德军占领,该坦克改由其生产使用。P-40是意大利在二战中最为重型的坦克,尽管意军将其归类为重坦克,但按英德苏等国家的吨位标准,仅到中型坦克的级别。
原产地意大利王国,使用方意大利王国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纳粹德国参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生产历史研发日期1940年生产商安萨尔多飞雅特
生产日期1943年至1944年,制造数量81辆~103辆
基本规格重量26 吨以上(包括P40/43),长度5.8 米宽度2.8 米高度2.5 米
操作人数4名,装甲炮塔:正面50毫米,侧面与后部40mm,顶部20mm,车体正面50mm,
侧面与后部40mm,底部14mm
主武器安萨尔多 75毫米 L/34 坦克炮副武器1到2具×8毫米布瑞达38机枪
发动机V-12 SPA 342 柴油引擎330 匹马力(242.55千瓦)或420匹马力功率/重量12.6 匹/吨或16.1 匹/吨悬挂半椭圆叶片弹簧式
作战范围150公里~241公里,速度40公里/时(平路)25公里/时(越野)
P-40的起源是来自意大利军方面对即将投入的战争,要求开发新式的重型坦克而来。虽然在1940年已完成了设计,第一辆原型车却是到1942年才被制造出来。最初的计划是设计为26吨坦克,并配备口径75毫米的主炮,命名为P-26。



楼主 自来水之污x  发布于 2019-12-11 20:57:00 +0800 CST  
LT-35/PZkpfw35(t)坦克
20世紀30年代,捷克軍方從英國購買了三台卡登-洛伊德型輕型坦克,並以為基礎,要生產一種新的輕型坦克。當時有斯柯達公司和CKD公司參與了投標,後來CKD公司的方案中標。而CKD公司生產的完全仿卡登-洛伊德型的坦克由於火力較弱,裝甲又薄,並不受部隊歡迎,所以CKD公司又進行了一系列改進。到了1935年10月30日定型了LT-35型輕型坦克,LT表示輕型坦克,35表示定型年份。LT-35是一種性能相當不錯的坦克。它是LT-38輕型坦克的前身
二戰初期,捷克被德國吞併後,LT-35和LT-38輕型坦克全部被德軍繳獲,並被繼續使用,成為二戰德軍中的捷克造。德國使用的LTvz.35被命名為Panzerkampfwagen35t,t的意思是Tschechisch(捷克),德軍的LT-35安裝了FuG5,10瓦功率的發射/接收機和FuG2接收機,此外,為縮短裝填時間還增加了一名裝彈手,LT-35的性能相當於3號坦克,它們的加入對於德軍裝甲部隊是一個重要的補充。
二戰中,德軍廣泛利用了這批坦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的軍隊中,也可以見到LT-35坦克的蹤影。羅馬尼亞的第一皇家機甲師中,有126輛LT-35坦克,羅軍的編號為R02坦克。匈牙利特許生產的坦克稱為T-21/T-22坦克,T-22型後來又改稱為M40坦克。M40坦克的總生產量達到1322輛。此外,LT-35坦克還出口到瑞士、瑞典、伊朗和秘魯等許多國家。可見,LT-35坦克還是當時很有影響的一種坦克。
它的戰鬥全重10噸,車長:4.9米,寬度:2.1米,高度:2.35米,最大速度:35公里/小時,最大行程:190公里。
儘管捷克決定在1938年後停止生產LT-35,但是在德國人的監督下其生產線一直開到了1939年,生產商是位於布拉格的CKD工廠和佩爾森的斯科達工廠,上述兩家工廠在1938年後均併入赫爾曼戈林國家工廠。在1935到1939年間總共生產了424輛,其中由斯科達生產了其中的340輛,CKD大約是84輛。波蘭戰役中第一輕裝師裝備的大部分坦克都是PzKpfw35t,其在第一輕裝師改編為第6裝甲師後,仍然作為主力參加了入侵法國和俄國的戰役。








楼主 自来水之污x  发布于 2019-12-12 09:07:00 +0800 CST  
LT-38
是捷克斯洛伐克斯柯达廠製造的LTvz-38輕型戰車,德軍編號Sd.Kfz140 Pz.38(t),由著名的斯科達(Skoda)兵工廠所製造,於1938年末起服役於捷軍,1939年3月德國併吞捷克之後,鑑於此車設計優良,遂以Pz.38(t)的名號繼續使用,一直到大戰後期都還能看到此車的變種繼續為德國在各地奮戰。
LT-38
PZ.38(t)
S型
类型輕型坦克原产地捷克斯洛伐克
納粹德國生产历史研发者斯柯達公司生产商斯柯達公司
基本规格重量9.5噸
长度4.61 米宽度2.14 米高度2.40 米载员4人装甲A-D型:8-30毫米
E型:50毫米主武器1 x 37毫米 L/47.8炮副武器2 x 7.92毫米ZB53機槍
发动机汽油Praga EPA 6-cylinder
126匹 ( 95千瓦)功率/重量13匹/噸悬挂鋼板彈簧
作战范围160至250公里速度
42公里/小時(公路)
15公里/小时(非公路)
1937年10月,捷克軍方提出一款新式輕戰車的需求,隨后選中了TNHS,再經由斯科達廠稍加改良之後,於1938年元月推出了LTvz.38,並於7月獲得捷克軍方的150輛訂單。
但隨著捷德因為蘇台德區問題及隨後的慕尼黑會議造成的緊張局勢,捷克軍方除了動員備戰,也向斯科達廠催促儘快生產。1938年歲末,20輛先導生產車即進入捷克裝甲部隊服役。 1939年3月16日,德國併吞捷克,LTvz.38也就跟著被德軍接收,由於其性能與初期型的PZ. III三號戰車旗鼓相當,加上性能優秀,結構簡單又耐用,因此德軍乃將其配屬於第七、第八裝甲師,並且命斯科達廠繼續生產,同時改編號為PZ.38(t)
PZ.38(t)共生產了1411輛,其中最終型的G型就有325輛,正面裝甲更加厚到50毫米,儘管在1942年以後,此車就已經是落伍的車種,但德軍的二線單位仍大量使用,甚至到了戰爭後期還以各式變種車款繼續活躍(主要在東戰線)



楼主 自来水之污x  发布于 2019-12-12 09:14:00 +0800 CST  
黄鼠狼III自行反坦克炮
(德文:Marder III,也有貂鼠之称)是纳粹德国黄鼠狼系列的第三种型号,以LT-38坦克底盘为基础所建造出来的,一直服役到大战结束。
Marder III
类型自行反坦克炮原产地纳粹德国 服役记录服役期间1942年至1945年 使用方纳粹德国 生产历史研发日期1942年 生产日期1942年至1944年
基本规格重量10.67吨长度4.65米(15.3英尺)宽度2.35米(7.7英尺)高度2.48米(8.1英尺)
操作人数4
装甲10毫米至50毫米
主武器7.62厘米PaK 36(r)或是7.5厘米PaK 40副武器MG34或是MG42
发动机Praga TNHPS/II式水冷六缸汽油引擎
123.3
早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意识到需要拥有更强大以及更具有机动性的反坦克炮来取代现有的Pak 36反坦克炮和一号自行反坦克炮,此需求在1941年6月变得非常急迫,因为德军的反坦克炮无法击穿苏联的T-34坦克以及KV-1坦克。
为了先渡过这个危机,德国决定以俘虏的法国载具,像是Lorraine牵引车和轻型坦克(成为黄鼠狼I)、过时的德军二号坦克(成为黄鼠狼II)以及LT-38坦克底盘为基础,上面安装一门强大的德国7.5厘米Pak 40战防炮或是苏军的7.62厘米F-22野战炮。由于这些底盘的重量和空间的限制,使得黄鼠狼的装甲并没有全面性的保护组员,只有前方和侧面有薄弱的装甲,而且是敞篷的,甚至有一些建议要在车顶盖上帆布保护组员。
后来,有较多新型的自行反坦克炮,如追猎者式自行反坦克炮、三号突击炮、四号突击炮、四号驱逐坦克、象式、猎豹以及猎虎等,这些自行反坦克炮以厚实的装甲保护车内组员,进而取代这些装甲薄弱的黄鼠狼系列,而生产线上再也看不到黄鼠狼,但是,剩下的黄鼠狼仍然在军中服役至战争结束。
黄鼠狼III参与了前线所有的战斗,Sd.Kfz. 139型在东线战场广泛的使用,虽然有一些也在突尼斯战斗,甚至在1945年2月,仍然有350辆M型在军中服役。
黄鼠狼III被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其装甲师的驱逐坦克营(Panzerjäger Abteilungen)所使用,纳粹德国空军也有用到一些,如赫尔曼·戈林领导的第1伞降装甲师(Fallschirm-Panzer Division 1 Hermann Göring)。
黄鼠狼的机械很可靠,就如同其它以LT-38坦克底盘制成的车种一样,它们的火力足以在射程内击毁大部分的苏联坦克。
黄鼠狼的缺点和存活率有很大的关系,敞篷装甲在面对敌方火炮(特别是榴弹炮)间接射击的时候不堪一击,装甲也特别薄,使得在面对敌方坦克或是在近距离遇上机枪火力时完全招架不住。
黄鼠狼并不适宜作为突击炮或是坦克的替代品,这是由于薄弱以及无顶盖的装甲在市区或其它近战战斗中相对脆弱,它们在防守或是监视、伏击方面的任务表现较为杰出。尽管弱点多多,但它们仍然比普通的牵引式反坦克炮更有效率。


楼主 自来水之污x  发布于 2019-12-12 09:19:00 +0800 CST  

楼主:自来水之污x

字数:19586

发表时间:2017-05-24 04:1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31 16:14:06 +0800 CST

评论数:5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