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心间——庄子名言精选

41.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翻译】:髑髅说:“死人的心中,没有君在上面,没有臣在下面,也没有一年四季的操劳之事,放纵自如与天地同在,即使南面为王的乐趣,也不能超过呵。”

楼主 香漳居士  发布于 2014-08-20 14:18:00 +0800 CST  
42. 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翻译】:现在你修饰己智以惊醒愚昧,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卑污,光明炫赫的样子就象举着日月行走一样。

楼主 香漳居士  发布于 2014-08-20 14:19:00 +0800 CST  
43. 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翻译】: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贫穷,不是疲困,这是所谓没遭遇好世道。

楼主 香漳居士  发布于 2014-08-20 14:20:00 +0800 CST  
44. 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山木》
【翻译】:阳朱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德而又能去掉自以为贤的想法,哪里会不受爱戴呢!”

楼主 香漳居士  发布于 2014-08-20 14:21:00 +0800 CST  
45. 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翻译】:道是不能从外在获取的,德用是没有极限的。利他之仁可以去做,自己所树立之义(标准)是尅有损益的,礼只是道的一个外相的表现而已,是会随时代因缘变化的。

楼主 香漳居士  发布于 2014-08-20 14:39:00 +0800 CST  
46.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翻译】:天地有最大的美德而不言说,四时有明确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生成之理而不解说。圣人推究天地之美德而通达万物生成之理。

楼主 香漳居士  发布于 2014-08-20 14:40:00 +0800 CST  
47.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翻译】: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楼主 香漳居士  发布于 2014-08-20 14:40:00 +0800 CST  
48. 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庚桑楚》
【翻译】:不知道吗?人说我愚昧。知道真相吧,反而担心因知而感得生命危险。不行仁,便伤害他人;行仁,反而又忧虑自身的得失;不行义,他人会受损;行为刚直,也可能损害自己。

楼主 香漳居士  发布于 2014-08-20 14:46:00 +0800 CST  
49.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翻译】: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就遗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捕到兔就遗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意识的,掌握了思想意识就忘了语言。我到哪里去寻找遗忘语言的人来和他交谈呢!

楼主 香漳居士  发布于 2014-08-20 14:47:00 +0800 CST  
50.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翻译】: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楼主 香漳居士  发布于 2014-08-20 14:47:00 +0800 CST  
民国时,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刘文典是著名《庄子》研究专家,学问大,脾气也大。


他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其自负由此可见一斑。


这且不说,他在抗战时期跑防空洞,有一次看见作家沈从文也在跑,很是生气,大声喊道:“我跑防空洞,是为《庄子》跑,我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跑什么?”轻蔑之情溢于言表。好在沈从文脾气好,不与他一般见识。

楼主 香漳居士  发布于 2014-08-26 16:09:00 +0800 CST  
朋友们可以关注一下,多多交流~


楼主 香漳居士  发布于 2015-01-15 18:09:00 +0800 CST  
无有诸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极乐是真乐。真乐超越苦乐

楼主 香漳居士  发布于 2015-03-03 14:07:00 +0800 CST  
鉴于一些考虑,我也发一些其他的跟庄子有关的。以作补充。

楼主 香漳居士  发布于 2015-04-27 15:40:00 +0800 CST  
庄子云: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解云:至人用心若明镜当台。物来顺照。并不将心要应。事之未至。亦不以心相迎。即物一至,妍丑分明,而不留藏妍丑之迹。了无是非之心。如此虚心应世。故能胜物,而物卒莫能伤之者。虚之至也。


庄子之学问功夫作用,尽在此二十二字已。学者能体认,亦不必多。只在此数语下手。则应物忘怀,一生受用不尽。

楼主 香漳居士  发布于 2015-04-27 15:47:00 +0800 CST  
庄子云: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解云:至人用心若明镜当台。物来顺照。并不将心要应。事之未至。亦不以心相迎。即物一至,妍丑分明,而不留藏妍丑之迹。了无是非之心。如此虚心应世。故能胜物,而物卒莫能伤之者。虚之至也。


庄子之学问功夫作用,尽在此二十二字已。学者能体认,亦不必多。只在此数语下手。则应物忘怀,一生受用不尽。(此选自宗镜录,与下文所选不同。)

楼主 香漳居士  发布于 2015-04-27 15:51:00 +0800 CST  
过了这么久,这个帖子还有人回,庄子真火...

楼主 香漳居士  发布于 2016-03-04 21:34:00 +0800 CST  
译文:
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养猴的老人宁可减少他与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需求。不久,他家里的粮食缺乏了,他将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都站了起来并且十分恼怒。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吧?”猴子都非常高兴然后一个个都趴在地上。


这则寓言的前文与后文作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前文说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意思是: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


后文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


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楼主 香漳居士  发布于 2016-03-24 17:36:00 +0800 CST  

楼主:香漳居士

字数:6984

发表时间:2014-08-18 23:2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2-29 23:34:49 +0800 CST

评论数:32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