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孙岗凤凰孙氏家族探源

揭开安徽阜阳孙岗凤凰孙氏家族尘封的历史,让家族的神话,还归于历史的真实。
一、凤凰家族,荒谬传言。
在安徽阜阳孙岗凤凰孙氏家族里,从古至今,流传着让今天人们觉得实在荒谬不经传言:“方圆五百里,不在凤凰坟的,非真正的姓孙”。那时候,我们还是小孩子,只是听本村里老人、或者年长的孩子给我们讲,并不知道仔细考量,只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对于这些话,从来都没有怀疑过。那时候的社会,不象现在那么发达,书籍,电脑、电视、手机、游戏、上网的,什么都没有,只是听大人或者年稍长的讲故事,听之信之,也很正常。后来隨着岁月的流失,年龄的增长,知识不断的丰富,越是觉得此言,实在荒谬至极,简直是无稽之谈。据说我们是明初的山东移民,当时本地区还有山西移民,江苏移民,江西移民,湖北移民,以及各地军户,还有当时的本地土著居民。怎么能说自己是真正的姓孙,别人就不是真正的姓孙了呢?姓孙的那还有真有假。俗话说:一笔写不出两个孙字来,天下孙姓是一家,哪还分彼此。我的老祖宗,要是这些话让别处外地孙氏族人听得去,那还不是授人以柄,遭众人炮轰之言,还不引起各地孙氏族人的群起而攻之,众人先杀之而后快!于是把此话掩藏在心里,不敢与外地孙氏族人交流。


楼主 S蓝笑笑  发布于 2016-05-01 11:44:00 +0800 CST  
二、立志修谱、追根求源。
二零零五年的新春,我从广东打工回到了老家安徽阜阳,堂弟孙辉(本名孙兆高)老师,在阜南县新村镇中学任教,其对孙氏家族谱牒的事业,非常热爱。向我索求以前我们当地几个村所续修的家谱新编材料,我整天的家庭的事,又比较繁多,所以我就打算把这些零碎的资料交给他。因为家族的事,好多人并不是很热心。热心的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搞家族的事,费时费力,短时间内很难见其功效。在这种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各人都有家庭,老父老母,妻子儿女,只能作为业余爱好。所以我打算把这些零碎的资料,交给一个对家族热爱的一位有心人。因为对于家族的事业,必须具备有文化又热心为家族服务。不求他人回报,只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家族里多了这样的人,家族才会強大,历久不衰。回到柴集堂弟家,弟媳妇和侄儿在家,堂弟不在,未能亲手相托,实在放心不下。吃罢饭,又带着这些残本烂纸,带在身上,赶回了老家孙岗。路过赵寨集,遇到本村八十多岁的孙文林老先生。谈及家族之事,他言讲:“在他们幼小的时侯,听老辈子人讲,我们们是孙武的后代”。至于谁的后代,我们暂切不谈,只有通过进一步考证,有了真凭实据,方见分晓。于是暗自下定决心,立下宏愿,收集材料,仔细研究其家族的历史,追踪其家族的根源。

楼主 S蓝笑笑  发布于 2016-05-01 11:48:00 +0800 CST  
三、初迁山东、还是山西。
初迁山东,还是山西,历来为族人们,所争论不休。我族参加修谱人员,为老中青三结合。老年人注重家族传承,本地族内知识丰富,然而因循守旧,思想闭塞,难于突破;青年人阅历虽浅,族内陋闻,然而视野开阔,积极进取,族外知识丰富,发散思维,突破自我;中年人沉着稳重,上下兼顾,实事求是,统一思想。此乃我族无酬自愿加入修谱人员的模式。然而对此问题,青老二派,针锋相对,各执一词,引经据典,相持不下。青年人认为:山东移民,只是误传,没有事实依据,于是举出了山西移民的实例:(一)《明太祖实录》巻二十五载:“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希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二)明政府移民条律规定:“四囗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宗祖𣎴得迁于一处”。(三)山西《洪洞县志》以及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永乐年间,当地官府,曾七次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泽、路、沁、汾和平阳没有土地的农民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迁往中原一带,并给所迁之民以耕牛,种子和路费”。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当地官府人员,在树下为被移之民,办理手续,登记造册,按所去地点编队,然后发给一应物品。(四)根据《明史》、《明实录》䓁史书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先后从山西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移民18次。(1)一三七三年,洪武六年,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明史、食货志》)。(2)一三七六年,洪武九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于凤阳屯田,遣赍冬衣给之。(《明太祖实录》卷一一0)。(3)一三八0年,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一)。(4)一三八八年,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䓁闲旷之地。(《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家具,复三年。(《明史、太祖本纪》)。(5)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 (6)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张从整䓁一百一十六户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整䓁钞锭,送后都督佥事徐礼分田给之。(《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七)。 (7)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傳友德帅、开国公常升䓁分行山西,籍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明史、太祖本纪》。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傳友德䓁在大同等地屯田。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民七卫。………每卫五千六百人。(《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三)。
(八)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䓁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䓁七府徙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三)。 (九)一三九五年,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明太祖实录》巻二三六)。 (十)一四0二年,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五年。(《明史、成祖本纪》)。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户部遣官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明太宗实录》卷十二下)。 (十一)一四〇三年,永乐元年八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其余有罪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䓁府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明太宗实录》巻二十一)。 (十二)一四O四年,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万户实北平。(《明史、成祖本纪》。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明太宗实录》卷三十一)。 (十三)一四O五年,永乐三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明史、成祖本纪》)。永乐三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明太宗实录》卷四十六)。 (十四)一四O六年,永乐四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郡县吏李懋䓁二百四十人,雷愿为民北京。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明太宗实录》卷五十)。 (十五)一四O七年,永乐五年五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潞、山东之登莱等府州五千户隶上林宛监,牧养栽种。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五斗。(《明太宗实录》五十九)。(十六)一四一四年,永乐十二年三月,上以其(隆庆)当要冲,而土宜稼樯,改为隆庆州……而以有罪当迁谪者实之。(《明太宗实录》卷一四九)。 (十七)一四一六年,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赐复三年。(《明史、成祖本纪》)。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二千三百余户于保安州,免赋役三年。(《明太宗实录》卷一O三)。 (十八)一四一七年,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太同、蔚州、广灵䓁府州申外山等诣阙上雷乞分丁于北京、广平清河䓁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拔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从之。仍免田租一年。(《明太宗实录》一O六)。
他们指出山西移民的前两次,就是移民凤阳,我们的皖北阜阳,当属于明初京都直隶凤阳府辖区。还是老年人老谋深算,他们来了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就年轻人列出的山西明初有史记载的十八次事例中,虽然有两次山西移民凤阳,却找岀了四例山东移民的迹象。其中11次永乐元年,14次永乐四年,15次永乐五年,17次永乐十四年,皆有山东移民。并举出了史书未载的洪武三年的山西移民,即由河南省新密市五里店《杨氏家谱》釆访录,由杨建生先生提供的明初“移民署凭照”。说明山西有史记载的移民十八次,全国各地无史书记载的,不知有多少次呢?其“移民署凭照”文如下,上横排从右至左为:“移民署凭照”。竖排自上而下,由右至左,使用毛笔,写下繁体字内容:“凭移民文引赐钞二十锭户给地十五亩皆免三年租税开垦荒地不论多寡家具不起科若地方官增科扰害者治罪见丁著业毋容惰夫各地方移民署见文引辑安违者治置。籍由晋府阳城县,入籍豫府密县。落款时间为:洪武三年六月,有红色官印”————如图所示:

楼主 S蓝笑笑  发布于 2016-05-01 11:49:00 +0800 CST  
同时也拿出了实椐。(1)明初人口。据《明太祖实录》,河南全省人口为189.1万人,河北全省人口为189.3万人,山西人口为403.4万人,山东人口约500万人。(据《明初以降人囗及其相关问题:1368年一一一1953年》洪武二十六年,山东人囗526万,山西人口400万)。(2)在《濉溪县志、人口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本县移民多在明洪武年间和清初徙入。建国前,濉溪城居住着周、吴、郑、王、李丶丁、梁,七个大姓,当地有“东李西梁南北丁,周吴郑王居当中”之说。这些姓氏,占总人口的80%以上,均为移民,多数为山东。(3)《寿县志》,1989年编纂的《寿县志》(初稿)记录了当地23个氏族,其中21族都是明洪武年间迁入的,大多迁自山东,几乎所有的口碑记录,都说来自枣林庄。
(4)《霍丘县志》(1989年评议稿)说,据孟集区《孟氏宗谱》,叶集镇《台氏宗谱》,岔路乡《田氏宗谱》,长集镇《张氏墓地碑记》䓁载:明初到明中叶,霍丘接受了大批的山东移民。(5)皖北地区的民间家谱。 A据太和县史老家家谱记载,我避元末战乱,高祖史兴,于洪武二年,经山东枣林庄,迁居太和县。占地千顷,东至旧县集,西至十里沟,南至沙河涯,北至刘家湖,居二十余村,谓之占地老祖。B临泉县老集镇于氏回顾,自明弘治年间,始祖于万迁,由山东省临淄县枣林庄,迁至老集南大于庄定居。C据太和《谢氏宗谱》记载,明洪武二年,庠生谢上略携侄谢魁顶,自山东枣林庄,迁居太邑西北之李兴集谢老家光武庙。 D邻近临泉的新蔡,一老人手抄谱本记:一世祖杨友才,字同心,系山东省济南府枣林庄人。兄弟三人,因元末之乱,于顺帝至正二年迁居河南,一流寓河南颍州府,阜阳县宋家集。 E利辛县《纪氏宗谱》称先祖,于洪武八年,由山东省莱芜县迁来,莱芜县明初也属于济南府。 F阜南县柴集镇倪新寨倪氏家族,于洪武五年,由山东兖州卫(今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鲁桥镇枣林庄),军屯于河南都指挥司,颖州卫(今安徽阜阳)双塔村,为副千户武略将军。䓁䓁以上资料,经过大家的综合分析,研究,讨论,最后决定,山东移民,符合家族古来己久的世代传承,又有充分的理论作依据,当以山东移民为准。

楼主 S蓝笑笑  发布于 2016-05-01 11:51:00 +0800 CST  

四、源出枣庄、还是青州。
当族人们讨论,源出枣庄,还是青州时,绝大多数人皆认为,来自山东枣庄。他们认为,我们祖祖辈辈相传,乃山东枣林(连)庄人氏,后来可能是省文减字,于是就变成了今天的山东枣庄了吧。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山东枣庄的历史吧。根据史料记载:明朝初年,朝迋允许民间开矿,鲁峄地区,乡民开山取石为磨、碾,挖井取煤作薪。比较有名的村落有金庄、三合庄、枣庄(因附近有一片枣林而取名)。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中兴公司章程》正式施行。其中说明,本公司总矿在峄县城北枣庄,至此枣庄地名在社会上,才开始出名。1928年首建枣庄镇,直属峄县。1958年11月21日,峄县县委、县政府机关,由峄县城迁往枣庄。1960年,撤峄县,建立枣庄县级市,1961年9月,经山东省委决定,升为省辖市。看一看,从古到今,它都以枣庄自居,而从来称作枣林庄。再看一看当地两大孙氏吧。一个是牛山孙氏,另外一个是大桥孙氏。(1)牛山孙氏:先祖泗公,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一公元1416年),由山西平阳府(今临汾市)迁鲁峄县。其家族世系传承:1泗公,2天爵,3圯,4逵,真,5大用,6海,等等,12世行字派:毓肇保承茂,景晋钟启延。秉则淑以慎,昭虔尚新传。桂兰徳裕厚,光辉业继先。繁盛恒思本,运华树正廉。一一一一今己传二十世矣。(2)大桥孙氏:始祖讳显,明洪武初,自燕地仗剑而南,居于峄。十六世起字,其字派为:其传成业,法守华光。自习雅化,爰立文方。我祖世居山东,洪武二年由山东迁往直隶(明江苏安徽的合称)省凤阳府颍州(今阜阳),未迁徙时就有了自己独立的字派,显然跟我们的阜阳孙岗凤凰家族,不相符合。再看一看青州呢?其中一位资深的老者说:“其实我们的家并不是居住在枣林庄,而是居住在枣林庄周围的青州益都城旁边”。有居住我们周围的山东移民,可以作为参考。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于是我们查找居住我们周围的明初山东移民资料。(1)居于我们西方五十里左右的临泉县老集镇大于庄于氏,其家族来源于山东省临博县枣林庄。(2)邻近临泉的河南新蔡杨氏,家谱记载有一支在阜阳宋家集,其家族来源于山东济南枣林庄。(3)利辛县的纪氏,其家族来源于山东莱芜县。而寿县、霍丘的山东移民,并非是济南、青州、莱州的移民,多来自于济宁。纵观青州地界,明代以前的孙氏土著居民,留下来的很少,大多是元末明初,由河北枣强迁徙山东青州的居民。惟有山东青州的邓东孙氏。此邓东孙氏原籍山东青州府益都县苍尔沟麦子河。宋元间,始祖及二祖贸易于邓,遂家焉。历年久远,名不可复考。三世祖普善,四世祖贤,五世祖仕高,六世祖仲阳,七世祖国福,八世祖尚德,九世祖知言知性,十世祖祚昌、晖昌。祚生三男,晖生五子。自始祖至此,年远族繁,惜无家乘,以序宗派,无家塾以妥先灵………此序乃孙氏十三四世孙,天绣、董沐在乾隆年间所立。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王寨孙氏十七世孙名扬、学灏,十八世孙振山在原序基础上,自十七世始,又续家谱二十字:学勤彰祖烈(炳廷文章铎)诗礼续家声。钦明文思安,正修齐治平。一一一此谱为邓东孙氏家派沿用至今。然观其家族字派和家族传承,非我们阜阳孙岗凤凰孙氏家族之族亲也。根据明初政府移民条律:“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宗族不得迀于一处”的规定,青州地界,还应当有我们的阜阳孙岗凤凰孙氏的一支宗亲存在于当地,然一时无处可寻,暂时将此事搁置,䓁待以后再议。

楼主 S蓝笑笑  发布于 2016-05-01 11:51:00 +0800 CST  

五、阜阳凤凰、祖承河洛。
根据阜阳孙岗凤凰孙氏家族的荒谬传言,我私下认为,方圆五百里,当以孙岗村凤凰坟为中心,画一个边长为五百里的大正方形,或画一个直径为五百里的大圆圈。然而我们村里的老人传说,在清末民初时期,我们这边的人,北渡黄河做生意时,在那里碰到的孙姓时,他们也说自己是凤凰坟的后裔。他们那距离我们这里,少说也有一千里。这事实在令我们阜阳孙岗凤凰家族的孙氏后人,百思不得其解。难道其他的地方,还有一个孙氏凤凰坟。我们的先祖,明初迁徙于山东,难道在山东也有一个孙氏凤凰坟。于是我们就查找山东孙氏的资料,结果在山东的青州的博山,找到了一丝线索:孙禹,字克让,又名子玉,元至正年间,由寿光迁居青州后,寄居颜神镇。禹祖墓,于明洪武年间,迁往大口头,凤凰嘴石穴,碑立孙家老林。这个基本上跟我祖同时代的人,又无专有的凤凰坟之说,显然不是我们所要寻找的资料。那么山西有没有呢?再查,还是一无所获。这一下所有的线索全断了,一下子走进了死亡谷,所有的希望全给破灭了。就在这万念俱灭之时,突然想起了跟我们一字所排的其他异地三家宗族:(1)山东泰安支孙氏,山东郯城茅茨孙氏,广西北海孙氏。山东泰安支孙氏和广西北海孙氏,资料一无所获,只有山东郯城茅茨孙氏,有一份资料,登在山东省孙氏支派部分迁徙汇编上。其资料为:始祖遥公,兵学后代,吴大帝孙权支系……突然眼前一亮,真个是:
山穷水复凝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然后憣然醒悟:“龙凤之物,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及至始皇,此乃皇家御用之物,代表着威严、权势、高贵、富有。封建社会的䓁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下,凡人焉敢染指。”于是查看东吴大帝孙权家族资料:孙权有七子,1孙登,2孙虑,3孙和,4孙霸,5孙奋,6孙休,7孙亮。是哪个儿子的后代呢?再查资料显示:会稽王孙亮,隐居浙东。孙休之后,迁浙江富春龙门和江苏泗洪。三子孙和,有长子孙皓为东吴末帝,子女共有三十多人。不查不打紧,谁知道一査,一个惊天的秘密,展现在我们面前。东吴自公元二二二年起,传四帝五十八年,十八个年号:1黄武八年,2黃龙三年,3嘉禾七年,4赤乌十四年,5太元二年6神凤一年,7建兴二年,8五凤三年,9太平三年,10永安七年,11元兴二年,12甘露二年,13宝鼎四年,14建衡三年,15凤凰三年,16天册二年,17天玺一年,18天纪四年。四帝居然有三人使用“凤”字年号,1孙权神凤一年,即公元252年,2孙亮五凤三年,即公元254年至公元256年,3孙皓凤凰三年,即公元272年至公元274年。孙皓,东吴皇帝,皇后滕芳兰,建衡三年,(公元271年),西苑据说有凤凰云集,于是第二年改元凤凰。就如清朝的康熙大帝,康熙即是其年号。孙皓,三国东吴末帝,孙权之孙,孙和之子,字元宗。吴元兴元年(公元264年)嗣位,在位十七年。吴天纪四年(公元280年)正月,杜予、王浑䓁攻克城镇,所向皆克。二月杜予在武昌会各路晋军,乘胜进攻吴都建业。三月晋将王浑、王淩䓁皆逼近建业。吴帝孙皓命光禄勋薜宝,中书令胡冲,奉书向晋请降,晋军进入建业。吴传四主,历五十八年而亡。(司马)胄以皓致印授於已,遣使送晧。皓举家西迁,以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五月丁亥,集于京邑(洛阳)。四月甲申招曰:孙皓穷迫归降,前诏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犹愍之,其赐号“归命候”,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皓太子拜中郎,诸子为王者,拜郎中,五年(公元284年)皓死于洛阳。裴松之注:“吴录曰,皓以四年(公元283年)十二月死,时年四十二,葬河南界”。孙皓虽死,然其曾为东吴皇帝,现已归降。龙为天子,孙氏后人遂以其曾用凤凰年号,称其陵墓,并筑其祭台,以供后人祭之,曰凤凰台。即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宋庄镇凤凰台村。陵墓位置,即今天凤凰台西南几里的后李村北向阳村(原前海子)南,一九五八年被平。祭台虽拆,陵墓虽平,然凤凰台的村名,却被永远的流传了下来。观到此处,我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我们的老祖宗,有那么荒谬的传言,那么的狂妄自大。阜阳孙岗的孙氏凤凰,原来是河南洛阳孙氏凤凰之子,帝王之冑,凤凰大帝孙皓之子孙啊!于是赋歪诗一首,以祭其先祖:
天下孙氏出凤凰,
凤凰出在洛阳旁。
颍州本是凤凰子,
展翅中原映嘉祥。
凤凰传承古来久,
子孙万代把名扬。
富春孙氏传天下,
原来先祖是帝王!

楼主 S蓝笑笑  发布于 2016-05-01 11:52:00 +0800 CST  

六、皖桂鲁苏、一脉四地。
一个家族的共同的传承,是这个家族的灵魂,乃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其家族的字派,是这个家族的精神柱梁。一个家族,能自觉地遵守其祖宗所制定的字派,而不是追随其他同姓的家族字派,那么这个家族,𣎴论分迁到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其字派相同,那么他们就是一族。其传承也是一样,孙钟种瓜的故事,其地有四:1江苏盐城、2江苏丹阳、3江西武宁,4浙江富阳。四地皆有其共同的传说,且都有其共同的地名,瓜邱或瓜埠,说明其四地都有孙钟的后人。再如山东移民的枣林庄,山东就有四地:1济南市历城区西营镇枣林庄,2兖州市滋阳县谷城乡枣林庄,3济宁市微山县鲁桥镇枣林庄,4临沂市兰山区半程镇枣林庄。安徽和江苏,明代为南直隶,皖北多是明初山东移民,他们把山东的枣林庄,也搬到了安徽,1阜阳市颍东区枣林镇枣林集,2阜阳市界首市枣林乡枣林集。还有三国时期东吴末帝孙皓,其年号曾为凤凰,降晋后其死在了河南洛阳,其𦻒地人称凤凰陵,并建有祭台,此地故留名凤凰台村。其后人辗转迁徙,不忘其宗祖,于是把凤凰陵也搬到了安徽阜阳,故留下了阜阳孙岗凤凰坟的传说。相同的地名,相同的姓氏,相同相似的故事传说,这叫做什么?这就叫做家族传承。其四地家族字派如下:。
(l)安徽阜阳孙岗凤凰孙氏通谱字辈:
仁广建岗山,
光万凯士承。
秀凤维玉佩,
景绍兆绪东。
洪发富立义,
荣耀瑞贺庆。
康南贵恒显,
福开利常兴。
德和泽嗣惠,
延国运昌明。
(2)安徽阜阳孙岗凤凰孙氏实用字派。仁广建岗山,光万公(凯)士(尚)𠄘(业)秀(布)凤(开)(泰)维(酉)(西)(金)玉(昌)(佃)佩(文)(振)(志)(永)景(广)(传)(汉)(继)绍(登)(学)兆(宜)绪(晓)东(乾)。(3)广西北海孙氏字派:广建岗山光,万公(凯)士(尚)承(业)秀(布)凤(开)(泰)维(如)(松)文(玉)佩(志)景(学)兆、绪(建)东。(4)山东郯城茅茨及江苏宿迁沭阳湖东杨湾字派:广涧刚光,万公(凯)士(尚)𠄘(业)(桂)(必)秀(布)(九)凤(开)(太)维(年)(如)(松)文(玉)(佃)佩(志)(同)景(绍)(学)兆绪、东(乾)。一一江苏沭阳县湖东镇杨湾村五组孙乾琼提供。(5)山东泰安孙氏字派:万(凯)士(尚)承(业)秀(布)凤(开)(泰)维(如)(松)文(玉)(佃)佩(志)(同)(西)(丙)景(学)(绍)(周)(清)兆(宜)绪(辉)东(乾)(航)迎(坤)(吴)发(奎)強(亮)立(恩)义(相)文(荣)安(耀)瑞(宣)来(秦)顺(巨)昌(康)高(南)贵(岳)圣(恒)贤(秋)苏(品)通(美)权(尊)常(量)北(举)地(善)和(余)泽(利)嗣(坚)惠(贞)众(𨒂)望(黄)。由以上这些字派,可以清楚的看出,一脉四地,南北相距,近万里之遥,六百余载,音讯皆无,一派所传,丝纹不乱的真象。真是祖宗之盛德,子孙之万幸也。呜呼,圣哉!于是赋歪诗一首,以记其盛事:
山东分业定世代,
皖桂鲁苏一脉传。
六百余载序无乱,
方知祖宗德更宽。
今逢盛世修祖谱,
四海相聚续前缘。
不见古来恩怨起,
笑拉宗亲论当年。
我们安徽阜阳孙岗凤凰孙氏,山东郯城茅茨孙氏(及江苏沭阳杨湾),泰安支系孙氏,广西北海孙氏,四地一脉所传。阜阳孙岗凤凰孙氏,和郯城茅茨孙氏,都称来自山东青州之益都(今博山)。根据我祖迁徙资料,与泰安孙氏,孙复家族资料,仔细比对。 1祖辈相传,我祖世居山东;泰安孙氏,自北宋孙复以后,世居山东。 2我祖乃皓公之裔,有河南洛阳凤凰台之传承;泰安孙复,亦皓公之裔,亦有河南洛阳阳凤凰台之传承。 3我祖明初移民前,就有自已的独立字派体系;泰安孙复后裔佑帮六子,皆有自己独立的字派体系。 4我们阜阳孙岗凤凰孙氏始祖和郯城茅茨的遥祖(富、贵、荣、华、遥、端、正)等七公之祖,皆来自青州之益都(今博山);佑帮六子惠公,南宋时移居淄川,淄川博山,同属于青州,两区相邻,犬牙交错。 5阜阳孙岗凤凰孙氏始祖,郯城茅茨孙氏移民始祖,广西北海孙氏始祖,及泰安支系始祖,明初均被迫外迁及回迁。明朝初期,佑帮六子惠公后裔,从而在青州地面上消失。青州本地,多是从河北枣強在元末明初,迁徙山东的旃公后裔,诸如般阳孙氏、昌邑道昭孙氏、广饶三岔孙氏、寿光北城孙氏,淄博颜山和颜神孙氏,安丘刑戈庄和伏戈庄孙氏、淄川杨寨孙氏,博兴孙氏,等等不一而足,在此己不一一列举。 6我们阜阳孙岗凤凰孙氏、郯城茅茨孙氏,泰安支系孙氏,广西北海孙氏,四地一脉,一派所传。我族字派,与泰安岔河支,泰安茌家庄支,字派相近相通。如“承”字派,阜阳孙岗、广西北海、泰安岔河、泰安支同为71世,郯城茅茨少一“山”字派,为70世。“维”字派,郯城茅茨、泰安茌家庄为73世,阜阳孙岗、广西北海为74世,泰安岔河为75世。“汉继”字派,泰安岔河、泰安茌家庄、阜阳孙岗同为77世。“兆”字派,泰安岔河、泰安支、广西北海同为78世,郯城茅茨因缺一“山”字派,为77世,阜阳孙岗因“景广”与“绍学”分开,多一世为79世。䓁䓁,在此而不一一列举。
种种资料显示,泰安岔河孙氏和泰安茌家庄孙氏,所以为的六支惠祖之后裔,实乃我们山东移民留守之族,回迁泰安的万士承支派孙氏、山东郯城茅茨孙氏、广西北海孙氏、安徽阜阳孙岗凤凰孙氏。由于我方资料实在馈乏,证据多有穿凿之误,还望山东泰安各支孙氏,郯城茅茨孙氏,广西北海孙氏,安徽阜阳孙岗凤凰孙氏,以及其他全国各地的孙氏宗亲,提供更有力的证据,让我们皖桂鲁苏、一脉四地的孙氏宗族,寻找到一位真正的祖宗。由于时间仓促、资料馈乏、思维呆滞,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孙氏宗亲,批评斧正,毕生不胜感激之至。

楼主 S蓝笑笑  发布于 2016-05-01 11:52:00 +0800 CST  

七、泰安孙氏、派续何支。
我祖世居山东青州,自明初移民前,就有了自己的字派。不说是豪门大族,也应是诗礼之家。不然就不会有象今天的皖、桂、鲁、苏之四省的一脉四地,万里之遥,六百余载,音迅皆无,一派所传之奇观。孔门字派,天下一统,无族能比,然而不翻其谱书,无法让其后人知其亲疏也。山东泰安的这支孙氏,跟我们安徽阜阳孙岗凤凰孙氏的字派,大致相同,他派续何支呢?至今没有看到他和广西北海孙氏的任何资料。由于我方的资料,实在馈乏,这让我们对于本地家族的研究,真是无所适从。根据资料显示,我祖乃皓公之后,郯城茅茨孙氏,乃权公之裔,我祖乃明初山东移民,于是把山东所有的孙氏支派,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权公之系,一类是非权公之系。于是我们把这些权公之系,根据资料,逐个排查。于是这些隐藏在水底下的线索,逐渐浮出水面。 1阳谷孙氏, 2临沂孙氏, 3福山孙氏, 4杏林孙氏, 5肥城孙氏, 6牛山孙氏, 7封丘孙氏, 8郯城茅茨孙氏,9西里屯孙氏, 10泰安孙氏䓁䓁。根据我祖迁徙条件:(1)世居山东青州,洪武二年移民。(2)权公之孙,皓公之裔。(3)有相同的字派和河南洛阳凤凰传承。 1阳谷孙氏,洪武年间,山西移民,孙休之后,过。 2临沂孙氏,皓公子孙轨之后,东吴未灭时,轨早出逃辽东,后至三韩,无皓公降晋后,无河南洛阳凤凰之传承,过。 3福山孙氏,同为轨裔,后奔三韩的八家口孙氏,亦无河南洛阳凤凰之传承,过。4杏林孙氏,同为轨裔,后奔三韩的八家囗孙氏,同上过。5肥城孙氏,原籍湖广荆州,明初转徙山东,过。6牛山孙氏,明永乐年间,由山西转徙山东峄县,过。7封丘孙氏,明初由山西洪洞,移民山东,过。8郯城茅茨孙氏,明永乐年间移民郯城茅茨,本族过。9西里屯孙氏,明正德年间,移民山东,过。最后就剩下山东泰安孙氏难道泰安这个万士承支派孙氏,属于山东泰安岔河孙氏。根据明初移民条律: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宗族不得迁于一处。而我们阜阳孙岗凤凰孙氏,泰安万士承孙氏,郯城茅茨孙氏,广西北海孙氏䓁,正好属合明初移民条律,难道他是我们的留守之族。我们阜阳孙岗凤凰孙氏,和郯城茅茨孙氏,都迁徙于青州之益都(今博山),而他们却居于泰安。地点虽然不远,而位置相异,难道他们是从青州迁往的泰安,这一连串的问题,留给我们,真是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如果属于泰安,当属于泰安哪一支,是泰安岔河,泰安茌家庄,或者其他,不得而知。根据山西闻喜孙氏和山东泰安岔河孙氏提供的资料显示:泰安佑帮公生六子,1簶,2同,3茂,4亭,5党,6惠。山西三支,山东三支。山西三支,长支名敬德,居临汾东宜村。一子名得,隐居闻喜岭东村;另一子出赘王氏。山东三支,泰安岔河一支,当地族人说是第五支,其字派为:明佑同扬,福衍盛德,冉朋轩进,伯饮洪之,发承国延,毓维永继,兆启丰宁,崇正方成。泰安化马湾茌家庄一支,为第三支,其字派为:明佑茂恒,润先德佐,潭宗世安,克吉钰源,大纶启维,嘉传光汉,华法铭芳,振重连丹。
根据山东泰安孙复二十二世孙鸿臣先生撰写《孙氏朔源记》言:"有三世祖六支孙惠之裔讳敬,自淄川迁来泰安,绵绵七八世,鸠合族人于老祖茔中立石谱一通……又据鹏昌,鹏恩谨志的明正统元年《泰安孙氏谱文》曰:永乐四年,下诏迁民,敬公自淄川迁来,叙成一家一祖一林,列为九世。经山西闻喜东宜谱人孙文才考证,《泰安埠东孙氏家谱》的源流考予以证实。经考证,淄川孙敬的祖上,是从山西到枣强再到淄川,然后到岔河村,而与岔河村孙氏,只能是在山西为同宗,说白了,就是在山西的孙耽的两个儿子,孙钟与孙旃。据泰安化马湾茌家庄,孙氏家谱探析,(2010年6月19日,其文回复:山东泰安市孙氏家谱孙吧,百度帖吧栏文载:值得一提的是,迁淄川的可以惠祖后,名人辈出,有康熙年间,献“跌扑除鳌拜”的大学士孙廷全。根据孙发全、孙实的《般阳孙氏源流考略》云:克让九世孙,富后国老孙廷全,清康熙六年,向康熙幼帝献"跌扑除鳌拜"计后。克让乃般阳孙氏之祖,为浙江余姚孙家境孙岳十三世孙,旃公后裔。那么从泰安迁淄川的孙惠之族,到底哪里去了呢?怎么一下子明初,从青州地面上消失了呢? 据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有一支《颜神孙氏家族》其辈分,风松泉韵的2012年10月12日帖云:其太始祖子玉公,携二子伯安,伯善,遴居颜神镇,后携子伯安,迁居章丘县。伯善定居博山大庄(原属于淄川区),生五子,(献,默,谦,让,志有),颜神孙氏,乃次支默祖之后。淄川、博山,两区相连,犬牙交错,原来现属于博山的地方,还有古代属于淄川的地方,我们的祖先就是从那里,由山东迁皖(明代南直隶)的呀!郯城茅茨孙氏,有家谱资料可以佐证。

楼主 S蓝笑笑  发布于 2016-05-01 11:52:00 +0800 CST  

八、孙氏凤凰、展翅神州。
对于孙皓的评价,历来多遭世人所贬。然而我们作为孙皓的后裔子孙,要从当时所处的时局、国力、实力,客观的评价先人。因为历史是人写出来的,成功者往往是头顶着光环,而失败者恰恰是乌云压顶。就拿李世民和孙皓来说吧,李世民让史官修唐史,直到史官修到他满意为止;孙皓让大臣韦曜,记录其父南阳王孙和之事迹时,韦曜因不愿将孙和列入帝纪而被杀。可想而知,古代的史书,历来多有偏差,有于事实相背。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孙皓所接手的吴国。内忧外患,可想而知,如是太平盛世,帝位本非孙皓,当为孙休之子孙雨单。其次,三国鼎立,一強两弱,蜀国风云突变。众所周知,魏国灭蜀之战,吴国孙皓并未袖手旁观,他深谙唇亡齿寒之道。速派大军援蜀抗魏,然而战场风云,变幻莫测,各地援军未与交锋,刘禅即开城己降。蜀国一灭,吴国三面受敌,一面临海。北虽有长江可凭,西无有天险可守。敌军尽使精锐之师,势如破竹,长驱直入,直逼建业。其三,东吴内部,人心涣散。加上部分东吴高官和孙氏宗亲,纷纷倒戈奔晋。内无智帅良将,孙皓孤掌难鸣,众叛亲离,权衡利弊,为了江东父老百姓,免遭生灵涂炭,也只有投降的份了。试想:孙皓难道是贪生怕死之徒?非也!看讽贾充,戏晋武之举,实在令人钦佩。孙皓降晋后,太子孙谨拜中郎,诸子为王者拜郎中。史载孙皓有三十多个子女,为富春孙氏,延续血脉,播撒中华大地。后世要知先祖一人蒙羞受辱,子孙百世蒙恩奋发,族人惨遭灭绝,何来百世流芳?。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为了江东父老百姓,免遭生灵涂炭,放弃武力,追求和平,不为一己之私利,割据一方称雄,为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如若今之台湾,为我族孙氏宗亲掌权,我䓁亦劝其效法先贤也。观看全国孙皓后裔的分布,对照中国地图,随手拿起一支彩色的画笔,在地图上,画了一只展翅腾飞的凤凰。它头临河南省洛阳的黄河边,身依山东省的泰山旁,足指浙江省的富春江边,身下牛山,身后福山,尾插台闽琼桂边,右翅前伸覆山西,左翅后展压中原,近观秦岭,远望昆仑,以九曲黄河为龙,此为龙凤呈祥也。




安徽阜阳孙岗凤凰孙氏,乐安书公七十九世,孙兆祥谨书。
公历二零一六年二月二日五点四十八分正笔。

楼主 S蓝笑笑  发布于 2016-05-01 11:53:00 +0800 CST  

楼主:S蓝笑笑

字数:3321

发表时间:2016-05-01 19: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09 16:32:04 +0800 CST

评论数:2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