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疑题解答】苏联红军如何“高效”补兵

原文链接如下:
胜利的代价:二战苏军如何弥补巨大的人员损失?
https://news.163.com/19/0109/10/E52QGT25000187UE.html

楼主 开心警卫旗队师  发布于 2020-01-08 13:04:00 +0800 CST  
首先放上参考文献,以防小白打滚:
【美国】沃尔特·杜恩:Hitler's Nemesis: The Red Army, 1930-45(《希特勒的劲敌:红军,1930-1945》)
【美国】沃尔特·杜恩:Stalin's Keys to Victory: The Rebirth of the Red Army(《斯大林的胜利之匙:红军的重建》)
【乌克兰】弗拉迪斯拉夫·格里内维奇:ВОЕННЫЕ МОБИЛИЗАЦИИ В УКРАИНЕ В 1943—1944 ГОДАХ(《1943-1994年在乌克兰的军事动员》)
【英国】普利特·巴塔:Between Giants: The Battle for the Baltics in World War II(《巨人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波罗的海战事》,指文图书有售)

楼主 开心警卫旗队师  发布于 2020-01-08 13:05:00 +0800 CST  
苏军人力不足:
通过追踪观察战时苏军步兵师的兵员构成变化,就可以找到“老少搭配”结构的来源。虽然在战争初期,苏军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在半年内损失数百万兵员和几百个步兵师,但凭借严酷而高效的动员体制,苏军依然能凑齐足够的“炮灰”来迎击德军的凌厉攻势。资料显示,在1943年之前,尽管苏军步兵师兵员已经充斥着35岁以上的“大叔”预备役,但其兵员素质却并不非常低下。如在1942年1月编成的第358步兵师,其兵员的主体就是32-36岁之间的预备役军人;大约在同期编成的第360步兵师则是以数千名35-45岁的预备役士兵为基础组建的。
虽然这一阶段的“动员兵”的年龄偏大,但考虑到这些兵员都会在新编成的师旅内接受数月的作战训练,且普遍曾在战前有过服役经历,因而由他们构成的新建部队仍具备一定战力。想来,在1920-1930年代因忧虑东欧国家发动对苏进攻,从而“孜孜不倦”地推广普遍军事训练和预备役建设的图哈切夫斯基等人也可以在地下“含笑九泉”了。这些年长的预备役士兵与战时应征入伍的18-19岁新兵一道,将遭受巨大损失的苏军前线部队恢复到接近满员状态,以血肉之躯阻挡了德军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进攻,并奠定了库尔斯克的胜利基石。
当然,在上述战斗中,苏军的前线步兵师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据苏联战争档案的记载,在1943年冬季攻势的一次战役中,苏军近卫第2集团军仅在一周的进攻中就使其建制内的步兵师损失一半兵员。各个原本坐拥万名官兵的精锐师在短时间内就“缩水”到4000-5000人,作战能力自然也大打折扣。这一情况,使得筹划1943年夏秋季战略进攻的苏军最高统帅部再次“发愁”起来——虽然过去那些预备役老兵也并不“好用”,却也已经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殆尽了(苏军在1941-1942年的动员,几乎把预备役兵源潜力挖掘光了)。那么,那些注定要为战胜德国做出“贡献”的“战斗材料”到哪里去寻找呢?

楼主 开心警卫旗队师  发布于 2020-01-08 13:05:00 +0800 CST  
解决方案:“就地征发”
冷酷而善于精打细算的斯大林未经迟疑便给出了答案——让解放区的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苏军在1943年夏季战略反攻中收复的大片沦陷国土,不仅是宣传苏军“伟大胜利”的力证,也为广大苏军部队带来了实打实的“红利”——人力资源。虽然这些刚刚摆脱德军占领的地区的青壮年已经被德军大批掳走或杀害,战后的重建和生产也急需当地民众的参与,但需要苏联老百姓为胜利贡献出最后一颗种子的斯大林显然顾不得这些饱经战争折磨的民众的死活。由此,一场大规模的“现地征发”运动就在从白俄罗斯到黑海之滨的广大解放区展开了。
据乌克兰学者弗拉迪斯拉夫·格里内维奇撰写的论文,早在1943年年底,苏联最高统帅部就发布了一则特殊指令,命令所有苏军前线部队应更多地“利用”解放区的人力资源,以补充部队的损失。而苏军部队则受到全权委托,可以采取任何措施来确保“动员”的进行。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指令强调,后方的苏军预备兵员仍很充足,采取该措施的原因是交通困难经常使补充兵员无法及时交付前线部队。

然而,对于这些曾被德军长期占领的地区来说,即使“贡献”出这些老弱病残,也堪称“杀鸡取卵”了。在上述地区,20-35岁的役龄男性,已经在苏军的战前动员和德军的强征劳工中被“瓜分”干净;那些超过35岁的男性民众,也在游击战和大规模的饥荒中大面积死亡。待到苏军“解放者”重新光顾的时候,恐怕只有一些奄奄一息的、超过40岁的“老头子”硕果仅存了。这些人不仅在体力精力层面很难适应战争要求,还普遍没有军事训练经历,且大多是文盲。
当然,就连这种炮灰,恐怕也是要苏军征兵部门通过强拉硬拽的“抓壮丁”才能“动员”起来的。笔者在一些苏德两军的战时档案,以及各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中,就发现了不少关于苏军在新收复地区“抓壮丁”的例证。
据德军情报部门的资料显示,在1943年9月,苏军从刚刚收复的顿巴斯地区动员了12万人入伍;而苏军在收复哈尔科夫以后,下令将当地幸存的15-45岁的男性居民悉数编入部队,累计达15万人。而在苏军收复顿巴斯和哈尔科夫时,这两个地区的居民总数都不到100万人。德军资料称,在苏军的大规模动员之后,当地只剩下了老年人和15岁以下的青少年。
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强征解放区居民的问题上也不遑多让。自1944年1月1月至1月23日,以及3月至4月期间,该方面军在新收复地区动员了约33万人入伍。而乌克兰第1方面军这一时期的主要兵源地——乌克兰赫梅利尼茨基州和日托米尔州如今的人口才只有260万人左右。考虑到70多年的人口增长和当时的战争破坏,苏军很可能已经将全部“适龄”的当地男性居民强征进部队。
来自苏军更基层部队的报告,也直观地描述了苏军强征收复地区居民的问题。据苏军第60集团军政治部负责人伊萨科夫上校在1944年2月撰写的报告,由于该集团军的新兵大多数并非出于自愿加入部队,甚至其中充斥了许多反苏的“敌对分子”,因此不能“把武器交给他们”。苏军近卫第4集团军的波波夫少将则直接记述,在1943年秋季,集团军下属的近卫第5空降师各营,从新近收复的几座村庄中强征了全部约800名男性居民,并很快将他们投入战斗中。
并非所有的苏军官兵都对苏军的强征行动报以司空见惯的态度。据德军情报部门对被俘的苏军官兵的访谈,在一次战斗中,一名苏军中尉拒绝将连队中的那些从当地强征来的少年士兵投入战斗,并在战斗中命令他们自己逃亡森林。随后这名中尉开枪自杀。
除了为苏军“贡献”“壮丁”的大户乌克兰外,在新收复的白俄罗斯地区,苏军在当地的征兵动员也毫不“客气”。据时任第220步兵师的政工军官戈尔巴乔夫斯基的回忆,在1943年10月,他所在的步兵师撤到后方区域后,大量从新收复地区征来的新兵便被编入部队。戈尔巴乔夫斯基声称,这些新兵绝大多数都是被苏军强行抓来的(虽然并非全部),这些新兵对自己在苏军中的处境视作“肿瘤般厌恶”,而第220步兵师对这些战斗意志低下的新兵也颇感头疼。

楼主 开心警卫旗队师  发布于 2020-01-08 13:05:00 +0800 CST  
而对于那些“非我族类”波罗的海三国民众,苏军的兵员强征则更为理所应当。据普利特·巴塔在《巨人之间》的说法,在刚刚收复波罗的海三国后,苏军就强行动员当地民众加入苏军参战。巴塔声称,苏军会首先强征那些曾与德国占领军有合作关系或曾在反苏武装中服役的人,把他们送上作战一线。在1944年8月,苏军在爱沙尼亚下令强征当地全部18-33岁的男性入伍;随后在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也采取了类似的政策。为了避免在库尔兰和东普鲁士附近的激烈战斗中丧命,许多原本与德军并无瓜葛的当地民众也声称自己曾与德军合作。
由于从乌克兰地区强征的新兵士气很低,且其中“潜伏”着许多对苏联政权不满的人,因而苏军不得不采取对他们严密的“盯防”措施,甚至不亚于看守集中营中的犯人。据一名在1944年夏季视察利沃夫地区的苏联官员的记载,在利沃夫当地的新兵转送站,数千名被强征来的新兵被集中在一座四周筑有铁丝网,被几千名军人看守的营区内。而据时任乌克兰第1方面军军事委员赫鲁晓夫撰写的报告,在苏军收复乌克兰与波兰的边界地区后,从当地的村庄中强征全部男性居民。这些被强征的新兵被分成若干组,每组都有苏军8-10名冲锋枪手押送。
自1943年底至1944年初,在夏秋攻势后普遍只剩2000-3000人的苏军各前线步兵师,在“现地征发”兵员的“赞助”下,再度迅速充实起来。在1944年夏季之前,仅乌克兰第2和第3方面军就在新收复的西乌克兰地区动员了近40万名兵员补入部队。根据乌克兰政府发布的资料,从1943年到1944年,苏联政府在乌克兰动员了超过250万当地民众。这些兵员不仅有被编入苏军作战部队和充作劳工的乌克兰人,还包括为波兰军队和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动员的波兰族和斯洛伐克族士兵。这一数字占到当时乌克兰总人口的近十分之一。据统计,在1944年夏季以后,在乌克兰第1至第4方面军的步兵部队中,乌克兰籍士兵占比约为60&-80%。这些士兵也在接下来的战事中死伤惨重。

楼主 开心警卫旗队师  发布于 2020-01-08 13:05:00 +0800 CST  
据德军情报部门的估计,苏军在1943年的不可挽回战斗损失约为230万,在1944年约为176万,在1945年则为80万左右。同时,苏军在1943年征召了约260万兵员,加上那些在1942年已经应征入伍,而此时还在补充部队中待命的数十万补充兵,1943年苏军可用补充兵可能超过300万。虽然此时的苏联的人力资源也难称富余,但也没必要挖空心思去利用前占领区的“老头子们”。毕竟在后方征召的年轻士兵更加身强力壮,文化水平更高,也受过更长时间(一般长达半年甚至八个月)的战斗训练,兵员素质远高于从前占领区入伍的中老年文盲农民。可是,对于补充兵的需求最大的一线步兵部队却在此时收到了大批“老头子”,并被告知不能期望有更好的补充兵员了。
苏军资料显示,隶属于苏军第38集团军的第140步兵师在1944年9月12日从利沃夫和沃伦地区接收了32名“新兵补给”,其中多数为年龄超过40岁的“老头子”。这些毫无军事技能的新兵仅在该师的后方训练单位参加3天训练,就被补充进一线的步兵团中参加战斗。而这些被强征来的“老头子”的表现倒也与苏军的作为相符——其中的14人随即在火线上向德军投降。仅在1944年9月4日至25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就有172名来自西乌克兰地区的新兵向德军投降或叛逃。
那么,大量年轻高素质的补充兵都被用到哪里呢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沃尔特·杜恩从战时德军的描述中借用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概念——“战利品军队(booty troops)”。事实上,在1942年,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军高层便意识到,想要依靠大量装备粗陋的步兵部队去战胜德军是毫无希望的;唯有发展装甲兵和炮兵等技术兵种,用坦克和火炮组成的“火海”淹没德军,才是唯一的胜利之道,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支配下,苏军从1943年开始,开始大量组建坦克军/旅和炮兵师/旅等技术部队。由于组建这些新锐部队需要文化水平更高、训练周期更长且身体更好的兵员,因此在1943年应征入伍的约90万名高素质新兵,连同数十万名在1942年入伍的新兵,都被用于组建大量的装甲兵炮兵部队。正是依靠这些战力更强、素质更好的部队,苏军才能在1943年夏季以后逐渐击败德军。
不过,在装甲兵和炮兵部队的地位和战斗力逐渐上升的同时,原本的主力——步兵部队却成为兵员补充优先级被大大降低的“苦主”,进而沦为一支“战利品军队”。由于步兵部队在作战中的作用下降,消耗兵员的能力倒是十分惊人,因而斯大林决定这些部队将“不配”享有年轻有文化的高素质兵员,只能去解放区挖掘当地中老年的文盲农民的“潜力”。无怪乎在罗科索夫斯基和巴格拉米扬等苏军将帅的回忆录中,都将在1944年编入步兵部队的前占领区游击队员视为“高素质补充兵”。

楼主 开心警卫旗队师  发布于 2020-01-08 13:05:00 +0800 CST  
除了不加挑选地从前占领区“就地取材”外,“战利品军队”还有另一层不易让读者马上察觉的含义:从敌人那里抢来的东西,损失掉也不“心疼”。对于以工业化为经济发展核心目标的斯大林来说,这些年纪偏大的文盲农民在战后的重建中也很难发挥什么作用,还不如让他们去取代那些在战后建设中更为“有用”的年轻士兵,去为战胜德国做出“贡献”。同时,在将被俘视为投敌的苏联领导人看来,这些在德军的统治中“苟活”下来的老百姓,其政治可靠性也是非常可疑的。
在乌克兰地区的征兵部门给接收新兵的前线部队的报告中,征兵部门建议应该这些强征来的新兵广泛的配属于各个不同的单位,以防止某个营团中集中过多来自同一区域的新兵,从而形成“小团体”。征兵部门还处于对这些新兵的怀疑,建议禁止他们在苏军情报部门工作,以及从事通讯兵、无线电操作员、炮兵前进观察员等重要工作。
此外,“战利品”补充兵们大多来自在战前被刚刚纳入苏联版图的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地区。这些地区的许多民众原本就对苏联的统治心怀不满,因而在苏联政府看来,让他们在对德战争中“消耗”掉,或许对于巩固战后苏联的统治还不无好处。在种种冷酷而精确的算计下,逾百万“战利品”被送上了绝望的战场。
在苏军的战线推进到西乌克兰地区(该地区是在1939年苏军出兵波兰后才新近被苏联吞并的)时,苏军在新收复地区推行的征兵措施变得更加激进。由于该地区民众对苏联政权的抵触情绪强烈,许多民众加入到反苏的民族主义武装组织中,因此,以赫鲁晓夫为首的乌克兰党务官员建议强行将西乌克兰地区的民众动员入伍,以免这些人加入到反苏武装中。在1944年1月25日,斯大林就签署了名为《在从德国侵略者手中解放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动员苏联公民》的特殊命令。
而在1944年3月赫鲁晓夫向国防委员会提交的名为《关于在西乌克兰地区采取的特殊措施》的报告中,赫鲁晓夫“代表”乌克兰党组织将在西乌克兰地区的“兵员征发”运动进一步细化。赫鲁晓夫要求在西乌克兰地区“优先考虑动员问题”,声称“为消灭当地武装团伙,维护西乌克兰地区秩序”,要求自1944年3月20日起,立即从新解放的罗夫诺和沃伦地区动员“全部役龄男性人口”入伍,并要求优先征收那些在30岁以下的当地男性居民。同时,报告还在未来收复西乌克兰其他地区的战事中,应该某一地区被解放后立即把当地役龄男性动员入伍。
根据这项命令,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2方面军“行动迅速”,截至3月27日就分别从新收复地区直接强征了64269名和8614名当地居民入伍。而在当地新设立的兵役登记办公室通过正式程序入伍(无论是否出于自愿)的只有2826人。当地苏军驻军的报告显示,在沃伦地区动员入伍的兵员,多数是苏军依靠暴力强征而来的。截至1944年4月20日,苏军在沃伦地区动员了69110名平民,其中只有2620人是自愿向征兵部门报道的,其余多数人都是被苏军部队从村庄和森林中“突袭征兵”而来。

楼主 开心警卫旗队师  发布于 2020-01-08 13:05:00 +0800 CST  
以上,全文完@无执🌌不惑@黑色雪绒花

楼主 开心警卫旗队师  发布于 2020-01-08 13:07:00 +0800 CST  

楼主:开心警卫旗队师

字数:5992

发表时间:2020-01-08 21:0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01 12:40:57 +0800 CST

评论数:6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