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借鉴】女尊国度国朝宫史品阶及详尽

皇亲贵胄的品阶与详情:


岁奉同文官同品阶岁奉,一般比文官同品阶得少三分之一,但是我懒得整理,等文官的品阶职位和岁奉出来大家根据自己需要删改就是了。


太女和亲王(一品至三品)


郡王(二品至四品)


公主(三品至五品)


皇女(四品至六品)


世女和世子为亲王承袭王位的后嗣(三品至五品)


郡主和郡君为留有皇家血脉的旁支,亲王或者郡王受到女皇或者凤后、凤太后圣旨(懿旨,凤太后在位时凤后的只能称之为诏令。)册封的后嗣(四品至六品)。


如无册封任何名爵的皇家血脉,也不过是过的比一般人光鲜亮丽一些罢了。甚至有些地位还不如重臣的嫡女、嫡子。


不论太女、亲王、郡王等皇室宗亲,若无皇帝安排的朝廷要务,品阶只与俸禄和享受的待遇挂钩。若对社稷毫无建树的皇女,即使品阶是六品,被丞相或者尚书行见礼而不施以还礼,御史可参本其目无尊卑礼教。


而皇女于社稷有功者,可逐步升品阶。

楼主 baby悦曦  发布于 2017-03-11 20:36:00 +0800 CST  
只有皇室宗亲的正夫可以被尊称为正君,亲王和郡王都可以称为王爷,但是官员和郡王自己府邸的人一般只会对郡王称呼殿下,平明百姓才会尊称王爷。


亲王郡王只能给十二个人位份,正君一位,侧君两位,侍君四位,小爷五位。通房侍从不限。侍人不限。但是给名分只能十二个。多出来要遭到言官弹劾的。


三品以上的官员也可以纳十二夫侍,正夫一位,侧夫两位,侍郎四位,小爷五位。侍从侍人不限。多出来也同样遭到弹劾。


从三品及以下至正六品的官员只能给八个人位份,正夫一位,侧夫两位,侍郎两位,小爷有三。


从六品及以下官员只能娶纳五个人,正夫一位,侧夫两位,侍郎和小爷总共两位。


寻常百姓貌似只允许一夫一妻,这是根据唐朝的礼法规则。我才知道一般人不是想娶几个娶几个的。但是也可以不给位份都做通房侍从或侍人。但是一旦怀孕就要被受到制裁的。好可怕的。大家爱怎么写怎么写,或者权当了解知道。


其实唐朝虽然对男女的什么关系开化,可也确实对这些要求很严的,一下子娶个十几房姨太的人不被弹劾便罢,一旦弹劾就算是仕途走到头了。清朝更是如此,那些娶了许多姨太的没有身在仕途的。而且娶的太多,周围的人反而不觉得这个人厉害,还会诟耻作风放肆。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秦开始,皇帝就很看重所谓后宅和睦,就能断定这个人的作风品行。后院不宁,轻则被人诟耻,重的当朝罢免让滚回家的也有。可能皇帝自己三宫六院却觉得别人要是沉迷于此就不务正业什么的吧。


这就是古人有意思的地方,又是花天酒地,又还不许太过放肆。我研究了半天,有点百思不得其解。当然你写n个男主的话,你爱写多少写多少,反正就是自己开心就好。

楼主 baby悦曦  发布于 2017-03-11 20:46:00 +0800 CST  
太女皇女亲王奶爹等份例:

楼主 baby悦曦  发布于 2017-03-11 20:47:00 +0800 CST  
太女,亲王:


猪肉八斤、陈粳米一升八合、老米八合、红小豆八合、白面八斤、怀曲二钱、菉豆粉二两、芝麻六合、澄沙六合、白糖四两、猪油八两,香油八两、鸡蛋十个、面筋八两、豆腐一斤八两、豆腐皮三张、粉锅渣四斤、水粉三两、豆瓣四两、菉豆芽四两、麻茹一两、木耳五钱、甜酱一斤、清酱八两、醋四两、白盐四两、酱瓜一片半、酱茄半枚,酱擘蓝半枚、花椒五分、大料五分、姜五钱、鲜菜五斤、白蜡一枝、(重一两五钱。)羊油蜡三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更蜡一枝、(夏重五两,冬重十两。)


红箩炭,(夏八斤,冬十六斤。)银炭。(夏二十斤,冬四十斤。)黑炭。(夏三十斤,冬七十斤。)




皇女(皇子同): 猪肉六斤、陈粳米一升六合、老米六合、红小豆八合、白面六斤、怀曲一钱五分、菉豆粉二两、芝麻六合、澄沙六合、白糖二两、香油五两五钱、鸡蛋五个、面筋八两、豆腐一斤、豆腐皮三张、粉锅渣二斤八两、水粉三两、豆瓣四两、菉豆芽四两、麻茹一两、木耳五钱、甜酱一斤、清酱八两、醋四两、白盐四两、酱瓜一片半、酱茄半枚,酱擘蓝半枚、花椒五分、大料五分、姜五钱、鲜菜五斤、白蜡一枝、(重一两五钱。)羊油蜡三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更蜡一枝、(夏重五两,冬重十两。)


红箩炭,(夏五斤,冬十斤。)银炭。(夏十五斤,冬三十斤。)黑炭。(夏十五斤,冬三十斤。)


皇女正君: 猪肉四斤、陈粳米一升二合、老米四合、红小豆六合、白面四斤、怀曲一钱五分、菉豆粉二两、芝麻六合、澄沙六合、白糖二两、香油三两五钱、鸡蛋五个、面筋八两、豆腐一斤、豆腐皮三张、粉锅渣二斤、水粉三两、豆瓣四两、菉豆芽四两、麻茹一两、木耳五钱、甜酱一斤、清酱八两、醋四两、白盐四两、酱瓜一片半、酱茄半枚,酱擘蓝半枚、花椒五分、大料五分、姜五钱、鲜菜五斤、白蜡一枝、(重一两五钱。)黄蜡六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蜡十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更蜡一枝、(夏重五两,冬重十丙。)羊肉十五盘。(每月。)


红箩炭、(夏五斤,冬十斤。)银炭。(夏十五斤,冬二十五斤。)黑炭。(夏十五斤,冬二十五斤。)


皇女侧君: 猪肉二斤、陈粳米九合、老米一合、白面二斤八两、怀曲五分、菉豆粉一两、芝麻一合、澄沙二合、白糖二两、香油二两、鸡蛋三个、面筋四两、豆腐八两、豆腐皮一张、粉锅渣十三两、水粉一两、豆瓣一两五钱、菉豆芽一两五钱、麻菇八钱、木耳三钱、甜酱五两五钱、清酱二两五钱、醋一两五钱、白盐三钱、酱瓜一片半、花椒二分、大料二分、姜二钱、鲜菜三斤、黄蜡一枝、(重一两五钱。)羊油蜡二枝、(各重一两五钱。)羊肉十五盘。(每月。)


红萝炭,夏三斤,冬六斤。银炭。夏十斤,冬十八斤。黑炭,夏十斤,冬十八斤。


家人子: 猪肉一斤、白老米七合五勺、黑盐三钱、随时鲜菜十二两。


宫伺宫侍:白老米七合五勺、随时鲜菜十两、黑盐三钱。


奶爹(保姆同): 猪肉一斤、小米七合五勺、随时鲜菜十二两、黑盐三钱。岁奉36两,加支79。

楼主 baby悦曦  发布于 2017-03-11 20:48:00 +0800 CST  
在上文官设定和岁奉之前,发一些颜色描绘词,这部分就是完全搬过来的了。但是属于借鉴吧,从《说文》、《史记》和《诗经》那边整合挪来的。


文官没有每日的食材贴补,都是官名和作用及品阶和岁奉。

楼主 baby悦曦  发布于 2017-03-11 20:53:00 +0800 CST  
黯 形声字。从黑,音声。本义是:“深黑色”。《说文》:“黯,深黑色也。”《广雅》:“黯,黑也。”《史记·孔子世家》:“黯然而黑。”现在仍有“黯然”(黑暗的样子)等词语。常泛指黑色。
比如:黯红、黯青、黯紫
赫 会意字。从二赤。《说文》:“赫,火赤貌。”火赤。本义是“火烧的颜色”,泛指“赤色和火红色” 。如《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现在仍有“赫日(红日),赫赤(深红,火红)”等词语。
比如:赫黄、赫釉
黛 形声字。从黑,代声。《说文》:“黱,画眉也。从黑,朕声。”“黱”也写作“黛”。锴本作画眉墨。本义是“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后来泛指“青黑色 ”,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现在仍有“黛黑”等词语。
比如:黛紫、黛蓝

楼主 baby悦曦  发布于 2017-03-11 20:57:00 +0800 CST  
绛(绛) 形声字。从糸,夅声。《说文》:“绛,大赤也。”本义是:“大红色”,《广雅》:“纁谓之绛。凡九旗之帛皆用绛。”(纁:红色)后表示“深红色”。如《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为兵作绛衣行縢。”(行縢:绑腿。)
碧 形声字。从玉,从石,白声。《说文》:“碧,石之青美者。”本义是“青绿色的玉石”。后表示“青绿色”,如《孔雀东南飞》:“绿碧青丝绳。”也表示“青白色,浅绿色 ”,如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接天莲叶无穷碧。”现在仍有“碧绿”“碧草”等词语。
苍(苍) 形声字。从艸,仓声。《说文》:“苍,草色也。”本义是“草色”。《广雅》:“苍,青也。”后引申为“深绿色”或“深蓝色” ,如《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耶?”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谢公行处苍苔没。”也表示“灰白色 ”,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楼主 baby悦曦  发布于 2017-03-11 20:58:00 +0800 CST  
然后分享一下我寻出来描写颜色的词汇:


绾色 檀色 雅青 鸦青 荼白 月白 靛蓝 黛蓝 艾绿 黎色 妃色 蟹壳青 兰莲紫 香苹果色 松石绿 月灰色 荷茎绿 翠玉色 玉翠色 糖黄色 浅青瓷釉色 龙泉青瓷釉色 锈绿 芦苇灰 鹊灰色 苏木色 辰沙 乌罗松红 章丹 榴花红 十様锦 檀香色 苍黄 玛瑙粉 芦黄 富春纺色 深釉红 新芽色 丹东石 槐黄 丝瓜花黄 小鶏黄 杨桃色 青豆色 深芽绿 苍绿 荷茎绿 绿琉璃色 冬绿 碧玉石 鸭蛋青 浅水绿 玉石蓝 焦茶色 春蓝 水貂灰 竹月色 深竹月 柏坊灰蓝 绒蓝 黛蓝 群青 灯草灰 元青 粗晶皀 青金色 雪灰 淡藕合 浅藤紫 雪青灰 承徳灰 庭院瓦灰色 相思灰 花青 石板灰 百草霜 油烟墨 天水碧色 天青色


写的诗情画意点的描写可以说:唇泛着抛光玛瑙色那般娇嫩诱人,或者皑皑白雪反将他纳穿枝花锦水貂灰绒边大氅衬得更加聘亭玉树

楼主 baby悦曦  发布于 2017-03-11 21:09:00 +0800 CST  
王、公、侯、伯、子、勋六级:
(除了极个别,都不过是认可贡献及荣耀的封诰和每月可从朝廷领取俸禄罢了,实权没有,有品阶)


王:(一品至四品)
一品岁奉180两,从一品:171,二品:159两,从二品:147两,三品:132两,从三品:120两,四品:113两。从四品:109。


亲王和郡王还有异性王。无大过可永世世袭。


当然,如果站错了队的王爷大多会死,没死的,为了做的好看,肯定会封王的。但是异姓王即使不死,世袭就不要想了,没有明显的叛变,不会杀异姓王,尤其是前一个皇帝御赐的。


(王府的世女为三品至五品)三品岁奉97两,从三品岁奉:89,四品岁奉:78两,从四品岁奉:69两,五品岁奉:60两,从五品岁奉:52两。

楼主 baby悦曦  发布于 2017-03-13 02:37:00 +0800 CST  
你们可以对比一下,王爷们和后宫比起来好像比他们看起来高薪,可是说实话,王爷们最容易死,参加朝政的亲王会有加支,但是是根据所在职位品阶领取,如果是文官,就按文官领取,若是武官,就按武官的加支领取。当然偶尔皇帝可以赏赐她们,但是据查,皇帝会赏赐好多好看的好穿戴好吃的,却,很少,赏钱。
我在研究的时候还傻乎乎的想:为什么?
尼玛,你说为什么?
所有皇帝赏赐你的东西,是,不,允,许,贩卖的。除非你穷到山穷水尽,而且贩卖了也不怕被抓住判刑。所有皇帝赏赐的非货币类东西,都是有记录的。
不允许损坏,损坏都不允许,贩卖就搞笑了。抓住是杀头的,而且诛九族。所以,赏你了,你就供着。嗯,你还的谢恩,弄坏了,打碎了,上报求万死。要是别人发现你弄坏了打碎了,你没赶紧求万死,那真的是要万死了。
世女为什么这么低的岁奉,因为希望她们老老实实,有几个钱花着就行了,别肖像那么多有的没的。
当然这只是我的理解,书里根本没说为啥。

楼主 baby悦曦  发布于 2017-03-13 02:56:00 +0800 CST  
公:(二品至五品)
二品:152两,从二品:140两,三品:123两,从三品:112两,四品:109两。从四品:100两,五品岁奉:90两,从五品岁奉:82两。


开国时候帮助凯宣帝打江山的肱骨之臣八位。无过可世袭五世。有功可以加封追加世袭代数。


(世女为从三品至六品)
三品岁奉92两,从三品岁奉:84,四品岁奉:73两,从四品岁奉:64两,五品岁奉:55两,从五品岁奉:50两,六品:43两。

楼主 baby悦曦  发布于 2017-03-13 03:11:00 +0800 CST  
侯:于天下社稷有大帮助的人。只能世袭三世。
(三品至六品)
三品:120两,从三品:109两,四品:106两。从四品:97两,五品岁奉:87两,从五品岁奉:79两,六品岁奉:68两。


(世女为从四品至从六品)


四品岁奉:70两,从四品岁奉:61两,五品岁奉:52两,从五品岁奉:47两,六品:40两,从六品:35两。

楼主 baby悦曦  发布于 2017-03-13 03:19:00 +0800 CST  
伯(从三品至从六品)
护驾有功者。(伯位世袭一世)
从三品:105两,四品:102两。从四品:93两,五品岁奉:83两,从五品岁奉:75两,六品岁奉:64两,从六品岁奉:55两。
凯宣帝封有六伯:井伯,义伯,宇南伯,幽缪伯,炀灵伯,烈翼伯
庆顺帝未封伯。
世女(从五品至从六品)从五品岁奉:44两,六品:37两,从六品:32两。


子和勋在梦瑶和楼兰都有,大月氏初需稳定都尽量封了官职,便没有册封子爵和勋爵。

楼主 baby悦曦  发布于 2017-03-13 03:26:00 +0800 CST  
女尊国朝堂文官司职及详尽:

楼主 baby悦曦  发布于 2017-03-13 04:19:00 +0800 CST  
文官的岁奉一般比武官要高许多,但是加支就比较低。你比如左丞一人,正二品;岁奉:202两,加支327两。你像武将的正一品大将军才168的岁奉,但是加支就是602两。要是有特封谥号,你比如我《十二钗》里的文写的镇北大将军,那么他因为有谥号,比同等级无谥号的武将可以多拿17两岁奉。
这就是为什么皇帝说什么贬为三品,(清朝是有削顶戴花翎,唐朝没有,唐朝是包拯那种有两个长长的帽翅的乌纱帽。)褫夺什么封号说明皇帝很震怒,要是还让当朝除去朝服的话,一般这样还保留品阶的都是亲王,官员这样早被直接午门外了。当然也可以攻心,对于功高盖主的官员,皇帝惧怕天下诟耻,不杀,但是当众除服,古人是很注重脸面的,十有八九会自杀。


啊,先逗逗大家,要是回帖的人多,我再发文官设置,米有人顶帖,赶脚好心寒,孤单寂寞冷啥的。

楼主 baby悦曦  发布于 2017-03-13 04:21:00 +0800 CST  
女尊国朝堂文官司职及详尽:


三省六部:
分别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刑部,礼部,吏部,户部,兵部,工部。


我们先讲三省六部之三省:

楼主 baby悦曦  发布于 2017-03-14 15:38:00 +0800 CST  
尚书省都堂:


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岁奉:187两,加支302两。
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掌统理六官,为令之贰,令阙则总省事,劾御史纠不当者。岁奉:176两,加支291两。


左、右司


左丞一人,正二品;岁奉:202两,加支327两。
右丞一人,正二品。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岁奉:202两,加支327两。


吏部、户部、礼部,左丞总焉;兵部、刑部、工部,右丞总焉。
各部太尉各一人,从五品,辅佐左、右丞;岁奉:107两,加支167两。
各部员外各一人,从六品。岁奉:90两,加支154两。


属官


都事各六人,从七品;岁奉:71两,加支142两。
主事各六人,从八品。岁奉:50两,加支127两。
吏部考功、礼部主书皆如之。诸司主事,从九品。岁奉:27两,加支87两。
有令史各十八人,书令史各三十六人,亭长各六人,掌固各十四人。




中书省


中书令从二品,
岁奉:176两,加支291两。
设有中书侍郎正三品,
岁奉:164两,加支279两。
中书舍人从三品,
岁奉:156两,加支268两。


门下省


设有:使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
岁奉:187两,加支302两。
左散骑常使二人,正三品。掌规讽过失,事从顾问。
岁奉:164两,加支279两。
左谏议大夫四人,正四品。掌谏谕得失,事从赞相。
岁奉:144两,加支256两。


给事中四人,正五品。岁奉:120两,加支229两。
掌侍左右,分判省事,察弘文馆缮写雠校之课。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与御史、中书舍人听天下冤滞而申理之。


城门郎四人,从六品。岁奉:90两,加支254两。
掌京城、皇城、官殿诸门开阖之节,奉管钥而出纳之。

楼主 baby悦曦  发布于 2017-03-14 15:39:00 +0800 CST  
左右丞相其实和尚书令,及门下省使中一样的品阶,但是权利不同。这是唯一一个同品阶但是岁奉不一样的官吏。其他的同品阶,不管做多么不一样的事,都同样岁奉。
其实我对丞相这个职位没什么好感,总觉得坐在这个位置的人都是坏人,或者说位高就更容易滋生贪欲吧。
就好像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要的东西特别简单直接,就是吃好玩儿好喝好穿好。越大,想要的东西越多。知道的越多想得到的又更多。可能丞相就是这么一回事。像我《十二钗》里的拓拔氏,不光占了丞相一职位,还想方设法的让嫡女或者女婿家的主母或者嫡女在朝中占领要职巩固权威,但是权势建立到一定的程度,皇帝也不是傻子。自古以来养肥的老虎,也是用来杀的。
其实天朝古代的三省六部的设想,其实是很好的,有点类似新加坡的三大宪政支柱,相对独立设立,相互监督支持。其实如果各司其职,真正发挥好每个职位作用的话,不得不说,早在隋唐提出这一设定的皇帝真的是很了不起的。
我天朝人的智慧果然是非常厉害的。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没有任何一个制约条件是没有空隙可钻的。只是看人想与不想。这也是智慧卓群的副作用。

楼主 baby悦曦  发布于 2017-03-14 15:59:00 +0800 CST  
刑部


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刑部尚书一人,正三品;岁奉:164两,加支279两。
刑部上大夫一人,从四品。岁奉:132两,加支242两。


大理寺


设有:
大理寺卿一人,从三品;岁奉:156两,加支268两。
少卿二人,从五品。岁奉:107两,加支167两。
掌折狱、详刑。凡罪抵流、死,皆上刑部,覆于中书省、门下省。系者五日一虑。
司直史十二人从五品,岁奉:107两,加支167两。
评事史二十四人正六品,岁奉:96两,加支155两。
狱史六人正七品,岁奉:80两,加支154两
亭长四人从七品,岁奉:71两,加支142两。
掌固十八人,问事百人九品。岁奉:39两,加支114两。

楼主 baby悦曦  发布于 2017-03-14 16:02:00 +0800 CST  
一个相对成熟和稳定的朝代,最标致的检测标准就是它有没有一个完善的宪法制度,和刑部是否相对公正公平。


不管管国库的户部贪墨也好,管资源矿产的工部徇私也好,只要刑部不枉法,再贪的人也怕死不是?
尚书啊上大夫什么的虽然基本不必断案,要是她们断案,一般也就是将军犯事了,什么丞相犯事了什么的。


大理寺卿从三品,意味着四品以上官员犯事都必须上报皇帝,这不是说其他的重要案子就不必上报皇帝了,这当然跟每个皇帝的放权有关,你像雍正真的是活活被累死的,也就是过劳引起的各种疾病致死。但是有的皇帝你比如李治,他不要太放权。
一般来说,涉及五品以上官员的要案,所谓要案就是致死了呀,或者贪墨严重啊什么的。这种案子,才会呈交给皇帝,要是阿猫阿狗状告五品知府,说她马车跑的太急了踢伤了自己的孩子什么巴拉巴拉的情况,一般,大理寺卿是不会上交这样的折子的,或者上折子会很巧妙的放在特别重要的事下面。这样皇帝看见握靠,这发大水死人了,或者暴乱什么的折子下面有这种相对来说的破事,一来,大理寺卿没有徇私枉法,二来皇帝也不会管这种事。
但,当然,有的知府得罪了大理寺卿的话,额,呵呵呵。good luck!
四品以上的要案如果不是当时收到就立刻跑到皇宫报备的话,也要在早朝的时候“有本早奏”这时候大声跪地说出来的。
大概其的流程是这样:各个地方的案子由县令,到一个州(我故事里设定类似于省的称谓。)知府,到刑部,司直使整理后,递交给上级,少卿,大理寺卿,刑部上大夫,刑部尚书,然后重要的话直接交给皇帝,由尚书或者大理寺卿递交,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话,交给太女,当然这是太女参政议政的情况下,有的皇帝会早早就让太女处理一些朝务,有的只是让太女参与议政。


这中间有很多立宪规定,比如事情涉及到刑部上大夫或者什么事,那假设我是个大理寺少卿,我可以,要求大理寺卿,也就是我的上级不必按流程交给刑部上大夫或者刑部尚书。这个时候,大理寺是大理寺,刑部是刑部。这两个同在一个司法部里,但是又是可以相互监督制约的,可以相互扶持,也可以分开为各自阵营的。


我说了这么多,就是帮助大家了解古代的职位和她们的作用及流程。你别写了半天大理寺卿,结果告诉读者说她负责操办外国使臣的迎接事宜。那就有点扯了。她们各司其职,其实都是很忙的。你看古装片觉得大家上个朝就完事了,什么纪晓岚,什么刘罗锅。他们逗你的。她们上完朝,还要回所属单位办公的,你以为每天全国上下发来那么多折子,案子,不用人筛选信息案件的么?筛选了之后,谁能做决定?上级才能做决定,如果我只是一个司直使,我只能处理一些县令和知府报给的什么张三偷了李四的牛,这样的案子,涉及命案和一定数额的盗窃案或者抢劫案什么的,我都是没有权限处理的,懂了吧?

楼主 baby悦曦  发布于 2017-03-14 16:36:00 +0800 CST  

楼主:baby悦曦

字数:35181

发表时间:2017-03-11 17:4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7-28 13:47:41 +0800 CST

评论数:44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