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云”的真相【转帖】★观云识天★---带你走进云的世界

季风简介:

季风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南部和东部、东非的索马里、西非的几内亚附近沿岸、澳大利亚北部和东南部沿岸、北美洲东南岸及南美洲巴西东岸等地,其中以亚洲季风最著名。


楼主 山水如屏  发布于 2015-07-09 03:47:00 +0800 CST  
形成原因:

①海陆热力差异:

以东亚季风为例,东亚季风区包括我国东部、朝鲜、日本及俄罗斯远东沿岸地区。冬季,亚洲大陆为冷高压盘距,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带来寒冷干燥的空气,这就是亚洲东部的冬季风,形成干冷少雨的气候。冬季风的强弱和稳定程度,受高压强度和移动状况的制约。夏季,亚洲大陆为热低压控制。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加强北进西伸,高压西部的偏南风吹向大陆,即亚洲东部的夏季风,它带来暖湿空气,形成湿热多雨的气候。夏季气压系统的气压梯度比冬季风弱。

②行星风系的季节性移动:

为南亚季风为例。冬季北半球的行星风系南移,亚洲大陆北部的蒙古高压南部的东北风即是南亚的冬季风,形成南亚干燥少雨气候,为旱季。由于山地屏障以及南亚陆面不大,海陆差异不明显等原因,冬季风较弱。夏季,北半球的行星风系北移,南亚主要受印度半岛上印度低压的影响,并摄引来印度洋上的西南暖湿气流,形成雨季,这就是南亚地区的夏季风,其特点是比冬季风强,厚度也大,可伸达5000-6000m。

③青藏高原的冷热源作用:

夏季高原相对自由大气是热源,因此近地面上形成一个热低压,高原面上的气流辐合上升。来自于高原南侧印度洋上的暖湿气流,受高原面的被迫抬升,同时也助长了高原面上的上升气流,在100mb处形成了青藏高原高压,且随高度增加而强度增大,这个暖高压的南侧的偏东气流在低纬度下沉,到达地面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成西南风,并与地面上的西南季风合二为一。因此青藏高压维持和加强了季风环流。



楼主 山水如屏  发布于 2015-07-09 03:48:00 +0800 CST  
科里奥利力:

科里奥利力来自于物体运动所具有的惯性,在旋转体系中进行直线运动的质点,由于惯性的作用,有沿着原有运动方向继续运动的趋势,但是由于体系本身是旋转的,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运动之后,体系中质点的位置会有所变化,而它原有的运动趋势的方向,如果以旋转体系的视角去观察,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离。

当一个质点相对于惯性系做直线运动时,相对于旋转体系,其轨迹是一条曲线。立足于旋转体系,我们认为有一个力驱使质点运动轨迹形成曲线,这个力就是科里奥利力。

根据牛顿力学的理论,以旋转体系为参照系,这种质点的直线运动偏离原有方向的倾向被归结为一个外加力的作用,这就是科里奥利力。从物理学的角度考虑,科里奥利力与离心力一样,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力,而是惯性作用在非惯性系内的体现。



楼主 山水如屏  发布于 2015-07-09 03:50:00 +0800 CST  
地转风:

由于中纬度天气尺度运动来说,在水平方向上地转偏向力和气压梯度力近乎平衡,地转风即因此平衡而产生。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而科里奥利力的方向垂直于风,因此两者平衡形成的地转风的方向平行于等压线(或等重力位势线)。在北半球,若背风而立 ,高气压(或高重力位势)在右侧,低气压(或低重力位势)在左侧,在南半球则相反。

地转风和气压场分布的这种规律,是C.H.D.白贝罗于1857年首先提出的,故称白贝罗定律。地转风的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或等压面上的重力位势梯度,即等压面坡度)的数值成正比,与科里奥利参数及空气密度成反比。在离地面约 1.5千米以上的大气中,大尺度运动的铅直速度比水平速度小得多,而且水平运动的惯性力和湍流摩擦力也比水平气压梯度力和科里奥利力小得多,因此,大气中的大尺度运动,除了具有准水平运动的性质外,还近似地满足地转风关系,故又称为准地转运动。

在大尺度大气中(不考虑摩擦力的作用),空气质点所受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G)和水平地转偏向力(A)达到平衡时的匀速直线平衡运动,G=A。地转风的表达式:Vg=-(9.8/f)*(H/n)式中f=2ωSinφ是地转参数,-(H/n)为高度梯度 (相当于气压梯度)。地转风方向平行于等压线,在北半球,背地转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则相反,地转风速度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即等压线越密(疏)地转风风速越大(小)。地转风风速还与地球纬度成反比。

在中高纬地区,高空的实际风十分接近地转风,风压关系大体遵循上述地转风原理,这是中高纬地区在分析天气和预报天气中应遵循的原则。




楼主 山水如屏  发布于 2015-07-09 03:51:00 +0800 CST  
热成风:

上、下两层等压面上地转风的矢量差称为热成风。

具体来说:地转风在铅直方向上的速度矢量差。因为地转风的大小和等压面上的重力位势梯度成正比,因而热成风的大小必和上层等压面与下层等压面之间的厚度(即两等压面间的重力位势差)梯度大小成正比。按照大气静力学关系,两等压面之间的平均气温越大,其厚度也越大,因此,热成风的大小必和上层等压面与下层等压面之间的平均气温梯度大小成正比。

这是一种与两个气层间温度分布不均匀有密切关系的。热成风的方向与气层间的平均等温线平行,在北半球,顺热成风方向看,高气温在右,低气温在左;南半球则相反。热成风的大小与气层间的水平温度梯度成正比。 即等温线越密集,热成风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对于正压大气,等压面上的温度梯度为零,故不存在热成风。对于斜压大气,等压面上有温度梯度,必存在热成风。因为大气中大尺度运动的实际风接近于地转风 ,故大气中大尺度运动实际风随高度的变化可近似地用热成风来表征。这个就是热成风原理。

因此,地转风和热成风,反映着大气中大尺度运动的风场、气压场、温度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应用热成风原理,可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天气分析,如根据某站风随高度变化的情况作温度平流的分析,当风随高度作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可判断这个气层间有冷平流,当风随高度作顺时针旋转时,则有暖平流。



楼主 山水如屏  发布于 2015-07-09 03:52:00 +0800 CST  
位势与位势高度

位势或重力位势,定义为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上升到高度z克服重力所作的功。
由于在赤道,重力加速度约为9.78m/s,而在极地约为9.83/s,因此等位势面和几何高度面不平行,当空气在等位势面移动,不需要克服重力做功,因此,等位势面处处与重力方向垂直,因此,等位势面是水平面,而等几何高度不是。
位势的单位是焦耳/千克,并不是高度单位。为了应用方便,特定义一个称为位势米的位势高度单位,假设g为常数,则位势高度为1米时:
一位势米=9.8焦耳/千克

涡度

如果用角速度表示刚体的旋转程度和旋转方向一样,在流体力学中用涡度表示其流体质块的旋转程度和旋转方向。流场中某一质块的涡度定义为质块速度的旋度
表达式为:(涡度)=(旋度).V(三维全速度)

绝对涡度与相对涡度

在地球大气中,如以V1表示空气相对于绝对坐标的绝对速度,V表示空气相对于地球的相对速度,V2表示地球某点相对于绝对坐标的牵连程度,则:
上式两边同时乘以旋度得:
(旋度).V1=(旋度).V+(旋度)
即绝对涡度=相对涡度+地转涡度(行星涡度)



楼主 山水如屏  发布于 2015-07-09 03:52:00 +0800 CST  
说明:
1、考虑到地震吧里绝大多数“地震云”帖子都是地面相机拍摄,原文中关于卫星云图识别的内容略去。
2、文中特别指出:第13楼(堡状层积云)和第37楼(卷积云)经常被误认为“地震云”。从地震吧里的帖子来看,还有很多气象云都被误认为是“地震云”。
3、38楼以下的“气象常识”部分更为重要,从理论上解释了四季天气的变化,譬如为什么夏季高空一般北纬30°以北为西风,以南为东风,而低层自南向北为湿热的西南季风和偏南到东南风。明白这些原理,就不会动不动就往帕米尔高原、日本群岛方向指了(在某些人嘴里地震云简直成了钢筋混凝土的模型,任凭风吹雨打仍然能保持性状,并指向某个地震应力中心云云)。
4、49楼的模型不但解释了云的性状,还解释了不同形态云的分布规律,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楼主 山水如屏  发布于 2015-07-09 04:23:00 +0800 CST  
民科的最大问题是对科学缺乏尊重

楼主 山水如屏  发布于 2015-07-09 10:24:00 +0800 CST  
回楼上:其实地震云的道理,举个看病的例子很容易说明: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生了病都会选择去医院,而不是找江湖郎中,或者求神拜佛?因为现代医学已经是很成熟的科学体系,医院里有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有精密的医疗设备,有经过临床检验的药品等等。
有人会说,有些疑难杂症大医院里治不好,找个赤脚郎中的偏方反而管用。这恰恰是科学的客观性体现:科学不是万能的,但是绝大多数疾病都可以依靠现代化医学手段治疗,这就是科学的作用。治病还是要靠医生而不是江湖郎中。
同样道理,绝大多数所谓“地震云”在气象观测中已有逾百年的研究历史,不但国际上有详尽的分类,科学成因机理也非常清楚。“地震云”爱好者研判某张云图之前,起码应该参考一下气象学的研究成果,看看这种类型的云是否在科学上已经有过研究判定。这就好比身体不适先去医院检查一下,听听专业人士的意见也好。而事实上“地震云”爱好者往往忽视气象学基本的科学理论,先入为主认定某种“地震云”,然后就根据性状颜色条带等等去“报地震”。这种做法,相当于有病不去医院,找江湖术士甚至给自己把脉开方子。
世界上有医生治不好的疑难杂症,也可能有不同于气象云的“地震云”,但看病也好,看云也罢,最起码要有一个参考已有科学理论进行辨析的过程。而民科往往喜欢打“创新”的旗号跳过这一重要环节,不仅仅是掩盖其基础知识的匮乏,更多是对科学缺乏尊重的表现。

楼主 山水如屏  发布于 2015-07-10 00:43:00 +0800 CST  
搞“地震云”却不懂气象云,相当于有病不去医院检查,一门心思找“偏方”——江湖郎中草菅人命的例子还少吗?

楼主 山水如屏  发布于 2015-07-10 00:51:00 +0800 CST  
@sky震云我可没有删帖(前面插楼的帖子除外,转帖不易要保持文章完整性)。你可能是被管理员屏蔽了,所以我能看到你有回复提醒,也能看到回复的内容,但是在楼里找不到文字。你需要跟管理员沟通一下。

楼主 山水如屏  发布于 2015-07-11 10:24:00 +0800 CST  
排骨云是典型的伪地震云,相关图片在地震吧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希望以后不要再庸人自扰了

“排骨云”的学名叫“透光高积云”,是天气好转后的自然现象,与地震没有必然联系。
出现这种云时,表示高空有很强的气流波动,高空大气层不稳定,在气流上升的地方形成“排骨”状,在气流下沉的地方,显现蓝色天空。通俗地说,就是由于高空风很强烈,云彩有可能会被拉得很长,即成为“排骨状”,云丝的飘向即是高空风的方向。

楼主 山水如屏  发布于 2015-07-12 20:58:00 +0800 CST  
吧里的地震云帖子还有完没完?

楼主 山水如屏  发布于 2015-08-11 12:32:00 +0800 CST  
几天没来,满眼又是地震云,烦死了

楼主 山水如屏  发布于 2015-08-19 11:06:00 +0800 CST  
反正都是瞎蒙,蒙到就说是成功,没有就悄无声息假装没说过

楼主 山水如屏  发布于 2015-08-19 11:32:00 +0800 CST  
好多人热衷于发表所谓“地震云”的图片,喜欢制造各种的地震忧虑,其实有点鲁迅先生笔下阿q高喊“造反了!造反了!”的心理——当周围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

楼主 山水如屏  发布于 2015-08-31 21:13:00 +0800 CST  
配图不是特别理想,可惜百度贴吧不允许修改,有机会重新发一版。

楼主 山水如屏  发布于 2015-09-28 11:38:00 +0800 CST  
居然有脑残之人说本文“抄袭”,没看见题目上面大大的“转帖”二字?睁眼瞎吗?


为什么要转帖这篇文章,在一楼序言里说的再清楚不过,显然脑残没有看过就喷。


"地震云"是地震吧里热炒的话题,相关帖子照片比比皆是。实际上,绝大多数所谓“地震云”在气象观测中已有逾百年的研究历史,不但国际上有详尽的分类,科学成因机理也非常清楚,与地震并无关系。针对目前“地震云”研究的混乱状况,笔者认为很有必要科普一下气象学常识,故转帖相关专业文章以飧读者。由于光照、视角等差异,实际看到的云与文章中的样图可能略有不同,但并无本质差别。相信读过这篇转帖文章后,地震吧里绝大多数"地震云"帖子都可以卷铺盖回家了。

楼主 山水如屏  发布于 2015-10-05 21:52:00 +0800 CST  
有几个问题集中回答一下:


第一,我那篇帖子的标题里面大大的写着“转帖”二字,居然还有@这么近那么远_这样的傻子说是“抄袭”,要么眼睛有问题,要么脑残;
第二,我曾经直接转发过原来的帖子,但发现由于百度贴吧的功能限制,转发其它吧里的帖子只能以链接方式,不能显示原文。为此我曾经专门私信求助版主,被告知只能通过复制粘贴才能展现原文。所谓“想分享的话直接回复一个顶上来就行了”的说法,又一次暴露了@这么近那么远_ 的无知——敢问“2012吧”里的帖子,怎么能够通过回复跑到“地震吧”里来?
第三,“改了别人原帖意思”的说法,真是要好好抽@这么近那么远_ 几个嘴巴子,这句话证明你根本就没读过人家的原帖!拜托看看原帖第18楼和42楼的注解是怎么写的:
第18楼——堡状层积云 (大多被认为是地震云,但是却不是)
第42楼——11.卷积云(又是一种被误认为地震云的云系)
这才是原帖的意思,@这么近那么远_ 被打脸的感觉很爽吧?

楼主 山水如屏  发布于 2015-10-06 08:59:00 +0800 CST  
呵呵,谢谢@这么近那么远_证明笔者“第一次发那‘‘真相’’贴第二楼带了原帖链接”,前面我已经说的很清楚,正是发现百度贴吧只允许转发链接而不能全文转发,我才求助版主像现在这样转帖并在标题中明确注明。只有@这么近那么远_ 这样的小人才会想到什么“抄袭”。

楼主 山水如屏  发布于 2015-10-06 10:38:00 +0800 CST  

楼主:山水如屏

字数:11038

发表时间:2015-07-09 10: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11 23:40:31 +0800 CST

评论数:63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