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淮河流域湖沼综述

本贴是“历史时期中国江淮河海湖沼综述”的第二集。。。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6-05-25 21:35:00 +0800 CST  
首先要说明本集涉及的地域范围。本集的范围主要是淮河流域,但也有现代黄河和长江流域之间、第三阶梯上的其它几片区域,包括山东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之间的平原地区(包含山东半岛中西部),及江苏长江以北的地区(这个区域的流域很多时候也算在淮河流域中)。本集名称“历史时期黄淮平原湖沼综述”中的黄淮平原是本贴涉及的最主要区域,并非全部,只是为了简化。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6-05-25 21:36:00 +0800 CST  
其次,本集总的叙述顺序和第一集一样,都是按上古(先秦、秦汉)、中古(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近古前期(两宋或辽宋金蒙)、近古中后期(元明清)的顺序。而每个时代中的叙述顺序则是按照地域,即以淮河流域之汝颍水流域、淮河流域之鸿沟系统、淮河流域之沂泗水流域、山东黄淮之间及半岛流域、淮南地区、苏北诸流域的顺序。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6-05-25 21:36:00 +0800 CST  
上古时期的史籍在六个片区中均记载有湖沼,但分布极不均衡。总的来看,涉及的四十八个湖沼中,汝颍水流域有十五个,鸿沟系统有十四个,沂泗水流域有九个,黄淮流域之间和山东半岛、淮南、苏北则分别只有四个、三个和三个。如果以淮河为界,则其北至黄河的区域内共有四十二个,是淮河以南到长江之间区域湖沼数量的七倍。我们在第一集中曾经指出,对尤其是上古时期湖沼的历史地理研究几乎完全依赖传世古迹的记载,但上古史籍对于地物的记载大多简略,甚至很多不能精确考定其地望。而且上古时期的记史由于还没有系统成熟的地方志,选择性就非常强,自然地物的记载对象主要集中在人口较众、文化发达的地区。以本集为例,淮河以南的六个湖沼皆不见于先秦古籍,但从汉魏的很多著作可以看出这个地区的湖沼密布、河泽纵横,从数量上说绝对不可能只有区区六个。而即便是淮北的四十二个湖沼也有很强的地域分布差别,如果我们沿着西平、淮阳、夏邑、徐州、赣榆画一条略为北弯的弧线,则只有六个在其南边到淮河之间,以北则有三十八个。而这条线大体就是先秦的楚夏之交,线北从西到东分别是梁宋、齐鲁诸国,从《货殖列传》中太史公的描述来看,这两组地区要么有“先王遗风”、要么有“周公遗风”,总之都是华夏文明核心区的礼乐之邦。线南则分别是西楚、东楚,描述起来就大量出现穷山恶水、泼妇刁民一类的词汇。而且淮北四十二个湖沼中有二十三个见于《左传》,却只有一个在这条线的南边,而这个蒲如陂见载于《左传》可能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是齐侯挥师南下徐国,在这里会盟,如果没有齐侯盟霸,估计在《左传》里也看不到它了。众所周知,《春秋》是鲁国编年史,为其作传的也是鲁国史官,他们代表的当然是齐鲁(华夏)的史观,描述的地理对象也大多都是华夏地区的地物。除此之外的史籍中,《尚书》和《周礼》当然更是记载华夏史地,也只有《山海经》包容四海,但与本集有关的《东山经》又异说纷纭,几乎无法精确考定经文各地名的地望。在线以南包括淮南在内的十二个湖沼中,除了蒲如陂见于《左传》、湖泽见于《山海经》外,另外十个都只见于《淮南子》和前三史,再没有先秦的了。因此很明显,本集涉及区域见载于史籍的上古湖沼分布表现出了强烈的差别,具体来说就是以楚夏之交为界,华夏一侧有大量湖沼的记载,而吴楚一侧却少得可怜,这当然是由于先秦古籍选择记载对象时的强烈倾向性,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传世先秦古籍基本代表的是华夏的意识形态。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6-05-25 21:37:00 +0800 CST  
今天先说下上古时期汝颍水流域的。。。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6-05-25 21:38:00 +0800 CST  
钧台陂位于今河南禹州以南,见于《左传·昭公四年》“夏启有钧台之享”。杜注有“启,禹子也。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陂,盖启享诸侯于此”,从杜注可见,诸侯在钧台为启献祭享,大概后来开凿陂塘以资灌溉。阳翟为《夏纪》所记启之都城,县为秦置,即今禹州,金至明初其所属州为钧州,大约即出自钧台一名。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6-05-25 21:39:00 +0800 CST  
洧渊位于今河南新郑南到东南一带,见于《左传·昭公十九年》“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杜注谓时门乃郑城门也,也就是说洧渊在新郑城外。根据郦注,洧水“又东南经郐城南,……又东过郑县南,……洧水又东迳新郑县故城中,……洧水又东为洧渊水。《春秋传》曰: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即此潭也。今洧水自郑城西北入,崦东南流,迳郑城南”,郐城在登封和新郑之间,洧水流出登封地界后,依次经过郐城、郑县、新郑,然后注入洧渊,可见洧渊是在洧水新郑段的下游,郦注明确指出了方位。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6-05-25 21:39:00 +0800 CST  
制泽位于今新郑东北,见于《左传·成公十六年》“为食於郑郊。……诸侯迁于制田”。杜注谓“荥阳宛陵县东有制泽”,宛陵即苑陵,古文字中“宛”、“苑”经常互作,可视为一字。苑陵县为秦置,治所在今新郑东北边的龙王一带,根据杜注制泽在其东,则大约也在新郑东北。另外传中所谓“制田”应即以制泽为灌溉水源的周边田亩。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6-05-25 21:40:00 +0800 CST  
柯泽位于今新郑附近,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丙子晨,郑文夫人芈氏、姜氏劳楚子于柯泽”。第一集中曾经讨论过一个柯泽,同样引用此条,但那应该是错误的,在“柯泽”条中我提出其在卫地柯邑,即后来的阿泽,位于今山东阳谷、阿城之间。那条中所引襄十四年“(卫献)公如鄄,使子行于孙子,孙子又杀之。公出奔齐,孙氏追之,败公徒于阿泽”没有问题,阿泽也确实在阿城西南,但僖二十二年中的柯泽应与郑国都城临近,不可能远至阿城,所以《左传》中的柯泽与阿泽是两个不同的湖沼,后者如第一集所说,而前者应该在新郑一带。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6-05-25 21:40:00 +0800 CST  
周氏汪也位于今新郑附近,见于《左传·桓公十五年》“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杜注谓“汪,池也”,《说文》对汪的解释是“深广也,……池也”,可见“汪”应是一种通名,表示池塘。桓十五年此条前后文涉及的是郑伯的一次政变未遂,实施者雍纠由于消息泄露被政变对象祭仲先下手为强,结果伏尸周氏汪。杜注指出“周氏,郑大夫”,而祭仲下手又是在郊祭期间,因此可以确定周氏汪在郑都郊外,但具体方位无法确指。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6-05-25 21:41:00 +0800 CST  
棘泽位于今河南长葛以东,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冬,楚子伐郑以救齐,门于东门,次于棘泽”,又“楚子自棘泽还,使薳启彊帅师送陈无宇”。楚伐郑于郑都东门外,“次于棘泽”,说明棘泽更可能是在郑都东门外的方向。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6-05-25 21:41:00 +0800 CST  
狼渊位于今河南许昌以西,见于《左传·文公九年》“楚子师于狼渊以伐郑”。杜注谓“陈师狼渊,为伐郑援也。颍川颍阴县西有狼陂”,颍阴县为汉县,治所在今许昌市区,杜注所说的狼陂应是狼渊的另一名称,大概表明它是个人工灌溉工程。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6-05-25 21:42:00 +0800 CST  
展陂位于今许昌东部,见于《左传·成公四年》“冬,十一月,郑公孙申帅师疆许田,许人败诸展陂”。杜注谓“展陂,亦许地”,许都在今许昌市区东郊,而许国在两周史上一直是个小国,幅员不出许昌、临颍、鄢陵、长葛之间的这个区域。如果杜预所注不虚,则展陂就应在这个范围内。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6-05-25 21:42:00 +0800 CST  
东门池位于今河南淮阳城东,见于《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可以沤紵。……东门之池,可以沤菅”。《毛传》谓“池,城池也”,而郦注指出“(陈)城之东门内有池,池水东西七十步,南北八十许步,……《诗》所谓东门之池也”,《元和志》也采纳此条。但一般来说“城池”之池应在城外,清人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提出“古者有城必有池,……池皆设于城外,所以护城”,从《诗经》原文我们很难判断此池是在城内还是城外,而淮阳城地理环境在两千多年历史上已受到河流的无数次影响,恐怕也无法依据现状精确考定《诗经》时代的特征了。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6-05-25 21:43:00 +0800 CST  
湛陂位于今河南平顶山以南和叶县之间,见于《左传·襄公十六年》“晋荀偃、栾黡帅师伐楚,以报宋扬梁之役。楚公子格帅师,及晋师战于湛阪。楚师败绩。晋师遂侵方城之外,复伐许而还”。杜注谓“襄城昆阳县北有湛水,东入汝”,根据《尔雅·释地》“陂者曰阪”,湛阪即湛陂。从《释地》来看,它应该是个高低不平、干湿参差、且可资灌溉周边农田的湖沼地带,而根据杜注所述,湛陂当为湛水所汇或拦湛水而成的陂塘。昆阳原为战国魏邑,入秦后置县,治所位于今叶县,杜注指湛水在昆阳北,则湛陂应在这一带,即平顶山和叶县之间。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6-05-25 21:44:00 +0800 CST  
叶陂位于今叶县一带,见于《水经·汝水注》“醴水又东,径页公庙北。庙前有《叶公子高诸梁碑》。……醴水又东,与页西陂水会。县南有方城山,屈完所谓楚国方城以为城者也。山有涌泉,北流,畜之以为陂,陂塘方二里。陂水散流,又东,径页城南,而东北,注醴水。醴水又东,注页陂。东西十里,南北七里。二陂,并诸梁之所堨也”。虽然郦注已属中古,但所记之事却是先秦,所以系在此处。引文中的页公即那位好龙的叶公,而页西、页城、页陂分别即叶西、叶城、叶陂,从引文看,叶县周边有二陂,靠西的是自叶县、方城之间的方城山涌泉北流而汇的陂塘,“方二里”。靠东的是前者出水东流至叶县东汇醴水再注入的陂塘,这个陂塘被称为页(叶)陂,“东西十里、南北七里”,显然比前者大得多。而且注文还指出,这两个陂塘也都是叶公主持修建拦水工程而形成的,也因此有了页公庙和碑文。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6-05-25 21:44:00 +0800 CST  
龙渊位于今河南西平以西临近舞阳地界,见于《战国策·韩策》“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谿、墨阳、合伯、邓师、宛冯、龙渊、大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关于龙渊铸剑的传说由来已久,郦注也有说提及“县有龙泉水,可以砥砺刀剑,特坚利,故有坚白之论矣,是以龙泉之剑为楚宝也。县出名金,古有铁官”,杨守敬有几条按语,其一曰“有五龙池,在西平县西南三十里。又白龙池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一统志》谓或《太康地记》之龙渊水,是也”,二曰“《史记·苏秦传·索隐》引晋《太康地理记》此文。《荀卿传·集解》及《后汉书·韩棱传》注亦节引之。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剑三枚,一曰龙渊,风胡子奏之楚王,王大悦。见《越绝书》”,三曰“《汉志》西平有铁官。《史记·苏秦传·索隐》引晋《太康地理记》,今有铁官令,别领户,是古铸剑之处。今西平县西七十五里,有冶垆城”,可见龙渊、龙泉二而一,而五龙池、白龙池可能都是龙渊所汇,或在文献中有所讹误,但方位不错,又有铁官所在可资证明。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6-05-25 21:45:00 +0800 CST  
鸿郤陂位于今河南汝南、平舆和正阳之间,见于《汉书·翟方进传》“汝南旧有鸿隙大陂,郡以为饶,成帝时,关东数水,陂溢为害。方进为相,与御史大夫孔光共遣掾行视,以为决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费而无水忧,遂奏罢之”,《后汉书·邓晨传》“晨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方术列传》许杨条“汝南旧有鸿郤陂,成帝时,丞相翟方进奏毁败之。建武中,太守邓晨欲修复其功,闻杨晓水脉,召与议之。……杨因高下形埶,起塘四百余里,数年乃立”。从这三条可见,鸿郤陂汉成帝前即有,成帝时翟方进奏罢之,至光武帝建武年间邓晨欲修复,并延请方士许杨具体操办。唐人李贤等在注《后汉书》时曾在后两条引文下分别指出“鸿郤,陂名,在今豫州汝阳县东。成帝时,关东水陂溢为害,翟方进为丞相,奏罢之”、“陂在今豫州汝阳县东”,汉唐汝阳县在汝南、平舆和正阳三县之间,鸿郤陂在其东,当也位于这一带。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6-05-25 21:46:00 +0800 CST  
葛陂位于今河南新蔡西北,见于《史记·楚世家·集解》“皇览曰:‘楚武王冢在汝南郡鲖阳县葛陂乡城东北,民谓之楚王岑。汉永平中,葛陵城北祝里社下於土中得铜鼎,而名曰楚武王,由是知楚武王之冢。民传言,秦、项、赤眉之时欲发之,辄颓坏填压,不得发也。’正义有本注‘葛陂乡’作‘葛陵乡’者,误也。地理志云新蔡县西北六十里有葛陂乡,即费长房投竹成龙之陂,因为乡名也”,《后汉书·郡国志》亦引《皇览》,另外《方术列传》费长房条“长房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则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葛陂中也”,李贤注谓“陂在今豫州新蔡县西北”。根据《皇览》及《后汉书》李贤注,葛陂位于新蔡西北是很明确的。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6-05-25 21:46:00 +0800 CST  
青陂位于今新蔡西南,见于《史记·陈涉世家》“当阳君黥布之兵相收,复击秦左右校,破之青波,复以陈为楚”、《黥布列传》“章邯之灭陈胜,破吕臣军,布乃引兵北击秦左右校,破之清波,引兵而东”。两条引文中的“青波”和“清波”显系一地,“波”即“陂”,上古文献中经常互作。郦注提及青陂旁有碑,碑文指出其“在(新蔡)县坤地”,杨守敬有一条按语“坤,西南。此云在县坤地,是以卦名命四维也”,即青陂位于新蔡县西南方。

楼主 sherlock221b  发布于 2016-05-25 21:47:00 +0800 CST  

楼主:sherlock221b

字数:29310

发表时间:2016-05-26 05:3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18 08:46:53 +0800 CST

评论数:15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