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宗教、習俗和傳統

以下是以宁夏回族为主体,为大家介绍中国的穆斯林的现状、宗教观念、民族习俗和传统文化。

楼主 ysfhhx  发布于 2015-12-31 09:03:00 +0800 CST  
【经名】
每一个回民体系(回、撒拉、保安、东乡等民族)穆斯林家庭的孩子,在出生后三天,会被父母带到清真寺,由阿訇举行一个简短的仪式——念古兰经、吹邦克(唤礼辞),为孩子取一个经名。
在穆斯林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基本都有自己的经名。经名也称为小名,一般父母、亲友在家中都会称呼孩子的经名。这就像《爸爸去哪了》节目里,王岳伦称呼王诗龄为Angela一样。经名与汉族传统的“字”相同。
经名会伴随一个人一生,甚至有的人将自己的姓氏与经名结合,成为自己的正式名字,如:杨达伍德、马有苏等等。传统上,一些孩子入学之后,还会起个学名。比如青马——马步芳,经名叫胡塞尼,学名叫马步芳。
由于现代的户籍制度的要求,孩子的学名和经名基本都是同时取的,或者出生前取好学名,出生后再取经名,两不耽误。
经名除了一些圣人的名字外,还有就是阿拉伯人常用名字。由于受中国文化避圣人名讳思想的影响,一般很少有人会取经名为穆罕默德。在不同地方,受当地方言等因素的影响,经名也会有一些改变,与其原本发音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宁夏人将“易卜拉欣”叫做“拉西子”、把“叶尔孤白”叫做“姑别”、把“优素福”叫做“有苏”、把“麦尔彦”叫做“马燕”。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中国的穆斯林取经名有种“崇洋媚外”或者“数典忘祖”的表现。实际上,天主教、基督教入教后也会有取教名的仪式,比如南明时期皇帝皈依天主教,南明皇太后马氏起教名为玛利亚,皇太子起教名为康斯坦丁。佛教在入教之后,还要求信徒改姓氏为“释”,就是佛祖释迦摩尼的首字,实则就是为了与佛祖同姓。




楼主 ysfhhx  发布于 2015-12-31 09:03:00 +0800 CST  
【经堂教育】
在义务教育普及之前,一般年满五岁的孩子会被送到清真寺里接受启蒙教育,主要学习阿拉伯文字母和念诵古兰经。之后会有“小学”和“大学”。小学就是基础的宗教知识,如念经、礼拜、阿语波斯语字母认读、基础的教法等。大学相对小学要高级,主要讲授:全本古兰经、经注、圣训、教法、阿语波斯语语法修辞、波斯语诗集等。传统经堂教育中,小学教材为:《凯里迈》、《亥听》、《凯赫甫》、《乜帖》;大学教材为:《连五本》、《遭五·米斯巴哈》、《满俩》、《白亚尼》、《阿戛伊德》、《舍莱哈·伟戛业》、《海瓦依·米诺哈吉》、《虎托布》、《艾尔白欧》、《古洛司汤》、《米尔萨德》、《艾什阿·莱麦阿特》、《古兰经》。
传统经堂教育中使用的教材,如今依然在使用,但使用的地点不再是清真寺,而是各大外语学院。《连五本》中关于阿拉伯语的语法讲解,在现在的阿拉伯语教学中经常被引用。而山东阿訇常志美编著的《海瓦依·米诺哈吉》被称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波斯语语法书,后来被伊朗引用借鉴。
民国时期,随着新学兴起,传统上以清真寺为学校的教学模式发生转变,在一些民族上层人士的资助和倡导下,一个个新式学堂开始建立,教授的内容也不局限于宗教、语言之类的知识,也开始引入一些数学、物理、国语、历史等当时新兴的学科。这些学校大多被叫做回民小学或回民中学,有的学校历时大半世纪至今犹在。
如今,随着义务教育普及和免费,穆斯林家庭的孩子大多都进入正规的学校去学习。有的人初中或高中毕业后,进入宗教学校学习宗教知识。全国各地的经学院也都有来自国家伊协编著的统一教材。
虽然从宗教学校毕业的学生不一定有一个很好的前程或就业出路。但正轨的宗教教育,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避免了极端思想的滋生。对于许多已经世俗化的年轻人来说,因为对宗教缺乏了解和认识,又受到来自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打击,为了宣泄自己的不满,或许会因此而受蛊惑走向极端的不归路。所以,正规的宗教教育往往是一种道德教育,如果一个人道德上做的不够好,那么他就不会有更多的顾虑,因此而做出各种恶事。




楼主 ysfhhx  发布于 2015-12-31 09:04:00 +0800 CST  
【古兰经】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是由真主通过大天使加百利降示予使者穆罕默德的。从穆圣接受《古兰经》降示到最后终结,一共历时20多年。《古兰经》按照启示进行编排,每一章每一节的顺序都在穆圣在世时就已经被确定好了,众门徒将经文依靠记忆力记在脑子里或书写记录在牛羊骨骼、树皮等物件上。穆圣去世后2年之内,第一部全本文字版古兰经就已被全部辑录完毕。之后,因语言争议问题而形成的奥斯曼定本在穆圣去世17年后被辑录成书,并抄写多部分送各地。穆圣去世100年后,经过文字改革而最终形成了今天全世界通用的《古兰经》文本。
相比之下,今日定本的27卷本新约圣经则是在公元四世纪(耶稣去世300多年后)形成的。而佛经则是在佛祖释迦摩尼圆寂后,经过400年口口相传,才有了文字版本的经书。
《古兰经》一共有114个苏勒,整部《古兰经》可分为30卷部。学习《古兰经》是每个穆斯林的义务。但《古兰经》不必学会全本,最主要的是其中18个苏勒(篇章):第1章《开端》、第2章《黄牛》中的1~5节、第2章《黄牛》中的第255节(阿叶提.库尔西即“宝座经文”)、第93章《上午》、第94章《开拓》、第97章《高贵》、第99章《地震》、第102章《竞赛富庶》、第103章《时光》、第105章《象》、第106章《古来氏》、第107章《什物》、第108章《多福》、第109章《不信道的人们》、第110章《援助》、第111章《火焰》、第112章《忠诚》、第113章《曙光》和第114章《世人》。全本《古兰经》在斋月晚上每晚念诵一卷,斋月30天正好念完全本《古兰经》。
18个苏勒的经文在日常礼拜、上坟、婚礼、过乜贴等经常用得到。其中第112章《忠诚》是《古兰经》的精华,此一章可以等同于整部《古兰经》。第36章《雅辛》被称为《古兰经》之心,在葬礼和上坟时,经常会念到这章经文。首章《开端》不仅是经文,也是一段祈祷词。
中国穆斯林只学习阿拉伯文原版《古兰经》,念诵时也以阿拉伯语念诵。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学会阿拉伯语,但一般对于不会阿拉伯语的穆斯林,都使用汉字注音来拼读背记。用阿语念诵《古兰经》是经文里明确提及的事项,这样可以确保全世界的穆斯林念的都是同一本经。中国的清真寺会将古兰经和基础的宗教常识都编辑成册,称为《乜贴》或《杂学》,由阿訇向教众教学。


楼主 ysfhhx  发布于 2015-12-31 09:06:00 +0800 CST  
【割礼】
中国的穆斯林只有男性才有割礼。对于男性来说,人生中重要的两次“礼”,分别是割礼和婚礼。一般男孩子到12岁开始割礼,割礼在家中举行,由有经验的阿訇进行割礼。只割掉一点包皮,就像一般包皮环切外科手术一样。
在中国穆斯林看来,割礼相当于成年礼。割礼一般会很隆重,亲友都会来向被割礼的男孩道贺,并送上礼金。
割礼的习俗最早源自埃及,后来在旧约妥拉中,被确定为造物主与犹太人的立约的印记。伊斯兰教也继承了割礼的习俗,但《古兰经》里并没有明文提到割礼,割礼仅见于圣训。于是,对于割礼各教法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主命(来自真主的命令,是必须遵循的),有的认为是圣行(穆圣的行为,可以遵照模仿)。但大多学者都认为割礼是圣行,所以遵循与否,看自己的意向,所以不是所有穆斯林都曾受割礼。随着医学发展,很多穆斯林儿童都去医院进行包皮手术。
关于女性割礼在中国并没有实施过,因为中国的穆斯林所属的哈乃斐教法学派并不认为女性必须实割礼。再加上有关割礼的圣训在中国没有影响力,所以,中国的穆斯林直到2010年以后才听说过女性割礼。
施行女性割礼的马来西亚、印尼和非洲等国穆斯林属于沙菲仪教法学派,该学派认为女性割礼为主命,所以才会有女性割礼的行为。




楼主 ysfhhx  发布于 2015-12-31 09:07:00 +0800 CST  
【帽子和头巾】
中国穆斯林男女大众的普遍服饰是无檐白色圆帽和头巾。
有人说,头巾或盖头是从阿拉伯传过来的,属于阿拉伯人的服饰,又说,中国的穆斯林,尤其是回族属于信仰伊斯兰教的汉族,原本是不戴头巾的。实际上,头巾在亚洲各个民族中都曾有出现过,并非单纯的某个民族的特有的服饰,也并非从某个民族传到某个民族的服饰。而回族也不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汉族,回族的主体先民是中亚的平原塔吉克、粟特等民族。回族的主体先民自来到中国后,就一直保持着戴头巾的习惯。后来形成了未婚女性戴绿色盖头、已婚女性戴黑色盖头、年老女性戴白色盖头的习俗。


传统的回民体系民族的男性头饰为缠头,明清之后,回族缠头改为无檐白色圆帽。而维吾尔、哈萨克等突厥系民族男士有四角帽、带尖顶圆帽或粘毛等。特殊的教派,如哲合忍耶,有自己派别独特的六角帽。此外,南亚的船形帽和中东的针织小圆帽在回民体系的民族中也有流行。
传统的回民体系和突厥体系民族的女性头饰主要为戴盖头,文革之后,回民体系民族女性开始带大号的白帽子,将头发全部包裹进去。蒙面的习俗在维吾尔、撒拉等民族中广有流传,回族不多见,近些年才有。回族妇女的头饰也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大帽子变成了各式头套,而盖头变成了各式头巾。
无檐白色圆帽在戴时,一般会把接缝处转到后脑勺。白色圆帽普遍的称呼是“小白帽”,在回民中还有一个称呼是“号帽”。小白帽除了是表明宗教信仰和民族身份的一种象征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戴孝。而戴孝的习俗是借鉴汉族习俗而来的。在一些地方,适逢丧葬时,还有特殊的孝帽。
伊斯兰教崇尚穿白衣戴白帽实际上是与伊斯兰的丧葬方式有关,白衣就是裹尸布。之所以尚白,就是为了铭记死亡,敬畏生命。谕示着让穆斯林大众能够珍惜活着的光阴,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死亡,不要因为幻想着人生漫长而肆意的荒度。

以下是各种样式的男士帽子和女性头饰







楼主 ysfhhx  发布于 2015-12-31 09:08:00 +0800 CST  
【教派】
在新闻上常听到的伊斯兰教派有逊尼派和什叶派,很多人对于中国穆斯林属于什么派别充满了疑问。
中国的穆斯林主要是逊尼派,但参杂了很多什叶派的思想和习俗,此外中国的伊斯兰教也大量融入了中国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因此,中国的教派与国外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许多关于国外教派的论述在国内是讲不通的。
关于中国的教派,大家最常听到的不是逊尼和什叶,而是新教和老教。新教和老教并不是固定指某一教派,而是某一个新来的教派相对一个地区已有的教派的称为新教,而已有教派则称为老教。比如哲合忍耶在有些地方被称为新教,而在有些地方被称为老教。这并没有统一的称法。
中国的伊斯兰教派别大体上分为格地目(古老派)、伊赫瓦尼、新兴派(赛莱菲耶)和苏菲各门宦。其中苏菲各门宦又分为四大门宦,分别为:虎夫耶、哲合忍耶、嘎迪林耶、库布忍耶。而四大门宦又可细分为各小门宦。如果把所有细枝末节的派别都加起来,那么中国的伊斯兰教至少有20个派别。
格地目和苏菲派受汉文化影响颇深,尤其是在清真寺和拱北的建筑形式上大多采用汉式结构,并且在解释宗教经典时采用儒释道的术语,而且还有借鉴中国书画的阿拉伯文经字画的艺术创作。苏菲各派更乐意于借鉴道教思想,并有“教会”制度,将宗教修行分为教乘、道乘和真乘三个阶段,甚至个别门宦更注重于道乘和真乘而轻视教乘。在清代产生的《天方正学》就是代表这两个教派思想的书籍。
伊赫瓦尼和赛莱菲耶较晚传入中国,以宗教复兴,遵经守训为主导思想,尤其反对苏菲主义。但其中伊赫瓦尼传入较早,随着时间发展,也已于格地目有了良好的结合,在很多地方两者都已互相融合。而赛莱菲耶则相对严格,如今常见的关于蒙面、黑袍装扮的大多都属于赛莱菲耶派。
伊斯兰的各派别之间信与改信基本是比较自由的,所以经常会有一家人存在各种教派的情况。但在一些地区,尤其是甘肃,各教派之间隔膜颇深,甚至虽为同族,但因教派不同而互不通婚。






楼主 ysfhhx  发布于 2015-12-31 09:08:00 +0800 CST  
【大小净】
小净是洗净头、手臂、生殖器和脚等部分肢体,大净是洗净全身。一般来说,各节日来临前、过乜贴、念夜、尔麦里、礼拜前、上寺、上坟、结婚、性生活之后以及其他等等原因,都需要洗大小净。与大小便有关的事情都会破坏小净的有效性,与性有关的事情会破坏大净的有效性,在大小净被破坏之后,需重洗大小净。洗大净等同于洗小净。
为了节约用水,洗小净用一壶水,此壶称为“汤瓶”。洗大净用一桶水,早先没有自来水和热水器的时候,都是将桶底戳洞,用塞子塞住,再灌水,挂在房顶,打开塞子进行淋浴。大净不许在浴盆中沐浴,需以活水冲洗或淋浴,这样避免污水沾染肢体。
有些人戏谑的所谓穆斯林上厕所后用手沾水洗屁股的情况其实在中国回民体系的穆斯林中很少有。一般来说,回民体系的穆斯林在大便后都是用纸解手,并无用水洗屁股的习惯。用水洗屁股是小净里的净下行为,是小净的步骤之一。也就是说,只有在小净时才会净下。一般大小便后,都是用纸擦屁股。
大小净讲究各肢体一般都洗三遍,从右到左,从上之下,有序进行。上半身用右手洗,右手够不到的用左手洗。下半身一律用左手洗。所以净下使用左手洗的。
对于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来说,如果每天坚持五次礼拜,那么也就要洗五次小净和一次大净。所以,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注重这些宗教义务的话,他也就不会有身体上的异味。毕竟不是所有有洁癖的人都能够完全做到每天清洗自己至少五次。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即将礼拜而没顾得上用水大小净,或因为没有水、天寒地冻不便于用水,以及水受污染或用水将遭受危险时,可以用双手拍洁净的地面再拍脸,以此代替用水大小净,此法称为“土净”。土净并非一些人想象中的在土中翻滚,有些人会自带一种特殊的石头,以此代替“洁净的地面”,方便土净。







楼主 ysfhhx  发布于 2015-12-31 09:11:00 +0800 CST  
【清真寺】
清真寺是穆斯林用来集体礼拜真主的场所。中国的清真寺形制各种各样,有中式建筑,也有阿式建筑,还有中西合璧的各式建筑。有些人认为中国的伊斯兰教经过一千年的发展已趋于汉化,清真寺选择建设为中式风格是融入中华文化的象征,甚至认为清真寺建成为阿式风格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或者是去中国化的极端主义。实际上,中国的清真寺逐渐趋向于阿式风格还得要归功于文革。在文革时期,大量中式清真寺被拆除,很多阿訇遭批斗或被折磨致死。这导致中式清真寺的建筑传统被迫中断,文革结束后又因经济问题,中国的穆斯林一直都未有建设过大型的清真寺,在70年代后到80年代之间,一些普通的清真寺都是些用砖瓦水泥建成的中阿合璧不伦不类的样式。到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以及我国与中东各国建立或恢复外交关系之后,中东的建筑风格开始被引入,之后才有了现在普遍的阿式风格的清真寺。




由于中国位于圣城麦加的东边,所以中国的清真寺都是坐西向东的格局。清真寺有一个礼拜大殿,南北厢房分别为大小净的水房和阿訇的起居室以及满勒(也称海里凡,即学生)。清真寺大殿里向西的那面墙上有一个壁龛,就是一个凹进去的拱门,这个壁龛是为了确定礼拜的方位。伊斯兰教严格的遵守摩西十诫中不可塑像不可拜像,造物主是唯一之戒律,并相信造物主是无形的,所以在清真寺的装饰主要是经文或花纹,除此之外,再无任何人物或动物的画像和雕塑。
清真寺的大殿里都是一排排横铺的地摊。伊斯兰教的礼拜方式有站立、鞠躬、叩头和跪坐这些动作,犹如佛教的大礼拜。一天有五次礼拜,第一次在太阳即将升起前天边微亮时,第二次在午后太阳从正中略偏西时,第三次是在太阳与大地程45度夹角时,第四次是在太阳落山后傍晚天还亮时,第五次在天黑后的任何时间。周五的第二次礼拜是主麻聚礼。此外,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当天,在上午也有集体聚礼。






清真寺除了是礼拜的场所,也兼有教育教众、举办葬礼、洗澡堂等等各种职能。
清真寺的阿訇分为领拜的伊玛目和普通的阿訇,还有一些学徒,被称为“满勒”或“海里凡”,此外还有寺管委负责清真寺的管理工作。对于一些小型清真寺来说,可能只有一个阿訇。阿訇从经学院毕业后,会到清真寺里任职,称为“开学”。清真寺所在地的乡老会为新来开学的阿訇披红挂彩举办开学仪式。在一些伊赫瓦尼派的清真寺里,阿訇尤其是伊玛目的任职期限非常短,少则只有两三年。任职期一到,即刻举行公投,选择下任伊玛目。一些苏菲门宦的阿訇都是由该教派的上层教主选派指定的,任期与任职地点都是由上层决定。




楼主 ysfhhx  发布于 2015-12-31 09:11:00 +0800 CST  
【节日】
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阿舒拉日、登宵日等
开斋节前一月是斋月,斋月时,成年健康的穆斯林男女会依教律每天天亮后禁食禁饮禁性进行斋戒。早晨天亮前吃封斋饭,晚上天黑时吃封斋饭。斋月一共30天,30天后,见新月可开斋,即开斋节。开斋节当天需沐浴更衣,早晨去清真寺参加节日聚礼,然后全家人齐聚一堂共享开斋饭。有的地方在聚礼结束后,还要去给自家去世的亲人上坟。
古尔邦节前一周为正朝,穆斯林在这一期间到圣城麦加参与朝觐,朝觐结束时即为古尔邦节。该节日是为纪念亚伯拉罕献子。节日活动与开斋节大体相同,但古尔邦节还有宰牲的活动。人们会许诺宰一头牲畜来向真主献牲。家庭富裕的会宰一头牛,经济一般的会宰羊。宰牲后的肉会分散给亲戚邻里,并不是一家独享。被宰牲的牲畜的血液和骨骼都会被挖坑埋掉,据说是为在末日之后,这些牛羊会重新复生,将驮着宰牲者进入天园,但这一说法没有经训的依据,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圣纪是纪念穆圣诞辰的日子,也就是伊斯兰教的圣诞节。
阿舒拉日在中国有些地方有纪念活动,当天会有做粥的习惯,犹如腊八节。
登宵节是纪念古兰经开始降世,故当天需在清真寺里坐静并彻夜念经不眠。
此外,在斋月来临前会有念夜的活动,即请阿訇来家里围坐一圈念经和赞圣辞,家里的女性成员准备丰盛的餐饮款待阿訇,并向阿訇端乜贴(给阿訇的施舍的钱)。在亡人亡故祭日前后还会有一次过乜贴的活动,与念夜类似。苏菲门宦还有尔麦里的活动,程序更多也更复杂。不同派别不同地区给阿訇出散的乜贴金额各不相同,伊赫瓦尼派的乜贴很少,最少一人20元左右,苏菲门宦的乜贴金额很高,一人至少两三百,这些乜贴钱是阿訇的经济主要来源。




除了以上传统宗教节日外,中国的部分穆斯林也会度过中国传统节日,但并不像汉族那样全流程的照做。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中秋、端午等,在中国穆斯林看来就是吃各种节日食品的节日。于是,在春节会有清真饺子,元宵节会有清真元宵,在中秋会有清真月饼,在端午会有清真粽子。但在这些节日来临时,穆斯林不贴春联,也不会刻意在某一特定时间去放炮,更不会去为亡故的亲人烧纸。




楼主 ysfhhx  发布于 2015-12-31 09:12:00 +0800 CST  
【婚姻】
结婚对于穆斯林来说是一种宗教义务,因为良好且合法的婚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由于古兰经中的规定,穆斯林男性不娶非穆斯林女性为妻,穆斯林女性也不嫁非穆斯林男性为夫。受这样的教律的影响,穆斯林民族大多都是族内通婚,甚至一些封闭落后的地方还形成了近亲结婚的陋习。
在中国,城市里的穆斯林青年一般都是晚婚晚育,因个人经济能力选择生一胎或二胎。但是在农村,还仍然存在早婚现象,一般在上初中或高中时就早早完婚甚至生子,很多青年那女因为早婚也就辍学在家或外出打工过活。然而早婚现象并非穆斯林群体特有,在中国,很多农村或偏远地区仍存在大量的早婚现象。因为性教育不普及,加之没有任何避孕知识,农村的夫妻往往生育过多,一家至少有两三个孩子。
中国的穆斯林在婚礼时要有阿訇证婚,念尼卡哈(证婚词)。在西北,回族人的传统的婚宴是资助流水席,但随着时代发展,现在的婚宴都讲究到大饭店办宴席,比较传统的家庭在婚宴上没有酒精饮料。受汉俗影响而形成的闹洞房、闹公婆、撒喜糖、压轿等习俗在回民体系穆斯林民族之中比较常见。在新疆,各民族婚礼上也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风俗,如新娘坐在毯子上从火堆上带过。


楼主 ysfhhx  发布于 2015-12-31 09:13:00 +0800 CST  
【丧葬】
伊斯兰教主张厚养薄葬,速葬和土葬。一般一个穆斯林去世后,会在当天或隔天下葬。埋体(尸体)停留时间不会超过三天。
穆斯林不为亡人设置灵堂,亡人的埋体会放在家中卧室,在地上铺着床垫或床板等,将埋体放置其上,再盖上毯子,旁边焚香驱蚊蝇。男性亡人由男性亲属看护,除女性至亲外,其他女宾不可探望。女性亡人由女性亲属看护,除男性至亲外,其他男宾不可探望。
中国穆斯林不说“死”字,一般将去世说成“无常”或“归真”。有穆斯林归真后,其所有亲友,及所在教坊的其他穆斯林都会前来慰问并参与后续葬礼。亡人亲属要准备大量现金作为施舍,出散给所有前来送葬的人。穆斯林的葬礼没有花圈、纸钱,也不放炮、奏哀乐,禁止大声嚎哭以及各种故意做作的行为。
亡人出殡时,会先送到清真寺,由阿訇为亡人做最后的大净,洗净全身。然后穿卡凡(裹尸布),将亡人置于清真寺广场或大殿内,为亡人做哲纳兹(最后的礼拜)。之后会有转经赎罪的活动,即用古兰经,或用于出散的钱,或亡人的遗物,包裹在剩余的裹尸布内,由亡人的至亲拿着在众人围成的圈内一对一的传递。
在西北地区,亡人出殡会放在一张担架上,由亲属或送葬者分别抬着前往清真寺和墓地。在其他地方亡人会被放在一个形似棺材的木匣或铁匣之中。前面的担架一般被称为“水床”,后面的匣子在一些地方被称为“经匣”,也有叫做“尸匣”。匣子并不会随亡人一同下葬,穆斯林的葬礼不需要棺材,仅以裹尸布裹身入土为安。但是,也有一些地方讲究尸匣在使用到第一百个人时会随之一同下葬,但这种行为没有经训的依据也没有普遍性,仅仅是地方习俗而已。
伊斯兰教讲究土葬,是为末日复生。一般穆斯林民众的坟不做豪华修葺,都是纯黄土的坟墓,有些人也不立墓碑,穆斯林的坟园给人的感觉就是肃穆,毫无所谓的鬼怪灵异的恐惧感。穆斯林不主张年年修坟,一个坟会随着时间流逝风吹雨淋而逐渐平整消失,有些坟塌了毁了也不会再修再建。不过在城市里建设的穆斯林坟地会选择建设成一片整齐划一的水泥坟,但这类坟也都只有70年的使用权。在农村的一些坟场,可能叠加着埋了几代人的尸骨。
受汉俗影响,中国回民体系的穆斯林民族也讲究过头七、三七、四七、周年等。在亡人去世的百天内,都会请阿訇上坟念经,并在家里为亡人过乜贴。在之后的年份里,子孙后代每逢节日都会去上坟,直到坟消失为止。上坟不烧纸也不摆祭品,只是请阿訇再坟前念诵古兰经。



以下是一场葬礼的图片:







以下是上坟的场面






以下是坍塌的坟和被雨水腐蚀掉碑文的墓碑





以下是城市里的穆斯林公墓


楼主 ysfhhx  发布于 2015-12-31 09:14:00 +0800 CST  

楼主:ysfhhx

字数:8662

发表时间:2015-12-31 17: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2-08 16:16:39 +0800 CST

评论数:2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