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从三维到四维,从四维到五维

维度是现实的?还是思维的?一个能量、一个念头、一个起始、一个向量、一个质点。存在与运动似乎是构成一维的元素,它需要一个照面来促成二维。一维是现实的,而照面似乎就是思维的,思维与现实的交汇形成了照面,它是两个元素的碰撞,同时也是两个维度的初交汇,如果完全的独立不容,那就好比一个具有完全思维认识的人隔着一个无限大的透明玻璃映望着现实一样,处在永恒的二维中,玻璃里面的人与玻璃外面的现实相互平行的映射着,正如前文所讲的完全认识,人的思维不超于所见,现实不超于所想,而两方互为表里,并不具有从属关系。但“玻璃”是脆弱的,破裂时三维必将交汇。

楼主 步社行悟  发布于 2017-02-04 15:40:00 +0800 CST  
两个无限大的质空间(做一个简短且必须的谈论,无限大既没有边界的存在又如何存在两个呢?这个观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出于静态的认识无限大是没有边界的只一存在,但静止的无限大从逻辑上讲是一个悖论,静止的需要止于何的存在来确定静止的已止,而存在已止就存在了边界,与无限大的无边界产生悖论,那么从另一个静止的角度讲,大象无形,超出人所理解的范围,即便有所止于也会被自我的止于认作无止于,所以就静止的无限大而言,第一种只一的无限大是不可存在的,而第二种无限大是可以存在两个或是多个超出个人理解范畴的无限大,只不过不能望其项背,所以不能识其所有,因此从动态的无限大来讲。无限对于运动来说意味着永不停息,没有终止。它可以是永不停息的流转,循环往复的没有界停,也可以是自我膨胀没有限制,而两个无限大的空间所基于的便是两个无限膨胀的空间,但正如膨胀总有起点一样,即便是无限膨胀也总有已涨到和未触及的存在,而未触及就给第二无限提供了前提,因此对于单一的运动而言存在的永远是基本的融合与未融合而已,因为大道至简。)

楼主 步社行悟  发布于 2017-02-04 16:29:00 +0800 CST  
两个无限膨胀的质空间,在某一个交汇处形成了交集,它们各自背离这个交集继续膨胀形成自我空间,而交汇处的交集也随着它们各自的膨胀而进行着“反向”膨胀。所谓的反膨胀是指两个无限质空间分别从对方空间中圈割出交集的边,而交集看似的自膨胀实则是两个无限质空间的自我膨胀,以及交集的扩大。这是一个动态效应,而三维立体的意义却是一个静效应。那么三维认识是如何存在的呢?在二维演变三维的思维演化中,似乎展示了一个玄奥的过程,但具体组成也可能近乎于此。维度似乎有一个单纯的叠加效应,二维加上时间似乎就可以形成类三维的假象,而这种假象的具实化就是形成三维的过程。

楼主 步社行悟  发布于 2017-02-04 22:06:00 +0800 CST  
刚才写了一点感觉不对,修改一下论述起点重新来过,要是谁能跟上面的段落接上请回复


从这里看去前面是一个面维度,我与它是一个二维还是一个一维?因为仅从现在的形式看,我到我所见的这个静态只是一种向量,它转了一个面,在时间的运动中它被我认作存在着两面,但同时在我的潜意识中面的构成就是里与外,所以有了看到的这一面也就有了没看到的那一面,是一个四项结构式。但我通过所见的四项式能够确认这个所见是立体的么?或许只是四个画片而已?甚至即便我在上与下同时观察了这个所见就能保证它的具实么?或许只是静态具实吧。

楼主 步社行悟  发布于 2017-02-04 23:07:00 +0800 CST  
从一个观测者的角度去看待一个立体的存在,似乎所需要的素材不止六向面那么简单,空间中所存在的静态有形,在运动的观测中似乎只能以连续的泛六向过程来确立有形的空间存在属性,因此在静态基础上的三维三项不足以作为确定立体的标准,静态的三维立体只能以自立性作为立体的标志,也就是抛开观测者的自证性。

楼主 步社行悟  发布于 2017-02-04 23:46:00 +0800 CST  
三维有形的支撑在于核心所实证的三项六面式的建立,也就是在静态基础上的,前为后证(或外为里证)、左为右证、上为下证同时互为反证,这种互证在于两两对应的绝对联系,只有当一个核心内的绝对联系体现为外在“六面”的实证时,才能在时间的运动中确立自身三维的存在。

楼主 步社行悟  发布于 2017-02-05 00:00:00 +0800 CST  
当人的思维与现实的存在打破了玻璃墙产生了联系,当一种表现经由思维呈现另一种表现,这种被思维后的表现虽然是实在,但似乎又并非现实的自为。正如被思维的现实既与现实吻合,又与思维吻合,这种存在就如同黑格尔的基本命题思维与存在一样。一个兼具思维与现实的被改造的现实,是确立思维与现实立体性的三维实在,同时是将思维固定于现实中的载体和受体,是一种二维认识到现实实在的三维晋升,因此通过实践的思维是思维进入到现实的三维模式。

楼主 步社行悟  发布于 2017-02-05 00:40:00 +0800 CST  
立体的三项结构由每一项的两面来做支撑,而现实的情况是每一面并非是以经典几何面的方式来做承受面,更多的是非欧几何的多曲面形式,在一个二维面上承受迎面的认识向量,面向量对空间三维的单面冲击在三维物的单面上形成碰撞的物量点,整个单面向量与整个三维单面的交汇确定了在这一单面的诸点,但并不能确认三维的空间位置,而当每一个面都经由一种认识向量来确认了存在点,同时这种确认做出的是对应性确认,组成一种三项的六面结构式才能轮廓出三维物的外形,定义它的空间存在结构。而这一系列的过程就是观测者对于实在物的确认过程。其中所要确定的是观测者的观测面数量,以及每一个观测面所进行的对应效果,简单的理解就是前对应后,物体转动180°的观测面,将两个观测面联系起来,之后再选择另一个观测面对:左对应右,上对应下。以此通过面面对应的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隔离区域,成为一个三维有形。但实际上在现实中所有有形制的物质并非是一种简单的三项六面的定形,而是形制物每一个点点对应的认知,而在点连接成面时才会隔离出一个有形空间,并且点重于面,因为面是有形物的概念,而点才是有形物的定义。

楼主 步社行悟  发布于 2017-02-05 15:02:00 +0800 CST  
一个立体的诸面只有里与外两个部分,里与对应的另一个面形成“里-里”互应,它可以理解为一个平面的膨胀,质填充在面的里与外之间,此时便形成了“外里-里外”这种面的扩充组合,如若是一个无限面的内部扩充我们如何认知呢?首先它的里外间扩充是定量的,而边扩充是无限的,所以静态认知的碟形扩充是受局限的,我们只能认知一个圆饼形的空间,而无法清楚它的边际。如何确立它是一个空间而非平面呢?需要进行两次破面,通过破面与破面间的向量距离测定这个已成形空间的一项量数值,为什么不是隧洞呢?首先这种破面不应是搅乱与隔绝测距向量与被测扩充的面维的方式,因为隧洞是在已形成面空间的空间里分割出了新空间,因此不能作为面空间填充测量的依据,虽然隧洞更直观的展现为破面与破面的向量距,但对空间存在是一种干扰,可是如果不是以隧洞形式来认识面空间填充,那么如何保证测量的向量是个垂直角进出呢?并且在已知宇宙中已提出了曲率的概念,那么似乎曲直都是待定的?空间不是直取的,而曲合的。或是我们本就是在曲面的空间中划出一道“直线”而已,甚至只是在曲面中割裂出一道“曲线”。

楼主 步社行悟  发布于 2017-02-06 00:43:00 +0800 CST  
经由破面穿越面维的填充,从填充质跨越到另一面的测量要优于隧洞,因为隧洞是一个空间介入另一个空间,虽然是最直接的测定,但忽视了面维当中的质传递,也就是面的里维到外维或是相反,应测定的是面维质的质传递,而非开拓新空间。

楼主 步社行悟  发布于 2017-02-06 13:21:00 +0800 CST  
新维度观


思索至此,似乎二维到三维的畸变在思维模型中更为复杂。但回望维度的变化,似乎二维的意义并不能以长加宽所决定,因为两者都是线似乎没有升维的差别。从一条线到一个面并非是简单的长加宽,在思考维度的上升时我们必须加入一个必须的参照条件:无限。
应该这么认知维度的意义,零维并非只是一个质点(奇点),应理解为一个包含了无限的质点,它既是很大也是很小,正如身边的细菌它们是一个质点,看似很小但包含了众多的原子。大如地球也是一个质点,在宏观的宇宙天体里,地球只是一个点,而不论上面究竟有些什么,只是遵循天体的运行。所以在维度中质点是小到细菌大到地球、甚至是没有限制的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是的点,它只是一个无限的存在可代表任何、也不是任何,这就是零维的意义。
一维的线指的是直线而并非是线段,也不是射线。当我们将线段比作一维时,实际上就反证了高维的即在性,而非一维本身。如果我们是从一个无限延伸的直线来推导二维的话会是一个什么认识?一个无限延伸的直线在端向量的两侧无限延伸,我们在这种无限观测模式下根本就不会得出长宽为面的认识。或许会简化的认识为两直线垂直相交(一个无限延展的面如何倾斜?只能在这个面上标出所具备的向量方向,垂直向两端无限延伸)。这两垂直线的延长线上所存在的任意点,都被认作存在于这个二维面上(地表亦然因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一个无限大的面维度照面在人的面前,我们不能知晓这个面是一个独立面?还是一个立体的单面?而在这里还要清楚的是,独立面并非指的是如同一个面板一样的薄板,因为再薄的板也是立体的,而维度上的面所指的只是具有里外分别的一个隔绝。那么如何确认这个所照面的面维度是独立的(面维度)?还是单体的呢(三维单面)?顺着延伸面移动过去不论任何方向,当我们发现和观测到面维上有曲折时,就证明着这个面是一个立体的单面。为什么曲折是三维的标识呢?当一个无限面不以水平延展时,里维值会与外维值产生差异,而面维度的数学意义就是里值点与外值点的绝对对应,而空间曲折就会产生拉伸值,当然就全认为这是我数学的胡诌吧。从哲学的理念角度讲,水平与曲线是有差别的,当一个曲线与一个水平相交时,它们不能完全重合,而当有两点相汇时必然会产生一个闭合的空间,虽然不是传统空间结构,但当这个穹顶与这个理念水平或是独立维面是以无限大为前提的话,那么即便这个空间是一个半球形也足够人来运动了,毕竟人的形体是有限的。曲与折,是二维过度到三维的标志,同时也是标识。曲与折可以理解为二维平面在内部填充时的外维畸变,它们各自有各自的隐性和显性。当一个面维度发生曲向时,物体在平面观测时呈现升降式移动(这也是球形地表发现的原因)。而“正”面维度所呈现的则应是超观测移动(被观测物在移动中以超出观测距离的方式消失而非淹没式消失)。所以这里有个曲向观测的隐性特质,如果曲面足够无限,曲度变点观测距离过于小,会呈现假面维的表象,并且折向也有这个观测局限问题,但折向的比差值要明显大于曲向,所以在次无限观测中折向空间更好确认,呈现为经典立方表现,但就实际而言经典立方空间一般展现的多是有限空间,所以折向区分明显多于曲向区分,在数学层面的这种差异表现或许更为显著(但我不会坐标系与参数方程,谁数学好给补充一下哈)。
这里开始说一下三维的无限问题。质点的无限是存在的无限性,也就是任何存在物都具有可维度性的这种泛维存在本质。之后一维的无限性在于没有端倪,也就是连续而不见开端和结束,可任意截取但都不是一维本身,只能是个参照与类比。而二维是对一维的延展,其无限性在于无边的隔绝,只能通过里与外或是阻隔成为两侧的形式来确认,而这种确认的方式就是破面。三维在二维之后,虽然是一个升维但实际上是二维的畸变,一个面维度的内部扩充(一种思想模型)将一个里外面扩充为“外里-里外”形式的二面夹合,并且在这种夹合的形式下进一步形成多面合并,其特征就是在面维度上锻生曲折,曲向形成泛三维结构,折向形成特三维结构。在构建能量上特三维要多于泛三维,因为折度的形成与维持要复杂于曲度的形成(能量基础上)。那么问题是存在于一维与二维的无限性在哪里?这种无限不在于三维自身的无限性,因为它是畸变过来的,所以这种无限性外化为曲折的必然与永恒性。唯有具备恒定且无限次被认定为曲折的维度才具备了三维的必然,否则就将回归二维。

楼主 步社行悟  发布于 2017-02-08 01:03:00 +0800 CST  
三维体是一个二维面的畸变,当一个无限的二维面曲折为一个立体进而升维时,实际上无限的二维面上已经有了截取段,从一个有面无界的高段存在降段为有边界的固在,同时也就形成了一种显维的静态体,因此三维虽然是二维的升维形式,但在表象上实际是降段了,如同高能态降为低能态,进而形成了可辨识体。当然这是一种演变理论的思维模型,同时它可以类比于数学与科学。数学实际上就是二维的状态,而科学则是三维的状态。
在这个思维模型照进现实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引入一个实际的因子:万有引力。因此这种二维到三维的过程就是,一个二维的面经由引力的作用在观测者的面前进行反曲、反曲、再反曲,经由多次曲向在面维的背面形成一个闭合,从而在存在中隔离出了一个空间,我们可以认作是球体。球体是一整个面但它是有界的,因此在曲向的标识下面维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三维,而面的无限哪去了?截止到这,这个二维到三维的过程就是引力现实的表象,我们可以将其看做对地球维度的认知过程,而之后就是思维模型的范畴了。
在思维模型中主要解读的是二维的无限将以何种姿态展现,首先二维的无限在于其无限的延展,而这种延展在曲向闭合后似乎失去了增能的方向,但实际是这种无限的增能漫布在三维球体的表面,它的展延方式就是不断的叠加相互且自主,而这种叠加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球体表面的无限增大,也可称作:膨胀。
这里要区分一个界点,在二维曲折形成永恒的界边时三维就已经形成,而此时又多出了一个无限的属性,因此当一个三维体经由无限而膨胀时,它就处于四维的状态了。因为三维体的出现是一个无限的静态停滞,而作为运动着的无限必然会在运动的前提下将存在引回至动态,在这个静态停滞回归到运动时就是三维升至四维的表现,而且二维的面无限与四维的体无限可以说是相对应着的状态,并且这种四维状态也是实际存在的那就是“宇宙红移”现象。但现实离宇宙的边际遥遥无期,所以我们大都感受的是这种四维的内化:时间。
作为三维到四维的后记。当面无限满布在三维体表,无限是以何种的姿态来自处的呢?引入一个曾经的假说来作为思索的参考:能量本质假说。将能量作为一种凭借,通过属性形成表象。首先是遵从万有引力的定义,无限的能量具有相吸不相容的属性,膨胀的运动在体表或许会以叠加的方式形成,在布朗运动的基础上以同向增能,逆向产能的方式分化增值,另外辅以同频相斥,异频相合的特性组成结构,以此就是三维到四维的全部论述。

楼主 步社行悟  发布于 2017-02-09 00:02:00 +0800 CST  
第五维、最后的沉思


引力下二维面反曲为一个三维的球体,在有面无界的段位上降段为有界体,于观测者而言这个认识过程好似人对于地球的认知形式,只是在思维模型中的球体会进入到四维的膨胀中,而地球却不是无限膨胀的,但思维模型中的球是独立体,可就星系而言地球则是一个“单体”,它的“膨胀能”似乎转嫁到了星体的运行上,这就是思维模型所言的膨胀运动内化,或是说二维扩充时的面塌陷,自化为一个以星际运转为时间维的三维存在。
面在观测者面前反曲为球,当形成三维体时向外膨胀形成四维。在这个理想模型转换到现实中时,实际上我们所见的是一个完成体,也就是膨胀的四维状态。究竟有没有第五维?从现今的科学论述上讲似乎都在将四维之后添加各种变量来推进维度的进展,但就实际而言四维以后的时空多是不具实的理论模型或是时空拼凑,以多元宇宙和多元时空为原型来进行拼接,最主要的是跨时代拼接与星际旅行的梗。先来解读一下穿越时空,在爱氏相对论的基础上人们理论推断出时空的可穿越,但就实际的理论本质讲是人在以光速或是超光速的情况下进行时空旅行,时间或是说由物质运动所构成的时间会变慢,而这种慢的理论负数就是穿越时空的基础。但问题是形式?是被穿越还是主动穿越?首先这个模型的结论是旅行者穿越了,他的时间变慢而环境时间推进,那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穿越者还是一个“老者”?因为如果理论上存在一种长生不老药可以到达同样的效果,而且从生物学角度看,我不能肯定一个经由等离子态的人能很好的恢复到分子状态······但就理论而言可能存在更深的意义,可是如何把一个膨胀着的宇宙压缩回之前的几秒?如何把不断运动并构建着的地球“重构”到之前的时代?实际上时间的本质是运动,而运动本身只遵循最基本的属性,并且在混沌有序的演化着,时间的移动是不能脱离运动这一本质存在的。而就另一个平行宇宙或是多元宇宙而言,在思维模型的认识中不过是一个更大四维的内化而已,正如前文所举的“假三维”的例子一样,如果一个人只生活在有限地域内,那么在其它地域事物始终与他不交会时,对他来说是不是一个平行世界呢?而历史就是如此。正如地表的假三维生存模式,如果在地表始终不与非地表接触式,地表的三维生活与非地表的存在是不是一个平行空间?各自有各自的演化。同样的对于自己与非自己而言同样是一个个独立的时空轴,但都统辖在地球这个四维范畴内(地球里外,地球曲向,地球移动)。超出实际的不是维度而认识维度的思维,个人认为当维度进行到第四维的时候,实际上是个维度分化的过程而非再次叠加。
就维度而言,它只是一个认识现实结构的思维进化,是将现实的“四维形制”分化的过程,从推论而言,认识与现实的过程是完全相反的,我们不可能从最高维向下来认识,而现实则是从最高的“四维形制”向下分化成片段来被人认识的,从存在到极限,从有形再到无限运动。认识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但现实是一个个被认识的片段。它由一维、二维、三维、四维的认识等级来复合成现实的结构,区分维度的结构组成就是认识照亮现实的途径。

楼主 步社行悟  发布于 2017-02-10 01:25:00 +0800 CST  

楼主:步社行悟

字数:10687

发表时间:2017-01-31 07:3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4 14:27:40 +0800 CST

评论数:75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