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当代“泛心论”的意义——我们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第一章:哲学中的虚拟现实——钵中之脑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02 20:09:00 +0800 CST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Whitehall Putnam),他在1981年出版的《理性、真理与历史》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钵中之脑。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02 20:13:00 +0800 CST  
该实验命名为——缸中之脑或者又称为钵中之脑(brain in a vat):
“设想一个人(你可以想象这正是阁下本人)被一位邪恶的科学家做了一次手术。此人的大脑(阁下的大脑)被从身体上截下并放入一个营养钵,以使之存活。神经末梢同一台超级计算机相连接,这台计算机使这个大脑的主人具有一切如常的幻觉。人群、物体、天空等等似乎都存在着,但实际上此人所经验到的一切都是从那架计算机传输到神经末梢的电子脉冲的结果。这台计算机十分聪明,此人若要抬起手来,计算机发出的反馈就会使他‘看到’并‘感到’手正被抬起。……不仅如此,那位邪恶的科学家还可以通过变换程序使得受害者‘经验到’(即幻觉到)这个邪恶的科学家所希望的任何情景或环境。他还可以消除脑手术的痕迹,从而该受害者将觉得自己是一直处于这种环境的。这位受害者甚至还会以为他正坐着读书,读的就是这样一个有趣而荒唐至极的假定:一个邪恶的科学家把人脑从人体上截下,并放入营养钵中使之存活。神经末梢据说接上了一台超级计算机,它使这个大脑的主人具有如此这般的幻觉……”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02 20:15:00 +0800 CST  
这个思想实验可以给我们提出一个终极的挑战或者说一个很具有颠覆性的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此时此刻的自己是否是一个缸中之脑?或者说有没有可能你现在就是这样一个缸中之脑,此时的你所感受的外部世界不过是计算机虚拟而成的?这似乎会给人带来一种存在性的恐慌。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02 20:17:00 +0800 CST  
如果说万物唯心,即一切自然物具有“泛灵意识”,那么除了我们的心灵之外,以及维持我们正常思维运作的这个两斤多一点的一团蛋白质也就是大脑之外,是不是还有所谓的真实的外部世界?他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根本性的哲学上的保证。似乎普特南所说的缸中之脑中提出的这种终极虚拟实境的场景都是对外部真实性的一种终极挑战,而且从技术上来说这一切都是绝对可行的。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02 20:20:00 +0800 CST  
从西方整个哲学演进的历史来看,其实这也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也不是说到了八十年代由普特南第一次提出来的。近代哲学家笛卡尔在十七世纪中期的时候,在他所著的《第一哲学沉思录》中就提出了一个“邪恶的妖怪”的概念。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02 20:21:00 +0800 CST  
在笛卡尔看来:“我要假定有某一个妖怪,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上帝。这个妖怪的狡诈和欺骗手段不亚于他本领的强大,他用尽了他的机智来骗我。我要认为天、空气、颜色、形状、声音以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外界事物,都不过是他用来欺骗我轻信的一些假象和骗局。我要把握自己看成是本来就没有手、没有眼睛、没有肉、没有血,什么感观都没有、而错误地相信我有这些东西。……我要坚决地保持这种想法,如果用这个办法我还认识不了什么真理,那么至少我有能力不去下判断。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要小心从事,不去相信任何错误地东西,并且使我在精神上做好准备去对付这个大骗子的一切狡诈手段,让他永远没有可能强加给我任何东西,不管它多么强大、多么狡诈。”这与笛卡尔温和的怀疑论相关联。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02 20:22:00 +0800 CST  
此后,从经验论和自然主义的出发点,后世的哲学家就笛卡尔的邪恶妖怪的来源提出了疑问。显然,这个根本原因在于笛卡尔式的二元论。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02 20:25:00 +0800 CST  
借此分析,我们可以说在笛卡儿看来,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绝对不同的属性。一个比如说身体是物质性的,那所有的物质他认为都是占有广垠就是有长宽高,这些东西不能感受和思考。但是物质性的东西的好处在于它是公共的,也就是说大家都可以看见他,感觉到、触碰到他。而与身体相对应的就是心灵,也即精神性的东西。精神性的东西具有感受和思考能力,它是绝对私人的。在笛卡尔那里,身体和心灵、物质和精神这两者是绝对不同的。那么两者如何发生关系?此处我们需要解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们知道外部的物质世界会对我们的精神造成影响或对我们的心灵产生作用。而这两者的属性是完全不同的。属于异质性范畴的二者是如何发生关系的?而这在笛卡尔那边也就变成了一个大问题。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02 20:27:00 +0800 CST  
我们可以例举如下案例:
火柴的火焰伤到了我的手指,我感觉到疼痛并且做出相应的动作来躲避这个火焰。那么火烧到手指,这个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物理事件,是在物质世界中发生的。但是,如果我感觉到疼痛并相应的产生出来要躲闪这种意愿。这是一种心理世界,它是属于心灵的、精神性的。那么在这个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之间产生一个回路。也就是说火烧到手指产生了疼痛的感觉。疼痛的感觉导致我产生了躲闪的冲动与意愿,然后这样的意愿又推动了我的躲闪动作。笛卡尔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即身心灵之间如何发生因果性关系。所以在整个西方哲学的近现代哲学中,就遗留了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被称为身心灵问题——the body mind problem。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02 20:29:00 +0800 CST  
为了解决笛卡尔二元论导致的身心灵问题,西方哲学家也提出了他们自己的一些解决方案。主要代表人物:莱布尼茨、贝克莱大主教、T·H·赫胥黎、维特根斯坦等等。显然柳艺诚学识有限,只能推说这几位,并展开具体分析……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02 20:36:00 +0800 CST  
莱布尼茨的观点:身体和心灵之间不可能发生因果关系。系统共变说——即“平行论”:
我们需要更高的保障:上帝。保证身体和心灵中同时发生一些事情。以火烧手指为例,物理界:火烧到手指导致移动手指和身体;心灵界:疼痛的感觉导致躲闪的意愿和冲动。物理与心灵世界是两个平行世界。两者的共变是依靠全知全能、全在至善的上帝的保障。在莱布尼茨的时代,这还是一种不加怀疑的担保,但是再往后随着科学的演进,担保共变的上帝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02 20:39:00 +0800 CST  
贝克莱大主教的观点:存在即是被感知——即“唯我论”:
显然,这种观点是极端的形而上学唯我论:无物存在。即没有东西存在,如果有物存在,那么我们对它也是一无所知的。即便对这些东西有所知晓,我们也不能将知识传递给他人。我们最为确定的知识只是我们自己的心灵,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的疼痛,这个是不能加以怀疑的。相反,另一个人是否像我一般具有心灵,我无从得知。所以在我们看来,自己的心灵是直接就能知道它存在的。但是在心灵与身体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但这也会带来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判定一个东西是有心灵的?如何区分没有心灵的人造物和有心灵的,这个似乎没有一定的划定标准。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02 20:43:00 +0800 CST  
T·H·赫胥黎的观点:物理事件可以产生心理活动——副现象论,主要有两点:
1.心理现象是存在的;
2.心理现象不具有物理结果。
显然,根据“副现象论”,我们可以分析缸中之脑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它是对外部世界产生的极端怀疑。那么我们如何走出缸中之脑的困境呢?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02 20:48:00 +0800 CST  
当然,如果我们完全按照缸中之脑的设定,是无法逃出的。因为在缸中之脑状态中的脑是无法醒过来,而脱离邪恶的科学家和连接的电线后会陷入一种绝对无知的状态。普特南用另外一个思想实验来化解缸中之脑——“孪生地球”论证。普特南想象在空间的另外一个地方有我们的行星的一个复制品,它与我们的地球在其他方面完全相同,只是我们称之为水的东西的化学成分是H2O,而孪生地球上的人称之为水的东西的化学成分却是XYZ。因此普特南认为一种语言的语词的意义不仅仅“在头脑中”,而是至少部分地取决于外部世界的事实。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02 20:50:00 +0800 CST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的私人语言问题,具体观点就是:其实我们可以想象有一种语言只有一人使用,一人可以用它写下或者说出它的内在经验,比如他的情感情绪,这种语言可以用来描述他的私人感受,在原则上另一个人无法懂这种感觉。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02 20:52:00 +0800 CST  
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实验并不是认为人的记忆不可靠,其实从原则上你无法再建立起语词与曾经指向的感受的连接。因为它不是公共的,它是私人的。私人语言不可能建立起意义,而唯我论的意义从根本上也是无法成立的。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实验还是普特南的孪生地球论证都是建立在意义的层面上去反驳唯我论,而非从认识论或者形而上学的角度。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02 20:54:00 +0800 CST  
柳大在此总结:
——缸中之脑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知识论与认识论层面上的问题。
在此,我们可以从“罗夏墨迹测试”中得到一些启发。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02 20:58:00 +0800 CST  
第二章:精神分析学的意义——罗夏墨迹测试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02 21:00:00 +0800 CST  
罗夏克墨迹测试——是由瑞士精神科医生、精神病学家罗夏(Hermann Rorschach)创立,国外有时称罗夏墨迹(Inkblot)测验,或罗夏技术,或简称罗夏,国内也有多种译名,如罗夏测验、罗夏测试和罗沙克测验等。罗夏测验因利用墨渍图版而又被称为墨渍图测验,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通过向被试者呈现标准化的由墨渍偶然形成的模样刺激图版,让被试自由地看并说出由此所联想到的东西,然后将这些反应用符号进行分类记录,加以分析,进而对被试人格的各种特征进行诊断。

楼主 柳艺诚  发布于 2016-10-02 21:01:00 +0800 CST  

楼主:柳艺诚

字数:7734

发表时间:2016-10-03 04:0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1 17:51:41 +0800 CST

评论数:19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