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吧: 《夫差王朝》为夫差“翻案” 小茶生

泰伯的二十一世孙——夫差 《夫差王朝》为夫差“翻案”
谢谢高仲泰先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一个王者,一种文化。夫差还是很重周礼的,才不杀勾践。最少夫差不是因色因西施而亡国的,西施也无法左右夫差的朝政,相反西施是两国人民友好的桥梁。以前的封建历史很多是政治历史,只为当权者需要而写。什么时候也能有人为吴三桂说说话,陈圆圆也没有错啊!更需要发扬吴芮为天下苍生而舍知退,那种大爱、大义的至德精神。
由作家高仲泰创作的小说《夫差王朝》于2013年由中西书局出版。小说以读者熟知的春秋吴越争霸为背景,却从不同角度切入,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人物的“另一面”。 不一样的夫差、勾践 在创作《夫差王朝》这本小说过程中,我自觉比写前作《阖闾王朝》要难得多,原因是这个题材被人反复写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但《长篇小说选刊》主编高叶梅对我说,不要怕重写,重写可能会找到新的切入点,从而离揭开真相近了一步。事实就是这样,我重写了,但我没有简单地重复别人的劳动,而是用拓荒者的精神开发自己的田地,找到了新的切入点。当然,我并非是超越历史框架进行胡编戏说,而是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也就是,大的历史事件,大的历史框架,主要人物的命运和遭遇,都没有超脱历史记载。历史不是一团泥巴,可以随意地捏弄。有关历史大节,我决不会编造无厘头的故事。但我确实虚构了大量的情节和细节,虚构了许多小人物和次要人物。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大树少不了枝蔓,否则再伟岸的树也是光秃秃的。 我注意到,在许多作品中,夫差只是个反面角色,用来衬托勾践的伟大,西施的高尚,范蠡的机智,伯嚭的谄谀,伍子胥的不幸……这几乎是成了一个模板。而在这本《夫差王朝》中,夫差成为小说的主角,我努力突破原有的定论,对这个末代吴王进行了不同以往的刻画。在本书中,从某种程度上,我是为夫差翻了案,我写了他的雄才大略,他内心的正直和仗义。当然,我没有刻意拔高他,只是按史实找到了新的切入点。我没有回避夫差的弱点:他继承了阖闾的强悍,处事果断;但缺少阖闾的睿智和开明,尤其到后来,他变得过于自我,穷兵黩武,生活奢华,轻信奸佞,误杀忠臣。 但另一方面,他是个讲仁义的人,征服越国后,伍子胥要杀勾践,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但夫差罕见地保全了越国宗庙,宽恕了勾践,史籍上都说夫差是听了奸臣伯嚭的谗言才网开一面的,其实不然。在春秋战国充满血性和冷酷的时代,对越国和勾践能如此放一马是难得的,归根结底,还是出于夫差的仁爱之心。还有就是他对周礼的遵循——周礼中有一条,对俘虏不能杀戮。另外,在勾践肉袒投降时,降约上有入吴为奴三年的约定,夫差认为如杀掉勾践,是一种失信于天下的行为。 夫差是个铁血君王,也是个情圣,他对西施的宠爱并非是一个拥有至高权力者对女子的占有和玩弄,而是真正的、深切的、超越地位和吴越恩怨的爱。他对西施爱且敬重,并爱屋及乌,对越国的百姓也存有怜悯之心。听说越国向吴国的贡物加重了越国百姓的负担,他大为不忍,下令取消或减少了贡物的数量。 这一切,都说明他心中盛着善良、情义与柔肠。夫差最后拒绝投降,拒绝勾践对他个人的宽大,毅然自裁而死,迸发出一种义烈之气。他用绫巾遮盖自己的脸,意思是到了泉下无颜见父王阖闾和屈死的伍子胥,这是他最后的深刻反省,也是敢于承担失败之责的勇气。可以说,夫差死得悲壮而有尊严。勾践是为各类作品所褒扬的人物,世人敬仰其坚韧与毅力。但他的性格也有乖舛阴冷,甚至歹毒的侧面。他为人狡诈,胸襟不够宽广,对此,一些史书也有所披露,却都被“卧薪尝胆”四个字掩饰了,我觉得将他的性格多侧面地写出来,能更接近真相。其实,连忠心耿耿的范蠡在最后也看透了他,说他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于是,范蠡选择急流勇退。访谈】
谈夫差 在本书中,从某种程度上,我是为夫差“翻了案”,我写了他的雄才大略,他内心的正直和仗义,当然,我没有刻意去拔高他,只是按史实找到了新的切入点。我没有回避夫差的弱点。夫差的弱点是很明显的,他继承了阖闾的强悍,处事果断;但缺少阖闾的睿智和开明,尤其到后来,他变得过于自我,穷兵黩武,生活奢华,轻信奸佞,误杀忠臣。但他是个讲仁义的人,征服越国后,伍子胥要杀勾践,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但夫差罕见地保全了越国宗庙,宽恕了勾践,史籍上都说夫差是听了奸臣伯嚭的谗言才网开一面。其实不然。在春秋战国充满血性和冷酷的时代,对越国和勾践能如此放一马是难得的,归根结底,还是出于夫差的仁爱之心。还有就是他认为他需要遵循周礼,周礼中有一条,对俘虏不能杀戳。另外,在勾践肉袒投降时,降约上有入吴为奴三年的约定,夫差认为如杀掉勾践,是一种失信于天下的行为。此外,夫差是个铁血君王,但也是个情圣,他对西施的宠爱无比并非是一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君王对一个女子的占有和玩弄,而是真正的、深切的、超越地位和吴越恩怨的爱情,他不仅爱西施,而且敬重西施,并爱屋及乌,对越国的百姓也存有怜悯之心,听说越国向吴国的贡物加重了越国百姓的负担,他大为不忍,下令取消或减少了贡物的数量。这一些,都说明他心中盛着善良、情义与柔肠,如果没有夫差的大度和义气,何来勾践生还越国后的卧薪尝胆?何来勾践积聚军力、财力对吴国以致命的反攻倒算?夫差最后拒绝投降,拒绝了勾践对他个人的宽大,毅然自裁而死,迸发出一种义烈之气。他用绫巾遮盖自己的脸,意思是到了泉下见不得父王阖闾和屈死的伍子胥了,这是他最后的深刻反省,也是敢于承担失败的责任的勇气。夫差死得很有尊严,也很悲壮,这一些都体现了他精神的高贵。[谈勾践] 勾践是各种作品所褒扬的人物,为世人所敬仰的是他的坚韧与毅力,这点我也是肯定的,但他的性格的一些侧面,我不是很欣赏,例如不是那么阳光,而是乖舛和阴冷,甚至有点歹毒,入吴为奴时的一些行为,与其说是一种伪装,还不如说是一种的自虐。他为人狡诈,胸襟也不是很宽广,这点有些史书里也有所披露,但都被“卧薪尝胆”四个字掩饰掉了,我觉得将他性格多侧面地写出来,更接近真相。其实,连忠心耿耿的范蠡在最后也都看透了他,说他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于是,范蠡激流勇退,远走高飞了。
谈西施 我在小说中所写的西施是一个命运多舛的美丽女子,她身上有种不事张扬的温柔与清冽,聪颖与通达,她和范蠡深深相爱,但因范蠡忙于扶助越王,加上局势混乱,他们的婚姻就拖了下来,后来勾践犯吴兵败,范蠡陪同越王入吴为奴,生死未卜,前途险恶,范蠡不得不在赴吴途中对拦住囚车的西施绝情地提出撕毁婚约,让西施另嫁别人。押送囚徒的伯嚭在一旁见到西施,惊异于西施的美丽,便向夫差推荐了她,就这样西施入了吴宫。在吴宫,西施是孤独的,心中是苦涩的。她有机会也在夫差面前为勾践、范蠡说上几句好话,目的是要夫差善视他们。仅此而已。她从来不过问干预吴国的朝政,她只是心底善良的一个浣纱女。夫差极宠爱西施,但夫差并非是受一个女子摆布的人。后来,西施也慢慢地爱上了多情的夫差,因为夫差给她伤痕累累的心带来了温暖和爱意。在吴国被勾践破国之际,西施在夫差殉国之前,服毒自杀了。因为,作为吴王的爱妃,她除了一死而别无选择了。她是迷乱的、尴尬的,她不可能活着看到祖国的军队将她丈夫的国家灭亡掉,再说,作为一个重情重义的女子,她怎么可能再回故国与父老乡亲团聚,怎么可能再回到为了国家利益而抛弃她的范蠡身边呢?西施只能和吴国和夫差共存亡了,我觉得这样的结局更符合情理,西施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似一片渺小的树叶,被汹涌的浪涛冲来冲去,最后身不由己地被淹没了。传说中西施和范蠡隐居在山水之间,无忧无虑地生活,这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但这是不切合历史的逻辑的。我笔下的西施,也许是一个凄美的另类的西施。还有些大家很熟悉的人物,像伍子胥、范蠡......

楼主 福德村小茶生  发布于 2014-06-06 11:30:00 +0800 CST  

楼主:福德村小茶生

字数:3127

发表时间:2014-06-06 19:3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1-18 17:36:09 +0800 CST

评论数:5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