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的整理】西太云图时代经典的TC共舞

1990 Owen + Page
90年的共旋不少,但有一些观赏性不是很高。
所以只做这对咯。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16-06-22 20:12:00 +0800 CST  
1990年的11月中旬,季风已经逐渐从西太平洋退去。所以Owen和Page都出身于东风波动就不足为怪了。
18日左右的远洋,一个东风波逐渐有了不错的结构,先被命名为Owen。
在Owen的东面也有一个低压,纬度和环流大小都和Owen相似,但在那几天却一直维持着对流乱爆的状态。在未来的Page发展相对缓慢的时间里,两者在西行的途中产生了些许藤原效应,导致了Page的较大南分量。
之后Page也终于和Owen一样构建了自己的CDO,两者开始齐头并进。
在这时,刚刚睡醒的南半球出现了一个和Owen对称的风暴,就是后来的Sina。Sina也到达了比较高的强度,成为了极不活跃的91年南太FMS风季的亮点。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16-06-22 20:35:00 +0800 CST  
Owen和Page后来还是走上了不相同的发展之路。
Owen成功地维持了较小的环流,比较容易整合,很快就开出了一个小眼,JTWC随即升其强度至C4。无奈小环流对于环境比较敏感,小眼本身也不很稳定,恰好北侧流出也不是很好,再加上11月下旬,不会奢望有太好的环境。于是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导致Owen的风眼不久崩溃了。
就在Owen爆发的时候,Page则膨胀环流,成为了一个蓬松散乱的形态。但不久之后,就如之前很多的前期结构松散的强TC一样,Page整合爆发的速度也很快,并开出了一个比Owen的风眼稳定不少的风眼。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16-06-22 21:06:00 +0800 CST  
Page的风眼,终归还是要稳定不少。一开始因为有一些云卷眼的性质,有些偏心且清空度不够,但很快就变成了一个明晰、圆润、居中的风眼。同时,东侧的Owen也重新开出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风眼,两者双双被提升到C5强度。
与此同时南半球的Sina也凭借着极好的流出开出了一个不错的风眼,三者相映成趣。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16-06-22 21:45:00 +0800 CST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很快Owen就进入了强风切区域,开始了结构的崩坏。
Page纬度比较高,连上了西风槽,借助流出的帮助减弱比较慢,直到转化之前很短的时间内都还保留着风眼。之后Page登陆日本的过程中逐渐转化,Owen则退化成一个漂泊无定的中心,在菲东漂泊几天之后登陆菲律宾南部并消散。共旋结束。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16-06-22 22:00:00 +0800 CST  
1991 Luke + Mireille + Nat
这也是一个经典的启蒙教程惹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16-06-22 22:13:00 +0800 CST  
1991年,是一个从气旋共舞来讲非常不错的年份。这一年出现了两次观赏程度非常高的强气旋共舞。这就是其中一次。
9月。就在这次共旋大幕拉开之前不久,Kinna刚刚借助着槽前爆发增强到了C2强度,随后进入高纬度,以平常而典型的路径转向登陆日本,开始转化。
虽说强度并不出彩,Kinna还是在南方的洋面上留下了不少的季风尾流,并且在Kinna还未完全转化之前就已经开始发展。季风云系中逐渐分化出两个系统,分别是后来的Nat和Luke。
与此同时,东侧的一个小环流东风波开始爆发而组织结构,这就是后来共旋中巅峰最强、最稳定,也起主导作用的Mireille。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16-06-23 21:21:00 +0800 CST  
Luke和Nat本身环流大小相当,距离也比较近,就开始大家。很快Luke就开始拦截水汽并在战争中占了上风,环流逐渐膨胀,同时打压Nat的环流。这次环流和水汽的争抢也是后来Nat成为小环流,也是不典型的季风低压的原因。
Luke和Nat的藤原也造成了Nat的异常路径。起初Luke位于东侧,自然而然地向北行,而Nat就因此出现了南向路径;而在之后Luke变为巨大的季风低压、准备擦过日本准备北上的时候,又将Nat拉回到台湾以东的洋面。
与此同时,环流还很小的Mireille因为距离较远,则显得有些与世无争。它在稳定西行的同时,构建了CDO,也稳步提升着强度,同时环流也开始膨胀,为后来与Nat的藤原埋下伏笔。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16-06-23 22:21:00 +0800 CST  
Luke稳定的北行路径对于Nat的长远来看是好事,因为不久Luke就并入了西风槽,减弱得很快。现在Nat开始自己发展了。只不过它换了一个密切的舞伴——逐渐西行加强的Mireille。
起初Nat还保留着季风低压的些许特性,比Mireille环流稍大。但之后不久,一方面Mireille环流稳定增大,另一方面Nat环流紧缩成为子弹台,两者的环流大小来了个大反转。无论如何,两个台风都开始爆发性增强,都开出了明晰的风眼。Mireille被顺理成章地给到了C4偏强的强度,Nat则给到C3,虽说个人认为值C4。
之后Nat维持了一段比较稳定的正常西行路径,登陆台湾岛,结构受到了很大的损害。Mireille在巅峰之后,也逐渐进入置换流程,也由平西转为了东北行。二者的藤原开始。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16-06-23 22:34:00 +0800 CST  
Nat在登陆了台湾之后,结构受到损坏,环流进一步缩小。同时Mireille则成为了大环流台风,完成了一次缓慢但成功的置换。此时Nat实际上成为了Mireille的附庸,跟随着Mireille的环流向南旋转。
Mireille的二次巅峰相对比较短暂,一段时间之后就登陆日本,随即被西风槽勾走,共旋结束。之后Nat在南海中部重新缓过起来,恢复了向北的正常路径。不过都是后话了。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16-06-23 22:40:00 +0800 CST  
1991 Orchid + Pat
就是首楼的那张图。这次共旋简单,二者相对独立,但依然很漂亮。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16-06-23 22:41:00 +0800 CST  
就在前一对共旋中的Nat尚未登陆的时候,西太平洋的中远洋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
远洋仍然留下了大量的季风云团,十月初的环境也非常适合新台风生成。
起初似乎只有一个系统,也就是后来的Orchid。不过这个低压结构比较松散,发展比较缓慢,起初有着比较大的西分量。
但之后Orchid西侧又出现了一个新系统,也就是后来的Pat。Pat前身的扰动一开始的发展也波澜不惊,比较缓慢。但无论如何两旋齐立的格局是基本形成了。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16-06-24 20:04:00 +0800 CST  
从上面一楼的最后一张图中可以看出,Orchid其实已经构造了一个比较坚实的CDO,并且在不久之后就开出了风眼。但是Orchid的云顶平整度一直有问题,在基本处理好这个问题之后它也已经进入到高纬度,没能达到更高强度。
东侧的Pat虽说更晚有起色,但是发展并不慢,仅花了几个小时就构造了一个CDO。之后Pat开始规规矩矩地塌陷造眼,虽然比较慢,但也在不久之后有了一个风眼。
最后一张图就是首楼的图,有点感慨啊。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16-06-24 20:20:00 +0800 CST  
在此之后,Orchid继续往北方行进,对流继续衰弱,但眼一直保留得比较完整(类似于浣熊风格,云顶温度衰弱的同时眼温一直稳定在WMG,直到崩溃)。之后它掠过日本南部逐渐转温。
Pat则在一次不很长的巅峰之后经历了一次成功的置换,达到了主巅峰,除了风眼略微偏心之外其他的形态都很优美。只不过这一次巅峰也不够长,俄顷就开始填塞,并且由于一直维持着正北行,比Orchid甚至更早先并入西风。共旋结束。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16-06-24 20:51:00 +0800 CST  
需要在这里做一个说明。
马上就要开始更1992年的内容。打算第一对直接跳到Polly和Omar。在这之前也确实有过一对三旋(Bobby-Chuck-Deanna),还有过一对四旋(Kent-Lois-Mark-Nina),但无奈这两对中,前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季风槽混战,形成之后B和C就各奔东西,而D则成为了一个B的附庸,最终没有被JMA承认。而后面一对四旋中,Kent在四旋之时已经大幅减弱到达高纬,其他三个都相对较弱。所以一方面为了减少水分,另一方面节约时间,这两组就不详细介绍了。
对于之后1994那种四旋三旋会做相似的处理。
至于Omar来说,不会把之后生成的Ryan包括进去,因为Ryan和Omar相距太远,而Ryan在到达巅峰时Omar早已经登陆,所以在之后的介绍中只会详细介绍联系比较紧密的O和P。当然鉴于Ryan确实和Omar、Polly共旋过,也会一笔带过式地说一说。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16-06-24 21:10:00 +0800 CST  
1992 Omar + Polly + 打酱油的Ryan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16-06-25 13:34:00 +0800 CST  
1992年也有一个季风非常活跃的夏天,之前已经出过多次共旋。到了8月下旬,在辐合带中又整合出了两个系统。两个系统中,西侧的结构松散、体积庞大;东侧的系统相对比较小,整合比较快,到了23日已经拥有了非常好的螺旋性,被命名为Omar。
与此同时,西侧的巨型季风低压整合就要缓慢得多,让人想到更为熟悉的14年夏浪-娜基莉的情况。再加上JTWC本身对于季风低压就不敏感,到了两天之后才升格并命名为Polly。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16-06-26 19:34:00 +0800 CST  
Omar一开始和Polly争抢水汽,Polly有比较强的季风低压性质,自带流出风切,因而使Omar的发展略显停滞。但两者一旦相互间距离拉远,Omar就开始加强,先是构建CDO,然后开了一个眼。但Omar之后一直在Polly的阴影中,风眼始终无法明晰,流出也受限制,最终止步C4。
这层楼附赠一张抽风图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16-06-27 13:10:00 +0800 CST  
之后Polly接近台湾和大陆,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风暴潮灾害,逐渐被西风槽勾走转化了。Omar则基本沿着Polly原来的路径行进,强度缓慢减弱,登陆台湾之后又登陆大陆。不同的是Omar的残余一直留在低纬度地区,受季风支持活的时间长很多。
这时远洋又出现了一个强台风Ryan。不过它们的联系已经不明显了。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16-06-27 13:17:00 +0800 CST  
1992 Angela + Brian + Colleen
和89年的ABC组合名字都一样,风格迥然不同。从A和C的异常路径就可以看出了。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16-06-27 13:22:00 +0800 CST  

楼主:pchxiao

字数:24166

发表时间:2016-05-12 04:4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5-29 18:12:36 +0800 CST

评论数:55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