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

【问奇字】
问奇字,典故名,典出《汉书》卷八十七下〈扬雄列传下〉。汉扬雄校书天禄阁时,多识古文奇字, 刘棻曾向扬雄学奇字。后来称从人受学或向人请教为“问奇字”。著名的“子云亭”就是为了纪念文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杨雄而建造。

楼主 山水一问  发布于 2018-05-21 21:58:00 +0800 CST  
【弓冶】
指父子世代相传的事业。《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意思是说,好的工匠的儿子,从小就会补缀皮衣;好的制弓者的儿子从小则用柔软的柳条编畚箕。往俗了理解,大概意思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楼主 山水一问  发布于 2018-05-22 08:03:00 +0800 CST  
【商羊鸟】
传说中一种吉祥鸟,每逢下雨前就成群出现,又蹦又跳,屈一膝飞翔。天长日久,人们见商羊鸟出现就知道要下雨。后来商羊鸟绝迹,每当大旱时,人们就自扮商羊鸟,戴面具,拿响板,单足高跳。一种叫做“斗鸡”(也叫“碰拐”)的游戏因此而生。

楼主 山水一问  发布于 2018-05-22 16:10:00 +0800 CST  
【律】
出自黄帝时代“师出以律”的故事。黄帝命伶伦把竹竿截成竹筒,钻上眼用嘴吹,发出各种声响用来指挥军队的前进和后退。竹筒的声响“律”体现了军队的纪律,有军法、战时号令的作用,又延伸出“规范”的含义,以后带有军刑意义的都称为律。再后来与“法”组成了法律。

楼主 山水一问  发布于 2018-05-22 21:01:00 +0800 CST  
【冬烘先生】
冬烘:糊涂、迂腐的意思。唐代郑薰在一次主持考试中误以为颜标是鲁公(颜真卿)的后代,在他成绩并不突出的情况下把他取为状元。当时有人作诗嘲笑:“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鲁迅《华盖集·并非闲话》:“三家村的冬烘,一年到头,一早到夜教村童。”

楼主 山水一问  发布于 2018-05-23 07:54:00 +0800 CST  
【帝后】
“帝”和“后”在古汉语中都是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帝”最初是指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如黄帝炎帝。后来最高统治者神化,称他们为“皇帝”。“后”原来也是君主、主宰的意思。与“帝”不同的是,他是地上的统治者。大禹的儿子启就被称为“夏后氏”,还有传说中射日的后羿,皇帝的正妻皇后。

楼主 山水一问  发布于 2018-05-23 18:02:00 +0800 CST  
【秦汉文学的山东】
指崤山以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由于战国七雄之中,除秦国以外的韩、赵、魏、齐、楚、燕六国都在崤函以东,故也有“山东六国”之称。

楼主 山水一问  发布于 2018-05-23 21:59:00 +0800 CST  
【抹额】
抹mò额,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中国服饰,明代较盛行。妇女包于头额,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续汉书·舆服志》记载抹额最初是北方寒冷为了给额头御寒而产生的,后来成了一种装饰。唐 李贺《画角东城》:“水花沾抹额,旗鼓夜迎潮。”

楼主 山水一问  发布于 2018-05-24 09:27:00 +0800 CST  
【下三滥】
也作“下三烂”,来源于磨面粉。手工磨面粉需经过很多循环,每一循环称为一“烂”,“第一烂”磨出的面粉比较粗糙,“第二烂”磨出精华部分,且数量较多。“第二烂”之后磨出面粉统称“下三烂”,指质量不好的面粉。后指人**,或形容手段不光彩。下三滥一般指捏脚、剃头、按摩三个行当。

楼主 山水一问  发布于 2018-05-24 14:14:00 +0800 CST  
【经幢】
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 原本将佛经或佛像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将书写改为石刻在石柱上,主要内容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多呈六角或八角形。

楼主 山水一问  发布于 2018-05-24 20:28:00 +0800 CST  
【扯淡碑】
扯淡碑是明代的一块墓碑。碑首横刻“再不来了”4个字,碑正中竖刻“泰极仙翁脱骨处”7个大字,而“泰”字左右“扯淡”二字特别明显,因此称其为“扯淡碑”。碑正中竖刻“为善最乐”4字,右刻“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左刻“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

楼主 山水一问  发布于 2018-05-25 09:03:00 +0800 CST  
【詈词】
詈词,指骂人的词。在汉语的书面语里,也有专门的“詈词”,但因为经过了文人的筛选修饰,大都比较文明。比如古人骂人,最狠的莫过于“汝母婢也”,意思是说“你妈是小老婆”。古代最常用的骂人话是“竖子”,“竖子”原义是“儿童、童仆”,引申为“愚弱无能的人”。

楼主 山水一问  发布于 2018-05-25 16:21:00 +0800 CST  
【湘灵与湘妃竹】
湘灵是指两位湘水女神,传说大舜在南巡的途中死了,他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千里寻夫,在湘水岸边悲哭,江边的竹子染上了她们刻骨伤心的泪水,从此变得斑驳,被人们称作斑竹或湘妃竹,而永失所爱的这两位女子用死亡来终结悲伤,自投于湘水,从此化身为湘水女神。

楼主 山水一问  发布于 2018-05-25 22:46:00 +0800 CST  
【华与夏】
华夏族是中华民族最早最受各界认同的民族称号,华夏也称“夏”、“诸夏”。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华夏儿女为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又称中夏。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中夏”又称“中华”。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

楼主 山水一问  发布于 2018-05-26 10:23:00 +0800 CST  
【羽觞】
又称羽杯、耳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羽觞杯是从战国开始就有的,当时的字形是金字旁加个“和”,发音就是“舟”。到了汉代以后定名为羽觞杯,双耳杯,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时候绝迹,至明清又有出现,不过这时形制已有改变,用途也已不作为实用器,只作为礼器或摆件。

楼主 山水一问  发布于 2018-05-26 17:33:00 +0800 CST  
【腊月因腊祭而来】
从上古起,腊祭一直是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楼主 山水一问  发布于 2018-05-26 23:17:00 +0800 CST  
【浮槎】
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晋张华《博物志》卷十:“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孔尚任《桃花扇》:“阻隔着黄河雪浪,那怕他天汉浮槎。”

楼主 山水一问  发布于 2018-05-27 09:36:00 +0800 CST  
【秦九韶】
字道古,汉族,祖籍今河南。南宋数学家,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1247年完成著作《数书九章》,其中的大衍求一术(一次同余方程组问题的解法,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中国剩余定理)、三斜求积术和秦九韶算法(高次方程正根的数值求法)是有世界意义的重要贡献,表述了一种求解一元高次多项式方程的数值解的算法——正负开方术。可见我们古代并不是只有人文科学。

楼主 山水一问  发布于 2018-05-27 15:09:00 +0800 CST  
【尔曹】
杜甫杜甫《戏为六绝句》中有“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一句,“尔曹”是什么意思呢?尔曹意即“你们”。《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见卖玉器者》:“宁能与尔曹,瑜瑕稍辨论”,都是“你们”的意思。

楼主 山水一问  发布于 2018-05-27 22:29:00 +0800 CST  
【大罗神仙】
大罗,意为一切空间永恒逍遥。大罗神仙即超脱一切时空,永恒逍遥的仙人。汉《太平经》将神仙分为六等: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

楼主 山水一问  发布于 2018-05-28 08:12:00 +0800 CST  

楼主:山水一问

字数:13017

发表时间:2018-05-16 23:0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26 23:52:27 +0800 CST

评论数:64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