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刊】『第一期』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清明一览『清明简介』。。。。。。。。。。。一楼
清明追溯『清明习俗』。。。。。。。。。。。二楼
清明缘果『原创故事』。。。。。。。。。。。三楼
清明悠韵『清明诗词』。。。。。。。。。。。四楼
清明簌簌『食曲安利』。。。。。。。。。。。五楼
仙袂荷衣『汉服展示』。。。。。。。。。。。六楼

楼主 柏舟古风社  发布于 2017-04-04 09:24:00 +0800 CST  
清明一览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楼主 柏舟古风社  发布于 2017-04-04 09:29:00 +0800 CST  
清明追溯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人们在扫墓和踏青返家的路上,都愿采几朵野花戴在头上,顺手折几根柳条插在房前屋后.据说这种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民祖师——神农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纪念和希望长寿的愿望.戴柳习俗被淘汰,插柳却盛行起来,成为我国人民春季造林的植树节。

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历代的记载十分浩繁.诗人怀清明之作更是争艳夺彩,不可胜记.从这些意义上讲,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是寄托哀思的一个契机.各地青少们成群结队向烈士陵园献花致敬,或邀请革命先辈作报告,讲革命故事,或组织参观、旅行、访名胜、采标本,丰富了节日内容。

总之,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他的由来大致有两个;一是介子推的传说,也就是清明节被称为寒食节的由来了。二是二十四节气与清明之间的关系。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楼主 柏舟古风社  发布于 2017-04-04 09:30:00 +0800 CST  
清明缘果

《烟雨着旧人》
舒十一/文

细雨,丝丝点点,打在梧桐树上,沙沙地响个不停,与树叶缠绵着,交织着……江南的雨季总是来得太快,让人错觉一年大多数时日都是浸泡在雨水里度过。

下雨时,容易染上愁绪,特别是这种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

我撑开新油纸伞,准备出门。这柄伞是对街的老伞匠编制的最后一柄伞,他说,以后不再制伞了,人老了,有些东西终于可以放下。

他制了一辈子的伞,为很多人遮风避雨。早几年他常说,夜里,想有个掖被角的人。如今他放下制伞,我想,他已经不用再等了。

握着这柄特别的新伞,我觉得,它会带来一点好运。

我要去见一个人,一个旧人。

一个二十年了,依然不肯答应嫁给我的人。

青石板路尽头,一间简陋的茅屋,一股炊烟从屋后袅袅升起。

雨势依然,我扣了扣柴门,门开了,露出一张年轻女子的脸,一弯柳眉衬秋水,琼鼻配樱唇,皓肤胜雪。她倚着门,不笑也不说话,只是对我轻轻点了点头。

她很美,却并不是我要见的人。

她示意我坐下,犹疑良久,我问道:“姑娘何时搬到此处?原来住这里的人去了哪里?”

她定睛望了望我,秋波婉转,却不答话。

我只能微微叹了一口气,却见她拿来一柄执扇绣了起来。

每次来,她都是在绣扇子。给玉宫坊的佳丽们绣扇子,她绣鸳鸯戏水或绣上两条追波逐浪的鱼,都是些轻佻事物。但玉宫坊的佳丽们却爱不释手,说不但可以驱赶蚊虫,还可以招揽好的客官。

此时,同为绣扇,竟已物是人非。我起身推门而出,雨依旧下,老天像痛失了爱侣的人哭泣不止。

我的心,却异常的平静,等待了很久的人,已经不能再流眼泪。

后来,我依稀去了几次她从前的住处,皆未果。

新伞慢慢变旧了,开始漏雨。

又该换一把新伞了,对街的伞铺并没有太多变化,只是老伞匠变成了年轻的伞匠。

我接过新伞,依旧等待。或许可以等到一种结果,或许,跟老伞匠一样,郁郁而终。


楼主 柏舟古风社  发布于 2017-04-04 09:32:00 +0800 CST  
清明悠韵

《相见欢》

玄尘子/文

风摇绿柳烟纷,渺孤村。

好是春归,何事易销魂。

梨花雨,寒如许,洗轻尘。

客路年年芳草、送离人。


楼主 柏舟古风社  发布于 2017-04-04 09:34:00 +0800 CST  
清明簌簌『食』


说到清明,对于吃货而言,当然少不了吃了。说到清明节吃什么,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饮食习俗,如江南吃青团子、客家人吃艾粄、厦门吃薄饼……具体清明节吃什么,让我们来看看几样别具特色的代表美食吧。
1.清明吃什么之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2.清明吃什么之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3.清明吃什么之馓(sǎn)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4.清明吃什么之芥菜饭
清明时节,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据说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可以终年不长疥疮。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鳅面祭祖送人习俗。

5.清明吃什么之清明饭
每逢清明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清明叛。常用的草药有艾草、?麻叶、鸡矢藤、清明菜(白公翁)、荠菜、枸杞叶等。将需用草药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碓皿番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饭块蒸熟即成。

以上文献和图片来源于(新闻资料网)(中国美食网)(温州网)


『曲』
《松烟入墨》由择荇作词,Winky演唱。悠悠笛声,扬扬古筝,清风拂柳,映入眼帘的都是青山绿水。

楼主 柏舟古风社  发布于 2017-04-04 09:44:00 +0800 CST  
仙袂荷衣

眼若凌波眉如黛,一席衣袂冠中州。

过眼尘烟,过一筹。

琴箫瑟瑟花正好,月圆灯满盛凄寒。

挽袖叩首,望君还。




——柏舟古风社制作©


古代吧官微也将同步更新吧刊,欢迎各位吧友关注“古代吧官微”

楼主 柏舟古风社  发布于 2017-04-04 09:49:00 +0800 CST  

楼主:柏舟古风社

字数:3313

发表时间:2017-04-04 17:2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24 09:28:20 +0800 CST

评论数:5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