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基因研究重大突破,先天基因论陷入动摇(全文翻译)

原帖发表于2015年,被隐藏,重新转载——


本文转自百度 反同恋吧
文章链接://tieba.baidu.com/p/4097108574
作者:@红加黄123
译者前言:
近日,本吧吧友@死神兰迪亚转载了美国最新新闻,美国科学家在“同性恋基因”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由于新闻全文是英语,为了便于本吧吧友了解掌握这一重大信息,我对这篇学术新闻进行了全文翻译,以飧本吧吧友。
同时,这篇对多年困扰人类世界的同性恋性取向问题充满开创性研究文章,也让我们反同界的理论得到了强力支撑和启迪。借助翻译这篇学术文章的机会,我谈一谈对同性恋基因论的一些看法。
同性恋到底是不是受基因影响,天生遗传形成的?这即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高度敏感的政治问题,同性恋平权组织几十年来一直全世界宣传同性恋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基因遗传,所以同性恋不是病态,任何人识图治疗矫正同性恋,批评性取向都是违反了人权。
是的,“同性恋先天基因论”成了同性恋平权组织以此作为政治武器,它们借此拼命维护本族群的利益,向社会传统道德发动进攻。而且西方大量亲同科学家废寝忘食的研究DNA,试图找出“同性恋基因”的科学依据,以配合同性恋的平权攻势。比如上世界90年代,美国一位美国科学家就宣称在DNA的Xq28基因序上找到了同性恋基因,事实上他的研究根本无法得到重现,缺乏基本的科学实证,受到大量学术同行的严重质疑。
但同性恋组织立即宣布这是“同性恋基因论”的最终答案,在白左媒体的垄断帮助下全世界进行宣传洗脑。即无耻又玷污了世界科学精神。
那么对于我们反同界界来说,面对“同性恋先天基因论”,我们该怎么看呢?最新这篇学术文章就给我们指出了方向。
我们反同界传统上对同性恋基因论是什么看法态度?我们认为同性恋基因也许真的存在,但是不会占到对人起绝对影响的地步,同性恋变态性取向的形成,是一个极度复杂,由先天与后天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下共同导致的结果。  我简单举个例子,好比人的性格和人格成型。
世界科学家现在统一的认为人的性格与基因有极大关系,比如在1993年,以色列和美国的科学家各自独立发现,人的第11号染色体上有一种叫D4DR的遗传基因,对人的性格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拥有较长版本的基因的人富有冒险精神且容易兴奋,而长度较短者相对沉默和冷淡。
如今,人的性格与基因存在关联基本不存在太大的争议,主流观点是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是由先天的基因与后天的环境和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性格与基因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参考到同性恋性取向问题上,假设婴儿是一张白纸,那么我们反同界将婴儿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常体,一类是“同性恋易感染体”。这很好理解,其中正常体大概占人类总数95%以上,而“同性恋易感染体”占人类5%左右。
何谓“同性恋易感染体”?即它的先天基因给它带来的容易变成同性恋的性格和人格。事实上分析同性恋,我们会发现同性恋具有很多相同的性格特征,比如敏感、脆弱、缺乏安全感、内向、阴柔等等等等,当然不是说,凡有这类性格的人就100%会变成同性恋,我们生活中也常见娘炮阴柔的直男,但具有这些特殊性格的人,在后天环境的特殊经历中是极易感染同性恋的,比如后天遭遇、家庭环境、学校生活经历、媒体知识影响等等因素。
我们再举个例子,假设有同卵双胞胎两个兄弟,哥哥性格坚强、弟弟性格阴柔,哥哥生活中非常独立,弟弟生活中非常依赖,哥哥喜好军事、政治、历史等,弟弟喜好动漫、电影、言情小说等、哥哥从没接触过腐文化,弟弟上网经常接触腐文化(耽美文、耽美动画),那么弟弟就极可能变成基佬。
事实上,通过我们对同性恋群体的广泛研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绝不是每个同性恋都在幼儿园时就觉醒了性取向,大量同性恋是在中学时代、大学时代觉醒性取向,而有的甚至结婚后才觉醒性取向,甚至有的孩子都长大了才觉醒性取向的,那种15岁前就觉醒性取向的男孩很少。
各种晚期才觉醒性取向的人,都是由种种“触媒”引发的性取向觉醒。诸如被男性猥亵,诸如受腐文化艺术作品的影响,诸如被群体风气带动。好比毒瘾第一次被外人撩拨发作,从此不可收拾,若是没有这些后天因素影响,也许他至死都不会觉醒性取向,同性恋性取向只会成为他内心一颗一生都没发芽的种子。

楼主 云若檑华  发布于 2018-08-24 10:35:00 +0800 CST  
正文:
加利福尼亚大学遗传研究证实男同性恋并非天生如此(男性是否为同性恋并非完全由基因决定)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男性的性取向可能不仅仅是由基因决定的,还与其DNA(脱氧核糖核酸)之间的间隔有关,间隔中的分子标记控制基因的开关及表达强度。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分子生物学家Tuck C. Ngun在周四报道,通过研究47对男性同卵双胞胎的遗传物质,他在人类基因组中的九个区域发现了与男性同性恋有紧密关联的外基因标记。
Ngun声称,就个体而言,根据这些独特分子标记的存在来判断其是否有同性恋倾向,准确率接近70%。
2015年美国人类遗传学协会在周四召开的会议中,这则新闻首次出现,这可能会使在遗传学领域缺少经验的人感到困惑。
虽然还未在同行审稿的杂志中发表,许多专家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初步证实男性的基因遗传只是影响其性取向的一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外基因组,男性生活经历的某些方面也很可能使其被同性吸引。
在人的一生中,无数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营养摄入,贫穷,母爱,教育,接触有毒化学物质―这些都会对人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
表观遗传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员表明他们不确定个体的外基因组是如何形成的。但是他们逐渐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它会受到外部压力和需求的影响。作为介于基因之间的一组化学标记,外基因组会改变遗传物质的功能,控制人类身体中约2万多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开启和停止,以应对身体的即时需求。
人类的遗传基因在一生中基本不会发生改变,外基因组却是经常发生变化的。
遗传学家认为,人类的基因组和外基因组体现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先天和后天影响的相互作用,即不可改变的遗传基因和身体对外部环境作出的反应共同造就了现在的我们。
Ngun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并没有揭示使男性成为同性恋的外基因标记是如何或者合适产生的。许多研究人员认为,通过胚胎脑部发育关键阶段的荷尔蒙变化,一个人最终的性取向在子宫中就已经成型了。
然而,随着时间发展,通过塑造外基因组,环境影响因素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基因的表达方式。Ngun的发现表明外部环境会与遗传基因相互作用,从而影响个体性取向的形成。
“在个体性取向的形成过程中,究竟是生物学的影响更大,还是文化及生活经历的影响更大, 这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马里兰大学的药物学教授Margaret M. McCarthy称,她之前并未参与目前的研究。“但是不管这些后天的变化是何时,甚至如何发生的,”她补充道,“这个新的研究体现了性取向研究的生物学基础”。
为了找到男同性恋身体中的外基因组标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盖芬医学院的博士后研究人员Ngun仔细梳理了47对男性同卵双胞胎的遗传物质。其中37对双胞胎中,一人为同性恋,一人为异性恋。其余10对双胞胎中,双方皆为同性恋。
同卵双胞胎的DNA是完全共享与重叠的。但是同卵双胞胎中一人为同性恋一人为异性恋的现象有力的证明,除DNA之外,性取向还受其它因素影响。Ngun与其同事试图寻找DNA甲基化的模式,即外基因组编码的化学过程,以确定性取向影响因素中缺失的一环。
他们的分析研究生成了一个数据集,但这个数据集过于庞大,人脑无法处理。因此,他们针对这些数据提出了一种机器学习算法,用以寻找规律,区分均为同性恋的双胞胎与仅有一人为同性恋的双胞胎的外基因组。
Ngun在周四的会议中报道,在分散于基因组中的九个密集区域中,他们发现了可以预测或区分同性恋的不同外基因组标记模式,这一方式比随意猜测要精确得多。
McCarthy和其他专家提醒大家,发现区分同性恋的外基因组标记远远不等于发现造成不同性取向的原因。
犹他大学的遗传学家Christopher Gregg认为,Ngun和他的同事观察到的外基因标记可能是由于其它的生物学或者生活方式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可能对于男同性恋很普遍,但是可能与其性取向不相关。这些外基因标记可能与同性恋倾向有关联,但并非其造成或影响因素。
“外基因标记是个体的遗传基因,成长发展及生活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剑桥大学的遗传学家Eric Miska称。“个体的外基因标记与其最喜欢的球星或者罹患某疾病的风险之间的简单关联并不意味着两者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性取向研究领域中的一位资深研究人员称赞了Ngun,认可其把同卵双胞胎作为研究对象,用以梳理分析可能影响性取向的生物学因素。
“我们猜测,人体中确实有遗传基因可以影响男性的性取向,这也是双胞胎实验证实的,”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家 J. Michael Bailey称,她发现了一系列生理学标记,这些标记表明同性恋的形成起源于子宫中。但是同卵双胞胎中仅有一人为同性恋的现象“毋庸置疑的表明遗传基因并不能解释一切,”Bailey补充道。
Bailey认为,虽然Ngun的研究仍然需要扩大到更广的范围,但是它对男性性取向形成时间和过程的研究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楼主 云若檑华  发布于 2018-08-24 10:35:00 +0800 CST  
度偷偷删帖子
恢复了得顶一下

楼主 云若檑华  发布于 2019-05-15 00:02:00 +0800 CST  

楼主:云若檑华

字数:3720

发表时间:2018-08-24 18:3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6-26 14:33:00 +0800 CST

评论数:5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