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

北齐还击
北齐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直扑平阳。
北周初战告捷,宇文邕手下大将信心满满纷纷请战,要跟北齐来个大决战。宇文邕沉默良久:虽然高纬瞎胡闹,但是北齐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何况这次是10万大军。兵法上也说“实而备之,强而避之”,北齐军队声势正盛,不宜硬碰硬。
于是,宇文邕率大军主力撤回,暂避锋芒,留1万人马固守平阳。为了避免上次‘韩正事件’的无厘头尴尬,宇文邕特意挑选了个硬骨头做留守大将,这个人叫梁士彦。(这是个有台词的配角,大家要给予关注)
这是一次无比英明的决定,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战争的走势。客观的说,如果宇文邕直接迎敌的话,很有可能这次的战争会以‘双方死伤无数,北周再一次无功而返’结束。战争的残酷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挥官的军事素养,宇文邕暂避锋芒的选择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楼主 salorking  发布于 2018-03-31 12:02:00 +0800 CST  
不过,这次兵力部署,宇文邕就干得有点不厚道。十几万大军的主力他带走,北齐来了10万,只给粱士彦留了1万人马。梁士彦是员猛将,也没多说什么,毕竟他的任务就是守城,尽量不打就是。梁士彦觉得对于他这样的名将,1万人马都富裕,5千足够了。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北齐部队里有冯小怜,更没想到自己会被打哭。
没有什么能比女人的围观更能刺激男人的勇敢,就像学校里只要有女生在场边看男生打球,必定会激起某些男生的雄性荷尔蒙的分泌,表现欲极强且异常强悍。一个冯小怜引起了蝴蝶效应。士兵想在队长面前表现一下,队长想在将军面前表现一下,将军想在皇帝面前表现一下,皇帝想在爱妃面前表现一下,整个北齐的男人们都跟吃了兴奋剂一样,高纬领着大军一到平阳,立马开始全面攻城。
北齐一开始就不分主攻、助攻,四面对平阳疯狂的进攻,而且一开战就昼夜攻城,完全不给守城部队任何喘息的机会。北齐又占着绝对的人数优势,平阳城在如此猛烈的进攻下,攻城初期就险象环生。
北齐军队进攻猛烈到什么程度?用大刀生砍,都快把城楼和城墙夷平了,剩下的城墙矮的都能看见对方的头皮屑了。隔着城墙,双方跳起来,刀枪开轮。一开战,梁士彦就被打懵了。打了这么多年仗,梁士彦也没见过这么混不吝、不管不顾的打法,打的他一上来就把机动部队、预备队全派了出去,就这样还是捉襟见肘的,还得发动老百姓帮忙修城墙,这才暂时顶住了高纬大军的攻击。
快守不住了,叫救援吧。

楼主 salorking  发布于 2018-03-31 12:58:00 +0800 CST  
高纬的逻辑


北齐这些年就没进步过,全靠着高欢攒下来的底子,连战法都用的高欢的,高欢要能看见一定会说:不是我高欢多伟大,实在是这帮不肖子孙的衬托。
高欢打仗不死拼,心眼多,战法也多,最常用的就是先忽悠,忽悠不成就试探进攻,声东击西,攻不下来,就堆土山、挖地道,这个我们后来会仔细讲。总之一句话,高欢战法不好听,但好用,高纬把他爷爷的战法拿来一套,非常实用,平阳城城墙塌了。
城墙塌了,梁士彦也绝望了,没了城墙,他就剩这点人,人家用裤腰带打,他都顶不住。就梁士彦把刀架在脖子上,准备杀生成仁的时候。
北齐退兵了!
梁士彦扒开围观的士兵,从城墙的缺口看着撤退的北齐士兵心想:
这帮神经病这是干什么?玩呢!
梁士彦的困惑也是北齐士兵的困惑,北齐士兵听到撤退命令,第一反应是:这钲敲错了吧。撤退回来的北齐士兵提着刀要去剁了传令兵的时候,将军努努嘴,指向皇帝,意思很明白:
这脑子进水的命令,皇帝下的。
这也不是冤枉高纬。北齐士兵抬腿往城里迈的时候,确实是高纬下令鸣金收兵的。北齐士兵实在想不通,费了这么大劲,死了这么多人,挖地道挖的快成土拨鼠了,城墙终于塌了,不让我们往里冲的,我们是来打仗攻城的,又不是来拆迁的!得,既然是皇帝的命令,赶紧问问这位爷:为什么不让打了?
高纬理直气壮回答:冯小怜不在,还打什么打!
高纬的逻辑很简单:我带冯小怜领十万大军就是为了让她看看我英勇威武的时刻,自己指挥有方、神武大军攻破城池,这么重要的时刻,冯小怜怎么能缺席呢?观众都没了,还演什么! 暂停进攻,去找冯小怜!
听完高纬给的说法,北齐士兵在心里怎么想,我不知道,不过问候高纬他八辈祖宗,也在情理之中。
于是,太监、宫女四处去找。
那冯大皇妃上哪儿了?
哪也没去,屋里化妆呢。
别说北齐士兵,连我都服了。我本来一腔激情,热血沸腾的要写几十万人的大决战,可是写来写出,净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哪说理去?
化妆这道神圣的工艺,我一窍不通。只知道,女人化妆让等五分钟的话,你可以去打场篮球,然后冲个澡,再到楼下抽半盒烟,她差不多就下来了。男人认为化妆就是瞎耽误功夫,女人觉得化妆比吃饭重要,肯等才是真爱。有懂历史的女人据此来奚落自己的男人:你吃饭(看电影)等会儿怎么了?人家高纬打仗都能等,你这才哪到哪啊。

楼主 salorking  发布于 2018-03-31 12:59:00 +0800 CST  
论一句话的重要性


高纬停止进攻,是不是对冯小怜真爱的体现,梁士颜不知道,他也没空想,他正在忙着用木头补城墙。冯小怜画完妆,梁士彦也给城墙补好了妆。
梁士彦知道这些木头挡不了多久,宇文邕再不来,他真的只能抹脖子了。也许老天也觉得梁士彦不容易,被打的太惨,这么死了可惜,在梁士彦举刀之前,援军到了。
宇文邕听说平阳告急,立马集结了8万人马赶来增援,一路急行军,终于在梁士彦抹脖子之前赶到了平阳。
看见北周那熟悉的黑色大旗,梁士彦哭了,这可不是我故意损他,是他真的哭了......
太不容易了!
宇文邕赶到平阳外围的时候,高纬不在,这位小爷跟冯小怜一起郊游去了。北齐皇帝不在,反倒更让宇文邕头疼,北齐的这帮大将着实不错,攻守兼备,攻城之余还干着工程,在城南挖了一条人工河,挖通了汾水,防备北周援军骑兵突袭。宇文邕看着泛浑的河水,很着急,却没什么好办法,隔着河看着梁士彦挨揍。不过这种情况仅仅持续了一天,宇文邕的帮手来了。
郊外一日游的高纬回来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军不可一日无帅,这句话在历史作品里出镜率极高,说的很有道理,用在高纬身上就得改成‘国最好无君,军最好无帅’。
宇文邕领了8万大军,平阳城里粱士彦1万人,高纬10万人。高纬性格懦弱,10万人打1万人还行。现在两军实力相当,他不敢打。冯小怜跟着呢,他又不能主动撤回去,实在丢人,高纬不知道怎么办。
叫人,开会!
高纬结巴着问高阿那肱:打....打.....还还.....是不.....打?
高阿那肱说:不打。打也打不过,退守高粱桥吧。
大将安吐根说:打。北周军队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开会前高纬犹豫,所以找人开会商量一下。开完会,高纬更犹豫。
这时候,一个端茶倒水的太监的一句话,解决了北齐最高军事会议都没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改变历史的太监,我查了很多书籍都没能找到这个太监的名字,有点遗憾。这个太监说:“皇上,你是天子,宇文邕也是天子,他长途奔袭来战,您守着人工河避战不出,不显得您怕他吗?”
这句话刺激到了高纬心底的伤痛。就像瘸子怕人说他腿脚不利索,瞎子忌讳人说眼睛有毛病。高纬忌讳人说口齿,更忌讳人说他窝囊!
冯小怜也在,我能怕宇文邕?
高纬酒壮怂人胆,开始逞强,下令填平了人工河,要真刀真枪的跟北周决战。
宇文邕看着正在填护城河的北齐士兵,有点懵:放着优势不用,这是什么兵法? 宇文邕终究不是高纬,绝不放过任何稍纵即逝的战机,下令全军出击。
周、齐决战。

楼主 salorking  发布于 2018-03-31 13:03:00 +0800 CST  
决战


近20万人的大决战,冯小怜也跑出来观战。
我很纳闷: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异常残酷,经常是血肉横飞,缺胳膊少腿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一个貌美如花的女人怎么能看得下去吗?放在现代,这位北齐宠妃肯定爱看《电锯惊魂》。
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这种战争最残酷,对士兵也最残忍。不讲谋略,没有战法,输赢就在于谁能坚持到最后一刻,谁能坚持到最后一人。由于实力相当,两军厮杀很快进入白热化,犬牙交错在一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打仗是讲阵法,一队对一队,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厮杀,拼的是部队的士气、士兵的勇猛和信念。北齐打平阳士气受挫,宇文邕志在必得,北周军局部略占上风,把齐军打的连连后退,但是这属于正常情况,齐军调动预备队,补上,打回去就是了。这种仗拼的就是个耐力,打的是个韧性,这个道理,战场上都是内行,大家都懂。
不对,整个战场上有一个不懂的外行。最要命的是,这个外行在高纬身边---冯小怜。
冯小怜一看,北齐后退了,大叫:完了,完了,我们败了!
高纬是逞强才敢打的这一仗,冯小怜一叫,高纬慌了神,二话没说拉着冯小怜就往回跑。
皇帝一跑,将军跟着跑。将军都跑了,还打个茄子?士兵也跟着跑,所有人一窝蜂的往晋阳方向跑。好好的一场大战,变成了一场田径比赛:高纬、冯小怜处于领先的位置,紧随其后的是北齐的将军们,后面是北齐士兵,北齐士兵后面是北周大军。
北齐军队一口气跑出十几里,终于在高粱桥稳住溃败,重新集结,清点下来,齐军建制完整,实力损失不大。北齐一场溃败都能损失不大,得感谢高纬。
这孙子跑的太快了!
领头的人跑得快,跟着的也不慢,北齐这帮大兵跑的也很快,周军愣是没撵上,北齐也就没受多大损失。
高纬别的都不行,跑路是真有天赋,跑到高粱桥的时候,停都没停,北齐将军拽都拽不住,又跑过了高粱桥很远,才追上高纬。北齐将军们力劝高纬回去,跟北周接茬打。
高纬根本听不进去:我本来没想打,你们非得打,要打你们打,我不打。
于是,高纬带着冯小怜继续往北跑,大将们继续在后面追,大兵们啥事不知道,集结到高粱桥又不打仗了,接着往北跑,一场大战硬生生弄成了越野拉练。碰上这么个玩意,再好的大臣、将军都没用。这次北齐军队没跑了,让北周给追上了。北齐惨败,死伤一万多人,武器物资丢了一路,只有安德王高延宗一部完整后撤。
高延宗是兰陵王高长恭的弟弟,也是高纬的堂哥,人品不咋地,还是个大胖子。连高延宗这样的都劝高纬别跑了:您在大营待着就行,我带兵就能击溃周军,这么跑下去,不用周军打,我们能被你累死。
高纬不听,继续跑。
位置不同,心态不同,狼抓兔子经常落空。兔子对狼是一顿饭,追不上就算了,兔子不敢放弃,输了就丢命。北齐就是兔子,北周就是狼,高纬玩命往北跑,不光北齐受不了,北周也受不了。
看着高纬一骑绝尘的背影,北周高层内部闹出了两个声音,追还是不追。这一场恶仗下来,又跟着跑了许多个五公里拉练,累得跟孙子似的。北周的最高军事会议上,大家一致主张:见好就收,撤军回朝。
只有一个人反对。
大家都要撤,一个人反对有用吗?
有用,因为这个人是宇文邕。
宇文邕认为这是彻底击败北齐的机会,他绝不放过。宇文邕撂下狠话:你们不去,朕就自己去。
大家一听皇帝决心这么大,就不再说什么了,勒勒裤腰带,继续追齐军。

楼主 salorking  发布于 2018-03-31 19:25:00 +0800 CST  
人心尽失


高纬打仗不行,跑路倒是好手,能甩宇文邕几条街。高纬跑到了晋阳的时候,宇文邕才刚到了汾水关,高纬不当皇帝,可以考虑参加马拉松。到了晋阳,高纬也跑累了,但是依然惊魂未定。
接下来往哪跑,高纬又拿不定主意了。
叫人,开会!
开会这种形式,能解决问题,但并不能解决所有人的所有问题。参会的人,可以发言,但不能决策。属下民主讨论,领导英明决策。所以,开会宗旨是‘讨论可以民主,决策必须集中’。太没主见的人听听这个,有道理,听听那个,也不错,开完会比开会前更犹豫,还不如不开;太有主见的人,开会就是通知一下,别人说啥,他都认为坚持自己才是对的。
所以,太没主见和太有主见的人都不适合开会这种形式,宇文邕属于太有主见,高纬属于太没主见。
北齐这次最高军事会议开的异常诡异,北齐所有与会大臣意见出奇的一致,没主见的高纬却突然很有主见,但是没对上路子。
大臣们气喘吁吁地说,鞋跑丢了,脚也跑秃噜皮了,绝对不能再跑了。很有建设性的总结了两条具体实施意见:一、下诏减赋,安定民心;二、收拢部队,凭城据守。
高纬这次很有主见的决定:不采纳。
北齐这帮大臣叫‘没领会领导意图’,高纬叫人开会要讨论的不是怎么打的问题,而是往哪跑的问题,驴头不对马嘴。
高纬的最终决定是:主战派皇族高延宗、高孝珩留下守晋阳。要打你们打,他自己去北朔州。北朔州靠近突厥,如果晋阳失守,就跑去突厥,政治避难。
高纬智商都跑丢了,大臣哭着劝谏也不听,就得去北朔州。北齐大臣失望之极,人心尽失。在北周大军压境的压力下,不断有人投降北周,北周宣传部门也打出了‘既往不咎、高官厚禄’的招降金字号招牌。没条件,不投降。这么优厚的条件,谁不投降,北齐官军潮水般涌向北周,就连高纬的亲信穆提婆也投了北周,陆令萱听说儿子叛齐后自杀了。
北齐在高纬选择继续北逃的那一刻,大势已去。
高纬在那一刻把自己变成了光杆司令,往北朔州跑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王公大臣,而且越跑人越少,到北朔州的时候,高纬身边就剩几十个人了。
北齐灭亡,只剩时间的问题了。

楼主 salorking  发布于 2018-03-31 19:27:00 +0800 CST  
最后的血性


高纬前脚刚走,以唐邕为首的大臣们带头请愿,让安德王高延宗在此存亡之秋,站出来匡扶齐室。576年12月14日,胖子高延宗临危受命,在战前称帝,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德昌。高纬北逃路上听到高延宗称帝的消息,咬着牙说:“我就算把并州给北周,也不能给高延宗。
高延宗称帝第二天,宇文邕带着全部人马杀到晋阳,北周军队的军服和旗帜都是黑的,当时的景象应该像李贺诗里写的“黑云压城城欲摧”。
之前的战争,因为对方主帅高纬是个饭桶,宇文邕打的很顺利,一路撵着北齐跑。晋阳是北周面临的第一个重镇,但一路顺风顺水的宇文邕并没有意识到,这场仗不好打。
高延宗确实不含糊,收集四万兵力出城迎战。高延宗人少打不过宇文邕的北周主力,终因寡不敌众撤往城内,周军乘胜追击,这剧情跟之前北周打北齐一样,北周军队习惯了这样的剧本,但是导演换了,高延宗导演不喜欢老套的剧情,给了点转折。
傍晚,宇文邕带了先头部队的1000多骑兵撵着溃退的齐军,一头冲进晋阳城东门。连战连胜,宇文邕也认为齐军不堪一击。
轻敌,在战场上是最要命的。
啥也不顾的宇文邕冲进东门之后,发现坏了,上当了!这是个圈套,高延宗是佯败,诱他深入!
跟之前溃败的北齐部队相比,晋阳城里是另一番景象。晋阳城里全民皆兵,上到八十岁的老太太,下到几岁的孩子,能动弹的全参战了。有刀拿刀,没刀的拿棍子、拿板砖,板砖也没有的,就扔瓦片、石子,反正是全民参战。胖子高延宗也算是高家为数不多继承了高欢血性的人,也不退了,掉头杀了宇文邕一个回马枪,接着挥舞着长矛来回督战,俨然一头矫捷的飞猪,所向披靡。
高延宗来这一手,一下子就把宇文邕给打懵了。没等宇文邕缓过来神,北齐伏兵又突然从两侧杀出,宇文邕这1000精锐也被四面夹击打的大乱,玩命的往回撤。都往回撤的时候,就觉得城门窄,那时候不管你是将军还是皇帝,谁撤出去,谁能活命,在死亡威胁面前,多金贵的命都是一样的。
好不容易逮着宇文邕这条大鱼了,决不能让他再跑了,干掉宇文邕,战争就结束了。高延宗下令关城门,决不能放跑宇文邕,一口吃掉宇文邕和他这1000多近卫骑兵。
下属回答:东门关不上。
北周这帮大兵跑起来,一点不比北齐的大兵差,而且不管不顾的。这一千来骑兵战死的还不如踩死的多,都堆在东门,城门都关不上。这帮大兵竟然戏剧性的用这种方式救了他们的皇帝。宇文邕身边的人死的死,散的散,彻底被打成光杆司令了,要不是大将王谊在门外拼了命的往里冲,接应,宇文邕就交代在晋阳东门了。
凌晨时分,宇文邕一个人逃出了晋阳,1000精锐骑兵全军覆没......
晋阳一战,北齐全歼进城敌军。周齐开战以来,北齐军打的最像样的一战,高延宗认为宇文邕被乱军砍死了。干掉了宇文邕,意味着这场战争就结束了。连日的压抑碰上这重大的胜利,北齐上下肆意狂欢,晋阳城里过年都没这么热闹过,当天晚上,酒馆里、桌上、地上,街上,到处都是醉汉。
这一战虽然没真的杀了宇文邕,确实把宇文邕吓的够呛,在鬼门关转悠了一圈的宇文邕决定不打了,要回长安。宇文宪、宇文忻极力劝阻,宇文邕这才回心转意。其实吧,人都有缺点、弱点,但是名君和昏君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该听劝的时候,得听。书面用语叫‘纳谏’,说的好听一点叫‘从善如流’。宇文邕害怕了,大将们一劝就听,继续打;高纬害怕了,大臣们一劝,高纬说“你行,你上”,接着跑。
黑夜给惊魂未定的宇文邕压了惊。
第二天早上,重整旗鼓的宇文邕没有再给高延宗机会,重兵攻城,攻克东门,晋阳失陷,高延宗力战被擒。
虽然这个叫高延宗的胖子仅仅当了三天皇帝就被俘,看起来很搞笑,但是我有点欣赏这个胖子。尽管这个胖子人品不咋地,有爱看人吃屎的变态癖好,但是在国家危亡时刻,敢于承担起高家的责任,背负起历史的骂名,需要多大的勇气!可惜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他一个人,守着一座城,改变不了什么,结果也许他早也预料到了。
或许他只是想用实际行动,铿锵有力地向世人宣告:北齐是高家的,还有人管!
说的再沉雄悲壮,高延宗终归是个失败者。其实人都是挑剔的,大家都喜欢英雄,没人喜欢失败者,我也一样,可是我对高延宗却有着较为复杂的情绪。
我厌恶他,因为他的性情;我尊敬他,因为他的无畏。
公道一点吧,虽然高延宗失败了,我依然要向高延宗致敬,每一个不推卸责任的人都值得被尊敬。

楼主 salorking  发布于 2018-03-31 19:35:00 +0800 CST  
第一次写,不知道写的怎么样,如果有愿意回复的,可以给点反馈意见,先谢谢了。

楼主 salorking  发布于 2018-03-31 19:43:00 +0800 CST  
没钱


到了北朔州,高纬成了光杆司令,没办法,身边没人,北朔州待不下去,高纬转头回了齐都邺城。
晋阳失守的消息传到邺城,高纬正跟大臣开会呢。这次的会议是高纬开的最成功的一次,上下意见达成一致:大赦天下,重金招募天下英才,抗击北周!
会开的很好,接下来就看执行情况了。
高纬是真没个正行,说要重金募士,士来了,高纬不愿掏钱了。江山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白花花的银子掏着真心疼。总有这样的人,包括现在相当一部分公司老板,给自己花钱,便宜的不要,什么贵买什么,员工迟到十分钟就扣一天的工资,加班费一分没有,这种人叫只爱自己,高纬就属于只爱自己。对了,他还爱冯小怜。
广宁王高孝珩建议:趁北周后方空虚,分兵进攻土门关和潼关,做出要打并州和长安的架势,抑制周军进攻势头,迂回到周军侧后,然后前后夹击周军。皇上把宫女和珍宝拿出来,赏给将士,鼓舞士气。君臣协力,定能退敌。
就当时的情况分析,高孝珩的建议确实不错。对于这么好的主意,高纬只同意一半。
前半部分说打仗,高纬听不懂,但是同意;
后半部分说要他给钱,给女人,他听懂了,但是不同意。
高纬只爱自己,钱他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扔都行,别人想要,那是不可能的!
不管你要干什么,我就是没钱!
皇帝不愿出钱,大臣又急着招募军队。无奈之下,在皇帝跟大臣的互相妥协下,北齐想出了一个千古绝伦的‘妙招’---卖官!
用卖官的钱招兵,或者来当兵直接给官,北齐中层官员多的数不过来。此时的邺城大街会出现这样的画面:
甲拿着委任状跟乙说:大哥,我不识字,你帮我看看写的什么?
乙看了看说:兄弟,不错啊,恭喜你,你是个开府了,师团级干部。
甲一听这么大的官,挺高兴,又问:那上面写没写,我上哪儿领将军印、统兵啊?
乙说:不用问了,你跟我走吧,我是个大将军,你是我的第一个手下......
这个时期的北齐,你要是弄了个都督这样的营连级干部,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楼主 salorking  发布于 2018-04-01 14:16:00 +0800 CST  
齐亡


历史上任何一次反败为胜,以少胜多的战例,都是主将极具感染力的演讲起了很大的作用,把军队的士气提高到极致,上下一心,以向死而生的勇气,创造奇迹,置之死地而后生。此时的北齐想力挽狂澜,也需要这么一次提高士气的演讲。
大将斛律孝卿建议高纬,给北齐上下将士来一次有感染力的演讲,重振北齐军心。高纬是个结巴,这点斛律孝卿很清楚,指望高纬演讲得太好,不大现实,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斛律孝卿知道这位老兄不靠谱,还专门叮嘱高纬,尽量说的慷慨激昂一点,煽情一点,口吃不要紧,话不够,戏来凑,再流点泪,效果会更好,演讲稿都替高纬写好了。
不知道高纬哪根神经搭错了,还是自己的口条配不了斛律孝卿的稿子,反正是一上台就忘词,啥也没说,就在台上哈哈大笑,止不住的大笑,笑声会传染,旁边的宦官也都跟笑。底下的士兵没笑,觉得这就是一帮没心没肺的玩意儿。
北齐最后的机会让高纬这么笑没了,汉武帝的李夫人一笑倾国,高纬一笑亡guo。
过年的时候,北周进围邺城。此时的邺城,没心思过年,天天想着往外跑。就像《围城》写的,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却拼命想出来。
北齐军队完全被吓破了胆,高纬派尉世辩带一千骑兵去侦查敌情。尉世辩带着1000多骑兵,跑到城外土山上往西望了望,看到一群乌鸦腾空而起,以为是北周军队的黑色旗帜,吓的立马往回跑,一口气跑出去几十里,头都不敢回。
指望这帮酒囊饭袋,守邺城是不可能了,接下来怎么办,高纬又没主意了。
叫人,开会!
这次各家说法不一,搞得高纬头很大。高纬想当皇帝是为了好玩,现在这皇帝当的一点意思都没有。大臣们没个统一的意见,高纬只好再次发挥他的特长:跑。
大臣们综合了皇帝的意见,定下了如下方针:南撤。撤到黄河以南,守黄河。黄河再守不住,往南去陈朝政治避难。
撤退还是逃跑,这些拽词的事自然有大臣考虑,高纬在这种情况下只考虑一个问题---不当亡guo之君。
为了不当亡guo之君,高纬决定传位给太子,这样亡guo之君就是自己的儿子,跟自己没关系,高纬仅有的一点的聪明劲都用在这上面了。
577年正月初一,8岁的北齐太子高恒即位,高纬给取了个特别不要脸的年号---承光。其实这就属于脱了裤子放屁的做法,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自己做的孽终究是要自己来还,历史还是把这笔账记在了‘太上皇’高纬头上。
高纬出逃,邺城人心惶惶,守军吓破了胆,这仗基本不用打。齐国首都邺城竟然比平阳城都好打,一个国都,只坚持了一天,邺城就被攻破。高纬连黄河边都没跑到,就因为高阿那肱的投降被抓了回去,北齐灭亡。
公元577年2月 4日,高纬被押回到邺城,宇文邕以礼相待,亲自迎接,高纬一句话差点让宇文邕从台阶上滚下去。
高纬见宇文邕就提了一个要求:把冯小怜还给他。
北齐就这么亡了,真没劲,我也知道不精彩。就这么个一边倒的局势,起初还整的我热血沸腾的,说实话,写周、齐决战,都不如写东、西魏的邙山大战过瘾。好吧,亡了就亡了,咱提一下主角杨坚。
整个北周灭齐的直接战役中,杨坚几乎没露脸,打的仗只能是中规中矩,跟着大家伙撵北齐士兵。杨坚立功主要在清剿北齐残余势力。杨坚跟着宇文宪先后清剿了信都的任成王高湝、广宁王高孝珩,又把范阳王高绍义撵到了突厥。
后来,高绍义在突厥的支持下,在东北一带建立起了北齐流亡政府,一直跟北周和后来的隋朝对着干,这是后话。

楼主 salorking  发布于 2018-04-01 14:24:00 +0800 CST  
落幕

亡guo之君几乎都没有好下场,死亡率极高,跟谁都没关系,这是政治需要,高纬也一样。
没过多久,北周有人告发高纬、穆提婆、高延宗谋反。
高纬、穆提婆极力辩解,就差把祖宗十八代都叫来出来赌咒发誓,绝对没有谋反。高延宗自始至终一句话没说,高延宗看到谋反名单就明白了,这是政治,不管他是不是申辩,就是拿出十样甚至是百样证据,都没用,他们都必须死。
这是诬告,大家都知道,杀人找个理由罢了。
外乱不止,留着高纬这样的北齐旗帜,只会让北齐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打着匡扶北齐旗号起来造反的。这也是明朝朱棣造反成功之后,还对朱允炆一直念念不忘,终其一生都要“生要见人、死要见尸”的原因。宇文邕这么出色的皇帝,自然不会给北齐留下任何机会。
史书记载:高延宗听完诬陷,‘独攘袂泣而不言,以椒塞口而死’。意思就是死命往嘴里塞胡椒而死,高延宗这种死法也是闻所未闻的。我个人对高延宗的死亡原因判断应该是:物体进入人体主要呼吸通道或呼吸器官而被物理性窒息或化学物质进入肺部导致肺部功能丧失,从而导致人体的缺氧或中毒而死。
说的简单点就是---呛死的。
伴随着高延宗离奇的死亡,宇文邕族灭北齐高氏,以这样残忍的方式彻底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争霸的局面。至此,北齐的大幕缓缓拉上,继续尘封在史书的时光里,等待着下一次被打开。

楼主 salorking  发布于 2018-04-01 14:30:00 +0800 CST  
下一章比较无趣,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跟感慨,于历史发展无碍,不喜欢的可以直接跳过。

楼主 salorking  发布于 2018-04-01 14:33:00 +0800 CST  
悲苦的女人们


文学家对美女很青睐,写美貌让世人趋之若鹜;
史学家则一直对美女有偏见,习惯性把亡guo的责任推向女人;
一个文笔极佳的史学家通常先把女人写得美若天仙,然后再写她们祸国殃民。
我一向很鄙视史学家这种观点,没有冯小怜,高纬就会是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
男人把江山搞丢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让女人去背黑锅,太不要脸。
说难听点,这就是**逻辑!
朝代更迭时,对国破家亡的女人们记载很少,寥寥几笔也尽是屈辱、痛苦,噩梦般的经历。
西晋惠帝女儿临清公主,在西晋灭亡时,公主之尊,卖身为奴,受尽凌辱;
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的嫔妃公主有几百人,宫女民女三千多人,从河南开封一路押往黑龙江,路上不断有人自杀,一个月就死了一半。当自杀成了普遍的选择,死都成了一种解脱,我实在难以想象,她们经历了怎样的屈辱;
李自成攻入北京时,崇祯以宋朝为鉴,在煤山上吊前,逼皇后、贵妃自尽,杀了幼女昭仁公主,砍掉了长平公主的一只胳膊。
这些记载都从侧面印证一个事实:亡 guo 女人的悲惨是生不如死。
高纬的后妃们后来虽然生活清苦,潦倒到靠卖蜡烛为生,相比之下,竟然是幸福的。
其实看了这么多史书,在南北朝、隋朝时期甚至整个封建历史的女人,不管是出身贵族还是贫民家庭,都是一样的可悲:
她们从未幸福过。
上层的贵族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家的女子更是苦不堪言。据说,甬剧有出著名曲目叫《典妻》,光是名字就够让人心酸的,女子一旦结婚,就成为丈夫的私人物品,就像一头牛,一张桌子,一把锄头。租妻、质妻、典妻、卖妻这些看着都觉得道德沦丧的字眼,竟然以一种风俗流传着。女人像一件商品被买来买去,尝尽了人间的悲苦。
封建时代的女人是时代的牺牲品,没有任何人权可言,中国有多长时间的封建历史,就有多长时间的女人悲剧史。当国家被征服时,女人就会像一件物品一样被奖励给胜利者,战乱逃亡时,又像一样毫无用处的东西被人随意的丢弃,任其饿死,感受世间的苍凉。高纬死后,冯小怜被武帝赏给了北周宗室宇文达,后来宇文达被杀,冯小怜又被赏给了李询,冯小怜最后被婆婆虐待而死。
好不容易捱到和平时期,女人还要承担联姻、生儿育女、男耕女织,三从四德等等各式各样的不平,正是这样对女人人性压制的历史,才造就了女人的弱势。
中国女人的忍耐力比男人要强,我想,原因也大抵如此。
不管是还债,还是补偿,现在我们都应该对女人有更多的宽容。都说‘前人先辈们’死伤千万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太平安宁的生活,我们对为了现在的幸福做出过牺牲的人应该持有足够的敬意,我想这些“前人先辈们”不光指战场上牺牲的男人,还应该包括那些没有留下名字,却也为时代牺牲的女人们。
化用一句司马光的话:若论古今悲苦事,请君只看女儿身。
补偿也好,真爱也罢,对身边的女人好点,总没错。

楼主 salorking  发布于 2018-04-01 14:36:00 +0800 CST  
定州门事件


生活有两种悲剧:一是,得不到,我们想要的;二是,得到了,我们不想要的。比较起来,似乎第二种更让人郁闷一些。
577年2月,因平叛有功,随国公杨坚升任定州总管。
定州不只是现在的河北定州,包括中山、常山、博陵、北平、巨鹿5个郡,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河北北部、北京等一大片地区,治所在定州。按照宇文邕的蓝图规划,灭掉北齐之后,北周就要对北方的突厥动手。要是征伐突厥,定州就是个极其重要的军事基地。所以,从这方面看,宇文邕对杨坚的安排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呢,杨坚去上任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件让他十分郁闷的事---定州门事件。
为了避免有些人失望,我先说一下,这个“定州门”事件不涉及艳照。
自东、西魏开始,不管西魏还是突厥来打定州,都是自西面来,所以,定州不管打仗、战备、还是搞军事演习,都要关上西城门。要经常关上西门防御,久而久之,西门就一直关着,不开了。
打仗的时候不开,可以理解,不打仗的时候也不开,这样就很不方便。比如,定州人要往西去山西,走到西门,西门不开,只能绕道走南门或者北门,(走东门的是傻蛋,不予讨论),出了城再绕道往西走,这样给定州人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
所以,有人上书当时的北齐文宣帝高洋:把西门开开,方便出行。
高洋不同意,还一时兴起,随口说一句:将来会有圣人来打开它。
这圣人的说法,要是一般人说,也就算了,可偏偏是高洋说。
高洋是历史上著名的重瞳人,就是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这种奇异的眼睛历史上极为罕见,像发明汉字的仓颉,‘尧舜禹’的舜,西楚霸王项羽,都是重瞳,所以,在古代重瞳往往被看做是圣人的标志。虽然现在咱们看高洋那‘早期白内障’的眼睛,跟圣人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在北齐,高洋就是圣人。
既然‘圣人’高洋这么说,定州城的老百姓为了方便,就等着、盼着圣人来。
杨坚在肆州打完高绍义,就从肆州往东去上任。杨坚没听说过定州的故事,不知道定州西门不开,按照习惯从西面来,肯定走西门入城。
守城官见新任长官站在西门外,总不能在城头上喊一嗓子:“你去走南门吧,西门不开。”守城官要敢这样,杨坚不撸了他才怪。这些当官的不傻,为欢迎新任长官,挣个印象分,就把西门给打开了。
这样,杨坚就大摇大摆的走西门进了城时,定州人看着他一脸惊讶,杨坚一脸疑惑:都看我干嘛,脸上又长粉刺了?
有些人想拍新来的总管大人的马屁,就奉承说高洋预言的圣人就是杨坚。杨坚听完他们说西城门的故事,知道这是底下的人拍马屁,也没多想。这本来也不是什么坏事,圣人这称呼,先不管是不是,起码听着舒服。可是,‘杨坚是圣人’的说法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了宇文邕耳朵里。
宇文邕觉得这不是好事,那对杨坚就真不是好事了。
于是,定州总管杨坚被调任亳州总管。亳州在现在的安徽亳州,亳州经济相对落后,在北周,属于要啥没啥,又不打仗,军事地位也一般。所以,看着是平调,其实就是降职。
杨坚很是郁闷,人家喝凉水塞牙,他走个路都能被贬官,真是背到家了。杨坚虽然郁闷,但也没说什么,收拾收拾上任去了。
出发那天,庞晃来送行。
庞晃傍上杨坚之后,杨坚升官,庞晃也算跟着迈了两个台阶,杨坚是定州总管,庞晃是常山太守,是杨坚的下属,俩人来往比较频繁。定州门事件,庞晃也替杨坚很不值。庞晃胆子就是大,送行宴上就劝杨坚起兵,信心十足的说:燕代精兵之处,今若动众,天下不足图也“
此时的杨坚年近不惑,已经不是当年宿醉的毛头小子了,这些年岁月的磨练沉淀,相当能沉得住气。他微笑着,看着这个‘庞大胆’说:还不到时候(时未可也)。
杨坚让庞晃继续练级,等着他的召唤。

楼主 salorking  发布于 2018-04-01 19:55:00 +0800 CST  
出师未捷身先死


突厥收了北齐高绍义这个小弟,就要替小弟出头,578年4月出兵入侵幽州,烧杀抢掠。
其实突厥经常入侵。
北齐、北周整天抢地盘、干仗,为了稳住突厥,北周、北齐都承认突厥是大哥,每年给大哥上贡,送礼。跟突厥拉关系送礼,倒也不是为了让突厥帮自己打架,只是让突厥别管,北周、北齐内部矛盾,内部解决。
所以,北周一直以来对于突厥时不时的骚扰边境抢劫,基本都是保持克制,外交部嚷嚷几嗓子,完事。
这次,突厥没有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是要吃大亏的。
北周灭了北齐,统一北方,又搞了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一下子北周的实力大的惊人。宇文邕信心爆棚,继续扩张军备,打突厥、平江南,一统天下,宇文邕一一提上了日程。宇文邕也不是自大,他确实有这个能力,也具备了这个实力,只是没料到上天是个小心眼,总爱妒忌个英才啥的。
突厥这时候再来骚扰,活该把你牙打掉!
宇文邕正打算收拾突厥,出出这些年的恶气。突厥先惹了北周,宇文邕这次一点不客气。
578年5月,北周五路大军北伐突厥,突厥多少年都没见过这阵势了,一看宇文邕玩真的,迅速全线进入防御状态。
只可惜天妒英才,刚出发几天,周武帝宇文邕病逝于途中,享年36岁。
真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都说“宁为太平犬,不作乱离人”,作为南北朝时期的人民是不幸的,但是作为宇文邕时期的百姓却又是幸福的,这样的矛盾更加彰显了宇文邕作为皇帝的出类拔萃。
每次读《周书》的时候,我都会在《武帝纪》停留很久,为周武帝英年早逝感到无限惋惜。唐代名臣虞世南提到宇文邕时,评价极高:“周武虽勾践、穰苴,亦无以过也。”。
我也给出自己的评价:周武帝宇文邕,南北朝时期最称职的皇帝,没有之一。

楼主 salorking  发布于 2018-04-02 09:34:00 +0800 CST  
白眼狼


‘龙生九子’说的是亲兄弟也会不一样,主要强调不同。但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龙生九个儿子,个个不是龙。按这个字面解释,‘龙生九子’这个成语很合适宇文邕。
雄才伟略的周武帝宇文邕真是各个方面都好,唯一的缺点就是他儿子。
宇文邕去世第二天,千年奇葩皇帝宇文赟即位。
宇文赟即位后第一件事,立马给自己的玩伴郑译升了官,由吏部下大夫越级提拔为开府仪同大将军,内史中大夫,代他处理朝政。
郑译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配角,所以我们先说两句。
郑译,字正义(臭不要脸),家族背景深厚,出身北方七大家族的荥阳郑氏。郑译学习还行,音乐方面很突出,还会骑射,勉强算是全才吧。郑译从小就过继给了宇文泰的妹妹平阳公主,也因为这层关系,郑译经常跟宇文泰的儿子们一起玩,跟宇文泰的几个儿子关系都不错,算是一起光屁股长大的发小。太学的时候,郑译跟杨坚是同班同学。
郑译最大的特长就是:很会陪着太子宇文赟玩。郑译跟一个叫刘昉的,是太子的‘左右护法’,专门变着法子陪太子玩,让太子高兴。太子变成了皇帝,自然不会亏待自己人,越级提拔了郑译。
亲爹死了,宇文赟没有丝毫的悲伤,不哭丧,不守灵。
历史上,即位不哭丧的有。汉废帝刘贺继承帝位,不哭不拜;宋英宗赵曙登基也是不哭丧,也不守灵,谁劝也不去。看起来宇文赟也不算太过分,可有一点我要提醒一下,刘贺和赵曙接帝位的都不是亲爹,都是叔叔无子,才传位的。
宇文赟这可是不折不扣的亲爹啊!
宇文赟不光不哭丧,当天晚上指着他爹的棺材大骂:“老东西,你死晚了!”。不知道这孙子哪来的这么大恨?当天晚上,去他爹的后宫里,把喜欢的后妈给睡了,这孙子干的这些都不叫人事。
历史上有的称呼宇文赟为周宣帝,有的称呼天元皇帝,我觉得对于这类不孝的人,另外一个称呼或许更贴切---‘白眼狼’。
我们要搞清楚宇文赟为什么会这样,就得先搞清楚,人为什么会不孝?
其实这个原因很复杂,像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童年阴影、心理疾病、自身情况等等,都会引起不孝。
那宇文赟不孝的原因是什么呢?
打的!
宇文赟是宇文邕的长子,13岁被立为太子。像所有的父母一样,宇文邕对太子也是寄予厚望,给他取的名字“赟”,就能看出宇文邕希望自己的儿子是个文武全才。可是名字只能是一种希望,就像取个‘孙串出’的名字,却并不代表,长大了就能比孙中山厉害两倍。
事实上,宇文赟的‘文武’,指的是文也不行、武也不行。
宇文邕多英武的一个人,从小对太子严格要求,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宇文赟是个文不行,武白搭的饭桶级人物,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的主儿。他爸爸宇文邕又是个恨铁不成钢的父亲。
这样性格的两父子碰撞在一起,宇文赟的日子不太好过。
从小开始,宇文赟一犯错,宇文邕就狠揍,用棍子打、鞭子抽,为了让宇文赟长记性,宇文邕下手挺重,经常打的宇文赟鬼哭狼嚎,满身伤疤,知道的这是亲爹教育儿子,不知道的,还以为后爹虐待孩子呢。
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宇文赟能力上没什么进步,演戏水平倒是一天天见长。宇文赟为了少挨揍,不会做,但是会演,就开始了,面上一套,背后一套,‘跟老爹斗,其乐无穷’的演员生活。
就这样,怨恨在宇文赟的心底深处疯长,一直到老爹死的那天彻底爆发。

楼主 salorking  发布于 2018-04-02 10:16:00 +0800 CST  
清算


所有末代皇帝,甭管亡 guo 是不是他的罪过,一准都有个行为:自毁长城。(参照高纬)
宇文赟跟高纬挺像一家人的,都属于王ba蛋皇帝,非说说俩人的区别的话:高纬变态,乱杀人;宇文赟不变态,也乱杀人。
宇文赟即位之后的第二件事是:清算。
算账清单上有三个人:宇文宪,王轨,宇文孝伯。
宇文赟比高纬要恋权,第一个要干掉宇文宪,就是为权。因为宇文赟觉得对他威胁最大的是五叔宇文宪。
宇文赟觉得宇文宪有三点威胁最大。
第一、功高。宇文邕在位的时候,宇文宪就是大冢宰,百官之首,宇文邕执政时期甚至宇文护时期,北周所有的胜仗,宇文宪都参与了,为北周立下汗马功劳,宇文宪在军队威望极高。
第二、有可能专权。之前出了个宇文护,专权16年,宇文宪怎么看都像具备复制宇文护的条件。
第三、辈分。宇文宪是宇文泰的儿子、宇文邕的弟弟、宇文赟的叔叔。看着无聊,但是这点却是最重要的。因为在宇文赟之前,北周的皇位都是兄终弟及,宇文泰的儿子轮着做,宇文邕排行老四,宇文宪排行老五。按照这个排下来,最应该当皇帝的是宇文宪,不是他宇文赟。
鉴于以上三个原因,宇文赟不埋他爹,也得先杀宇文宪!
白眼狼先找托孤大臣宇文孝伯,跟他许诺:你帮我杀了宇文宪,他的官职都给你。
宇文孝伯回答的很干脆:不干!
“你不愿意干,自然有人愿意干,给脸不要脸的家伙,回头收拾你。”
宇文赟跟郑译商量,派心腹于智去宇文宪家偷偷监视,想找点证据,办宇文宪个谋反大罪,可是人家宇文宪光明磊落,于智智商又不行,没找到。
没找着?
算了,先杀了再说。
宇文赟把宇文宪骗进皇宫,让于智跟侍卫们一拥而上,勒死了宇文宪。
百官之首,宇文赟就这么给杀了。杀是杀了,总的有个罪名吧,给一个交代,要不然人家老婆孩子天天堵在皇宫门口要说法,烦也能烦死。
宇文赟让宇文宪的部下诬告宇文宪谋反,但是宇文宪的部下个个都是硬汉,誓死不从!
宇文赟告诉自己出事要果断,既然不听话,也先杀了吧,先杀了,再想罪名。
宇文赟灵机一动,对了,两件事凑一块,不就是证据了:
宇文宪跟部下图谋造反,罪名成立,被英明的皇帝发现,全部处死,皆大欢喜。
当时人也不傻,给宇文宪的部下发明了个很贴切的称呼:“伴死”。
宇文赟这种人智商低,还死不承认,弄出来的闹剧,实在就是笑话,只是可惜了宇文宪这样的人才。

楼主 salorking  发布于 2018-04-02 10:49:00 +0800 CST  
一个爱告状的人


如果说杀宇文宪勉强算作权力斗争,是公事的话,那杀王轨就彻底是为了泄私愤。
小时候,我也不是个乖孩子,砸了人家的玻璃,薅了人家的庄稼苗,偷人家的西瓜,样样不落。每次闯了祸,必然有一个人跑到我家里告诉我爸妈说,这样的小孩子得教育,他之所以告状,也是为我好。在我父母表示感谢,送人离开后,我妈常常会用笤帚‘温柔地’教育我一番,偶尔我爸也会‘微笑着’参与进来。
事后,我并不会反省,教唆他儿子把鞋扔到饭锅里,有什么不对,只会恨死了那个告状导致我挨揍的人。
对于宇文赟来说,王轨就是那个告状的人。
宇文赟挨的打,除了自找的,就是因为王轨告状。
不幸的是,两样都不少......
比如,576年,宇文邕派宇文赟挂帅出征吐谷(yu)浑。古代太子出征一般情况下就是见见世面,攒一些政治、军事经验,跟着久经沙场的老将学习学习,是挂名元帅,具体当仗的事,一般由手下大将负责。宇文赟这次吐谷浑情况也类似,宇文赟挂名,具体军事行动由王轨负责。
出了京城,宇文赟忽然觉得外面的空气都是清新的,到处弥漫着自由的气息,心情轻的可以飞 。
究竟要去干什么,宇文赟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由了。终于没老爹管着了,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了,可以给心情放个假,好好轻松轻松。人一放松就容易干了一些平时不敢干的事,以宇文赟的德行来说,干一些平时不敢干的事,简单来说就是-----惹事。
郑译跟着太子一件没落下。
回到京城之后,以国家为己任的王轨一件不落全告诉了宇文邕。宇文邕勃然大怒,一件不落地全给宇文赟算成了鞭子。那鞭子抽的,就跟不要钱似的,把太子打的鬼哭狼嚎,哭爹喊娘的,差点把太子打死。郑译也被狠狠打了一顿,然后革职罢官,卷铺盖,滚蛋!
自此,宇文赟和郑译对王轨恨入骨髓。
其实,王轨并不是爱打小报告的小人,而是实实在在的北周忠臣,忠到从来没考虑过自己。《周书》对他的评价是:质朴直率、刚强正直。只要对宇文邕好,对北周有利,王轨从来都是有什么说什么,绝不含糊。
只是,碰上太子烂泥扶不上墙,就显得王规特别爱告状。

楼主 salorking  发布于 2018-04-02 10:53:00 +0800 CST  
为了国家


在目睹来了太子种种恶习之后,一次闲聊中,王轨发现小内史贺若弼也觉得太子就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不是当皇帝的料。俩人就商量,找机会一起进谏,让皇帝好好管管太子。
由王轨主说,贺若弼声援支持。
俗话说‘疏不间亲’,跟爹说儿子不是的时候,多少要讲究点方式方法。
这方面,直性子的王轨显得有点二杆子。
一上朝,王轨就跟宇文邕说:太子最近好事没干过,坏事一大堆,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您得好好管管,贺若弼也这么看,不信你问他。
王轨觉得这是俩人商量好的,这时候就需要贺若弼的支持,直接就把贺若弼拉上了。宇文邕一听王规这么说,一脸严肃地看向贺若弼。
贺若弼低着头,嘴唇都吓紫了。王轨刚才一张嘴,他就冷汗直冒。倒不是贺若弼变卦了,也不是贺若弼胆小,而是地方不对。
这是朝堂大会,全北周的高级官员全在这!你王轨不怕死,我还想活着呢!我怎么找了这么个二杆子搭档?
迎着皇帝犀利的目光,贺若弼狡猾地回答:“皇太子最近挺好的啊,没听说有什么不对的。”
王轨很尴尬,宇文邕倒也没有责怪,又说了点别的事,宣布散会。
一出会议室的门,王轨先发飚了,抓着贺若弼的衣领,大骂:“你一向有什么说什么,为什么今天出尔反尔?”
贺若弼对王轨真是无语了,碰见情商不高的,还得解释解释:“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对太子有意见,上个密折跟皇上说说就行了,像你这样拿着大喇叭到处吆喝,会被灭族的!”
听贺若弼这么说,王轨这才意识到,好像是有点不妥,沉默了很久,说:“我一心为了国家,根本没有考虑过自己。”
王轨并不是自卖自夸。
北周所有的官员里,只有王轨一个人做到了,剩下人最多就像贺若弼,没人敢像王轨这样,什么都敢说。单论这点,连宇文邕最信任的托孤大臣宇文孝伯都做不到。季羡林先生有句名言:歌颂我们的国家是爱国,批评她,更是爱国!王轨从不考虑歌颂还是批评,行为准则只有一个:只要对国家好,我的命都可以给!
王规的忠是忠到骨子里的,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虽然跟贺若弼那么说,他却很难有所改变,明里暗里的继续告太子的状。
宇文邕知道王轨是忠君爱国,以社稷为重,也知道王轨说的是实话,但是他也没办法。
既然宇文邕也知道宇文赟不成材,难堪国家重任,为什么不废了再立一个?
答案是:不行。
首先,应该立。
宇文邕跟阿史那皇后无子,也就是宇文邕没有嫡出的儿子。宇文赟是长子,国赖长君、立长不立幼是皇位继承原则。
其次,没人替。
宇文邕后宫就那么几个人,又英年早逝,宇文邕一共也没几个儿子,十岁以上的就两个:长子宇文赟和次子宇文赞。
那为什么不考虑立老二宇文赞呢?
原因很复杂,总体来说就是:老二还不如老大呢!宇文赞后来会出场,敬请期待。
综上所述,宇文邕没别的选择,只能瘸子里面挑将军,只能是宇文赟了。
宇文邕家里的情况,王轨也十分了解情况,所以王轨暗暗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协助宇文邕,监督太子,成不了一代明君,也决不能当昏君。这个目标不是谁给的任务,靠的是王规对北周的一片拳拳之心。
于是,北周出现了个奇异的三角关系:
只要太子犯错,王规就没完没了的找皇帝;
只要王规说太子犯错,宇文邕就没完没了的揍太子;
太子呢,只要挨揍,就没完没了地恨王规。
虽然宇文赟挺可恨的,但是青春期的他,多少有点可怜.....

楼主 salorking  发布于 2018-04-02 19:48:00 +0800 CST  
无奈


过犹不及,凡事都得有个度。
比如买樱桃,讲明了,可以免费品尝,好吃再买,但是你要尝到第43个,还不买,不打你的都是好人。
王轨有时候太不拿自己当外人,明主宇文邕也烦。
王轨告杨坚状的时候,都没忘捎上太子,原话是:“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
宇文邕看着一根筋的王轨,很不高兴:“这是天命,我能怎么办?”
我觉得这句话是当时宇文邕真实的心理状态,他这种情绪分为:无奈和反感两部分。
无奈是对儿子,恨铁不成钢;反感是指王轨,没有父母愿意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孩子。
王轨就像唐僧一样整天在宇文邕耳边碎碎念:这孩子没出息,你将来的事业早晚给你败光。菩萨都能让他念叨烦了,宇文邕有时候也不想搭理他。虽然王轨一次次的伤害着宇文邕,但是宇文邕还必须得受着。
因为王轨说的是事实。
谁叫自己儿子不争气呢?宇文邕能做的就是,回家对着儿子暴揍一顿。
可以说,王轨导致宇文邕简单粗暴教育的升级。
其实白眼狼一即位,王轨也知道自己不能善终了。王轨当时是徐州总管,徐州属于周陈边境地区。王轨如果想逃,投奔陈朝,陈朝肯定很欢迎,说不定还能给个大官做做,参考侯景和司马消难。
但是王轨既没有逃,也没反,为什么?
因为忠义!
宇文赟恨王轨恨的不行,登基之后,无意中看见自己脚上的伤疤,故意问郑译:这是怎么回事?
郑译说:王轨、宇文孝伯告状,你爹打的。
郑译的话勾起了宇文邕不堪回首的过往,仿佛又看见了怒气冲冲的老爹拿着皮鞭往死里抽他。往事一幕幕涌起,白眼狼越想越生气,宇文赟决定旧账新仇一起翻出来跟王轨算算,谁劝也不听。
最终,宇文赟派人处死了王轨,没有罪名。
王轨的篇幅确实有点长,不为别的,就为这种‘为国不为己’的忠诚。可以说王轨情商不高,可能还不如平常人,可是这样一根筋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乏的。王轨能做到,我们做不到的,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尽忠,往往付出的是生命。
“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写给比干的这句话,仿佛是士大夫阶层在彰显他们的政治理想:用生命作为代价尽忠,再没有什么比这更荣耀了!
比干之于商纣王,王轨之于宇文赟,皇帝的昏庸映衬着忠臣的肝胆!

王轨死了,另外一个也没能逃脱-------托孤大臣宇文孝伯。
宇文孝伯情况不一样,他是东宫官员,整天呆在宇文赟身边,按理说应该跟太子很亲近才对,他怎么也上了清算名单?
原因要从宇文孝伯的人生说起。
宇文孝伯跟宇文邕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从小被宇文泰收养,跟宇文邕一起长大,俩人不光是发小,还是铁磁儿。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可以说宇文孝伯是宇文邕最信任的人。后来,处死宇文护,宇文孝伯跟王轨都是主要功臣。
就是这样的经历,在宇文邕觉得儿子需要有人帮助、引导的时候,宇文孝伯被派往东宫任职,一来帮助、引导太子,二来保护太子。
可这些事,在宇文赟看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在宇文赟心里清楚,宇文孝伯是跟他爹最亲近的人,如果王轨是告密者的话,那宇文孝伯就是监视者,都没安好心。
关于告状这点,其实宇文孝伯真是有点冤。
宇文孝伯从未主动告过宇文赟的状,相反还没少替宇文赟说好话。坏就坏在,宇文孝伯的身份上,宇文邕要求宇文孝伯记录宇文赟的言行,每个月向他汇报一次。就凭这点,在宇文赟心里,就认定:宇文孝伯跟王规是一伙的,都是憋了一肚子坏水,要看他的笑话。
于是,王规死后不久,宇文孝伯也被赐死家中。
至此,宇文邕留的三位顾命大臣,宇文赟一个也不要。宇文赟杀掉的不光是三个顾命大臣,更是三位日月可鉴的忠臣,也是最后三个能挽救北周的人......

楼主 salorking  发布于 2018-04-02 19:49:00 +0800 CST  

楼主:salorking

字数:200387

发表时间:2018-03-27 23:4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07 23:31:08 +0800 CST

评论数:300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