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那些事儿】荣耀与恐惧——那一拨一拨的越南人

与中国交好

作为篡 权者,李公蕴即位之初,一直谨慎处理外交问题,涉外问题非常低调,一反前黎朝的扩张政策。黎氏父子时期,一直军事打击周围的少数民族和占城,李朝初期则与周围少数民族关系有所缓和。

李公蕴时期与北方大怪兽的关系也非常好。这个自然也是有原因的。李公蕴的前任黎龙铤就与北宋关系不错,李是篡权上台,上台之初国家不稳,其实非常害怕北宋以复兴黎氏为名前来讨伐——就像当初北宋以恢复丁氏为名攻打黎桓。1010年,李公蕴即位伊始的几件大事之一就是派遣使者向北宋请求册封,当时中国皇帝已经是宋真宗(宋太宗之子赵恒)。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9 08:51:00 +0800 CST  
插播一下这时候大怪兽北宋的情况。

在很多人眼里,宋朝一直是软弱可欺的代名词,基本上周围国家,都会有机会捏上一捏。事实上,从宋太祖以后,宋朝的情况——还真就是这个样子。

太宗时代的北宋一直内外不平静。皇帝本来也有野心,但经过几次与辽国(契丹)的军事碰撞之后,太宗终于混明白了,他自己实在没有兄长赵匡胤的军事天赋,手底下也缺少有才能,堪信任的军事将领,所以渐渐采取守势。偏偏后来西北党项人崛起,其首领李继迁(后来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祖父)即剽悍又狡猾,在契丹的幕后支持下,把北宋的西北边境搅得乌烟瘴气。终太宗之世,军事上一直在过着苦日子。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9 09:07:00 +0800 CST  
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真宗赵恒继位。赵恒初年,军事上依旧很苦,边境三天两头起狼烟,按下葫芦飘起了瓢。好在北宋拥有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生产力,国力的厚实弥补了战力的不足,硬抗的话,军事上还守得住。

好日子终于在1003年到来了。北宋最大的边境烦恼之一,号称打不死的西北小强——李继迁,得意忘形地率军进攻吐蕃西凉府(今甘肃武威)。这之前数年,李继迁屡战屡胜,几乎逼得宋朝要放弃西北数州,此时已经秘密归附宋朝的吐蕃首领潘罗支,在宋朝的谋划下向李继迁假投降。李继迁此时自负天下无敌,便没有防备,于是潘罗支率吐蕃兵数万人,突然袭击党项兵,大败李继迁。李继迁部下精锐党从伤亡惨重,李继迁本人被流矢射中,身受重伤,好不容易逃回老家,却仍伤重而死。



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继位党项首领。李德明相对其父要乖得多,同时向宋、契丹两朝称臣,两边讨喜讨封,这样对于北宋来说,西北暂时平静。

然后是另一个边境烦恼——契丹。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9 09:13:00 +0800 CST  
公元1004年,契丹圣宗耶律隆绪及其母萧太后率领20万大军进攻宋境,一直杀到澶州(河南濮阳)。注意,北宋的首都在河南开封,距离澶州已经没几步路了。这件事情令北宋朝野震动,本来北宋君臣们这几年就对契丹人谈虎色变,经这么一吓,真宗皇帝面临人生中最大的恐惧,几乎要迁都以避敌锋。所幸当时的名臣寇准力请,促使皇帝御驾亲征,到澶州督战。

经过台前幕后的数轮政治博弈,1005年1月,契丹与北宋终于在澶州议和。双方约为兄弟之国,规定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此事史称“澶渊之盟”,为两国带来了114年的和平时期,对于北宋来说,从此北线无战事,官家可以好好睡上一觉了。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9 09:20:00 +0800 CST  
关于“澶渊之盟”,顺带说一句。公元1118年,北宋受到新兴的金国的诱惑,率先背盟,与金国联合夹击辽国(契丹),最终导致1 1 2 5年辽国被灭国。而北宋也很快尝到了背盟的苦果。金国灭辽后,马上把刀锋转移向北宋。两年后的1127年,北宋也灭于金。

回到正题。1105年后,北方、西北统统相安无事,黎桓也在那一年挂掉,继承其位的黎龙铤对北宋毕恭毕敬,对于宋真宗来说,爽莫大焉。

宋真宗与其父太宗不同,除了祖宗基业以外,野心不大,直到1022年驾崩,一直安享和平,期间还搞了一次泰山封禅,中国几千年历史,封禅过的皇帝仅有6人,宋真宗是其中最后一个,端的风光无比。他从没有就考虑过趁机搞个侵略什么的,当时中国的百姓也都还是幸福的。

1010年,正是宋真宗最舒服的时候,广西转运使(负责运输的官职,也负责军需)何亮向他汇报:交趾那块出状况了,比较听话的黎至忠(就是黎龙铤)最近挂掉了,他的儿子也没保住皇位,被手下一个叫李公蕴的权臣给废了,现在李公蕴自立,咱们怎么处理?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9 09:20:00 +0800 CST  
宋真宗肯定是听出了何亮的言外之意。黎至忠与北宋关系不错,受北宋册封,李公蕴公然自立,显然北宋有口实,完全可以对交趾动兵。交趾权力更替,显然有机可乘。

然而正如上文所说,赵恒同学不是他爹赵光义,更不是他大伯赵匡胤,对于军事毫无兴趣。最后赵恒同学评价说:黎龙铤靠下三滥的手段才当上国王,这个李公蕴也是一报还一报。先在边境注意动静,看看李公蕴行径如何。

李公蕴非常聪明。皇位还没有坐热乎,已经命令使团来觐见宋朝皇帝了。宋真宗非常满意,册封李公蕴为交趾郡王领静海节度使。此后,李公蕴又多次遣使出使北宋,或通好,或求经(佛经)。这样双方一直平安无事,到了1016年,李公蕴又被宋朝加封为南平王。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9 09:21:00 +0800 CST  
忠实的佛教徒

这里插播下李公蕴对佛教的喜爱。

李公蕴笃信佛教,在位期间也极力推行佛教。比如老神棍和尚万行,不但被册封为国师,更执掌朝政多年。

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梁朝梁武帝萧衍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数次抛弃皇位,舍身为僧,给国家朝廷带来不少麻烦。李公蕴这方面,也有得一比。他许多次亲自为僧人剃度,大兴土木修建寺院,许多次发放官府的银两(拨公款)给各大寺院铸造大钟。甚至在1019年,下诏令全国百姓统统剃度为僧。好在比起黎氏父子,李公蕴的胡闹还在大家的理解范围内,百姓们便一起哄着他玩,虽然都当了和尚,但该干啥干啥。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9 09:25:00 +0800 CST  
当时北宋的印刷行业非常兴盛,甚至出现了活字印刷技术,李公蕴每次遣使出使北宋时,便会从北宋带回大量的三藏经——当年图书是贵重物品,一本佛经虽然是印刷品,但也价值不菲。

改革军事

前文说过安南的军事制度。全国兵马分为十道,每道都由一个将军统领,如黎桓还曾担任十道将军。

一直到前黎朝时期,这个制度一直被强化。各道的将军经常拥兵自重。李公蕴本身通过军人篡权,自然也深知军人掌权的危害。

就如同赵匡胤当年杯酒释兵权一样,李公蕴即位后,模仿中国流官制度,解除了十道兵制,改将安南分为二十四个路,路之下设置州、府、乡、社等行政机构。各个路的官长称为知府,统统由朝廷委派的文官担任。其中,李公蕴将老家古法州改名为天德府,在天德府修建宗庙。改北江为天德江,改旧都华闾为长安府。

在南方和北方的边疆地区,因为少数民族活动较多,经常不服从朝廷统治,故李朝在这些地区设置“寨”,施行军事化统治,并严惩叛军和其家人。也算是一国+两制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9 09:32:00 +0800 CST  
安南国小,这种制度有效的提高了朝廷对于地方的管辖,同时对于军队的削弱也有限。

与大理国的冲突

大理国是中国西南部的边境少数民族政权,与越南李朝为邻,也是当时北宋大怪兽的附属国。

上文已经说过,从地位上说,大理(以及其前身南诏)与交趾是一样的,都是在中国削弱时产生的割据政权,只是随着历史演变,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大理最终成为中国直接管辖的土地,而越南最终走向独立。

在当时,北宋、大理、交趾的国土是互相邻接的,不过很长时间里,国境线并不明显,因为在很长时间里,三方的邻接处存在着大批少数民族势力范围,北宋称之为西南夷。

这些少数民族势力一般以部族、村寨为单位聚集,熟悉当地地理,对附近的大国政权时顺时叛。通常来说,大国政权对他们也没什么办法,会尽量笼络他们,使为己用,在这些少数民族势力中开展政治外交博弈。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9 09:41:00 +0800 CST  
就北宋、大理、交趾三方之中,北宋是超级大怪兽,所以大理和交趾轻易不会找北宋的麻烦,但他俩彼此之间就没那么多顾忌了。

大理看交趾,就像一群插着羽毛冒充文明人的未开化蛮族;交趾看大理,就像一些抱着佛经鼻子朝天自以为聪明的野人部落。交趾人觉得大理人该打,大理人觉得交趾人找抽。

当双方互相都看不顺眼,都把军事手段当作解决问题的选项之一时,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1012年,有一些大理国人到渭龙州(交趾北方少数民族边境属地)进行贸易,李公蕴毫不客气,客串了一次土贼,直接派人擒获这些大理国民,掠获马匹万余。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9 09:49:00 +0800 CST  
1013年,为了报复李公蕴,大理国拉拢渭龙州当地的少数民族土酋,诱使渭龙州向大理投降。李公蕴闻讯大怒,御驾亲征并收复渭龙州,渭龙州土酋何昃俊不敌逃亡。

交趾对渭龙州的用兵引发了大理国的愤怒,1014年,大理将军杜长惠、段敬至率兵二十万进攻交趾,李公蕴以逸待劳,命令翊圣王率兵讨伐,在平林州(位于今越南高平)的金华步一带,击破大理军队,斩首万余,俘获大量大理士兵和马匹。得胜后,李公蕴立即遣使把战利品中的一百匹战马献给宋朝,以示战功,宋廷也没有细究原委,便赐衣袍冠带、器皿货币等物品回礼,厚待使者。大理以为宋廷在幕后操纵,便不敢再报复。

从这件事上看,李公蕴的军事能力和政治头脑都非常突出。交趾的军力也没有因为十道兵制的废止而损耗太多。

注意,上文中出现了“翊圣王”,应为李公蕴之弟。李公蕴初刚当皇帝时,封其兄为武威王,封其弟为翊圣王。后来,处于某种原因(暂不可考),李公蕴的儿子也有封号为翊圣王的,有可能是李公蕴将己子过继给其弟,继承了爵位。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9 09:58:00 +0800 CST  
从时间上看,李公蕴的儿子翊圣王此时顶多十四五岁,所以此处应该很可能是李公蕴的弟弟作为军事统帅。

另外,为了培养李氏后代的军事能力,李公蕴也学了黎桓,册封众子为王,并赋予众子兵权,让他们经常带兵出征。这一举动虽然提高了王子们的军功,但也险些酿成黎桓式的众子相煎的惨剧。

公元1028年,开创李朝之基业的李公蕴因病在龙安殿驾崩,相对于丁部领死得窝窝囊囊,黎桓死时的混乱折腾,李公蕴的死亡显得幸运很多。

枭雄即死,皇太子李佛玛根据遗诏继承皇帝位。然而这次继位过程却充满了凶险,原因正是李公蕴对于众子的册封和授权。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9 09:58:00 +0800 CST  
越南那些事(三十八)皇太子和他的小弟弟们

如果让越南人民投票,谁是越南历史上最优秀的皇帝,那么李公蕴同学将获得高票。此外,抗击北宋大怪兽的黎桓、统一交趾十二使君乱世的丁部领、还有后文会谈到的几个开国皇帝也都会有不错的拥趸。这些创业型的皇帝相对来说较容易受后世子孙们喜欢和敬仰,不但越南,中国也是如此。

但如果把创业打江山的皇帝们刨去,只在皇二代皇帝里面选择的话,那么本文的主人公——李朝二代李太宗将是这一称号的最有力的竞争者。



天生的皇帝命

李太宗,本名李佛玛,也有名李德政(多见于中国史料),是李公蕴的长子,生于1000年,在李公蕴登基不久就被立为皇太子,后来又被加封为开天王。

前文中提过,李佛玛的母亲就是黎桓与杨云娥的女儿,杨云娥又是杨廷艺的后裔、丁部领的遗孀,故而李佛玛从血统上来说,几乎就是一百多年来,统治交趾的各大家族血统的集大成者。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9 10:01:00 +0800 CST  
于是,公元1028年,在李公蕴死后,李佛玛水到渠成,奉遗诏登基为越南新皇帝。此处注意一个细节“奉遗诏”——李朝有这样一个制度,老皇帝死前,只要条件允许,都会留下遗诏,公布新皇帝的人选,这份遗诏的效力大于皇太子的封号,也就是说,即使皇帝生前立有皇太子,这个皇太子也不见得一定能接班,只有经过遗诏重新认证过,新皇帝的身份才能合法化。

就李佛玛的接班过程而言,也多少受到影响。

上文说过,李公蕴在位时,经常将自己的儿子封王,派到各地带兵打仗,其中有事迹明确可查的:

1020年,命开天王(也就是李佛玛)攻打占城。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9 10:21:00 +0800 CST  
1023年,命翊圣王攻打大元历(越史略作“大光历”,即北宋、交趾边境的一支少数民族),并掠夺了北宋的如洪镇。上文曾说过,翊圣王这个封号,李公蕴的弟弟、儿子都曾被封过,此处从上下文判断,李公蕴弟弟的可能性居多,但李公蕴儿子的可能性也有,故此处仅作为参考。

1024年,命开天王(李佛玛)讨伐峰州;命开国王(李菩)讨伐都金州。

1026年,命开天王(李佛玛)讨伐演州。

1027年,命开天王(李佛玛)讨伐七源州,命东征王(李力)讨文州。

从史料中的实际来看,皇太子开天王李佛玛无论是出境率,还是出境日期,均表明他是李公蕴众子中最年长者无疑。

另外史料中比较明确的是,东征王李力为李公蕴的第三子。翊圣王(失名,一说为李胜乾)是东征王的弟弟。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9 10:22:00 +0800 CST  
从李公蕴众子事迹上看,年齿排序应该为长子李佛玛、次子开国王李菩、三子东征王李力、再后为翊圣王、再后为武德王(失名,也可能因为史家原因失去记载)

李佛玛在军事上出镜率高是很正常的,也确实锻炼了这位未来皇帝的军事能力。不过开国王李菩、三子东征王李力也经受到军事考验,在军中也具有一定实力。

而且目前的史料不一定全面,年龄较轻的翊圣王、武德王同样可能立有战功。

换言之,当李公蕴去世时,除了李佛玛之外,其他的儿子们也在组织部下,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群臣举着李公蕴的遗诏,请李佛玛继位。其他王子们的眼线立即将这一消息通知自己的主人,于是一场载入史籍的政变爆发了。

这是一起什么样的政变呢?请看下回。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9 10:28:00 +0800 CST  
三王之变

三王之变,是指东征王、翊圣王、武德王三人在李佛玛继位之日发动的刺杀政变。三王之中,东征王李力应当处于核心位置。

李力,李公蕴的第3子,嫡出,其母为李公蕴的6位皇后之一,但不确定是黎佛银还是其他皇后之子。因为李公蕴的次子开国王李菩是庶出子,所以他的身份优越感仅次于皇太子李佛玛。在李力看来,他是继承皇位的第二顺位人选,换言之,他和皇位之间唯一的障碍,就是第一顺位人选——皇太子李佛玛。

于是他决定使用刺杀的手段解决问题。

当时太子李佛玛居住的宫殿龙德宫,并不在皇宫之内,如果李佛玛登基的话,首先需要赶到皇宫中,于是东征王李力,与两个弟弟翊圣王和武德王各率府兵,埋伏在皇宫的庆福门内。因为根据密报,李佛玛会从庆福门进入皇宫,三王准备在这里袭杀李佛玛。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9 10:34:00 +0800 CST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李佛玛同学展示了不同寻常的好运气,他并没有从庆福门走,而是从祥符门进宫,这样刺杀扑了一个空。

史料记载,当李佛玛同学通过祥符宫,到达乾元殿(安南仿照中国修建和命名的议政主大殿)后,终于发觉有政变发生,于是赶紧命令紧锁宫门,命令禁军防御。之所以强调此处是“史料记载”,是因为这很可能只是史家的一面之词。



真实情况,李佛玛很可能早就知道三王的举动。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9 10:39:00 +0800 CST  
李佛玛这个人

上文提过,李佛玛生于公元1000年,当时李公蕴还只是在黎桓底下混饭吃,1005年,李公蕴又在黎龙铤下面混饭吃直到1009年登基。无论boss是喜怒无常的黎桓还是荒诞暴虐的黎龙铤,员工李公蕴日子过得都很辛苦,尤其是黎龙铤后期,十八子的传言满天飞的时候,李公蕴每天都在担心脑袋不保。

后来李公蕴篡位前后,同样把厚黑、阴谋、诡计玩得喜闻乐见。李佛玛整个童年,肯定早看过了不少政治阴谋阳谋,耳熏目染之下,早不是一般的空心二世祖。(顺便说一句,李佛玛与阴谋家老和尚万行关系也很不错。)

作为李朝二代皇帝,李佛玛被后世称为李太宗,生平以超凡的谋算能力著称,很多事迹后文会详述。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9 10:40:00 +0800 CST  
如此诡谲、机敏、深谙厚黑之道的人,绝不会在继位这个如此重大的人生阶段中犯错误。进宫走祥符门,恐怕不只是李佛玛的运气使然,很有可能,他早已洞悉了几个不安分的兄弟的意图,并有意让他们把事情闹大。

当李佛玛进入乾元殿时,他的计划显然成功了。朝中大部分的文武官员都围拢上来,痛骂政变的三王,纷纷主张严惩之。虽然东征王曾有过战功,获得过兵权,然而别忘了,在军中的资历,李佛玛要更高一些,他与朝中高级将领的关系更加密切。武官们摩拳擦掌,纷纷请命要平灭三王。

李佛玛则表现得痛心疾首,大谈兄弟之情的宝贵,告诉众大臣要打算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地处理三王。(然而稍有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9 10:42:00 +0800 CST  

楼主:ztea_lin

字数:298824

发表时间:2014-09-17 21:2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2-29 14:18:04 +0800 CST

评论数:463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