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站: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半日游

这两条缠绕在一起的蛇,英文名字叫Lacépède's ground snake,学名是Liophis cursor。没有标准的中文名,也许可以叫拉瑟佩德游蛇。它属于游蛇科的一种,生活在马提尼克(拉丁美洲向风群岛中部法属岛屿,首府法兰西堡)。1789法国自然学家 La Cépède首次提及这种生物。目前科学家对它的了解知之甚少,影像资料也不多。由于马提尼克引入了其他种类的蛇,并且又引入獴来控制蛇的数量,这导致了这种土生蛇类接近于灭绝。
最后一次在马提尼克主岛上看到它是1965年,2009年最后一次在一个0.06平方公里的小岛Diamond Rock上看到它。2014和2016年的调查,都没有发现它的身影,所以有人认为它已经灭绝,虽然目前保护级别是极危。


楼主 DannyYeSG  发布于 2018-09-23 19:22:00 +0800 CST  
袋食蚁兽,目前的保护等级是濒危,在这个房间里面,算是情况比较好的了。这个小动物的活体,我到现在还没有见过,查了一下,澳洲的珀斯动物园在积极主导袋食蚁兽的繁殖和野化工作,希望下次有机会去参观一下。
袋食蚁兽的牙齿多达52枚,超过任何陆生哺乳动物的齿数,蛮有意思。
顺便提一句,我这边差不多一种生物一层楼,因为写太多,容易被删楼。


楼主 DannyYeSG  发布于 2018-09-23 19:30:00 +0800 CST  
兼嘴垂耳鸦,又名北岛垂耳鸦,是一种产于新西兰的特有鸟,已经绝灭. 维基中文有比较详细的介绍,这样就不用我再翻译了,抄一下:
包括沃尔特·布勒(Walter Buller)在内的少数几位自然学家曾提出,这种鸟类在欧洲殖民者到达之前已经灭亡。但多数观点,包括较为权威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也明确兼嘴垂耳鸦绝灭于1907年[1],即意味着殖民者到来之后。
新西兰当地土著毛利人的首领喜欢佩戴垂耳鸦带有白边的黑色尾翎,用以显示自己的地位,毛利人也将其视为宝贵的财富。在殖民者进入后,这种羽毛后来成为新西兰白人女性象征社会地位的饰物。因此,垂耳鸦长期受到捕捉。
兼嘴垂耳鸦的逃生能力较差,只要模仿它们的叫声,将它们吸引至附近,便很容易将其捕获。1888年,一只由11名当地毛利人组成的队伍,曾在玛纳瓦图峡谷(Manawatu Gorge)和阿基修(Akitio)之间的森林中获得了646张垂耳鸦的外皮。1892年2月,当地政府下令禁止逮捕垂耳鸦,但是禁令的执行并不认真,大量的垂耳鸦仍继续遭到捕杀。1901年,英国当时的约克公爵,即后来的乔治五世到访新西兰,在他戴过一件兼嘴垂耳鸦尾翎做成的帽子之后,一时间,整个社会狂热地推崇兼嘴垂耳鸦的羽毛,甚至一根羽毛曾达到1英镑的价格。当时的新西兰总督兰夫利伯爵五世Uchter(Uchter Knox, 5th Earl of Ranfurly)曾尝试针对兼嘴垂耳鸦进行更严格的法律保护,但还没有具体实施,兼嘴垂耳鸦便已经灭绝了。最后一次可信的发现发生在1907年12月28日,此后没有多久,这个物种就被宣告绝灭。
此后,有熟悉此种鸟的人曾报告1922年12月28日,在新西兰惠灵顿约克湾(York bay)伊斯特本小镇(Eastbourne)后面的高兰山谷(Gollans valley)中发现过兼嘴垂耳鸦。而此前,也已经有报告显示该地区曾多次发现此鸟(1912年和1913年有多次报道),这片区域长有大量山毛榉和罗汉松科的树木,是兼嘴垂耳鸦理想的生活环境,但遗憾的是,惠灵顿博物馆派出自然学家对该地区进行考查,却未发现任何线索。
1999年新西兰一所高中的学生建议克隆兼嘴垂耳鸦,还从土著酋长那里拉来了赞助,不过科学家说博物馆里面的标本不足以提供足够的基因信息,所以克隆不会成功。



楼主 DannyYeSG  发布于 2018-09-23 20:47:00 +0800 CST  
马斯克林狐蝠,又名暗黑狐蝠或浅黑狐蝠,一种已经灭绝的狐幅。
1792年的时候被正式命名。在1864到1873年间在毛里求斯灭绝,1860年代在留尼旺消失,人类对于它的了解有限,现时在巴黎、伦敦、柏林及悉尼的博物馆内存放有它们的标本。
在毛里求斯目前还存在一种大马斯克林狐蝠,目前也处于濒危状态。


楼主 DannyYeSG  发布于 2018-09-23 21:00:00 +0800 CST  
安地列斯巨稻鼠,继续偷懒放一段维基上的介绍:
安地列斯巨稻鼠(Megalomys desmarestii),又名马岛巨稻鼠,是加勒比海马提尼克上已灭绝的稻鼠。它们是西印度稻鼠中体型最大的,大如一只猫,且是最近期灭绝的。它们被追的时候,很多时会逃往水里,但却从未远离居住的岛屿。现时仍未知它们怎样来到马提尼克,于19世纪前它们在当地仍很普遍。它们对于椰子种植业是害虫,当地曾实施一些消灭它们的措施。它们亦可以作为食物,但要消除其身体的麝香味,必须将它们去毛及风干,再用沸水煮熟才可以。培雷火山于1902年的爆发,破坏了整个岛屿,而安地列斯巨稻鼠亦随之而消失了。



楼主 DannyYeSG  发布于 2018-09-23 21:55:00 +0800 CST  
先祝各位吧友中秋快乐!
可惜海外党应该基本都没有假期,除了港澳台和韩国。发一帖就上班去。
这里没有填充模型,只有几个头骨。它的主人是谁呢?也是一种在人类认知领域里面来去匆匆的过客---大海牛,继续转载维基介绍,它解释的详细,我就省力好多
大海牛(学名:Hydrodamalis gigas),又名巨儒艮、无齿海牛或斯特拉海牛,是已灭绝的巨大哺乳类动物。它们是海牛目中已知体型最大的物种,比起其近亲海牛与儒艮都要来得大,而它们也是生存至近代的海牛目动物中,唯一适应寒带气候的物种。大海牛于1741年在白令海峡发现,发现者为博物学者乔治·斯特拉,当时他正与探险家维他斯·白令一同旅行,而他也是已知唯一看过大海牛活体的生物学家。当时大海牛的数目已十分少,主要生活在靠近科曼多尔群岛白令岛与铜岛(медний)的近海水域。
当斯特拉第一次描述大海牛的时候,大海牛的群体已经很小,分布地区很有限,数量仅余1,000至2,000头。在人类发现它们后不久,白令海地区涌入许多猎人,这些人的目标是捕杀生存于当地的海獭与北方海狗以获取毛皮,而为了补给需求造成了大海牛的悲剧。这些人大量捕杀大海牛,吃它们的肉、用它们的皮来制造与修补船只。已知1768年在白令岛捕获最后1头大海牛,距离斯特拉发现他们的存在仅仅27年。部分学者认为,海獭的减少可能也是大海牛灭绝的原因之一,在其他生活于白令海的动物中,海獭可能是与它们关系最密切的哺乳动物,因为海獭会捕捉啃食海藻的海胆,如果放任海胆漫无止境的增加,很快地海藻林就会被破坏殆尽。因此当时海獭的减少可能也让大海牛目临食物短缺的压力。
和其他灭绝生物一样,后期也会有一些目击记录,从科学家觉得它灭绝的1768年到1854年,都有目击报告,所以也有观点认为1768年后,大海牛远离了科曼多尔群岛,但是仍然很快就没绝了。最近一次的目击报告是1963年,不过可信度不高。
从1741年到1768年,短短27年,没有留下标本,影像,只有一些插画和骨骸,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很好得了解它,这种生物就和我们告别了。顺便提一句,这家博物馆还收藏了一架大海牛的完整骨骼标本,稍后我有照片拍到一部分




楼主 DannyYeSG  发布于 2018-09-24 08:54:00 +0800 CST  
留尼旺岛象鬼,这里也只有部分骨架。
这种龟类只出产于留尼旺岛,在17世纪和18世纪初期数不胜数。这些巨龟非常缓慢,好奇,并且不怕人类。因此,他们很容易成为第一批登岛的居民的战利品,并被大量屠宰 - 被烧成油,作为人们的食物,甚至于猪的食物。也被抓捕放在船上,作为海上旅行的食品供应。最终在19世纪40年代灭绝。
它的 大小和加拉帕戈斯象龟差不多,但是身长更长一些。


楼主 DannyYeSG  发布于 2018-09-24 21:25:00 +0800 CST  
这个看上去不太好看的标本是罗德里格斯鞍背象龟,它的特点就是那个长长的脖子,只存在于印度洋上的小岛,罗德里格斯岛。
和楼上的留尼旺岛象龟一样,因为与世隔绝太多年,都是不怕人的家伙。人类定居者刚到来的时候,也发现这玩意遍布岛屿。很快外来入侵物种对于巨龟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人们对于它们的印象就是死不了,所以抓上船去,在远洋航行期间,需要的时间就宰一个,类似于储存咸肉的概念,这个比随船运输家畜方便多了。
18世纪,开始考虑要保护它,甚至于法国总督还立法反对掠夺巨龟,但是并没有起到效果,罗德里格斯鞍背象龟仍然大量被运走,宰杀。最后几年,只有几个小的个体在岛上的山区存活,1802年一场大火把最后一只也给烧死了。
后来发现这种龟存在对于罗德里格斯岛的生态环境,森林再生等非常重要,所以后来在岛上引入了阿尔达布拉象龟。




楼主 DannyYeSG  发布于 2018-09-24 21:44:00 +0800 CST  
阿诺尔迪象龟。阿尔达布拉象龟的一个曾经灭绝的亚种。
它的亚种名,阿诺尔迪(Arnold),是为了纪念英国的爬虫学家Edwin Nicholas Arnold。
在赛舌尔群岛上生活的阿诺尔迪象龟和阿尔达布拉象龟的另一个亚种塞舌尔象龟一样,在经过移民对于塞舌尔过渡开发后,被认为在1840年左右灭绝。
阿尔达布拉象龟一直被认为是在该岛上幸存的唯一亚种。1995年在对岛上的阿尔达布拉象龟做调查的时候,发现了一些形状略奇特的巨龟,经过和博物馆样本的DNA比对,科学家认为它们属于这两种灭绝的亚种, 阿诺尔迪象龟
和塞舌尔象龟。接下去就是这些个体被挑选出来,单独进行繁殖计划,现在的数量回升到100只以上。
死而复生,真好


楼主 DannyYeSG  发布于 2018-09-25 08:55:00 +0800 CST  
这是一种阿氏鹿,又叫菲律宾梅花鹿,保护级别是濒危。它是菲律宾特产,1983年开始才被承认为独立物种。由于人为捕猎,一度发现在野外很难找到它们。1996年的时候,专家估计全世界大约有2500头左右,但是不知道有多少还在野外生活。2009年科考队在菲律宾北内格罗斯自然公园发现了野生种群,大约三百头,目前处于保育状态,但是由于资金原因,保护力度有限。
人工饲养种群里面,除了菲律宾本土,欧洲动物园拥有一定数量的种群的,查了下,大概20来家动物园有饲养,似乎连卢森堡和波兰的动物园都有。


楼主 DannyYeSG  发布于 2018-09-26 08:44:00 +0800 CST  
一头山地大猩猩,查不到它是什么时候被弄到博物馆的。按照现在的保育意识,我估计这个物种今后应该是不太会出现动物园里面了,也是一件好事情。


楼主 DannyYeSG  发布于 2018-09-27 08:19:00 +0800 CST  
这是一头科西嘉岛马鹿的标本,在博物馆的标签上面,标示着“灭绝”,而如果去查IUCN的名单,则标示这近危。
这种鹿是马鹿的一个亚种,特产于法国的科西嘉岛和意大利的撒丁岛。其中在科西嘉岛的种群于1970年灭绝,在撒丁岛也只剩下250只左右。后来再从撒丁岛引入,经过多年保育,在科西嘉岛上的数量回升到几百头,这个亚种的总数超过千头,所以保护级别被更新到了近危。


楼主 DannyYeSG  发布于 2018-09-27 08:33:00 +0800 CST  
这是大演化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世界上唯一的宿氏鹿标本。
这种鹿作为上个世纪30年代灭绝的亚洲动物,在吧里面还是颇有讨论度的,所以这里我就不再啰嗦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下面这个好帖:
https://tieba.baidu.com/p/4803495327?pid=98520067953&cid=0&red_tag=2502372029#98520067953


楼主 DannyYeSG  发布于 2018-09-27 08:42:00 +0800 CST  
特产于新几内亚的多丽树袋鼠



今天吧友@虫师108在帖子里面留言,“我到觉得野外数量很少的物种,在动物园人工繁殖最保护的最好的办法”。虽然我个人觉得这个还是要看实际情况,但是下面这种加州神鹫确实是通过动物园人工繁殖拯救的,当然代价不菲。



楼主 DannyYeSG  发布于 2018-09-27 19:49:00 +0800 CST  
这又是一件有故事的标本。路易十六的斑驴。1784年的时候,被海外归来的 船长赠送给了路易十六,饲养在凡尔赛花园。1794年当局把凡尔赛花园仅剩的几头动物搬去新成立的巴黎动植物园,其中就有这头斑驴。在动物园居住了4年后,它去世了,被制作成了标本收藏在博物馆。


楼主 DannyYeSG  发布于 2018-09-27 20:02:00 +0800 CST  
目前极危的盔犀鸟。是南亚最独特的大型鸟类之一,但自2012年起它的数量就开始锐减,因为有组织的盗猎团伙瞄上了它盔状的“红色象牙” (即喙的延伸部分,名为“盔突”),其售价可高达每公斤4000美元。怀璧其罪。




楼主 DannyYeSG  发布于 2018-09-27 20:11:00 +0800 CST  
看上去不是很起眼的新西兰鹌鹑。1827年科学家才采集到第一个标本,由于遭遇第一批欧洲殖民者过度的狩猎和普遍的烧荒,尽管后来为了保护它们,政府制定了政策,划出了大片的保护区,1875年就宣告灭绝了。


楼主 DannyYeSG  发布于 2018-09-27 20:19:00 +0800 CST  
呆萌呆萌的Kakapo,鸮鹦鹉,现在还在海岛上艰难地进行种群复建工作,不知道将来有没有机会亲眼看到活体。


楼主 DannyYeSG  发布于 2018-09-28 07:56:00 +0800 CST  
这具骨架属于袋鼠岛鸸鹋。维基上的一段介绍:
袋鼠岛鸸鹋(Dromaius baudinianus)是一种已灭绝的鸸鹋。它们只生活在南澳州袋鼠岛,较澳洲大陆上的鸸鹋细小。它们约于1827年灭绝
袋鼠岛鸸鹋是于1802年由马修·福林达斯(Matthew Flinders)所发现,出没于尼匹彦湾。它们第一块骨头是于1903年在甘西奥米角西部的砂丘上发现。但是由于当时将袋鼠岛鸸鹋与塔斯曼尼亚的王岛鸸鹋混淆在一起,要到1984年才有正式的学名。
有关袋鼠岛鸸鹋的资料是来自历史记载及一些骨头。在瑞士日内瓦的博物馆内存放了一个袋鼠岛鸸鹋毛皮的标本,但却有可能是属于一只大陆的雏生鸸鹋。
袋鼠岛鸸鹋的灭绝可能是因猎杀或因烧林而失去栖息地所致。
上文里面提到了一种王岛鸸鹋,又叫黑鸸鹋,也是一种已经没绝的鸟类。不过当年2,3只活体被带回法国,饲养在动植物园中。其中一只去世后被制成标本,收藏于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也是存世唯一标本,不过好像没有公开展出,或许是我漏了


楼主 DannyYeSG  发布于 2018-09-28 08:03:00 +0800 CST  
这么大一颗蛋,又值得放在这里的,只能是象鸟蛋了。
不知道这颗蛋里面是否像华盛顿的国家地理学会的那颗一样,里面有小鸟胚胎
刚才想多找一些关于这块蛋的消息,未遂,不过到是看到一个趣闻, 布法罗科学博物馆里面有一颗象鸟蛋,几十年来一直被贴错标签,顶着“复制品”的头衔,憋屈地在展柜里面呆了几十年,今年终于在整理展柜是沉冤得雪。
另外,说北京的中国园林博物馆2014年从英国拍卖购得一枚象鸟蛋,是亚洲唯一一枚公开展出的象鸟蛋。没有报道价格,照以往的成交价,估计在10万美金左右吧。


楼主 DannyYeSG  发布于 2018-09-28 08:26:00 +0800 CST  

楼主:DannyYeSG

字数:20406

发表时间:2018-09-15 15:2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6-26 13:39:22 +0800 CST

评论数:28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