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豹生态杂谈

这贴不会那么快收尾,也许会更新几天


楼主 中恐狮王  发布于 2020-04-14 20:02:00 +0800 CST  
带着几个问题查找的文献
第一,云豹的生态地位是怎样的
第二,云豹和豹的竞争关系是什么
第三,云豹算不算大型猫科动物
第四,云豹与虎存在冲突么
由于云豹的生态研究特别的少,这些问题也不可能马上解开,但至少能对云豹生态有一个印象。在这里特别感谢飞天风神翼龙补充的大量论文。


楼主 中恐狮王  发布于 2020-04-14 20:08:00 +0800 CST  
喜马拉雅山脉云豹、普通豹和豹猫分布和活动的影响因素(2019年)

云豹是最不为人所知的大型猫科动物之一,据信在尼泊尔直到1987年才灭绝。它们之所以特别有趣,是因为它们的亚洲范围跨越了世界上消失得最快的森林中的各种栖息地,并包含了一个不同地区组成的生态。作为该生态更广泛的相机捕捉研究的一部分,该研究涉及9个国家45个地点的2948个相机捕捉器,并与巽他云豹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包括分布在两个国家22个地点的1544个相机捕捉器,2014年和2015年,我们在1823至3824米之间的尼泊尔朗塘国家公园(Langtang National Park)部署了84对相机捕捉器,持续107天,覆盖面积约120公里。我们首次在海拔高达3498米的高空记录到云豹的存在。云豹的占有率为8.6%(校正为检测,10.1%)。云豹和普通的豹子、豹猫一样,在白天活动最少,主要是黄昏和夜间活动。云豹活动高峰与麝鹿活动高峰重叠。在研究的海拔范围内,尽管海拔升高,某些猎物物种的数量下降,但在整个海拔高度范围内都可获得云豹和普通豹的猎物种类,而喜马拉雅雪豹、喜马拉雅斑羚和麝鹿则与海拔无关。在这项研究之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云豹出现在海拔2300米以上,在喜马拉雅山脉记录到它们的海拔接近4000米,我们强调了这一物种范围的极端部分的重要性,那里的气候变化可能比全球平均水平更快,后果更大。在琅塘国家公园发现的云豹大大扩展了它们已知的范围,并增加了它们从尼泊尔南部的特莱到北部的尼泊尔-西藏(中国)边界的可能性。在这项研究中,云豹的地理范围已经扩展到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脉的朗塘国家公园。


楼主 中恐狮王  发布于 2020-04-14 20:11:00 +0800 CST  
物种分布的边缘通常由对环境极端的耐受性(例如,对寒冷或干旱的耐受性)决定。迄今为止,大陆云豹的海拔尚未超过2300米,在尼泊尔地理范围的西部达到海拔高度。云豹是最不为人所知的大型猫科动物之一,尤其有趣的是,它们在亚洲广阔的分布范围跨越了多种栖息地,并且涵盖了生态,在不同的地方组成不同,多达九种不同的猫科动物,生活在世界上消失最快的森林中。在这项研究之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云豹出现在海拔2300米的地方,而现在已经在海拔4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记录下来了。在喜马拉雅山,我们强调了这一物种范围的极端地区的重要性,那里的气候变化可能更快,后果也更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平均年气温预计在33年内平均上升2.9摄氏度,在83年内上升4.3摄氏度。气候变化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系统规模的结果,尤其是在顶级捕食者的情况下,可能具有级联效应。这项研究是该协会更广泛的相机捕捉研究的一部分,涉及9个国家45个地点的2948个相机捕捉器,与对巽他云豹的类似研究平行,包括分布在两个国家的22个地点的1544个摄像头陷阱。本研究将已知的云豹地理范围的极限范围扩大到了朗塘国家公园,因此,我们确定了一个在极端环境条件下研究生态内部竞争和猎物可得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理想场所。1976年,琅塘国家公园成为尼泊尔Hima layas地区的第一个保护区(图1),覆盖171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沿尼泊尔-中国边境有420平方公里的缓冲区(DNPWC 2017),与国际非法野生动物贸易路线。直到1987年,人们还认为云豹在尼泊尔已经灭绝。上世纪70年代末,有传言称朗塘国家公园内有云豹出现。其他生态成员的出现可能会影响云豹的生态,从而影响到物种间的竞争。在食肉动物中,生态内部的敌对行为是常见的,特别是在同域猫科动物中。比云豹大和小的猫科动物都出现在朗塘国家公园,即普通的豹子(比云豹大)、豹猫和丛林猫。因此,在寻找云豹存在的同时,为了确定它们分布的推论,我们报告了这两个同域物种的相似信息。我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猫科动物存在的预测因子(根据猎物和环境变量),并探索日常活动模式,以揭示三种猫科动物之间可能的生态内部相互作用。


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我们在尼泊尔朗塘国家公园建立了84个摄像机捕捉站(图1)。每个工作站都有一对相互对置的摄像机陷阱。这些观测站位于1823年至3824米之间,根据谷歌地图(Google Earth)计算,其方格范围约为120km2。在可能的情况下,每个站点都被设置在动物的经过的小径和小路上。站间距在0.5~1.5km之间。


楼主 中恐狮王  发布于 2020-04-14 20:12:00 +0800 CST  
结果在朗塘国家公园发现的21张云豹图片中,我们记录了3只不同的云豹(图2),其中海拔最高的是3498米。豹猫海拔最高的是3824米。我们还记录了丛林猫、大灵猫和马来亚豪猪(图2)。预测了云豹的栖息地利用,在这三种猫科动物中,常见的豹子和豹猫的检测结果差别很大。云豹的占有率(至少记录一次检测到的位置的百分比)为8.6%(校正后的检测为10.1%),普通豹为23.5%(校正的检测为32.1%)。对于豹猫来说,发现率为45.7%,而校正率则为50.6%。通过调查环境、猎物和生态内部竞争对云豹的影响,我们发现,我们发现仅有微弱的证据表明对栖息地使用的潜在预测因素有影响。2),这是不奇怪的,因为该物种是在很少的地点被发现的。普通豹子栖息地的最佳模型用途包括一个显著的预测变量:麝鹿数量。在麝鹿较普遍的地方,栖息地的使用率较高(图3a,参数估计值=8.43,SE=4.36,P=0.053)。对于豹猫来说,最好的模型包括其它两只猫和人类活动。豹猫栖息地利用率最高,其他猫种和人类最为普遍(图3 b,d,参数估计值分别为1.23 SE=0.60,P=0.04和1.38,SE=0.72,P=0.04)。
在整个研究区域中都可以找到云豹和普通豹的猎物种类。潜在被捕食物种的占有率估计值为:红麂-74.1%(2762张个体图像);野猪-44.4%(245张个体图像);喜马拉雅鬣羚-28.4%(80张个体图像);喜马拉雅斑羚19.8%(127张个体图像);麝鹿28.3%(81张个体图像);尼泊尔灰叶猴51.9%(1847张个体图像);阿萨姆猕猴11.1%(165张个体图片);马来亚豪猪38.3%(220张个人图片)。但是,当海拔升高时,一些捕食物种的可利用性下降(图4),而其他物种(喜马拉雅鬣羚、喜马拉雅斑羚和麝鹿)则与海拔无关。
云豹、普通豹和豹猫的活动模式虽然总体活动模式相似,但我们观察到三种猫科动物的活动模式存在差异。普通豹白天和晚上都很活跃,从上午到下午早些时候活动减少。相反,云豹在傍晚(晚上7点)到早上5点之间活动(图5a和b)。豹猫在晚上和凌晨最活跃(图5c)。虽然云豹和豹猫在晚上中后期都比较活跃,而普通豹子活动最少(图5d和e),但在傍晚时,豹猫比云豹(和普通豹子)更活跃(图5f)。普通豹和云豹的活动重叠度(Dhat1值为0.82)与豹猫和云豹的活动重叠度(Dhat1值为0.79)相似,均高于豹猫和普通豹的活动重叠度(Dhat1值为0.67)(图5d-f)。当人类活动高于0.04的密度值时,普通豹和云豹的活动都呈现低点(图5g和h),而当人类活动低于0.02时,豹猫的活动最低(图5g-i)。(PS云豹的活动时间主要在夜晚,还是与豹做了一些时间区分。)






楼主 中恐狮王  发布于 2020-04-14 20:15:00 +0800 CST  
云豹和普通豹的潜在主要猎物物种的活动模式
云豹活动(图5b)与麝鹿(图6c,Dhat1=0.76)重叠,与赤麂(图6e,Dhat1=0.43)、尼泊尔灰叶猴(图6f,Dhat1=0.17)、阿萨姆猕猴(图6g,Dhat1=0.09)和地栖犀鸟(图6i,Dhat1=0.25)的重叠较少。豹的一般活动(图5a)与野猪(图6d,Dhat1=0.51)、麝鹿(图6c,Dhat1=0.71)和红麂(图6e,Dhat1=0.54)重叠。虽然普通豹的活动高峰明显不同于喜马拉雅鬣羚和喜马拉雅斑羚,但总体重叠度较高(图6a,Dhat1=0.74;图6b,Dhat1=0.62)。尼泊尔灰叶猴(图6f)和阿萨姆猕猴(图6g)在清晨和傍晚最活跃,而普通豹(图5a)最不活跃(Dhat1值分别为0.27和0.15)。地栖犀鸟(图6i)在早上6点到下午6点最活跃,而豹猫(图5c)不活跃(Dhat1=0.11条)。虽然喜马拉雅斑羚(图6b)和喜马拉雅鬣羚(图6a)的活动高峰时间不同,但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昼夜活动,同时也在活动高峰之外(Dhat=0.7)。同样,喜马拉雅斑羚(图6b)和红麂(图6e)在麝鹿(图6c)最不活跃时最活跃,因此它们的总体重叠度是中等的(分别为Dhat=0.60和0.39)。尼泊尔灰叶猴(图6f)、阿萨姆猕猴(图6g)和地栖犀鸟(图6i)是白天活动的。红麂也大多是白天活动的(图6e)。野猪主要在清晨和傍晚活动。从日落到日出,麝和马来亚豪猪都很活跃。


楼主 中恐狮王  发布于 2020-04-14 20:16:00 +0800 CST  
尽管人们认为尼泊尔云豹的数量不到100只,他们在朗塘国家公园的发现大大扩展了他们已知的分布范围,并增加了从尼泊尔南部的特莱到北部的尼泊尔-中国边境的可能性。如果我们的研究区域是公园的代表,那么一个试探性的推断将表明,仅朗塘国家公园就有大约40只云豹。我们的观察还扩展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丛林猫(Felis chaus)、大灵猫(Viverra zibetha)和马来亚豪猪(Hystrix brachyura)的全球分布图。朗塘国家公园扩大了已知的云豹分布范围。该地域地形多山。气候变化通常会推动山地物种向上发展。但在喜马拉雅山脉,这种模式可能并不简单。Elsen和Tingley(2015)观察到,喜马拉雅山的“沙漏形状”导致可用表面积仅在3500至5500米之间显著增加。而可用表面积并不总是构成物种迁移范围的合适栖息地(Elsen和Tingley 2015),喜马拉雅山脉5500米的额外表面积可能成为云豹及其猎物的潜在栖息地。据我们报道,在海拔3498米处有一只云豹,一种被认为在森林栖息地繁衍生息的物种,这可能预示着该物种在该地区的地理分布范围会扩大。关于它们的捕食行为,如同类巽他云豹。在综述中,朗塘国家公园的云豹在中午活动最不活跃,主要是黄昏和夜间活动,常见的豹子和豹猫也是如此。由于巧合的活动模式是推断可能的猎物活动时间的基础而言,在整个海拔梯度中检测到的麝鹿是云豹和普通豹的候选者(图5和图6),而野猪、赤麂和麝鹿是普通豹的候选者,可能是喜马拉雅鬣羚、喜马拉雅斑羚,尽管它们发生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图4),但在全球范围内,已知被大型猫科动物吃掉的猎物物种中,有一半以上要么在减少,要么受到威胁,这种威胁在印度-马来亚地区尤为严重。我们发现普通豹子和赤麂之间的联系可能暗示了这种脆弱性。非法贸易可能是云豹的一个风险因素,但偷猎在朗塘国家公园的作用不得而知。尼泊尔军队和公园管理局正共同努力保护公园,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因此这些活动可能限制了偷猎活动。确实,豹猫最常见于人类活动的较低海拔的地方,但(与云豹和普通豹子一样)在人类白天活动时豹猫活动最少(图5i)。在沙巴州,豹猫在靠近道路的地方占有率较高。在其他地方,这可能会影响捕食者的分布,在马来西亚半岛的其他地方,我们更广泛的研究发现,云豹更多地出现在异质景观中。景观异质性可能会改变,猎物的数量和可获得性也可能会改变。2015年,我们的现场工作提前停止,因为戈尔卡地震(7.9兆瓦)在朗塘山谷引发了至少160起山体滑坡,造成至少350人死亡(Lacroix 2016)。随后的研究(例如我们的研究)可能会揭示这场地质巨变是否影响了云豹对景观的利用。感谢厄兹金恩姆雷可以把这项研究献给他的父亲韦达特肯教授,他在撰写这篇研究文章期间去世了(非常想念您爸爸)。PS向伟大的前沿科考专家送上崇高的敬意!



楼主 中恐狮王  发布于 2020-04-14 20:17:00 +0800 CST  
另外一篇是在不丹的研究
我们的结果为马纳斯国家公园和印度的云豹提供了第一个可靠的丰度和密度估计,并为公园中的普通豹提供了基线估计。我们使用多种方法估算了密度,但估算值受广泛的置信区间限制,如对巽他云豹的研究。广泛的置信区间很可能是因为普通豹和云豹的捕获量都较低,并且突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当使用相机捕捉器测量稀有难以捉摸的大型食肉动物时,最大程度地提高个体捕获和捕获的可能性以及样本量非常重要(Gray&Prum,2012)。由于我们的研究是专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老虎的照片捕获能力而设计的,我们相信增加相机捕捉器的密度,减小网格大小,将最大限度地提高普通豹和云豹的个体捕捉和重新捕获概率。
据报道,印度次大陆普通豹子的密度为1.0-25.5per100km2(Ramesh,2010),东南亚云豹的密度为9-25/100km2和0.8-1.9/100km2,因此,我们对玛纳斯国家公园的密度估计值与其他地方的估计值相当。在同一次调查中,基于HMM模型和最大空间显式捕获-再捕获,老虎的密度估计分别为1.8±SE1.1和0.8±SE0.3。玛纳斯国家公园正在从种族暴力的后果中恢复,但在包括森林部门在内的政府机构的近期支持下,以及各个非政府组织和当地社区的参与下,野生动物种群,包括食肉动物种群,正显示出复苏的迹象。普通豹和云豹的低密度可归因于其他食肉动物的存在,包括老虎和豺。同域肉食动物之间的竞争性相互作用对其丰度和分布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我们建议在马纳斯国家公园的未来研究中检查这些顶级捕食者之间的生态内竞争。摄影捕捉-再捕获分析以前曾用于估计个体可识别的隐秘动物,如老虎和普通豹。我们建议使用可包含个体变量的模型来探索数据,以确定影响捕获和再捕获概率的因素。根据封闭种群捕获-再捕获模型中的丰度估计来估计密度主要基于观察到的动物运动。最佳方法是在基于密度估计框架中使用相机陷阱的空间捕获历史记录。由于这种方法不需要在捕获多边形上添加缓冲区来估计有效的捕获面积,因此,得到的估计值较少受陷阱布局和密度的影响。对于监测保护活动的成功,丰度和密度的基线估计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低样本量和低捕获和再捕获概率可能会导致不确定性,特别是在监测大型食草动物、普通豹和云豹时。因此,关于同域食肉动物之间公会内部关系的数据对于规划保护干预措施至关重要(Bangs&Fritts,1996)。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证据,在玛纳斯国家公园,老虎和其他食肉动物在该地区经历了十年的社会动荡。先前对同域大型食肉动物的研究已经检查了行为因素和猎物选择模式,以推断促进共存的机制,在玛纳斯国家公园进行的类似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大型食肉动物群落的生态学。尽管在恢复老虎种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保护投资,但这种努力很少考虑到对同域食肉动物(如普通豹和云豹)可能产生的连锁效应。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普通和云豹国家公园的基线密度估计,目前正在进行年度种群监测,以研究这些物种和同域老虎的种群动态和趋势,还估计了物种的密度,未来的研究和保护计划将可以使用这些基线进行管理计划。






楼主 中恐狮王  发布于 2020-04-14 20:22:00 +0800 CST  
云豹(Neofilis nebulosa)的情况鲜为人知,它们的脆弱种群遍布南亚。我们回顾了相关文献,并综合了已知的关于它们的生态学和行为。许多已发表的文献要么注意到在其范围内和边缘的探测,要么是轶事性的观察,其中许多是几十年甚至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云豹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猫科动物,有着独特的云状斑纹,尤其是相对于头骨大小,有着长长的犬齿。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为每100平方公里0.58至6.53只。通过无线电项圈追踪到的云豹只有7只,雌性云豹的家域估计为33.6-39.7平方公里,雄性为35.5-43.5平方公里。大多数报道将云豹描述为夜间活动,但无线电遥测研究表明,云豹有不规律的活动模式,早晨活动量最高,晚上为黄昏。从来没有针对云豹的饮食进行过有针对性的研究,但观察显示,云豹食用多种动物,包括有蹄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和啮齿动物。我们鼓励未来研究它们的种群密度和范围,为保护工作和生态研究提供信息,以便了解物种及其生态位。
为了有效管理保护区内的哺乳动物,必须了解哪些物种存在,以及它们的相对丰度和分布。精心设计的监测方案可以获得此类信息,并为野生动物管理者提供可靠的数据,以便进行长期监测。监测通常是针对特定物种的,忽略了可能也涉及保护的同域物种。然而,关于这种同域物种的信息对于有效管理非常重要。在缺乏物种丰富度信息的情况下,保护管理决策通常基于粗略的估计、专家意见或有根据的猜测,这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决策,从而对保护产生不利影响(Blake&Hedges,2004),大型食肉动物,例如老虎Panthera tigris,常见的豹Panthera豹和云豹Neofelis nebulosa可能是同域性的,在广泛的栖息地中充当旗舰物种,是它们所在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老虎喜欢相对不受干扰的栖息地,在那里它们以大型猎物为食。普通豹,相反,在更广泛的生态系统中出现,并以各种捕食物种为食,在那里豹习惯于植被茂密的栖息地和偏远地区,更喜欢小猎物。Mark–recapture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于估算生物种群(Otis,1978)。使用相机捕捉-再捕获分析法估计老虎种群的方法是由印度纳加尔霍雷的Karanth(1995)和Karanth&Nichols(1998)开发的,随后被广泛用于估计印度次大陆的老虎、普通豹种群和其他国家的普通豹、老虎种群。然而,对云豹的状态和行为知之甚少。格拉斯曼等人(2005年)系统地调查了云豹的种群,但关于该物种生态的其他可用信息是轶事,基于当地信息和目击报告。据报道,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阿鲁纳恰尔邦,特里普拉邦,米佐拉姆邦,锡金和西孟加拉邦北部地区都曾发现过云豹。在马来西亚沙巴对巽他云豹Neofilis diardi进行了一项利用捕获-再捕获模型的研究,并估算了同一地区的密度。


楼主 中恐狮王  发布于 2020-04-15 17:16:00 +0800 CST  
云豹的研究现状(2017)
云豹(Neofilis nebulosa)的全球种群在全球范围内被认为是脆弱的,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结果显示,与2007年的评估结果相比,全球云豹种群数量较少。云豹目前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东南部,横跨东南亚,穿过中国南部,进入马来西亚半岛(图1)。它们已经从湾湾灭绝,可能也从孟加拉国灭绝了。云豹在其分布范围内的大多数国家都受到保护,但种群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为获取皮毛的狩猎行为不受监管[1,8],以及栖息地破碎和栖息地质量的区域性下降。历史上在尼泊尔发现过云豹,但被认为在上个世纪已经灭绝。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被重新发现,现在在尼泊尔中部以远至安纳布尔纳峰的地方都有记载。同样,云豹在印度也有历史上的发现,而且可能很常见。它们现在不太常见了,几十年来在东北米佐拉姆邦[12]首次被记录下来,最近几十年来在东北阿鲁纳恰尔邦的多次调查中也发现了它们,并且阿萨姆邦也有发现。未来记录和确认云豹的全球和本地范围的研究对于制定现实和适当的保护目标非常重要。这一范围有可能在不同地区扩大和缩小,使得当地的保护需求可能与整个物种的保护需求不同。过去几十年里,云豹在尼泊尔和印度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令人鼓舞。虽然重新引入通常是困难的,因为这些地区曾经是云豹生存的地区,有可能重新引入的努力也会成功。在开始任何重新引进工作之前,需要解决该地区最初灭绝的原因,并考虑到种群的长期生存能力。


楼主 中恐狮王  发布于 2020-04-15 17:17:00 +0800 CST  
云豹的种群密度估计为每100平方公里0.58至6.53只(表1)。技术进步(即运动触发相机;)和统计方法(即n-混合模型[15]和空间显式捕获-再捕获模型)使得过去更容易获得种群密度。因此,在过去十年里,估计云豹种群密度的研究显著增加。我们强烈鼓励这种增长,目的是获得整个范围内的种群密度估计数。这将使研究人员能够了解基线种群密度,以便在种群之间进行比较,这对于具有脆弱全球地位的物种非常重要。然后,这些估计可用于确定种群规模和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它们还可用于突出高度保护需要的区域,包括可能可行重新引入的区域。由于云豹的神秘性,过去很难记录下来,但是商业相机捕捉器的发展增加了研究人员记录云豹的能力(表2)。然而,过去许多根据相机数据进行的种群估计都有很大的误差值,需要研究的一个领域提高精度的方法。应考虑提高检测率的方法,包括可能使用诱饵和提高目标位置的准确性。另一个解决方案是增加摄像机的密度,同时可能减小整个网格的大小,以提高捕获效率。这可能允许更大程度地捕获和重新捕获个体,从而减少种群估计中的误差值。然而,在SECR模型中,摄像机之间的最大尺寸应该是初始范围的半径。使用的2公里距离远低于已知的云豹家园范围的半径,尽管它们的领土范围大小可能有所不同。综上所述,尽管摄像机密度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提高检测率的其他方法对于降低种群密度的误差估计可能更为重要。




楼主 中恐狮王  发布于 2020-04-15 17:18:00 +0800 CST  
虽然云豹属于豹属,但它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猫科动物,体重在11-23公斤之间。它们有明显的深色云朵状斑纹,尾巴通常与体长度一样长(高达80-90厘米)。相对于颅骨大小而言,云豹以相对较长的犬(3.8-4.5厘米)而闻名,最长寿的猫科动物,令人想起剑齿虎。虽然云豹的头骨没有达到豹的大小,但它已经达到了豹的颅骨比例(特别是大牙齿)。云豹也有介于大型和小型猫科动物之间的行为特征[3,26]。例如,类似于小型猫科动物,它们发出咕噜声,不能咆哮。然而,它们的进食方法、梳毛方法和身体姿势更接近大型猫科动物。最初,云豹被归为一个新猫科动物属的单一成员[28],由4个亚种组成[4],然而,最新的遗传学和形态计量学研究表明,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前亚种N.N.diardi应根据不同的单倍型和毛皮(更小的云纹,更多的云斑,和灰色的皮毛)分类为一个不同的物种。湾湾云豹(Neofilis Neobulaosa brachyurus)于1862年由Swinhoe首次向科学家介绍,并根据较短的尾巴长度[2]被描述为一个独特的物种。但是[31]在获得更多的标本后,将其修改为大陆云豹的一个岛屿种群。[32,19]认为尾长不是一个一致的标准。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将台湾云豹归类为一个不同的亚种。利用国立湾湾博物馆的样本(7个样本,但只有1个样本成功提取DNA),最新的基因分析显示湾湾云豹在单倍型上与大陆其它亚种不同,但并没有达到不同物种的水平[29],仅在使用同工酶的情况下,对美国动物园20只圈养云豹的种群中的基因进行了检查。云豹的平均混合度(H)为2.3,与克鲁格国家公园的野生狮子(Panthera leo)的平均混合度(H)为2.3相似。然而,与其他9种猫科动物相比,云豹的同工酶多态性最少,只有猎豹(已知的瓶颈物种)的混合度较低。需要进一步的基因工作来了解特定群体的混合性。


楼主 中恐狮王  发布于 2020-04-15 17:20:00 +0800 CST  
在过去的20年里,研究人员在野生云豹身上放置了第一个无线电跟踪项圈[38-39]。结果泰国另一地区2只成年雄性(35.5~43.5km2)和2只成年雌性(33.6~39.7km2)的领地大小也无明显差异。此外,在从印度捕获云豹的过程中,在相距2.0至13.6公里的摄像头处发现了个别云豹。很难从如此小的样本量中得出结论,但我们注意到2个有趣的观察结果。首先,雄性和雌性云豹的领地大小似乎相似,尽管雄性独居猫科动物的领地大小往往明显大于雌性。其次,尽管领地大小和体型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泰国云豹的领地大小报告是泰国其他地方报告的雄性豹(Panthera pardus)领地(18km2)的两倍。我们不确定所报告的云豹的活动范围是否准确,或者它们是否受到当地因素的影响。在许多单独的猫科动物物种中观察到了活动范围大小的巨大变化,其中有10倍的变化HRS常见于包括短尾猫(Lynx rufus),美洲虎(Panthera onca),豹和美洲狮(Puma concolor)等物种。基于这种潜在的变化,我们不知道目前对云豹领地范围大小的估计在频谱上属于何处。许多研究已经得出结论,猎物的分布和丰度,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与家庭范围大小和种群动态有关。奥斯汀2002年跟踪了2只戴项圈的云豹,并报告雌性的平均每日移动距离为977米;雄性的平均每日移动距离为1168米,而格拉斯曼李报告了4只戴项圈云豹的平均每日移动距离为1932米(范围122-7724米)。这些都是基于直线测量的,当动物在采样地点之间漫步时,移动的距离可能会更大。目前尚没有云豹扩散的数据。一只亚成年雄云豹被尼泊尔当地村民捕获,然后戴上无线电项圈,转移到最始捕获地点以东100公里处。在最初8天的跟踪中,它占据了不到1平方公里的区域,然后向西移动到最初捕获的位置,10天后项圈脱落[5]。考虑到云豹的分布范围很广,可能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它们的活动范围、活动模式和散布。我们尽可能支持非侵入性研究,但是,在云豹的活动范围内放置更多的项圈会增加我们对它们的活动范围 大小和运动模式的理解。这将为保护工作提供信息,也可能有助于我们了解它们生态的其他方面。
云豹的繁殖和交流行为在野外是未知的。对巽他云豹的研究表明,它们与其他猫科动物在用气味标记进行种内交流(包括领地性、雄性竞争和配偶选择)方面相似,包括标记爪痕,喷洒尿液和脸颊摩擦。雄性巽他云豹分布在更大的区域,在气味标记区域重叠,而雌性则没有,云豹很可能表现出类似于其他猫科动物的繁殖和交流行为,特别是巽他云豹和其它豹属动物。我们鼓励使用运动触发相机,这是记录这些行为的好方法,可以在云豹的活动范围内使用。圈养条件下,云豹在2岁时开始繁殖,妊娠期约为90天[58]。云豹在繁殖过程中会表现出季节性,这取决于白天的长短和光照的有效性。发情期持续3到6天,云豹可以表现出自然排卵。雌性云豹在发情前的气味标记增加,这与其他独居猫科动物相似。尽管圈养研究为我们的生物学理解提供了信息,但圈养也会改变行为,了解自然系统中的繁殖和交流行为是未来需要研究的重要领域。



楼主 中恐狮王  发布于 2020-04-15 17:22:00 +0800 CST  
树栖行为
云豹的树栖天赋可以与长尾虎猫(Leopardus wiedi)媲美。它们相对较短但有力的腿、大脚和长尾是适应树栖生活的,使云豹的重心较低,并能很好地抓住树枝。在圈养期间,观察到云豹在树枝上和地面来回爬上爬下,后脚可以倒挂在树枝上。这种行为与云豹的狩猎方法有关,云豹悬在树枝上,在经过猎物时跳下来。他们也被观察到在被圈养的云豹沿着树干奔跑,并且曾经在一群豚尾猕猴(Macaca nemestrina)的野外狩猎中被观察到。由于云豹的树栖天赋,大多数文献根据当地调查和圈养观察,将其描述为主要的树栖猫科动物。然而,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云豹在地面上的活动可能比在树上的活动更频繁。然而,对比树木中的观测记录比率,云豹可能不是主要的树栖猫科动物,而是利用树木作为休息和狩猎的场所,但在不同的栖息地或地区可能会发生变化。
早期文献表明,云豹活动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然而,最近的资料显示,云豹是多才多艺的,可能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栖息地。这些栖息地包括:草地、次生或选择砍伐的森林、成熟的常绿雨林。然而,这些叙述是机会性的,是基于当地的采访和狩猎、跟踪和直接观察的记录。泰国的无线电遥测研究显示,与封闭的原始森林和更开放的次级森林草原栖息地相比,森林使用的存在差异。所追踪的三只豹子成比例地使用了植被类型,有两只首选封闭的原始森林。其中一只在开阔的森林草地上活动的更多,这使得结果支持这种特殊的云豹利用森林和草地边缘作为狩猎地点。他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了人们普遍认为云豹出现在原始常绿森林中的观点,马来西亚的相机诱捕表明,云豹更喜欢有森林的栖息地,并且随着距水域距离,数量逐渐增加,检测到的云豹更加频繁。其他研究表明,云豹可能出现在印度东北部高达2585米的地方,而在泰国,摄像头捕捉到的云豹与海拔较高相关。在马来西亚半岛,在更高的海拔高度,相机上的云豹被发现的数量增加了。然而,云豹在这些高海拔地区的出现在文献中极为罕见,除了生物学家在印度东北部2157米高空的目击记录和在尼泊尔近3000米高空的目击记录外,大部分都是基于访谈的间接记录。为了了解云豹选择的栖息地,以及是什么驱动了这种选择,需要基于明确的数据对栖息地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云豹的出现与赤麂(Muntiacus muntjak)和欧亚野猪(Sus scrofa)的栖息地有关,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了解栖息地的使用是否与猎物喜欢的栖息地有关,或者与其它因素有关,例如相关联来自较大的食肉动物,以及对人的回避。为了制定切实有效的保护目标,需要研究云豹对生境利用和海拔偏好。





楼主 中恐狮王  发布于 2020-04-15 17:24:00 +0800 CST  
活动模式
由于罕见的观察。大多数记载将云豹称为夜间活动,由于有时也会看到云豹在白天活动或狩猎,它们可能不像以前所认为的那样严格地在夜间活动。泰国的无线电遥测研究表明,云豹有不规律活动模式,早晨活动量最高(801-1200),其次是傍晚(1801-2000)。泰国的相机捕捉显示73%的观测是夜间的。未来的一个研究领域是确定云豹的活动模式,如果它们在不同的区域有所不同,如果是的话,是什么导致了变化。可能影响云豹活动模式的两个变量是猎物和优势肉食动物的活动模式。提出捕食者追踪猎物的活动周期,猫科动物的活动模式,包括豹子、美洲虎和美洲狮,与其猎物的活动模式相关。众所周知,猫科动物也会改变它们的时间活动,以避开占主导地位的食肉动物活跃的时间,在泰国,云豹的活动时间与豹猫和老虎最为重叠,豹子和石纹猫的重叠最少,项圈将能够记录云豹的活动模式,而运动触发相机的使用可以用来确定云豹的活动模式,以及它们的猎物和该地区的任何主要食肉动物。



楼主 中恐狮王  发布于 2020-04-15 17:28:00 +0800 CST  
饮食习惯
与许多其他猫科动物一样,云豹也食用各种动物,包括有蹄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啮齿动物、家畜,有时还食用鱼和蛇(表3)。我们目前对云豹饮食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孤立的观察,肯定是不完整的,也不完全准确。例如,家畜经常被报道,但这很可能是因为人们最有可能观察到以家畜为食的云豹。与巽他云豹相比,云豹的食物中尚未发现鸟类,但这可能是由于迄今为止对云豹猎物的观察样本非常少。此外,尽管报道了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如条纹松鼠和鼠科物种,但结实的体型、大的犬齿使云豹能够杀死相对较大的猎物。曾有报道称,云豹回到未完成的猎杀地点,最近发现一只半死的家养山羊被困在离地面4米的树枝上,看到一只云豹第二天又回来捕杀。在独居猫科动物中,返回猎杀地点数天直到猎物被吃掉是很常见的事情,尤其是在捕杀需要数天才能吃掉的大型猎物时。考虑到食物对食肉动物的重要性,人们对云豹的饮食和摄食模式知之甚少。我们鼓励未来研究云豹的摄食生态,包括饮食组成、摄食周期以及饮食如何影响云豹的能量。这些研究可以很容易地与活动模式的研究结合起来,以及它们是如何受到猎物种类的影响,猎物的可获得性如何影响领地范围的大小,以及猎物的密度如何影响云豹的种群密度。
表三,云豹的食谱



楼主 中恐狮王  发布于 2020-04-15 17:31:00 +0800 CST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与其他豹类相比,云豹的生态和行为相对未知。然而,它们的种群在世界范围内是脆弱的,并被分成不同的亚种群,其中许多正在下降。考虑到它们的脆弱地位和作为豹属成员的地位,豹属物种通常是保护的旗舰物种,它们是一个需要更多研究的物种。关于云豹的许多已发表的研究要么是a)注意到它们的范围内和边缘的探测,要么是b)记录观察的轶事研究,其中许多是几十年甚至超过一个世纪。只有7只云豹戴过无线电项圈,而这些个体仅限于云豹分布的一小部分。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领域包括:1)种群密度和范围。我们认为,对云豹种群密度进行更多的研究,对今后的物种保护至关重要。使用相机捕捉器和新的统计方法似乎是估计密度的好方法,并且可以在其范围内应用。2) 范围和移动。为了了解云豹,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生态,比如它们使用的领地空间有多大,并且了解它们的运动模式。


楼主 中恐狮王  发布于 2020-04-15 17:32:00 +0800 CST  
6-7岁的野生云豹,体重20公斤,体全长177厘米。




楼主 中恐狮王  发布于 2020-04-15 17:38:00 +0800 CST  

楼主:中恐狮王

字数:12928

发表时间:2020-04-15 04: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21 10:25:03 +0800 CST

评论数:1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