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那些杜撰出来的动物

一楼度娘。

楼主 胡思乱想天下  发布于 2019-08-11 10:55:00 +0800 CST  
你可能在儿童科普上,杂志上,试卷阅读理解上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地方,听说过一些非常奇异的动物。这些动物的习性和生活方式往往非常的奇特,甚至有些背离常理。这里笔者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接下来笔者所列出了的这些奇异的动物全都是杜撰出来的,根本就不存在。希望大家看了以后不要再以讹传讹。

楼主 胡思乱想天下  发布于 2019-08-11 10:56:00 +0800 CST  
NO 1,吃猫鼠


吃猫鼠可能是最著名的杜撰动物之一了,因为动画片黑猫警长的关系而广为人知。在动画片里,吃猫鼠原产于非洲,能够放一个屁把猫熏晕过去,然后再将其血液吸干。笔者还曾经做过一篇关于吃猫鼠的阅读理解。这里笔者可以告诉你,这种吃猫鼠根本就不存在,其习性也完全不合理。根据传言,吃猫鼠能够放一个有毒的屁把猫熏晕过去再吃掉猫。现实中的确存在不少用毒捕杀猎物的动物,例如毒蛇、蝎子、蜘蛛等等。然而不管是哪一种,其毒液几乎都是直接注入猎物体内而不是像吃猫鼠那样喷射出去。那样做的话不但会浪费大量的毒素,其杀伤效率也会大大降低。同样的毒素,你说是直接注入血液发作的快还是散到空气中让猎物吸入发作的快?当然现实中倒是有释放臭气的动物,如黄鼠狼,臭鼬和放屁虫等等,然而它们施放毒气基本上都是为了自卫而非杀死猎物。其他不合理的地方也有很多。比如大多数啮齿类动物其实都还是以偏向素食为主,而猫本身已经是食肉动物,从能量传递的角度基本不会有人和动物主要以食肉动物为食。

楼主 胡思乱想天下  发布于 2019-08-11 10:56:00 +0800 CST  
NO 2,红吸血蝠。
具体故事可以参考汤恩·维尔的百度百科,这里不一一赘述。
根据传说,在印度印度塔尔沙漠西部有个古老的小镇,小镇的东端矗立着一座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之堡”。凡是到此处休息的人最终都会莫名其妙的死去。而真凶其实是一只(有的版本里是一群)红色的吸血蝙蝠。这种蝙蝠有一个针状的长嘴,能够插入到人畜的脑袋之中吸食脑髓,并且还能分泌麻醉汁液使之昏迷。最后被一个名叫汤恩维尔的科学家设计抓住。
仔细想想,这个故事简直漏洞百出。
首先故事里提到的主人公汤恩维尔,这个名字出现的地方全都是这个故事里,其他地方则完全没有提到。故事当中的汤恩维尔是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生物学家,怎么可能一点关于他消息都没有?这只能说明此人根本就不存在。而且故事当中说汤恩是研究红吸血蝠的专家,那也就是说其他地方也该有类似古堡里的这种吸血蝙蝠。然而故事里还提到这种古堡里的吸血蝙蝠是变异了的,这也就意味着只有这个古堡里有这种吸血蝙蝠,这不是矛盾吗?
第二,故事里提到由著名的英国探险家乔治·威尔斯率领他的探险队曾经进入过死亡古堡,结果同样遭遇毒手。这个乔治威尔斯同样我也完全没查到。倒是有一个挺有名的人叫赫伯·乔治·威尔斯的,然而他却是个小说家,同时他是在伦敦去世的,和印度死亡古堡八杆子打不着。根据故事描述,乔治和汤恩还是好朋友,乔治在进入古堡之前还给汤恩写过信叫他来。这也就是说乔治对红吸血蝙蝠也有一定的了解,然而他最终却根本没有找到有效的对付蝙蝠的手段。那么他为什么就不能再多等几天等汤恩来一块对付蝙蝠?就算像故事里一样缺钱他也没必要白白送死吧。
其他漏洞还有一大堆。
再从生物学角度分析,我就不吐槽蝙蝠的嘴是怎么进化成类似蚊子的吸管形状,以及这嘴居然比美洲豹的牙还厉害,能够直接刺穿头骨了。而且有好好的且容易获得的血液,为何要改吸难以获得的脑髓呢?

楼主 胡思乱想天下  发布于 2019-08-11 10:57:00 +0800 CST  
NO 3,雕鹰
在辽阔的亚马逊平原上,生活着一种叫雕鹰的鸟,有“飞行之王”的称号。它的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被它发现的小动物,一般都难以逃脱它的利爪。
雕鹰的这一本领是如何练就的?当一只幼鹰出生后,没享受几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经受母亲近似残酷的训练。在母鹰的帮助下,幼鹰没多久就能自行飞翔了,但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种飞翔只比爬行好一点儿。幼鹰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训练,否则,就不能获得母亲口中的食物。
第二步,母鹰把幼鹰带到高处,或悬崖上,然后把它们摔下来,有的幼鹰因为胆怯而被母亲活活地摔死。但母鹰不会因此而停止对它们的训练。母鹰深知:不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就不能飞上高远的蓝天,即使能够,也会因难以捕捉到食物而被饿死。
第三步则充满着残酷和恐怖。那些被母亲推下悬崖而能胜利飞翔的幼鹰面临着最后的,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考验。因为它们那正在成长的翅膀会被母鹰残忍地折断大部分骨骼,然后再次从高处推下,有很多幼鹰就是在这时成为飞翔悲壮的祭品。但母鹰同样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因为它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后面的内容太长不继续贴了,不知道各位做没做过这篇阅读理解?然而这篇文章同样也是扯到了家。
雕鹰,雕还是鹰?笔者所知并没有这么一种鸟。倒是有一种叫鹰雕的鸟然而它却分布于东南亚而非亚马逊平原,和文章里完全对不上。
据本文所述,雕鹰的母亲在自的孩子练习飞翔的时候会折断自己孩子翅膀里的骨骼。雕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在被折断后仍能忍受痛苦不停地振翅飞翔,使翅膀不断地充血,不久便能痊愈,而痊愈后翅膀则似神话中凤凰一样死后重生,长得更加强健有力。如果不这样的话,雕鹰最终将无法飞行。
我不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懂不懂医学常识?要知道骨折之后最忌讳的事情就是乱动,人一样,鸟也一样,一旦乱动其结果就是骨头错位,更难以恢复。笔者曾经不止一次看到过鸟类因为翅膀骨折而接受救治的新闻。虽说挫折教育可能是必须的,但是也不是这么个办法!这种事情在现实当中是根本就不存在的。要是真的有哪只傻鹰这么做那么它的孩子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从没听说过有任何一种动物在骨折之后乱动然后能让骨折的部位充血最后长的更强壮的。

楼主 胡思乱想天下  发布于 2019-08-11 10:57:00 +0800 CST  
NO 4,吐丝猫
据说在南美有一种会吐丝的猫,能像蚕一样吐丝,那儿的人们叫它“吐丝猫”.在它口中有一对张着的穴窝,在那存贮丝液。当穴窝丝液满时,猫两星期不吃东西,然后开始吐丝.在吐丝期间,它性情暴躁,连续奔跑.当地人们常把它拴在棒竿上,它绕着棒竿跑来跑去,把丝撕扯在棒竿上.一只猫一年吐两次丝.“吐丝猫”的丝比蚕丝厚,并很强韧,可以织成很强韧的丝绸。
蚕吐丝是为了结茧,蜘蛛吐丝是为了捕食。猫吐丝为了什么?猫不需要羽化,也不需要用丝的方式来捕食。南美洲所有的猫科动物都和这种吐丝猫完全对不上,猫也没有任何理由进化出来吐丝的本领。猫最多是吐出来毛球而已,根本就不可能进化出来产生丝线的器官。同样据说还有一种会结网的老鼠,也一样是不可能的。

楼主 胡思乱想天下  发布于 2019-08-13 23:33:00 +0800 CST  
NO 5,日轮花和大蜘蛛
日轮花,杜撰植物,实为西番莲,又称百香果、鸡蛋果。叶子一般长约三十至四十厘米,花就散在一片片的叶子上面。日轮花长得十分娇艳,其形状酷似齿轮,而且能散发出诱人的兰花般的芳香,很远就可闻到。谣传日轮花生长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那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广袤的沼泽地里,却能帮助蜘蛛把人咬死。只是传说中的植物,所有配图都是西番莲Passiflora caerulea L.的花,也就是平时榨果汁用的百香果。
按照谣言,与一般植物不同的是,这种花反应非常灵敏,而且力量很大。如果有人想摘它的花,无论碰到它的茎、叶或者花瓣,那细长的叶立即像鹰爪一样伸卷过来,把人紧紧抓住。同时,躲藏在日轮花旁边的大型蜘蛛——黑寡妇蛛,便迅速赶来咬食人体。这种蜘蛛的上鄂内有毒腺,能分泌出一种神经性毒蛋白液体,当毒液进入人体,就会在极短的时间致人死亡。
日轮花为什么要为蜘蛛猎取食物呢?原来尸体成了黑蜘蛛的食粮,黑蜘蛛吃了人的身体之后,所排出的粪便是日轮花的一种特别养料。因此,日轮花就潜心尽力地为黑蜘蛛捕猎食物,它们互利共生,凡是有日轮花的地方,必有吃人的黑寡妇蜘蛛。当地的南美洲人,对日轮花十分恐惧,每当看到它就要远远避开。
当然,以上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全无植物学、动物学常识。植物只能通过改变细胞渗透压来实现快速运动,而且力量只有几牛顿,根本无法抓住人类。

楼主 胡思乱想天下  发布于 2019-08-13 23:35:00 +0800 CST  
NO 6,比利猿(食狮猿)
又称邦多神秘猿,据说在刚果的森林里生活着一种巨大的类人猿,能够杀死狮子并吃掉。有说法说它是黑猩猩和大猩猩的杂交,又有说法说它是一种新的黑猩猩。
首先这种猿猴根本就没有任何照片等东西证明存在。其次狮子生活在大草原上,与黑猩猩和大猩猩见面的几率非常小。而且狮子本身就是顶级捕猎者,哪里有专门吃顶级捕猎者的动物?还有不管是大猩猩还是黑猩猩,想要碰瓷狮子先过了豹子这关。

楼主 胡思乱想天下  发布于 2019-08-13 23:41:00 +0800 CST  
NO 8 鼻行动物
鼻行动物(原文snouters或Rhinogrades)是一个由虚拟人物——德国自然学家Harald Stümpke所描述的虚构哺乳动物。本目的最大特征是从其始祖特化而来的鼻子,拥有各式各样可想像的演化发展。关于这种生物以及研究它们的科学家皆是由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动物学教授Gerolf Steiner所创造。在虚构作品中,鼻行动物属哺乳类动物,使用鼻子行走,四肢基本退化,繁殖能力不强,妊娠期一般为七个月到一年。根据作者的描述,它们以前生活在南太平洋的哈伊艾伊群岛,并且于1957年因为美国的武器试验而灭绝。
克里斯蒂安·摩尔根斯坦(Christian Morgenstern, 1871-1914)是德国的一个打油诗诗人,他在1905年创作了一首名为Das Nasobem(The Nasobame)的诗。在诗中,他臆造了一种叫做nasobame的怪异动物,它走路不用腿,而是大头朝下用鼻子。 摩尔根斯坦的诗通俗幽默,在德国一度十分流行,很多德国人都可以背出几首,所以这种想象中的动物形象居然深入人心。 编造动物,古而有之,远到龙凤大鹏,近到生活在沙漠里捕食人的超大狸猫怪,都是编造出来的动物,跟科学通常是不沾边的。但nasobame后来居然成了动物学家的宠儿。
1957年,德国海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Heidelberg)的一位动物学教授GerolfSteiner(大概是摩尔根斯坦的“粉丝”)童心大发,煞有介事地在德国出版了一本名为《Bau und Leben der Rhinogradentia》(鼻行动物的种类和生态)的书。 在这本书中,Gerolf Steiner化名为Dr. Harald Stümpke,为鼻行动物编造了Rhinogradentia这个“学名”(可以翻译成“鼻行动物目”或“鼻行兽”),把它放在哺乳动物家族里,作为一个“新目”,并划分出“14科189种”。 这本书做的十分精致,Gerolf Steine教授充分发挥了身为生物学家的知识和才华,详细描述了各种各样的鼻行动物:有身高1.7米的,有长四个鼻子的,有尾巴上长螫针的,都用鼻子走路,后腿退化得几乎消失;一个个都起了学名,配了精致的插图。后来这本书还出了英译本,日译本,还给这些动物起了一个诨名“snouter”(鼻子怪),“鼻行动物”从此闻名世界。而现今网络流传的鼻行兽多为PS照片或者鼠类标本。

楼主 胡思乱想天下  发布于 2019-08-14 12:36:00 +0800 CST  
NO 9 吃铁鸟
出自黑猫警长小说,据说这种鸟会吃掉铁钉等铁制品,胃酸非常强。诚然一些鸟类会吃诸如沙子小石子一类的东西,也可能误食铁钉。但是人类使用铁的历史不过数千年。而进化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人类没发明铁制品的时候它们吃什么?铁矿石吗?而铁矿石大多数时候都是埋在地下的。再说了吃铁钉的目的是什么,补充铁?那就和人缺铁吃秤砣一样荒唐。

楼主 胡思乱想天下  发布于 2019-08-14 20:04:00 +0800 CST  
NO 10 打狼鸟
秘鲁布隆迪农村(一说是非洲布隆迪)里,人们为了对付狼群对家畜的袭击,养了一种叫“司本达”的鸟。这种鸟的舌头很有弹性,能把二三两重的小石头块快速弹射到四五十米以外的地方。狼群遇到“司本达”弹射来的石块,便只好灰溜溜地逃走。
为什么这种鸟只打狼而不打其他动物?但好长时间没有答案。后来有一名教授发现并解答了打狼鸟这个问题,他就是西拉西耶。
西拉西耶教授为了破解这个问题,带着他的学生,深入到打狼鸟和狼聚集的大草原实地观察。但经观察发现,打狼鸟并非遇灰狼就打,而是有时候打,有时候不打,况且他们之间根本没有直接冲突,观察研究陷入了困境。一次,他们观察到一只灰狼正在偷吃白嘴鹰蛋,白嘴鹰蛋是草原灰狼最爱吃的东西。白嘴鹰发现后,绝望的嘶叫,但毫无办法,不一会便离开了,西拉西耶和他的同学们静静地看着这头狼。就在这时,天空中出现一阵嘶鸣,是刚才的那只白嘴鹰回来了,巧的是它带来了一只打狼鸟,打狼鸟不容分说,衔起石头,射击那只狼,狼被打得无处躲藏,那只白嘴鹰则停在一高处,看着这一幕。打狼鸟目睹了这一幕,西拉西耶一拍大腿,立刻对学生说,你们再看到打狼鸟打狼的时候,一定要观察四周有没有白嘴鹰。后来,经过数次观察证明,打狼鸟打狼的时候,四周的确有一只白嘴鹰。西拉西耶终于解释出了打狼鸟打狼的原因:原来是在帮助白嘴鹰出气。这也与前期观察打狼鸟遇到狼时,有时打有时不打的现象不谋而合,如果没有白嘴鹰的求助,打狼鸟 是绝对不会打狼的。
无力吐槽这个故事……先不说这种小鸟怎么把石头射出去的,首先这个西拉西耶教授和之前那个汤恩维尔一样也是查无此人。其次无论非洲还是秘鲁都没有狼……非洲只有非洲野犬和黑背胡狼等,但是灰狼可是真的没有……地处南美洲秘鲁也没有狼。白嘴鹰这种鸟我也没查到。而且打狼鸟为何要帮助和自己毫不相干的白嘴鹰呢?不怕白嘴鹰捕食它们?

楼主 胡思乱想天下  发布于 2019-08-18 15:26:00 +0800 CST  
NO 11捉鼠鱼
我国南海有一种会捉老鼠的鲇鱼。晚上,鲇鱼游到岸边的浅滩,把尾巴露出水面,装成一条死鱼,觅食的老鼠发现后,便会去咬鱼的尾巴,这时鲇鱼趁机把老鼠拖入水中,饱餐一顿。
鲇鱼貌似没有长时间离开水里的本领,也不生活在海里。而且这种捕猎方式也扯到家了。万一来的不是老鼠而是更大的动物怎么办?

楼主 胡思乱想天下  发布于 2019-08-18 15:34:00 +0800 CST  
来一个组合的,奇特的老鼠。不过这些老鼠应该都是杜撰出来的。
蜡烛鼠:坦桑尼亚的基戈马山区有一种老鼠,全身80%是脂肪,只要用火柴一点,就会像蜡烛一样燃烧。当地人便将它捉来晒干作蜡烛或燃料。
有这样的哺乳动物吗?全身百分之八十都是脂肪?


吃蛇鼠:摩洛哥有一种专门吃蛇的老鼠,它身上能分泌一种麻醉剂,使蛇的神经**,从而死去,随后将蛇吃掉。
吃猫鼠的翻版?


不怕烫的老鼠:希腊的维库加地区有一热泉,水温达80~90℃。这里生活着一种不怕烫的老鼠,它们在泉水里非常活跃。如果把它们放在常温下,反而会很快死去。
冻不死的老鼠:在摄氏零下71度的前苏联雅库特地区,钢铁冻得像冰一样脆而易折,生活在这里的一种老鼠出没于冰天雪地之间,怡然自得,是一种冻不死的老鼠。
踩不死的老鼠:非洲尼日尔境内生活着一种踩不死的老鼠。属身上肌肉松厚,脊骨柔软,五脏紧贴下腹。用脚踩上去,脊骨和五脏会分别挤向两边,全部重力由肌肉承担,稍一提脚,它便溜之大吉。
还有这样的老鼠?这仨都是金刚葫芦娃吧。

楼主 胡思乱想天下  发布于 2019-08-31 20:37:00 +0800 CST  
“畏罪自杀”的老鼠:我国东北的兴安岭林区,有一种富有“武士道”精神——畏罪自杀的老鼠。当它们看到自己的食物被人挖去,就一个个爬上小树,各找一个三角形的树杈子,把脖子伸进树杈,四脚伸直垂下,使全身悬挂起来——上吊自杀了。
你要说装死还有点可能……


拱桥鼠:这种鼠生长在非洲赞比亚,它的身躯庞大,背呈拱形,下面有锁骨支撑。它伏在地上,好像一座石拱桥,60公斤的人站上去,它也无动于衷。
水豚和豪猪估计都没办法做到这点吧……

楼主 胡思乱想天下  发布于 2019-08-31 20:44:00 +0800 CST  
谢吧主加精。

楼主 胡思乱想天下  发布于 2019-08-31 21:26:00 +0800 CST  
饿死在粮堆上的鼬鼠

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种鼬鼠,它们整天忙忙碌碌,不停地寻找着食物,然后把吃不完的食物储存到洞穴里。据统计,鼬鼠一生要储存20多个“粮仓”,足够十几只鼬鼠毕生享用。

然而,你们知道,这些鼬鼠最后是怎么死的吗?

它们都是饿死的!

饿死的?这怎么可能呢?

原来,鼬鼠晚年走不动的时候,就会躲进自己的“粮仓”里,但它们必须经常啃咬硬物磨短两颗门牙,否则就会因门牙无限生长而无法进食。但它们早先在“粮仓”里并没有储存硬物,结果因没有硬物磨牙致使门牙不断生长,老长的门牙让鼬鼠无法进食,最后饿死在粮堆上。

鼬鼠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从它储存粮食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鼬鼠不是因愚蠢而饿死,而是饿死在自己的贪欲上。贪欲使它只看到粮食,而看不见石子,看不见粮食以外的任何东西。它陷入贪欲的陷阱里,看不见隐患,看不见潜在的危机,看不见明天与未来,是贪欲葬送了它。

编这个故事的人是不是把鼬鼠和老鼠混为一谈了?鼬鼠一般指的是黄鼠狼一类的动物,根本不属于啮齿动物,又何谈磨牙?而是要是真想磨牙,根本不需要专门搜集石子吧,硬的东西不是随处都是?想要磨牙哪里都可以的。

楼主 胡思乱想天下  发布于 2019-09-09 14:24:00 +0800 CST  
本帖以后将不定期更新。

楼主 胡思乱想天下  发布于 2019-09-11 08:51:00 +0800 CST  
着火蛇与扑火蛇
非洲是一个令人神驰遐想的地方,神秘的原始森林里出没着具有绝招的毒虫猛兽,在几内亚湾的一个岛屿上,就有一种全身赤红似火的蛇,它多栖居于河堤的洞穴里,当地黑人叫它“库加沙”。
“库加沙”从外形上看,和通常所见蛇的模样并无两样。奇怪的是,它一碰到星星之火,即会熊熊地燃烧起来,往往成为当地引起火灾的“火神菩萨”。
这种蛇为什么容易给人造成如此不幸的麻烦呢?科学家揭开了它着火之谜。原来它体内含有大量易燃的脂肪,尤其是舌头上的含油量更高。有趣的是,当地黑人对于“库加沙”,与其说是讨厌它,毋宁说是更喜欢它。因为这种蛇富有易燃的特点,人们把它捕来后,将内脏除掉,再穿上灯芯,缚在铁棒上就成了一盏照明灯,在幽暗的夜晚,比一般煤油灯还要光亮。
一条“库加沙”据说可供三四人夜晚的照明使用,所以当地黑人又称它为“蜡烛蛇”。
南美洲也是令人神往不已的地方,在其北部亚马逊河畔的茂密森林中,有一种头上覆盖着肉瘤般的鳞片,周身呈菱形的黑褐色斑点蛇,当地印第安人叫它“苏鲁库库”。
人们都知道,火是许多猛兽、恶禽、毒虫都望而生畏的东西。但是,当科学考察队在营地烧起篝火时,“苏鲁库库”会迅猛地窜来拍打火焰,并且非把火扑息不可。曾经有人为了避开它,正亮起一支火把准备把帐篷迁开,谁知“苏鲁库库”却迫不及待地腾空而起,火星四溅地将火把扑灭了……
这种蛇为什么竟不畏火?科学家解开了“苏鲁库库”扑火的原因。原来这种蛇是夜行的动物,火光刺激它的眼睛,会使它感到特别难以忍受,所以在漆黑的夜间,只要一见闪亮的火光,它就非灭之不可。
那么“苏鲁库库”为什么不会被烧死呢?这是因为它的表皮能够分泌出一种粘液,起隔热作用,所以它不但能扑火,而且还能在不太旺的火堆上停留较长的时间。但是,如果停留的时间过长,身上分泌出来的粘液烘干了,它也难免葬身火海之中。
“苏鲁库库”是一种毒蛇,尾端长着一对能置人死地的角质毒鳌,但它对人类也有贡献。据说,蛇肉烘干可治风湿病,蛇骨研成粉末,放到甘蔗酒或咖啡里,也能取得同样的疗效,蛇皮铺在床上就寝,还能防治皮肤病,所以当地就有人以捕它为业。
由于这种蛇具有扑火的癖性,因此当地的印第安人又称它为“扑火蛇”。


很扯淡,“着火蛇”据说体内充满脂肪就容易着火,那么它的皮肤是干什么吃的?而且进化出来这么多脂肪有何用处?“扑火蛇”也很扯,人类用火历史也不过数千年,蛇如何进化出灭火的本领?而且蛇分泌出来的粘液应该也是有机物,是有机物大多就都易燃。而且毒蛇都是嘴里长毒牙,从未听闻尾巴上长毒螯的,那是蛇还是蝎子?

楼主 胡思乱想天下  发布于 2019-09-11 20:41:00 +0800 CST  
切尔诺贝利巨鼠
1986年,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造成30人当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据传,上世纪90年代,一支9人科学考察小组进入切尔诺贝利时,曾遭遇一群巨鼠袭击,只有一人生还,最后当局集结大量军队、轻重型武器,将所有能发现的巨鼠群消灭,传闻中出现的巨鼠就被称为“切尔诺贝利巨鼠”。此事曾作为教材出现在国内某科普读物上。类似的还有食金蚁,不过看来应该是小说家的谣传。


传闻疑点
切尔诺贝利曾出现食人巨鼠群 用军队消灭
1.这件完全能登上《自然》科学杂志上的事,在当时《自然》科学杂志上却没见记载。
2.基因突变的是无方向性的,就是说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也可能会有其他方面的变化,而几乎所有关于污染引起动物突变的传闻都是描述动物变得很大或者很可怕,所以这些传闻都可能是小说家一家之言。
3.已经有人不舍故土回到了辐射区里的隔离区,没报道那里发现了什么变得诡异的动物相反,切尔诺贝利的“石棺”成了一个动植物的乐园。
4.切尔诺贝利仅仅离基辅140公里,时隔10年巨鼠却没有窜到那里去。
5.事实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3号机组一直工作到2000年12月15日,在此以前一直有数千人在距离事故反应堆几公里的地方工作,如果真有所谓巨鼠早就被发现了。
5.比较搞笑的一点,这传闻出现的时间和“在太空看得见长城”,食金蚁之类传闻出现的时间略有吻合。
6.故事细节也同样让人生疑,在人员必须穿防护服的情况下,怎么可能生篝火做饭?食物暴露在辐射下,是不能食用的。考察队并非战斗组,防护服上不应包括头盔。

楼主 胡思乱想天下  发布于 2019-09-11 20:43:00 +0800 CST  
食金蚁
在沙漠中生存着一种叫‘食金蚁’的蚁类,它们吃金就像吃豆腐一样,除了沙子它们什么都吃 因为什么都能吃,所以又叫作噬蚁。食金蚁所到之处 万物不留。
显然,食金蚁并不存在。蚂蚁属于动物界,而动物界生物均为异养,直接摄取外界的有机物,并不可能以金属单质为食。因此,不应该相信以上说法。一般来说,食金蚁只作为小说的角色出现
不存在,要消化金属,要有强大的消化系统,能盛得下“王水”这样的消化液,除非它的牙齿够锐利,把金属当沙子吃,就像鸡吃沙子帮助消化一样~
蚂蚁属于动物界,而动物界生物均为异养,直接摄取外界的有机物,并不可能以金属单质为食。因此,不应该相信有食金蚁。一般来说,食金蚁只作为小说的角色出现。
显然,食金蚁并不存在。蚂蚁属于动物界,而动物界生物均为异养,直接摄取外界的有机物,并不可能以金属单质为食。因此,不应该相信以上说法。一般来说,食金蚁只作为小说的角色出现。

楼主 胡思乱想天下  发布于 2019-09-11 20:45:00 +0800 CST  

楼主:胡思乱想天下

字数:18687

发表时间:2019-08-11 18: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01 15:48:11 +0800 CST

评论数:42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