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火线的大迁徙—非洲国家公园(大湿地篇)之南苏丹三位一体

穿越火线的大迁徙—非洲国家公园(湿地大平原篇)之南苏丹的三位一体
南苏丹的动物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拥有非洲第二大食草动物迁徙群,但是由于战乱而鲜为人知,我很早就想写这篇科普文,在暑假终于千呼万唤使出来了,文章较长,图片也很全面,请大家慢慢欣赏。
此文一共分为六个章节
一、邂逅
二、缘起
三、生境
四、主角
五、路径
六、未来
正文开始:
一、邂逅
2007年,即南苏丹内战结束两年之后,来自WCS(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三位科学家——保罗·埃尔坎(Paul Elkan)、南部苏丹计划的美国生物学家;J·迈克尔·费伊(J.Michael Fay)和苏丹籍的美国博士生马利克·马吉安(Malik Marjan)抵达该国,开始坐着小型飞机开始调查战后的野生动物数量,他们也是数十年以来第一次敢踏入此地来计算动物种群数量的研究者。
当保罗·埃尔坎沿着白尼罗河一直向着东部的广阔区域飞行,从巴丁格罗国家公园(Badingilo national park)飞往最东部的博马国家公园(Bomanationalpark),在那一大片绵延几千公里人迹罕至的广阔平原上观察了数小时之久,发现了这片非洲最大最完整的热带草原不但保存完整,居然还有成千上万头白耳赤羚在向南移动,迁徙种群绵延几公里,他惊叹太不可思议了!而且羚羊群中还有几匹斑马也在一起狂奔,而且在飞机的阴影中还看到了一只雌狮正在慢慢靠近羚羊群,大象也在平原穿行。
飞机上拍摄到的大群白耳赤羚在草原上狂奔



成群的大象也在平原上穿行

这次野生动物调查带来了令人意外的惊喜,除了个别动物严重减员外,大部分动物数量居然大都保存完整。


二、缘起
南苏丹的的地理位置,位于非洲中东部,苏丹南部



在公布这次历时数周的动物调查数据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下为何会诞生一个新的国家并且且独立之路导致了数十年的战乱,这个战乱能否避免?
答案是南苏丹和苏丹在种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差异
【1】、从人种上看,苏丹以阿拉伯化的努比亚人,类似埃及人、阿拉伯人为主,还有一部分与黑人混血人种。
而南苏丹主要是黑人。从古埃及开始一直到近代,苏丹经常从南苏丹猎取黑奴,除了自己使用外,还贩卖到埃及等中东地区。
【2】、从宗教上看,苏丹信奉伊斯兰教,控制着政治权力。南苏丹大多数人还是原始的部落宗教信仰,少数人信仰基督教。
从地理环境上看,苏丹北部大部分地区多是干燥的沙漠,南苏丹主要是较为湿润热带稀树草原,南苏丹的自然禀赋要好于北方。因此不管从人种和地理环境上看,苏丹属于北非伊斯兰世界文化,南苏丹更接近于撒哈拉以南的黑人文化。
所以在1955年苏丹宣布从前英国殖民地独立伊始,南苏丹就反对与北苏丹成为一个国家而独立,从而引发了第一次苏丹内战。
1972年,南苏丹于北苏丹签订合约获得有限自治权,第一次苏丹内战结束。
1983年,苏丹政府强行在全国实行伊斯兰法,而信奉部落宗教或基督教为主的南苏丹官兵遂发动兵变反对这一政策,因此又引发了第二次苏丹内战。
2005年,苏丹政府同南部苏丹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签署《全面和平协议》(CPA),结束了长达22年的第二次内战。第二次内战造成200万人死亡,400万人流离失所。而南苏丹总人口才1200万。
南苏丹分离后,与苏丹仍然有一些局部摩擦,最麻烦的是该国的部族武装不支持新政府,准备要自立门户,因此存在着内部冲突、独裁、贪污等问题。
南苏丹南部与乌干达、肯尼亚接壤,可以看到和塞伦盖蒂也相隔不远,下图中紫色圈内为南苏丹的迁徙范围,下方蓝色圈内为坦桑尼亚塞伦盖蒂迁徙范围

经过一个大概讲解大家对这场长达50年的战乱有所了解,为什么要先陈述这个战争历史呢?第一点原因是:这个国家的内战隐患从立国之初就埋下了,两个不同肤色和信仰、还带有历史仇恨的种族根本就不可能和平共处,所以战乱不可避免,第二点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非洲第二大百万羚羊大迁徙就发生在南苏丹境内,而且交战地点很多发生在这场迁徙的道路上,因此南苏丹数十年都没有游客,所以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这些动物都在战乱中被反政府军和难民全部消耗光了,也没有人知道它们中还剩下多少幸存者。直到2007年WCS在南苏丹进行战后野生动物的普查时这才发现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这个被遗忘的大迁徙居然能在几十年战乱中得以保存,重新出现在世人的目光里,不得不说是一项自然奇迹,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一奇迹呢?

楼主 大捻角羚88  发布于 2019-07-21 10:20:00 +0800 CST  
三、生境
南苏丹东南部有两个大型国家公园和一个大型的湿地,分别位于该国琼莱州和博马州,三处都属于湿润的大平原。其中紧邻首都朱巴北部的巴丁格罗国家公园(Badingilo national park)占地1万多平方公里,位于南苏丹南部,公园境内大部分为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地貌植被以苏丹型热带草原为主,为开阔型草原,和塞伦盖蒂平原很相似,但是地势更加平坦开阔,少有的几座山像孤岛一样耸立在大平原上,所以整个公园内的草场面积利用率很高,而塞伦盖蒂则有很大面积的林地,个人感觉巴丁格罗和博马NP的草场甚至还优于塞伦盖蒂。


而博马国家公园(Bomanational park)占地2万平方公里,位于该国东南部,右边靠近国境线,靠近埃塞俄比亚东部边界,地貌和巴丁格罗很相似,也是一大片开阔草原为主,两个公园只相隔200公里,这段生态走廊也基本都是稀树草原。
博马国家公园也是以开阔大平原为主,林地和灌木丛林交错其中,给食肉动物提供了绝好的育儿场所


最重要的是这两个公园的北部连接着一大片河道蜿蜒的泛滥大平原,即著名的萨德湿地(Sudd wetland),在潮湿的季节,湿地的面积增加到9万平方公里,在旱季并逐渐减少到约4万平方公里,为非洲最大的湿地之一,也成为许多食草动物和鸟类的旱季迁徙地。
北面是湖水和蜿蜒的河道,让这一大片草原变成了大湿地,或者也称为泛滥大草原,无比开阔的平原在雨季被洪水淹没,再加上河道密布,成为一大片难以跨越的大沼

在萨德湿地居住的村民,雨季洪水泛滥的时候,他们只能靠船只往返各个河流之间,这也是野生动物得以成功在此藏身的重要原因

这里的湿地有一种较高的莎草,大象很喜欢在这里活动,不从空中几乎很难发现
随着战后重建项目的启动,萨德大平原开始开辟出一条通道

这三个巨大的生物保留地形成了总面积达9.5万平方公里的博马-琼莱生态系统,这个富饶湿润的稀树草原和大湿地平原滋养了超过百万头羚羊。

这张图展示了南苏丹东南部和西部三个最大的国家公园,从左到右依次是南部NP、巴丁格罗NP和博马NP,北边是萨德大湿地,博马上方还有一个邻国埃塞俄比亚的甘贝拉NP(Gambela NP)。
在巴丁格罗西部有一个南部国家公园(South national park),面积也有22000平方公里左右,加上博马和巴丁格罗三个国家公园面积超过5万平方公里,由此可见,南苏丹的自然环境优越,大片的热带开阔草原保存完整,而且雨水充沛,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加上缓冲区后总面积达到10万平方公里以上。

楼主 大捻角羚88  发布于 2019-07-21 10:21:00 +0800 CST  
四、主角
博马NP和巴丁格罗NP两地加上萨德湿地地势开阔,水草丰美,一共生存着超过130万头羚羊,是仅次于塞伦盖蒂的非洲第二大迁徙群。其中最多的是白耳赤羚,数量达到近80万,提昂转角牛羚16万,蒙盖拉瞪羚30万,还有几万只尼罗河驴羚、大羚羊和东非剑羚等各种羚羊,还有大象、河马、水牛、斑马等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则是著名的努比亚狮,苏丹猎豹,花豹,鬣狗,甚至还有濒危的非洲野狗。
苏丹历史曾经最长的王国是努比亚王朝,所以该处的狮子也是著名的努比亚狮,南苏丹的努比亚狮也在饱经战乱的数十年间存活了下来,虽然图片和资料甚少,但是还是有少许照片,大都是博马国家公园拍到的
航拍的这张雄狮毛色较灰,但是发型却很像克鲁格狮的莫西干头,估计可能是较为年轻没有长

不过这张不久前拍摄于博马国家公园的雄狮证实了壮年努比亚狮的鬃毛其实还是多的,不知道这是一头地主雄狮还是流浪雄狮

另外两张努比亚雄狮联盟的照片,第一张年龄应该更大些,看样子状态不错,但鬃毛好像没有超过肩部和前

两头年轻的雄狮在博马北部被发现,它们有可能从邻国埃塞俄比亚的国家公园流浪到此,博马北部有生态走廊,两地的狮子互相来往

努比亚母狮和小狮子,这个大生态系统中最不缺的是猎物,最大的威胁来自于人类的屠杀,在战后的重建中,希望它们的下一代能更好地成长,恢复努比亚狮王朝的昔日辉煌

食肉动物只有狮子的照片较多,其他几乎没有拍摄到,不过至少有足够的羚羊种群,让它们有生活下去的食物。

楼主 大捻角羚88  发布于 2019-07-21 10:21:00 +0800 CST  
南苏丹的大型食草动物有大象、努比亚长颈鹿、河马和水牛和河马等,战前曾经有6万头大象,经过漫长的战乱后只剩下5000头,最后的确认是2500头,估计由于其庞大的身躯能提供更多肉,而且象牙又是很好的军费来源,所以反政府军最喜欢猎杀大象,可能灵活迅速的羚羊则更不好猎杀。


南苏丹东部是珍贵努比亚长颈鹿,在整个东部只剩下500头左右


南苏丹的水牛群,这里的水牛不同于东非和南非,雄性是黑色或黑褐色,雌性则为黄褐色和褐色,和扎库玛的水牛类似,属于中非亚种,也叫苏丹亚种,曾经在这几个(博马、巴丁格罗和南部)国家公园有超过8万头水牛,战后则不到2万头

南苏丹的斑马是平原斑马分布最北端的伯勒亚种(Equusquagga borensis),条纹和格兰特斑马几乎一样有规律吧,除了鬃毛特别短,这也是它们最大的特色。



博马NP还有东非剑羚、大羚羊等非洲著名的羚羊品


楼主 大捻角羚88  发布于 2019-07-21 10:22:00 +0800 CST  
南苏丹没有角马,数量较多的大中型羚羊是同为狷羚亚科的转角牛羚,在这个生态系统里有超过16万头。这里的转角牛羚是提昂亚种Tiang(Damaliscuslunatus tiang ),和东非塞伦盖蒂的亚种不同,它们的角比较长且弯曲弧度很小,比较直立地向上,略带弧形,到角尖部分没有那么低的向后转弯角度,而是在弧形末端就翘起,侧面看除了末端外几乎是比较直地向上生长,并且角间距也不如西非分得那么开,肩高120-130厘米,体重120公斤左右,


提昂转角牛羚的角从侧面看弯曲弧度很小,几乎呈现较为直线向上生长

小转角牛羚出生于水草丰美的雨季,现在它们已经有几个月大了,不久就要随着庞大的群体移


空中俯瞰整个巴丁格罗国家公园,大群提昂转角牛羚如浪潮般涌动,据说最大的迁徙群多达2万多


楼主 大捻角羚88  发布于 2019-07-21 10:22:00 +0800 CST  
在这个巨大的生态圈中数量最多的羚羊就是白耳赤羚(white-earkob),总数达到80万头左右,它们是苇羚亚科成员,为赤羚亚种之一,因耳朵正背面都几乎为白色而得名,但其他亚种的赤羚雄性都是黄褐色或红褐色,只有白耳赤羚的雄性长大后长出黑褐色毛,逐渐从黄褐色到成年后变成黑色,所以个人觉得叫黑赤羚或尼罗赤羚还更形象,白耳赤羚肩高80-100厘米,体重40-85公斤,体型大小和黑斑羚差不多,是大多数中型食肉动物的主食,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

雌性和亚成年还是黄褐色


到了旱季,白耳赤羚组成雌雄混合群,开始进行季节性迁徙,画面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平原斑马伯勒亚种

在巴丁格罗NP,白耳赤羚和提昂转角牛羚和平共处,一同享用雨季的馈赠

大群的白耳赤羚在草原上迁徙飞奔,可以很明显看到黑色的成年雄性,褐色的是亚成年雄性,其余黄褐色的都是雌性,集大群迁徙的动物都会组成雌雄混合群,到了目的地后,雄性离开单独组成单身汉群活动


几乎铺满草原的白耳赤羚群,黑色雄性数量不少,左上方还能看到几头大羚羊的身影


楼主 大捻角羚88  发布于 2019-07-21 10:22:00 +0800 CST  
萨德湿地东部还有非洲赤道以北唯一分布的驴羚种类——尼罗驴羚的,肩高也在100厘米左右,体重比白耳赤羚稍大一些,可达60-120公斤,和白耳赤羚非常相似,成年雄性也几乎为黑色,从后脑勺到后颈部有白毛,但有的只有在后颈部有少许白毛,没有和后脑勺连接,亚成年雄性则全身为黑褐色到黄褐色,雌性为黄褐色;但尼罗驴羚不能叫黑驴羚,因为赞比亚北部有黑驴羚这一品种。



亚成年雄性尼罗驴羚的后脑勺到后颈部为黄褐色,身上为黑褐色到深褐色,四肢还没完全长出黑色毛


尼罗驴羚也是集大群生活,在雨季河水泛滥的时候迁移到草地,等到了旱季洪水退去,再回到泛滥湿地觅食,但不会像转角牛羚和白耳赤羚那样走那么远,规模也小得多,在萨德湿地生活着4000-5000头尼罗驴羚。


空中拍摄的尼罗驴羚群,也可以很容易辨别出雌雄,它们已经非常适应湿润的萨德湿地的生活,随着季节迁移觅食



另外还有将近30万蒙盖拉瞪羚生活在博马和巴丁格罗生态系统中,它们的长相和汤氏瞪羚非常相似,而且原本是汤氏瞪羚的亚种之一,现在独立为新品种,两者的角型明显有些不一样




体侧的黑色肋纹也和汤氏瞪羚非常相似,因此很多人以为是汤氏瞪羚也不奇怪



楼主 大捻角羚88  发布于 2019-07-21 10:23:00 +0800 CST  
五、路径
文章之前卖了个关子,即到底这个壮观的大迁徙如何能在几十年战乱中得以保存至今的奇迹,答案就是迁徙,这个不断大规模移动的习性挽救了它们,特别是当它们移动到萨德大湿地的时候,那里密布的沼泽地和到处蜿蜒的河道挡住了军队的脚步,让羚羊们可以在湿地大平原避开战事,虽然沿途都有反政府军和难民甚至牧民狩猎羚羊作为食物充饥,但幸好迁徙群只是待在一个地方两三个月就离开了,所以损失不大,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南苏丹大多地区以放牧为主,而萨德湿地也不适合开垦农田,所以国家公园外的缓冲区也是大面积草场,也可以作为它们前西路上的临时栖息地和觅食区域,可以和家畜共享草场,但如果这些区域都是农田庄稼,那试想人类还会允许野生动物们通过么?所以这些羚羊们非常幸运地躲过了灭种的危险。
而三种数量最多的羚羊迁徙的路径是不一样的,白耳赤羚(80万)则主要往返于巴丁格罗NP与博马NP之间,从巴丁格罗往东北方向到达过萨德沼泽度过旱季后,再到达邻国埃塞俄比亚的甘贝拉国家公园,然后再往南到达博马NP,在博马停留几个月后再次动身往西前往巴丁格罗NP,在巴丁格罗也呆上几个月后再次动身出发,以顺时针方向追随雨水前进,全程将近850公里左右,每个栖息地停留3-4个月左右。
南苏丹有非洲最好的大平原草场,非常适合大群食草动物觅食活动,这里的白耳赤羚数量堪比塞伦盖蒂


WCS跟踪拍摄的白耳赤羚迁徙群,可以看到它们迁徙路线上都有水塘和河流


白耳赤羚群穿过河流沿河岸迁移,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如图所示:蓝色为白耳赤羚迁徙路线,黄色为提昂转角牛羚迁徙路线

而提昂转角牛羚(16万)则和白耳赤羚迁徙路线不同, 它们在旱季从巴丁格罗NP和博马NP出发前往北方的萨德湿地寻找水源和牧草,雨季则重新回到南部的国家公园内,全程只有400多公里,但是在萨德湿地停留的时间更久一些,这让它们中的大多数躲过了军队和难民的屠杀。
在巴丁格罗NP有超过12万头提昂转角牛羚在此产仔觅食,而博马NP另有4万多头,它们之间相隔很近,种群之间相互来往

在雨季末,提昂转角牛羚开始集结往北方萨德湿地移动,一个迁徙群的规模最大可超过2万头

这个几千头的转角牛羚迁徙群风尘仆仆地到达了萨德大湿地,图中可以看到即使在旱季,萨德在洪水退去后依然拥有绿色的草场,这里成为转角牛羚和白耳赤羚在旱季的救命稻草。


蒙盖拉瞪羚则有点像汤氏瞪羚那样,并不走得很远,只是集群在较短距离内移动,并不会离开很远。

大象也会从南部的两个国家公园迁徙到北部萨德湿地,一路上激起了漫天尘土。


楼主 大捻角羚88  发布于 2019-07-21 10:24:00 +0800 CST  
六、未来
虽然这个生态系统的野生动物数量在继续恢复,但是独立十几年以来国内矛盾重重;2016年,军队内部最大部族丁卡族与第二大部族努埃尔族在首都发生了激烈交火,虽然已经暂时停火组成了临时过渡政府,但是又因油田问题和北部的苏丹政府发生了激烈冲突,联合国也向南苏丹派遣了维和部队,我国也派驻了维和警察,并联合世界粮食计划署资助了南苏丹大量粮食援助。
今年年初在博马NP发生了反对派武装分子袭击了该公园的警察,造成了几名警察和公园管理人员丧生的惨剧,这些人为了野保事业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因此这个公园并不安全,时刻受到那些反政府武装兼盗猎分子的窥视,这个非洲第二大羚羊迁徙群在独立后又迎来了数次冲突,不知道它们能否再次得到幸运之神的庇佑,再创奇迹,成功地在战乱中避开屠杀,直至迎来和平的生存环境。
这个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这百万头羚羊,有了它们,食肉动物才能活下去,希望这一壮观景象不要成为历史

楼主 大捻角羚88  发布于 2019-07-21 10:24:00 +0800 CST  

楼主:大捻角羚88

字数:6455

发表时间:2019-07-21 18:2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4-30 02:11:48 +0800 CST

评论数:1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