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泓:东周的剑椟与剑鞘

周时重剑,平时服用,但不能露刃佩带,必须插置于鞘中,方可随身佩饰。因此实用中剑鞘是佩剑时不可缺少之物。至于收藏时,除插置鞘中以外,还须储藏于剑椟之中。《礼记•少仪》:“剑则启椟,盖袭之,加夫与剑焉。”郑注“椟,谓剑函也。袭,卻合之。




楼主 小白_无常  发布于 2017-01-08 14:27:00 +0800 CST  
夫,剑衣也,加剑于衣上。”孔疏:“启,开也。椟,剑函也,献剑则先开函也。”“盖袭之者。盖,剑函之盖也。袭,谓卻合也。开函而以盖卻合于函下,底于盖上。”也就是说奉献剑时,先将储放剑的椟(剑函)开启,然后仰盖于函下,加函底于上重合,这样就将函中的剑显露出来。现已发现的东周时剑椟,正合其制,均可将椟盖揭启后仰合于椟下,自可依礼献奉。剑椟皆木制,髹漆,目前多出土于楚地。在经科学的田野发掘出土的标本,最早的例子如20世纪50年代在长沙楚墓发掘的出土品,湖南长沙左家公山第15号战国时楚墓出土木剑椟,通长72厘米,内储一铜剑(图1)。此后在湖南、湖北等地楚墓中不断有东周时的髹漆木剑椟出土,择其要者,选已刊出正式考古发掘报告的资料,计有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的两件、1971年在湖南长沙浏城桥1号墓出土的一件、1973—1978年在湖北当阳赵家湖墓群出土的两件、1975—1976年在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群出土的22件、1978年在湖北江陵天星观1号墓出土的一件和1981—1989年在湖北江陵九店墓群出土的31件。仅上述诸处的发现,出土髹漆木剑椟总数已近六十件,其使用时间自春秋晚期沿续到战国时期。但综观这些剑椟的形制及制作工艺,却大致相同,表明东周时楚地剑椟已形成定制。这些剑椟的椟身和盖均选用整段木材,先修出外轮廓,再刳修内匣,身、盖以子母口套合,形体均为适应铜剑而呈狭长的长方形,长度随剑长而略有不同,一般在62—78厘米之间,宽度在8—12厘米之间,其长宽比以7∶1至8∶1之间最常见。木剑椟的椟盖均呈纵向隆起,一般制成纵向的瓦楞形纹,使内匣呈纵向拱形,以利存储。通常在剑椟中段,施有装饰纹带,自椟盖横向延伸至椟身两侧壁,其宽度约当椟身长度的1/3至1/4。纹样多是多方连续的方形单元卷云纹、涡纹、菱纹等,为浅浮雕,微凸出盖面。有的椟盖上施纽,也是在装饰纹带处纵置盖面中部。剑椟表面与内匣均髹黑漆,有的在装饰纹样处加施红彩,以增美观。在江陵九店墓群发掘中所获木剑椟数量最多,其形制除常见的身盖以子母口扣合的结构,还有少数采用平盖或榫眼扣合的结构。在装饰纹样方面,也有的除椟身中段的装饰纹带外,在椟身两侧通体饰有云纹图案的例子。同时由出土情况又可看出,当时并不是每件剑均附有剑椟,例如雨台山楚墓群出土铜剑总数多达172件,只出土剑椟22件;九店墓群出土铜剑203件,只出土剑椟31件;赵家湖墓群出土铜剑57件,只出土剑椟两件。天星观1号墓是一座墓中随葬铜剑数量最多的例子,共出土32件,但仅出土剑椟一件。因此,剑椟的数量远较铜剑为少,且漆木质的文物保存困难,所以漆剑椟在文物收藏品中颇为罕见。

楼主 小白_无常  发布于 2017-01-08 14:29:00 +0800 CST  
湖南长沙左家公山第15号战国时楚墓出土木剑椟


楼主 小白_无常  发布于 2017-01-08 14:35:00 +0800 CST  
剑鞘与剑椟不同,一般说来每件铜剑均应附有鞘。在浏城桥1号墓中随葬的两件铜剑,均附有髹黑漆木剑鞘。天星观1号墓随葬铜剑32件,件件附有髹黑漆木剑鞘。望山1号墓随葬的4件铜剑,也都附有鞘。但是由于木质剑鞘极易腐朽,所以大多数埋在地下后与缠于剑茎的剑缑都先行朽毁,仅只有铜剑保存下来。例如江陵九店墓群出土的铜剑超过200件,但只有47件剑鞘保存下来,其中器形清楚的有25件。所以能保存完整的东周时期髹漆木剑鞘,也是颇为值得珍视的文物收藏品。一般的木剑鞘,是由两片木片合成,外用丝绸缠裹,再髹黑漆。剑鞘外轮廓因适应铜剑的剑体外轮廓,也是前面从口至约长度2/3处,两侧大致平直,然后由两侧向内微窄呈弧曲形状,鞘末端齐平。

在目前发现的东周时期剑鞘中,时间较早的应属河南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第2415号墓铜剑所附象牙质剑鞘,该墓属春秋早期(图2)。那是一件中原的早期柱脊式铜剑,装有象牙剑柄。象牙鞘由整块象牙雕刻而成,横剖面作菱形,中心挖空以纳剑体。在鞘的正面靠上端处,雕出凸起的状物,横穿三小孔,孔中遗有朱色痕迹,是表明原用朱色绦带贯孔佩剑。这是目前所知公元前8世纪后期,已使用佩剑的实例,证明这种佩剑方式确为中国所创造。以象牙制剑鞘,在中原地区或曾流行,在洛阳中州路北的一座战国墓中,曾出土一件有“繁阳之金”铭的铜剑,外附象牙鞘,但制法与前引春秋时第2415号墓象牙剑鞘不同,是由上下两叶合成,边缘均对称地钻有上下叶对合的小孔,将两叶编缀成一体。在鞘上端两侧各有两对小耳,可穿系佩带。除以象牙外,也以骨雕装饰剑鞘,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第115号墓,曾出土浮雕兽面和绘有涡纹的骨剑鞘,由四块构成鞘身,另附一骨雕小耳,应起同样的佩带作用。骨鞘仅有上叶,两侧有穿缀用的小孔,可能与另一叶木质部分缀连成整鞘,但木质部分已朽毁无痕。在中原地区发掘到的东周时铜剑也有附木鞘的实例,1956—1958年在河南陕县发掘的东周墓中,所获铜剑的剑体上,常附有木鞘遗痕,可惜没有完整的木鞘实物保存下来。


楼主 小白_无常  发布于 2017-01-08 14:37:00 +0800 CST  
在江南楚地东周墓出土的剑鞘,还没有见到过如洛阳春秋墓那样的象牙剑鞘,目前所见绝大多数为髹漆木鞘(图3),其中又以由上下两片合成,外缠丝带或丝绸,然后表面髹漆而制成的为主,髹漆的色泽,均用黑色。近来浙江省博物馆新入藏的越王者旨于睗剑所附髹漆木剑鞘,也是这种形制。除上述式样的髹漆木鞘外,楚墓中也有一些形制特殊的木剑鞘,例如望山1号墓出土的4件髹漆木剑鞘中,3件为楚地典型样式,包括著名的越王勾践剑的剑鞘在内。另一件则形制特殊,在上下两片边缘各设有十八个小孔,通过穿孔用丝线将两片连缀成鞘,鞘身与鞘口的横剖面均呈椭圆形。在鞘的正面近鞘口处,浮雕有精细的变形兽面图案。楚墓出土剑鞘中颇为值得注目的发现,是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剑鞘中,有一件骨剑鞘,是由两块薄骨片拼合而成,其两侧及顶端有对称的圆形或椭圆形小孔,用丝带交叉对穿固定。近鞘口处饰一浮雕兽面纹的骨片,通过骨片四角小孔,以丝带系联固定在骨鞘之上。又在鞘身两侧各编缀半月形方穿附耳,以供佩系。鞘身还髹黑漆。这件骨剑鞘的形制与编联成鞘的方式,都与前述洛阳出土“繁阳之金”铭铜剑所附象牙鞘接近,二者应有一定的联系。据发掘者考证,包山2号墓所葬死者为左尹邵,下葬于公元前316年,洛阳出土的“繁阳之金”铭铜剑,应为楚器,所附象牙鞘的形制又与包山2号墓骨鞘一致,也应为原楚剑所佩之鞘,亦应为楚器。据此推测,虽然目前楚地出土剑鞘绝大多数为髹漆木鞘,尚未发现象牙制品,但当时楚地也用象牙制作剑鞘,是没有问题的,尚待今后的考古新发现予以证实。   (1998)


楼主 小白_无常  发布于 2017-01-08 14:38:00 +0800 CST  
来自 《逝去的风韵 杨泓谈文物 》 - 杨泓著 2007

楼主 小白_无常  发布于 2017-01-08 14:39:00 +0800 CST  

楼主:小白_无常

字数:2751

发表时间:2017-01-08 22: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8-31 08:22:21 +0800 CST

评论数:1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