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么痛的开悟!

每一位在自我内心中寻找安静,自由,解脱的人,都是行者。都有成为大德的机会,所以释迦摩尼称呼一切众生为善知识。这样的说法并不是客套,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心,即心即佛,有心者证菩提。六祖慧能也说过,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我们也知道确实有心,只是不明白如何是用心?所以我们都来尝试冥想或者参禅悟道。这些方式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实质上都是一样的,也是同一个目的,就是解脱苦难,获得大智慧大自在。冥想也好,参禅也罢,都是可以摆脱心苦的。都是在心上面下功夫,不过呢一定要下对功夫,否则心更苦。


在网上和现实中,有不少修行的朋友,经常会遇到在修习时,搞的头疼脑热,失眠多梦,对生活造成极坏的影响。有的人就开始抱怨,甚至反击其他道友,说修行根本就是扯蛋的玩意儿,等等难以入耳的话。其实,修行是真实存在的,像这个入定也是存在的,功夫深的行者确实能做到。包括在入大定之后,出体的现象也是能够发生的。在科学上也是有此类的解释,比如濒死体验,佛教术语称之为“神游太虚”,其实就是人的意识在深层定态中,脱离身体的一种自然现象。如果要刻意的去发生,就必须要学习很深的定。以上只是简单的说明修行的真实性,和修行与科学相遇时并不冲突。因为,修行是修心为主,说白了就是寻求解脱的智慧。科学的诞生也是在围绕智慧知识,科学是用智慧技术服务大众,那些大德也是以智慧服务众生,令一切众生得到圆满智慧,从而圆满解脱为目的。



不太喜欢宗教色彩,而又对精神层面感兴趣的朋友,可能更喜欢用冥想来标签自己的修行方式。其实怎样都可以,只要是以“心”为重心的修行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明白这个修行原理才可以,如果不懂就瞎搞搞,那还不如不修,瞎修的后果很麻烦的(你肯定已经有所感悟了)。


本来我想把冥想和禅修分开说明的,只是时间来不及了,还有点事情要搞,下面简单的把冥想和禅修综合描述。冥想和禅修的不同之处就是,冥想的重点是放在定上面,禅修的重点是放在慧上面。冥想之所以能让人安静入定,就是因为把思想渐渐空去,而又不睡过去,从而可以入定。所以冥想只能够在无事的情况下,用来放松身心,而不能够适用于生命的每一个方面。冥想的最高点就入定,但是人不可能永远以定的身心状态来接人待物,即使你身家富可敌国,毛事不用干,但是起码你还要吃饭拉屎,所以你不可能在吃拉中也定着,否则就吃不进拉不出。你一旦出定去做俗事的时候,定就断开了,杂念就又来了,这就是冥想的弊端,是没有办法彻底解脱的。




但是,禅修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禅具备了冥想的定,同时禅也是慧。这里要补充一下什么叫慧?慧就是日常当中的接人带物,饿了吃,憋了拉,冷了穿,热了脱,这都是慧。一种自然的,本能的反应。慧就是智慧,就是人心对外界的种种情况而做出的种种反应,说白一点,当你睡醒之后,入睡之前这个时间段都是慧,而其他的时间段就是定。


禅的高明之处,就是超越了冥想的定,冥想只能定,一旦有事的话,冥想就结束了。禅纠集了这两个特点,能定能慧。在享受定的安静之时,也在处理心外世界的一切俗事,这就是为什么禅高于冥想的原因,也说明了为什么只有禅宗才能出大师的原因。


禅,就是一心而已。制心一处,禅也。禅为什么能够让定与慧同时发生呢?这个问题首先要说说定彗是什么特性。定就是佛经里的空,思想空了就定了,睡觉的时候也算是一种定,所以睡觉的时候是空的,是没有慧的,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慧就是佛经里的色,只要你是清醒的,你就处在慧的境界里,就像此时此刻一样,你在色的范围里,用慧在观照这帖子。当你进入定时,你的慧就玩完了,你就没有观照了。所以定就是空,也是止。慧就是色,也是观。


禅就是定慧等持,止观双运。定有定的好处,定可以让人得到休息,得到精神能量的补充。但是光补充能量还不行,我们还要运用这些能量来产生慧,去生活去赚钱养活肉身。但是光有慧也不行,你再会为人处世,智商再高,没有一个饱满的精神状态,又怎么能发挥智慧呢?整天无精打彩萎缩不振,那也白有那么高的智慧。所以定与慧缺一不可,这也是开悟的必备条件。只有在定中才能有强劲精神能量,来配合我们在慧中明了透悟玄机。


所以,在禅或者说开悟的状态下,内心是安定轻松的,同时也是知道外界情况的。并不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知道,而是明明白白的坐在那里,知道自己是定的,也知道周围的情况,一切明明了了,这就是心本来的样子。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任何环境,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是内心安定,外界明了,这就是禅。内定外慧,色空同显,梦醒同体,日月同辉。


因为,只有定慧同体才能色空同存。有空有色就形成了空色对治,从而无空无色。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色空同显的话,色就牵制了空的发展,从而不会发生昏沉欲睡,于是就保住了空,而空也就牵制了色的发展,从而不会妄念迭起。空与色的对治,定与慧互掐,梦与醒的相缠,灭与生的合抱。于是,无空无色无定无慧无梦无醒无灭无生。见诸相无相,即见如来。


所以,自然没有执着心可言了,有了大定的蓄能,自然就有大智慧的应世,一切都能被大智慧所得,自然不在执着什么了。心无所住了,此时,菩提不生,便要拿如来问罪。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形,特别是早上醒来还想靠会的时候,会有一种好像睡着了,但是又感觉没有睡着。你说睡着了吧,可是听到家人说话,窗外的鸟叫也知道。你说没睡着吧,又感觉意识空白了一会,好似睡过一样,分不清是梦醒。这就是定慧等持的状态,这个状态下,心就是禅心一处,既不把重点放下睡觉,也不把重点放在清醒。既有睡觉的快感,也有清醒的认知。如果能长久下去,开悟指日可待。


可惜的是,我们在清醒的时候,想着钱财,性趣。睡觉的时候又往死里睡,做梦的时候,作着财梦,春梦。我们把开悟所用的钱,拿去开房开车去了,把开悟所要用的精力用在打扮,打炮上了。路上的急忙的行人,匆忙的步伐都是在为这些而努力。最后,我想说请慢一点,挤一点时间出来回味内心的智慧。智慧也有黄金屋,智慧也有颜如玉。不要让我们为黄金屋和颜如玉污染了身体,遮盖了人性,永远掩埋那久违的智慧。

楼主 归依我魔  发布于 2014-05-12 20:49:00 +0800 CST  
不到财色就感到痛苦,这是正常的心理,因为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欲望的本质就是能力,你原本是有这个能力去得到财色的,所以你才有财色的欲望。打一个比喻,把能力比做一辆汽车,那么你的欲望就希望日行千里,因为汽车本身具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如果你没有汽车,只有两条腿。那么你的欲望就只能局限于日行十里,因为两条腿只能走那么远。

从这个比喻里面可以看得出一个规律,人的欲望都是局限于本能之内的,是绝对不会超越本能的。就是说,有多大脚,你就想穿多大鞋。不可能说,你四十码脚,却酷爱四十五码的大鞋,或者三十八码的小鞋,那是不可能的。别的码子再好看,最后你还是只想穿四十的,因为你的脚只能穿那么大的。也就是说,你本来就能怎样,你就有怎样的欲望。

欲望的内容,是能力的反映。但是为什么欲望会成为空想而无法实现?为什么越是得不到就越想得到,反而欲望越强烈?因为你只是在欲望的结果上面下工夫,只要钱,只要情人,这些就是欲望的结果。而你忽略了在欲望之前的那种定力,所以你在金钱和情人接触并寻求的时候,你就乱了。你所有的精力都被金钱和情人所吸引,而你没有精力来思考如何下一步了。这个时候,你在金钱和情人面前就是零智商,就沦为奴隶了。想想有多少人处在这样的心理状态,有多少人会在诱惑面前清醒安定的思考一下,太多的人都是迫不急待,而智慧就在这里沦陷。因为只要结果,于是不择手段。即使有结果,也是不值得的,因为维持这个结果太累了,不得不放手,所以,欲望终究不能得手。

在这些结果面前,尽量安定下来,自然的去面对。好的结果,是有一个稳定的思考而做出的正确对策才能保全的。定力是维持能力的唯一保证,如同汽车和汽油一样,你光想日行千里,但是你不加油,如何实现日行千里的欲望呢?

欲望行为,在佛经里叫做慧。就是待人处事的意思,光欲望着那些人和事,脱离了思考。你只有定下来才能思考,迫不及待的状态如何思考呢?那都是乱想一气,又怎么可能有办法呢?所以,定和慧的相互作用才能完成一个欲望,实现一个目标。包括了修行的人,也是如此,想开悟就必须要有,定的“能”和慧的“功”。就像苹果手机一样,功能很强大,但是没有电的话,也是无用的塑料金属混合物。有能够去欲望的“功”,但是还要有能够实现欲望的“能”。

世上烦疑众如蚊,皆因守攻不守能。财色所欲功中藏,唯等慧能功不枉。

财色欲望不是魔鬼,没有必要远离或抛弃。只是我们的心太执着于此了,而忘了我们其实很轻松就可以拥有,因为我们本来就俱有大智慧。当我们很容易得到的时候,我们自然就没有执着这个,执着那个的欲望了,就开悟了。并不是说,我们现在就要放下这个,放下那个,就能开悟。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你的欲望得不满足,你死也不会撒手的。你必须要明白“定慧”一体而成就的大智慧,运用这个智慧去做人做事,结果一定是很容易作到的。你做不到才执着,做到了哪还有执着。所以并不是一味的放下,是因为你全部都能拿起,你才甘愿放下。这个是需要大智慧的,唯以智慧,方能成就。


楼主 归依我魔  发布于 2014-05-16 12:22:00 +0800 CST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这是慧能大师的名句,讲的是人心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本心自性。心里面本来是没有任何东西的,甚至连尘埃都没有,又怎么可能染上尘埃。总概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这句话里面还有话。本来无一物,一物都不存在,并不是真的完全没有物,始终都有一物。这一物就是“知道”本来无一物的这个场景的观者,正是“观者”这一“物”发现了这个场景,所以才能知道,本来无一物。

如果真的完全无一物,那就不该有这个“观者”,哪又是谁知道谁看到了本来无一物的这个场景呢?所以,有一物才能知道本来无一物,这仅存的一物,就是心。而心“发现”了除心之外的本无一物,就是空。也就是说,除了心就是空。心是空的,而且空到什么程度呢?空到连空都没有,连空这一物都不存在,就是真空。这个状态就是真心,真心才能真空,真空就是真心。

心里没有色这一物,也没有空这一物,除开空色而得真空,就是本心。本心自性,自性就是心的属性,也是真空。但是奇怪的是,为什么心里什么都没有了,在这个真空的状态下,偏偏有一个能“知道”的东西存在,它“知道”着空,也“知道”着色,它始终在观察着周围。这个“知道”肯定就是本心,可是它来自那里?为什么一直停留在身体里?它是否能让我们解脱?它是否会消失?欲知详情如何,吃完药再细说。

楼主 归依我魔  发布于 2014-05-16 12:56:00 +0800 CST  
最严重的地方,应该是关注自己的感受。任何人任何物任何事都会欺骗你,只有你的感受不会。

楼主 归依我魔  发布于 2014-05-23 14:07:00 +0800 CST  
又遇见一位未来的大德,非常高兴能看到你的真实分享,你的这种殊胜体验,可以说完全来自于你先天的功德,而不是你今世的修为,下面我会具体说明。

楼主 归依我魔  发布于 2014-05-23 14:14:00 +0800 CST  
回复 山中静中境

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到这种玄妙的境界,但是只有那些天性偏静的人和有修为的人才能碰触到。在打坐或入定或者真正冥想的时候,发生的机率是最高的。当人达到极静而又不睡去的时候就会产生意识脱离肉体的现象,可以说是星光外离。在极静的状态下,意识恢复到本来的形态,那是一种若有似无的意识。所以当时的感觉好像在睡觉,但是确实是没有睡的。意识仍然保留清醒,只是不再分析或觉察心内心外的事物,呈现出一个自由的纯意识。也不在受肉身的束缚,就开始慢慢脱离身体。在脱离的过程当中,意识会由原来的黑暗向光明转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普通的状态下,我们闭上眼睛的时候,我们的意识是黑暗的,一种黑暗的感觉围绕着意识,这是因为身体包裹意识,所以意识是黑暗的。但是开始意识开始脱离身体的时候,不再受到身体的围裹,就好像从房子里走出来看见太阳一样,虽然闭眼还是会出现了光明的感觉。意识的裸露程度越大,出现的光明就越丰满,甚至在闭眼时也能达到睁眼时的光明。

在意识出现光明前的那一刹那,会有”电光“出现,并伴随着声响。不知道你有没有玩过电焊机,那个声响和电焊的声音很接近,噼呲啪嚓的响!就像碰电似的。这个电光声响会持续十至三十秒,就不会有电光和声响了,意识就完全穿透身体了。但是为什么意识脱离身体的这个过程会有电光和声响?电光和声音来自哪里呢?

电光和声响不是来自意识本身,而是来自身体。因为我们的身体本身是带生物电的,身体的运动都是大脑向身体的部位输送生物电能,造成肌肉紧缩或松弛,从而形成所谓的身体运动和自身机能的运转。而且我们的身体在时时刻刻产生着生物电场和噼呲啪嚓的声响,只是太微弱了,在不能达到极静的状态下是无法被觉察到的,当意识极静且脱离身体的时候,就会观察到肉体自身的电光和声响,当完全摆脱身体之后,意识又开始观察到外界的境相后,外界声音和景象的频率是大于肉身生物电场和声响的,所以外界的境相就干扰了意识对肉身电光声响的觉察,于是电光和声响就这样被覆盖消失了。



楼主 归依我魔  发布于 2014-05-23 15:03:00 +0800 CST  
心来自哪里?

最开始我们会认为,是身体造就了心,有身体就会有心。好!让我们用排除法来证明身体与心的关系,以及心是否存在于身体之中。

从下往上,如果心存在于双脚。那么请看图片








上面这三位是否有心?肯定是有心的,否则怎么行动,任何行动都是源于想法。

再来看看没有手的人。


他是否有心?也是有的,他用心在给观众历志。

没有手没有脚,甚至连肚子都没有,心还在。在来看看缺脑的人,正宗脑残。




上面是西方和东方的那个半脑人,由于图片略带恐怖,所以还有更吓淫的没敢发出来。通过图片可以看出,缺脑的人,还是有心的。如果把上面所有图片当中残缺集中到一个人身上,那么这个人就剩不了什么了,但是他还是有心。这就说明了,心的世界并不是建立在身体当中的。


楼主 归依我魔  发布于 2014-05-23 16:01:00 +0800 CST  
我们不得不追问,心来自哪里?

心不是来自身体,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行者在身体上下功夫,守窍观穴。企图这样来获得菩提心,这样做是否枉费心机,只有这样去做的人才有体会。

简单的提醒过后再回来追寻心的线索,心不属于身体,但是心却受困于身体。常常为身体而感到伤心,肥胖,疾病等等原因触伤了心灵。虽然这样,但并不完全是身体触伤心灵。有的胖子不会为自己的身材难过,依然高兴的吃着爱吃的,心没有被身体所伤。有的患者不会在生命倒计时中哭泣,因为他看到了所有承载生命的身体都将进入倒计时,那何不把难过的功夫花在开心上面呢?所以,心不一定能够被身体所困扰。反而,身体一定会被心困扰,

俊男靓女,身健体康,房子汽车,应有尽有。像这样的人有很多,他(她)们是否是幸福的极限?不一定,因为幸福是无极限的。都在追求幸福,所谓幸福就是心满意足,是以心为方向为手段为目的的方式和结果才能心满意足。现在人也是在追求心满意足,但是是以身体为手段在谋求幸福。

为什么同样的工作,美女的待遇和薪水会超越其他人,难道美算得上智慧。可是现实就是如此,美就是“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出,人是以身体为手段在追求。同一个大老板,在不同的年龄段所创造的财富是不同的,在身体最旺盛的时候,就是财富最多的时候,在身体衰落的时候,财富也跟着衰落。为什么?有人可能会说,是因为这个老板年纪大了,头脑不够用了。我说其实不完全如此,人的头脑智慧,在年轻的时候与年老的时候是没有太大差别的,只是他年轻的时候,他的身体需要的太多了,所以他不得不用巨额财富来填充。而年老时身体需要的越来越少了,于是不需要那么多财富了,这就是为什么老年人的表情和眼神中没有什么欲望的缘故。奋斗了一生,都是在为身体的所需,而完全忽略了心的要求,到老死的那一刻突然一阵悲凉,当自己放下名利执着之后,突然想起了该做的事还没有开始做,而自己已经老了。

这就是身体被心困扰,被痴心妄心贪心所困扰,那个原本要为心来升级的身体,却终究只服务了自身,所以最后有虚度的感觉。



楼主 归依我魔  发布于 2014-05-23 17:06:00 +0800 CST  
心可以摆脱身体困扰的同时,还可以驾驭身体。这就说明了心在身外,也在身内,便是无处不在。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便是如此。所以并不是出于某个地方,而是像时空一样的存在着。但又不同于时空,时空只是一种名词,指的是时间和空间。而心则是具备功能的,是用来应对一切环境,情况,而存在的无形无相无声无色而有绝对存在的自然物。它就是宇宙运转而造就心的存在,而宇宙的运转又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心也是无处不在。没有谁能够独立与宇宙之外,一切色,一切空都在宇宙之中。当自然在发生运转的时候,也在推动万物运转。

人也在其中被运转,自然界就像一条河流,心就是河水。当水只是水的时候,那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而着条河在经过流淌的过程中,会冲起沙浊,这沙浊就好比肉身。佛经云,一切相皆以风火水土四大合成,身体也是如此。河水激起各种物质而形成混水,就好像我们本来像水一样明澈的本性,在被自然界运转的时候,套上了各种物质所合成的肉身,从而掩盖了本性自心。虽然河水变成了混水,但是在这混水当中,依然有纯粹的水存在,也就是众生皆有自性本心。

让混水恢复到清水的唯一方法,就是沉淀不动。所以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本来就是清澈的水,即使受再大的污染,水终究还是会自我恢复清澈的,那些污浊都只是暂时的幻相,是自然运转的结果。凡是有相皆是虚妄,就是这样的道理。菩提自然成,非由力心求。

我们的本心像水一样纯粹,没有任何杂质,这个情况下,那里还能看到有相?见诸相无相既见自心。


楼主 归依我魔  发布于 2014-05-23 17:49:00 +0800 CST  



这就是当代的传灯指月,你该相信哪个师傅?你又会奔向何方?

凡是有明确方法,有清晰方向的修行都是小乘教义,都不是智慧修行。因为本心的境界是如同虚空的,是没有形象和状态的,也不存在方位,也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完全空到连空这个形态都不存在的情况下,就是本心自性,就是明心见性。只有这样才是真实的本来面目,因为任何形态的存在,都是本心生起的心念所导致的。如果心里面仍旧有时间空间和种种意识形态存在的话,那就不是本心了。

这个本心如同宇宙一虚空寂静,但是并不是一味的空,只是这个本空不受环境的骚扰。就像宇宙的空寂不受任何行星的干扰一样,空寂当中容许事物来来去去而不受打扰,本心安定不动。而又能以这样的心来应对一切相,也就是包容一切相。不执着于一切相,也不舍离一切相。不执着于相,是因为心性本空,无执着心,所以不执着相。不舍离相,也是因为心性本空,无执着心,才不舍离一切相。何以故?因为舍离也是执着。并不是“求取”才能被称为执着,“舍弃”也是执着。人在求取的时候很难,在舍弃的时候同样煎熬,这都是执着心在作用。不取不舍才是无执着,才是顺应自然。

楼主 归依我魔  发布于 2014-05-29 09:54:00 +0800 CST  


楼主 归依我魔  发布于 2014-05-29 10:00:00 +0800 CST  


楼主 归依我魔  发布于 2014-05-29 10:04:00 +0800 CST  
本心的境界是没有时间和空间存在的,如果你在禅定中还有时空感,那就不是正定,何以故?
《金刚经》中佛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就是指心对时间的执着,只有执着心才存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意识形态。所以,在禅定中有时间感存在就不属于正定。

《金刚经》中还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寿者相就是指无时间感,无我无人无众生,指的是空间。人,我,众生,都是要有空间才能区分出来的。在禅定的时候,还有空间感的话,那就是还存在我,人,众生的区别,就属于起心动念的范围,不是本心正定。

坐禅者切记,无时空感即是正定。

楼主 归依我魔  发布于 2014-05-29 22:22:00 +0800 CST  
如果开悟可以基因遗传。

世界的趋势,掌握在主导者的手里。是谁在操纵能源,军事,财富?毫无疑问,就是那些顶尖级的智者。犹太人首当其冲,他们是智商平均水平最高的种族,世界当然由他们引领。

可是,并不只有他们的种族有智者,能够超越他们的而引领潮流的有很多。比如宗教,尤其是中国禅宗。在一千多年前,西方菩提达磨大师东渡来到中国,传释迦摩尼佛之《正法眼藏》。于是达磨大师也就成为了中国禅宗的初祖,尔后将此教义代代相传,直至惠能大师横空出世,那时的大唐,便是禅宗最为鼎盛的时期。高僧此起彼伏,大德粉墨登场。其悟境之精妙,其智慧之深邃,以至于大唐盛世傲居天下。邻国藩属以臣自居,五湖四海万邦来朝。

自大唐以来,中国的禅宗走到今天,为什么不能延续之前的辉煌?之前的辉煌,除了美好的回忆之外,就只剩下由各家出版社出版的各种禅宗经典,无上菩提道就这样通过文字传递了下来。但是菩提道是无法用文字来描述形容的,能够用文字描述出来的就不是菩提道。缘何如此?在《六祖坛经》中,尼姑无尽藏向惠能大师请教《大涅盘经》的时候,惠能大师说:“吾不识字,只知经义,若疑则问”。尼姑无尽藏深感诧异:“字尚不识,如何解义”。惠能大师说:“佛法妙义,无关文字”。通过这段对话可以明白,菩提正道与文字是没有关系的,而是与得道者有关系的。因为文字是死的,只有那些开悟的大德才是活的。

只有那些大德才能令我们明白什么是开悟,而经书很难做到,为什么有很多行者,家里的经书比寺庙藏经阁里的经典还要齐全,还是不能领悟其中的义理,就是因为经书是死的。经典没有错,里面的内容如假包换。但是什么样阶段看什么样的经典,我们不知道。就像学校教课一样,一年级就读一年级的书,初中就读初中的书,中国人就读汉字书,外国人就读外语书,就是这个道理。本来我们不知道该读什么书,但是我们有老师来指教该读那个书。而我们在看佛经的时候,谁能告诉你?该看《金刚经》,还是《涅盘经》,没有这样的老师啊!都是自己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如果学校里是这样的,那就都甭毕业了。可是我们修行的行者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无法开悟。这就是说到了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人,那个开悟的人!而不是那个可以让人开悟的经书。另外经书的种类和数量是多到无法计算的,那都是因为释迦摩尼佛他老银家为不同心境的凡夫,所著写的不同的经书,为的是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传释迦摩尼佛弘法几十载,其经典是多到无法统计全面,也能够看得出来,他为众生是煞费苦心鞠躬尽粹。完全称得上是,受世人所尊敬的世尊!这样的人,你值得拥有!

上面说到了当今犹太智者领跑全球,也说到了曾经中国禅宗所成就的大唐兴盛。两种不同领域,不同种族的智慧,以不同的方式在向后世延续传承。其实呢!智慧是一样的,都是能够兴其国邦,抚其人心,安居家业,成就乐土。但是这两种智慧的传承是不同的,智慧固然是宝贵的,但是如何传承后世的方法也是非常宝贵的,不同的方法带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犹太也好,禅宗也好,都是非常优化的思想。既然都是如此,想必传承也能够形成一致。下面说说犹太教和佛教的创立时间和两教之间不同之处,以及两教在世界的影响力。

( 犹太教早,圣经上写的,公元前13世纪前半叶,摩西成功领导人们出埃及后,以色列十二个部落和上帝之间达成契约,将耶和华作为自己惟一的上帝,而耶和华也把以色列民族作为最宠爱的臣民加以保护。这被公认为是犹太教诞生的标志。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就是释迦牟尼,在古印度教的基础上创立的。) 这是百度搜索出来的,也应该是有历史依据和权威的。犹太教早于佛教700多年,而发展至今依然处于高势而另跑全球的军事经济等等世界游戏规则。而佛教从当初的繁盛发长到今天,我们来看中国的寺庙,基本上都是在为游客而存在。一说到佛教,马上让人想到烧香拜佛,保佑谁谁谁,平安吉利,早生贵子,升官发财。再者就是拍个视频,放在网上胡说八道,这个那个那个这个,不知所云。在高端神秘一点的就是,声称已经证入不得了的境界了,这个眼那个眼都已经被证得了。那么我想问一下这种大师,您已证得如此境地,该不该济世渡苦?我想肯定是义不容辞!那么,可否用您的法眼,去找找马航的飞机,不管死活,找着就行。你可知道为了找飞机,用了多少钱?而且还在拨款。如果真的如您所说,何不用法眼一试,省下那些钱可以救济多少人!我这样说,不是挤兑“大师”,也不是不相信佛性的妙用,我只想说,《正法眼藏》目前是处于无人能解的尴尬局面,谁解如来意?!

这就是犹太和禅宗的不同之处,犹太人以其智慧令天下人受制于内,现在禅宗的智慧都印在本子上面,但是无解。只能效佛之体态装容,而不能明佛之心空空神韵。以至于道场成了游乐场,成了香店,而完全没有了兴国安邦,平心安民的大智慧。禅宗自大唐盛世达磨惠能以来,至清朝末期虚云大师为止,便进入“无师状态”。结果导致晚清朝廷备受列强欺压,以至于花甲之年的李鸿章,虽有外交斡旋的本领,但是终归年老体衰,朝中也无能人随应,外患内忧,外有强敌,内无贤能。终究是朝纲解散,贤者力单鞠躬尽瘁,庸者如鼠自顾奔命。李鸿章七十多岁带兵打仗,可见当时晚清的人才匮乏到了何种境界,更何况智者乎!

犹太智慧是以人为载体传往后世,也就是说那些智者都是结婚生子的。犹太教的影响范围虽然没有佛教禅宗这么宽广,但是犹太教的智慧能够通过上下代这样的基因遗传,所以能够得到如实的传承。但是佛教禅宗都是男不婚女不嫁的,在开悟以后,在入灭之前,能够令人开悟的很少。在佛教创立开始至今,在其中修行的人是无法计算的,但是从古到今开悟的人,是可以数得出来的。可以说,修行者多入牛毛,开悟者稀如牛角。 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因为当时即使有大师的情况下,交通也是不方便的,更何况大师都是避世而居,很难寻觅,所以当时有很多人都是围追堵截到处搜索。特别是自惠能以后的法子法孙,像马祖道一禅师就爱云游,在江西和湖南流窜,于是他下面的门生就一会跑江西,一会跑湖南,也跟着两头跑,于是就有“跑江湖”这样的江湖术语。可见当时见师缚面都难,何况学法,再者说来,学法本身就难上加难。

这就是犹太和禅宗的不同传承手法,犹太教外传的同时,也通过基因遗传来内传下一代。犹太人的智慧就成天生的,这样与生倨来的智慧怎么能不居世界之首,怎么能不领跑全球呢!而禅宗的智慧只有外传没有内传,不提倡婚姻生子。一个开悟者的基因可以说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基因的优化重组,令自己进入全新的生命,思维模式。可惜的是没有能够注入下一代,努力出来的完美基因,最后尘归尘土归土。以得之人不足惜,欲得之人垂涎滴。像我们这种凡夫只能站一旁,望尘土兴叹!多么可惜,人家犹太教可以传外人,也可以直接传下一代,而我们只能眼吧吧。

如果开悟可以遗传,如果开悟者愿意遗传,那么曾经的大唐盛世对于今天来讲也只不过是解放前了。犹太人遗传的是智慧,禅宗为什么就不能遗传智慧,我们的禅宗智慧差啥了。佛陀的智慧是究竟圆满,为什么就缺遗传?如果佛陀是究竟圆满,那么菩提达磨所传的《正法眼藏》就是究竟圆满,惠能就是究竟圆满,那些法子法孙就是究竟圆满。一对开悟者的宝宝,天生就一定是开悟的,就像犹太宝宝一样天生聪明。不管他(她)承接父母任何一位的基因,都会躺枪。这个世上只需要同时间段出现两对开悟的男女,那么娑婆世界将颠覆成菩提净土。

遥想当年,释迦摩尼佛凭一己之身,所渡之人数以百计。如果以犹太式的基因传承,将要出现多少渡人之人,每一个人再来外度众生,内传子女,再渡。(我靠!怎么这么像传销啊,有才!)这样即注重质量又提高产量的渡人模式,后果是相当霸道的!(那效果,哇哇地!)


楼主 归依我魔  发布于 2014-06-07 17:50:00 +0800 CST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又如电,
应作如是观。

这是《金刚般若密多经》中,释迦摩尼佛说的一句偈,这一句就是整部《金刚经》的精髓。指出了法门的两大类,有为和无为。前三句讲了一切有为法都是泡影虚幻的,阐明了修有为法的后果就是徒劳无功。那么有为法到底是什么法门呢?从这个偈子最后一句就可以得出。

应作如是观,这一句就是无为法。同过对“应作如是观”这一句的理解,就可以反推出前三句有为法的理解。先来理解什么叫做“应作如是观”?

应作:[应该]或者[应当]的意思。
如是:[如此]或者[这样]的意思。
观:[观照]或者[觉察]的意思。

应作如是观,就是 [应该这样去观照] 的意思。那应该怎样去观照呢?这个问题和答案是非常绕曲的,因为答案就在问题里面。

应该怎样去观照呢?注意!问题是怎样[去]观照,注意这个“去”,是去观照。这就意味着用某个“东西”去观照,这就是对“应该怎样去观照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有一个”东西“去观照,而不是去观照某个东西,至于是什么“东西”去观照,以后再说。因为这个地方太绕曲了,先要在这里把观照搞清楚,到底是“要观照什么”,还是“什么去观照”。

既然偈中已经阐明了应作如是观,那说明了应该是这样[去观照],而不是去[观什么]。因为能观照到的一切,都是自心以外的东西。而“观照”的本身就是本心,也就是说,只有心才能去观照一切。企图通过观照,去“观照”某一个东西,来令本心不起妄念,来达到静心入定的效果,这种企图是枉费心机的。

心本来就是清静的,因为妄执于“事物甲”而干扰了本心,导致心烦意乱无法修行。于是又启用本心的观照,来观照“事物乙”,通过转移观照来减轻“事物甲”对本心的侵害,这就是有为法。为什么说它是“有为”的方法呢?因为你必须要坚守的去关注某一个,你设定的对象进行加持观照。一开始注意力从“事物甲”慢慢向“事物乙”转移,这个过程是许要一点时间的,并不是瞬间就能从甲完全到乙。那么在转移的过程中,在慢慢转向乙的时候,你确实会觉得安静了一点,那是因为“执着”的兵力被甲和乙平摊了,于是你就能相对的出现安静。但是,一旦注意力(执着)完全投放到“事物乙”上面的时候,就又开始乱了。为什么呢?因为除了本心自性外的任何东西都是,如梦幻泡影如露又如电的,观照执守这些虚妄的东西都是会令妄心翻滚的。有人会反对说,我只是观照没有执守呀!你不执守,又怎么能让你所观照的东西那么显眼呢?

如梦幻泡影,如露又如电。你观照的那些东西就像水中月一样,你以为那就是真实,观照住了就能观照到自性。那里知道,你拼命的在水里捞来捞去,以为可以捞到菩提明月,最后只能是无所得,反而比众生更苦恼。因为你能下水去“捞”的那个手就是菩提,你那个拼命去观照的那个观照就菩提,却以为被观照的东西是菩提,水中捞月,将心取心。

这样来讲就能理解这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又如电。有为就是瞎耽误功夫,就是徒劳无功,所以才有偈中这三句。那么,应作如是观,就是对前三句的颠覆。应该这样去观,颠覆前三句的观什么,既然观什么都是梦幻泡影,那就应该这样去观照。还是要注意这个“去观照”。

什么去观照呢?肯定是用能起观照的东西去观照。这里就要剖析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原理,有为法就是“观照”加上“被观照”,也就是大多数人使用的方法,观与被观。比如观感受这个方法,里面就存在“观”和“感受”两个东西,“观”并不是为了“感受”而起作用的东西,但是现在非要“观”去和“感受”同居,“观”是无心而生,“感受”是有心而生,两者并不匹配。也就是说,本心自性并没有将“观”和“感受”来进行连接的意愿,所以,“观”本来就不会刻意的停留在“感受”这里,只有你刻意去观感受的时候才会如此。一旦发生刻意,必然本心自性就不干了,就内乱了。刻意的做法就干扰了本心的自然运作,不乱就奇怪了。当然了,并不是说只有“观感受”才会心乱,而是刻意的去观任何东西都会如此,要么乱要么昏沉。比如,观呼吸,观念头,观眉心,观鼻端,观空观静等等观什么,都是如此,要么烦的难受,要么困的不行。这就是有为法的运行原理和机制,我这样的说法并不是说有为法不能证菩提,有为法也可以证入菩提。为什么呢?因为你长期坚持有为法的过程中,只要你不放弃修行,你就会厌倦有为法。太麻烦了!累的跟什么似的,一旦你撑不下去了,有为法轰然倒塌的时候,迎接你的就是无为法了。你突然爽了很多,原来不守也能观照,彻悟了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的境界。这个 feel 倍爽!

有为法也能证菩提是成立的,不过过程是弯曲的,还是要绕到无为法上面来证菩提。所以这里还是要提到并剖析无为法的原理,无为法也是要有观照的,就是“观照”加上“能观照”,这个正确排列顺序应该是“能观照”加上“观照”。就像手电筒和灯光一样,手电是能观照,灯光就是观照,并不注重有为法当中的“被观照”, 也就是说不关注于心外之事物。只保留了“能观照”和“观照”,能观即是自性,观即是自性之功能。这两者虽表面是两个东西,其实是一回事,心为观体,观为心用。是不可以分割和分别开来的,两者互利而自然存在,注意是自然存在。而不像有为法里面的那个“被观照”的事物,那个事物是因执着而存在于心中的,心中有事物就必定是执着于事物。而无为法只存在“能观照”和“观照”这两者,且都是自然存在的,天生就是如此,并不是外加的。只有因为法的被观照事物才是外加的,所以无为法等同于虚空,因为不存在事物。也就应证了惠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没有说到无为法的点子上去,因为无为法虽然是无为的,但是无为背后的含义是远远超过有为法的。无为法很难理解,若是明白它的深层道理就比睡觉还简单,有为法很容易让人明白,但是很难行,甚至根本行不通。

就说到这里吧!也说的太多了,关于无为法,下次继续说明“能观照”和“观照”的原理,以及“能观照”和“观照”和“被观照”这有心和无心的三者之间该如何相处,才能观色而不落色界之烦扰,观空而不落虚空之昏沉,即是见诸相而心中无相,时时刻刻本心清静无染,令菩提常驻而不退。


楼主 归依我魔  发布于 2014-06-08 21:13:00 +0800 CST  
仁兄!刚才看到你在电线杆旁尿尿,实在令贫僧肃然起敬!我看你尿尿的姿势铿锵有力,水流从容不迫,水路左右迂回,水质晶莹剔透,水温恰到好处,表情淡定儒雅,心态平和冷静,身形稳健优雅,气质超凡脱俗,头型怒发冲冠,脑门宽阔铮亮,眉头剑指东西,双耳圆润垂肩,眼神扑朔迷离,鼻根通关直挺,唇齿四方齐整,广舌弹如巧簧,无视往返众生,目空嬉笑讽话,不顾万般阻扰,自在了无牵挂,仁兄此番风度,我辈五体朝下,自知苦参十载,难敌仁兄半雅,正于赞叹之时,忽闻呜哇呜哇,伸眼定睛观瞧,来者非是驴马,车身精神二字,灌入贫僧眼匣,飞身两条大汉,直将仁兄拿下,贫僧顿时惊讶,大汉走前丢话,未经院方批准,此货自行度假。

楼主 归依我魔  发布于 2014-06-10 12:12:00 +0800 CST  
无为法就是释迦摩尼佛所传的《正法眼藏》,那佛法里面为什么有[有为]和[无为]两门?原因就是人有聪明和糊涂,所以佛说了两门。糊涂人是众生,聪明人也是众生,佛说要渡一切众生,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心智来接引众生。佛开始说的全部都是有为法,只有这样才能让一切众生都可以入门。在入门之后,佛慢慢的讲演佛法,糊涂的人听了就觉得很好,自己可以跟得上佛陀的思维。而聪明人就觉得太罗嗦了,就跟佛陀请示,能不能快点,可不可以直接一点。于是佛陀就开始演示无为法,就有了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的佛典。

佛陀在灵山会上,在众人面前手持一朵小花,站在那里默默无语。在场的众弟子都莫名其妙,只有佛亲传弟子迦叶尊者心领神会微微一笑。佛陀这时才开口说话:“我这里有《正法眼藏》,乃是解脱生死的菩提心法,这个是唯一的实相,而这个实相却是无相的,不住空也不住色,不舍空也不舍色,其宗旨微妙无为,并且不需要用文字来传承,是以本心来验证本心,在我所施教的文字语言行为等等有为法教之外所开辟的教法,此教法已经传授给了摩柯迦叶
尊者,现在他就是佛教二祖,从今往后,能彻悟《正法眼藏》者即为祖。

从佛教代代相传,代代为祖的人,都是持有《正法眼藏》的人,这就是大乘佛法。不立文字,不以口述,以心印心,直接开悟。能懂此教义的人,在没有开悟之前就是大乘利根,才能刹那之间明白无为心法。把佛的教法比做是公路,那么佛陀就等于是一个修路的人。他修了大路小路,省道国道这样的道路,这些路都是通往生死涅般。在这些路上奔跑的众生,他们的心智就等于是他们的速度,心智底就跑的慢,心智高就跑的快。心智低的人觉得这些路跑起来挺合适的,心智高的人就急了,我这么快的速度,跑起来不方便啊!佛陀当然能够明察到这一点,既然你速度快,路不够你跑的话,那我这里还有一条机场跑道,不知道你的速度能不能起飞呢?

《正法眼藏》无疑就是这条机场跑道,这是你离开所有障碍的最后那块“执着”了,当你起飞后连机场跑道都放开了,《正法眼藏》也不需要了。所有耽误你起飞和能让你起飞的教义都将空去,这样就挣脱了一切束缚而彻悟。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哪里可以让我们起飞,所以还是要去寻找的,还不能说我连无为法也不需要了,因为还没有起飞。

楼主 归依我魔  发布于 2014-06-10 13:26:00 +0800 CST  
无为法其实是没有办法用文字来描述的,其中的意境也是没有办法描述的,任何文字语言形体的表达都是有为,用有为去百分百的形容无为是不可能的。就想睡眠一样,怎样来描述睡眠的意境呢?如果说睡眠是无意识,那又怎样来形容无意识呢?任何形容都是有意识的,任何文字语言来解释,都是有意识的且纠结无力的。这里只能够竭力的抽象的用形容来描述,通过这样来激活类似的经历,和记忆当中的闪光点,从而自悟。

之前说到了有为法,这很容易明白也容易操作。[观照]加上[被观照]就是有为法,也是我们众生天然形成的一种身心行为。在修行者的角度来看,他认为[观照]加上一种另类的[被观照]就是修行。比如普通人没事的时候,喜欢看电视看书,这也是观照。[观照]加上[节目]或者[书籍],书或者电视都是[被观照]。而行者的另类[被观照],就是普通人不会去在意的东西,比如呼吸,情绪,状态,念想,或者身体结构上的一些脉窍,比如百汇,天庭,印堂,眉心,鼻根,人中,上额,黄庭,丹田,会阴等等部位,行者认为这些自身本来就有的东西存在某种关卡,把注意力放在此处就能“通关”见性。其实不然,这些另类的[被观照]都是心理的活动景象,是有生有灭的,身体包括部位则是地水火风这四大聚拢而形成的一个合相,也不是长存的。所以在有生有灭的“地方”来寻求见性关卡是很狭隘的,[被观照]存在的时候,还可以观一观,如果没有了怎么办?

所有的[被观照]的性质是一样的,无论念头情绪,电视书籍,都是一回事。如果观照[被观照]可以见性证菩提,那么所有的[被观照]中必定存在一个百观不厌的[被观照]。[念头]百观不厌?[感受]百观不厌?[呼吸]百观不厌?[身体]百观不厌?不也!书籍百观不厌?电视百观不厌?游戏百观不厌?毛片百观不厌?非也!

你总会观厌的,电视看够了,你想睡会,睡觉中所观到的都虚空,于是又不愿意住虚空,在醒过来翻翻书,书看累了,在来游戏,游戏过后再来看看毛片,毛片看过了,再来约人来滚床单(嘻嘻!),滚完了还是觉得缺点什么,再来抽烟喝酒,在昏沉无意识中“归去”。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真的无所适从,起初追求的东西,到手了发现并不是最终的目标。而切没有任何东西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无所适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我们不去无所适从。



楼主 归依我魔  发布于 2014-06-10 14:11:00 +0800 CST  
有为法就是这样的,让我们在无所适从的本心,强求着去抓取强守着,可是那里敌得过本心的无所适从,就导致内外不统一,自我抵抗内心混乱。本心是不要这样,也不要那样的,连怎样也不要,这就是无为。先从[无为]的字眼上来了解,[无]和[为]要分开理解,其意并不是无所作为。先来说[无],无字是不可以代表[无]的,只是[无]的名称。既然是[无],就应该连无字都不能有,只是为方便说明[无],而假名为无。在来说为,一切动,一切静,一切生灭,阴阳,烦恼,解脱,都是为。[无为]和起来说,就是停顿一切执着,而自然生起一颗接人待物而不执着于人物,也不舍弃人物,应事处世而不执着于世事,也不舍弃世事的菩提心。

[无为]的微妙之处,就在于以[无]的心来为[有],这个时候的[有]就是妙有。因为[无]就是菩提自性,菩提就是本来面目。在世市事人物中该如何去为?只有自己的本来面目才能看清世界,看清众生,看清事物,才能以最妙的作为去为。[无]既是方法,也是目的,更是本来面目,而且具备的功能就是觉察应对。就是指[观照]就是来自菩提自性,是本来面目在观照,而且去应对事物。

人在遇到危险,或者很急迫的情况下,都会超水平发挥能力。比如歹徒追赶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那个情况下是不容许有思考的,也没有时间去思考了,几乎思维消失了。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无],那么本来面目也就出来了,菩提自性的观照和应对机制都开始活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机智,当然能不能逃脱是一回事,因为歹徒也是有菩提自性的,此时歹徒的水平也是相当的,甚至超越你(因为他的风险更大)。这个时候出现的[无],并不是说我现在什么都不想,那不就[无]了吗?非也!你什么都不想而形成的[无],那还不是真[无],那是你制造出来的。你现在[无]的时候,心中不还是有[无]这一念吗?非得是[无]到连[无]都不存在才可以的,就像被歹徒追一样,你还有心思去[无],那才是真正的[无]。

这个真正的[无],在佛学上是有专业术语的。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是大道。没错![无]就是空空,只有空到连[空]的心境都不存在了,就是[无],就是菩提自性。这个没有形态的[无]的状态下,本自俱组足的观照和应对都会显现。所以说,自性真空,真空妙有,为而无为,无为而为。空空才是大道,这里面具备了一切,何况那些小术。

楼主 归依我魔  发布于 2014-06-10 14:55:00 +0800 CST  
在禅宗有德山棒、临济喝这样的教义,其实和被歹徒追赶是出现[无]的状态,有异曲同工之妙。禅宗棒喝教义,不许弟子思考,即问即答,略有思索,就是一顿棒喝,更不可能给你机会像其他宗派一样,去观这个观那个,打也给你打熄火了。就这样给你搞蒙圈,而你又不得不回答老师,于是就在无思无量之中顿见菩提。这都是自慧能大师棒敲神会童子为首的棒喝教义,显示了佛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当即体悟禅宗智慧。


凭我的胎教本科文凭,只能够将[无为]说成这样了。勉强而简单描述了无为法的原理,至于要如何才能引发[无]的状态发生,这个就更深层了。还往下说,就要说到如何“去”[无]。但是这一说是相当重要的,不可以当众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将思维拧成麻花,这个说法是极其绕曲的,所以不是不可说,而是怕承受不了。但是可以私人定制。你可以在此或者重新开帖,来讲讲自己的修为和境界,我会私信回复,根据你当下的心境,用适当的说法来牵引。

楼主 归依我魔  发布于 2014-06-10 15:20:00 +0800 CST  

楼主:归依我魔

字数:37043

发表时间:2014-05-13 04:4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2-04 08:42:05 +0800 CST

评论数:184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